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共15篇)

时间:2024-06-17 10:00: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人间草木》读后感

  • 相关推荐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共15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1

  书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就来说说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的不得了。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福建的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玉女峰,大王峰,壮丽极了,还有好多优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人间草木》读后感2

  感叹自己的无知,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

  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3

  想来自己从图书馆借书时,正是因为看到这个标题而把书借了来。那个年代,西南联大的辉煌,至今无校能敌,即便是身处的燕园和隔壁的荷塘。北大的中文系向来是最好的吧,但却比不上西南联大那时的盛况。有那么多位学识的先生,有那么多位和蔼的教授,不得不说对人的培养、对思想的熏陶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者说,联大教授大都很爱才。是不是,数学零分,国语满分,也一样可以录取。那至少现在可没有这样的优待了。老师认为敢想敢作最值得鼓励,不同的才是值得夸赞的。而今,看看那些数据库的文献,几乎大同小异,又何来所谓的思想呢。沈从文先生,是我喜爱的一位作家,看汪老写他授课教学为人处世,真叹!作者问,创作能不能教?而沈先生教的正是创作实习课,不是创作,而是实习。还有那句,系主任罗常培先生说的:大学是不培养作假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好多东西,现在看来依然是真理,却鲜有实践。

  记录一段关于联大的文字: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跑警报。这估计是战争年代特有的产物。让我印象深的除了跑警报跑出了罗曼蒂克外,自是作者对中国人的描写,他写道: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于是便有了这篇《跑警报》。

  关于学生,作者曰,不衫不履。虽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再来是,水流云在。何解?便是教育的影响,民主的思想。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氛围,使学生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即如云入水,水流云在。

  再记录一段关于晚翠园的文字:参加同期、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百物飞腾,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地做学问,并能在高吟浅唱、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复兴民族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漩涡中的砥柱。

《人间草木》读后感4

  都说草木无情,不解凡忧。在我看来,能在“无情”的草木身上看到有情的人,方才是真正的有爱之人。

  苏东坡算一个: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他说,草木中有时光的无情和生活的无穷。

  王实甫算一个: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说,草木中有爱的缠绵和惆怅。

  龚自珍算一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说,草木可敬,自有一种人生的慷慨。

  不知什么原因,尽管当代作品层出不穷,作家很多,文章更是海量,但文气充沛的不是特别多,其中能将草木写得风流蕴藉、有滋有味的.,数来数去,还就只有汪曾祺等寥寥几人。

  汪曾祺出身文人之家,他的父亲和祖父,是乡间的儒士,喜欢吟诗作赋,爱好金石书画。汪曾祺耳濡目染,在传统底蕴上占了先机;后来师从沈从文,尽得乡土抒情散文的精髓;本人又喜欢戏剧诗词美食书画,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晚年似乎全是为弥补世间好文章的匮乏而活。尽管他一家几口挤在湫隘狭窄的两小间陋室里,白天写东西要把桌上的杂物堆到床上,晚上睡觉要把床上的杂物搬回桌上,周而复始,他却怡然自得。每天,汪曾祺在公共区域的过道里烧开水后,提回屋子沏上一杯茶,再点上一支烟,袅袅烟火气中,一篇篇佳作随笔而出。其中描写草木的一系列文章,更是在十分随意中,写出天地人间的一片茂盛和一片澄澈。

  “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

  “玉渊潭的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而这片草木边上的人间,无论是平淡还是悲苦、飘零或是惆怅,在汪曾祺笔下,总都不乏一种通透——花开花落中,他念念不忘的是有情众生。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他泼洒的澄澈本心。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版本似乎不少了,但我尤爱手中作家社这一版本:精致,内容全、纸张洁白、表里清新、厚薄舒服。里面还有一个汪曾祺手绘的书签,可以让我每天随意翻到哪里,就在哪里随意地一读,自在,清净。

  世间再匆忙,每天总有一会儿,我可以在这一草一木中,洗涤澄澈的本心,再读懂一种爱惜,得到一丝精神的放松和欢喜。

《人间草木》读后感5

  我想推荐一本好书-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本《人间草木》是他“人间至味”散文集中的其中一本。它的封面画了几株粉红的菊花,封底有几句话,其中有一句“他有烟火气,他的文字,离不开升斗小民,一草一木,却又满溢着文人的雅趣和情调。”写得最好。它的`序是汪爷爷的儿子汪朗写的,他用一些看似得家常的话,把这本书介绍得清清楚楚。

  整本书中,我认为《萄葡萄月令》写得最好。它写了葡萄在一年中的变化。里面有一句:“然后,请葡萄上架”,这句话中的“请”十分传神。既把葡萄拟人化,又体现了汪爷爷对喜爱葡萄的喜爱。“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这句话用了一连串儿比喻,把葡萄成熟的样子写得生动、形象。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晶莹鲜艳的葡萄,让人垂涎三尺。

  《猫》里面有一句让人读了久久不能忘,那就是“这猫真小,连头带尾只有五六寸,雪白的,白得像一团新雪”。读到这儿,我算了一下,一寸是3厘多五六寸那就相当于二十厘米都不到,还真的是小呀!此时在我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猫,浑身白得像最洁白的雪,小巧玲珑,让人一看就生怜爱之情。  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就站在描写对象的面前一般。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动物充满灵气,植物充满生机,建议你也去读一读。

《人间草木》读后感6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读后感7

  读《人间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了那么多。

  人间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笔下的芋头、豆芽、铁蒺藜、紫薇、秋花、冬树……无一不是隐秘在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这样细小的生命,分织交绘我们这样美丽的世界。作为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作家,拥有一双发现这些细小美好的眼睛,正是体现了汪曾祺细腻的心。

  世间风物,平中显奇,谈中有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又弥漫着最独特的气质。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凶恶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吁孩子们从电玩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我们自阳光从天际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机屏幕的'光,电视屏幕的光,电脑屏幕的光已将孩子们的视野与心团团围住,封锁。这样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遛鸟的学问,逗虫的乐趣呢?在互联网世界不断壮大的同时,现实世界正在以残忍的速度不断缩小。

  行者无疆。四周山色临窗透,一夜溪声入梦清。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又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出门远行,价比千金。国子监、胡同、泰山、天山……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载。汪曾祺就像一个拿着大口袋的寻宝人,来到一个大宝窟,只能带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没有阳光雨水滋润的种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枝繁叶茂了。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也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过客,但是他对这里的了解比我这个常住人士要多得多。关键就是他懂生活,懂发现。街边小草,枝头小鸟,也是锦绣山河中的一滴墨。关注这些一草一木,我们在能更好的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中。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习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8

  《人间草木》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这本书的序言,竟然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儿子汪朗作的序。不同于其他人比较官方、公派的序,这部序言,满满是儿子对老子之间的尊重和爱戴,犹如茶前饭后的唠叨,只言片语中流露着对老先生浓浓的思念。

  可怜天下父母心,把儿女时时都放心上的,永远是父母。这几日回到家都比较晚,父亲总是留好一碗温热的稀饭,既能充饥,又能降燥热去火气。喝的是白稀饭,更是无声的父爱。

  自己当了父亲后,才更能体会父爱的伟大。女儿开学那天,遇到了让人揪心的小插曲,小孩与她奶奶上地铁时,因为人多走散了,女儿上了车,她奶奶没有上车。小姑娘很聪明,在下一站下车找到了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给我来电话。我的心在那一瞬间高度紧张,但理性又让我感动,感动她的`成长和冷静。当我赶到那个地铁站,牵着她的小手时,一切又是那么的踏实。

  父亲可能是少言的,可能不那么细心,但却是最深沉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9

  汪曾祺是很有生活意趣的,他的文章很平淡,但往往带点奇崛,我喜欢看这种文章。初识汪曾祺,是在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觉得他写的文章真有意思。后来就去图书馆找他的书看。

  那时候才高一,也不觉得时间紧张,图书馆和饭堂离得也十分近,便常常去闲逛。有一天吃过午饭,在图书馆看书忘了时间,匆匆忙忙借了书回教室,到了门口,被班主任一拦,说干嘛去的呀,我说看书晚了。他说啥书啊,哦,是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好了,进去吧。

  这个片段我记忆很深。高中的管理还是挺严的,午休铃打过一刻钟我才赶到教室,以为会被训得很惨。结果班主任这么轻松地让我过了关,不知是看我面相忠厚老实,还是那本书的功劳。关于此事,后来还写过一段,贴上来,以供一哂:

  “午后的图书馆凉风习习,淡淡的墨香让人沉迷,乍看时间已来不及。急匆匆卷起书籍,慌忙忙下了楼梯。一路满是欢喜,却被班主任拦住问题。题是:“这么晚去哪里?手上是什么东西?”看他戴一副黑框眼镜,满脸都是笑意,心中实在生不出气。老老实实递书出去,是《随遇而安》汪曾祺。他扶了扶眼镜,轻笑一声不提。随后勉励几句,却是:“快去教室休息,若是下午睡觉,仔细了你的皮。”

  我很难捉摸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远近,往往便不会主动找人热络。

  上文的班主任,因其名字中有个“文”字,我们私下就喊他“文兄”。文兄是类老庄般的人物,一切事物均作不在意态。偶尔他会说说年轻时的故事,最为得意的是一次投稿,一次打架。

  投稿是说,有一次,他午睡醒来看到某全国作文赛的征稿通知,浑不在意地抽出两篇随笔投了。结果出来,是“都高高地中了”。他觉得太招摇,便只去认领了其中一篇。我至今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操作,缘何可以只领一篇的奖。

  再说打架,文兄上学约是在80年代末,那时学生还需自带饭盒打饭,这场架,就是洗饭盒洗出来的。文兄班上一位女同学,洗饭盒时无意洒了些水到某位男同学身上,男同学许是爱惜衣服,许是小心眼儿,不依不饶地纠集了一伙人来班上兴师问罪。问罪的结果就是打架,好家伙,文兄这边八个人把对方十三个人尽数打进了医院,还削掉了某片耳朵。

  这便是他一直引为得意的两件事。文兄是个可爱的人,但我在高一分班之后再也没有同他热络过了,我很难捉摸自己和他的'远近,不过我想我能把这些事情记上很长一段时光。

  岔开讲了一些闲话。我写读书笔记,并非十分认真地要讲出些什么心得和感悟,而是想在别人文字的触动下,自己写些自己的事情。

  我有点在模仿汪曾祺,喜欢一个人的文字,就不自觉地向他那边靠拢。记得那时候还在仙林,东城汇有家大众书局,格调还不错,夏天的冷气打得很低。那年暑假,我寓居在外,房间里没有空调,就在书局办了一张五十元的卡,可以在前台领个凭证,寻个空位坐着慢慢看书,我觉得那张卡算是一张“冷气卡”。

  那个时候,我常看汪曾祺的《受戒》,一本挺厚的集子,听汪曾祺讲故事,是真的有意思。有这么一种感觉,像是在夏天的夜晚,吃过了晚饭,坐在庭院里乘凉时,爷爷摇着蒲扇,慢慢地跟我讲话。

  这些天断断续续看完了《人间草木》,这是一本花鸟鱼虫的集子,说实话,看得不是特别过瘾,我以为有许多故事可以看呢。也许是最近节奏比较紧,心境和这本书不配,所以看得不是十分爽快。

  不过看到一多半,我体会到了汪曾祺先生的心境。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多写于八十至九十年代,汪先生于九十年代末去世,可知这段时间正是从心所欲的年纪了,也是带着一种回首往昔的感觉在描摹这些草木。由此可知,汪曾祺十分爱自然,亲近草木,因此愿意花时间和笔墨来与它们一道说说话。这本集子里,汪曾祺说自己的文字是刻意平淡的,但又不能过于平淡,因此会夹进一些仿古的句子,造出一些奇崛的味道。这可解了我一个谜团,原来如此,今日始,可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这集子一共有三十八篇文章,其中有许多不像文章,仅是一些草木的简略描写和介绍。给我印象深的,有这么两篇。

  有篇写马铃薯,汪曾祺有段时期做画马铃薯的工作,这工作有趣,画完一个吃一个,老先生说自己是吃过最多种马铃薯的人,我觉得这话不假。这工作符合一个闲散文人的想象。

  有篇写钓鱼台的铁蒺藜,铁蒺藜原是拴在树上拦人的,浪潮结束后就拆尽了,只留下一个还箍在柳树上:“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我总觉得这有点象征的味道,而且有一种温暖和欣慰夹在里面。

  我可能不太喜欢草木,抑或是未到喜欢的年纪。

《人间草木》读后感10

  在外婆家,我瞥见了书架上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不曾想,它就如同一缕阳光照进我心间。

  一张系着红绳的书签,被夹在了书中。翻开那页,是“生机”一章。一段文字,带着一本书特有的气味,飘散过来:

  “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

  两个惊叹号,实在醒目。汪老内心的欣喜、惊讶与激动,被一一包蕴其中。“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汪老笔下几片碧绿肥厚的叶子,处处昭示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确实令我为之一振。这蓬勃的生机,让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小美好。

  我尝试着做一个细腻的人,用心留意着生活中的小美好。

  一棵苋菜,细细的,从外婆家门前的砖缝里钻了出来,茎叶虽柔弱却仍在风中挺立;一片青苔,密密麻麻的,为池塘边的'鹅卵石小路铺上了一层绿毡;一排矮小的马兰,绿油油的,在后院的平房下,长得那么喜庆妖娆……

  夏日里,这些小美好的出现,让平淡的生活多了些趣味。傍晚,坐在井边感受着从井口升腾的丝丝凉气,用蒲扇一扇,那贴心的凉意包裹了全身,远胜空调硬生生的凉风,整个人顿时舒爽起来。

  凤仙花盛开了,我缠着外婆捣碎花瓣,为我染个大红的指甲,美甲店的化学药水又怎能与此相比?

  或是秋高气爽,流连于公园、街头,看菊花吐蕊,闻桂花飘香……

  原来,一个细腻的人,不一定要像林妹妹那样多愁善感,却要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多亏了《人间草木》,它如同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田。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汪老的文字,不似名贵花木耀眼,却闲适淡然,让我们不由得放慢脚步,俯下身子,定睛凝神。

  他说桂花既有观赏价值,又具经济价值,要多种一点;他批评广场上扎成龙的菊花,因为菊花应该一朵一朵赏。在他笔下,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皆有独到的情味。

  我捧起书本,有时真不知自己是徜徉于文字中,还是流连于草木间……久而久之,我似乎也成了一个细腻的人,许多小美好,都在向我微笑。

  汪老,谢谢您!您的草木间,不仅有花草的芳香,还有生活的阳光。感谢您,教会了我用一颗细腻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

《人间草木》读后感11

  《人间草木》是由汪曾祺先生写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等。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特别。第二个印象就是新颖。

  首先从包装来看,它的包装十分简单,甚至连书脊都没有,把固定纸张的线都露在了外面。这样不但不会让人觉得十分简陋,反倒体现出响鼓不用重锤的气概。

  文章的标题基本上都是植物名,地名,人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以植物命名的——一果一蔬和季节的供养。

  在以植物命名的部分中,内容上的排版也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一般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内容。但他的文章中有许多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的内容虽与文章的标题相关,但又互不相连。使得每个内容都十分的简短,适合人在碎细的时间去读这本书。这也体现了作者的笔力很强,没有太多的费话,语言非常简练。

  这本书中,还真有那么一篇文章就叫做《人间草木》。我觉得十分有趣,于是我就先看了这一篇。里边讲到的是三种植物。本来植物除了外貌,作用,香味,颜色也没有什么好写的`。要作者是按照这个写的话,那么文章将会很简短,无趣,这本书也就成了一本百科大全。作者则避开了这样写,他将景物与人俗风景联系在了一起。

  就拿《槐花》这篇为例吧,关于槐花的介绍,实际意义上只有首段和尾段。其他的则是与一个养蜂人有关的事,并且,在文章中还强调突出了另外一种花——荆条花。但是结尾了,则表明了为什么题目要取为《槐花》——作者是把槐花和养蜂人结合在了一起。——文中说当养蜂人走后,槐花也谢了。这样子写,有一种“设悬吸读”这感,让读者们读起来更感兴趣,并且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这就有了一种与读者互动的感觉,我觉得这样子写比普通的那种写法要好很多。

  这本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大家都能看看。

《人间草木》读后感12

  书籍是必不可少的。今天要讲的是汪曾祺的《人间一草一木》。

  我经常听到老师提到汪曾祺的文章,但我从来没有看过。有一次老师借给我这本书《世间的植物和树木》,我很惊喜。

  书里写的是生活中的小事,或者很普通的场景。第一章“人间一草一木”,描述了作者童年的花园、童年的风景,以及四个季节的绚烂轮回。 “蒲甘草,绿意盎然。唱首歌,听狗说话。”在作者的笔下,小到甲虫,大到冰心蜡梅,都是那么的柔软可爱。真没想到作者的童年如此自由快乐。这让我想起了写《呼兰传奇》的萧红。在两个不同作者的笔下,他们有着同样的快乐童年,快乐的.童年,也有着浓浓的乡愁。

  《联大岁月》和《师友相册》写了他在西南联大生活的七年。作者在西南联大被日本飞机轰炸,失去了母亲和继母。面对这一切,作者用生动朴素的语气写下了《平淡的生活》一章。他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词藻,只是一个叙述者,用“平淡”来形容自己动荡的生活。这种沉稳的性格值得我们学习。

  《四方食士》汇集了作者品尝过的世界各地顶级美食,让人流口水。

  值得一提的是汪曾祺的作品。他的写作风格很“奇怪”,因为他总是把一件事描述得很细腻,但很少写自己的感受。整篇文章几乎从不使用“兴奋”和“开心”这两个词,但作者的心情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这是汪曾祺的《人间一草一木》,感人的散文集。

《人间草木》读后感13

  汪曾祺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这本书分为7辑,分别是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

  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

  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

《人间草木》读后感14

  初读便是葡萄月令,讲作者对种养葡萄的心得。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田野的风。小时候就在漫山的草丛里长大,山野里的,乡下田的,那一丝丝的描写,生动,自然,仿佛葡萄也有了人的生命一般。从葡萄出窖,等不及了,再请葡萄上架、浇水,跟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再到瞎长、膨大、着色,璀璨琳琅,结实的果实,真是不过瘾。

  讲泰山的那片山石。先是序:我从泰山归,携归一片云,开匣忽相视,化作雨霖霖。我没去过泰山,却知泰山的大。某天清晨,动车路过济南,遂是泰山,绵延一片,云雾缭绕,好不壮哉!作者说写泰山最好的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我以为则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加上了人和神的元素,古时的伟人、民间的碧霞元君,给了人们一丝念叨的祭祀。

  京城的旧时学府,国子监。三年前曾去过,只记得各式的大石头,上面刻满了字,却不知刻的是什么。听汪老讲国子监的轶事,真是给自己补了一课。城隍土地灶王爷,则给自己那浅薄的常识添上了史学的考古。似乎很多地方都有城隍庙,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城隍是与平民最亲近的神庙,那土地和灶神呢,在现今的乡下自是少不了,尤其过年总会给这两位好好拜拜。作者说,愚昧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而我则以为,正是这样伟大的信仰,充实了中华民族的后代,而不失自觉。

  初入京城,最常挂嘴上的便是胡同,想去胡同转溜,想去街市逛逛。北京城四方四正,于是胡同也是,唯独斜街是斜的。胡同的命名也趣味极了,计数的、储物的、名人的、手艺的、形状的,各式都有。胡同总和四合院连在一起,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而也成就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哈,看完这一节,脑袋里居然只记住了北京人爱吃白菜,还有作者生动地比喻,说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此外,便是“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但也落寞了,胡同在拆,却没有迁,在衰败、在没落,直有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之感,想必以后胡同怕是会成为图片影像里的.旧物而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吧。

  钓鱼台、中山陵,前者早已成为新闻里最常听到的神圣的地方,因为一般人去不了,所以感觉很高端贵气上档次,而后者因为去了太多次而成为儿时记忆里最有意思的地方。

  人间草木,总算归入正题,山丹丹、枸杞、槐花、紫薇,不得不说,作者的笔下总是会有些趣味的记录,还有蛐蛐蝈蝈、熬鹰和逮獾子,就是会让你觉得小时候玩的各种有趣的东西,现在似乎都消失了,但应该总会有保存下来的地方吧,不晓得是不是这样,不然就只成了书里的白纸黑字,没了生动的形象。

《人间草木》读后感15

  我关于汪曾祺先生最初的印象,是被选录进课本的《端午的鸭蛋》带给我的,那“吱—”的一声,一筷子下去,浸出的红油在我的脑海里飘了好多年,后来在大学的课堂上,老师选录了《人间草木》的片段让我们赏析,先生为栀子花鸣不平,给菌菇分类,写江南的气候,绘四川的情,字里行间溢出的对生活的喜爱跨越时空通过PPT传达给了我,于是乎读先生的作品就提上了日程。

  说来惭愧,我懒,被短视频耽误了,读起文章来不像以前,断断续续的,《人间草木》读了一小半,就想卖弄卖弄,写点东西,写写这本薄薄的书带给我的大大的思考。

  看先生的书,先吸引我的是画,书中夹的书签上的画最是可爱,一支绘了两只茶杯,一把蒲扇,一支画了茶壶和菊花,先生的画画得漫不经心的,就寥寥几笔,颜色都不肯用多了,但你仍觉得美,仍觉得先生当时所见所感就是画上这样,画中无一人,却全是人的气息,恰似刚刚还有位闲人在这画中饮茶,只是此时走开了,把景留给了画。我爱先生的画风,于是学着模仿一下,得了个“画虎类犬”的结果,后来我正经读起书来才觉得先生走了那么多路,见了那么多人才能大道至简,境生物外,我没个几十年的功夫还是不行的。

  先生的写的花美,写的果子也甜,我最爱的是看花吃果子的人,先生笔下人是鲜活的,别的作家写底层谋生的人常常写他们的苦难,眼里都是痛苦,字里行间全是压迫,先生写的底层人也为生活所迫,也背井离乡,但人是真的,可爱的,做的也是与花呀,蜜呀打交道的生计,在《槐花》一文中,男人和女人以“养蜂”为生,女人差男人二十岁,三十岁的年纪得了个便宜奶奶当,对他的孙子还百般呵护,当自己的血脉,年轻的我要是遇见了这样的事,准的在心里骂骂那个男人“老牛啃嫩草”,再恨恨那个女人“不争气”,可是看了这篇文章,全然没那股子气,还在想,洁白的槐树下,昏黄的灯光照着,锅里的水滚着,男人和女人嗦着面,唠着嗑,多美啊!于是乎我恍然大悟我为什么不能写出生动的人,即使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情景,但我买糖人就只是买糖人,我没有关心过做糖画的这位师傅怎么开始了这门营生,冒米粉的老板夫妇也默契十足,但男的`不帅女的不靓,我对他们的爱情故事提不起来兴趣,我对人的认识是浅薄的,我写的人常常是静态的,着重刻画他们的眼睛鼻子,还硬要往可爱了写,失了真,但先生笔下的人是动态的,他对他们不带有成见,他愿意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他写的别人的事也算是私密了,别人也愿意告诉他,这样看来先生真的招人爱呀。槐花落了,人走了,缘止了,我觉的先生不甘心这样的美好就他自己珍藏了,就写了出来,千千万万的读者读到了这个故事,后来放下书,闲逛时见到槐花和养蜂人也会多看两眼,多攀谈几句吧。

  先生写的这本书叫《人间草木》,我私以为这本书算得上半本是食谱了,尤其不适合晚上看,特别是减肥的晚上看,因为这草木太香了,我原以为葡萄就是葡萄,品种再多能吃出个什么来,后来我知道还真能吃出个花来,先生要吃葡萄,从人家还是个种子的时候就惦记上了,一年十二个月,从下雪开始,到下雪结束,每个季节什么样子记得明明白白的,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着色也清清楚楚的。梨、石榴、桃、杨梅、木瓜地瓜等等天然品种要做个地区分类,品质检测和历史追溯,像栗子、豌豆芽、黄豆、马铃薯等等这些易加工的,就要记录一下做法,比较一下口味,还能做个店铺推荐呢!我羡慕先生,同一种食材天南地北的吃,古今中外的吃,炸着吃,炒着吃,蒸着吃,还生吃,读《十五从军征》都能从字眼里抠出美食。我就不行,我太懒了,都是点外卖吃,食材也不认识几种,就算吃到了“上古神菜”,就最多叹一句好吃,点击收藏就了事了。

  人们常说“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那我觉得先生是真真思想纯净的人,他全书不揭露什么,不说教什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就写写画呀草呀,但你就愿意听他的,去认识这些花草,还暗暗计划着把这些画画草草安排进自己的生命里。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种了足够多的花,我的朋友来访我,我也让他们和我的花坐一会,并告诉他们,这些花儿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草木读后感03-12

《人间草木》读后感05-30

《在人间》读后感04-29

在人间读后感04-28

《天使在人间》读后感06-05

《人间世》读后感05-19

在人间读书笔记07-30

人间有晴天读后感04-30

《人间有晴天》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