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4-07-19 10:00: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百年孤独》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1

  一个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于和人交际。而是学会和孤独和平相处,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摘抄:

  生命中的所有灿烂,终将以孤独偿还。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又是如何铭记的。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眼即逝的现实。

  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

  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繁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怎样借由其它的活动来抗拒逃避,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楼盘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何赛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里亚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丝到喜欢热闹的奥雷里亚诺第二。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的,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赛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丽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坦;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上校奥雷里亚诺。

  如果说百年是一种悲哀的现实,那么孤独就如同冥冥中主宰的命运。家族成员,不可避免的与孤独缠绕,可以看做是一种病,禁锢家族成员的精神,折磨人的心灵,扭曲人的行为,表现是不近人情的行为和野兽一样的情感。极端的冷酷,疯狂的纵欲。前者,可以称为奥雷里亚诺病,后者,可以称为阿卡蒂奥病。例如奥雷里亚诺上校,一个伟大的斗士与高超的工匠,却对家人与战友麻木不仁,连蕾梅黛丝之死与乌尔苏拉的教诲都无法融化他的铁石心肠,他晚年封闭在实验室里,制作小金鱼,然后融化掉,如此循环往复。与此孤僻寡合的性格相反,他的父亲何塞。阿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一个狂热,激进,生命力旺盛的人,不仅被吉普赛人弄得神魂颠倒,更在探索知识之路中走向疯狂的深渊。家族其他成员,大抵不是沉默寡欢,封闭钻研,就是性欲旺盛,尽情挥霍。这种孤独,不仅是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封闭隔绝,阻碍发展的诱因。

  孤独不仅仅表现于人,更表现于自然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决定了孤独的特质是马贡多代表的文明难以摆脱的特征,无论是作为原始社会的马贡多,还是作为殖民地的马贡多,虽然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虽然经常受外界影响干扰,但仍然改变不了封闭落后的现状,总是处在悲哀的下坡路上。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文化经济没有独立健康发展,社会制度没有深远持久的进步。马贡多,往往任人掌控,被动挨打,外部得不到支援,内部也面临分裂。马贡多实际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被人操纵与利用。这是一种悲哀的现状,也是难以改变的现状。两次大的反抗,一次是奥雷里亚诺的内战,一次是香蕉工人的罢工,结果都失败了,而且当事人都遭遇了极其残酷的对待。奥雷里亚诺丧子,工人被屠杀抛尸。民主,自由,平等,团结,这些希望都破灭了,更可悲的是,居民似乎忘却了,只留下淡淡的血痕。马贡多宛如世界文明之洋中的一个小岛,一直处于孤立隔绝的悲哀状态,并且这种状态难以被彻底有力的打破。

  “孤独”与“百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拉美的苦难史。如果说“百年”是刻骨铭心的,那么“孤独”就是令人伤感的。拉丁美洲是否真如作者结尾一样,将会承载着无尽的苦痛,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堤上出现。”《百年孤独》的结局,会是悲观的幻想,还是沉痛的现实?

  叔本华的哲学认为,人生注定是无聊的,如果实现了理想,那么就会觉得无趣,如果无法实现理想,又很挫折,总是就是很郁闷无聊。解决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另一个是通过欣赏高雅艺术。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则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2

  这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它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风风雨雨,同时也叙写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历史兴衰,字里行间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发展的沧桑?那百年的风雨变幻?

  克林顿曾赞马尔克斯是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作家,正因为在这里他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喧嚣纷乱的世界,我们都知道它是虚拟的宇宙,可却又那么生动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家园。“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觉的怀念。”看到这句话,带我进入了沉思。或许我并没有真的读懂它,但却真真实实的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一个无人问津的话题,在这里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人们都说,闭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烦忧,在梦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愁苦。那些年,我们都是在困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它的意义究竟在何处。“她明知驿站的骡子每隔十五天来一次,但却天天要等候,她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搞错日期,提前送信来。但事情很不顺心,有一次,预定的日子到了,骡子却没有来。她绝望得发疯,半夜起来到院子里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贪婪之状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发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蜗牛壳,嚼得牙齿都快要碎了,然后一直呕吐到天明,发烧、虚脱,没有知觉。”

  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点,看到这里,打了个寒颤。仿佛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枉为人知的秘密。那些人们不忍直视的东西在这里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必厌恶,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么呢?”乌苏拉叹了口气,“时间都过去了。”’我们都在成长的路途中被时间追赶着,偶尔停下脚步回头看看,那些曾经的美好都在一点点的散尽。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无论多久,你都等不来逝去的青春。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孤独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你的态度决定它被印的时间。因此,知者无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独》读后感3

  气势恢宏的《百年孤独》包含了科技、政治、文化、爱情,各种各样复杂矛盾的内容,探讨了文明的繁荣昌盛的方方面面。

  小说的主旨是家国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文中透露出了因深感一切都是宿命而照成的深深的绝望——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昙花一现,繁华都是往昔,就连最“疯狂执着的爱情”都是过眼云烟。《百年孤独》在控诉,是一部国家、民族和家族的悲剧。

  《百年孤独》也探讨了爱情,在这方面,小说的描写同样精彩至极。看似魔幻,却基于现实,《百年孤独》的爱情现实得直刺入骨髓。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得爱情吗?至少例外是有的。这个例外至少包括阿妈兰妲。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而对于梅梅和丽贝卡,她们至少也曾经勇敢的追寻过。三角恋大多是浪漫的,小说中两段三角恋精彩绝伦。其中之一是阿妈兰妲。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加斯通。姨妈和外甥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况且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血缘关系。阿妈兰妲。乌尔苏拉是令人敬佩的,她的人格是独立的,她对待爱情是勇敢的。“folow my heart”,这话是知易行难,她是做到了。真实的活着最重要,对待爱情贵在真实,在我们真实的爱别人之前,首先应该了解真实的自己。《百年孤独》的爱情,另一对三角关系是奥雷里亚诺第二、佩特拉。科特斯和费尔南达。这是很奇怪和别扭的.故事,奥雷里亚诺第二和费尔南达的婚姻根本就是个错误。一个有些年少轻狂不太自知的家伙,一时冲动的娶来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妻子,于是悲剧开始了。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才应该在一起,因为他们在一起才可以过得开心和随性。我们也看到,他们两人在老年的时候,在轻狂与激情褪去之后,终于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到了爱情。《百年孤独》一直在探讨“爱的能力”。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缺失爱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爱人?小说当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不过显然,要去爱人,首先得自爱。然后,要去爱人,除了需要勇气,还应该加上一条,“follow your heart”。

  在感到烦闷时,不要太过陷入回忆,因为加泰罗尼亚智者曾经说过“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名言真是魅力无限,“Cease, cows, life is shot”。

《百年孤独》读后感4

  “家里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

  大约两年前第一次买两周这本书,为了让自己的风格看起来更高,我尝试走进去。但是看了大概三四个小时,被故事的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吓到了。于是,书被“翻”到了封底,逃之夭夭。想想看,当初,这样的举动可能是对这本书和马尔克斯的亵渎。

  大约两年前第一次买两周这本书,为了让自己的风格看起来更高,我尝试走进去。但是看了大概三四个小时,被故事的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吓到了。于是,书被“翻”到了封底,逃之夭夭。想想看,当初,这样的举动可能是对这本书和马尔克斯的'亵渎。

  现在,又翻开了一些旧书,带着一些歉意和近乎赎罪的致歉心态,我被它吸引住了,于是挑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坐在面向南阳台的椅子上为,一口气把书读如果说。

  我好像对家族的重名传统有些了解。大部分叫奥雷连诺的人外貌孤僻瘦弱,还有一部分叫阿尔卡提欧的人因人身体强壮,鲁莽。因此,连续不断的命名导致王族了家族命运的不断轮回,推动了家族的瓦解。一对双胞胎年轻时交换名字也很有趣。虽然他们交换了名字,但是长大后,随着彼此姓氏匹配的出现,他们越来越发展。最后,死后因为朋友之后酒后后的失误,误把棺材埋在了一个上写有“对方名字”的坟墓里。在这里,作者可能暗喻他们直到去世才摆脱被名字束缚的命运。

  布恩迪亚家族的通病,比如不人性化,对爱情的无知,让他们陷入了深层的孤独。上校和17名不知名女性所生的毫无保留孩子无一例外地被暗杀,他深爱着的妻子被下毒;阿玛兰塔杀死了深情的意大利人;丽贝卡的婚姻生活以已成定局前妻被神秘枪杀而告终;为了防止女儿爱上外人,费尔南达派人一下杀了那个人,但孙女多马尔坦却和自己的近亲结婚,生下了一个猪尾巴的孩子,被发现时正被蚂蚁吃掉.

  最后,正如一百年后翻译的羊皮纸所预言的那样,这个城镇遭受了一场风暴,翻译了抹去羊皮纸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以及整个家族的痕迹.

  故事到此结束,留给我长久的震撼和深思。我觉得无法对此类作品刊发任何评论。有些优越感只是教书时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对一个注定孤独百年的家庭的深切同情。

《百年孤独》读后感5

  《百年孤独》我并没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算是知道说了些什么吧。尽管深层次的体会我没有,那种深层次的共鸣也没有。但是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写点什么,一些感触,因文中人或是介绍的事带来的感触。

  我喜欢一部小说,也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却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忆、思绪纷飞、共鸣,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关于看待某人或是赞同某个观点这个缘由。《百年孤独》恰好拥有这点。虽然它刻画的事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是其中的深刻的东西我体会不到。毕竟我经历得不多,或许真实的我看到过很多,然而没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结合体,我非常赞同。因为我就是一个例子。对于《百年孤独》我觉得它扣住了我的心弦。每个人心中、脑里都有一个虚构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狱般。《百年孤独》的曲折离奇真正让我感叹,至少我内心的虚构世界没有这么繁杂,怎能不喜欢?怎能不对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肃然起敬。但是就算这么多让我沉浸的东西却也让我觉的无味,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太实在的人,虚构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样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让它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令我们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长吁长叹。但是过后,过后这些都不只是一场心灵盛宴,能留下什么?不过刹那间那些情愫。于是我不得不有点厌恶它,好像我内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会深藏,只由于那是虚幻。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没看完全文或者是没看到最后。我们肯定无法理解这句先在卷首的话的含义。但是我们应该可以揣度出全文主题,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吧。看完后,确实我的推断没错。只是这如何兴、如何衰细嚼谁能知道。有时吸引读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也许只要一个悬念,一个引子,丁点儿可以揣摩却让人不敢确定的提示。

  其实每个人都是布恩迪亚。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认为或是人们赞同值得谈及的经历;每个人都冲动过,做过错事,被惩罚过;每个人都曾因为一个突然迸发的奇想干过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们有事情大小不痛、影响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质却质量不同而已。

  对于家族这个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会关于家族概念早已开始淡化。我们能触及的越来越少。但是小说中的布恩迪亚这个家族却是把兴衰清晰呈现。发家也许并不需要某次奇遇,却必定有一个能干的第一人。衰败不是金银的多寡取决,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这不衰败又能往哪个历史方向继续碾动车轮。

  最后,文中的种种人物关系使得我非常混乱,国外的种种理念也让人无法理解。这是我想更深刻认识的阻拦,知道最终我也没有冲破。观念问题吧,有些东西改变很易,有些很难,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笔处。我不得不评价下这部小说的结尾,充满魔幻的结尾。原来整个家族兴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记录,且把这个构造的世界毁灭。让人意想不到,也给我们一些关于此的联想。

  那个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里的故事;那个故事却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们呢?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尽管此不可能,但是看过这小说后我们又怎能没有这样的联想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6

  《百年孤独》对于现在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独。

  《百年孤独》在“新概念”选手中颇受欢迎,因此我对它一直有着好奇的渴望和虔诚的心态。带着不成熟的理解和不内涵的见解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像是看着六代人扎扎实实地生活,却始终离不开孤独。

  或许命中注定吧,尽管在“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这两个名字的循环中家族看似会繁衍下去,尽管吉普赛人、政府、战争、火车和香蕉种植园的到来曾一度让这个宁静落后的村庄变得繁荣喧闹,但整个家族还是逃脱不了“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一棵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的命运。

  是文明促成了孤独吗?还是人的内心本来就属于孤独?

  “怎么时间老是在打转转啊?”乌苏拉说道。或许这个家族乃至整个寰宇都是沿着一个无边无际的圆圈运行的吧,所以人类才注定孤独,注定看见繁荣昌盛也只是看见了美丽化作的泡影。

  在我看来,孤独的人大致两种:自负与自卑。

  自负的人通常有自负的才华。他们超出常人而用慧眼看世界,理解层次不同,交流自然成障碍。于是他们干脆自行研究,不理会众人,似乎形成了至极的境界而求新的突破,领悟常人所不能领悟的玄妙。在常人眼中,这便成了孤傲。而先驱大多是在这样不能被人理解的状态下产生的。就像布恩地亚是因为过早地知晓了家族的命运而被视作疯子一样,先驱总是孤独的。

  自卑的人缺少自负的资本。他们在某些方面低于常人而用更忧郁的眼神看世界,自觉不如众人,交流也自然隔阂了。

  当人们兴趣使然地谈论着一些话题时,他们只能蜷缩在角落里做听众。热闹是他人的,他们只会用冷漠的心态面对世人。在常人眼中,这便成了孤僻。就如奥雷良诺在自卑中挣扎一样,封闭的世界注定与世隔绝的。

  自愿地停留在自我狭小的圈子里,自主地抵制着新事物的侵入,也难怪马贡多一直处在孤独之中,注定百年之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但愿这最后到来的飓风,能吹散一切封闭自守的落后。“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绝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希望如此。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一样,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一样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进取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回到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感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进取的精神,仅有偶尔几个进取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向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一样,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进取,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杯具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应对的方式有所不一样。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感情,可惜他的感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看《百年孤独》我一向在思索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的。我想来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说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都貌似不对,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我,期望朋友们看了之后大家讨论讨论。

  这本书在我看来真的是很不错,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态和人情世故,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作者都能够说是十分透彻的,透彻的让人感到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这就是书的杀伤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7

  在这篇*中,作者写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特别的是,这个家族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那样的.充满神话色彩,无论是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还是第七代的奥雷利亚诺,抑或是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经历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以至于有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过,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到让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乌尔苏拉,她是那样的充满活力与激情,在那样一个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经历种种不幸与变革下,在她慢慢变老后,她还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她离去后的这个家庭,在我看来已经是个空巢,没有了核心,可惜她离开人世的方式让我的心中始终留下一个结,那种方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或许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8

  “孤独的力气是可怕的”。这是我在读完《百年孤独》后的感受。《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不断重复,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无论消极又或是积极都无法摆脱孤独。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能看到布恩迪亚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活状态。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受了从纯朴的乡村生活到战斗、革命,接着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冲击,最终,一切归结于安静的无望,正是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化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在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人物已经死去,却又复活的错觉,这正是由于故事仆人公经常采纳一样的姓名,而正是通过不断重复的姓名与七代人的简单关系来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颜色。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受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牢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爱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晰,或许欣慰,又或许会很,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人总需要一种精神寄予,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可怕自己陷入孤独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抵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需要一位合格进去的领导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说的结局在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终瞬间,布恩迪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逝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着的一切将永久不会重现,患病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其次次消失。”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这本书几乎全部是孤独和颓废,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族的孤独和颓废。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谓的“孤独的含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百年孤独》对于现在仍旧有警醒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9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她发现有几个不同寻常的地方。下面是她的看法。

  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她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

  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深沉的感觉,她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给读者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我读完《百年孤独》,掩卷冥思时,浑身涌起一股颤栗感,它并不是我所喜爱看的小说类型,故事中的情节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发生了不可能事件的现实生活中,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恐惧不已。

  先说说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上。书中有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就是不眠症的情节,马孔多镇上的居民随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夫妇的养女雷贝卡的失眠而相继患上不眠症。患了这种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觉,而是失眠症必然演变成健忘症。

  开头会忘掉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为了生活,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如给牲畜、家禽和植物标上名字:“牛”、“山羊”、“猪”……看到那里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们连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忘记了,那又该怎样办?这些标签上的字的含义,都是我们历经几千年的学习与探索才发明出来的历史,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的存在也许就会变得毫无好处。

  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的让我觉得压抑,并不是正因家族氛围有多么森严,而是这个家族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这百年的蹉跎岁月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归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在不断重复圆周轨迹,到最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马尔克斯用短短几十页勾勒出一个家族的兴衰,这与中国的《红楼梦》迥然不一样,我们要用多少章节才能铺垫一幕黛玉葬花。这个家族中的人总是不断重复著名字:阿卡迪奥、奥雷良诺、阿玛兰塔……就像他们不断重复在他们身上的轮回宿命。在任何一个时候都是一种禁忌,而小说中不止一次描述了这种关联:因恋爱受挫的阿玛兰塔与自己的侄子恋爱、第三代阿卡迪奥疯狂地爱恋母亲以至差点铸成大错、第六代奥雷良诺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发生了关联生下了孩子……这都是正因孤独所犯下的罪行。死亡、各种各样的阴霾缠绕着他们,让他们痛苦不堪地离开这个世界。

  孤独,冷漠,已经是这个家族的人的共性,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一样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正是这种孤独才让他们走上杯具之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我喜欢那种看完之后留有余味,能带给我思考的书。毫无疑问,《百年孤独》即是。

  “人生而孤独。”没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们无法摆脱自身的宿命,逐渐走入孤独的深渊。布恩迪亚家族,几个世纪以来都重复地陷入孤独中。书的结尾令我由衷惊叹,极其精彩巧妙,即使之前已经隐隐提到。因此,随着阅读加深,我们会发现这个家族的结局无非就是走向毁灭。虽然最后阿玛兰妲和奥雷里亚诺的活力给人以希望,现在想想那也无非是毁灭前最后的挣扎。一切都还是输给了狂热的爱情。也许这个家族的结局有一部分与爱情关于。虽说爱情是小说不变的.主题之一,而书中的爱却让人难以接受,人物成也爱情,败也爱情。羊皮卷破译了,家族也毁灭了,因此读完之后,我突然产生一种想法,这个故事,本就是在影射我们心中的幻象?我们的内心本就是孤独又迷茫的,在经历了狂热,荣耀,屈辱,衰败之后,我们终于得以渐渐看清自身的内心,看清一切事物的实质,也是时候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或心的死亡。因此,百年孤独在我看来也是我们自身的百年孤独,书中的每个人物在我看来也是人生中每个时期不同的心境造就的不同自身。

  书中我最喜欢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与生俱来的洞察力,野心和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孤独感都令我赞佩。这就像是正当盛年的我们,带着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特质,又努力的去探索新的世界,想发现新的自身。

  这本书故事性不是很强,于我而言,读书只读故事未免无聊,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思考,这无疑就是一本好书。

  愿我们都能在孤独的人生中发现孤独到极致的快乐,在平庸的人生中成就不平庸的自身。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台湾学者蒋勋最近在大陆十分走红,谈论艺术的《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谈论生活的《生活十讲》《孤独六讲》等等,都深受读者宠爱,《蒋勋说红楼梦》更是由上海三联一辑、二辑地连着出版,据说要出到第八辑。为什么当当网上蒋勋的书节节走俏他靠什么魔力征服读者笔者认为,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和你谈心,轻轻淡淡,柔美醉人,让你和他一齐走,一齐看,一齐思考,一齐应对——这难道不是我们期望许久的读书的享受吗

  在当下这个时间,效率决定一切的机器化时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为了爬得更高些,为了情妇再多些,无数的人都在忙碌着,去展现生命的卑微、现实的严酷与制度的不公。人作为社会的机器,无目的'地运转、消耗着,在喘息的间隙,谈论着住房、孩子,蒜菜的价格……想一想,在这个现实里,谁静下心来读书、谈心,谈生的好处,存的价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关掉电视,应对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倾听——太久远了,久远得令我们怀念、流泪。我们渴望交流,却将门窗持续加固;渴望热热闹闹,却在喧闹后陷入更深的孤独。换句话说,这天没有人耐心地和我们说话,认真地与我们交谈,更没有人让谈话充满爱,盈满美。蒋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指出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所以,他让我们惊喜,让我怀疑,让我们审视自己,体察内心。

  据说,电影明星林青霞为了听蒋勋的讲座,曾在一段时间每周专门从香港乘飞机赶到台湾。《孤独六讲》就是蒋勋六次讲座的结集。书中的他像在跟你随意闲聊,一段段文笔优美的随感录式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留给现代人“一小段阳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书中寻得异样的共鸣;然后去疗世俗的伤。

  在《孤独六讲》里,作者与我们交流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我们能够很随意地寻找到自己的对应:“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去听”等等。孤独原先无处不在,原先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认为,“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孤独是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谈,人心真正的丰富,正是靠了孤独。儒家文化“不谈保密,不注重个人的私密性”,国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远离孤独,逃避孤独,耻谈孤独,从而使每个人成为不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孤独的人,而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大家成为现代公民。作者说,“推动民主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人的职责,而这些首先要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独开始”。

  蒋勋在一次理解采访时说,“孤独”在汉字里是很负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独”字根sol的原义是太阳,说明每个个体在宇宙之间都是唯一的,不可代替的。所以,孤独就应是人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就应应对自己,叩问自己的灵魂,探寻灵魂的秘密,在最隐秘的空间摇醒自我,完成美致。在书中,读者能够跟着作者去感受、体悟、反思、学习,去慢慢理解: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文图并茂,深远高迈,行文天马行空,语言精妙流畅,插图优美和谐,让读者在品读孤独之美的同时,也可领略作者独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生命中所有灿烂终将需要寂寞来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前是迷茫,孤独后是成长。

  《百年孤独》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从头到尾的故事,没有主角,但为何能够成为经典,那是因为有一个宏大的视野,书中讲述七代人的兴衰,其中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一百年并不是完整,而是指一个家族完成了兴衰周期的时间长度,与百年这个时间框架对应,小说也设定了一个空间框架。其书中的所有故事全都发生在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而小说主要出场人物是一个叫布思利亚的家族。马孔多个地方由布思利亚家族开创,同时伴随着最后一个家族成员的死亡而消亡。

  在小说里,这个家族的命运其实早已经被写好。书里出现过一位吉普赛人魔法师,这位魔法师跟这个家族交情很深。羊皮卷上,明明白白记载了这个家族的未来,只不过羊皮卷是用梵文写的,并且需要破解。它与家族秘密的进程是同步的,卷上记载的事情都是已经发生的,没有办法挽回,而上面也有一句话概括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拥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白蚁吃掉。”在家族的第六代破解者将羊皮卷破译完之后,马孔多和这个家族的命运不但在纸上全部揭晓,在现实中也走向了尾声。一场圣经中才有的飓风把马孔多这个小镇从地球上彻底给抹掉了,重复轮回和宿命的故事不停地在小说中出现。有评论说:马尔克斯写的不是某个民族的故事,而是整个人类的故事,也正如书中所说“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此书一直以晦涩难懂出名,从宏大的隐喻来讲,小镇马孔多由第一代布恩迪亚开拓、创建,在蚂蚁吃掉第七代布恩迪亚时被风从世界上消除,马孔多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社会。这个社会也有由生到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代布恩迪亚都在“个人的奋斗”和“历史的进程”的交互作用下上演着一出出、一幕幕。而这一出出,一幕幕随时在发生,又随时在消亡。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发生如何?消亡如何?有谁在意吗?或者说,有谁能在意呢?

  再从狭小的隐喻来讲,马孔多即是哥伦比亚,或者拉丁美洲,马尔克斯预言了这片土地的未来,在已发生的和未发生的许多次内战和变革之后,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也会消亡,而在它们走向消亡过程中,许多事、许多人都以更快并且越来越快的速度出现和消亡,直到最后飓风带走一切,把所有发生过的'都干干净净地擦掉。孤独就是存在的终将不在,存在的只是存在本身。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是不能回倒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负的感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巨作会让你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正因此据说这本书是公认的一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经典。

  书中马尔克斯为我们描述以下的孤独:超世伦的认知会带来孤独,热衷名利、财富带来孤独、沉迷爱情会产生孤独,拥有美貌也会产生孤独。这是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人各类的孤独,人性普遍存在而又永恒的孤独。

  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爱情方得结晶,飓风开启毁灭,孤独什么的,百年恐怕不够,那是抗拒不来的宿命,从人类历史的起点,直至终点。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百年孤独》是一部众所周知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1967年一经出版,便引起世界轰动。到目前为止,《百年孤独》已经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已超过5000万册。作者是来自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1982年凭借这一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于我而言是一部晦涩难懂的作品,可能其中原因除了小说本身故事有些无厘头、荒诞以外,还有就是它是外国作品的因素,譬如人名对我来说实在是混乱不清,又长,又是由于一个家族的几代人,所以有几个人都叫同一个名字。再加上小说支线众多、人物关系复杂,所以给我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本小说与一般我们所接触到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角一直在变换,又或者说,我觉得这本书又仿佛没有主角似的。整本书所述的故事繁多而复杂,但主线主要是针对一个家族七代人近百年来的兴衰来描写的。也可以说,主体是分为七个大故事的(但其实并不简单),这七个故事总是没头没尾的开始又结束,好不容易我们看到这个家族发展到这一代,开始有越来越兴旺的势头时,但到了下一代却急转直下。叙事荒诞却又总觉得发生在现实,这个家族让我有一种很强的宿命感,关于布恩迪亚家族,在书中,这个家族的命运早就被人写在羊皮卷上。那个羊皮卷对整个故事有很强的映射作用,羊皮卷是由一位跟这个家族关系很好的吉普赛人魔法师留下的,它上面清楚地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历史。但是,由于那个羊皮卷是有梵文写的,所以需要破译。到了家族的.第六代的一位男性,就致力于破译这个羊皮卷。但是就算破译出来也没有用,因为破译这件事也被写在羊皮卷上,也就是说,羊皮卷上所记载的事,总会发生,而且无法挽回。这也就是我所感到的强烈宿命感的原因之一。

  正如书中的羊皮卷上所描述的:“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书中有一个马孔多的小镇,整本书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个被构建的小镇上,马孔多是由家族的第一代人创建的,也随着最后一代人的死亡而消失。由于故事的复杂性,我在这就不具体的讲述每一代发生的事情了。但讲几个对我来说很不一样的细节。比如人名,为什么我会这么的强调名字呢?除了它的确让人认不清谁是谁、搞不清谁与谁的辈分关系之外,很多名字会反复出现在不同人的身上,而有些相同的名字的人往往有这类似的性格特征以及相似的命运。这仿佛暗示了一个家族带着轮回的似的向着历史前进,正如书中的一句话:“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另一个细节就是,到了家族的第五代,一位女性就跟自己的丈夫说,自己的儿子绝不能叫奥雷里亚诺或阿尔卡蒂奥,女儿不能叫雷梅黛丝。说明家族中的人也有意识对命运的反抗,也试图有所改变。

  《百年孤独》是一部可以多读几遍的书,书的内容丰富,也易引人深思。我曾经看过书评,说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感触,的确,我们人类不就是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在抗争与重复中推进历史的吗?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一部拉丁美洲血泪史,一部魔幻主义开山之作,一部被博尔赫斯誉为比《堂吉诃德》更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鸿篇巨制。

  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他用想象力构建的名叫马孔多的奇特小镇鲜活地呈在人们面前,从一个家族传奇色彩的兴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类从洪荒到繁荣从愚昧到文明都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孤独。家族中整整七代几十名成员,却循环往复只用五个名字命名,循环往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发孤独,时间,永远在这个家族中转着圈,一切不过是重复的轮回。

  每天做两条金鱼的奥雷连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又放回坩锅中溶化从头开始做;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玛兰塔;躲在房间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赛预言家梅尔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奥第二……他们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孤独感无法排遣以至于不得不离群索居,如果不选择死亡,便只能寻找排遣各种孤独的方法,然而从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来看,带来的孤独感却不尽相同,我无法完全揣测他们内心所遭受的苦楚与冷遇,不甘与绝望,这既同我的年龄与经历有关,更与某种不忍有关,我不忍去细细品尝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独,任何一个能品尝完这些孤独的人,必定忧郁至极,相反地,任何一个没有挣扎于如此生活摧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失落感的,这也是这部书不能被很多年轻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爱情,于这个家族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品,他们或许有过短暂的冲动,或许有过倾心的告白,却皆被命运的铁腕扼死,他们的爱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闷的土壤中,等待情欲的慢慢枯萎、腐烂,最后全都变成心理极度变态的`人。到最后一代侄子与姑姑的乱*恋爱,终于得尝所愿幸福厮守,却产下了预示家族灭亡的符号--带有猪尾巴的孩子,这个孩子随即被蚂蚁群吞噬,最终随着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破译了梅尔加德斯对这个家族灭亡的预言--“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一阵平地而起的飓风到来,将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家族也宣告了灭亡。

  至此阅毕,仿佛感觉时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抱书凝神,心犹不甘,久久无法抽离,仿佛一切,皆是时间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轮回、循环、宿命,你所能读到的,都是时间调皮的影子。一百年,一个家族的兴衰道路,铺陈着一颗颗流淌着苦痛泪水却坚强如一的心灵,若能读懂,轻轻拾起,摩挲,倾听它们柔软的诉说,那一刻你能感觉,人类历史天空中不灭的孤独光环,是无比的美丽,那是穷通天地、震烁古今的凄美,是在毁灭世界的大洪灾之后,诺亚方舟上的幸存者眼中所呈现的接天引地的绮丽彩虹。这便是永恒,如同胡亚罗斯诗中所述:“时间,是永恒所拥有的一种看守我们的方式……永恒的想象无边无际。因此,并不会令人惊讶的是,为了加倍照看好我们,永恒有时会呈现出它自己的形态。”

  孤独,便是永恒呈现的形态。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5-10

百年孤独读后感10-28

《百年孤独》读后感11-28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5篇)03-22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09-16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03-13

《百年孤独》读后感(汇编15篇)01-30

(精品)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08-21

《百年孤独》读后感(合集15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