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09 16:38: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 相关推荐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1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终于挤出时间把《曾国藩传》读完了,让人感触良多。自古以来,能让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往往是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的人。可是对于他们成功的历程,我们却只能是山高仰止,可敬可佩不可学,唯有曾国藩是个例外。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然而他的起点却很低。梁启超曾经评价曾国藩,在当世时贤杰中他是最钝拙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普通人逆袭的经典案例,展示了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一个字:勤。

  相传一次曾国藩在家读书,有小偷潜入家中,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一篇短短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还背不下来。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将他刚才所读的文章一字不落的背诵出来。还嘲笑他:“我都会了,你还不会,笨成这样,还读什么书啊!”这位梁上君子可谓天资聪慧,但最终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曾国藩虽然资质不高,但懂得下笨功夫,以勤治愚,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勤,即勤奋,就是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是刘禹锡笔下干淘万漉的辛苦;勤是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勤是陆游笔下少壮功夫老始成的`耐心。勤,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笨办法。可是重剑无锋,大巧无工,人生很多时候就需要这种笨功夫。

  曾有人问美国篮球天才科比为何如此成功,他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商业巨擘李嘉诚有个著名的时间表,每晚12点前必须睡,早上5:59准时起床,决不拖沓,坚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年龄最小的冠军全红婵凭借三跳满分的成绩一鸣惊人,火遍全球,成为大家心中的偶像。可是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大家所见到神奇水花消失术的背后,是每天几百次重复和枯燥的训练。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只是他努力比你早,比你更自律而已。成功的秘密,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就是肯下笨功夫,并持之以恒。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一分辛勤,一分收获,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突如其来的幸运,只有努力付出后的回报和水到渠成的未来。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是“笨人”,肯下笨功夫的人。现在很多人做事情都急功近利,想速成,追求短平快,寻捷径,找秘笈,幻想一夜暴富,希望一炮成名,沉迷于速成的幻境中不可自拔。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就是能人肯下笨功夫。”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说的就是笨功夫的重要性。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心浮躁。笨功夫所蕴含的求真之念、务实之力、攻坚之勇,愈发显现出这种稀缺品质的可贵之处。

  一个人人生的高度,基本取决你读过的书和遇到的人,《曾国藩传》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告诉你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要舍得下笨功夫,以勤治愚,一勤天下无难事。每当我想起曾国藩的勤奋和自律,总会感觉自己的浅陋,于是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一个民族冒傻气的时候,往往是最有希望的时候;一个过于精、灵、鬼、巧的民族,往往是没有希望的。对于个人来讲也是如此,笨功夫是任何巧办法所不能取代的。曾国藩身上闪烁着的拙诚精神,正是医治我们这个浮躁时代最好的良药。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2

  市面上有太多写曾国藩的书,读曾国藩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他要么被包装为成功学的鼻祖,要么被批判为镇压农民起义、血腥屠城的侩子手。而《曾国藩传》,用大量的史料,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一个丰富、立体、生动的曾国藩。

  初读《曾国藩传》前,只觉得曾国藩是一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根本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是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些“爱不释手”了。等我读完整本《曾国藩传》,我对他有了初浅的认识,体会比较深的主要有四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

  第一个字是忠。

  曾国藩是典型的浸润在儒家思想中、由科举制度选拔产生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臣事君以忠”,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第二个字是学。

  曾国藩逆流而上,他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学习的'内容涉猎甚广,不仅学儒家经典,还学军事、科学、历史、风水,为了治好眼病,甚至还学过气功。所以说:“曾国藩的事业之成就,完全由学而来,无关乎命运,今昔人的议论都是一致的。”

  第三个字是恒。

  他曾亲笔训诫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读后感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他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第四个字是稳。

  曾国藩用兵可以用一个“稳”字来概括,左宗棠曾经讽刺他“于兵机每苦钝滞”“才短气矜,终非平贼之人”,但这样一个“结硬寨,打呆仗”的人,靠着稳扎稳打,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哪怕曾经三次兵败到想自杀,最后居然把太平军硬磕了下来。人生是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比赛,我们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关注“赢“这件事,而只要不输就可以了。就像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另外,曾国藩还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概括起来也是四个字

  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最后我还想说说,读完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的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的认识,更增加了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3

  《曾国藩传》结合清朝史实,客观讲述了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一生,全书以时间,人物经历大致划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都体现了曾国藩的成长经历和他身上随着时间发生的细微变化。

  第一段,是对曾国藩青年时期的描写。曾国藩的家族世代为农,其祖父在年少时曾游手好闲,被人鄙视后励志成才,凭借努力成为了当地地主,但是当年的记忆他一直没有忘记,希望自己的子孙可以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然而他的儿子,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四十几岁仍未考上秀才。从小被寄予厚望的曾国藩更是从六岁就开始阅读四书五经,年年随父亲赶考,又年年不中,甚至被当做反面例子。二十几岁时,他突然意识到是父亲死板的记忆方式影响了自己,于是在突破这层障碍后,他连连上榜,终于在三十岁时中第,他的.父亲也终于考到秀才,回乡安度晚年,随后,曾国藩受命到京城翰林院上任。这段文章,充分体现了清朝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身心的破害之大,同时也侧面体现了曾国藩相较于同龄人的愚笨迟钝,毕竟背同一篇文章,他要比常人花上更多的努力,但是这又表现出曾国藩的恒心与毅力,为他往后的处世之道打下基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则着重讲述曾国藩如何在京城站稳脚跟,继而把握权力。初涉官场的七品小官曾国藩在进京后深刻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官员在家世,实力等方面的差距,因此,他在空闲之余饱读圣贤之书,也因此十分向往古代圣贤的人格魅力,便从此以自律为基础,每天批判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同时规定每天练字,静坐,看书等,在发现独自坚持十分困难之后,他又将每天所做之事详细写成日记,按时给友人阅览监督。正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偶然得到了当朝军机大臣穆彰可的支持与协助,他多次在皇帝面前举荐曾国藩,助他化解危机,而曾国藩也从其中意识到盟友的重要性,频繁与各部官员来往。但是成为“圣贤”的梦想,又是他屡屡看不惯官员们跟风溜须的懦弱行为,多次上诉,打破了官场“官官相护”的潜规则。后来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全国,曾国藩欲建立湘军,但是许多官员看他不顺眼屡屡举报,导致就连士兵的工资也要他自费,曾国藩常年以清廉自居,不收礼物不收贿赂,光是根据清朝的要求,生活费用便已花去工资大半,他只好恳求乡绅地主募捐,终于开启练兵之路,期间多次遭到针对,甚至险些被暴动的大兵杀死,但是这些挫折坚定了它有实力证明自己的决心,果不其然,他耗尽心力打造的湘军几乎战无不胜,迅速击溃了太平天国。`一的中流砥柱。

  最后,讲述的是曾国藩掌握权力后,着手建设理想国家的故事。但是即便如此,依旧有许多人站出来反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左宗棠,曾国藩听友人说,左宗棠在聚会上,时不时提起并且咒骂曾国藩,简直令人不堪入耳,但是曾国藩得知这件事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对的,一次左宗棠北伐,南方诸省粮草提供不足,但是只有曾国藩负责的地方按时大量供应,此时他才发现曾国藩的良苦用心,但不久后曾国藩逝世,这个本就腐败的帝国又失去了一名难得的清官,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灭亡。

  所以《曾国藩传》不仅仅讲述了曾国藩的日常与为官之道,也潜移默化的道出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即使有少数曾国藩这样的正人君子也无法挽救的可悲事实,因此,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悲哀。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4

  近期了解到一本书《曾国藩传》,也是读了这本书才了解到关于曾国藩有许多的说法,这众多的说法分成了两个极端。他要么被包装为成功学的鼻祖,要么被批判为镇压农民起义、血腥屠城的侩子手。而《曾国藩传》,用大量的史料,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一个丰富、立体、生动的曾国藩。而在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曾国藩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曾国藩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阴暗,那是晚期的大清王朝,犹如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一般。而道光年间所发生的鸦片战争更是对清政府的毁灭性打击,完全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但是曾国藩却在腐烂的苹果一般的时代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曾国藩能有这样的成就我认为有这些原因。

  首先,他有写日记的习惯,虽然在青年时代,他并未很看重这件事,但在向理学巨匠唐鉴请教后。哪怕是再忙也会抽出空来写日记反省自己,他写日记的手没有停过,哪怕是在作古的前几天他也会写日记。

  其次,他做事情持之以恒,如果读了他的日志就会发现他的一生都是在自我磨炼,从未懈怠过,他将他的`优良品质传承下去,才有了这么多优秀的曾家人。

  再一个就是曾国藩的育人之道心胸十分宽广,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是他的徒弟,曾国藩对他们悉心教导,最终培养成人才。虽然左宗棠经常受他点播,但内心却从未真正信服过他,最后甚至和曾国藩闹掰,叫人四处去说曾国藩的坏话,但是曾国藩却不以为然,不仅没有反过去报复他反而在他有困难的时候继续帮助他。而这也让左宗棠切实感觉自己不如曾国藩。

  接着,他做事能屈能伸。在湖南时,遭到了处所官的羞辱。本筹算一本奏折上去。但后来经由本身深图远虑,感觉参奏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决意忍辱负重,好好操练湘君,打几场胜仗。拿出战果,才是对仇敌最好的还击。所以,他沉下心来,静心操练他的湘军,最后取得胜利

  最后一个便是忠。他在做京官期间,只要像同时代的官员那样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稳稳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官场得意的曾国藩郁怀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数次上疏谏言,试图改进官场作风,因此得罪了众多京官。给自己的仕途增加麻烦。而在自己的军队胜利后他还上报朝廷,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大不用赏赐。

  这便是生活在阴暗时代的一束光——曾国潘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5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这个理念贯彻到底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的清代官员。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藩。

  在文章的开始,就描写了曾国藩的认识平民百姓杨载福和康福,观察出他们不同寻常的能力,而在各地叛乱纷起的年代,曾国藩想到了要结实这些有身手不凡且人品出众的人。这两个当时看起来很普通的人,在曾国藩后来攻打太平军时,都取得了重要的战功。还有一次,他的弟弟不听劝告而全军覆没后,他听说有个秀才曾经给过他们建议,觉得此人很有才能,并极力结识,最后,这个叫赵烈文的秀才,成为他幕僚中非常出色,得力的一员。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能过从平凡的人群里,发现人才,并使用人才,是非常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突出的能力,一向孤傲的左宗棠在十几年后也与别人称赞他,说识人用人不如曾国藩。可以说,曾国藩可以在政治生涯里,取得成功,多是得益于他善于识人,用人。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在于组建湘军,打败太平军,可是曾国藩自己不会打仗,最初领导湘军打的3次仗,每次都差点丢了性命,最后得出结论,自己不能领兵,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他的九弟国荃攻打金陵时,他去视察,在攻打前夕,赶紧离开战场,因为他觉得,只要他在,此战必败。所以他能取得胜利,还是靠识对人,用对人。

  曾国藩,为人正派,让同样为人正派,有能力,想为国家出力的人,想去认识帮助他。另外他谦虚谨慎,有才华然而还很谦虚的人,是非常让人尊敬的,所以很多人当时,也觉得他之后能成就非常之功,但是,可以说,他的对头也不少。所以,人要去结实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不要努力的改变自己,只为了结实与自己性格差异很大的人。当然别人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坚守本心才最重要。例如,康福最后内心中并不认同曾国藩,因为他觉得曾国藩很虚伪,讲的治国的理想,并没有去做,杀了康福说服的降将,而当时曾国藩是有许偌的。其实对于第三人看来,有时候,在一定的'高位,所做的事情并不能被别人理解,自己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所以作为一个有一定责任在身的管理者来说,如果顾及别人的太多的感受,那么你什么都做不成。在天津教堂案中也是如此,普通百姓和那些对外国人有意见的官员对曾国藩对此事的处理意见极大,这让曾国藩内心非常痛苦,甚至想去做弥补,自己也开始谴责自己。但是后来接手处理此事的官员,赞同曾国藩的处理结果,根本不把其他那些旁人的谴责声音放在心上,坚定不移的执行曾国藩的处理办法。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成功,那都是相对的事情,而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失败了,却比成功者更伟大,比如那些太平军的将领和战士。而有的人的成功,不管是靠自己的努力,有时候也要运气。曾国荃能够攻克金陵,取得非常之功,与他的坚持努力分不开,但是曾国藩极力的支持,希望自家兄弟可以取胜,给予了很多别人得不到的支持。包括当时天平军已经从内部开始腐烂,溃败,所以,他的失败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我看待成功与失败时,不要看最后的结果简单的评判。要综合的去看待。整本书,给我呈现了如果去做事,做人,遇到苦难时要持有的态度,不过我觉得曾国藩对外有了大学士的高位,却在家庭生活中,有颇多遗憾,人生总没有十全十美。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6

  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此时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在家蛰伏两年的曾国藩不断反思自我,再出山时为人处世脱胎换骨,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惊叹于曾国藩的“中年变法”,自我反思得那么彻底那么奏效,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20xx的奋斗目标豁然开朗!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过程!读着曾国藩,随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时时刻刻在重审着自己,虽不能做曾国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学的。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7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岂唯我国,亦全世界不睹之大人也。”这是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的一句话。拜读完《曾国藩传》,我逐渐了解了曾国藩61年的人生的艰辛、苦楚,与奋斗中铸就的篇章。纵使他有负面的性格缺陷,其对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仍值得称道。

  从湖南的边缘山村走出,考7次科举终于斩获进士,官至二品。而后在国难当头之际弃笔从戎,自建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做出卓越贡献,为清朝鞠躬尽瘁,终在两江总督之任上病死。短短几行字,概括了他苦难的一生,但无法概括他的精神。

  大凡提到曾国藩,很多人想到的是“拙”。从十六年寒窗苦读落榜六次还被考官评价为“文理不通”,与后来围攻安庆时采取“修墙”的笨拙作战方式,还是传闻中比梁上小偷背书更慢的故事,都可见曾国藩的“拙”。然而,笨拙并没有阻拦他的步伐,反而成为了他独特的优势和契机。因为他时刻督促自己坚持,用矢志不渝的态度和毅力攻克难关,他造就了一手创办的湘军的坚定的信念与战意,拥有大心脏、大气度。才能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

  曾国藩之所以成功,还因为他的“律”,即严于律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每日读经卷,记日记,总结工作。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一辈子。他在日记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改正,这种方法放在现在依旧难有人长期坚持。在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中的几年,他不断反思,意识到自己锋芒过露,总是怀有强烈的道德优越感,办事过于耿直,容易引起反感。于是他改正自我,再出山时,待人接物,判若两人。正是这种自省的习惯,曾国藩身上的弊病能日益减少,最终向他梦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转变。

  另外然我感到钦佩的'是曾国藩“忍”的能力。初建湘军时军人抱怨不断,甚至把事闹到了巡抚衙门。但即使他成了湖南官场的笑话,许多人落井下石,可他留下“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话,选出一千多人带去衡阳,一心练兵,形成了湘军的雏形。试想如果当时他直接对薄公堂,也就不会有后来名垂青史的曾国藩了,只有他经历了靖港惨败,九江惨败,忍辱负重,才有后来一场场的大胜。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是逆天改命的过程,也是不断斗争的过程。他与新任的咸丰皇帝斗争,不断违背君命作战;与自身的笨拙斗争,真正诠释了“勤能补拙”的道理;与曾经看中但恩将仇报的沈葆桢为军粮之事斗争;和自己身体的孱弱斗争。昔日讥讽过他的人,最终看到了他在不断斗争中崛起,成为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当然,曾国藩也并非完人。在攻打太平天国运动时对士兵过于残忍的杀害,处理天津教会事件时对英法列强的偏袒,被很多人视为卖国的行径。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在反抗中国的没落和对洋务运动等强国运动的贡献无人能及,所以功大于过。同时他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对圣人之道上有极高的追求,对母亲、兄弟关爱,时刻心系家族和国家,直到完成事业,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

  合上书本,仿佛见证了传奇的落幕。这位晚清功臣,用行动诠释了天资不是成功的关键,直达顶峰的信心、忍辱负重的信念、严于律己的信条才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各族人民奋勇向前。

  此之为曾国藩。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8

  看罢此书,这位有如此大智慧的人让我很欣赏。让我也对中庸也有了初步正确的认识,以前我很抵制中庸思想,我觉得似乎有点虚伪。但是其实不然,曾国藩是中庸的典范但是他不虚伪,为人坦荡,正直,谦虚,内敛,谨慎,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礼贤下士,是难得的有勇有谋之文人。也无怪乎有人说为官者一定要读《曾国藩》。中国自古千年,向来官场黑暗,充满尔虞我诈之事,中庸者方保全身啊,比如西汉的萧何,唐代的郭子仪,还有就是清代的曾国藩了。

  而很多人却把中庸看做是一种圆,那些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滑。和那种人相处感觉处处是陷阱,会让人心力交瘁,喜欢使暗箭。也许那些人只是纯粹在中庸身上投机取巧罢了。中庸者为人心胸宽广,光明磊落,降低姿态,善于发掘和使用他人之才能才华,知道用退来保全自己。一直哀叹这个社会喜欢用小聪明,小手段,急功近利的人太多,而真正有智慧有胸怀人却如此稀少,这也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讽刺了。

  中庸哲学很重要的一点是收敛自己,心中就算有很高的志向,但是外表也要收敛。这个也代表着中国的社会特征,在中国社会生存要学会这个,因为人心实在是很复杂,处事要懂得收敛,不要过于锋芒,要懂得降低姿态,虽然出发点也只是想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而已,但是往往人心险恶,你的才能发挥了,也许就危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所谓枪打出头鸟,太出风头不见得是件好事情。所以在中国如此之多有理想,有激情,有正义感的有志青年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只是变成了愤青了,他们为什么是愤青,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失望了。但是他们如果在西方也许就会很有作为,因为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鼓励个人发挥个性去创造价值的,他们不去考虑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待自己做的事情,也不去管别人的闲事,反正有多大的本事就去做多大的事情,没人去拦着你。所以很多中国的精英都跑到西方,一方面也是环境好,另外方面很重要的也是这样宽松自如的社会环境,人性得到最大尊重和解放。中国社会是最容易让人得抑郁症的地方,我周围就没有几个人真正觉得自己是快乐幸福的。

  我曾经一直有个理想就是希望能很简单的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下,后来经受了种种曲折之事,终于明白在中国这样的社会这个理想根本就是一个幻想而已,除非你很有钱去给自己塑造一个世外桃源。国外的人都说中国人的心最是复杂,大家都是喜欢窝里斗。这样的社会情况下中庸处事低调收敛的哲学是很受用的,但是低调不等于是放弃理想信念。我也一度个性分明,但是却是总碰壁,也想不通到底是为什么。但是终于明白了,我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在中国生存,当然是不顺,而且也许我此生也没有机会到国外生活,所以还是理性点吧。虽然对于中国这个社会我很是失望,但是生于此,长于此,将来还会老于此,总是逃避不了的,努力用中国哲学奋斗吧,而且也没有资本去建造个世外桃源让自己避世去,前些天到丽江,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丽江,我觉得其实就是避世心里,想到一个美好和谐的世外桃源去,怪不得导游说到丽江生活会让人堕落掉,避世了以后是很难入世的。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9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大一时又看了一遍。 这本书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负荷与无奈。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历史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在阅读了《曾国藩传》之后,我首先感觉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那就是修身,齐家和治国。尽管他服务的是那个腐朽的满清王朝,但是抛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仍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是个真正的学者,从他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贯穿了其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虽不断征战,且经历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与学习。每日坚持写读书笔记,检讨自己的行为,并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虽屡次封侯,但曾国藩对子女要求很严,教育子女更是中国近现代的典范,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组织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赵烈文、黄翼开、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幕僚。不仅如此,曾国藩也是识才的伯乐。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创建了金陵书局,不仅翻译和出版国内经典典籍,还翻译了一大批国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书籍,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攻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便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师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有这样一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纵观他的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10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婬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玖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竣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11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是:曾国藩对于诋毁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前前后后,然后每次谈论都必大骂曾国藩。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

  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最后,以曾国藩家书中,本人最喜欢的金句作为结束语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12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村(今属双峰具),1816年他开始在家塾读书,1833年考取秀才,入县学,1834年又考取湖南乡试举人,之后就被二品录取,开启了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开始。他帮助清朝将马上由盛转衰的局面拉了回来,从不会打仗到带兵打仗,从对战敌人多次失败,到最后终于将敌人打败这些都是曾国藩所有径历过,并实现的事情。

  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面的坏人,现在,我知道他是多数人的信仰。对于个人明明就没有彻底好的和彻底坏的之分。映照于生活也是这样。

  我们走的越来越远的时候,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保存灵巧与可爱,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和期待。圣人,完人本就没有一定的'标准,并且我们的生存条件也不一样,如何的要求自己,这是很难的。“君子慎独”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么,是教科书吗?还是别的。近来的日子我确有体会,似乎知道意识到,儒学理学文化以及现代科学对当代人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渐入我们的灵魂,长成我们的骨骼,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一直以来我常常会追求完美,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今天我知道那是自己的惰性,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自我节制。

  读完后,我也发现了历史的了解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切入,而从本书所处的角度,却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读本书最大的一收获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13

  物来顺应,当时不杂,未来不迎,既过不恋——题记

  读古语:学而优则仕。

  本意是学有余力就去做官,而当今的解释大抵是指学习成绩优异,提拔做官。这一点在大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年少光华中并无体现。这不禁让我茫茫然了……

  科举之于曾国藩,似乎带着敌意。书中说曾国藩天资平平,考个秀才,屡试不中,被乡里人笑话,于是愈挫愈勇,愈发的发奋了,最后竟然进了翰林。而全书阅尽,颇有感触之处,却并非曾国藩之勤能补拙,而是他人生千番阅尽之后为人处事的智慧。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最打动我的,一言以蔽之,便是推权让位,择人交友。

  一位重臣,之所以“重”全凭的是“权利”与“地位”。震撼我的所谓“推权让位”在我看来更可以看作一种态度。曾国藩的态度与老子和柳永不同。老子所谓的与世无争,与柳永的那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都不符合曾国藩“以退为进”的思想。这不仅限于推权让位,而像极了一种哲学思想。曾国藩创立湘军以灭太平天国,无疑是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抹。而其过程中所遇艰险或许只有他自己,孤身品尝。同治三年当湘军终于攻破南京,算得上苦尽甘来。与常人相异,曾国藩异常冷静。他精通易理,读《易传》: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他参透人心,深知朝廷有所猜忌,因此越是辉煌,越是该清醒,趋吉避凶。它自剪羽毛,奏请兄弟还乡,裁撤湘军,急流勇退,自身得以保全。都说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科考的不绕弯子,不走捷径,以涓涓细流,致水滴石穿,功成名就时审事详明,处事果断,使自己全身而退,这般智慧,或许就如书中所说:将权位二字,退让少许。

  古人是特重交友的。《聪训斋语》有言,曰: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曾国藩是深谙此道的。在湖南乡下时,他常因交不到良友而苦: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鲍鱼之处,亦与之俱化也。到京师后,交友广泛,常是一起,吟诗作赋,听戏下棋,日后升迁迅速,想必也少不了朋友扶持。而更令我好奇的是,曾国藩如何得以交良友?要诀便是要广泛结交,肯于付出,急公好义。他与陈源兖的友谊令人动容,当陈源兖大病一场,他便天天盼望通宵达旦。短短数语,或许根本无法描述他们之间的友谊与曾国藩的`肯于付出,真心相待。再一个便是穆彰阿,算得上其座师。虽无所建树,但着实惜才。多次推荐曾国藩,也曾暗中帮他升迁,称得上是曾国藩的伯乐。而曾国藩却并未与其走得太近,很有分寸,以至于之后穆彰阿倒台,他却未遭牵连,处世之道,不得不令人叹服。

  苟无自身为人处世的智慧,绝无可能屹立于历史之巅,俯瞰众生。曾国藩,一如那坐于老树之下的宿儒,将自己的处世之道。遗以后人受用。你我皆是莽莽红尘之中之过客,天地逆旅之中之行人。仰望圣人之智慧,精进自我之人生,方可于尘世浮华,现代社会中如鱼得水,收放自如,纵使前路深渊万丈,亦可微笑面对往事。

  为人处世之智慧实是人生之根本,唯此,方可开出绚烂的人生之花。推权让位,择人交友,诚不谬哉!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14

  湘军大胜,咸丰大悦,命名曾为湖北巡抚,然确遭到军机大臣及对头的谄媚,被怀疑危险国家朝政。皇帝猜忌与不信任,湘军整体计划被打乱。

  咸丰的军事原则是直指根本,再伐枝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曾国藩的'想法是先捡枝叶,再伐根本。大处落墨,进行整体战略谋划的考虑。

  曾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地理形势,先拿下几个重要节点,最后解决南京,建立根据地,是军事的基础。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但是咸丰不理会曾的计划。曾的考虑立即东下三大困难,却不受重视,陷入困境。

  现实生活中,我也犯过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这个时候不妨学习曾国藩,善于借助失败深入思考,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当下如何做是更好的决策。另外还需要去借助相关的过去经验。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15

  今年的第一本书是重读《曾国藩传》,有一些新的认知,关键词是“尚拙”。

  不敢说朗朗上口,对于“尚拙”是一直知悉且追随的,但却也犹如三岁孩童懂的道理,80老翁做不到,这是后话。今天侧重对“尚拙”聊一点新的认知。

  就字面意义解读,估计没有人不知晓它的含义。在今人尚巧的今天,寻尚拙者千百遍可能未曾得一蛛丝马迹。也许大环境不一,不可类别,但即使时光倒流回到满清,又有几人“尚拙”?

  一直疑问,曾国藩“尚拙”根源是不是来自于7次的秀才科考?亦或来自于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所累?亦或来自于曾国藩本人对自己的清醒认识?自然是不会有答案的。

  尽管不提倡“勿臆”,但仍然无法免俗。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曾国藩能够认识自己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智慧了。

  “认识你自己”一直也是朗朗上口的,却也是80老翁做不到。为何许许多多浅显的道理,知道却总是做不到呢?缺乏强大的执行力?缺乏坚定的信念?缺乏韧劲和意志力?只要能够罗列的咱都罗列出来,还是灰蒙蒙的`没有任何清晰答卷。

  此外,还有一点尤为关键的是即使你认识到自己的“拙”,你如何处置它呢?悲天悯人甚至自暴自弃还是接受它?曾国藩属于后者。能够认识且敢于认怂这本身就已经非常牛逼了,这点不知道有几人可以做得到?

  作者张宏杰说,认识到“拙”的人,一般比较谦虚、低调。道理层面理解似乎也有一些道理,毕竟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了,凡事也就不敢过于张扬冒头。可曾国藩刚进京任职时,给人的印象不是谦虚、低调而是傲慢、锐气功名,这又如何解释呢?

  难道“拙”仅仅是方法论?不对啊!应该有双重的属性,既有认知层面的,自然也有方法论层面的。

  既如此,勉强可以解释一番——“拙”是曾国藩内心认定的事实,“傲慢、锐气功名”是科考之后的春风得意飘飘然意欲有所作为的表现。一以贯之地将“尚拙”贯彻始终是其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之基,也就是其后半程自卑——自负——超越自卑的人生超越。

  伟大之所以伟大,绝非偶然。曾国藩的“尚拙”何尝不是其成就伟大的利器之一。

  “尚拙”看似简简单单,人人得而习之;可“简简单单”四字又岂能概况得了它呢?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2-13

水浒传读书的心得体会03-14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2-13

《名人传》读书心得09-26

水浒传读书心得09-01

《名人传》读书心得12-21

《水浒传》读书心得06-15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2-02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