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先生》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先生》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启蒙教育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本书十位人物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先生们为国传承与担当,想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
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这段摘自《先生》的话虽短小,却深深震撼了我。教育,不仅关系个人的命运,更关乎整个国家。回想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个又一个先生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民族重任,挺直了民族的脊梁。
风雨飘摇,国将不国,先生们前赴后继,为学子们,为中华的未来撑起晴空一片。蔡元培先生几乎一生投身于教育,他前后七次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其中的喜乐沉浮,也有自己才知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几乎耗尽先生一生的心血。先生为国投身教育,全力保护学生,一改“官僚养成所“之恶劣风气。先生希望学生们能安心学习,在参加政治之前先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可是在那个大环境下,先生这一希望落空了。我不知道当学生们为增收讲义费大闹特闹时,蔡元培先生作何感想。仔细想来,应该是一种陈中国却有带有几分自嘲的哀痛吧。几乎倾尽一生培养出的学生,怎能不痛?
除却校园,也有先生把目光投向了乡村。陶行知、梁漱溟等先生等开展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办平民学校,以造新民”,是晏阳初先生的目标。为实现一个更好的世界,先生决定要培养素质更好的人民。为此,他放弃了精致的生活,举家搬到乡下。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定线模式取得瞩目成就。先生胸怀大爱,他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世界。在那个烽火年代,乡村竟出现稀有的海归博士等人才。似的,为了国家,为了世界,他们放弃了咖啡,拿起了锄头。现在的赤脚医生等制度,亦是从当年的先生们继承来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任岁月流逝,教育不倒,中华不倒。莘莘学子,担起国家传承的重担,挺起民族的脊梁吧!
【读《先生》有感】相关文章:
读《藤野先生》有感09-03
读《差不多先生传》有感06-15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10-08
藤野先生读书心得04-29
藤野先生读书感悟03-27
《汪汪先生》读后感08-24
《藤野先生》读后感10-07
藤野先生读后感10-2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