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时间:2024-08-21 15:09: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不跪着教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1

  寒假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从一开始的认同到叹息到思考,我的思绪随着一篇篇的随笔起伏着。

  在序言中吴老师写到的困惑也正是我现在面临的,会为了一节课上的学生优异表现欢喜,为了学生的麻木而痛苦。为处于这样的中国教学大环境而担忧。

  当成绩指挥棒成为衡量的标准,当主课老师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当学生为成绩奋斗着,都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以后的无奈接受。其实作为小科目老师的心也在颤抖,我们同样也热爱着自己的专业,同样也希望自己的'课程能为自己的学生留下些印记,可能这些印记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会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从一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理解,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许多。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我:“我们到底需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格的人才?”

  当学生在成绩的压迫下变成功利的两面派时,有种莫名的心痛。曾经他们是多么天真善良的孩子。有时觉得自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每每在学生麻木时呐喊疾呼。虽略有触动,可还是收效甚微。此时会有一些气馁。可总觉得自己还该做些什么。试着用肖川博士的话激励自己: “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 所以教师要有 “ 心 ” :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真希望自己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2

  《不跪着教书》所收入的是吴非老师近几年来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随笔杂感,第一次遇见此书,便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心里就在想:“不跪着教书”是什么意思?它的内容是什么?

  坚持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它并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教育理论专著,也不是那种纯粹的教育叙事,而是利用教学中、生活中所见所闻所遇的小事,来发表对当前教育的思考和见解,从而表达作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担忧。

  吴非老师本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是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的:

  一、教师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

  培养独立思考的学生,是当前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成为一个思想者,那么首先是教师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教师,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之后,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以身示范,感染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那么教学的“创新”从何而来?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那么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要时刻自己思考问题,才能“立”好学生。

  二、教师要有精神追求

  现在如果一个教师对教学工作做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杰出的教师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对新思想新事物很敏感,他们对未知领域不停的探索,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精神上始终追求着。教师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持激情,才能不断的有所发现和创造。教师没有了信仰,没有了精神追求,那么学生也就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三、教师要多读书

  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会读书,学会思考。通过多读书,才能获得文明教养,才能净化心灵世界,才能拓宽知识面。一本好书犹如一颗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多读好书,才有可能始终站立着,我们把这些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里,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美丽。教师多读好书,才有可能始终站立着,也才能教会学生“站立”着。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3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智者在谈话。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去阅读一本书来补充自己的大脑了。这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些书,正是教师所需要的,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因为我们是“教书育人”经验的缺乏者,我们需要这类书籍来丰富我们的教育经验。

  刚来到阅读室,我的眼神就被一本名叫《不跪着教书》的书吸引了,何为“不跪着教书”?我带着这个疑问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

  作者的“序”中有这么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样来教书呢,怎么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呢?

  开篇的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感动了我。这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录下来的一则真人真事。学校的花房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有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这朵玫瑰花,从容的.往外走。他想知道孩子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害羞地回答:“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会把花送还回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又摘下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则故事强烈地刺激了我,如果换做我是老师,我一定会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这个4岁的孩子: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可是我自己真正做到了吗?这是不是就是对传统的道德教育下跪了,经过这样的教育大家都能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可是缺乏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

  为了“不跪着教书”我应该检讨我的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我们的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教师的美德让学生感受到了,仁爱的情感才能这样传递下去。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

  教育的艺术就是要学生喜欢你的课。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冷漠地对待学生,这样的行为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激情才能不断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

  想要不跪着教书,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多读一些好书,从书中得到你的教育理想、教育智慧,从而增强你的教育活力。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这一原则。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4

  手中拿着南京吴非教授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已有一年多,因为工作时间的关系,也因为书的精彩。我陆陆续续地阅读着,在这个学期终于初步把它读完了。读罢掩卷,心中的震撼却不能平息。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一颗拳拳之心,为着中国的未来而努力奉献自己、永不言弃的一名真正的教育者。

  吴教授在书的序中这样写着:“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的确,教育并不仅仅叫给学生一些自然、人文的一些知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当然,如何为人虽不是仅靠学校一方可以独立完成,但学校对学生的“为人”教育却是不可或缺的。对人的教育是本书中最大的亮点,也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在选择重点中、小学,拼命考取重点大学的全社会氛围下,有多少家长关心孩子的“做人”;有多少人士明白国家未来的主人在未来是以怎样的形态来生活;中国在他们手中又会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教育者,应该考虑的更多,而不仅是帮助学生赢得一个好的学校而已。

  在“不”书中,吴教授观察着,忧虑着,反思着,更是行动着。他把自己的这种种思量和行动都记录在了书中。本书一共分成了六辑“一、永不凋谢的玫瑰;二、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三、爱与敬重的阅读;四、往高处飞!;五、‘实话’怎么说?;六、在欢乐中沉思”。在这六个专辑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教育、对人生、对生命、对时弊、对专业、对教师群体的一些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在不同的角度下,我也感受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笔触或温婉、或严厉、或辛辣、或沧桑。不论哪种,却都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教育可以是这样的!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永不凋谢的玫瑰”、“善良的心是一盏灯”、“教师要有精神追求”、“理直气壮谈‘教养’”、“爱与敬重的阅读”、“如果孩子们不懂得信任”等。

  “永不凋谢的玫瑰”通过苏霍姆林斯基与4岁小姑娘的故事来测验,却发现我们的学生会洋洋洒洒地说出一大堆道理,从道德角度来教育一位4岁的小女孩(故事里,这个小姑娘把学校里一朵最大最美的玫瑰花摘下来想给病中的奶奶看一下),却没有人想到要保护小女孩那幼小的美好的心灵。小女孩的这一行为虽然与公共道德不符,可那却体现了多么美好的人性、人情啊!故事中大教育家表扬了小女孩,可测试中的孩子对这一行为都持否定态度,我们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已经丧失了对基本人性的判断了。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所有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吗?

  在“善良的心是一盏灯”里,作者着重提出,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要教会学生善良。只有仁爱和善良才能让大家觉悟,才能衍生出博爱,才能让我们拥有自尊!

  “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讲的是上海的于漪老师,虽然年逾古稀,可她的职业敏锐和对新事物的追索,让许多年轻人都难望其项背。而她能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全因为在她的灵魂中那种对事业的“热爱”。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不足,才能保有对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进修,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我想这就是教师应具备的精神追求吧!

  对于这本书的感受实在很多,可有些却觉得自己见识太过浅薄,不敢妄加菲薄。但是,从这本书中,我深刻感悟了教育的境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能不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群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管你伟大或平凡;贫穷或富贵,你都曾经有过自己的老师!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5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是啊?我们班有学生喜欢抄别人作业,我会这样跟他说:“凡事要自己动脑筋,你这样直接抄别人的作业,还会有进步吗?不要一碰到难点的题目,想都不想就放弃了。多动动小脑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的话希望学生能够改掉他的坏习惯。可是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想想脸红,说说惭愧:很多节课,我总是懒于思考。拿来主义,现成的教案拿来就走进了课堂。这时的我没有考虑这教案是不是适合我们班的孩子,没有考虑这篇教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我自己都做不到独立思考,怎样能要求学生去做到呢?

  面对教育少一点盲从,少一点盲目地模仿和照搬,还是像吴非说的,多一点自己的思考。名优教师的课很精彩,但是不经过消化就搬来放到自己的课堂上,结果也会是很尴尬的。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就是会把名师的课堂实照模照样地拿到自己的课堂,可是却茫然地发现怎么学生没有反应,怎么学生回答的不是我想象中的?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缺少思考。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学习基础怎能用一摸一样的课来上?

  “我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真喜欢这样的评价法!这才是好老师的标准啊!一个老师好不好是由学生说了算的。从这句话中我读出教给学生的不要是死知识,而是一种对学生的爱好,一种对学习的兴趣。对于我教的语文学科,我就要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让他们知道语文的世界是多么地美妙,要打开他们的视野,开启他们的文学之窗,让他们沉醉在语文的世界中。尽管有难度,但我找到了做好老师的努力方向。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这句话似乎把读书的作用给无限地扩大化了,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只要肯读书,语文老师就能把课上精彩。只要肯读书,就能教育好坏学生。只要肯读书,就能成为名师。我的推论未免有点牵强,但是我知道,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增教强学底气。总怪这个世界太浮躁,总怪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好好读书,其实是自己的心浮躁,不能好好地静下来。少一点游戏时间,少看点电视,点亮一盏青灯,泡上一杯清茶,让我拿起书来静静地读吧!

  “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

  我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然而恰恰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现在一些教师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意识,诱惑太多,在一些学校里,一线教师几乎成了“无能无用”的代名词,一些教师到了教育岗位,很快就钻营仕途,不愿意钻研教学,在他们看来,辛苦半生从事教学不如弄个小官做做。

  这本书中像这样的引人深思的好句子在书中太多太多了,几乎每一篇短文都能让人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教学。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6

  迫不及待地拜读完吴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涤,我似乎听到了一个对人生、对生命无比崇敬和热爱的教育思想者来自心灵的强烈呐喊,充满了坦诚,诗意,也充满了慷慨亦或犀利。在我眼中的吴老是那样的年轻美丽,虽然他已年过半百,或许是因为他的思想吧!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寥寥几语发人深思: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文革又给中国人带来耻辱,我们的下一代人很可能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这个重担势必落在了教师身上,试想教师如果是跪着教书,那他的学生只能是趴在地上了。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得要有铁骨,站直了教书!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在《永不凋谢的玫瑰》中苏霍姆林斯基让小女孩懂得了爱,懂得了感恩,她用手中的玫瑰花送给了奶奶和妈妈,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思想,让学生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一位合格的教师,必定拥有独立的思想,他就像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我们得时刻想到,我们教师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在追求一种幸福,不简单地把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不轻易地接受家长的馈赠》文中提到这样一个难题:家长请你赴宴,并让校长代邀,你不想去,可是看到校长很爽快地答应了,你不知如何是好,那个家长是市委书记,因为工作忙,顾不上孩子,想请老师关照孩子,于是宴请全体任课教师并送礼。这种事情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大多数人虽心有不愿但还是赴宴了,吴老在这里的做法是干脆地回绝。没有这个习惯,不破例。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要能在教学上、品格教育上与学生沟通就行了,除此之外,不宜与家长过多接触。因为那样对孩子不利,有可能会有优越感,同时教师的位置被动摇了,也丧失了他的职业自尊。我作为市区的年轻教师,看完后真是受益匪浅。当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而应该从学生的发展和维护教师的神圣地位出发,委婉拒绝,在我的心目中不存在特殊学生,他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一名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写信向吴非表示敬意,他却感到苦恼和遗憾,因为这是一名非常“听话”的学生,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高中三年,竟“从来没有向老师提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好象是犹太民族说的“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吴非因没有在有限的时日内引导他接受正确的学习理念而后悔,不得不佩服吴老的自我反省精神,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孩子探索学习、勇于发现的精神应是从小培养的,那我们是不是更改反省呢?因此,我们及时启发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超越自我,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不仅如此,我清楚地听到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名校,你在追求什么”?这是他对百年名校南师大附中,也就是他自己任教的学校发出的质问。因为,“我们不能不忧伤地看到,名校的实际价值,几乎等同于‘高考升学率’了”,教育是不能像工业生产的。此外,吴老的大学母校找了他好几次,让他填一张校友联谊的表格,只因为他是“正教授”级,吴老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真的佩服吴老的勇气和魄力,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一串串铮铮然掷地有声的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思想。教师因思想而美丽!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7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

  《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他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

  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不跪着教书。“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应该站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8

  这个学期期初,校长赠这本书时,心想定要好好看、认真写一篇心得,不料工作、生活等事物繁琐,竟难静下心来好好拜读一番,实在愧疚难当。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一眼扫过书名?不跪着教书?觉得平平无奇,后来细思,这书可不一般!“不跪着教书”它有几个意思?何谓不跪着教书,很多人跪着教书吗?不然作者为什么要人站着教书。想到这,我不禁自问那学生的学习状态呢?教师跪着教书,学生不是得五体投地趴着读书吗?细思恐极。

  翻开书一页一页细细品读,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作者时时刻刻都在强调教师要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思想,要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懈督促自己要告诫自己和学生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怀疑探索的精神,毕竟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说到底跪着教书就是对权威、世俗的畏惧和妥协,是对自己和学生的不负责,是一成不变的拿来主义,就是复制黏贴的.过程,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流水线出来的产品,跪着教书的人怎么还敢自诩灵魂工程师呢?简直就是流水线的机器。

  要站着教书,首先要培养自身独立见解的精神,独立思维形成才有资格站着教书。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重中之重就在解惑。何谓解惑,就是向学生解析疑问的,说穿了老师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也不是指导学生取得多高的成绩,而是给学生解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这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现代社会节奏飞快,人们承受的来自工作压力、家庭的羁绊、世俗的诱惑太多,最重要的是能够坚持自己内心对教育最初的信念不改,即使众人皆醉我独醒,也不能哺其糟而啜其醨。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篇9

  听了刘良华教授的报告,感受颇深,尤其是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一文,让人精神振奋,不能自已!兴之所至,马上从网上买了一本,仅用了三天就拜读完毕。读了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身省,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有读者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作者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拯救痼疾的良方。而我的体会是,《不跪着教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痼疾的.良药”。不是吗?如果你能仔细地、从头到尾地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一些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相关文章: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5-23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1-11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2-21

读《不吼不叫》有感11-19

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04-28

读《淡定的人生不寂寞》有感12-01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05-01

教师读《珍惜工作不抱怨》有感11-18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