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讲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比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
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企业的生命,如果我们能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就能预防质量事故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日常的生产中,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相信在阅读完此书后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2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大师的唯一中国弟子杨钢先生所著,因其在中国践行并推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管理理念而被称为“中国零缺陷之父”。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作对”?什么是“零缺陷”?
(1)“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
(2)“正确地做事”,是运作与执行;
(3)“第一次”,是管理效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而“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能带来什么?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结果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
树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不能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因为我们自身对错误的容忍,并想当然地认为理所当然,不可避免。
杨钢老师在书中提到:“只要我们对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事件制定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它就会永远存在。可是,当它不被接受时,就会自然消失。”正如墨菲定律所揭示的,凡事如果有可能发生,就一定会发生,错误事件也是一样。
面对医院的“接生死亡率”,我相信,任何一个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都会希望它永远是“零”。
做对即“符合要求”,否则就要付出“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有时刻关注客户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努力满足其需求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不合要求”或“超出要求”都会失败。
对于具体的工作也是一样,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并不断改进以符合要求,这里的“符合要求”,不仅仅是过程,也要结果。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
面对工作,我们要制定像芭蕾舞那样的工作准则,既标准又完美。
(1)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2)仔仔细细制定要求
(3)与他人协调工作以符合要求
(4)避免“双重标准”
(5)高度重视预防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是:对错误的态度,说No,就是一种“零缺陷”心态,说Yes,就是差不多就好的标准。“零缺陷”还必须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魔鬼都在细节。
建立一套正确的个人工作哲学
平台和资源很重要,现在我才渐渐理解为什么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和‘制度’就是我们的系统和平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能够让一个二流的.人做出超一流的事;而一个糟糕的系统和平台,却使一个超一流的人只能做出二流的事。所以,选择或者努力争取到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很重要。
当然,光有系统和平台还不够,还要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并在工作中树立“零缺陷”的工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害怕自己犯错误,也不放过所犯的错误,更不重复犯错误。长此以往,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取得成功。
最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零缺陷”工作理念不仅仅只适用于工作,而且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并终身受用!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3
最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首先给了我一个启发:“思想态度决定了是否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会认为工作中难免出错,怎么可能一次做对呢?还有许多人会说“差不多就行了”“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认为把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不能把工作一次做好,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日常工作中,不少人就是缺乏这种态度,总是觉得自己不是圣人,犯错是必然的,可以原谅的,结果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线,就做好了多少比例要返工的心理准备,正因为有了这种心理,返工的比例一定是有增无减,对企业发展的发展也造成了莫大危害: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人力物力……
所以我们只有先改变观念、改变态度,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念深深植入脑海之中,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才能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我们经常还会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对”。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故事我才明白,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观认为的好,而把事情做对则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当我们明确了态度,区分了“做好”与“做对”的具体含义后,就要好好思考了:怎样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对呢?怎么做才能达到“零缺陷”呢?
我从文中三只狗狗找宝藏的故事中得到了答案。聪聪,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中最聪明的三只狗,他们为了拯救整个家族担起了寻宝的重任。其中的聪聪狗习惯于“正确的做事”,比较注重方法,但是从来不注重效率。他总是认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对了,一切就对了。明明狗虽然很忠诚,为了任务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却缺乏方法,做事没有章法,只解决了“脑袋”问题,没有解决工具和方法问题。而慧慧狗却在任务之前思考:“我为什么不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少呢?既然可以避免少失误,为什么不可以不失误呢?如果没有失误,我就可以一次做对。”最终,慧慧狗花费了最少的时间,付出最少的代价,却找到了价值最大的宝藏。这个寓言故事之后克劳士比博士总结了慧慧狗寻宝过程的几点: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这也就是如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4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此书的综合评价,我个人认为它阐述的观点覆盖面比较广泛,它所倡导的理念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我们平时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注意的。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向我们阐述了“零缺陷”的观点理念,原来工作怎么样返工不明确,后来看了这本书知道,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那么什么又是“零缺陷”呢?零缺陷概念的产生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来的。对自己个人的帮助与提升有很大帮助,原来工作怎么样返工,不明确,后来看了这本书知道,首先要确定标准,然后预防,因为这样最省时间,省成本。
可能很多人会说,做事情不可能永远不会出差错,做到“零缺陷”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做到“零缺陷”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在社会中,很多人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例如:在某家公司工作,很多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里面认为我就是一个员工,我的任务就是为公司服务,然后拿到我该得到的薪酬,公司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做的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例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他不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不会真正融入到公司当中,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如果这要是他自己的事情,我想他肯定会尽职尽责的去做的比较认真完美。还有,现在刚出大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多数人去应聘会向招聘企业询问,你一个月能给我多少薪水,给的薪水少了就不干,应聘者不会去考虑自身能为应聘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我们要知道很多企业给的薪水和员工实际的工作能力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
以上的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可能的去追求一种完美,简单的说:“要做就做好、要不就不去做!”其次,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去对待所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零缺陷”。
在书中,有一段话足以警示我们:“零缺陷管理”不仅是优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更是企业者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近几年国际、国内社会不少企业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粉的“三聚氰氨”事件、生产和企业的召回事件和最近的“瘦肉精”事件都折射出了一个企业高层在管理上的重大缺陷和企业对诚信的蔑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折射出了一个社会企业生存发展的理论,一个企业必须把社会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利润最大化,一个没有道德责任的企业是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这样,“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就深化为了“每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社会需要这样的工作准则,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基础。追求质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追求质量是一种管理的艺术,如果我们能建立正确的`观念并且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计划,就能预防不良事件的产生,使工作发挥出高效的生产力,不会整天为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头痛不已,在企业高层日常的管理上,要树立零缺陷的理念,零缺陷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观念“难免犯错误”发出了挑战,“零缺陷”这种理念表达了人们对“追求完美”的一种欲望,争取不犯错误。“零缺陷”对企业管理者在对员工的管理上赋予了新的管理理念,“零缺陷”不是批评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这种理念不是指出人们有多少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应该向着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增强了员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杨钢博士的论著已经不仅仅是管理科学的一次突破,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完此书后都会对自己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与目,社会、企业和个人需要一种新方法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管理之中,来改变我们的传统生活理念与境意,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5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关于管理的书。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写。这本书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1920年胡适先生在新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传记体寓言《差不多先生传》。文中以戏谑的口吻讲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文章不长,却让我们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很多人就是差不多先生。诚如杨刚先生在文中所述,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对某些事情特别谨慎,但对某些事情又很不在乎。护士可以忍受病人病床上的不清洁,司机可以放纵自己偶尔开快车,煤矿工人接受矿井里甲烷的浓度偶尔超标..我们习惯于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以差不多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的标准让我们舒服,家里地脏了,看得过去就不拖,工作完成了检查一遍没错别字就提交。正是因为这种低标准,在我们很多人的认识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没有那么重要,而且也不可能。
我以前工作的一家公司是做电气产品的,因为质量控制不是很严格,常常会有客人的投诉电话打过来,我们处理客诉的工程师接到客户的投诉电话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真是不好意思,您也知道这个东西是工业生产的产品,是大批量出产,有几个缺陷产品是不可避免的.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到他这么说时,还忍不住想,就是这样的,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出几个问题很正常啊,那些人还整天电话打个不停的投诉。今天当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愚蠢,才知道,事情不是不可以第一次就做对,关键是我们根本没有这种认识。在我们眼里,能达到aql标准就已经很好了,生产100个产品,有2、3个缺陷产品完全可以接受。就是这种认识完全封上了我们走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成功之路。
因此要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首先得转变我们的思想,充分的认识事情可以第一次就做对,我们可以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我们要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做对的事情。正像书中提到的赛勒的故事一样,赛勒本来是学习计算机的,可是在就业时,他从事过电脑设计、网络、保险,可是都不成功,以致在同学聚会时沮丧不已,在好友的提点下,他应聘到一家计算机公司,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结果就大不一样的,同学再聚会时他已经是神采飞扬了。为什么他有这样的转变?原因很简单,他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专长,并全面的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我们总结一下来讲,就是做了对的'事情。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不对,却坚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原则,我想我们是很难实践这一原则的,就算是实践了这一原则,恐怕与自己当初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吧!
其次,我们要建立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杜绝双重标准。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这里所说的规矩就是指标准和要求。通常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没有标准和要求,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a让b帮他买个记事本,买什么样的什么也没说,结果b可能买回一个硬面30页的,也可能买回一个软面30页的,而实际a要的是软面的80页的。这样的小事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遇到,小事情,大家说两句也就算了,可是如果类似这种事情发生在公司生产所用材料的采购上又会怎样呢?比如用
8.8级螺栓,需要用45钢、结果采购成40钢的?后果肯定是会造成生产进度的延误。
文中提到了小徒弟给师傅递扳手的事情。第一次,因为师傅只交代了一句,结果小徒弟花了很长时间找来的却是不符合要求的扳手,第二次师傅清楚交代了需要的扳手的位置、尺码,结果小徒弟很快就找到了师傅要的扳手。由此可见制定标准的重要性,而且标准必须提前制定。我们不是画家也不是作家,我们的工作不是可以随意发挥想象力的事情。工作就必须有标准,工人要有作业指导书,其他员工要有岗位职责表,只有有了标准,我们的工作执行起来才有目标,我们的工作完成时才可以有效评估。不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在此要求下我们才可能把事情第一次做对。
再次,我们要与他人配合工作以符合要求。这个道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团队精神。在文章的开始,我们故事的主角是3只狗狗。这3只狗狗的行动吸引了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但正如其他的故事一样,主角旁边必然要有个配角,这个故事的配角就是那些秘道里的蜘蛛。聪聪因为有蜘蛛的帮忙,用时1天半完成任务,慧慧则只用了
1小时,而明明则因为自顾自且拒绝蜘蛛的主动帮助,结果多次掉进陷阱,用尽粮食和水,花了2天才完成任务。团队精神我们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们通力协助完成一项工作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我们讨论、争辩、指出别人的种种不足最后完成工作也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求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明确各自职责,在工作中相互协助,共享知识与成果,共同承担工作,通过集体的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
工作本就是一件需要相互协助的事情,要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必然要求我们具备相互协助的团队精神。就拿我们合同部的内部支付工作来说,我们需要付款出去,我们需要支持我们进行付款的资料,但我们不直接与生产接触,不清楚工程施工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负责与承包商接口并对其工作实施全面管理的部门或队/厂,对承包商申报的已完成的工程量数据进行审核并编制《支付考核工程量统计汇总表》,需要质检部、工程部进行复核,同时我们还需要工程部、安全管理室、人力资源部、技术部将承包商施工中的一些消耗性支付情况提供给我们,在掌握了这些资料后,合同部再决定支付的情况,将需要支付的相关资料,和确认的最终支付金额交财务部进行支付。这一工作,需要我们各部门相互配合,只有各部分将自己负责部分的工作做好,我们才能准确高效的完成此工作,避免错误支付的发生。
最后,把握细节。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常常说一句话:魔鬼藏在细节里。我想正是因为他一直如此关注细节,才让他的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让他们企业生产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细节决定成败。通常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犯的那些错误都是些不大不小的错误,而往往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错误酿成了大错。比如: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环大西洋号海轮的沉没,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再比如:20xx年岭澳二期3号机主管道一、三环路测量报告数据互换事件。当时若不是及时发现,其后果又会如何呢?关注细节才能避免错误,关注细节才能把事情做好。
今天,我们中很多人仍然很难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想主要还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只有我们先改变观念才能逐步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让我们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念在脑中烙下烙印,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每做一件事就在心中默念:我要第一次就把它做对。我相信长此以往,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将成为我们的思想、行为习惯,我们将惊喜的看到这一理念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如何让我们与成功越来越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6
第一次看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时候,我在脑海中闪过的第一句话是:真的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吗?因为我们已经在生活中见到太多的“差不多”的例子了,就像书中举的例子,默认产品合格率达到98%就达标,2%的不合格率挺低的。在我们几乎大部分人的心里,似乎已经默许了这样“差不多”的例子。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生产一个符合标准的产品是应当做到的事,当需要的产品基数增大,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如果默许这2%的不合格率,那么我们生产出来的成品将会有很多是不合格的,那这样就意味着我们花费了极大的无用成本,耗费了太多的时间、金钱和原材料。
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我们能做到合格率为98%的产品,但是我们很难做到100%的合格,因为我们从内心就默认了这个可以有一定的误差。
但是在平日生活中我们有时也在追求100%的成功率,开车时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安全驾驶,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到达目的地;走秀时,一位位身材高挑的模特在经历台下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每一步的距离,每一步的节奏都把握得分毫不差;医生进行手术时,每一针,每一线都严格按照要求,每一步都仔细认真,环环相扣成功地完成手术。很多时候100%更多取决于我们是否想做到。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生活中事事都要求100%的正确率,正在抹杀我们的激情,人们永远生活在一个精神紧绷,战战兢兢的世界中,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生活没有了激情,也就失去了乐趣。像医生在做手术时是不容许出现一点失误的',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一起医疗事故,航海的船员在辨认方向时容不得一点差错,一不小心这都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凡此种种,需要我们在当时的环境中处于绝对的冷静,客观地分析情况。
“零缺陷”并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只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默许了“差不多”的出现。“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的一种决心和态度。当你确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去确定要求,有意识地拒绝“差不多”,你就会预防第二次重复去做。
总而言之,要想治理我们工作上的缺陷,先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就先要治理我们头脑里的缺陷;只有解决了头脑里的缺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零缺陷”!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7
该本书是陈述性的,每一章都是围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观点去举例论证,以故事的形式带入能使读者更容易读下去。接下来分章节对书中提到的观点进行自我的认识。
第一章,作者提出“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的观点,本章旨在传达一种思想和理念,就是你一定相信你可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在思想上改变认识,尽管工作中你不是每次都把事情做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对做好,如果想达到作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点,关注点应该在执行之前预防和控制阶段,比如,我今天收到一个任务是需要我出海南项目的升级包,然后我在出升级包之前肯定需要知道项目组要升级什么功能?该功能有没有在测试环境测试通过?配置项有没有做相关的修改?知道了这些我才能出升级包,出升级包是一件事,想把这个件事第一次做对,就需要在需求、研发的代码、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这些前期阶段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出好升级包升级上去发现某个功能没有实现,研发、测试继续返工,那么出升级包这件事就不算第一次做对!所以,做事之前的预防和控制才是做对事的保障。
第二章,“做对即符要求”。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和接受,一切按照客户的需求做事,做客户要你做的事,不做客户不要你做的事,随时跟踪客户的需求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和快速适应,把事情做对做好。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其实在哪里都是适用,妈妈让你去买包盐,你在路上时妈妈给你打电话说再买一瓶醋,信号不好你没有听到也没有回复电话确认,结果你买了一包盐又给自己买了一包零食回家了,结果可想而知,你没有及时响应妈妈的需求变化,还做了妈妈没有让你做的事!总之,有需要才有事可做,有事可做才能把事做对挣得更多的需要(机会),也要记得及时跟踪需要以改变应策。
第三章,“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看到标准,肯定就是指工作中规范、流程、准则。像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品一样去生产检测自己的产品,这是一种高标准的要求。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产品,也要统一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的流程,比如,部署某个项目这件事,10个人去做就有10种方法,10种标准,10个犯错的`可能,如果组织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部署文档,发给10个人,就增加了做对该事情的概率。所以,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对组织和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第四章,“每个人的工作哲学”。最后一章又提升了一个水平,把做事上升到做人、哲学、心智层面。对个人而言,要端正个人的态度,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对组织而言,统一我们的标准,把制度约束变为一种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质量和品质。
理论来源于实践,愿零缺陷的理念深入成思!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8
咸宁筹备处质保部组织质量月读一本好书活动,要求全体员工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完成一篇读后感。本人利用业余时间把此书通读了后,感觉受益匪浅。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阐述观点时,都是引用发生的实例,例子虽然简单但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我觉得这本书众多的观点中如“协作,增加成功的几率”、“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态度决定一切”、“即要过程要有结果”等。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态度决定一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品质之神”戴明和IBN公司就是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态度不一样,所以注定结果也不一样。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不算复杂,分析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再就是没有好的态度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态度决定一切,更重要的体现在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每个人每个企业多会有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人际交往、患病丧亲、希望梦想破灭等等,有的是因为客观,有的纯属人为,其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如何面对,怎么摆脱,关键在于自身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有了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卓有成效和积极主动的人总是在工作中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而失败者和消极者只是逃避、指责和抱怨。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达到目的。
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更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工作中的乐趣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工作无小事,如果有一项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工作还是一种责任,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不管再什么条件下,对待工作都要无条件执行。工作中无小事,小事累计就会成为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无论工作多么艰苦,都要时刻铭记“这是你的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处理一切事务的基础,当我们服从,接受一个任务时;如果我们没有责任心,不认真做事,不可能将事情做好;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在公司的存在就有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做起。
不正确面对问题的态度只能将问题复杂化,耽搁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助长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不良风气。当企业没有提供做事情所需要的条件时,十有八九是因为企业不具备这些条件,而希望请你来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当然,干工作、做事情肯定会有苦、有累、有困难,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快乐,体验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妙处。
总之,通过通读本书,了解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实质就是人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犹如书中提到工作要象跳芭蕾舞一样,既标准又完美。也促使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坚持“质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沟通习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9
最近读了杨钢博士的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受益良多,感慨良多。受益的是,杨钢博士所提出的工作准则,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提出的力求完美,不同于传统数学思维允许多少分之几的工作误差,而是以完美为工作标准,实现工作的“零缺陷”。习惯传统价值观的`人肯定会惊呼,零缺陷简直是种苛求。但是通过杨钢博士的理性分析,我们可以确认“零缺陷”的工作标准是可以实现的。杨钢博士认为,实现零缺陷的前提是“符合要求”,需要以完美为标准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信守承诺,辅以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会自然实现。人们先前对误差的纵容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此才会“心想事成”,才会用更多的精力来修正错误。
杨钢博士是国内提出“零缺陷管理”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小到个人,大到企业,都认为重复的工作修正理所当然。当打破这些不科学的常规时,首先个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时间的耗费降下来,而企业的整体品质大幅度提升,管理者最关心的利润也能实现最大化。
社会需要这样的工作准则,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每一次把事情做对”做保障。杨钢博士的论著已经不仅仅是管理科学的一次突破。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0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其着重强调的是实践中的第一次,又要注重第一次办事情做对在理论应用环节对质量的严格把控。下面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一:作为一名刚入职不久仍处于实习阶段的新人来说,首先要感谢单位提供的读书机会,让我在工作之初,通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这既使我接受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理念,得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同时又深深地感知到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要积极践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
现结合入所以来的实习情况,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在我看来,既然是做事情,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实践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前进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无时不刻不在进行中,这不是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不就是意味着否认探索过程,其着重强调的是实践中的第一次。诚然,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会走弯路,但是,只要探索后形成理论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硫化班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不仅使我对硫化有了更深地了解,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实际与理论实验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小到制坯过程中的称量,大到硫化时对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确定,无一不是在理论分析后通过多次试制,不断地进行修正才确定出来的。看似简单的橡胶件产品,在实际的车间生产时,要在满足批量生产的前提下,便于工人操作和后处理。从模具设计的角度看,既要保证产品的合格
率,又要考虑出模时橡胶件能顺利快捷地取出,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综合考虑生产工艺后,精确合理地对模具进行设计制作。不得不佩服设计人员着眼生产、讲求效率的深厚地设计功底,对于毕业刚入职的我来说,带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态,感受着自己的无知,或许,因为现在的无知,将成为我以后求知的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因为年轻,我不怕路远,我坚信:只要用心地走下去,即使慢点,也总会有收获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任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都是服务于实践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因理论应运而生的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基于此,理论和实践不是脱节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和统一的。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既要肯定理论探索阶段存在的重要性,又要注重第一次办事情做对在理论应用环节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每天都有第一次,日积月累,千千万万个第一次,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工作的熟练程度。以硫化车间为例,制坯工序上,许师傅将经过热炼的胶料用剪刀裁成合适地大小,然后针对不同的硫化件用料情况进行称量,最后再填写流转卡并分区域存放,或整齐摆在工作台面上供硫化工人取用,或放入温箱中恒温处理。剪裁的胶料基本上不用再进行添添减减,符合工艺上对胶料重量的要求范围。硫化工序上,师傅们一个人可以操作三四台硫化机,从模具的摆放入模到胶料的填入,再到硫化完后的出模处理,看起来是那么地麻利流畅,有一气呵成地气势和节奏感。修边工序上的女师傅们,坐在
工作台前,对硫化的橡胶件进行修边,如果说单纯地修边还算轻松的话,那每天下来搬搬拿拿的重达几十斤的橡胶件,可不能说是闹着玩的,粗略地说,每人每天倒腾的橡胶件有3吨左右吧。这不得不使我想起入所培训时,刘所长让我们做好吃苦准备的讲话。诚然,天下没有不累的营生,累并快乐着,既是对生命的一种感知,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
有道是:熟能生巧。在实际的生产中,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法宝,而巧则是熟练后享受工作的一种境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如此,工作亦然。只有在熟练的基础上,才能生巧,才能迸发出更加饱满地工作热情,带动出更加积极地工作态度,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双赢。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关键在于把每一个第一次做好、做对,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同时又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员工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要重视沟通与合作。人是群居动物,要生活,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沟通,而现今快节奏的社会,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依靠合作来整合资源,是大势所趋。在我看来,这个社会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因为当今的社会是共赢的社会,作为一个团队,基于木桶效应,即便有人工作非常出色,抑或是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也未必能实现1+12的工作业绩。这时,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要重视细节。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认真重复地做好,就是不简单。因为简单,我们可能会不屑去做,
但是,积土成丘,集腋成裘,勿以善小而不为。现在的生产大多是流水作业,只有保证每一道工序的合格,才能最终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所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要树立事无大小、事无巨细的工作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注重细节,既是个人工作态度的体现,又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胶囊成型过程中,工艺卡片上从机头的直径和宽度,到胶帘布和胶片的层次、型号、尺寸和角度要求,再到钢丝圈的钢号、圈数、排数、根数、直径参数和缠绕帘布的厚度宽度,无不体现出细节的重要性。因为注重细节,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强调做事要正确地做、思考地做、用发展的.眼光创新地做。一直以来,我不敢妄同存在即合理的论言,我觉得存在是前提,而如何做到更好地长久地存在,才是王道。鉴于现在的存在,我们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和创新,这就是社会之所以不断前进的原因之一,倘只满足于现在的存在,而不思进取,那今天理所当然地合理注定会阻滞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踏踏实实地学习并消化吸收现在的存在,为以后能长久地合理存在积蓄创新的基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中的理念延伸到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对该书精髓加以消化吸收,争取更大地进步。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让我感觉到了:人在世上所追求的实现完美的结果应该掌握的方式和方法;让我们体验了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应该增长的知识、能力,在管理企业应该具备的水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确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改变世界观,用正确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物。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方式,因为它可以带来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的效果。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决心和态度。通过细读这本书,我感悟了许多,也掌握了许多。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就是做事情保持零缺陷,零缺陷的核心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一思想是质量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中最节约成本、最减少重复劳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髓。零缺陷质量管理与其他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比,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保证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强调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一、零缺陷在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
结合我们的检验工作,零缺陷也应该是我们试验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零缺陷并不是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接受一个试验工作时,都抱定:严格合同评定流程、做好试验前的试验大纲、标准的、仪器准备,做好试验工作的计划和整体策划、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发挥质量监督员、安全员的作用、提高主检报告的编写能力和水平、把好审核关和报告审批关。并在整个流程中的每道工序中都设定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目标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有充分的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过程开始之前,养成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那么,我们的检验工作就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率、效能,并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逐步形成一次成功,预防为主的工作态度,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体现零缺陷管理的生命力。
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的做事是运作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为什么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做到确定目标、控制过程、系统预防、建立标准、团队协作、达到结果呢、一次做对。为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应该首先确定工作目标: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其次是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准则;第三是消除达成这一准则的障碍;最后是努力工作。
二、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员工
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组成的,什么样的员工造就什么样的企业,因此,企业的未来是由企业员工决定的。在我们企业中,检测服务质量重要,每个员工的素质同样重要。有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领导或者企业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觉得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不认为事情的结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而国际知名的一些企业的员工对待工作却非常认真,几乎完美。因此,一流的公司,必须拥有一流的员工。基于此,场组织学习《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理解,不但要学习做工作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领会书中员工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即:如果员工不是在满意状态下进行工作,那我们的检测服务也就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
产品即人品、质量乃品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产品的竞争最终也是人品的竞争,企业拥有一流的员工更应具备一流的人品,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创造一流产品的独到优势,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品牌。因此,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对企业人的要求,产品是人做出来的,结合到我们检测服务,检测工作也是人做出来的,质检中心的优秀的服务品牌也是人打出来的,我们提倡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对员工品质的基本要求,它是人品、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读过了两遍,今后还会继续读下去,不但字面上了解零缺陷工作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还要更深层次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准则,即: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认证仔细制定要求;加强与他人的协作;避免双重标准;高度注重预防。
通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还掌握了:我们将恪守自己的工作准则;我们清楚的知道,互相协作是达到目的地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做我们所承诺的,说到做到;我们不去抱怨,也不去辩解或寻找借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思考自己的前半生,有太多的事情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复了太多的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是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也就是,没有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没有鲜明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确有莫大的触动。
此外,加强个人的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应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我还将继续读下去,不断领会其中的精髓和内涵,指导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1
读书时要用心的,也是要怀疑的。抱着批判的态度来读一本书,也许会比你抱着崇拜的心情来读一本书,体会会深刻得多。《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一直在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意义。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标题是有歧义的:到底作者是想说,一次性就把事情做对呢,还是想说,今天终于第一次做对了事情,以前做的都是错误的。其次,翻开书本,我还真搞不清楚是一本文学小说呢,还是一本企业管理知识读本。于是,我抱着这一系列的疑问,用批判的态度,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当我利用周六周日,花了两天三夜的时间(除开吃饭和睡觉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之后,有觉得我有点崩溃了。原来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杨刚教授!O,MYGOD!可是我以前怎么也没有听说过呢?可见隔行如隔山啊,还真得感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龙干先生,为我们推荐了这么好的一本书,让我得以学习进步的机会!
首先,这本书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精确二字。比如书中很多例子,提到的数据,是相当精确的:麦当劳规定,面包厚度17厘米;牛肉饼一律重47.32克(这牛肉饼敢情比千足金还珍贵?居然精细到0.01克?),直径9.85厘米,厚6.65厘米(下次去吃麦当劳,得带游标卡尺去量一下);烤面包55秒;煎肉饼1分45秒;可乐和芬达的`温度为4所有的柜台都是92厘米(不知道指的是长宽还是高,书中没有说清楚);炸薯条超过7分钟、汉堡包超过10分钟便毫不犹豫的扔掉;顾客从点膳到取走食品的标准时间为32秒;工作人员用清洁消毒剂洗手,双手揉搓时间最少20秒。这么一连串的数据,都是那么那么那么的精确,怪不得麦当劳是那么那么那么的好吃(好像肯德基更好吃,难道他们更加精确?)!这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语:精细化!
精细化这个词,对于我们财务人员来说,是很熟悉的。高效优质,精益求精,不正是挂在我们公司办公大楼三楼财务部墙上的标语吗?我们对待财务工作,就是要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在费用管理这一块,我们做到的是相当精细的。比如在车辆管理方面,每一次加油,我们要精细到哪一部车用多少油,用多少钱,走多少路,比如汽车修理费,我们要精细到一年下来,有多少车换了轮胎,花了多少钱,也要算一下一部车这一年里一共花了多少维修费,都维修些什么,明细是多少钱。我想我们这样下去,也跟麦当劳差不多了吧。
差不多?杨刚教授最讨厌人家说差不多三字。差不多是差多少?航天飞船、摩天大楼的设计即使有0.001的误差(0.001的具体单位没有说明),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悲剧!所以,劝君不要做这样的差不多先生,该多少就是多少,该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差不多!只有精细!只有精确!
给我第二个深刻印象的词语,就是书中反复提到的零缺陷(如果这本书删除掉所有零缺陷的字眼,估计这本书的厚度得薄个三分之一啊)。我这一下子就明白为什么郑总要推荐这本书给我们读了。什么是零缺陷?他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这是一个比较完美主义的想法,而正好,我们的郑总,正是一位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在他的完美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公司的人和事,也逐渐往完美主义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公司能在竞争酷烈的再生资源经济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书中序言指出:这里的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或缺点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即通过零的努力,达到一的实现。这最后一句话很有哲学意味吧?所以要多读书,才能明白人家在讲什么啊!
其实,零缺陷一向来也是我们公司,特别是财务部的工作标准。用最低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这是每个企业家都想做到的,但是,如果抛开了零缺陷,又哪里来的最低的成本呢?作为财务部的一名员工,我时时刻刻牢记在工作的时候,要用零缺陷作为我的工作原则,因为只有零缺陷,才能更好地节约成本,也只有零缺陷,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只有零缺陷,才能让我们自己的工作更加顺畅!沟通更加顺畅!只要我们的工作顺利了,心情自然就开朗了。工作起来就会更加有激情了!
再次说明,公司财务部是零缺陷的标兵!你想啊,我们跟客户对账,跟银行对账,给客户汇款,给工人工资,制作凭证,统计数据,等等等等,哪一个工作不是零缺陷?真希望郑总能在20xx年度颁奖晚会上,给财务部颁发一个年度最佳零缺陷奖!
写到这里,觉得有些罗嗦了。读的人可能都想打瞌睡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读)。不过经过这么一啰嗦,我自己也就明白了一些问题,比如文章开头讲的两个问题,这本书其实就是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提高员工素质、打造卓越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和生产能力的最佳读本!当然,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真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了,那就是读完这本书!如果你还没读这本书的话,那你估计都永远做不对事情!亲们,赶快赶快去找这本书来读吧!记住:作者是零缺陷专家杨刚博士!再次衷心感谢郑总为我们推荐的这本管理名著《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2
通篇看下来,觉得作者杨钢应该是个讲故事方面比较厉害的人,用叙述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的方式,恰恰又是我比较喜欢的。
刚看到开篇的时候,会有种拿错书的错觉。这是工具书还是小说?而且是穿越的仙剑小说。
因为作者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开篇的时候,就用一篇讲的很好的故事来引读者入局。而且故事讲的很有吸引力。
这本书,作者主要引入了4个人,其中一个主导者,也就是零缺陷博士。他以相互讨论的方式,引导其他人讲自己的经历,然后做总结,最出通过一些案例来得出结论。
可能是他的案例的缘故,反而更容易让读者找到共鸣。
做正确的事,做正确事的人相加其实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就如作者所说: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动作与执行,第一次是效率和结果,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这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完事意义。
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者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核心流程也作了总结。只要7大步即可。
为了保持书里内容的有趣性,在这里就不剧透啦,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看书哦!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只是体现在工作中,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里。而思维的局限性和行为的暗示的影响又是巨大的。
整本书讲了很多案例,有两个案例对于而言是最印象深刻的,其中有一个案例讲的是,工厂的产品总是会被返工,返工的结果就是工厂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那这样对于客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工厂的工人由于返工,总要加班,从而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抱怨,并且还不能完成客户需要的量,老板只能又再招几百人来解决问题。老板可以说是寝食难安。
后来经过高人指点发现,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领导者没有对一线工人进行培训,他们的观念是“一切都需要返工”;另外专门设立的返工区,更是加深了他们的观念印象;并且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从生产线上就开始执行。
所以,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
另外一个是案例中传达出的一些观念。即S制冷公司的`3N目标,也就是3个NO。S制冷公司严格执行这个目标,所以公司发展的特别好。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和零缺陷传递的价值观是一样的。
零缺陷的概念对于产品来说,注重源头的缺陷预防系统,强化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宏观控制。
但并不是说只要过程,可以不看重结果。这个概念传送的是既要过程又要结果,结果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而结果只不过是一个体现,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就是看过程。
作者认为匠人精神本质也是零缺陷精神。这个我也很认同。因为只有抱着零缺陷精神才能做到匠人的品质。
最后,引用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短文,也是本书中引用的文章做结。来说下差不多和差很多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太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小姐,就是由于这种观念和想法,我们做事总也做不到最好。这背后的意义耐人寻味。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3
这是一本管理寓言。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写。(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向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第一就做对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书中可爱的人物告诉我们: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工作中难免出错,怎么可能一次做对呢?但是我们发现错误的发生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容忍它的发生,因为它的发生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二是我们虽然不容忍它的发生,但默认错误的不可避免,因而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和规避,听任它的发生。有了这两点,想不发生错误的确很难。而这又反过来证明了错误发生的“必然性”……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了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的人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并声称:愿意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不向国家报销。这个行为轰动了整个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从此我不想再见这个人。
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
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
子贡的榜样被舆论传播之后,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因为后来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国家报销,而因为不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报销制度,肯于出钱赎买的人就越来越少。
在子贡看来,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来,子贡虽然做得“好”,却没有做“对”。
做对不是自己主观认为的“高尚”、“好”。子贡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自然会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这是一条简单的'道理。
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浪费,就是低效,就是阻碍团队绩效与公司正常发展!
大到战略选择,小到日常邮件发送,都必须强调“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与要求。
要养成这个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多想,多练,多总结; 方法:
决定前花多三秒钟再“复审”;
日理日清,不让无谓的事情影响正常计划;
养成“做计划再实施”的习惯,也许计划会赶不上变化,但没有良好的计划,你将天天面临变化。
平时应该有未雨绸缪的行为感知,凡事提前多考虑一分,做事多留三分余地。特别是做预算时,更应该如此,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组建与运作。
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努力地工作,我们为了工作放弃一切,也损害了一切,包括损害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环境和自然,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做的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所付出的,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像一群辛勤的蚂蚁,把一块石头搬回了巢穴:我们所搬回的,无论如何,也只是一块石头。在大多情况下,做好并不导致做对。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你会看说明书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说:“会”。如果你再问一个人,这里有一只螺丝钉,还有一张关于如何将螺丝钉拧上去的说明书,你认为这个人会把螺丝拧好吗?很多人会说:“肯定会啊。”可是我告诉你,在大多数情况下,80%的人不会把那颗螺丝拧好!因为他们并没有仔细看说明书。他们会在失败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才会想到说明书,才会在看说明书以后,幡然醒悟。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对? 为什么我们总是犯这样幼稚的错误?
我们已经太久地沉迷于习惯性思考,我们总是习惯于怠慢、看着办、模棱两可和差不多,我们从没有想到工作就是去做对的事情,做对就是做符合要求的事!
我们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对,而且还可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4
收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读书推荐,刚开始还不以为然,内心暗自发问“能是什么宝典?”。于是,在家躺平后翻阅了起来。粗略阅读后,只有一个感觉:震撼!为何震撼呢?因为心虚。当你阅读此书时,浑然感觉自身像是正对着一面镜子,更像是置身于X光下,它会把你的缺点暴露地光澈透明,丝毫不留情面。没有任何人能在这种赤裸裸的缺点暴露之下还能心如止水,内心不翻滚几下才怪呢。
全文以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作为开篇,戏剧性地描述了三类人的三类处事风格,并生动的呈现了与之对应的三类结果。后面的四章以这个故事为核心进行了系统剖析。剖析过程多结合实际案例,并配以严谨的逻辑推理与哲学辩证,一反简单教唆的老调,颇具说服力与震撼力。
阅读此书,不禁向自己发问:“我到底属于哪一类人呢?”。抱着一种“我的缺点尽可能少的”侥幸心理,再次返回开篇部分,开始精准的“对号入座”。反复几次,结果让人细思极恐:这三类人的优点我好像都不具备,确是集成了他们的缺点于一身啊?顿时,脸红了,心虚了,惊恐不安。
做对即“满足要求”。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即使重复开展多次,仍未能得到对的结果。难道真的是事情本身太难吗?原因恐怕还是没有坚定“零缺陷”的工作信念,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接下来,以当前极度不让人满意的工作结果来反推下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吧:
从态度上,自己对工作任务是否有足够的思想重视,下定决心要高质量完成?
从规划上,自己对于既定的任务或项目,是否有足够的论证、方案规划、节点控制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对应措施?
从执行上,自己是否能否严格按照规划及节点要求,做每一件事做得“既标准又完美”?
从反馈上,自己对于阶段进展、新问题、新发现等动态现象与结果,是否能否及时总结、反馈并作充分的沟通?
从协作上,自己遇到一件难度稍大的事,是否过于自我,不借外力,不整合资源,以至于走了弯路、废了精力?
从心态上,自己遇到困难时是否习惯性的给目标打折扣,以降低执行方面的`难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告诉我们:做一项具体的工作不仅要讲究逻辑顺序,更得建立起过程结构。这个过程结构可形象的描述为一个锥形隧道,我们的工作要从宽口进、窄口出。宽口进是因为,在前期,我们有目标但可能不会特别清晰,需要逐步聚焦;在前期,我们的执行方案可能不止一种,需要在前进中优化筛选;在前期,我们需要对多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并制定不同的方案,在前进中逐个消灭出现的问题;在前期,我们需要整合尽可能多的资源,在过程中使得力量越来越集中。在整个过程中,随着我们不断优化方案,目标越来越清晰,发力点越来越集中,可避免的低级错误越来越少,最终直奔窄口处,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也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件事情,第一次就把它做对,既是结果要求,也是过程要求。要想获得一次就做对的结果,我们务必在前期进行充分的论证、充分的准备,还要系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在这个方面我们往往不够重视,最终可能导致劳而无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务必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一干到底,不达目标不罢休。要让自己沉浸式的开展所有的工作,正如稻盛和夫所讲的“成功的人士都是自燃型的”。
最后,作为理工科出身的研发人员,如果一定要本能地对文学作品的精彩内容进行量化的话。对于《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那么下面这个励志公式最合适不过了。
指数365我们可以抽象成365个工作步骤,如果执行第一个步骤或者做第一件事情,我们主动提高标准、提高要求,努力实现,把事情做对,我们就多得了1%的进步。相反,每做一件事情都给自己打个折扣,那么每一步都将造成1%的差距。久而久之,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且一直以这种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其最终收获会远大于预期;每做一件事情都喜欢打折扣的,最终不会得到一个对的结果。
实际上,当我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后,这个公式就已经演变为如下形式:
不要找借口,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5
一直以来,我家的教育观念是差不多就可以了,小时候上学,爸妈说压力不要太大,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毕业工作赚钱,爸妈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我的观念也受此影响,认为学习和工作差不多就行了。
在学校的时候,我从来不是努力的学生,凭借一点小聪明,学习成绩还能靠前;开始上班以后,这种差不多的观念继续影响着我,但以我2年多的工作经验来讲,我渐渐觉得工作开始吃力,最近更是明显感觉这种差不多的观念不对,做事差不多的态度让我满足于现状,进而有些不思进取。
正在我焦虑迷茫之际,遇到了杨钢的.这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书里阐述的观点是“零缺陷”,也就是如书名那般,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什么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第一次”是管理效率,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作为一本畅销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说明“零缺陷”这样的观点很受欢迎,当然,也从侧面证明,在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零缺陷”,需要匠心精神。我们中的很多人受“中庸”文化的影响,认为做事情差不多就好了,崇尚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次没做好,有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五次、第六次……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管最终是否成功,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和物力。
杨钢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的奠基人,也是“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他在本本书中传达出来的观点,是让我们在做事情开始时,就按照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将“一次做对”、“符合要求”作为工作标准,而不是把“差不多”、“下次注意点”、“缺点难免”作为自己的借口。
希望“零缺陷”这样的观念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深入人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零缺陷”的观点,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严谨认真一点,那么,未来留给“差不多'的空间将越来越少。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相关文章:
这件事我做对了周记03-23
写事情的日记07-01
第一次洗碗日记05-10
第一次做菜日记11-06
关于第一次的日记12-30
第一次做饭日记01-29
第一次炒菜日记12-28
第一次日记07-08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