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4-07-28 05:43: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1

  周瑜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周瑜率领五万军队大胜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堪称史上神奇之战,利用火攻战术将曹军杀得抱头鼠窜。但是周瑜有着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致命弱点,总想着除掉诸葛亮。

  赤壁大战期间,诸葛亮向周瑜献计,说孙权犹豫不决,不宜定抗曹大计。周瑜便去孙权帐中探究虚实,果不出孔明所料。周瑜心里暗自纳闷,孔明真神人也,不可留之,否则必成大患,何不除其而后快?此后,一直和鲁肃商议杀亮之事。之后,周瑜要求诸葛亮去劫曹粮,诸葛亮不从又激怒周瑜,周瑜杀亮之心愈演愈烈。

  群英会后,周瑜用一封假书信,骗过蒋干,使曹操杀了张、蔡两位水军大都督。周瑜派鲁肃前往诸葛亮处,是否诸葛亮识得瑜计。果不其然,诸葛亮早已知之。瑜气急败坏,又思杀亮,故布置造箭任务,十日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答应三天便可造好,诸葛亮草船借箭完成任务,周瑜治罪之计只能作罢。

  周瑜要火攻曹操,只能借助东风,无从下手,想而吐血成疾。诸葛亮亲自医治,说能借来东风,周瑜不信。于是诸葛亮在七星台刚祭风毕,东南风吹起,周瑜大惊,命丁、徐二人水、陆并进,前去斩亮,可诸葛亮早已乘船逃回夏口,瑜又惊又气。

  因为诸葛亮的聪明过人、心胸坦荡,使得周瑜妒忌之感倍增,心胸狭隘,几经三番要致诸葛亮于死地,最终诸葛亮利用这一特点,三气周瑜致死。

  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像周瑜一般,心胸狭窄,妒忌别人的优秀,眼红别人的'出色,而是要努力提高自己,赶超别人,创造佳绩,赢得别人的尊重,才是王道。

读《三国演义》有感2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有很多感触,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

  我认为《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书,是因为书中还告诉我们了许多典故如:草船借箭、空城计?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所以我建议大家都读一读。

读《三国演义》有感3

  话说三国,各路英雄豪杰,不胜枚举。要论其中翘楚,非诸葛孔明莫许。作为诸葛“半仙”的铁杆粉丝,他的英雄事迹我可以说上三天三夜!可你若认为我今日是为了“吹捧”偶像的无双智谋,那可就失算了。预知详情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镜头回放——与亮同行

  冬霭沉沉,四面大雾环绕,曹营诸将尚在酣睡之中。忽然,只听擂鼓之声犹如天雷滚滚,从江上传来。曹操大惊,乃知蜀吴联合来犯,忙召弓箭手速速赶来,万箭齐发。不料诸葛先生早有准备,命草船一面受箭后立马调转方向,让另一面船身也来受箭,待草船“借”满箭后,喊过一声“多谢曹丞相!”便欣然离去。望着满载而归的诸葛亮,望着眼前如期而至的十万之箭,本想借机陷害诸葛亮的周瑜自叹不如。

  气度不凡——可敬可叹

  初读《草船借箭》,我只觉诸葛先生是位神机妙算、临危不惧的谋士。可在反复咀嚼这篇课文后,我逐渐对诸葛亮这位英雄有了别样的看法——气度不凡。想那诸葛亮何等聪明,岂不知周瑜对他有谋害之心。但他并不揭穿周瑜,而是将计就计,把自己的.实力展现给周瑜。而且在借箭成功之后也未曾骄傲,借机打压周瑜,而是以大局为重,联合周瑜合力抗曹,可见诸葛先生气度之宽广。

  退而结网——身体力行

  诸葛先生有此等气度,我作为他的铁杆粉丝若只知不学,那岂不失职?暑假如期而至,我与弟弟闲来无事各自随性作画,起初我二人有说有笑,但不知怎的,弟弟的眼中流出泪珠,口里也渐有呜咽声,我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上前一看——原来弟弟作画的本子乃我的暑期作业。估摸着因为上回表妹在我的字帖上作画被我狠狠训了一通,弟弟意识到自己也“闯祸”了。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认认真真完成的假期作业被弟弟弄得一团乱,气不打一处来。刚要开始我的“河东狮吼”,一个念头跑进了我的大脑:诸葛先生知晓周瑜要陷害他,他也不生气、不计较,我的偶像有气度我也得有,更何况弟弟用铅笔作画,擦掉也不是件难事。如此想着,我便抱起弟弟帮他擦干眼泪……

  气度,让英雄更显魅力,也让我更具胸怀!

读《三国演义》有感4

  论起三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韬光养晦的司马懿,仁义为本的刘备等无不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既是如此,那它留在世上的精髓究竟在何处,可为“太极生二仪”的精辟阵法否?或为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否?还只是一段精彩的片段否?

  试问这些在当今盛世有何之用?既不知,那此书又何以传千年而不朽。抱着此疑,复读之,时不负我,我似参悟,在此谨以已见述之——三国留给今人的无疑是一种为人的态度。

  说起曹操,第一印象便是奸雄,但谁敢否定给了黯淡名字的金子不会发光!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控制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有力恢复和发展。

  上述可得,曹操的才能不亚于诸葛,其谋略和多疑亦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人终有一死,化为了土,才能也便化为风,但他却有一种个人信仰与人生态度仍值得千年之后的我们所追溯——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了,也许明日还会看错,但我依然是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曹操一生从不在乎功名利禄,名垂青史,他的心中只有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理想,刘备因仁义誉失天下,世人的看法,在刘备心中便是命,而对于曹操甚微于鸿毛。

  如今“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依旧普遍社会,曾有一位冰雪聪明的女生告诉我,由于太敏感了,在中考前她还纠结于他人对自己在评价,因此考试失利。事后才发现,说者只是无心而谈,烦恼多半是她自己想像出来。也有许多同学言:对他人的话敏感,常使我在为人处世中把握先机。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们必然是特别在乎他人在看法,一旦不如意,其痛先刀绞于心后损于其形,既然如此,为何不一起放弃?你要明白作为学生的责任,你们应该要有个人的理想,理想不需要他人的评价,更不需要你的猜疑,它只需要汗水,你没有选择在,只有汗水能浇灌理想。

  世人的看法无疑是一块巨石,而你的理想只是一个鸡蛋,人生的路上,你选择硬碰硬吗?你若有这样的勇气,又为何没有这样的实力将鸡蛋孵出鸡来,你要晓得,活物与静物始终是有天壤之别的,蛋变成鸡了,掂脚一跳,头也就过去了。

  活着,为什么还要在乎别人的目光,只要我们自己问心无愧,我们的'人生可以活得更加轻松,其实真的没必要背负着别人的目光,加重自己的压力。佘华曾在《活着〉一书中诠释了福贵究竟在一种极端的环境下是生活还是幸存,他说得很好,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富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不在乎昨日,今日,明日以至任何的看法,努力地朝着个人的理想前进,也许不被人理解,但少了一份痛。

读《三国演义》有感5

  《三国演义》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书中的大致内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读了这本书,并且在那次的开学考试时我还得了99分,可见我对《三国演义》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再次阅读《三国演义》以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我以前看这本书时,我曾经说过:“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群雄混战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过现在我知道了,它只不过是根据历史改编成的小说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说,《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过五关斩六将”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三国演义》因为有了这样虽然虚构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会显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因而流传至今还闻名于世。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国并把它建设得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那么把这种观点代入三国时期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三个政权在建立时想尽办法让天下人信服,最后却都没能摆脱亡国的厄运。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国的统治者们都想吃掉另外两国夺取天下,因此,尽管魏国有着最多的地盘和人口,吴国有厉害得使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殒命的'领导集体,蜀国有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诸葛亮,他们还是回天乏术,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其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国家稳定的根本。三国之前,有商汤革命、武王伐纣、秦末乱世,这样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政权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历史事件,三国之后隋唐乱世、五代十国、元末大起义、明末李闯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在讲述同一个道理。

  我们经常说,少数服从多数,人民永远是多数群体,人民的利益永远是领导人应服从的利益,我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这样一个大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6

  这个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缩写本,受益匪浅,里面讲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爱民如子的刘备、英勇善战的赵云、忠肝赤胆的张飞、敢作敢为的曹操、忠勇兼备的关羽等等。

  在这些人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关羽,他恩怨分明、刚正不阿、重情重义。在书中有写到他千里走单骑、华容道放曹,从这两个事情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是一个忠义磊落、知恩图报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我还特地去查了《三国演义》原文,它是这样描述关羽的外貌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一身英气,难怪后世称他为美髯公,因他的勇武,而称他为关公,他的忠义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在这些人当中,最觉得可惜的就是诸葛亮,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并非神仙,有时候也会出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了城池等,这让我不禁想到,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都会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小孩子呢,这样一想,我们实在是没有理由去要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因为自己取得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要知道,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身上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另外,《三国演义》中还详细地描述了很多著名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在里面展示了很多高深的军事策略,发现这些战争中多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经典毕竟是经典,注定了它有很多优秀的不可磨灭的东西在里面,值得我们去思考。

读《三国演义》有感7

  《三国演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它主要讲述了,汉朝末年,汉朝气数将尽,于是分裂成了三个帝国:东吴、魏国、蜀国,因魏国强势,吴、蜀便联手抵抗魏,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司马一族趁三国空虚,将魏王谋害了,并将蜀、吴给灭了,成立了一个新帝国:晋国。

  导致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刘禅的昏庸、无力。当魏国打来时,他仍然只知享乐,不去抵抗,哪怕姜维再怎么提醒,刘禅也不听,只听奸臣所言。看到这时,我生气极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皇帝,只想着享乐,不听忠臣所言,刘备在临死之前,再三告诉刘禅,要听诸葛亮和姜维之言,可当魏国两千人打来时,刘禅连反抗都不反抗,要知道,他手下可有几十万的`人,只听奸臣所言,直接投降,姜维一看,无力回天,自刎而亡。我为蜀国感到伤感,一代代猛将打下的江山,就此落入魏国之手。

  我们不能像刘禅一样只知道享乐。记得以前,一次周末,我因为只记得玩,把作业给忘了,直到周日晚上才想起来,于是我疯狂地补做,结果第二天因为马虎,吴老师罚我把周末的作业重新再写两遍。

  《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其中包含了许多大道理,做事须小心,不能像关羽那样大意失荆州。

读《三国演义》有感8

  这次是我第三次翻开《三国演义》这本书了,但是我每一次读完后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体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一样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仿佛身临其境。气量狭小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情重义的关羽;招贤才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等。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诸葛亮和刘备。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十分重情义,也很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大业,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且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百战百胜。《草船借箭》这一章节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聪明博学的人,致使草船借箭成功,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诸葛亮还曾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使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败走华容道,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读一遍都感触颇深。从刘备和关羽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哪些呢?在生活中,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遇事要冷静对待,对待朋友要忠诚,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虚心听取老师和家长的劝告,不应该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失去信心。我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阔,宽宏大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相互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读《三国演义》有感9

  前段时间,我在图书馆里读了一本好书《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书里讲的是三个国家,魏、蜀、吴相互争斗,相互联络,最后被晋统一天下的故事。

  令我最受感动的一员大将就是赵云(字子龙)了。赵云身上有许多优点,几乎没有一处缺点。最重要的`三个优点就是他忠诚、勇敢、品德高尚。比起他来,我远远不如他。

  记得一年暑假,爸爸带我学游泳。我来到水池旁边,看着比我还深的水,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皱起了眉头:“水这么深,到底……下不下去呢?”我走到楼梯旁,脚刚碰到水,就头脑发涨、腿脚发软,一个倒栽葱掉下去。我不停地在泳池里扑腾,脚划来划去,手挥舞着,但我忍住了没叫,马上摸着梯子爬上去,再也不敢下水了。

  也是呀,同学们,我们就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己,像赵云打胜仗一样吗?

  我们当然可以,只不过没有一颗勇敢的心。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智谋故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单刀赴会这些故事都出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初年的历史故事,小说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个个个性鲜明。小说中的经典故事层出不穷,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当数诸葛亮归天,魏都督司马懿见木像丧胆的故事了。

  我敬佩诸葛亮,但看到司马懿如此“畏惧”,也敬佩上了司马懿,为什么?因为木偶像是诸葛亮的退敌之策,算中司马懿会撤军。为什么会撤军?因为诸葛亮料定司马懿很聪明,知道自己一死,三国不久必将统一,魏王会加害司马,司马想争天下也不可能了。

  如果司马懿看到木像时就识破诸葛之计,而不做后计就冲锋陷阵,自己也就不会成为后来的晋国先祖了。为什么司马能成功?因为他完完全全看清了事情的真相,采取了相机行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为了分数好看而考试作弊,最后反为聪明误;为了金钱而迷失理智大肆扩张,最后家里破产损失惨重;为了长生不老而买各种“仙丹”,最后却事与愿违。为什么明明白白的不可能,却有如此多的人上钩?为什么为了一点点眼前小利,让那么多人不计后果往前冲?正是因为他们没仔细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看清本质,预见后果,不作迷信行为,懂得获利同时不受害,才会让你的处境更加完美,这是我从《三国演义》中悟出的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

  ——题记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我自从跟妈妈一起去超市时看到这本书,我便如痴如醉喜欢上了这本书。终于,在我千万种理由下,妈妈被我说服了。给我买下了这本书。

  一回家我便津津有味地捧起这本书。里面的情节十分吸引我,“苦肉计”、“空城计”、“草船借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我一看便是几个小时。终于,我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我感触极深。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关羽。书中对他面貌的描写也非常短。只有开头的那一段“丹凤眼,卧蚕眉”一笔带过。很多人认为关羽投靠曹操是不忠的行为。其实,关羽是为刘备家属的安全才投靠曹操的。而且,当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时,便不知千里万里地去寻找刘备。我觉得这不仅不能不算忠心,还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忠心。就像文中说的'“刘备的处境不比曹操好,可能曹操会更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关羽要弃曹操,而去寻刘备?这就是他对刘备忠心的最好证明!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书籍就像望远镜,书籍就像一盏明灯。以好书为友,塑造美好心灵;与博览同行,开阔广博视野。快去读书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自从我接触了《三国演义》后,我就非常崇拜诸葛亮。在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常常听到有人夸赞诸葛亮聪明机智,无人能敌,是一个传奇人物,因为我没看过,就一直以为诸葛亮只是运气好,敌人正好没有想到某一点才输给他的,才误以为是他的聪明机智。直到老师有一次要求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诸葛亮。

  诸葛亮一开始被刘备请出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他不仅能预测天气,还知人心,知道各种人的性格特征与为人处事,使他百战百胜。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草船借箭》。《草船借箭》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在课文中出现过,那时诸葛亮在帮助周瑜,周瑜阵营里又很缺箭,诸葛亮就观察天气,知道几天后是雾天,又很清楚曹操生性多疑,一定会在雾天用箭来射敌人,就利用这两点,在雾天那日就收到了曹军射在稻草人上的“礼物”——十万多只箭,差点把曹操给气死了。看到这,我都有点惊奇,他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再说当时也没有任何仪器能用准确的测天气,我不禁崇拜了起来。当然,他还有很多神机妙算的事,比如:空城计,三气周瑜等等,让我越来越喜欢诸葛亮。

  不仅如此,我还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优点。神机妙算,使我能提前猜到老师要布置的作业,从而提早完成;乐观冷静,使我在遇到任何困难或在比赛中遇到强劲的对手时冷静下来,鼓励自己,让自己保持乐观心态;足智多谋,在与同学玩抓人时冷静分析同学会出现的地方,成为这个游戏的大赢家……

  但是这本书的结局却不太让我满意,诸葛亮因为每日每夜都在为国家大事策划计谋,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不幸去世了,这可能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吧,他虽然死了,但他的足智多谋、聪明机智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别让嫉妒绊住你前行的脚步——读《三国演义》有感

  金华市仙桥小学五(1)班 吴乐琪

  暑假我有许多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我又一次品读了《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我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更对“嫉妒”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周瑜因嫉妒诸葛孔明的才干而吐血身亡,使吴蜀联盟险遭不测……周瑜可算是难得的人才,因嫉妒而英年早逝,这是莫大的悲哀。

  常听人说: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对人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嫉妒别人就是自寻烦恼,更是无能的表现。

  然而,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点嫉妒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会嫉妒别人,首先说明他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其次说明他不甘落后于别人,或者还有奋进之心。就凭这点,我们就不能说会嫉妒的人完全无能。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肯定不会去嫉妒别人,但这样的人未必招人喜欢。

  我希望自己不是个小心眼。但是当老师表扬同学而没有我的份时,我会很不高兴,甚至会向老师打小报告,揭同学的短,让同学也不开心。我想这一定是嫉妒心在作怪。

  在去年的校运动会上,我的“好姐妹”小琳获得跳高冠军时,我真心祝福她。当听到同学们和老师对她的赞美、表扬,看着小琳那般高兴和得意的样子,我暗暗下决心:“明年我就报这个项目并一定要得冠军。”比赛后的体育课,我经常请求老师指导跳高。原来我只能跳过85 厘米,经过坚持不懈地刻苦训练,我已经能轻松越过1.05 米的高度。今年秋季运动会,五年级女子跳高的冠军争夺赛一定会更加激烈,同时也会更加精彩。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周瑜,他若不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是和诸葛亮成为好朋友,那三国的命运和结局会完全不一样,吴蜀联盟一定能大败曹操。可惜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从中汲取教训。当嫉妒心理萌动时,要及时调整心态,羡慕别人成功时也要真心祝愿。别让嫉妒绊住你前行的脚步。亲爱的.同学,让我们记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指导老师 郑爱媛)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品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她对“嫉妒”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阐述,她的观点明确,体会别具一格。她说:“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对人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嫉妒别人就是自寻烦恼,更是无能的表现。”她为周瑜的英年早逝而唏嘘、痛惜。

  小作者又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表明自己对嫉妒的认识以及自身的变化过程,从曾经嫉妒别人到积极奋进。全文语句朴素自然,却有一股清新扑鼻的芳香。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读了三国以后我发现三国里有很多英雄,也有很多忘恩负义的人,尤其是吕布,他为美色而杀董卓,为美色竟然杀了自己的义父;为钱财他杀了丁原。董卓的.脾气很暴躁,若谁犯了一点错,就要杀掉他们。

  曹操乃是一名英雄,他带兵打仗,败仗很少,只是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了。关羽、张飞、刘备桃花三结义,他们的关系很好,为兄弟两肋插刀。

  在故事中,最精彩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和吕布战了三天三夜把吕布击退了。还有孟获为自己打了一个天下。

  三国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你细细品味。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看了《三国演义》后,一直被周瑜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鸣弄得心神不宁,难免心生感慨:周瑜字公瑾,也是千古风流人物,曾经有多风光,最后就有多悲情。

  论相貌,周瑜不比诸葛亮差,而且还是个美男子。《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他的帅气“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当时江南人多呼孙策为孙郞,呼周瑜为周郞,甚至称“美周郎”,可见周瑜的帅一点不掺假,绝对不是现在整容整出来的。

  论才气,诸葛亮善琴,但周瑜也精通音律。就算是周瑜喝醉了酒,他也能听出乐师在弹奏中出现的细微失误。每次一听到不对的时候他就会回头看一下,于是就有了“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

  论谋略,周瑜16岁出道,跟着孙策征战江东。孙策平定江东6郡,周瑜就参与了其中4郡的战争。周瑜24岁为中郞将,26岁成为孙策托孤重臣,随后几年又扶助孙权平定贼乱和征刘表的战役,收服甘宁,擒邓龙。在周瑜34岁时更是指挥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三军。

  可就是这么个有才有貌,有勇有谋,有远大抱负的青年,偏偏在遇上了诸葛亮时就处处受挫。交锋三次生生让诸葛亮气了三次,最后年纪轻轻(36岁)就去了黄泉路。来看一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来气周瑜的。

  第一次被气,是在周瑜大败曹军,准备攻打南郡时,刘备和诸葛亮驻扎江油口也想取南郡。周瑜和刘备商量好,先由周瑜攻打,若败了再任由刘备去取南郡。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周瑜也是豁出去了,亲自领兵打仗,不幸中箭。但他忍受箭疮用计最终将曹仁打败。就在南郡唾手可得的时候,却被诸葛亮不声不响把南郡占了。周瑜辛辛苦苦忙了一场,最后被“黄雀”在后捡了便宜,这个黄雀就是诸葛亮。他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当场吐血,箭疮裂开。

  第二次被气,是周瑜使用“美人计”骗刘备,想把刘备干掉。因为周瑜早就看出刘备“非池中之物”,恐对东吴不利。但诸葛亮将计就计,不但令刘备全身而回,还真的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周瑜追到江边,岸上军士大声叫喊:“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二次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栽了跟头,当场气晕过去。

  第三次被气,是周瑜领了南郡太守一职,想报诸葛亮两次戏弄之仇。周瑜让鲁肃去找刘备归还借去的荆州,哪知鲁肃宽仁,听不得刘备声泪俱下,答应从长计议。周瑜知道这是刘备不肯还荆州,便又生一计,说他们东吴愿意去征讨西川,到时候路过荆州时让刘备迎接并送些粮草,其用意欲取刘备性命。却不想诸葛亮早猜出周瑜志在取荆州之意,并将计就计,《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结果周瑜中了埋伏,四面受敌,而刘备,诸葛亮还在山上饮酒作乐,这大大刺激了周瑜,让他箭疮复裂,坠下了马。最后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鸣,死于巴丘。

  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智慧,体现在对手是否强大。与高手过招,应该是一件快意的.事,既磨练了意志,又能提高自己的才能,更会练就一颗睿智从容的心。大智若愚,心态平和赢得起也要输得起,方能成就大业。可周瑜急功近利,纵使满腹才华也终究被其自己贻误。

  但话又说回来,周瑜只是《三国演义》中的千古风流人物之一,他在罗贯中老先生笔下曾经有多风光,最后就有多悲情。而后人从他身上能学到什么,就各有各的看法了。

  苏轼有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就是周瑜。此时我也正是这种心情,借这首“古今绝唱”来怀念一下周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10-23

[荐]读《三国演义》有感07-13

读名著《三国演义》有感08-07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07-15

三国演义的读书感悟10-25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6-12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1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5-25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优)07-15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优秀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