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读后感

时间:2024-10-20 16:42: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人世间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世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世间读后感

人世间读后感1

  开学三周,闲暇之余再读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全书115万字,描绘了五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牵扯出众多的人物线索。书中几代人的命运轨迹,周家三代人身上展现出的善良与责任、爱情与担当以及普通百姓生活中家长里短的深度与温度,每一幕都让人为之触动,仿佛是走在一段悠长的人性旅行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

  读《人世间》印象最深的就是周秉昆。他没有哥哥秉义、姐姐周蓉的才华和成就,却以自己的方式,演绎了平凡中的伟大。

  周秉昆,一个底层工人,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然而,正是这些磨难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撑起了一个家,为家人遮风挡雨。

  他的善良和正直更是令人动容。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他,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用善良对待每一个人。他的善良不仅温暖了身边的人,也感染了读者。

  周秉昆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总是默默承受,努力前行。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不屈与奋斗。

  在周秉昆的青年时期,父亲周志刚在大三线做建筑工人,大哥和大姐知识青年下乡,后又考取北大上学。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都是他在家陪伴着母亲,尽床前之孝。即使在父母看来,他是愚笨和憨厚的,只能做一个小工人,干不成什么大事,但秉昆勤劳、仁义、善良,他最了解父母的喜好,他更愿鞍前马后地给父母帮忙。

  其实,作为子女,只要有孝顺心,父母并不会在意你是富贵还是贫贱。没有哪个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就希望他考清华北大,更多的祝愿是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反过来看,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能够有几个孩子一飞冲天?大多数孩子最后还是和父母一样沦为普通人。但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好,孩子孝顺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天伦之乐不也就这点儿念头。

  周秉昆虽然只是个工人,但在工友中是大哥,他真诚忠义、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他愿为朋友付出一切,为邻里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周秉昆代表了那个年代大多数青年,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没有太多的技能可以直冲云霄,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突破自我。

  在小说中,周秉昆或许不是最耀眼的角色,但他的存在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温暖。他告诉我,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出伟大。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这是《人世间》封面上的两句话,我想,用它来诠释《人世间》,是再合适不过了。

人世间读后感2

  周秉昆家唯一逝去的儿子——周秉义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他虽然在小说中出场的频率并不多,但却是一个大官。经常为人民和同事着想,呕心沥血,最后却被小人坑害,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虽是家里唯一当官的人,却并没为自己的家庭带来好处,反而是自己的妹夫蔡晓光一直帮着自己家里人找工作,在最艰难的时候照顾周秉昆一家,他帮着周秉昆找工作,送他年货和吃食。

  周秉义同样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为工作甚至出了国去了苏联,但是在工作繁忙之际,也不忘关心同在机场的妹妹。也许周秉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幸运聪明有勇气,而巧合的是他的智慧伴随了其一生,并最终帮助他创功立业,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他和周秉昆不同,他看似不太关心家庭,也没有把一切都奉献给家庭和爱,他只是在默默无闻的`关心自己的亲人,没有表面上如此的热切。他和周蓉更加不同。他没有周蓉的独立和敢爱敢恨,也没有周蓉的如此固执,但同样的,他也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只为了让人们过上好生活。

  周秉义并不是善终。虽然他和妻子分到了三室两厅的房子;虽然他和妻子即使一生无儿女,但还是恩恩爱爱;虽然他和家人亲亲热热,欢欣鼓舞;虽然这一路走来他平安无事;虽然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还是无法抵御死亡的来袭。他是因为胃癌去世的,即使在去世当天,他还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人世间读后感3

  《人世间》形象而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近50年中国的百姓生活和时代发展。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佳作。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而且还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弥足珍贵的认知和审美功效。

  确实这部作品是梁晓声对自己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因为在作者构建的人世间的生活场景里,我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婚姻、家庭的维系与经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也还读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仍然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

人世间读后感4

  《人世间》看完,好多年没看大部头书。能沉下心来看长篇真的是最好的静心。电视剧改编挺多,特别下部。所以说要想了解作者的真实表达还是要看原著。

  文章中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阵痛。现实永远没有电视剧完美,我们要正确看待人性,特别正确看待男人。蔡晓光最爱的当然是周蓉,那是他的灵魂伴侣也是他的文艺启蒙者,但在周蓉出国的12年不代表他没有其他女人。周蓉的“清夫侧”也让人拍手,周蓉绝不是电视剧演的恋爱脑任性女儿,她太懂太了解人性底色,在女儿的关键时期辞去高大上的`好工作国外陪伴鼓励女儿拿到硕士文凭。做母亲的任务完成后才回国经营夫妻感情,每一个节点把握很好。

  故事的结局:冬梅在秉义去世后一年改嫁了,有了新的爱人做医美做微整精神焕发年轻好几岁,这才是真实人世间,女人需要男人陪男人需要女人伴。不是道德绑架所谓好女人落寞孤苦后半生一个人,我喜欢这样的结局。

  故事的背景60-90年代,正是我父母姨妈姑妈们的青春年华。小时候总喜欢问我父亲,三姑父是大学生为啥跑我外婆他们四川那个山沟里做什么军事基地,后来才知是科研。真的是特殊年代的故事,也致敬我父辈们的青春!

人世间读后感5

  给别人撑伞的同时,不要淋湿自己。

  网上流传一段很深刻的话:

  “割一片肉救一个人,人会感激。但割的越多,人要的也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就算把那人凌迟了只剩一具白骨,人也不会满足。”

  人性皆是如此。

  如果对一个人好到失去了分寸,最后伤的只会是自己。

  人人遇到困难时都喜欢来找周秉昆帮忙,帮的次数多了,这些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

  周秉昆新买的房子被骗打了水漂,实在没地方住,只好去找国庆把原本借给他们的房子要回来。

  没想到吴倩听到周秉昆的`来意后,当场翻脸,哭着喊着怨周秉昆不帮他们。如果善良过了头,换来的不一定是感恩,很可能是恩将仇报。

  余生,在为别人撑伞的同时,也记得为自己遮雨。帮别人的同时,也别浪费了真心,消耗了善良。

人世间读后感6

  《人世间》是一部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叙述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期间,在中国发生改革开放、工人下岗、商品房购买、城市拆迁、私企兴起、反腐倡廉等巨大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居住在北方某城市“光字片”区的周姓一家五口的普通而又性格鲜明的不同生活。父亲周志刚是一位建筑工人,在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虽然常年不在家但任劳任怨地作为顶梁柱承担家庭的重担。母亲萨日娜作为贤妻良母既当爹又当妈无怨无悔地操持家务照顾孩子。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自律图强考上北大最终成为清正廉洁的副市长。长女周蓉为了追随自己敬爱的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成为支教,思维活跃、性格鲜明,同样考上北大最后成为教授。小儿子周秉昆虽然玩世不恭、不爱读书,但留在家里承担起照顾父母的重担。

  这本书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一户普通百姓曾经的日子,映照出中国人民群众的过去、当前和将来。一个个人物的呈现通透而传神,让读者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们的生活变迁,为他们的悲欢离合触动心弦,更换位感受祖辈、父辈的生活理念和为人处世。

  一、善良而坚韧,才能得到真心。

  书中的郑娟是一个命途多舛的角色,从小被卖冰棍的妈妈收养,成年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承受更多的苦难,带着视障的弟弟、意外怀孕的儿子艰难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与周秉昆结婚后,丈夫两次不幸受难,在九年半的时间里,她担负起了独自照顾周家老小的重任。遭受接连不断的坎坷遭遇,让郑娟的生活充满了悲情色彩,但她还是保持善良,对家人始终温柔相待,孩子健康成长,植物人母亲在她精心照料下醒过来,照顾好对退休回来的公公,对寄养的外甥女玥玥视如己出,让她得到了亲人们的真心尊敬和周秉昆更多的爱,她身上闪现出的光辉让人敬佩。

  二、学好知识,才能拥有刻在骨子里的智慧。

  书中的周家三个儿女,大哥周秉义、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始终积极向上,开放高考政策后,纷纷入读北大,从不同的起点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弟弟周秉昆在学生时代却对读书不感兴趣,只能后期认识到差距后努力追赶。“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引人深思,周蓉的博士生导师汪尔淼在面对“既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人心性的共同的民族精神营养,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真正谈得上有点儿君子修养的国人也就历史上的几位,绝大多数国人的国民劣根性非但没改变,反而似乎还在互相传染?”这个问题时也难以解答。

  但有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可以认识到读书学习可能不会让每个人都做到洞悉世事,知晓天机,但对于思考力的养成和视野的改变都是强有力的.助推,只有学好知识,学以致用,笃学笃行,才能切实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成果,才能训练思想,提升境界,改变气质,才能让自己拥有真正的智慧。

  三、用爱抓住生活的美好,才能奔赴更好的未来。

  周秉昆可以算是最普通百姓的代表,在当时的年代,没有高智商,没有大志向,有坚强勇敢,更多的是随遇而安。但面对母亲中风,用爱坚强地扛起照顾母亲的责任。看到父亲为大哥、二姐是北大学生而洋洋得意,即使自尊心受到挫伤,也还是用爱默默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与郑娟相遇与相爱后,保持正直与善良,用爱始终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自己花费了巨资购买的房子因为产权问题被收回时,也能积极应对,虽然不甘但还能用爱互相宽慰。面对改革开放的国内市场变化,从国有企业工人到民营企业领导,坚定信念、任事担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带领开创发展新局面。他的生活可以说是充满苦难的,但他还是用爱抓住其中的美好,稀罕生活中任何一朵火苗,尽量用它温暖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始终相信:好好生活,就是美好。只要勇敢地向前走,肯定能奔赴更好的未来。

  《人世间》展现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通过回忆着过去的岁月,共同憧憬着未来的时光,让大家知道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代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让大家懂得只有三观端正,才能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只有讲道理、办实事,才能得人心、暖人心。世间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而人是这个客观世界的最大变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遇到问题时不同的解决方式,将成就不同的人与世间。

人世间读后感7

  闲暇间听别人谈起《人世间》这部电视剧,看完后仍觉不过瘾,又找来相关书籍,仔细阅读了一番,感慨颇多。

  之前有部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描述了国共内战后大概四十年期间,一个家庭的命运是如何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而《人世间》这部电视剧或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长篇版的“活着”,同样是描写了周家三代人的命运如何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终究摆脱不了时代赋予你的底色,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努力生活,努力追求,好好的过好自己的人生。

  一、周家的小儿子周秉坤和郑娟

  剧中的主线人物,他们的生活波澜不惊,充满着底层人民每天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朴实、踏实,他们互相照顾着对方,守护着彼此,孝敬老人、养育儿女,或许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他们全篇展现给我们的是:生活的艰难、挫折,不仅没有让他们疲惫、疏远、困苦,反而让他们的心靠的更近。

  剧中有段出自冯化成的话:自古以来孝分两种,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赢得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两种孝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后翻阅资料,发现最初是出自孟子:人生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事亲”,一件是“守身”。所谓“事亲”,就是孝顺父母,尽孝道;所谓“守身”,就是照顾好自己,发展自己的事业,拓展自己的人生。周秉坤一直在父母身边尽孝,做到了养口体,但对于很多漂泊他乡的打工人来说,做好守身,养心智或许也是尽孝的一种。

  二、周家的大儿子周秉义和郝冬梅

  他们俩都是精神大于物质的人,更看重的是精神需求和自身价值,他们读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优越的工作,不必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发愁。周秉义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考上北大,并且成为副市长,已经做得无可挑剔。他的岳母位高权重,他本可以高攀却不利用,坦坦荡荡做男人,之后的官场生涯中也几乎毫无污点,可以说是很理想的人生,但还是有一点瑕疵,就是贪名。

  周秉义实际上是最在乎自己名声的那个人,他怕自己的弟弟妹妹沾上自己一点光而导致自己名声受损,所以周秉昆在遇到问题后,都不愿去找自己的大哥,除非不得不找。周秉义一生把温良恭俭让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他所追求的就是那份“名”。但是这种追求法可能真的是在理想中,生活中反而没有了一丝的人情味,他在最后拆迁中为弟弟争取了一点小权益,或许这才是更真实的'写照。

  “雍正王朝”中雍正杀诺敏时就提到,诺敏一生清贫,未曾贪钱,但贪功邀名同样是贪。古往今来,当官者无非为名、利、权,“名利名利”,名在前,利在后。周秉义没有利用名来索取利,但是这种贪名的做法确实有待商榷。

  三、周家的女儿周蓉

  聪明、任性、洒脱,这是周蓉的标签,但她却是极致的利己主义者,终其一生,周蓉都是在为自己而活。年少时远走他乡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后将女儿放在弟弟家养育导致母女隔阂,之后在法国时居然动了让自己女儿和周楠恋爱的想法,完全不顾弟弟和郑娟的感受,回国后私立学校教书,退休后尝试写作并成了作家。整个人生让人羡慕,但光鲜的人生背后她是否知道,有多少蔡晓光周秉坤之类的人在为她负重前行?

  周家三个孩子的人生对于大多数穷苦人家来说已属上乘,他们各自努力着,也跟随着时代发展有了自己不同的道路。生活,本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但活得过程中,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理想、事业等等却各不相同,每个人终究有每个人的宿命。

  最后献上书中的一段话共勉:人生啊,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一生向阳,哪怕一生尝尽百苦,只为换取一丝甘甜,也算值得了。匆匆一世,只为活得堂堂正正。

人世间读后感8

  近日,面向社会征集《人世间》篇书评活动圆满落幕。这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响应。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从大量的投稿中,深深感受到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和读者朋友们的阅读热情。

  为此,我社专门召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通读所有投稿,从近千篇评论和书评中筛选出45篇投稿,分别获得一等奖(1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和优秀参与奖(29篇)。

  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们发现,投稿者在年龄、学历、职业甚至地域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稿件既有专业学者和书评人提供,也有关心文学、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提供;手稿的.角度、体裁、语法丰富多样。

  评审团充分考虑了稿件的不同特点,重点是是否认真阅读了《人世间》,是否能写出阅读中的真情实感和阅读后的个人感悟。部分获奖的优秀作品将收录在我社即将出版的相关书籍中。

人世间读后感9

  近日,认真品读了作家梁晓声的名著《人世间》,读后感慨万千,受益颇多,让人回味无穷,好作品总是让人爱不释手。

  给我感触很深的有几点:

  第一、学习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哥哥周秉义,姐姐周蓉在学生时期,学习非常勤奋,非常用功,进入了北京大学读书,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后来不断努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改变了人生命运,周秉昆则吃了没有上学的亏,一生过得很辛苦。

  第二、找好人生伴侣。在书中,周秉昆因娶了带着孩子的郑娟,而郑娟怀着感恩的心,把本来为植物人的周秉昆的母亲精心照料、最终老人家成功苏醒。两个人都把对方看的比自己还重要。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两个人始终心在一起,所以最终收获了幸福的人生。周蓉也因遇到了真正爱他、适合他的蔡晓光,家庭走向了稳定幸福。周秉义与高中同学郝冬梅结婚,郝冬梅虽然是省长的女儿,但他们结婚时是郝冬梅家被打倒、最落破的'时候。他们三个之所以能找到好伴侣是因为他们根正苗红,三观很好,他们看重感情、很纯粹,不忘初心。一个好的伴侣对家庭后代有着巨大的作用。恩爱夫妻最值得珍惜!

  第三、保持乐观心态。在书中,每个人物都经历了一系列困难:60年代灾荒,70年代文革,03年非典,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在继续,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努力,在困境之中,寻找光明和出路。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周家的结局好,源于这一家人都心存善念,秉义为官一任、两袖清风是因为他活的纯粹,始终想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周蓉能获得美好爱情和幸福源于她对爱的忠贞。周秉昆最后生活美满,源于他一生脚踏实地、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人一生所有的福气都是你积攒的善良。这世上没有突如其来的幸运,只有因果循环的福报。

  季羡林先生曾说:“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等你历尽千帆,终会发现遗憾才是生活的底色。金钱、名利和地位,在时代洪流中犹如过眼云烟;幸福、快乐和满足感,在命运变迁下也许转瞬即逝。但个人的努力、善良、真诚、智慧和坚持,依旧掷地有声。

  正如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所说:“一个人的命运是依他过去和现在的行为作决定。”

  无论是上苍,还是人间,对人对事都是公平的,只要心存善念,行好事,终将,好人一生平安!

人世间读后感10

  一、世间真爱往往缘起偶然

  蔡晓光和周蓉,缘起在光字片的周家小时候一起读书、讲故事、讨论问题,周秉义与郝冬梅也是如此。周秉昆与郑娟则缘起周秉昆一次偶然的“替人跑腿”,太平胡同里看到郑家的土坏窝里衣衫不整的郑娟,那时应当是郑娟一生中最为黯淡的时刻,这就是经典版的一见钟情,虽然周秉昆怀揣十足的诚意却未能得到郑娟的一个笑脸。

  周秉昆读书不多,但想到郑娟时,他会联想到契可夫笔下的小美人——玛莎,而契可夫的描写,周秉昆恰恰觉得就是对自己心理的完全揭示。“如果美好的东西如灵光偶现,很快就将属于别人,根本不由任何原则来决定,还没有理论的地方,这就难免令人忧伤不已”。这种强大的心理驱动,使得在水自流和骆士宾(又称“瘸子”和“棉猴”)无法接济郑娟一家时,周秉昆毅然、果断地偷出家里的传家宝——玉镯,质押借款而继续帮助郑娟、光明(又叫萤心)他们一家人。

  很难判断,周秉昆的这种帮助一定是为了娶郑娟回家做老婆,书中看不出来这方面的任何迹象,但毫无疑问,他不希望郑娟一家过不下去,他希望郑娟好。我想这是一见钟情后的爱!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郑娟最终嫁给了别人,他的人生就注定忧伤不已,暗谈无光”,但最终两个人在跌跌撞撞的命运中走到了一起,周秉昆虽在事业上一事无成,却仍然觉得自己的人生也算是十分的幸运,以至于最后他攥紧郑娟的手反复念叨“谢天谢地,谢天谢地!”

  世间真爱往往缘起于偶然,却在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之中幻化成永恒的幸福,值得倍加珍惜!

  二、知识改变命运但不代表一切

  从小时候到光字片的宅院里读各种文学作品,到后来国家恢复高考后周秉义和周蓉分别考入北京大学,且不说在当时,就在当下能够考入北京大学的,也是青年人中的翘楚和榜样,是我这等学生此生无法企及的阶段性人生之高度。除此之外,周蓉及其女儿周玥、郑娟的儿子楠楠都是同样的在那个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身上代表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无法得出“知识改变命运,命运一定顺利”的答案,但周家几代人的命运足以诠释知识的.武装让人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不同的岗位或者职业,甚至有更多的机会影响他人、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况且,从老一代“大三线”工人周志刚这一代起,如果缺少了知识的神奇力量,周秉义、周蓉是否有可能与周秉昆一样在光字片挣扎一生,仍像一辆破旧的三轮平板车,这都不好说。

  尽管说:“破车子好揽载,也可以用很雄壮的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话是自我安慰,也是自我嘲讽。

  当然,这也与周家第一代儿女的善良、正直密不可分,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这是父母好的人性基因的遗传,也是人格力量的感召”。确实如此,仅仅拥有知识而失去善良和正直,周秉义不可能得到郝冬梅、周秉昆不可能得到郑娟、周蓉也不可能得到蔡晓光,这里是指得到他们的真心。

  或许有人会说“善良、正直且拥有知识,也未必等同于幸福”,这便无从争论和辩驳了,什么是幸福?周蓉追求爱情却为爱情所伤,周玥执意选择一个年长的企业家老公,郑娟紧跟周秉昆却一生拮据却精神充满富足,到底幸福还是不幸福呢?这个我看作者也在笔端显现出极为复杂的矛盾心理。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不等同于有知识就一定幸福,幸福还是要靠每个人在不偏离善良、正直的人生中去不断去探索和感受。

  三、墨守成规或是思想解放

  《人世间》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所展示的历史“画卷”恰恰发生在中国正在转型的历史时期,我自己在懵懵懂懂中经历了其中的一部分。墨定陈规还是思想解放?在当下看似乎已完全不具有争议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疑问的提出恰如无病呻吟。

  可是那个历史年代,是墨守成规还是思想解放不仅仅是巨大的政治问题,更是涉及普通小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逢春节在周家的聚,到后来的聚不起来,思想不同而共同语言少了;从春燕刚刚开始对学习修脚的无奈到最后在妇联副主任岗位上的转变;还有周秉昆兄妹如何慢慢接受周玥的婚姻选择、周蓉如何在内心接受楠楠等,能否解放思想,确实不完全是一个政治方向的选择,也直接关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个人。

  其实,如果说现在没有墨守陈规和解决思想的争议,我也不大认同。水自流经营的崇文书店,在病榻前托付给周秉昆,而周秉昆则转介绍的邵敬文,水自流的遗愿是“书店一定要开下去”。曾姗也慷慨大方的表示“一定会开下去”,请水自流安心放心的走,毕竟他是公司的“功臣”。然而,这种承诺旋即被曾姗、唐向阳等人所抛弃,理由很简单——开一家肯德基餐厅的经济收益更好。唐向阳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讲颇有深意“等将来读书的人多了,说不定还会把肯德基餐厅再改回来重新开一家书店”。

  是信守承诺的周秉昆、邵敬文墨守成陈规的错了?还是解放思想而充满商业思维的曾姗、唐向阳错了?如果为了信守承诺,而不断的亏损让邵敬文陷入泥潭,而肯德基餐厅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何错又何对呢?这个争议,放在今天来看,仍然极具争论的价值。

  如果争论多于行动,则就是优柔寡断,不如当机立断——干!

  四、改革者的荣光与代价

  作者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序取决于其对待改革者的态度”,此处的改革者当然是指周秉义。担任副市长的周秉义大刀阔斧的完成了几代人没有能够实现的愿望,从前的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从他上班的那一天起,就经常梦想着率领建筑队的工友们在光字片为穷人盖起一幢幢楼房;然而,干了一辈子的工人,离世前也没有能够住进自己梦想的楼房,光字片还是那个原来的光字片。

  令周志刚无法想到的是,他的大儿子周秉义顶住种种的压力和质疑甚至是指责和谩骂,建设新城区、说服居民搬迁,最终完成了父亲未能完成的夙愿,真所谓“如(周志刚)泉下有知,他肯定会特别欣慰”。

  周秉义面临的质疑,不,确切说是谩骂也不少,以至于像德宝、春燕这样的老朋友也写举报信控告周秉义的“恶劣行径”,用周聪的话讲是“举报周秉义的信件如雪花般多”,并引起了中纪委的组织调查。这就是改革者所难避免的代价,幸好,周秉义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

  改革者若无权力,则改革难以实现、改革难以成功,改革者的思想大多通过权力而实现,这也是因为权力本身意义上就是对他人行为的指挥和支配。“权力真是个法宝。有权力的人如果利用它为自己或亲人谋私利的话,只要稍稍动动脑筋,就可以相当顺利地心想事成,波澜不惊地达到目的,而且还可以做得合情合理,摆在桌面上说也会让别人无可指责”,这话不仅仅是周秉义自身的领悟,这分明是古今中外官场一个精准的总结。

  毫无疑问,如果周秉义不去做,光字片的脏、乱、臭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改变,他也必然会抱憾终生退休,毕竟光字片像城市的癞疤似的存在着。但他选择了去改,这是改革者的勇气和魄力,虽然他仅仅是一个级别并不高的副市长。这种担当和责任感,令人敬佩,试想当下全国防疫形势下,又有多少懒政者宁可不干而选择“躺平”呢?

  对改革者,尽管可能犯错误,我们也应当给其合理的包容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五、生活磨练是人生的沉淀

  周蓉的天生的叛逆,如果时代让她感到压抑,她的表现绝不会是逐渐适应。她对自由的向往,她从书中感染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所以才会小小五年级这个时候说出那种“我上哪所中学完全是我自己的事,老师要趁早打消你们的念头”,说实在,如果我养出这样一个女儿,不知道将来是喜是忧,尽管她可能将来会毕业于北京大学。

  为追究浪漫的爱情,周蓉到贵州去追随冯化成,最后到从内心里接受并承认冯化成的感情背叛,对一个向往自由的女人来讲,这是无法形容的一场致命打击。然而,幸运的是:无论如何那个等待她的蔡晓光仍然接纳了她,并给了她未来和一切。

  工作上的不顺暂且不说,只身赴法国寻找女儿周玥,从起初的找到后周玥表现出来的绝情和冷漠,到后来周玥的转变而回归到母亲的身边。令人遗憾的是当她选择接受楠楠与周玥在一起这一现实时,楠楠却突然以一种光荣而悲壮的方式离开人世。

  曾经思想独立、向往自由的周蓉,最终被蔡晓光点到痛处:“我们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较为幸运的人而已。那么,对于我们而言,除了真爱至上,还有什么别的值得至上吗?”嘴上虽不承认,但周蓉却被蔡晓光点透了,醍醐灌顶。

  生活的种种磨练便是人生的升华,以至于周蓉在她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代儿女》中所讲:“对于人类,世上的好事、美事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美好的事却又太少太少,少到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与之无缘。”这不仅仅是她对嫂子郝冬梅的赞扬——是对那个不再是她嫂子的冬梅姐的赞扬,也是对她自己对蔡晓光一种含蓄的赞许和认同。

  《人世间》展现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一切微观的人和事,都离不开国家、社会、时代的宏观“大幕”。正如作者所说:“大多数人的生活绝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也并不是个人愿意所能左右。不可不承认,国家、社会、时代的因素尤显重要”。

人世间读后感11

  读《人世间》,如果探讨小说人物的品质,我们一定会说他们的善良。而且,一定会提到周志刚、周母、周秉昆、周楠、曲秀贞、蔡晓光等人的善良。但是,我们有可能会忽略周秉义的善良,会误解周蓉而体会不到她的善良。个人以为,作者梁晓声在《人世间》中,以周家兄妹三人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善良的不同境界。

  周家兄妹的三人的善良源头,正是他们的父母。父亲周志刚对于工作的热忱,对于工友的关爱,对于儿女的包容,在体现一个父亲的博大心胸的同时,也给儿女们奠定了善良的基因。周母无私、热情地进行居委会的工作,在艰难的岁月里,为了工作,把鸡蛋无私地赠与生病、矛盾着的邻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述着善良的内涵。

  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女,也秉承了善良的品质。

  其中,周秉昆的善良,正是通常所理解的善良,是一目了然能够发现并且实在体会到的善良--那就是善待身边的人。那些身边的人,可能是自己多年以来的朋友,如曾经的六君子;也可能是与自己擦肩而过的人,如看到曲秀贞老太太的丈夫,哪怕是一个陌生人,但是看到他困难,听到他的求助,周秉昆二话不说,背起他送到了指定的医院,也因此结了一份善缘,因而多次得到了曲老太太的帮助。同时,周秉昆的善良,也包含着面对弱者的同情和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份善良,周秉昆认识了郑娟,因而能够在入狱后得到郑娟对周母的照顾,最后获得来之不易的爱情。

  周秉昆的善良,是最显而易见,最接地气的;周志刚对待工友的善良也是深深烙在读者记忆中的;周母的善良也是真实地直击人心的;他们的善良可以说是同一类的,是刻在中国人思想深处的与人为善的根子,是淳朴厚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比较之下,周秉义的善良,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更多的时候,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周秉义的言行,认为他对于弟弟的照顾不够,对于父母的关注也缺失。对于他只注重仕途不注重家人的行为有些难以理解,因而可能就忽略了他的善良。周秉义所以严以律己,不为家人以权谋私,对于父母缺失关注,正是为了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而能够全心于工作,不被外界因素影响。他是心中装着天下,装着众生的真正为民谋幸福的一类人。是作者笔下的理想的为政者。他在一职位,就干好这一职务。并且细细探究,他对于家人,无论是弟弟还是父母,他从来不曾放下。当弟弟入狱,侄子周聪工作没有着落的时候,他违背自己的原则,为侄子找工作。在弟弟生活艰难的时候,他确实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但是总能及时送上自己的钱,帮弟弟度过难关。纵观他的所作所为,他身上体现了另一种境界的善--是隐藏在表面的雷厉风行之下的真心替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行善的最高境界,因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是引路。”周秉义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体现了这个境界的善。

  周蓉的善良,则是另一种境界,恰如以下的文字所描述的`那样:“真正的善良,有时候恰恰是让你感受到的,是一切如常。”“看破不说破,尊重弱者的敏感,不动声色地维护他人的体面,这是另一种善良。”作为周家最聪明伶俐的孩子,她自小就对现实有深刻的剖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艰难岁月里,蔡晓光、郝冬梅在周家自由畅谈,正是折射出了周家人的这份善良。后来,这份善良更多的体现在周蓉身上。离婚后,在法国最艰难日子,女儿对前夫的变相支助里体现着这份善良;对于法国朋友的理解和对朋友姐姐的帮助里表现着这份善良。还有后来对嫂子再婚的理解,对于贫困学生的支助都始终以“不动声色地维护他人的体面”“让你感受到,一切如常”。这份善良,需要的是一颗玲珑的心,一颗时时能够体谅人的胸怀。因而,她能够在知道蔡晓光等待自己十二年后有过的感情史,还是深深感激蔡晓光,并和护士长成为朋友。这份善良,还需要进退有度,需要大智慧。唯有周蓉这样有着聪慧的头脑,经历过大西南困苦生活的磨炼而依然坚强、守着本性的人才能做到。换成周秉昆,过于憨直,难以做到;即使是周秉义,缺少了些变通,也是困难。因而周家兄妹三人,因为各自的不同生活轨迹,因为各自的性情,演绎了善良的不同内涵,由此让我们懂得了善良的不同境界。

  愿你我以不同的心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善良境界,让世界因为你我的一份善良而变得有几分美好。

人世间读后感12

  读完《人世间》,已是入伏的盛夏了。这本书分了三部,一百多万字,从上山下乡年代写到改革开发之后,涵盖了多少人的一生啊。读完,想了很多,又不知道写些什么,不写点记录下又觉得太可惜了。

  书中,周家第二代人经历的时间段,差不多是爷爷辈年轻的时候。很少听爷爷辈讲那时的故事,提起来也就是以前的日子多么苦,吃土上河工。现在爷爷们也大多退休,含饴弄孙了,想想书中周家最优秀的第二代人,老了应该也是他们现在这样。由此对照,在当时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周家人多么难又多么可贵。

  周家长子周秉义简直是过分的优秀,优秀的.知识青年,有能力有理想的军官、领导,忠诚可靠的丈夫,有自己内心的追求与坚守,连对家人的“严苛”都是种完美。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也是周家第二代里最先离开的,太辛苦自律的一生,是非功过,自有衡量。

  周家女儿周蓉,也是过分优秀的知识青年,身在那个年代,却活得轰轰烈烈,大胆追爱、离婚、第二段婚姻,唯独女儿,像是个误差,但即使陪女儿海外留学时也靠自己的能力活得精彩。最后的周蓉写了一本书《我们这代儿女们》,虽然她因为女儿结束了学术上的追求,但踏实接受、踏实努力,终究有了另外的收获。

  周家小儿子周秉坤应该是主人公,围绕他展开的人物与故事最多。相比于哥哥姐姐的优秀,他更像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我们。但他又是那么不普通,孝顺、专情、义气、老实、正直、善良,太多的品质在贯穿了他的一生。

  周家第一代二老,父亲是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山区,母亲承担着家庭与街道“干部”的角色,也都是有着各自美好品质的一代人。

  周家第三代显得人丁零落,只有外孙女和孙子,这两孩子耗费了大的心力,却终究与长辈的期待越离越远。

  书中还出现了很多人物,大部分都是有着美好品质的,少数的称不上坏人的人。所以,这本书总是让我有种抽离,虽然讲述的是城市底层农民一家三代的生活变迁,按书里的描述,那城市的基础还是比农村好太多太多了,书里的善也太多了,恶就相对太少了。其实生活中本就是善良的人多,恶人还是极少数。

  我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它能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不懂得适时而放弃的人,其实是没有活明白的人。你不可能在你的一生中,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占为己有。适时的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活在人世间,秉持善念,真心做事,真诚待人。提醒我们“峥嵘岁月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

人世间读后感13

  有幸拜读李伟长老师于今年7月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人世间多是辜负》。这是一部书评随笔结集,而主题是关于爱和辜负,文学与评论。其米黄色的精装版,凹凸有致的书名,充满后现代主义打散形式的字体,让读者摸起来实在是有着历史的沉淀感和厚重感。而粉橘色的绳结书签,又十分契合作者在书中评论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关于情爱的引述,也十分真诚地表达了作者自己关于爱,关于文学观的心得和心境。

  读李伟长老师的佳作,最大的益处是犹如在听一个八零后的兄长在其下笔自如地并文思敏捷而流畅地述说他与书的故事,而且甚是有亲和力和亲切感。而在这部佳作,作者则是通过爱情为契入点而带领我们这一群小屁孩从一个大众读书人的身份和视野,而不是以学院派的呆板风,也不是以评论派的尖酸刻薄风去评论一些文学书籍。作者可贵之处在于将故事和分析研究的内容像讲童话故事的姿态平和地去讲给我们后生们听。如今哪怕是冬季,也无妨让我们有种如沐春风的和熙感,以及有种心身淋漓之舒适感。

  有时候我们看书,可以不按照常理出牌,大抵看了些目录后,可以从尾开始读,自然也是别样的一番体验,以及会意料不到地可以体验到收获知识不同顺序的反层次美感。首先,你比如说,就读这本书,我们在书的结尾附二就可以读到作者对米饭的生活美食题材赞美无遗的大品文《吃不到这三碗饭,颇为惆怅》,颇有汪曾祺的文风。我们可以跟着作者通过袁枚《随园食单》的引述而开始进入饭的世界,的确“饭者,百味之本。”对于南方的自己,自然也是对稻花米香的饭是钟有独钟的,毕竟也是从小吃到的的食物。通过此文我们知道作者偏爱牛油拌饭、鹅油拌饭、咸鱼鸡粒炒饭的原因,以及作者与饭结缘而产生爱的情义。

  而此文让我最为感到长见识的是,文中提到李渔《闲情偶寄》让米饭煮得更香的秘诀是:在饭将熟未熟之时,取一盏兼容性强的桂花、蔷薇、香橼的花露浇在上面。于此,我们可以不妨学习古人的热爱生活美学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展现出了那一种自在优雅的生活情调。此外,文中也提到米饭是发胖之来源,但在作者看来如果没有米饭,日子寡淡无味的,而在我而言,是十分赞同作者的见地的。不仅是因为人是铁,饭是钢的道理,煮饭和吃饭更是一种不俗的生活情调和代表家满屋的那一缕饭香气的温馨。

  其次,自然李伟长见长的不是生活情调,而是关于爱关于文学的高见和心得。其中最有分量的文章,自然是那一篇《沈从文: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这是一篇关于张新颖的著作《沈从文的前半生》的书评,而又因为是《光明日报》的约稿,作者自然不敢怠慢,出品也是非常精致和漂亮的,并有极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我们知道沈从文的一生就是关于文学,关于文物研究的一生。著作《沈从文的前半生》则是讲述沈从文的文学之路,而本书的作者李伟长老师,则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表达出一种对《沈从文的前半生》作者张新颖研究沈从文的研究成果的肯定态度。而对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知道像沈从文那一批文人遭遇的是两次思想觉醒的洗礼,不仅在旧社会的社会风习经过洗礼,而在建国后也经过写客观的新旧交替的变化和洗礼,从而促成了如此的一种沈从文生命中独有的人生轨迹,沈从文的一生似乎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睿智地处理个人和社会,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关系;教导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如何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的文人气宇轩昂的高贵品质,以及“硬写”写出佳作的勤勉作家那笔耕不辍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十分肯定张新颖提出的“沈从文传统”观,这不仅体现在当代文学界的著作如《活着》《秦腔》《天香》《受戒》都可以找到沈从文的影子,说明沈从文已经成为了文学象征的形象,在这座文学界高大上的沈从文偶像尊像下,现当代都对自己的榜样做出了自守和要求,这就从真正意义上去表达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君不见,就拿汪曾祺而言,就时常会将其与沈从文相提并论的,个中的原因就是就像沈从文在时代巨轮的影响下实现了从小说转为文物研究的转变那样,汪曾祺从小说也转向到另外一个领域生活美学的研究,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与现实共存,也不违背自己内心而去走好自己的一生,这就回到了教导我们如何睿智地处理个人和社会,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关系;教导我们如何热爱生活的文章的主旨上。

  此外,既然是写人物传记的',作者也肯定了《沈从文的前半生》中张新颖对沈从文的爱情路途上那种天真、老实、善良,以及是君子的情深的良好形象。

  再次,然后我们回到作者真真切切的情爱主题上。此书的上编为“爱的骑士”,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既可以读到温特森、契诃夫、杜拉斯、胡赛尼、春上村树、钱德勒、特里斯,也可以读到菲茨杰拉德、歌德、兰波、北野武诸位作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关于爱的故事。而在作者的关于爱的文学爱情观中,就得知道处理两个问题,一个是分离,一个相遇。

  其中作者一开篇就有温特森《写在身体上》的小说中关于情爱那真挚而炽热的那种“分离”不同背景的描写,道出了爱的杀伤力之强大。其中如“她闻起来像一把枪”,温特森就是通过通感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男性对女人的热爱,犹如爱抢一样充满诱惑。其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关于契诃夫《牵小狗的女人》的书评,解读出一种忠于事实,尊重自己情感和忠于自己幽暗的自己的内心的文学思维,道出何为真爱而不求结果的隐秘人性的道理,这个也是属于处理分离中“了解不同个体存在”的爱情问题。

  说到此书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作者十分钟情于将爱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表达,除了上段提到之外,其中不管是《西游记》的女儿国那就“御弟哥哥,还不来占凤乘鸾?”,还是穿插《聊斋》的聂小倩故事的“月夜不寐,愿修燕好”,还是《卖油郎独占花魁》“我要嫁你,你若不允,我就死于君前”如此这些或美,或磅礴,或情趣的情爱文学美词,洋溢与这些古典文学中,都体现的是一种古典语言美,也是让作者和我们大众读者一一细细品味古时的高雅文学表达爱的高雅情操。自然就体现了文学的广阔性和审美性。

  而在处理爱的相遇后的相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关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评,可以知道相遇的“代价”,在此小说中,我们知道虽然男女主人公已经相遇了,但黛茜辜负了盖茨比,纽约辜负了盖茨比,美国梦也辜负了盖茨比。但盖茨比没有辜负他自己,所以他死了。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书评或者作者随笔风格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拿《大话西游》与此小说展开对比和论述,表明了一种爱情中命运无常的道理,相遇带来的一种残酷结果。但在此书的作者看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意义不是教人悲观,而要教人发现现实的真相,正视现实,并明白人各有志的道理。这就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正如《大话西游》那样的内核一样。

  此外在处理爱的相遇问题上,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关于北野武《北野武的小酒馆》的书评,知道相遇中的语言说话技巧的重要性,或者说关于爱在相遇中遇到交流的问题。告诉大家应该懂得见人将人话,见鬼讲鬼话的道理,从中作者也穿插关于艺术的随性的讨论,有着一种抛砖引玉的机智。

  最后,在此书的关于文学观的写作上,作者通过写张定浩《取瑟而歌》的书评,也写出了自己的“愿而不能”文学观,说明文学的局限,但也肯定文学的广阔性,自然也是破为读书人认清读文学的真谛,有所感悟。是的,就如作者说的“经受”一词,我们经受读文学和写文学,这不只是一种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更是一种懂得如何爱,如何生活的能力。

  尤为值得大家学习写读书随笔方法借鉴的地方,就是如果说有哪一些文字体现作者在日常气息与书面雅致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的话,那便是作者在该书238页写关于写菲利普罗斯的《垂死的肉体》的夹评了,个中写了渐渐变老之下,与一些年轻人打篮球所出现的困境,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与以前作者年轻的巅峰状态相比是有巨大差别的,不得不承认真理: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而作者文章的主旨不是喟叹岁月蹉跎,而是说明一种,无论我们的青春是终究是一点点失去,但也知道曾经这样的青春我们是曾一点点获得过的道理。文章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不要过于伤春悲秋,而是传递出一种希望我们既要学会体验获得,也要体验失去,体验时间,作为每个平凡的个体都应该好好体验生活,才不枉此生的达观而积极的人生态度。

  除了此书,李伟长老师还一直坚持写文章。偶有看到《南方文坛》刊登了看李老师的又一新的有分量的佳作《忠于自己:我的批评观》,说明作者安身立命的文艺批评观———体验更为普遍的不会过时的人类情感。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李老师的这本评论随笔作品,我更看到他那博览群书之才气,也看到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将观点打散再整合的,将各个书或影视作品的相似观点镶嵌于评论对象的作品共同点上,新颖地做到了串联起全文的观点论据,从而以作者个体的经验去表达书评的中心主旨,可谓富有后现代主义气息的评论风格。李伟长是我们文艺评论界不可多得的,以平和而流畅,且流长的风格著称之骄子。

人世间读后感14

  《人世间》这部作品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希望。他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明白两个人生道理:一是生活是独属于自己的剧本,作为导演和主演的你,时不时要停一停,这不是懈怠,不是迷茫,而是缓一缓、静一静、问一问,当初为什么出发、方向有没有跑偏、目标有没有接近。停下来是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让思想充实自己的“皮囊”,让修养和知识同步成长。二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因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尽管,这个星球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纯净也有肮脏,但是,“更美好”,这个愿望从来没有被善良的人们放弃,向善而行,从来没有被善良的人们放弃!向善而行,永远是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完美契合的平行轨道。

  所以,让我们沐浴每一缕生活的阳光,护持每一念向善的力量!用最灿烂的笑容,共同走一段暖心的`路,即使这段路平凡而质朴,但我们依然能走出别样的风景;用最感恩的心情,共同走一段成长的路,即使这段路漫长又艰辛,但我们依然能守望自己的未来;用最炽热的向往,共同走一段奋斗的路,即使这段路上下而求索,但我们依然能触得到自己的成长。

人世间读后感15

  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此书的感触再适合不过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是存在盲点,不了解父母那一代人们的经历,本书讲述了在那特殊年代的友情、爱情和事业,借此机会能让我更加体会到父辈的峥嵘岁月。

  家乡的变化,人性的真善美,城市的百姓生活,历史进程下的选择,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共计115万余字,通过作者熟悉的城市,故事从A城城乡结合部“光字片”小土屋群落的底层民众,在边远地区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及周家三代人的奋斗过程中拉开了序幕。

  01、峥嵘岁月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

  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需要面对不同的.课题,《人世间》三部曲中分别应对了不同历史时期,80年代中期东北国企改革,21世纪城市“贫民区”改造,这个时期下人们同样有着奋斗、担当和理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或像父辈一样打拼谋生,做事刚正不阿。周家兄妹则通过这个年代不断的拼搏,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不随波逐流。

  02、60后的芳华,90后的承接

  《人世间》这本书在中国历史处于大变迁的50年中,从保守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历史进程交织到每个人的命运,那段岁月就仿佛印在眼前,而现在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之年,如果要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年代那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父辈们谱写了人生最美的芳华。文中曲老太太和金老太太,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受到了委屈,也仅是一句会好起来。而今识尽愁滋味,方知天下父母曾在革命道路上辛勤的付出。梁老曾说过,这本书希望年轻人多读,了解当时那个特殊年代,了解父辈理想至上的原因,只有父辈们的不懈拼搏,才有现在后辈们的美好生活,而今我们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也必须要承接历史使命,从我做起,认真对待工作,无论哪个岗位,认真都是前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03、真善美,活在人世间

  《人世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就是周秉昆,秉昆的善在家人眼里或许是庸俗,但在工友们眼中的是个大哥。他的真诚忠义,工人骨子里的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我的父辈们,他们为朋友愿意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你我皆凡人,世间终日忙,半刻难清闲。人只要抱定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才能持续的奋斗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对秉昆这个人物感到由衷的敬佩,敬佩他无论是面对何种困难还是家人的不理解从没有埋怨过,工作的不顺他没有抱怨,仍坚持理想依然为之奋斗。曾经的我是迷茫过,而现在的我敢于接受挑战,不会畏惧任何困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我们会有收获,也会经历挫折和苦难,大家相互激励,不忘初心方得终始,每一个人活在世上,必定要经历风雨。趟过岁月冷暖,感知生命厚重,苦过,甜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才是《人世间》。

《人世间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人世间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读后感作文范文《哈利·波特》读后感06-27

读后感08-17

孝经读后感11-05

幸福读后感04-11

经典名著读后感05-07

《蜡烛》读后感12-31

《春》读后感04-28

鲁滨逊读后感04-2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人世间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世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世间读后感

人世间读后感1

  开学三周,闲暇之余再读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全书115万字,描绘了五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牵扯出众多的人物线索。书中几代人的命运轨迹,周家三代人身上展现出的善良与责任、爱情与担当以及普通百姓生活中家长里短的深度与温度,每一幕都让人为之触动,仿佛是走在一段悠长的人性旅行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

  读《人世间》印象最深的就是周秉昆。他没有哥哥秉义、姐姐周蓉的才华和成就,却以自己的方式,演绎了平凡中的伟大。

  周秉昆,一个底层工人,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然而,正是这些磨难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撑起了一个家,为家人遮风挡雨。

  他的善良和正直更是令人动容。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他,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用善良对待每一个人。他的善良不仅温暖了身边的人,也感染了读者。

  周秉昆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总是默默承受,努力前行。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不屈与奋斗。

  在周秉昆的青年时期,父亲周志刚在大三线做建筑工人,大哥和大姐知识青年下乡,后又考取北大上学。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都是他在家陪伴着母亲,尽床前之孝。即使在父母看来,他是愚笨和憨厚的,只能做一个小工人,干不成什么大事,但秉昆勤劳、仁义、善良,他最了解父母的喜好,他更愿鞍前马后地给父母帮忙。

  其实,作为子女,只要有孝顺心,父母并不会在意你是富贵还是贫贱。没有哪个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就希望他考清华北大,更多的祝愿是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反过来看,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能够有几个孩子一飞冲天?大多数孩子最后还是和父母一样沦为普通人。但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好,孩子孝顺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天伦之乐不也就这点儿念头。

  周秉昆虽然只是个工人,但在工友中是大哥,他真诚忠义、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他愿为朋友付出一切,为邻里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周秉昆代表了那个年代大多数青年,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没有太多的技能可以直冲云霄,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突破自我。

  在小说中,周秉昆或许不是最耀眼的角色,但他的存在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温暖。他告诉我,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出伟大。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这是《人世间》封面上的两句话,我想,用它来诠释《人世间》,是再合适不过了。

人世间读后感2

  周秉昆家唯一逝去的儿子——周秉义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他虽然在小说中出场的频率并不多,但却是一个大官。经常为人民和同事着想,呕心沥血,最后却被小人坑害,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虽是家里唯一当官的人,却并没为自己的家庭带来好处,反而是自己的妹夫蔡晓光一直帮着自己家里人找工作,在最艰难的时候照顾周秉昆一家,他帮着周秉昆找工作,送他年货和吃食。

  周秉义同样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为工作甚至出了国去了苏联,但是在工作繁忙之际,也不忘关心同在机场的妹妹。也许周秉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幸运聪明有勇气,而巧合的是他的智慧伴随了其一生,并最终帮助他创功立业,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他和周秉昆不同,他看似不太关心家庭,也没有把一切都奉献给家庭和爱,他只是在默默无闻的`关心自己的亲人,没有表面上如此的热切。他和周蓉更加不同。他没有周蓉的独立和敢爱敢恨,也没有周蓉的如此固执,但同样的,他也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只为了让人们过上好生活。

  周秉义并不是善终。虽然他和妻子分到了三室两厅的房子;虽然他和妻子即使一生无儿女,但还是恩恩爱爱;虽然他和家人亲亲热热,欢欣鼓舞;虽然这一路走来他平安无事;虽然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还是无法抵御死亡的来袭。他是因为胃癌去世的,即使在去世当天,他还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人世间读后感3

  《人世间》形象而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近50年中国的百姓生活和时代发展。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佳作。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而且还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弥足珍贵的认知和审美功效。

  确实这部作品是梁晓声对自己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因为在作者构建的人世间的生活场景里,我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婚姻、家庭的维系与经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也还读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仍然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

人世间读后感4

  《人世间》看完,好多年没看大部头书。能沉下心来看长篇真的是最好的静心。电视剧改编挺多,特别下部。所以说要想了解作者的真实表达还是要看原著。

  文章中曲折坎坷的不是故事,而是精神、心理上的一次次碰撞和阵痛。现实永远没有电视剧完美,我们要正确看待人性,特别正确看待男人。蔡晓光最爱的当然是周蓉,那是他的灵魂伴侣也是他的文艺启蒙者,但在周蓉出国的12年不代表他没有其他女人。周蓉的“清夫侧”也让人拍手,周蓉绝不是电视剧演的恋爱脑任性女儿,她太懂太了解人性底色,在女儿的关键时期辞去高大上的`好工作国外陪伴鼓励女儿拿到硕士文凭。做母亲的任务完成后才回国经营夫妻感情,每一个节点把握很好。

  故事的结局:冬梅在秉义去世后一年改嫁了,有了新的爱人做医美做微整精神焕发年轻好几岁,这才是真实人世间,女人需要男人陪男人需要女人伴。不是道德绑架所谓好女人落寞孤苦后半生一个人,我喜欢这样的结局。

  故事的背景60-90年代,正是我父母姨妈姑妈们的青春年华。小时候总喜欢问我父亲,三姑父是大学生为啥跑我外婆他们四川那个山沟里做什么军事基地,后来才知是科研。真的是特殊年代的故事,也致敬我父辈们的青春!

人世间读后感5

  给别人撑伞的同时,不要淋湿自己。

  网上流传一段很深刻的话:

  “割一片肉救一个人,人会感激。但割的越多,人要的也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就算把那人凌迟了只剩一具白骨,人也不会满足。”

  人性皆是如此。

  如果对一个人好到失去了分寸,最后伤的只会是自己。

  人人遇到困难时都喜欢来找周秉昆帮忙,帮的次数多了,这些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

  周秉昆新买的房子被骗打了水漂,实在没地方住,只好去找国庆把原本借给他们的房子要回来。

  没想到吴倩听到周秉昆的`来意后,当场翻脸,哭着喊着怨周秉昆不帮他们。如果善良过了头,换来的不一定是感恩,很可能是恩将仇报。

  余生,在为别人撑伞的同时,也记得为自己遮雨。帮别人的同时,也别浪费了真心,消耗了善良。

人世间读后感6

  《人世间》是一部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长篇小说,叙述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期间,在中国发生改革开放、工人下岗、商品房购买、城市拆迁、私企兴起、反腐倡廉等巨大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居住在北方某城市“光字片”区的周姓一家五口的普通而又性格鲜明的不同生活。父亲周志刚是一位建筑工人,在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虽然常年不在家但任劳任怨地作为顶梁柱承担家庭的重担。母亲萨日娜作为贤妻良母既当爹又当妈无怨无悔地操持家务照顾孩子。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自律图强考上北大最终成为清正廉洁的副市长。长女周蓉为了追随自己敬爱的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成为支教,思维活跃、性格鲜明,同样考上北大最后成为教授。小儿子周秉昆虽然玩世不恭、不爱读书,但留在家里承担起照顾父母的重担。

  这本书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一户普通百姓曾经的日子,映照出中国人民群众的过去、当前和将来。一个个人物的呈现通透而传神,让读者不仅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们的生活变迁,为他们的悲欢离合触动心弦,更换位感受祖辈、父辈的生活理念和为人处世。

  一、善良而坚韧,才能得到真心。

  书中的郑娟是一个命途多舛的角色,从小被卖冰棍的妈妈收养,成年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承受更多的苦难,带着视障的弟弟、意外怀孕的儿子艰难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与周秉昆结婚后,丈夫两次不幸受难,在九年半的时间里,她担负起了独自照顾周家老小的重任。遭受接连不断的坎坷遭遇,让郑娟的生活充满了悲情色彩,但她还是保持善良,对家人始终温柔相待,孩子健康成长,植物人母亲在她精心照料下醒过来,照顾好对退休回来的公公,对寄养的外甥女玥玥视如己出,让她得到了亲人们的真心尊敬和周秉昆更多的爱,她身上闪现出的光辉让人敬佩。

  二、学好知识,才能拥有刻在骨子里的智慧。

  书中的周家三个儿女,大哥周秉义、大姐周蓉在学生生涯始终积极向上,开放高考政策后,纷纷入读北大,从不同的起点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弟弟周秉昆在学生时代却对读书不感兴趣,只能后期认识到差距后努力追赶。“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引人深思,周蓉的博士生导师汪尔淼在面对“既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人心性的共同的民族精神营养,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真正谈得上有点儿君子修养的国人也就历史上的几位,绝大多数国人的国民劣根性非但没改变,反而似乎还在互相传染?”这个问题时也难以解答。

  但有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可以认识到读书学习可能不会让每个人都做到洞悉世事,知晓天机,但对于思考力的养成和视野的改变都是强有力的.助推,只有学好知识,学以致用,笃学笃行,才能切实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成果,才能训练思想,提升境界,改变气质,才能让自己拥有真正的智慧。

  三、用爱抓住生活的美好,才能奔赴更好的未来。

  周秉昆可以算是最普通百姓的代表,在当时的年代,没有高智商,没有大志向,有坚强勇敢,更多的是随遇而安。但面对母亲中风,用爱坚强地扛起照顾母亲的责任。看到父亲为大哥、二姐是北大学生而洋洋得意,即使自尊心受到挫伤,也还是用爱默默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与郑娟相遇与相爱后,保持正直与善良,用爱始终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自己花费了巨资购买的房子因为产权问题被收回时,也能积极应对,虽然不甘但还能用爱互相宽慰。面对改革开放的国内市场变化,从国有企业工人到民营企业领导,坚定信念、任事担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带领开创发展新局面。他的生活可以说是充满苦难的,但他还是用爱抓住其中的美好,稀罕生活中任何一朵火苗,尽量用它温暖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始终相信:好好生活,就是美好。只要勇敢地向前走,肯定能奔赴更好的未来。

  《人世间》展现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通过回忆着过去的岁月,共同憧憬着未来的时光,让大家知道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代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让大家懂得只有三观端正,才能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只有讲道理、办实事,才能得人心、暖人心。世间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而人是这个客观世界的最大变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遇到问题时不同的解决方式,将成就不同的人与世间。

人世间读后感7

  闲暇间听别人谈起《人世间》这部电视剧,看完后仍觉不过瘾,又找来相关书籍,仔细阅读了一番,感慨颇多。

  之前有部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描述了国共内战后大概四十年期间,一个家庭的命运是如何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而《人世间》这部电视剧或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长篇版的“活着”,同样是描写了周家三代人的命运如何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终究摆脱不了时代赋予你的底色,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努力生活,努力追求,好好的过好自己的人生。

  一、周家的小儿子周秉坤和郑娟

  剧中的主线人物,他们的生活波澜不惊,充满着底层人民每天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朴实、踏实,他们互相照顾着对方,守护着彼此,孝敬老人、养育儿女,或许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他们全篇展现给我们的是:生活的艰难、挫折,不仅没有让他们疲惫、疏远、困苦,反而让他们的心靠的更近。

  剧中有段出自冯化成的话:自古以来孝分两种,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赢得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两种孝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后翻阅资料,发现最初是出自孟子:人生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事亲”,一件是“守身”。所谓“事亲”,就是孝顺父母,尽孝道;所谓“守身”,就是照顾好自己,发展自己的事业,拓展自己的人生。周秉坤一直在父母身边尽孝,做到了养口体,但对于很多漂泊他乡的打工人来说,做好守身,养心智或许也是尽孝的一种。

  二、周家的大儿子周秉义和郝冬梅

  他们俩都是精神大于物质的人,更看重的是精神需求和自身价值,他们读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优越的工作,不必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发愁。周秉义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考上北大,并且成为副市长,已经做得无可挑剔。他的岳母位高权重,他本可以高攀却不利用,坦坦荡荡做男人,之后的官场生涯中也几乎毫无污点,可以说是很理想的人生,但还是有一点瑕疵,就是贪名。

  周秉义实际上是最在乎自己名声的那个人,他怕自己的弟弟妹妹沾上自己一点光而导致自己名声受损,所以周秉昆在遇到问题后,都不愿去找自己的大哥,除非不得不找。周秉义一生把温良恭俭让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他所追求的就是那份“名”。但是这种追求法可能真的是在理想中,生活中反而没有了一丝的人情味,他在最后拆迁中为弟弟争取了一点小权益,或许这才是更真实的'写照。

  “雍正王朝”中雍正杀诺敏时就提到,诺敏一生清贫,未曾贪钱,但贪功邀名同样是贪。古往今来,当官者无非为名、利、权,“名利名利”,名在前,利在后。周秉义没有利用名来索取利,但是这种贪名的做法确实有待商榷。

  三、周家的女儿周蓉

  聪明、任性、洒脱,这是周蓉的标签,但她却是极致的利己主义者,终其一生,周蓉都是在为自己而活。年少时远走他乡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后将女儿放在弟弟家养育导致母女隔阂,之后在法国时居然动了让自己女儿和周楠恋爱的想法,完全不顾弟弟和郑娟的感受,回国后私立学校教书,退休后尝试写作并成了作家。整个人生让人羡慕,但光鲜的人生背后她是否知道,有多少蔡晓光周秉坤之类的人在为她负重前行?

  周家三个孩子的人生对于大多数穷苦人家来说已属上乘,他们各自努力着,也跟随着时代发展有了自己不同的道路。生活,本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但活得过程中,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理想、事业等等却各不相同,每个人终究有每个人的宿命。

  最后献上书中的一段话共勉:人生啊,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一生向阳,哪怕一生尝尽百苦,只为换取一丝甘甜,也算值得了。匆匆一世,只为活得堂堂正正。

人世间读后感8

  近日,面向社会征集《人世间》篇书评活动圆满落幕。这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响应。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从大量的投稿中,深深感受到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和读者朋友们的阅读热情。

  为此,我社专门召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通读所有投稿,从近千篇评论和书评中筛选出45篇投稿,分别获得一等奖(1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和优秀参与奖(29篇)。

  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我们发现,投稿者在年龄、学历、职业甚至地域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稿件既有专业学者和书评人提供,也有关心文学、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提供;手稿的.角度、体裁、语法丰富多样。

  评审团充分考虑了稿件的不同特点,重点是是否认真阅读了《人世间》,是否能写出阅读中的真情实感和阅读后的个人感悟。部分获奖的优秀作品将收录在我社即将出版的相关书籍中。

人世间读后感9

  近日,认真品读了作家梁晓声的名著《人世间》,读后感慨万千,受益颇多,让人回味无穷,好作品总是让人爱不释手。

  给我感触很深的有几点:

  第一、学习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哥哥周秉义,姐姐周蓉在学生时期,学习非常勤奋,非常用功,进入了北京大学读书,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后来不断努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改变了人生命运,周秉昆则吃了没有上学的亏,一生过得很辛苦。

  第二、找好人生伴侣。在书中,周秉昆因娶了带着孩子的郑娟,而郑娟怀着感恩的心,把本来为植物人的周秉昆的母亲精心照料、最终老人家成功苏醒。两个人都把对方看的比自己还重要。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两个人始终心在一起,所以最终收获了幸福的人生。周蓉也因遇到了真正爱他、适合他的蔡晓光,家庭走向了稳定幸福。周秉义与高中同学郝冬梅结婚,郝冬梅虽然是省长的女儿,但他们结婚时是郝冬梅家被打倒、最落破的'时候。他们三个之所以能找到好伴侣是因为他们根正苗红,三观很好,他们看重感情、很纯粹,不忘初心。一个好的伴侣对家庭后代有着巨大的作用。恩爱夫妻最值得珍惜!

  第三、保持乐观心态。在书中,每个人物都经历了一系列困难:60年代灾荒,70年代文革,03年非典,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在继续,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努力,在困境之中,寻找光明和出路。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周家的结局好,源于这一家人都心存善念,秉义为官一任、两袖清风是因为他活的纯粹,始终想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周蓉能获得美好爱情和幸福源于她对爱的忠贞。周秉昆最后生活美满,源于他一生脚踏实地、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人一生所有的福气都是你积攒的善良。这世上没有突如其来的幸运,只有因果循环的福报。

  季羡林先生曾说:“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等你历尽千帆,终会发现遗憾才是生活的底色。金钱、名利和地位,在时代洪流中犹如过眼云烟;幸福、快乐和满足感,在命运变迁下也许转瞬即逝。但个人的努力、善良、真诚、智慧和坚持,依旧掷地有声。

  正如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所说:“一个人的命运是依他过去和现在的行为作决定。”

  无论是上苍,还是人间,对人对事都是公平的,只要心存善念,行好事,终将,好人一生平安!

人世间读后感10

  一、世间真爱往往缘起偶然

  蔡晓光和周蓉,缘起在光字片的周家小时候一起读书、讲故事、讨论问题,周秉义与郝冬梅也是如此。周秉昆与郑娟则缘起周秉昆一次偶然的“替人跑腿”,太平胡同里看到郑家的土坏窝里衣衫不整的郑娟,那时应当是郑娟一生中最为黯淡的时刻,这就是经典版的一见钟情,虽然周秉昆怀揣十足的诚意却未能得到郑娟的一个笑脸。

  周秉昆读书不多,但想到郑娟时,他会联想到契可夫笔下的小美人——玛莎,而契可夫的描写,周秉昆恰恰觉得就是对自己心理的完全揭示。“如果美好的东西如灵光偶现,很快就将属于别人,根本不由任何原则来决定,还没有理论的地方,这就难免令人忧伤不已”。这种强大的心理驱动,使得在水自流和骆士宾(又称“瘸子”和“棉猴”)无法接济郑娟一家时,周秉昆毅然、果断地偷出家里的传家宝——玉镯,质押借款而继续帮助郑娟、光明(又叫萤心)他们一家人。

  很难判断,周秉昆的这种帮助一定是为了娶郑娟回家做老婆,书中看不出来这方面的任何迹象,但毫无疑问,他不希望郑娟一家过不下去,他希望郑娟好。我想这是一见钟情后的爱!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郑娟最终嫁给了别人,他的人生就注定忧伤不已,暗谈无光”,但最终两个人在跌跌撞撞的命运中走到了一起,周秉昆虽在事业上一事无成,却仍然觉得自己的人生也算是十分的幸运,以至于最后他攥紧郑娟的手反复念叨“谢天谢地,谢天谢地!”

  世间真爱往往缘起于偶然,却在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之中幻化成永恒的幸福,值得倍加珍惜!

  二、知识改变命运但不代表一切

  从小时候到光字片的宅院里读各种文学作品,到后来国家恢复高考后周秉义和周蓉分别考入北京大学,且不说在当时,就在当下能够考入北京大学的,也是青年人中的翘楚和榜样,是我这等学生此生无法企及的阶段性人生之高度。除此之外,周蓉及其女儿周玥、郑娟的儿子楠楠都是同样的在那个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身上代表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无法得出“知识改变命运,命运一定顺利”的答案,但周家几代人的命运足以诠释知识的.武装让人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不同的岗位或者职业,甚至有更多的机会影响他人、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况且,从老一代“大三线”工人周志刚这一代起,如果缺少了知识的神奇力量,周秉义、周蓉是否有可能与周秉昆一样在光字片挣扎一生,仍像一辆破旧的三轮平板车,这都不好说。

  尽管说:“破车子好揽载,也可以用很雄壮的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话是自我安慰,也是自我嘲讽。

  当然,这也与周家第一代儿女的善良、正直密不可分,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这是父母好的人性基因的遗传,也是人格力量的感召”。确实如此,仅仅拥有知识而失去善良和正直,周秉义不可能得到郝冬梅、周秉昆不可能得到郑娟、周蓉也不可能得到蔡晓光,这里是指得到他们的真心。

  或许有人会说“善良、正直且拥有知识,也未必等同于幸福”,这便无从争论和辩驳了,什么是幸福?周蓉追求爱情却为爱情所伤,周玥执意选择一个年长的企业家老公,郑娟紧跟周秉昆却一生拮据却精神充满富足,到底幸福还是不幸福呢?这个我看作者也在笔端显现出极为复杂的矛盾心理。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不等同于有知识就一定幸福,幸福还是要靠每个人在不偏离善良、正直的人生中去不断去探索和感受。

  三、墨守成规或是思想解放

  《人世间》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所展示的历史“画卷”恰恰发生在中国正在转型的历史时期,我自己在懵懵懂懂中经历了其中的一部分。墨定陈规还是思想解放?在当下看似乎已完全不具有争议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疑问的提出恰如无病呻吟。

  可是那个历史年代,是墨守成规还是思想解放不仅仅是巨大的政治问题,更是涉及普通小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逢春节在周家的聚,到后来的聚不起来,思想不同而共同语言少了;从春燕刚刚开始对学习修脚的无奈到最后在妇联副主任岗位上的转变;还有周秉昆兄妹如何慢慢接受周玥的婚姻选择、周蓉如何在内心接受楠楠等,能否解放思想,确实不完全是一个政治方向的选择,也直接关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个人。

  其实,如果说现在没有墨守陈规和解决思想的争议,我也不大认同。水自流经营的崇文书店,在病榻前托付给周秉昆,而周秉昆则转介绍的邵敬文,水自流的遗愿是“书店一定要开下去”。曾姗也慷慨大方的表示“一定会开下去”,请水自流安心放心的走,毕竟他是公司的“功臣”。然而,这种承诺旋即被曾姗、唐向阳等人所抛弃,理由很简单——开一家肯德基餐厅的经济收益更好。唐向阳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讲颇有深意“等将来读书的人多了,说不定还会把肯德基餐厅再改回来重新开一家书店”。

  是信守承诺的周秉昆、邵敬文墨守成陈规的错了?还是解放思想而充满商业思维的曾姗、唐向阳错了?如果为了信守承诺,而不断的亏损让邵敬文陷入泥潭,而肯德基餐厅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何错又何对呢?这个争议,放在今天来看,仍然极具争论的价值。

  如果争论多于行动,则就是优柔寡断,不如当机立断——干!

  四、改革者的荣光与代价

  作者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序取决于其对待改革者的态度”,此处的改革者当然是指周秉义。担任副市长的周秉义大刀阔斧的完成了几代人没有能够实现的愿望,从前的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从他上班的那一天起,就经常梦想着率领建筑队的工友们在光字片为穷人盖起一幢幢楼房;然而,干了一辈子的工人,离世前也没有能够住进自己梦想的楼房,光字片还是那个原来的光字片。

  令周志刚无法想到的是,他的大儿子周秉义顶住种种的压力和质疑甚至是指责和谩骂,建设新城区、说服居民搬迁,最终完成了父亲未能完成的夙愿,真所谓“如(周志刚)泉下有知,他肯定会特别欣慰”。

  周秉义面临的质疑,不,确切说是谩骂也不少,以至于像德宝、春燕这样的老朋友也写举报信控告周秉义的“恶劣行径”,用周聪的话讲是“举报周秉义的信件如雪花般多”,并引起了中纪委的组织调查。这就是改革者所难避免的代价,幸好,周秉义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

  改革者若无权力,则改革难以实现、改革难以成功,改革者的思想大多通过权力而实现,这也是因为权力本身意义上就是对他人行为的指挥和支配。“权力真是个法宝。有权力的人如果利用它为自己或亲人谋私利的话,只要稍稍动动脑筋,就可以相当顺利地心想事成,波澜不惊地达到目的,而且还可以做得合情合理,摆在桌面上说也会让别人无可指责”,这话不仅仅是周秉义自身的领悟,这分明是古今中外官场一个精准的总结。

  毫无疑问,如果周秉义不去做,光字片的脏、乱、臭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改变,他也必然会抱憾终生退休,毕竟光字片像城市的癞疤似的存在着。但他选择了去改,这是改革者的勇气和魄力,虽然他仅仅是一个级别并不高的副市长。这种担当和责任感,令人敬佩,试想当下全国防疫形势下,又有多少懒政者宁可不干而选择“躺平”呢?

  对改革者,尽管可能犯错误,我们也应当给其合理的包容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五、生活磨练是人生的沉淀

  周蓉的天生的叛逆,如果时代让她感到压抑,她的表现绝不会是逐渐适应。她对自由的向往,她从书中感染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所以才会小小五年级这个时候说出那种“我上哪所中学完全是我自己的事,老师要趁早打消你们的念头”,说实在,如果我养出这样一个女儿,不知道将来是喜是忧,尽管她可能将来会毕业于北京大学。

  为追究浪漫的爱情,周蓉到贵州去追随冯化成,最后到从内心里接受并承认冯化成的感情背叛,对一个向往自由的女人来讲,这是无法形容的一场致命打击。然而,幸运的是:无论如何那个等待她的蔡晓光仍然接纳了她,并给了她未来和一切。

  工作上的不顺暂且不说,只身赴法国寻找女儿周玥,从起初的找到后周玥表现出来的绝情和冷漠,到后来周玥的转变而回归到母亲的身边。令人遗憾的是当她选择接受楠楠与周玥在一起这一现实时,楠楠却突然以一种光荣而悲壮的方式离开人世。

  曾经思想独立、向往自由的周蓉,最终被蔡晓光点到痛处:“我们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较为幸运的人而已。那么,对于我们而言,除了真爱至上,还有什么别的值得至上吗?”嘴上虽不承认,但周蓉却被蔡晓光点透了,醍醐灌顶。

  生活的种种磨练便是人生的升华,以至于周蓉在她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代儿女》中所讲:“对于人类,世上的好事、美事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美好的事却又太少太少,少到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与之无缘。”这不仅仅是她对嫂子郝冬梅的赞扬——是对那个不再是她嫂子的冬梅姐的赞扬,也是对她自己对蔡晓光一种含蓄的赞许和认同。

  《人世间》展现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一切微观的人和事,都离不开国家、社会、时代的宏观“大幕”。正如作者所说:“大多数人的生活绝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也并不是个人愿意所能左右。不可不承认,国家、社会、时代的因素尤显重要”。

人世间读后感11

  读《人世间》,如果探讨小说人物的品质,我们一定会说他们的善良。而且,一定会提到周志刚、周母、周秉昆、周楠、曲秀贞、蔡晓光等人的善良。但是,我们有可能会忽略周秉义的善良,会误解周蓉而体会不到她的善良。个人以为,作者梁晓声在《人世间》中,以周家兄妹三人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善良的不同境界。

  周家兄妹的三人的善良源头,正是他们的父母。父亲周志刚对于工作的热忱,对于工友的关爱,对于儿女的包容,在体现一个父亲的博大心胸的同时,也给儿女们奠定了善良的基因。周母无私、热情地进行居委会的工作,在艰难的岁月里,为了工作,把鸡蛋无私地赠与生病、矛盾着的邻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述着善良的内涵。

  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女,也秉承了善良的品质。

  其中,周秉昆的善良,正是通常所理解的善良,是一目了然能够发现并且实在体会到的善良--那就是善待身边的人。那些身边的人,可能是自己多年以来的朋友,如曾经的六君子;也可能是与自己擦肩而过的人,如看到曲秀贞老太太的丈夫,哪怕是一个陌生人,但是看到他困难,听到他的求助,周秉昆二话不说,背起他送到了指定的医院,也因此结了一份善缘,因而多次得到了曲老太太的帮助。同时,周秉昆的善良,也包含着面对弱者的同情和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份善良,周秉昆认识了郑娟,因而能够在入狱后得到郑娟对周母的照顾,最后获得来之不易的爱情。

  周秉昆的善良,是最显而易见,最接地气的;周志刚对待工友的善良也是深深烙在读者记忆中的;周母的善良也是真实地直击人心的;他们的善良可以说是同一类的,是刻在中国人思想深处的与人为善的根子,是淳朴厚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比较之下,周秉义的善良,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更多的时候,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周秉义的言行,认为他对于弟弟的照顾不够,对于父母的关注也缺失。对于他只注重仕途不注重家人的行为有些难以理解,因而可能就忽略了他的善良。周秉义所以严以律己,不为家人以权谋私,对于父母缺失关注,正是为了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而能够全心于工作,不被外界因素影响。他是心中装着天下,装着众生的真正为民谋幸福的一类人。是作者笔下的理想的为政者。他在一职位,就干好这一职务。并且细细探究,他对于家人,无论是弟弟还是父母,他从来不曾放下。当弟弟入狱,侄子周聪工作没有着落的时候,他违背自己的原则,为侄子找工作。在弟弟生活艰难的时候,他确实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但是总能及时送上自己的钱,帮弟弟度过难关。纵观他的所作所为,他身上体现了另一种境界的善--是隐藏在表面的雷厉风行之下的真心替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行善的最高境界,因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是引路。”周秉义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体现了这个境界的善。

  周蓉的善良,则是另一种境界,恰如以下的文字所描述的`那样:“真正的善良,有时候恰恰是让你感受到的,是一切如常。”“看破不说破,尊重弱者的敏感,不动声色地维护他人的体面,这是另一种善良。”作为周家最聪明伶俐的孩子,她自小就对现实有深刻的剖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艰难岁月里,蔡晓光、郝冬梅在周家自由畅谈,正是折射出了周家人的这份善良。后来,这份善良更多的体现在周蓉身上。离婚后,在法国最艰难日子,女儿对前夫的变相支助里体现着这份善良;对于法国朋友的理解和对朋友姐姐的帮助里表现着这份善良。还有后来对嫂子再婚的理解,对于贫困学生的支助都始终以“不动声色地维护他人的体面”“让你感受到,一切如常”。这份善良,需要的是一颗玲珑的心,一颗时时能够体谅人的胸怀。因而,她能够在知道蔡晓光等待自己十二年后有过的感情史,还是深深感激蔡晓光,并和护士长成为朋友。这份善良,还需要进退有度,需要大智慧。唯有周蓉这样有着聪慧的头脑,经历过大西南困苦生活的磨炼而依然坚强、守着本性的人才能做到。换成周秉昆,过于憨直,难以做到;即使是周秉义,缺少了些变通,也是困难。因而周家兄妹三人,因为各自的不同生活轨迹,因为各自的性情,演绎了善良的不同内涵,由此让我们懂得了善良的不同境界。

  愿你我以不同的心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善良境界,让世界因为你我的一份善良而变得有几分美好。

人世间读后感12

  读完《人世间》,已是入伏的盛夏了。这本书分了三部,一百多万字,从上山下乡年代写到改革开发之后,涵盖了多少人的一生啊。读完,想了很多,又不知道写些什么,不写点记录下又觉得太可惜了。

  书中,周家第二代人经历的时间段,差不多是爷爷辈年轻的时候。很少听爷爷辈讲那时的故事,提起来也就是以前的日子多么苦,吃土上河工。现在爷爷们也大多退休,含饴弄孙了,想想书中周家最优秀的第二代人,老了应该也是他们现在这样。由此对照,在当时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周家人多么难又多么可贵。

  周家长子周秉义简直是过分的优秀,优秀的.知识青年,有能力有理想的军官、领导,忠诚可靠的丈夫,有自己内心的追求与坚守,连对家人的“严苛”都是种完美。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也是周家第二代里最先离开的,太辛苦自律的一生,是非功过,自有衡量。

  周家女儿周蓉,也是过分优秀的知识青年,身在那个年代,却活得轰轰烈烈,大胆追爱、离婚、第二段婚姻,唯独女儿,像是个误差,但即使陪女儿海外留学时也靠自己的能力活得精彩。最后的周蓉写了一本书《我们这代儿女们》,虽然她因为女儿结束了学术上的追求,但踏实接受、踏实努力,终究有了另外的收获。

  周家小儿子周秉坤应该是主人公,围绕他展开的人物与故事最多。相比于哥哥姐姐的优秀,他更像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我们。但他又是那么不普通,孝顺、专情、义气、老实、正直、善良,太多的品质在贯穿了他的一生。

  周家第一代二老,父亲是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山区,母亲承担着家庭与街道“干部”的角色,也都是有着各自美好品质的一代人。

  周家第三代显得人丁零落,只有外孙女和孙子,这两孩子耗费了大的心力,却终究与长辈的期待越离越远。

  书中还出现了很多人物,大部分都是有着美好品质的,少数的称不上坏人的人。所以,这本书总是让我有种抽离,虽然讲述的是城市底层农民一家三代的生活变迁,按书里的描述,那城市的基础还是比农村好太多太多了,书里的善也太多了,恶就相对太少了。其实生活中本就是善良的人多,恶人还是极少数。

  我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它能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不懂得适时而放弃的人,其实是没有活明白的人。你不可能在你的一生中,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占为己有。适时的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活在人世间,秉持善念,真心做事,真诚待人。提醒我们“峥嵘岁月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

人世间读后感13

  有幸拜读李伟长老师于今年7月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人世间多是辜负》。这是一部书评随笔结集,而主题是关于爱和辜负,文学与评论。其米黄色的精装版,凹凸有致的书名,充满后现代主义打散形式的字体,让读者摸起来实在是有着历史的沉淀感和厚重感。而粉橘色的绳结书签,又十分契合作者在书中评论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关于情爱的引述,也十分真诚地表达了作者自己关于爱,关于文学观的心得和心境。

  读李伟长老师的佳作,最大的益处是犹如在听一个八零后的兄长在其下笔自如地并文思敏捷而流畅地述说他与书的故事,而且甚是有亲和力和亲切感。而在这部佳作,作者则是通过爱情为契入点而带领我们这一群小屁孩从一个大众读书人的身份和视野,而不是以学院派的呆板风,也不是以评论派的尖酸刻薄风去评论一些文学书籍。作者可贵之处在于将故事和分析研究的内容像讲童话故事的姿态平和地去讲给我们后生们听。如今哪怕是冬季,也无妨让我们有种如沐春风的和熙感,以及有种心身淋漓之舒适感。

  有时候我们看书,可以不按照常理出牌,大抵看了些目录后,可以从尾开始读,自然也是别样的一番体验,以及会意料不到地可以体验到收获知识不同顺序的反层次美感。首先,你比如说,就读这本书,我们在书的结尾附二就可以读到作者对米饭的生活美食题材赞美无遗的大品文《吃不到这三碗饭,颇为惆怅》,颇有汪曾祺的文风。我们可以跟着作者通过袁枚《随园食单》的引述而开始进入饭的世界,的确“饭者,百味之本。”对于南方的自己,自然也是对稻花米香的饭是钟有独钟的,毕竟也是从小吃到的的食物。通过此文我们知道作者偏爱牛油拌饭、鹅油拌饭、咸鱼鸡粒炒饭的原因,以及作者与饭结缘而产生爱的情义。

  而此文让我最为感到长见识的是,文中提到李渔《闲情偶寄》让米饭煮得更香的秘诀是:在饭将熟未熟之时,取一盏兼容性强的桂花、蔷薇、香橼的花露浇在上面。于此,我们可以不妨学习古人的热爱生活美学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展现出了那一种自在优雅的生活情调。此外,文中也提到米饭是发胖之来源,但在作者看来如果没有米饭,日子寡淡无味的,而在我而言,是十分赞同作者的见地的。不仅是因为人是铁,饭是钢的道理,煮饭和吃饭更是一种不俗的生活情调和代表家满屋的那一缕饭香气的温馨。

  其次,自然李伟长见长的不是生活情调,而是关于爱关于文学的高见和心得。其中最有分量的文章,自然是那一篇《沈从文: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这是一篇关于张新颖的著作《沈从文的前半生》的书评,而又因为是《光明日报》的约稿,作者自然不敢怠慢,出品也是非常精致和漂亮的,并有极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我们知道沈从文的一生就是关于文学,关于文物研究的一生。著作《沈从文的前半生》则是讲述沈从文的文学之路,而本书的作者李伟长老师,则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表达出一种对《沈从文的前半生》作者张新颖研究沈从文的研究成果的肯定态度。而对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知道像沈从文那一批文人遭遇的是两次思想觉醒的洗礼,不仅在旧社会的社会风习经过洗礼,而在建国后也经过写客观的新旧交替的变化和洗礼,从而促成了如此的一种沈从文生命中独有的人生轨迹,沈从文的一生似乎就是在教导我们如何睿智地处理个人和社会,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关系;教导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如何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的文人气宇轩昂的高贵品质,以及“硬写”写出佳作的勤勉作家那笔耕不辍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十分肯定张新颖提出的“沈从文传统”观,这不仅体现在当代文学界的著作如《活着》《秦腔》《天香》《受戒》都可以找到沈从文的影子,说明沈从文已经成为了文学象征的形象,在这座文学界高大上的沈从文偶像尊像下,现当代都对自己的榜样做出了自守和要求,这就从真正意义上去表达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君不见,就拿汪曾祺而言,就时常会将其与沈从文相提并论的,个中的原因就是就像沈从文在时代巨轮的影响下实现了从小说转为文物研究的转变那样,汪曾祺从小说也转向到另外一个领域生活美学的研究,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与现实共存,也不违背自己内心而去走好自己的一生,这就回到了教导我们如何睿智地处理个人和社会,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关系;教导我们如何热爱生活的文章的主旨上。

  此外,既然是写人物传记的',作者也肯定了《沈从文的前半生》中张新颖对沈从文的爱情路途上那种天真、老实、善良,以及是君子的情深的良好形象。

  再次,然后我们回到作者真真切切的情爱主题上。此书的上编为“爱的骑士”,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既可以读到温特森、契诃夫、杜拉斯、胡赛尼、春上村树、钱德勒、特里斯,也可以读到菲茨杰拉德、歌德、兰波、北野武诸位作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关于爱的故事。而在作者的关于爱的文学爱情观中,就得知道处理两个问题,一个是分离,一个相遇。

  其中作者一开篇就有温特森《写在身体上》的小说中关于情爱那真挚而炽热的那种“分离”不同背景的描写,道出了爱的杀伤力之强大。其中如“她闻起来像一把枪”,温特森就是通过通感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男性对女人的热爱,犹如爱抢一样充满诱惑。其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关于契诃夫《牵小狗的女人》的书评,解读出一种忠于事实,尊重自己情感和忠于自己幽暗的自己的内心的文学思维,道出何为真爱而不求结果的隐秘人性的道理,这个也是属于处理分离中“了解不同个体存在”的爱情问题。

  说到此书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作者十分钟情于将爱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表达,除了上段提到之外,其中不管是《西游记》的女儿国那就“御弟哥哥,还不来占凤乘鸾?”,还是穿插《聊斋》的聂小倩故事的“月夜不寐,愿修燕好”,还是《卖油郎独占花魁》“我要嫁你,你若不允,我就死于君前”如此这些或美,或磅礴,或情趣的情爱文学美词,洋溢与这些古典文学中,都体现的是一种古典语言美,也是让作者和我们大众读者一一细细品味古时的高雅文学表达爱的高雅情操。自然就体现了文学的广阔性和审美性。

  而在处理爱的相遇后的相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关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评,可以知道相遇的“代价”,在此小说中,我们知道虽然男女主人公已经相遇了,但黛茜辜负了盖茨比,纽约辜负了盖茨比,美国梦也辜负了盖茨比。但盖茨比没有辜负他自己,所以他死了。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书评或者作者随笔风格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拿《大话西游》与此小说展开对比和论述,表明了一种爱情中命运无常的道理,相遇带来的一种残酷结果。但在此书的作者看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意义不是教人悲观,而要教人发现现实的真相,正视现实,并明白人各有志的道理。这就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正如《大话西游》那样的内核一样。

  此外在处理爱的相遇问题上,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关于北野武《北野武的小酒馆》的书评,知道相遇中的语言说话技巧的重要性,或者说关于爱在相遇中遇到交流的问题。告诉大家应该懂得见人将人话,见鬼讲鬼话的道理,从中作者也穿插关于艺术的随性的讨论,有着一种抛砖引玉的机智。

  最后,在此书的关于文学观的写作上,作者通过写张定浩《取瑟而歌》的书评,也写出了自己的“愿而不能”文学观,说明文学的局限,但也肯定文学的广阔性,自然也是破为读书人认清读文学的真谛,有所感悟。是的,就如作者说的“经受”一词,我们经受读文学和写文学,这不只是一种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更是一种懂得如何爱,如何生活的能力。

  尤为值得大家学习写读书随笔方法借鉴的地方,就是如果说有哪一些文字体现作者在日常气息与书面雅致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的话,那便是作者在该书238页写关于写菲利普罗斯的《垂死的肉体》的夹评了,个中写了渐渐变老之下,与一些年轻人打篮球所出现的困境,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与以前作者年轻的巅峰状态相比是有巨大差别的,不得不承认真理: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而作者文章的主旨不是喟叹岁月蹉跎,而是说明一种,无论我们的青春是终究是一点点失去,但也知道曾经这样的青春我们是曾一点点获得过的道理。文章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不要过于伤春悲秋,而是传递出一种希望我们既要学会体验获得,也要体验失去,体验时间,作为每个平凡的个体都应该好好体验生活,才不枉此生的达观而积极的人生态度。

  除了此书,李伟长老师还一直坚持写文章。偶有看到《南方文坛》刊登了看李老师的又一新的有分量的佳作《忠于自己:我的批评观》,说明作者安身立命的文艺批评观———体验更为普遍的不会过时的人类情感。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李老师的这本评论随笔作品,我更看到他那博览群书之才气,也看到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将观点打散再整合的,将各个书或影视作品的相似观点镶嵌于评论对象的作品共同点上,新颖地做到了串联起全文的观点论据,从而以作者个体的经验去表达书评的中心主旨,可谓富有后现代主义气息的评论风格。李伟长是我们文艺评论界不可多得的,以平和而流畅,且流长的风格著称之骄子。

人世间读后感14

  《人世间》这部作品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希望。他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明白两个人生道理:一是生活是独属于自己的剧本,作为导演和主演的你,时不时要停一停,这不是懈怠,不是迷茫,而是缓一缓、静一静、问一问,当初为什么出发、方向有没有跑偏、目标有没有接近。停下来是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让思想充实自己的“皮囊”,让修养和知识同步成长。二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因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尽管,这个星球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纯净也有肮脏,但是,“更美好”,这个愿望从来没有被善良的人们放弃,向善而行,从来没有被善良的人们放弃!向善而行,永远是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完美契合的平行轨道。

  所以,让我们沐浴每一缕生活的阳光,护持每一念向善的力量!用最灿烂的笑容,共同走一段暖心的`路,即使这段路平凡而质朴,但我们依然能走出别样的风景;用最感恩的心情,共同走一段成长的路,即使这段路漫长又艰辛,但我们依然能守望自己的未来;用最炽热的向往,共同走一段奋斗的路,即使这段路上下而求索,但我们依然能触得到自己的成长。

人世间读后感15

  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用这句话来表达我对此书的感触再适合不过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是存在盲点,不了解父母那一代人们的经历,本书讲述了在那特殊年代的友情、爱情和事业,借此机会能让我更加体会到父辈的峥嵘岁月。

  家乡的变化,人性的真善美,城市的百姓生活,历史进程下的选择,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共计115万余字,通过作者熟悉的城市,故事从A城城乡结合部“光字片”小土屋群落的底层民众,在边远地区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及周家三代人的奋斗过程中拉开了序幕。

  01、峥嵘岁月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

  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需要面对不同的.课题,《人世间》三部曲中分别应对了不同历史时期,80年代中期东北国企改革,21世纪城市“贫民区”改造,这个时期下人们同样有着奋斗、担当和理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或像父辈一样打拼谋生,做事刚正不阿。周家兄妹则通过这个年代不断的拼搏,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不随波逐流。

  02、60后的芳华,90后的承接

  《人世间》这本书在中国历史处于大变迁的50年中,从保守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历史进程交织到每个人的命运,那段岁月就仿佛印在眼前,而现在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之年,如果要选择一个最重要的年代那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父辈们谱写了人生最美的芳华。文中曲老太太和金老太太,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受到了委屈,也仅是一句会好起来。而今识尽愁滋味,方知天下父母曾在革命道路上辛勤的付出。梁老曾说过,这本书希望年轻人多读,了解当时那个特殊年代,了解父辈理想至上的原因,只有父辈们的不懈拼搏,才有现在后辈们的美好生活,而今我们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也必须要承接历史使命,从我做起,认真对待工作,无论哪个岗位,认真都是前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03、真善美,活在人世间

  《人世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就是周秉昆,秉昆的善在家人眼里或许是庸俗,但在工友们眼中的是个大哥。他的真诚忠义,工人骨子里的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我的父辈们,他们为朋友愿意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

  你我皆凡人,世间终日忙,半刻难清闲。人只要抱定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永不言败的信念,才能持续的奋斗下去。看完这本书我对秉昆这个人物感到由衷的敬佩,敬佩他无论是面对何种困难还是家人的不理解从没有埋怨过,工作的不顺他没有抱怨,仍坚持理想依然为之奋斗。曾经的我是迷茫过,而现在的我敢于接受挑战,不会畏惧任何困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我们会有收获,也会经历挫折和苦难,大家相互激励,不忘初心方得终始,每一个人活在世上,必定要经历风雨。趟过岁月冷暖,感知生命厚重,苦过,甜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才是《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