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读后感
- 相关推荐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飞向太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飞向太空》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体会到了中国航天发展之不易,感触颇多。
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到神十二发射,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中国迈向了太空深处,实现突破;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卫星覆盖全球,中国航天人员再一次向不可能说“不”,让中国卫星服务千家万户。
可是,中国航天实现九天揽月梦想的背后,是种种不易。
最初,中国——这个“火箭的故乡”想把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打入市场,引起全球短暂的“中国火箭热”。但这股热潮的背后,是美国与法国的商业竞争,这两个航天大国在背后争抢商机。中国原有计划被打乱,陷入两难。
终于,在中国航天人四处游说下,美国同意签订,将“亚星”卖给中国发射。不过,美国的要求同样刁钻,要求西昌发射中心建设国际标准的卫星测试厂房,级别要达到十万级!国内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资料,时间紧迫,风险很大,种种压力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航天人的肩头。怎么办?自己设计!在外界的质疑声中,卫星测试厂房开始建设。50天设计,快速建造,其洁净程度大大优于十万级标准,温度控制精确程度远远超过了协议规定!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让国外航天专家无不为之惊叹!
“亚星”成功入驻厂房后,美国专家不断向中方提出新一轮的要求:24小时厂房不得断电;电话时时刻刻保持畅通;骑车旅行西昌;爬山强身健体……面对美方的种种“考验”,中国航天员合理应对:脱下军装,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说话简洁,不拖泥带水……至此,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国航天人更加敬佩!
从“亚星”入住到发射成功,航天人无时无刻不在克服着困难:与自然斗争,与天气斗争,与突发情况斗争……他们以超强的能力、过硬的本领、冷静的头脑战胜天灾、战胜外界质疑,书写航天史实。
时代在发展,中国航天事业也在发展,中国科技走向太空深处。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会成为中国的太空利剑!
《飞向太空》读后感2
著名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是一个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而我们作为2 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类通往太空的路上,航天人的每个脚印,远比总统伟大。
《飞向太空》读后感3
前几日买来一本厚厚的《飞向太空港》,经过废寝忘食的阅读,我终于读完了整本书。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携手合作的秘密和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冲突,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辉煌成果,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作者李鸣生也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之父”。
最刚开始我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的,只想着快些读完这本必读书目,好换下一本我感兴趣的书。在我的印象中,这类书都是十分无聊的,只会说套话,干巴巴的,没有任何吸引力。可现在我才发现这种认知是大错特错的,这本书不但血肉丰满,而且感情充沛,文笔优美,吸引力极强。
这本书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展示出了一个“难”字。改革难,谈判难,拿到发射订单难,建发射场难,送卫星难,发射卫星也难。更何况,这难中还掺杂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的屈辱,饱含着华夏子孙对祖国强大的希冀。一切沉甸甸的,似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遇到困难,却不消极,也不怨怼,只是去克服,去解决。这就是我在书中纷至沓来的“难”中看到的精神——一种感动我,让我心潮澎湃的力量!而我,会传承、会发扬这种精神,去创造属于我的奇迹!
在“长征三号”火箭运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升空那一刻,我和书中那群跳跃欢呼的人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难想啊,这部“年纪”比我大上许多的航天文学,竟让我十分感动。
放下书本,我把左手放到胸膛上,感受着心脏的剧烈摇动。此时此刻,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心潮澎湃,什么是血脉喷张。
《飞向太空》读后感4
上世纪,在一片大山环绕的地方,有一群人在做一件事。那个地方叫西昌,那件事叫发射卫星。
西昌,是同步卫星的故乡。当时,中国航天还未被世界所承认。《飞向太空港》就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运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34D”火箭,“德尔塔”火箭,法国“阿丽亚娜”火箭都未发射成功。而世界上又有许多卫星等待发射。这就形成了一个火箭发射的真空期。所以当时有人说,中国火箭走向世界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抓住这个契机又何谈容易呢?为了抓住这个契机,中国外交部艰苦奋斗多年。在许多国家之间来回,参加了一场场谈判。西昌的火箭发射人员日夜不停的工作,为了让卫星发射成功,政府不远万里运来了升降平台。在书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乌可力,任新明,谢光选,吴传竹……他们不眠不休,废寝忘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卫星发射进了太空。
尽管航天工作者废寝忘食的努力,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困难。外国人的猜忌,外国政府的限制,恶劣的环境……其中最让人气愤的,是美国人认为我国的发射架是啤酒瓶,火箭是小孩子玩的.鞭炮,不保险。就是顶着这样的困难,我国的火箭将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发射的那一天,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随着“点火”的命令响起,“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航天从此走向了世界,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脊梁。
望从前,在群山环绕的西昌,火箭一瞬飞天;看今朝,在山河秀丽的中国,人们展望星辰。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先烈们,你们是艰苦而伟大的。捍卫领空,发展航空,飞向太空,一起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前行!
《飞向太空》读后感5
每当我仰望那浩瀚无比的星空,看那快速升空的火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细碎的记忆,宛若晚秋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打进静谧的心原。
中国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让我印象深刻。此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成功之事,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光辉成就,让无数中国人为之自豪。这背后的一切,使无数航天人日日夜夜的坚持与努力。
聂海胜叔叔,有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坚韧与质朴。苏轼有言:”也无风雨也无晴”,聂海胜先生就抱着这样高端的态度应对一个个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换位思考,用新思想面对艰难险阻,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他的内心,就埋下了航天梦的种子。”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聂先生总能克服困难,这是他实现梦想的关键。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人,他们总能在一片荒无人烟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的种子,是他们,让这原本落后其他国家航天技术的我们,一步步追平,甚至引领世界。航天卫星发射场不在只有西昌,更有酒泉、太原、文昌。发射的卫星不再别国的,而是中国北斗。火箭共有神舟、天问、嫦娥。并在不久的将来,美国NASA研制的空间站将寿命已尽,那世界上便只有中国空间站还在运行。这都是令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
当初那令人向往的美国,已不再深受那么多人的追捧,反而有更多的外国人向往着中国人的生活。这让我不禁感慨:无悔生于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飞向太空》读后感6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鸣生的作品《飞向太空港》。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一长征3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成功的事情。面对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对三个月的期限,技术人员并没有慌张,而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在长征火箭发射之前重建发射场,他们战胜了大自然。
让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中国技术人员靠得很近,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中无畏的决心。中国技术人员的心已经与火箭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就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而我们学习上的艰苦比这些中国技术人员的苦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想抄捷径,想不劳而获,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心吗?面对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下定决心与它一决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难便后退,那么还没有开始你就已经输了,并且还输得一塌糊涂,输的一无所有。
中国的航天人员、技术人员是多么伟大。他们的'行为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他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传承长征了火箭工作人员的精神,使星星之火变得可以燎原!
《飞向太空》读后感7
自二战结束后,美国便是世界顶级国家,自诩是第一世界。而当时中国尚是刚刚成立,各方面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在机械制造方面几乎为零。
中美之间有着天堑一样的差距,直到长征火箭多次成功的把中国的卫星送进太空,它引起了全世界包括与美国的关注。天时地利人和,当中国长征3号火箭出现之际,正值航天灾难年度,国外的运载火箭故障连连,这让中国有了挤进国际航空市场的可能。
在遭受了无数的看不起,数次失败之后,中国得到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权。而这颗卫星正是美国休斯公司的.成果。于是,中美两个差距甚大的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展开了技术合作。
落后就要受制于人,因为用的是美国的卫星,所以必须要伺候好美国人,不然万一美国的生意不做了该怎么办呢?
所以美国人的到来,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服务人员都是一种磨难。美国人要求是吃什么有什么,但当时的条件哪能做得到,有的吃就不错了,工作人员只能尽全力去满足。
美国人要求电话信号必须要好,可是这能打上电话都是特殊努力过了,中国只能高价租国际通讯线,努力让通讯便好。
美国人要求工作厂房时刻供电,也不顾中国发电器能否做到;美国人自行改变卫星结构,中国人只能费尽心力的把火箭一一调整为与卫星相适应。
中国人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与美国的交易,就这也常常受到抱怨,还好最后的发射成功了,不然指不定又会发生什么。这就是落后的代价,明明在自己的地盘,却处处都要满足别人。
落后就要受着一种只有富起来,强起来,才能真正的挺直腰杆!
《飞向太空》读后感8
作者李鸣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一书主要讲述了:中国航天人用‘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一事,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
读完之后,我被中国航天人们的精神品质所震撼。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我们所面对的困难说是‘天灾人祸’也不为过。在‘人祸’方面:别的国家在卫星制作方面对我们实行封锁制度,但我们并不服输,在航空领域的‘泥坑’中摸爬滚打。就这样摸索出了我们的第一个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及‘长征’系列的火箭,实现了我国在航空领域零的突破,证明了我们的实力!不仅如此,因为当时我们的科技落后,资金短缺,所以一些科技大国对我们不屑一顾,导致我们四处碰壁。经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一些国家的肯定,却因为一些国家在背后使坏使我们错失了打入国际市场的良机。
在‘天灾’方面,因为在最初修建发射场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极多,在我国专家们的多次讨论后,将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西昌作为了修建发射场的地点,但因为西昌四周群山环绕,所以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在一次百年难遇的泥石流中,发射场的一些部分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但基地的官兵们齐心协力,将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仅仅用了一个半月就完成了,这种工作效率令我钦佩!中国航天人正是通过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亚星’才得以成功发射;在运送升降平台的路途上不少官兵为此牺牲。因为大山封路所以卡车无法安全通过,得知此事的各地群众齐心协力聚集起了大量的炸药,炸开了大山,护送着卡车安全的通过了葫芦崖。看来‘亚星’的成功发射同时也离不开全国群众的努力!
遇到困难,却不消极,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的去克服。21世纪的到来使我们中国的航天力量再上一个阶梯,步入世界前列。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要传承中国航天人的珍贵品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飞向太空》读后感9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解放以来成功创造运载火箭,经过多次谈判、碰壁后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购买并帮助发射了一颗美国休斯公司的卫星,成为了第一个帮助美国发射卫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展现了“火箭之乡”的子孙们的能力和成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挤身世界强国的开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美两国关系一直交恶,从蒋介石失去大陆,到朝鲜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再到越南谈判里的寸步不让。但随着冷战形势的加剧,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将美国的卫星打上天,表现了美方对中方的信赖与支持,使中国从一个东亚国家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国家,也让中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有效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航天技术比西方晚了九十年。不仅资金缺少,加上早期文革时的扰动,在西昌这个几百年没见过电灯的老山沟,建起了发射台。这里没有技术人员,因为技术人员还兼职扫地工、施工工人等,有的只是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和外国人轻蔑的眼神。而时不时从天而降的泥石流更让火箭的研制和发射难上加难。
但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人员晚睡早起,日夜加班,诞生了世界领先的科技。
中国发射美国卫星,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强国梦”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从解放时战火遍地的中原大地,到能够发射卫星、送火箭到太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呀!正如书上所说,得知中国要发射美国卫星时,多少华侨回国观看,以至热泪盈眶,欢欣至极者不在少数。又有多少华侨,再也不用忍受外国人充满嫌弃的指指点点,充满嘲讽的语气说话了。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需要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goodgoodstudy,daydayup,才能成为祖国明天的希望!
《飞向太空》读后感10
第一次看到《飞向太空港》这本书,以为是一本科幻小说,看完之后,才知道这是历史事实,讲述中国的航天事业。
《飞向太空港》主要讲述了“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全过程。从政治,外交,经济,火箭性能、历史,中外工作人员合作等多方面进行叙述。“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是中美航天科技的首次合作也是东方与西方空间科技的首次合作,意义重大。中美双方都十分重视,经常合作创造了奇迹,把“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上太空。这个国际性合作,所涉及的.领域部门及人员众多从政府到行政部门从科学家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是为了圆一个航空梦。当时中国火箭成了外国卫星发射业务的消息刚一发布,一股强大的“中国火箭热”很快蔓延全球,而在此时,美国的“挑战者号”,“德尔塔”和两架“大力神—34D”火箭接连爆炸连连惨败。英国的“阿里亚娜”火箭也升空失败。这迅速改变了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行情,对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十分有利。最后当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之后,全国人民沸腾了。
当时的西昌发射场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强大泥石流,很多建筑都被毁了,航天人员们。仍不放弃,坚持努力工作,同大自然斗争正因这种伟大的顽强精神使西昌卫星基地恢复了工程。中国工作人员同时又表现出了对外国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友好,促进两国友好往来。
如今中国的航空技术已有了很高的水平,火箭发射也接连取得成功。那些工作人员任劳任怨,是我们的榜样,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
《飞向太空》读后感11
李鸣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 供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他所著的这本《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亚洲一号”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从那儿以后,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等纷纷将卫星送入浩瀚星空。虽然有失败,但航天人却从不气馁。致使在当时出现了像美国,苏联这样的航空大国。
而中国是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近30年,才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成功发射。那个辉煌的夜晚是每个炎黄子孙应该铭记的。中国又在1984年后将第六颗卫星发射。或许是中国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又或许是中国的航天技术惊为天人。美国将屡试屡败的“亚洲一号”卫星卖给中国。让这个刚展露锋芒的先前一直落后的国家来发射这个卫星。
这其中的辛酸未曾经历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中国代表团赴美屡屡遭人冷眼和羞辱,好不容易谈成一家公司,老板却破产了。虽然最后是成功的,但这是用航天人的'艰辛努力换来的。
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了成功发射“亚洲一号”,有大把大把的工作人员无暇顾及的自己的亲人孩子,甚至常年不见。有位从北京来的年轻姑娘,因发射场上一次事故便英年早逝。一位叫于福良的火箭专家为了不耽误工作,每次都抽空给患有怪病的女儿翻身。指挥员胡世祥的母亲、岳父接连病故,但他却未能回去料理后事。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看母亲照片。
中国航天业的成功是以航天人的汗和泪,甚至生命换来的。但他们付出的这一切都是无怨无悔。
所以我们要向航天人致敬。
向中国航天事业致敬。
《飞向太空》读后感12
距离起飞还有一分钟,专家们全都站了起来,任总的手指幼崽下巴上抓来抓去,谢总的双手也在胸前搓揉起来,胡世祥推了推眼镜,一颗仿佛在燃烧的心还是禁不住微微颤抖了起来。倒计时计算器变幻着绿色的字码:二十五秒……二十三秒……二十一秒……“开拍”所有跟踪设备全部启动,“点火——”,“起飞——”,随着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个天空!
这是《飞向太空港》第六章中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载着“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过程。虽然文字不长,但谁都能体会到发射前的.紧张氛围。而火箭成功发射也是令全国人民振奋、惊喜的。不,不应该说是惊喜,这样的成果是所有人员千辛万苦努力的结果,是他们应得的!
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了解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历程,仅仅在有火箭发射时才会注意到,一直以为中国航天工业是一帆风顺的。翻开这本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中国人手脚爬行,好像四脚动物,每迈一步,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困难。为了争取卫星的国际商业市场,乌克力带领代表团寻访美国,但屡遭拒绝、嘲讽,但他们没有放弃,最终取得了“亚星”的发射权。为了满足美国人的休息要求,加设了许多娱乐场所。当美国专家在休息的时候,我们的中国专家正忙里忙外的干着活……但好在,最终在双方的配合下,卫星成功升天,全国轰动,中国成功打入了国际商业市场,为现在的火箭发射打下了基础。
如今中国已经能自行制造火箭,向火星发射探测器。我们要学习曾经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争取在未来为祖国航天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飞向太空》读后感13
读完《飞向太空》,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叔叔驾乘“神舟六号”飞向太空,为祖国争光的壮举,中国航天人为实现飞天梦想,而显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攻关和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难以忘怀。
《飞向太空》是一本骄傲的书。读了这本书,我知道目前世界上能够飞向太空的国家只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而我国在20xx年10月。“神舟五号”飞向太空。只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与俄、美两国42年的差距。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空前最大,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自豪。
《飞向太空》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书中告诉我们,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和所有参与飞向太空的技术人员,为了实现飞天梦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了生命极限的考验,铸成了“四个特别精神”。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实现了中国人“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梦想。
《飞向太空》是一本催人奋进的书,读完这本书,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长大成人要为祖国效力,就要有过人的'本领,所以,我们必须要从现在开始,更加认真的读书,刻苦钻研,在此,我多么想告诉航天员叔叔,将来我也要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为祖国效力,把鲜艳的五星红旗送入太空站,插到月球上木星上……让五星红旗飘扬在浩瀚的宇宙中。《飞向太空》这本书让我听见了奋进的号角。
【《飞向太空》读后感】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飞向太空》含反思06-22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06-02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04-19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04-07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反思04-23
《到太空去》说课稿范文08-09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08-29
《太空旅客》观后感200字06-18
《匆匆》读后感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