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读后感(经典15篇)

时间:2024-07-16 10:00: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战争论》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战争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战争论》读后感(经典15篇)

《战争论》读后感1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

  对这本书最初兴趣起源于作者与拿破仑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作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他的辉煌他的落魄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因而探索他的事业巨细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兴趣。说到战争,虽然这本战争论距离我们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时间为转移,只要世界还存在着与当世之时共同的某一属性。

  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则太为混沌了。

《战争论》读后感2

  《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xxxx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我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资料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构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我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带给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就应有所了解”。

《战争论》读后感3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繁殖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战争论》读后感4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 利德尔·哈特

  《战争论》一经出版即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受到各国军事界的高度重视,被推崇为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为研究军事理论人员的必读书。19世纪以来的德国名将大多是《战争论》的忠实读者。据称希特勒常将《战争论》摆在案头,不过他若真正理解了《战争论》,恐怕不会重蹈拿破仑于严冬之际进攻俄国之悲剧性错误的覆辙。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仔细地研究了《战争论》,并自如地运用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例如,苏联政府于1933年发表了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斯大林更是依据《战争论》发展了自己的军事思想。由此可以窥见《战争论》巨大魅力之一斑。

  --《世界军事史》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高度评价了《战争论》一书的学术价值,始终把"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原理公正地看做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

  --《军事理论》

  《战争论》导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置于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作者的贡献可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对西方世界十八、十九世纪的战争现象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从而使军事理论在其深度上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巅峰,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巅峰。因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逐渐领先于世界诸文明,因而《战争论》作为资本主义文明体系孕育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极少数的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成果。

  事物的意义从时间角度来看,分现时和长远两部分,意义越是久远,其价值就越大。《战争论》对19世纪的现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演进至21世纪,《战争论》的长远价值也开始凸现。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战争,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就绝不会过时。当代西方许多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主要来自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对于当代战争指导而言,克劳塞维茨在宏观战略层次上的思想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当实力处于绝对劣势时,克劳塞维茨认为:即使自己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也不应该认为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理智的。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兵力很少,那么,尽可能地把一切安排妥当,就始终是理智的。这一论述对今天小国或弱国同大国对抗时战略的制定,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类似这样精辟的观点,《战争论》中可谓珠玑满盘,比比皆是。

  克劳塞维茨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研究往往潜入战争的深层,并细致地考察与战争相关的领域。他在探讨军事问题的同时,对其他专业领域常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许多结论,不仅对从事战争的人们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从事非军事活动的其他行业的人们极富启迪,具有超越纯军事专业的价值。

  他对"理论"的构建独具慧眼,"任何理论一接触精神因素,困难就无限增多"、"理论必须考虑到人的感情",这些见解对那些试图在自己专业领域建筑理论的学者以及人们如何识别理论的优劣极有启示。

  他具有极其深厚的哲在学素养,是一位深悉知识价值的人。

《战争论》读后感5

  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了。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了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了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研究“社会化战争”这个课题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气再次翻开了那本放在书柜角落,并已经落满灰尘的《战争论》,这一次我几乎是用火柴棍撑着眼皮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中下三册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没有看懂,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开了它,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我希望此次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战争论》读后感6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敌方接受我方意图,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国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续”……

《战争论》读后感7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资料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资料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我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贴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从某种好处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所以军事一向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持续最初的'样貌,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超多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向很感兴趣,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比较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资料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我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必须会重读的。

《战争论》读后感8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明白。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繁衍后代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我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我的欲望那么就一向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我有潜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潜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齐,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思考“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就应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期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潜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理解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论》读后感9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能够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我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资料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资料。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10

  这是我第一次看军事题材的书籍。所感所悟并不多。但这次的阅读却也打破了我对军事书籍的偏见,它们并非我所想的枯燥、无味。《战争论》是克劳塞维次所著。劳塞维茨全名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是早期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家。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因为时代所限,克劳塞维次的书籍都带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烙印。

  《战争论》和其它军事书籍在写作方法上都大致相同,在某一场战争事件的分析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本书是作者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共3卷8篇124章;另约70余万字。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四篇,战斗;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草稿);第八篇,战争计划。

  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作者会以拿破仑战争为主要事实依据来写本书。“最高大的小巨人”拿破仑是在历史上、军事上都提到非常多的伟大人物,他是法国历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拿破仑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在短时间内统一法国,平息了内战,其征战脚步还遍布整个欧洲,直逼现在的俄罗斯版图。狂热的作战欲望使拿破仑成功赢得两次“反法联盟”的军事打击。然而百密终有一疏,自“滑铁卢”惨败后,拿破仑再难东山再起。就作者选择拿破仑作为其论述的主要史实,笔者谈几个拙见:拿破仑无可披靡的军事才华,作者在本书文字的描述了或多或少的给我们透露了其对拿破仑的崇拜。这样一个热爱军事的人在面对优秀军事人才的时候,他的内心不免翻起崇拜,当你“爱上”你的写作对象时,你就能更好地在书中把对他的想象加以利用。

  拿破仑传奇的一身。拿破仑本身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没有煊赫的家世,没有高大的身躯。他的成功全靠自身的征战所得。蒙特诺特、亚历山大、马伦哥,一系列煊赫的.政绩,让拿破仑成为神话一般的领袖人物。拿破仑一生打了近百场的战役且在他政治生涯的前期的征战都属不败的神话。拿破仑一生的转折点就在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与英盟(威灵顿)和普鲁士(布吕歇尔) 拿破仑惨败。

  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战争论》读后感11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读后感200字。《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12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的巅峰之作,也是可以与我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相媲美的伟大作品。此外,《战争论》还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來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茖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奄"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茖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茖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來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了战争的本质,他本來就不是为了预测未來。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战争论》读后感13

  在教学之暇,我有机会重读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甚有感触。发现其中的很多提法在今天仍有合理性,尤其是把《战争论》中的一些观点,结合到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就更感觉到阅读此书对于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战争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军事理论来分析中外历史中的战争问题,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但是,历史上的一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对于战争规律所作的一些合乎客观实际的理论探索,亦可作为我们对战争问题学习和教学的有益借鉴。克劳塞维茨堪称近代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主要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早年曾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亲身参加过一系列战斗,1803年以后进入军事指挥阶层,1818年任柏林军校校长并晋升少将军衔。他对于那个时代的战争指挥和战斗情形有最直观的感受和经验。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其实施战争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对于战争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克劳塞维茨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对16——19世纪初以及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进行了全面的检讨和诠释,耗时十年时间,写成了七十余万字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战争论》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19世纪下半期以及20世纪的很多重大战争和军事冲突也进一步印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因而该书在近现代军事理论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在当今西方军事理论中无处不在,克劳塞维茨因此成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即便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中,亦可觅其踪迹,是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军事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专门研究过《战争论》,他非常赞赏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的论断,他还专门组织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并对《战争论》中的一些论断作了批判和改造,用于指导中国革命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即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以暴力形式的继续。他说:“由此可见,战争不仅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在以往的大多数军事理论家眼中,战争被认为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事物,这就割裂了战争与政治的内在联系,不利于人们去发现战争的真正起因及其规律,也无从正确地判断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克劳塞维茨正确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矛盾冲突认识的一次重大进步。

  克劳塞维茨说:“具有积极目的的企图引起歼灭性行动,具有消极目的的企图则等待歼灭行动”。以此来观看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进程则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中法战争中的马尾海战,清军福建水师之所以损失惨重,即是由于李鸿章具有消极性目的的避战妥协政策所招致的歼灭性后果。而冯子才在镇南关防御战中具有积极目的的主动出击,则予法军以歼灭性打击。再看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从战争开始就始终奉行避战求和的消极政策,清军在平壤和威海卫等战役中一再贻误战机,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和整个战争的完全失败。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的消极性的防御政策,最终导致了法国的全面溃败。

  克劳塞维茨强烈批判了保守的消极防御,热情倡导积极防御。他说:“防御的特征是什么?是等待进攻”,“因此,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即使战争的意图只是保持现状,单纯的抵御也是同战争的概念相矛盾的,因为作战无疑不是忍受。应该把转入反攻看着是防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防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这是闪闪发光的复仇利剑)是防御的最光彩部分。”这种积极防御的思想,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所倡导的积极防御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毛泽东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防御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不断地予敌以有力的反击,逐渐消耗敌军有生力量,从赢得了整个战争局面的根本改变。

  克劳塞维茨高度重视民众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生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亲身经历过普奥干涉法国大革命的战争,也目睹了欧洲反拿破仑战争的壮观场面,甚至还参加了俄罗斯抗击拿破仑入侵的1812年卫国战争。在这些经历中,法国人民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欧洲各民族潮水般的'反抗运动、俄罗斯民众坚忍不拔爱国精神,都使当时貌似强大的入侵者陷于不可自拔的困境,这些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形,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而,他对民众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的认识,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军事家。他在该书的“民众武装”一章中,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他一些章节也多次论及这一问题。他说:“防御应该是:尽可能地准备好一切手段,……最后还有不怕敌人而使敌人害怕的坚强民众”。 “由于民众参加了战争,于是,不是政府和军队,而是全体民众以其固有的力量来决定问题了”。克劳塞维茨强调在抵御入侵时,军队要配合民众联合作战,他说:“派去支援的部队越多,对民众的吸引力就越强,民众斗争的声势就会象雪崩那样越来越大”。他还指出:“不容否认,贫穷的、习惯于吃苦耐劳的民众往往也表现得更勇敢,更坚强”。以此来对照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及太行山地区,中共领导的根据地人民的抗敌斗争,则是十分贴切的。太行山区的抗日军民长期生活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之下,严酷的太行山自然环境,造就了那里人民无比坚毅的性格,他们的抗日斗争成为了全国敌后抗战的楷模,成为侵华日军的梦魇。“他还进一步指出“山地是民众武装最合适的战场”,这一观点同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中所倡导的武装全体民众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思想是基本吻合的。必须指出,他对于民众对战争所发挥的巨大影响,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这在当时富于封建性的普鲁士贵族横行的社会背景下是极为难得的。

  克劳塞维茨非常重视在战争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他认为要赢得战争的胜利,首先必须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其次才是占领军事目标和地点。在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毛泽东同志对此观点作出了最精彩的诠释。在此过程中,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主动放弃一些地方和城市,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歼灭敌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表面上看,蒋介石在战争初期攻城略地,取得了令人吃惊的“胜利”,他也陶醉在这种“胜利”的幻象之中,竟不顾民主党派的反对,于1946年非法召开了国民大会,使其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而在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过程中壮大起来的人民军队则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克劳塞维茨反对逃跑式的退却。他说:“一开始必须尽可能缓慢地退却,一般地说,以不受敌人摆布为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就必须同紧追的敌人血战,为此作出牺牲是值得的。不遵守这一原则,就会加速自己的退却,不久就会成为溃败”。以此观点来观察中央红军长征,则甚为恰当。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李德、博古在战术上采取了逃跑式的大撤退,完全失去了主动性。突破湘江之后,人马损失过半,情况已极为危急,完全是因为红军战士严明的纪律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避免了溃败局面的出现。但是李德、博古仍旧奉行机会主义方针,听命于蒋介石的摆布,企图穿过敌军重兵设防的湘中地区,到湘西地区和二、六军团会师。在毛泽东的强烈建议下,红军才改向贵州方向进军,避免了羊投虎口的举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掌握了军事指挥权,通过四渡赤水之战,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终于化被动为主动,不再受敌人的摆布,使红军转危为安。毫无疑问,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历史上的转折性战役,它使红军在军事上由被动转入主动。所不同的是,红军这一胜利不是靠血战硬拼获得的,而是毛泽东同志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所获得的。与此相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统帅叶志超在平壤战役失利之后,不能有序地组织清军撤退,更不敢与日军血战,而是畏敌如虎,狂奔五百里,完全是一派溃退的局面。

  克劳塞维茨反对教条主义和照搬军事教科书,他认为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切情况的不确实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困难,因为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看清的一切,必须靠才能去推测……”。在战争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判断,这才有可能使军事指挥和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毛泽东同志在四渡赤水战役胜利之后,受教条主义影响较深的凯丰(何克全)讥笑毛泽东无非是在按照《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没什么创见。而毛泽东却说他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指挥是靠《三国演义》的提示,至于《孙子兵法》,他根本就还没有读过。倒是是受了凯丰的提示,毛泽东后来抽空去翻了翻《孙子兵法》。事实上,在中国近代革命战争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特殊国情背景下发生的,是在任何现成的军事教科书都不能找到先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正是排除了教条主义和军事成规的影响,在军事实践中根据千变万化的战场情况创造性地采取了各种战略战术,从而创造性地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这一史诗般的篇章。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一大批军队将领们,无不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变化中,灵活而科学地把握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使他们的那些背诵过正规军事教科书的对手们,一个个焦头烂额、一败涂地。

  《战争论》中所蕴含的智慧是无穷的,它所揭示的规律和原则也是永恒的。它所倡导的很多思想和原则是可以结合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的,也完全可以被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战争史实所印证。历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读好这本书,将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贯彻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而带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而,我建议大家都来翻翻这本《战争论》。

《战争论》读后感14

  最近在网上见很多网友推荐读一下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反正无事就粗粗的看了一下,对该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后人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但是,在读这本书时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人,克劳塞维茨的妻子玛丽,这位伟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军中感染了当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后,强忍着悲痛和对丈夫的思念,作文经过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后出版,使这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名著得以保存,《战争论》书中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

  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兵圣”,据说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也极为重视这本书,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也借鉴了不少该书中的理论,当然老毛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中国的特点为我所用,呵呵不说了,有兴趣自己去看一下吧。

《战争论》读后感15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这天,它最后在我的手中!

  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必须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能够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一个人的潜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也能指引后面的所有人前进,这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然而,我们身边太缺少这样的领导者了。在战争开打后,许多领导者往往不明白怎样做,多数都不懂怎样带领团队,更不要说是去发光了。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样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制服敌人的力度。

  作为中国企业,太需要“领航员”了,克劳塞维芡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也告诉我们怎样去参与一场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一样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光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务必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一样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务必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必须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状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我的状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状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状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透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贴合实际状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状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貌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务必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客观状况缺乏了解的场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运了。"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远成不了好的“领航员”。

  这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战争论》读后感(经典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战争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战争论》读后感07-16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读后感作文范文《哈利·波特》读后感06-27

《雷雨》读后感04-17

《守株待兔》读后感04-29

中庸读后感04-29

《亡羊补牢》读后感04-30

经典名著读后感05-07

勇气读后感05-1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战争论》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战争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战争论》读后感(经典15篇)

《战争论》读后感1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

  对这本书最初兴趣起源于作者与拿破仑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作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他的辉煌他的落魄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因而探索他的事业巨细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兴趣。说到战争,虽然这本战争论距离我们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时间为转移,只要世界还存在着与当世之时共同的某一属性。

  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则太为混沌了。

《战争论》读后感2

  《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xxxx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我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资料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构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我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带给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就应有所了解”。

《战争论》读后感3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繁殖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

《战争论》读后感4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 利德尔·哈特

  《战争论》一经出版即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受到各国军事界的高度重视,被推崇为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为研究军事理论人员的必读书。19世纪以来的德国名将大多是《战争论》的忠实读者。据称希特勒常将《战争论》摆在案头,不过他若真正理解了《战争论》,恐怕不会重蹈拿破仑于严冬之际进攻俄国之悲剧性错误的覆辙。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仔细地研究了《战争论》,并自如地运用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例如,苏联政府于1933年发表了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斯大林更是依据《战争论》发展了自己的军事思想。由此可以窥见《战争论》巨大魅力之一斑。

  --《世界军事史》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高度评价了《战争论》一书的学术价值,始终把"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原理公正地看做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

  --《军事理论》

  《战争论》导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置于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作者的贡献可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对西方世界十八、十九世纪的战争现象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从而使军事理论在其深度上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巅峰,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巅峰。因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逐渐领先于世界诸文明,因而《战争论》作为资本主义文明体系孕育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极少数的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成果。

  事物的意义从时间角度来看,分现时和长远两部分,意义越是久远,其价值就越大。《战争论》对19世纪的现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演进至21世纪,《战争论》的长远价值也开始凸现。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战争,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思想就绝不会过时。当代西方许多国家军事战略的制定,主要来自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对于当代战争指导而言,克劳塞维茨在宏观战略层次上的思想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当实力处于绝对劣势时,克劳塞维茨认为:即使自己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也不应该认为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理智的。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兵力很少,那么,尽可能地把一切安排妥当,就始终是理智的。这一论述对今天小国或弱国同大国对抗时战略的制定,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类似这样精辟的观点,《战争论》中可谓珠玑满盘,比比皆是。

  克劳塞维茨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研究往往潜入战争的深层,并细致地考察与战争相关的领域。他在探讨军事问题的同时,对其他专业领域常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许多结论,不仅对从事战争的人们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从事非军事活动的其他行业的人们极富启迪,具有超越纯军事专业的价值。

  他对"理论"的构建独具慧眼,"任何理论一接触精神因素,困难就无限增多"、"理论必须考虑到人的感情",这些见解对那些试图在自己专业领域建筑理论的学者以及人们如何识别理论的优劣极有启示。

  他具有极其深厚的哲在学素养,是一位深悉知识价值的人。

《战争论》读后感5

  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了。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了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了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研究“社会化战争”这个课题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气再次翻开了那本放在书柜角落,并已经落满灰尘的《战争论》,这一次我几乎是用火柴棍撑着眼皮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中下三册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没有看懂,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开了它,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我希望此次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战争论》读后感6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敌方接受我方意图,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国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续”……

《战争论》读后感7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资料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资料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我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贴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从某种好处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所以军事一向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持续最初的'样貌,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超多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向很感兴趣,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比较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资料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我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必须会重读的。

《战争论》读后感8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明白。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繁衍后代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我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我的欲望那么就一向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我有潜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潜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齐,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思考“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就应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期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潜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理解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论》读后感9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能够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我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资料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资料。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10

  这是我第一次看军事题材的书籍。所感所悟并不多。但这次的阅读却也打破了我对军事书籍的偏见,它们并非我所想的枯燥、无味。《战争论》是克劳塞维次所著。劳塞维茨全名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是早期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家。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因为时代所限,克劳塞维次的书籍都带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烙印。

  《战争论》和其它军事书籍在写作方法上都大致相同,在某一场战争事件的分析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本书是作者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共3卷8篇124章;另约70余万字。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四篇,战斗;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草稿);第八篇,战争计划。

  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作者会以拿破仑战争为主要事实依据来写本书。“最高大的小巨人”拿破仑是在历史上、军事上都提到非常多的伟大人物,他是法国历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拿破仑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在短时间内统一法国,平息了内战,其征战脚步还遍布整个欧洲,直逼现在的俄罗斯版图。狂热的作战欲望使拿破仑成功赢得两次“反法联盟”的军事打击。然而百密终有一疏,自“滑铁卢”惨败后,拿破仑再难东山再起。就作者选择拿破仑作为其论述的主要史实,笔者谈几个拙见:拿破仑无可披靡的军事才华,作者在本书文字的描述了或多或少的给我们透露了其对拿破仑的崇拜。这样一个热爱军事的人在面对优秀军事人才的时候,他的内心不免翻起崇拜,当你“爱上”你的写作对象时,你就能更好地在书中把对他的想象加以利用。

  拿破仑传奇的一身。拿破仑本身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没有煊赫的家世,没有高大的身躯。他的成功全靠自身的征战所得。蒙特诺特、亚历山大、马伦哥,一系列煊赫的.政绩,让拿破仑成为神话一般的领袖人物。拿破仑一生打了近百场的战役且在他政治生涯的前期的征战都属不败的神话。拿破仑一生的转折点就在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与英盟(威灵顿)和普鲁士(布吕歇尔) 拿破仑惨败。

  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战争论》读后感11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读后感200字。《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12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的巅峰之作,也是可以与我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相媲美的伟大作品。此外,《战争论》还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來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茖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奄"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茖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茖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來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了战争的本质,他本來就不是为了预测未來。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战争论》读后感13

  在教学之暇,我有机会重读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甚有感触。发现其中的很多提法在今天仍有合理性,尤其是把《战争论》中的一些观点,结合到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就更感觉到阅读此书对于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战争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军事理论来分析中外历史中的战争问题,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但是,历史上的一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对于战争规律所作的一些合乎客观实际的理论探索,亦可作为我们对战争问题学习和教学的有益借鉴。克劳塞维茨堪称近代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主要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早年曾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亲身参加过一系列战斗,1803年以后进入军事指挥阶层,1818年任柏林军校校长并晋升少将军衔。他对于那个时代的战争指挥和战斗情形有最直观的感受和经验。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其实施战争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对于战争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克劳塞维茨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对16——19世纪初以及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进行了全面的检讨和诠释,耗时十年时间,写成了七十余万字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战争论》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规律,19世纪下半期以及20世纪的很多重大战争和军事冲突也进一步印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因而该书在近现代军事理论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在当今西方军事理论中无处不在,克劳塞维茨因此成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即便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中,亦可觅其踪迹,是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军事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专门研究过《战争论》,他非常赞赏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的论断,他还专门组织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并对《战争论》中的一些论断作了批判和改造,用于指导中国革命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最著名的一个观点即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以暴力形式的继续。他说:“由此可见,战争不仅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在以往的大多数军事理论家眼中,战争被认为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事物,这就割裂了战争与政治的内在联系,不利于人们去发现战争的真正起因及其规律,也无从正确地判断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克劳塞维茨正确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矛盾冲突认识的一次重大进步。

  克劳塞维茨说:“具有积极目的的企图引起歼灭性行动,具有消极目的的企图则等待歼灭行动”。以此来观看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进程则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中法战争中的马尾海战,清军福建水师之所以损失惨重,即是由于李鸿章具有消极性目的的避战妥协政策所招致的歼灭性后果。而冯子才在镇南关防御战中具有积极目的的主动出击,则予法军以歼灭性打击。再看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从战争开始就始终奉行避战求和的消极政策,清军在平壤和威海卫等战役中一再贻误战机,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和整个战争的完全失败。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的消极性的防御政策,最终导致了法国的全面溃败。

  克劳塞维茨强烈批判了保守的消极防御,热情倡导积极防御。他说:“防御的特征是什么?是等待进攻”,“因此,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即使战争的意图只是保持现状,单纯的抵御也是同战争的概念相矛盾的,因为作战无疑不是忍受。应该把转入反攻看着是防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防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这是闪闪发光的复仇利剑)是防御的最光彩部分。”这种积极防御的思想,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所倡导的积极防御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毛泽东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防御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不断地予敌以有力的反击,逐渐消耗敌军有生力量,从赢得了整个战争局面的根本改变。

  克劳塞维茨高度重视民众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生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亲身经历过普奥干涉法国大革命的战争,也目睹了欧洲反拿破仑战争的壮观场面,甚至还参加了俄罗斯抗击拿破仑入侵的1812年卫国战争。在这些经历中,法国人民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欧洲各民族潮水般的'反抗运动、俄罗斯民众坚忍不拔爱国精神,都使当时貌似强大的入侵者陷于不可自拔的困境,这些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形,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而,他对民众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的认识,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军事家。他在该书的“民众武装”一章中,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其他一些章节也多次论及这一问题。他说:“防御应该是:尽可能地准备好一切手段,……最后还有不怕敌人而使敌人害怕的坚强民众”。 “由于民众参加了战争,于是,不是政府和军队,而是全体民众以其固有的力量来决定问题了”。克劳塞维茨强调在抵御入侵时,军队要配合民众联合作战,他说:“派去支援的部队越多,对民众的吸引力就越强,民众斗争的声势就会象雪崩那样越来越大”。他还指出:“不容否认,贫穷的、习惯于吃苦耐劳的民众往往也表现得更勇敢,更坚强”。以此来对照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平原及太行山地区,中共领导的根据地人民的抗敌斗争,则是十分贴切的。太行山区的抗日军民长期生活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之下,严酷的太行山自然环境,造就了那里人民无比坚毅的性格,他们的抗日斗争成为了全国敌后抗战的楷模,成为侵华日军的梦魇。“他还进一步指出“山地是民众武装最合适的战场”,这一观点同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中所倡导的武装全体民众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思想是基本吻合的。必须指出,他对于民众对战争所发挥的巨大影响,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这在当时富于封建性的普鲁士贵族横行的社会背景下是极为难得的。

  克劳塞维茨非常重视在战争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他认为要赢得战争的胜利,首先必须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其次才是占领军事目标和地点。在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毛泽东同志对此观点作出了最精彩的诠释。在此过程中,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主动放弃一些地方和城市,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歼灭敌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表面上看,蒋介石在战争初期攻城略地,取得了令人吃惊的“胜利”,他也陶醉在这种“胜利”的幻象之中,竟不顾民主党派的反对,于1946年非法召开了国民大会,使其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而在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过程中壮大起来的人民军队则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克劳塞维茨反对逃跑式的退却。他说:“一开始必须尽可能缓慢地退却,一般地说,以不受敌人摆布为原则。要坚持这个原则,就必须同紧追的敌人血战,为此作出牺牲是值得的。不遵守这一原则,就会加速自己的退却,不久就会成为溃败”。以此观点来观察中央红军长征,则甚为恰当。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李德、博古在战术上采取了逃跑式的大撤退,完全失去了主动性。突破湘江之后,人马损失过半,情况已极为危急,完全是因为红军战士严明的纪律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避免了溃败局面的出现。但是李德、博古仍旧奉行机会主义方针,听命于蒋介石的摆布,企图穿过敌军重兵设防的湘中地区,到湘西地区和二、六军团会师。在毛泽东的强烈建议下,红军才改向贵州方向进军,避免了羊投虎口的举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掌握了军事指挥权,通过四渡赤水之战,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终于化被动为主动,不再受敌人的摆布,使红军转危为安。毫无疑问,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长征历史上的转折性战役,它使红军在军事上由被动转入主动。所不同的是,红军这一胜利不是靠血战硬拼获得的,而是毛泽东同志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所获得的。与此相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统帅叶志超在平壤战役失利之后,不能有序地组织清军撤退,更不敢与日军血战,而是畏敌如虎,狂奔五百里,完全是一派溃退的局面。

  克劳塞维茨反对教条主义和照搬军事教科书,他认为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切情况的不确实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困难,因为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看清的一切,必须靠才能去推测……”。在战争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判断,这才有可能使军事指挥和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毛泽东同志在四渡赤水战役胜利之后,受教条主义影响较深的凯丰(何克全)讥笑毛泽东无非是在按照《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没什么创见。而毛泽东却说他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指挥是靠《三国演义》的提示,至于《孙子兵法》,他根本就还没有读过。倒是是受了凯丰的提示,毛泽东后来抽空去翻了翻《孙子兵法》。事实上,在中国近代革命战争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特殊国情背景下发生的,是在任何现成的军事教科书都不能找到先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正是排除了教条主义和军事成规的影响,在军事实践中根据千变万化的战场情况创造性地采取了各种战略战术,从而创造性地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这一史诗般的篇章。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一大批军队将领们,无不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变化中,灵活而科学地把握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使他们的那些背诵过正规军事教科书的对手们,一个个焦头烂额、一败涂地。

  《战争论》中所蕴含的智慧是无穷的,它所揭示的规律和原则也是永恒的。它所倡导的很多思想和原则是可以结合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的,也完全可以被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战争史实所印证。历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读好这本书,将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贯彻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而带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而,我建议大家都来翻翻这本《战争论》。

《战争论》读后感14

  最近在网上见很多网友推荐读一下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反正无事就粗粗的看了一下,对该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后人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但是,在读这本书时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人,克劳塞维茨的妻子玛丽,这位伟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军中感染了当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后,强忍着悲痛和对丈夫的思念,作文经过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后出版,使这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名著得以保存,《战争论》书中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

  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兵圣”,据说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也极为重视这本书,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也借鉴了不少该书中的理论,当然老毛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中国的特点为我所用,呵呵不说了,有兴趣自己去看一下吧。

《战争论》读后感15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这天,它最后在我的手中!

  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必须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能够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一个人的潜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也能指引后面的所有人前进,这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然而,我们身边太缺少这样的领导者了。在战争开打后,许多领导者往往不明白怎样做,多数都不懂怎样带领团队,更不要说是去发光了。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样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制服敌人的力度。

  作为中国企业,太需要“领航员”了,克劳塞维芡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也告诉我们怎样去参与一场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一样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光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务必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一样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务必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必须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状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我的状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状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状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透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贴合实际状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状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貌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务必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客观状况缺乏了解的场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运了。"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远成不了好的“领航员”。

  这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