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时间:2024-11-21 18:10:3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

  这是之前无意间发现的一本好书,看完大约2小时。今天和大家分享它。

  本书讲蛤蟆先生状态不好,朋友关心后认为他病了,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与苍鹭医生的十次见面,最后治愈抑郁症的故事。这本书能能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们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这本书简单概括为:好的童年治愈一生。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以下是十次见面,可以看出蛤蟆先生心理上的变化。

  1

  蛤蟆先生的心理状态:紧张、不安---但内心愿意和咨询师合作、试着找出悲惨的原因,以及能做什么来改善这一切。在第一次面谈后学到了一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

  总结语录:

  1.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得出自自愿。

  2.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自己。

  3.苍鹭说: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一同努力,就能遇见积极的结果。

  2

  两人的对话引出了蛤蟆先生的状态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总结语录:

  1.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

  2.在“儿童自我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和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3.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本我所在,本我相依。

  3

  苍鹭和蛤蟆交谈中,让蛤蟆先生认识和理解“适应型儿童”,明白很多事情感到无助、无措时,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

  4

  蛤蟆先生与苍鹭谈论自己的悲伤、抑郁和愤怒的情绪,回忆起悲伤的童年。

  总结语录:

  1.这次见面蛤蟆先生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睡眠好些了,而且多了一些做事情的兴趣。这次主要是分析愤怒。(蛤蟆先生缺少的愤怒)愤怒本身是带有攻击性,但蛤蟆先生是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2.愤怒是和内疚感联系到一起:蛤蟆先生回忆起来一些事情,发现愤怒正在累积,强烈却无力,无力是因为他不确定他在对谁愤怒,或者对什么事情愤怒,造成的结果是:他开始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

  5

  蛤蟆先生和苍鹭讨论适应型儿童,分析愤怒。

  总结语录:

  1.如果你需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连接,并理解这些情绪。

  2.一个简单的提问便能引发许多其他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对你的学习和领悟作用很大。

  3.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一个严厉而正直的人。母亲很大程度受制于父亲,把蛤蟆当一个小宝宝看待,即使长大了也是如此。

  4.适应性儿童是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来应付严苛的父母,叫做“顺从行为”,其中就包括了同意,取悦,道歉,依赖,用这些行为来抵御父母的愤怒和攻击。

  5.儿童学习愤怒,有上百种方式。每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

  6

  蛤蟆先生将獾的来访、獾怎么劝他退出董事会以及自己的感受一五一十都告诉苍鹭。

  总结语录:

  1.提到游戏:PLOM:可怜弱小的我

  2.苍鹭解释说獾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3.“父母自我状态”是什么?“父母自我状态”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是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1)挑剔型父母:他们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手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

  (2)养育型父母:能为孩子提供情感指导,会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能给孩子力量,让孩子勇敢探索。

  7

  蛤蟆心里有一些难过,但是他发现自身有变化--他的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力量,自觉精力充沛了些。心情变好了很多。

  总结语录:

  1.蛤蟆先生沿着花园小径,一边走,一边看,心情很好。

  2.蛤蟆先生收到了河鼠和鼹鼠的午餐邀请。蛤蟆觉得天气变好了,阳光每天都变得更温暖了。开始能感受到外界万物的存在了,对四周环境也非常敏感。会边走边检视内心的感受。普通家常菜都会觉得很可口。

  8

  蛤蟆先生明显比过去感到快乐。认识一种新的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儿童、成人状态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总结语录:

  1.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刻的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会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自我的新知识。

  2.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

  9

  蛤蟆先生头一次有机会面对一位专注的听众说出自己的人生故事。苍鹭给蛤蟆先生介绍了什么是“对世界的看法”。

  总结语录:

  1.故事中讲了祖父(人高马大,相当有权势)、父亲(工作勤奋,上进心强,遵循着新教教规的职业道德,但是始终活在祖父的阴影之下,让他不得不尽一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父亲很严厉,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对蛤蟆要慈爱得多,可她绝不会当着父亲的面抱蛤蟆。父亲在时,母亲对蛤蟆就比平时严厉,让蛤蟆感到内疚和担忧。她也会陪蛤蟆玩,唱歌给他听。

  2.在叙述中,蛤蟆先生有机会全面回顾他的人生。他开始意识到,某些人,某件事在很多时间都是怎样影响着他。他看到自己倾向于怎样行事,也看到一个事件是怎样引发另一件事。现在他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能知道时间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不再感到内疚。换句话说:蛤蟆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3.如果我们都给自己童年的某一天拍照的话,每个人的照片都会非常不同,不只是物理世界不同,而你内在的、包含着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4.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人要决心去改变。

  5.“对世界的看法”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6.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非常接近于人本注意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

  10

  第十次:蛤蟆先生心情变好,会规划未来,食欲回来了,睡眠也正常了。一切都越来越好,一切都回到正轨。不需要再来看心理医生了。

  这十次的会面,使蛤蟆先生逐渐在心理上得到成长和疗愈,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积极、阳光。

  变化:

  1.第一次见面:情绪温度计上打分是2分,现在是9分,其实可以打10分,但蛤蟆想给未来留些余地,或许事情会变得更好。

  2.第一次见面蛤蟆面瘫看着很沮丧,现在却显得头脑机敏、心情愉悦,神清气爽,两颊变红润,大眼睛也清澈明亮。

  3.对他人的感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蛤蟆对朋友毫无兴趣,也不关心他们在做什么,现在蛤蟆对他们在做什么很感兴趣。

  4.蛤蟆先生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

  5.在咨询中不仅要用头脑去思考也要用情感去体验。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蛤蟆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或者说蛤蟆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会有成长的机会。

  6.情感智力能让蛤蟆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蛤蟆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如果你正好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比不开心更严重的心情状态,建议看看这本书。别人给你的是方法,能拯救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2

  最近几天在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用绘本《柳林风声》里的人物们来讲述了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故事。后面的日子里,蛤蟆先生定期去拜访苍鹭做心理辅导。

  1、 “儿童自我状态”

  渐渐地,蛤蟆先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被全心关注的感觉,很少有人这么认真倾听他的事情。而且,不用反复询问对方是否听清了自己讲的内容,不用去改变说话的方式,也不用一直纠正或者道歉。这使他开始关注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始审视自己,从而打开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

  苍鹭继续讨论上篇讲到的一个学术性状态:“儿童自我状态”。苍鹭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的起因:我们出生时就具备了几种最基本的情感。随着我们长大,这些基本情感变得更为复杂交织了,和我们自身融为一体,从而定义了我们这一生的行为表现。

  正因如此,在遇到了某些特定的场景时就会触发这些行为,做出自动的反应,会如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并且每个人表现出的行为还不太一样。

  有些人在实际生活中被别人批评时是置之不理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有的人就会直接被当场训哭,而且觉得相当丢脸,哭完之后大概率会耍脾气。

  小孩子其实有很多基础情感的,譬如说,他们很热情好客,活泼开朗。但也有愤怒,悲伤,恐惧的情绪。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在幼年时期是很常见的。

  有时,小孩见到自己喜欢的人,会忍不住扑上前去拥抱他们,或者亲吻他们的脸颊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以及热情和欣喜的一面。

  相反,如果他们遇到不喜欢的人跟他们说话或逗弄自己,小孩子们就会耍脾气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

  另外,当遇到令他们悲伤的事情,就会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露出来。例如哭泣。

  恐惧这个情感往往在小孩子做了噩梦或者遇到了未知的事物时出现,通常的表现就是尖叫。

  之后,苍鹭也说了这些基本情感是不分年龄段的,在特定的场景里,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陷入“儿童自我状态”。

  2、“自然型儿童”

  后面,苍鹭补充说明了我们天生就有这些情感在运作,这是一种“自然型儿童”。

  婴儿时期时,我们如果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就会开心的喊或叫。

  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往往在爱的包围下的婴儿,长大后的情绪都会较为稳定些。(但也不排除随着许多其他因素导致情绪变坏了)。但如果父母对于婴儿的哭诉感到厌烦或是无视他们,就会在婴儿身上引发相反的效果。

  蛤蟆先生在结束与苍鹭这次交谈之后开始回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有个严厉的父亲,总会觉得没达到父亲的要求。他受不了父亲厂里的喧嚣,并暗自决定自己死都不会去这种地方。而蛤蟆先生的.母亲就相较于和蔼一些。不过对丈夫很言听计从,还总是观察丈夫的脸色,因此蛤蟆先生几乎没有感受到母亲的关怀,连拥抱的次数都少之又少,尽管母亲也曾和蛤蟆嬉笑打闹过。所以蛤蟆先生的童年时期也说不上快乐。

  生活里也有很多人有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快,在缺乏爱和陪伴的环境里,人就会容易迷失自我,容易抑郁和难过。当他们遇到令他们不悦的事情时,就会比常人有更大的情绪波动,会促使他们异常愤怒,好似有许多积压的怒火一时间迸发了出来,哪怕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3、 “适应性儿童”

  苍鹭还描述了另一种“适应性儿童”:因为在父母的责怪和批评中长大,他们就会顺从和讨好父母,从而让父母不再谩骂他们。

  换句话说,有时太想得到表扬和关爱就会做出一系列让父母开心的举动,去寻找心理慰藉或关注。蛤蟆先生就是这样来博得父母对他的肯定。如果父母赞许了他,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也会开心一段时间。

  最后,蛤蟆先生因为跟苍鹭聊了很多自己的心事,得到了情绪上的释放,所以在走出访谈室之后,蛤蟆先生感到了久违的快乐。

  所以,当你感到心里烦闷和伤心时,找人倾诉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样可能会让你情绪变好,整个人也会轻松。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寒假生活也快结束了。在这期间,我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国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伯德所写。他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的没有他快,我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4次咨询了,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的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就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的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了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的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4

  三位一体的自我

  近来的探索和经历,让蛤蟆察觉到除了“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应该还有另一种状态。

  这次咨询苍鹭就给它解了惑,这种状态叫“成人自我状态”,算上它就是三位一体的自我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下,我们可以理性、合理的处理事情,只有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蛤蟆对于这一点有些不解。

  苍鹭解释到,在“儿童状态”时,会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的情绪,约不到新东西;

  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并试图让别人接受这些观念。

  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没有给新的知识理念留有空间。旧的思想主宰着一个人,争论不能改变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只有在成人状态时,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倾听别人的看法而不马上进行反驳。

  蛤蟆好奇,为什么苍鹭不直接带它进入“成人状态”,这样可以节约好多时间。

  苍鹭说,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只能给予鼓励,让他自己决定要怎么做。

  苍鹭表示,再者,作为咨询师,它也不“知道”蛤蟆应该怎么做,咨询的.目标是让来访者能自己找到答案,咨询师可以协助,但只有来访者自己可以做决定。

  蛤蟆觉得这真的有点难。

  苍鹭想了想说,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刻意的思考。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几乎不需要思考你就知道做什么。

  苍鹭举了一个“生气鬼”角色的例子,蛤蟆觉得不可思议,正常人谁会选择去感受负面的情绪呢,应该是别人让他有了那种情绪。

  苍鹭提醒它:“换个角度想想,谁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脑袋强迫他产生任何情绪。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也许‘选择’这个词不太恰当,我们选择怎么感受,和选择再吃块巧克力是两码事儿。但我们做这些选择时都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说到条件反射无法避免,蛤蟆就觉得既然无法避免,那自己的不快乐就不怪自己。

  苍鹭问它那该怪谁,蛤蟆说怪朋友、父母。

  苍鹭察觉蛤蟆走到了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就是要为自己的不快乐怪别人多久。蛤蟆觉得那也不能选择怪自己呀。

  苍鹭提醒它,责怪是在“儿童状态”里做的事,那“成人状态”会有什么做法呢?

  相比责怪,换个说法,谁该/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起责任。

  如果选择为自己负责,就会意识到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就会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改变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5

  故事概要:原本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整个人的状态和以前都不一样了,他的好朋友河鼠和鼹鼠在报纸上看到咨询师苍鹭的介绍,建议蛤蟆先生去和咨询师苍鹭交流试试。于是蛤蟆先生每周二上午去苍鹭的咨询室聊天,通过和苍鹭的对话以及对话后的思考,蛤蟆先生渐渐探索自我、改变想法,脱离了抑郁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而且这时候的蛤蟆先生和抑郁前的蛤蟆先生也大不一样。

  在蛤蟆先生和苍鹭的咨询沟通中,涉及了“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三个名词。“儿童状态”是指人对父母或其他人一直产生依赖情感,在面对、处理事务时运用自儿童时代形成的方式方法。儿童状态还分为“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后者是在幼小儿童时期为了在强者父母手下生存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处在“父母状态”的人会经常性以强者、教育者的姿态对待他人,“挑剔型父母状态”则会用指责、批评教育的方式,我觉得处在这种状态的男性用现在流行词来形容就是“爹味十足”;而“养育型父母”是用“我是为你好”的态度对待他人。“成人状态”相较于前两者来说,是指能控制情绪、运用思考能力、理智地待人接物。未发生这一切前的蛤蟆先生处在“适应型儿童状态”中,因为他的父亲一直以“挑剔型父母状态”对待他,而他的父亲去世后,蛤蟆先生的朋友獾(huan)也是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所以蛤蟆先生一直被这种爱挑刺、指责他人的人包围。在接受了苍鹭先生咨询和帮助后的.蛤蟆先生,理清自己的过往经历和情绪,将自己调整到“成人状态”,改变了从前对工作的看法,唤起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兴趣。

  苍鹭在咨询过程中通过询问、引导蛤蟆先生思考、回顾过往经历的方式,让我联想到Steve(史秀雄)在他的播客里提及的课业故事。Steve说他有一门学科的考核不是考试,是交一份论文,论文主题很特别,要求学生回顾自己出生以后的经历并将这些经历写成论文。我当时听到这段的时候,就觉得很别致,也产生了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想法,然后这也就是想法,至今没有动笔。不过后来我会在发呆的间隙里回忆回忆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结合当下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或方式,发现过往种种经历对我现在的影响是有迹可循的。弗洛伊德主张的“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是真实的,但阿德勒提倡的“创造性自我即人可以有目的的生活,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合理的。从蛤蟆先生的经历中,读者可以发现这两个理论共存且不矛盾。

  书的后半段提到“自证预言”,关于这个概念我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也看到过。什么叫“自证预言”呢?苍鹭举的例子是:如果蛤蟆先生认为日子过得很糟糕,今天很难过,晚上喝了酒,大醉;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会头痛欲裂、全身不得劲,这一天会继续觉得糟糕。如此往复下去,就会像最初“预言”一样,日子真的很糟糕。细想之下,“自证预言”带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潜意识中想法和态度会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这样就彷佛冥冥之中命有定数一般,预言成真了。如此看来,鸡汤文里提倡的“每天清晨给自己一个微笑”、“对自己说你真棒”这些观点,还真有一定的效果。

  我特别喜欢阅读过程中发现在读的书里内容和以往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观过的影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虽然有着种种联系是正常且合理的,但当我自己发现这些相似点后会收获微妙的成就感和喜悦,有一种画面感:在我的脑海里,各种乱糟糟记住的东西慢悠悠、颤巍巍地伸出一根细线,链接在一起,接着知识地图一点点的显露出轮廓。这样的发现也让我之前因为“读过书却无法写出满意的读后感”、“读过书后记不住具体语句与内容”、或者“无法向他人介绍我读过的书籍”这些情况,产生我读了书却什么都无法获得的焦虑感得到缓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人物设定是沿用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人物,因为前者在书里提及了蛤蟆先生一段偷车、入狱、逃狱等惊险刺激的经历,可都是一笔带过,于是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准备之后阅读《柳林风声》一探究竟。巧的是,在新关注的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中,作者晓雪引用了《柳林风声》中的一段话:“文学、童话,在逻辑上都是写的另一种生活。尤其是文学里的童话,是鼓励着人们不要只在真实的生活中来回徘徊,看尽琐碎,那实在是很容易日渐狭小,日渐短浅,日渐猥琐。”我很是喜欢,这不也是阅读的妙处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6

  在人生的长河里,能将自己摆渡上岸的人,只能是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蛤蟆先生原本爱说爱笑,突然一反常态,开始郁郁寡欢,继而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小伙伴们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心疼,就介绍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苍鹭十次面谈的帮助下,蛤蟆先生逐渐拔开云雾,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终于找回了原来的自己,重获新生。

  蛤蟆先生属于讨好型人格,他在童年时就一直受到父亲的打压和批评,所以他一直都在寻求别人对他的肯定,他甚至说:“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在苍鹭的引导下,他发现自己一直处在“童年的自我状态”中。什么是儿童的自我状态呢?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父母的批评,他会感到愤怒。但是如果父母长期批评他,并且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适应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愤怒隐藏起来,反之,开始取悦父母,对父母顺从、依赖。孩子也许会对父母感到愤怒,也会因为这种愤怒而产生内疚,这时候就只能牺牲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并不会消无声息地消逝,他会变成另一种怒火,这种怒火看似没有什么攻击性,比如撒娇、任性、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会有一些小孩子脾气,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

  我们的童年一旦决定处于什么样的模式中,那么后面就会无意识地坚持这种模式,这些态度和观点成为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底层结构。也就是说,在后面不刻意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童年模式”将决定他的一生。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蛤蟆先生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好在朋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苍鹭。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伤痕,开启了自我性格的探索之旅。

  人生苦难重重,想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几个月以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它的治疗之旅。虽然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和勇气。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许我们也像蛤蟆先生一样,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想要摆脱困扰,只有发自内心的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经历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找机会与朋友聊聊,慢慢释放自己消极的情绪,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7

  你有没有时常感觉身体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吧,我感觉我在你身体里对你不好”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反驳“你觉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觉得不好才会去心理咨询,其实我觉得我在你身体里挺好的”,这个对话像不像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的你?你对很多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不想见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这看似是一本童话故事,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最真实的感受。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开始,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呢?也许只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试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本书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医生的10次咨询中,部分读者可能会有一些代入感,通过阅读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请及时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苍鹭,我们可以拥有美好。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却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8

  我第一次了解心理学是来自于一本书,书名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借以童话《柳林风声》中角色编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特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了解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用童话故事的方式来表现现代人的内心痛楚,令我看了感叹不已。

  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蛤蟆先生原本开朗活泼,之后却变得双目无光,不愿与人说话,一向是大家开心果的它怎么突然变成了这副模样?朋友河鼠十分担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它,直到在报纸上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广告,于是河鼠和鼹鼠还有獾一起将情绪低落的蛤蟆先生带到了苍鹭的心理咨询室,一番了解过后,苍鹭医生并没有着急去开导,而是指出蛤蟆先生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主动承担别人的过错,用卑微的方式来换取大家对它的认可,这样心里好受吗?蛤蟆暗暗在心里思索,并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摆正了态度,积极的去改变自己,终于三个月之后,蛤蟆先生又变回了从前那样开开心心、热情好客。

  这是一本能让我反复阅读的好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怎样让自己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有正确的认知,使自己面对困难时不轻易脆弱。我认为现代许多人都有像蛤蟆先生一样的心理问题,小的时候希望大人多给自己一点陪伴和关注,就一味的讨好、顺从家人,缺少正确的沟通;长大之后,遇到身边朋友不重视自己的时候,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取大家的认可,久而久之,焦虑、喜怒无常、内心孤独等问题便开始显现出来了,这时便出现了和蛤蟆先生一样的状态——阳光照不进心里,平时看似温和、善良乖巧的人,内心其实正在承受着巨大而无法释放的'压力。

  我觉得,一个人真正的长大,就是了解自己,爱护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正如苍鹭医生对蛤蟆先生所说的:“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能够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9

  和这本书的相遇,是偶然听罗翔老师提到的《柳林风声》,网友说它是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在网友们的推荐下,我网购了这本书,并用两晚上的时间读完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的著作。这本书可读性强,书里的知识点和专业用词浅显易懂,相对较少。它用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许多道理,作为老师的我们,可以用它来治愈自己,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更好地与学生相处。

  这本书主要讲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因陷入抑郁,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从而把自己困在家里,朋友们发现后决定带他向苍鹭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在与苍鹭医生的十次谈话中,蛤蟆先生从抑郁情绪中逐渐走了出来。

  书中将人分为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的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为了避免父母生气和惩罚,自然型儿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父母,顺从父母的心愿和要求,由此产生适应型儿童。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蛤蟆因为沉迷汽车而受到獾的谴责,在吸烟室里独自面对獾时,蛤蟆发誓痛改前非。看到蛤蟆悔过,獾从严历挑剔般的父亲转变成了和颜悦色的父亲。当走出吸烟室,獾提出让蛤蟆公开承认错误,蛤蟆立马拒绝。蛤蟆的态度为什么转变如此之大?书中提到,“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因为在吸烟室,他回到了儿童适应状态,面对父亲般挑剔的獾,他只能顺从同意并取悦他。其实,老师教育学生也和蛤蟆面对獾一样,学生会同意老师的观点以求放过,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认可,所以会一再重复错误。长期以往下去,这些学生或许就成为了我们口中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本身并没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老师对他们认识不深,只有运用正确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书中的新理论也使我有了新的教育方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切实发动自身力量,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0

  “抑郁症”一词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学生上学压力大,跳楼、跳河,因为抑郁症;上班族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焦虑不安,失眠多梦,脱发,喜爱宅在家里,因为抑郁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情绪抑郁,不爱出门,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闷着,是鼹鼠和河鼠察觉到最近没看到蛤蟆先生,然后一起去找蛤蟆先生,发现他情绪不高,就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于是乎有了一系列的故事。

  假如去看心理医生,也许就能从死胡同走出来吧?我们一旦碰壁,就愿意待在原地,觉得没有办法,解决不了,直接原地等结果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蛤蟆先生并不是自愿去的,所以不配合,直接问苍鹭怎么解决。然而心理医生并不是看一个病人,开一副药就行的,他需要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情绪?是什么时候有的?与什么事有关?你应该怎么解决?苍鹭只能引导蛤蟆先生自己思考,自己明白面临的困境,然后一点点打开心扉,解除抑郁心理。

  蛤蟆先生非常喜欢依赖他人,再加上父亲这一角色对他影响深刻,他一直被严厉的管教着,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确认自己的能力,从来没自己处理好过一件事。习惯讨好身边的人,在意别人的想法,从而把自己陷入情绪困境。

  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写出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性格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蛤蟆先生的结局是美好的,希望困在抑郁情绪中的人们,也可以像蛤蟆先生一样,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一只快乐的蛤蟆患上了抑郁症,整天郁郁寡欢,他的朋友河鼠和鼹鼠为了让他痊愈,鼓励这位不像话的朋友去看心里咨询师苍鹭。

  一场关于治愈的对话,就此展开。

  其中让蛤蟆先生最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他的父亲严厉而正直,而他永远都在为这为那训斥批评责备蛤蟆先生这让,他认为他父亲永远是对的,而他永远是错的,为此他总是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他的父亲会把坐在膝盖上的蛤蟆先生推下去:“我受不了他这副样子。”

  假如我是一位家长,我会多鼓励孩子和他讲道理,而不是责骂他。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和责骂而患上了抑郁症,严重的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点上蛤蟆先生的母亲的做法更正确,当他的'父亲对他发脾气时,她就会。安慰蛤蟆先生:“亲爱的,别犯傻了,我肯定他不是故意这样对你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来说,没有人愿意被骂,更希望受了挫折之后,能受到来自家人的鼓励。

  父母的不完美,家庭温暖的缺失,父母从未给过蛤蟆先生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这着他,虽然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

  在一次和苍鹭面谈后,他开始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这让他第一次产生了困意,但他却去划了船,划的比上次更好了,于是便去喝了杯啤酒,在周末收到了朋友们的午餐邀请后。和朋友们敞开心扉的聊天后,他感觉比之前快乐了一点。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要勇于克服它,而不是用什么办法逃避它,正面的面对他,战胜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2

  “河岸的天气渐渐变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前所未有的不详气息。乌云阴沉地笼罩着田野,黑压压的,令人不安。几只鸟儿漫无目的地在灌木树篱里飞来飞去,唱着不成曲的调子。鸭群平时总为谁冷落了谁、谁羞辱了谁而嘎嘎地争执,现在却一头躲进芦苇丛中,专注地待着,除非遇到最严重的袭击,否则一概不理会。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旧流淌着,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河流为一些动物划分了地界,也成为另一些动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集聚威力,看似谦虚低调,可谁要轻视了它,它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

  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开头。

  在我的心理学小朋友圈中突然流行起一件事来——那就是去往西西弗书店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本书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蛤蟆先生第二次去做咨询。和第一次一样,蛤蟆先生在咨询开头时有些许沉默,紧接着就是压力在飙升,焦虑感倍增。这时,咨询师苍鹭终于开口了,“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想都没有想就回答:“挺好的,谢谢你。”咨询室里又沉默了。紧接着,咨询师苍鹭继续问到;“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就有疑问了,刚刚我不是回答了吗?怎么又问今天我感觉怎么样呢?

  读到这里,我想起小学时,英语老师总是会问,“How are you?”我们也总是想也不想直接回答:“I’m fine,thank you。”实际上,我们真的I’m fine吗?可能是有更多的情绪吧。比如:快乐、高兴、沮丧、紧张、不满、甚至愤怒等等。我们总是不能体察我们现在真实的情绪,而情绪化的'用行为去表达,这样反而让对方一头雾水或产生更多不友好的情绪并也用着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两者就进入了人际冲突区。

  那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答案很简单,用心去体会,体会到什么情绪就用情绪词来表达。按照中国古老的教育方法是不去体会情绪,把情绪压在心中,或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前者久而久之会抑郁,后者不仅不能很好地表达情绪还会在人际关系中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在这本书中,我在咨询师苍鹭先生上学习到了一个小技巧——那就是“聆听”。你读到这一定会觉得奇怪吧!“聆听”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特别之处吗?

  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细心地为你解释吧!这里的“聆听”可不是简单的“听”,有口无心、斤斤计较。而是“聽”!十目一心耳为王的“聽”。听“事实”,听“情感”,用“尊重”去“关注”。

  这个方法很适合用在亲子教育上。孩子回到家明显闷闷不乐,这时,家长蹲下来就需要“聽”了。“事实”加上“情感”。“噢!妈妈好像明白了,宝贝在学校不小心撞到小美,宝贝给小美道歉,小美却回应宝贝是故意的。你当时的情绪是伤心难过还有委屈。”接着就是欣赏孩子:“宝贝,我从这件事中看出你的担当、勇敢,你是个负责任、善良的好孩子!”再接着可以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解决此事:“如果解决这件事,宝贝心里是不是要好受很多?这样吧,我们给小美表达:‘小美,上次不小心撞到你的事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向你表达。首先,非常抱歉,不小心撞到你了。上次道歉后,你的回应让我十分难过。我们一直一来就非常的要好。我也知道,我以前的一些做法不太妥当让你有情绪了。非常对不起,希望我们能和好如初。’”

  此书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因为篇幅不能一一呈现,所以,我还摘抄了七个句子来结束此篇。

  “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自己。”

  “必须完成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才能完成。”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情绪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自我的核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3

  最近在看一本畅销心理学小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其实在去年我就用听书软件大致了解了其中的内容,当时觉得受益匪浅,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其中的内容已然记不太清楚了。

  恰好看到电子书里有,就开始了阅读,发现听书与阅读还真的是很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如果你是一做事一边听的话,不仅没有时间做笔记,更是断断续续地吸收内容,那真的只能记住零星半点。

  这几天刚好看了前几章,讲的是富有的蛤蟆变得邋遢又悲伤,整个状态很抑郁,它的朋友们很是担心,于是让它去看心理医生。

  读到现在最为让我感动的应该就是心理医生苍鹭的行为与做法。

  第一次见面,他就让颓废的蛤蟆明白,如果不是蛤蟆自己想来看心理咨询的'话,那就当成是一次体验,以后不用来咨询了。

  正是他不多的话语,坚定的语气,让蛤蟆明白原来有些事实是必须自己去完成,是只能靠自己的。

  于是他们有了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会面,苍鹭一直是一个很合格地倾听者,他全身心地投入在蛤蟆身上,并且适当地提问,这给了蛤蟆被重视的力量,从而开始敞开心扉地开始和医生一起解决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

  阅读的过程中,有时候能看到自己或者朋友家人成长过程中的影子。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第一遍可能只是了解了小说的梗概,但如果想有所收获的话,真的是可以多读几遍的好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4

  一、只有当事人自己愿意,心理咨询才会开启和奏效

  尊重每一个人是否主动寻求改变和接受心理咨询的意愿。这代表的是,不管别人怎么说,你还是可以痛苦。如果没有准备好,你就保留现在的状态好了。

  要承认这一点本身就需要勇气,更何况是面对一个抑郁的来访者。在书中,咨询师苍鹭第一次和受访者蛤蟆先生见面,仍然坚定地承认这一点,不把他当成一个弱者对待。

  “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在首次会谈结束后,蛤蟆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开始咨询。临走前他还是有许多疑惑与不安,于是问咨询师:“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此时苍鹭直视着他的眼睛说: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关于心理咨询中共同因素的研究也发现,对于咨询本身的期待与希望,可以解释咨询效果中的15%,这算是非常大的比例了。

  二、我们经常处于儿童或父母自我状态,而很少保持成人状态

  不快乐的根源也许是自己依旧处于儿童状态以及偶尔处于父母状态,而不是处在所谓的成人状态,导致无法自己快乐起来。

  1、儿童自我状态,指我们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它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幼年时将刚出生就具备的几种基本情感抓紧发展演化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感受融为了自我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的一生。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在长大后,依旧自动做出和小时候一样的反应,童年时的情感和行为处理模式和小时候一样,然后再次体验到童年时候的感受,这种感受好的坏的都有。许多感受与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有关。

  2、父母自我状态,就是表现的如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语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挂念和价值,会很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父母状态就让自己犹如一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惩罚他们,有时候甚至是自己判定自己的罪,谴责自己,但这些都是处于父母状态。

  3、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都有情绪化的地方),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而不是重复儿童时的自动反应或是重复父母的处理方式。

  在成人状态下,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为自己所用,行事可以理性而合理,能够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三、是我们自己在潜意识里选择了不快乐

  这类似于阿德勒的观点:我们无法改变痛苦的经历本身,但可以选择改变看待经历的看法。当蛤蟆责怪身边的人如何错待他、让他不快乐的时候,心理医生苍鹭却指出: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

  说到底,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个人怎么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别人或许会影响你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请记住,“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看清这一点,才能逃脱我们给自己判下的、心理上的无期徒刑。

  所以让我们不再谴责自己的方式是,自己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并从经验中学习,而不再只是陷入情绪的泥沼,感到无力、内疚和懊恼,慢慢地,我们就会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带来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入记忆之流,并从中领悟和学习。

  四、警惕自己完全不自知的“自我预言”和“心理游戏”

  “自证预言”是指一旦我们在童年时决定了用怎样的态度和观点,就会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我们的选择行为,构建了我们的底层架构,我们通过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通过控制事情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一样。

  就比如,某些人确信自己是不幸的,他随时可以给你报出一连串他遭遇过的不幸的事情,有些人会忽略美好的时光而选择性的记忆那些悲伤和不开心的事情。又比如某些人确信自己不够优秀,陷入自卑与自责,或者说是困在“我不好,别人都好”的自我预设里,所以潜意识里做的行为都是为了印证这样的预设,形成“赢了预言游戏,输了自己”的状态。

  “心理游戏”是指在每个人的人生坐标里,为了达到必然后果(自证预言)而采取的行动。最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正在进行的“自我预言”和“心理游戏”完全不自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5

  蛤蟆本来是个有趣又闲散的富二代,在经历了一些生活变故之后,他变得郁郁寡欢,每天只待在家里喝闷酒,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好在他的几个好朋友及时留意到了他的状态,督促他去做了心理咨询。

  蛤蟆本以为心理咨询是不断地接受说教,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心理医生苍鹭经验丰富,通过提出好问题不断引导蛤蟆做自我觉察,他坚信每个动物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也跟着蛤蟆一起参加了这场心理疗愈之旅。

  首先要觉察自己的状态,苍鹭先是画了一个状态温度计,上面的刻度从0到10,0—1代表常有自毁自杀倾向,5表示状态一般,9—10表示很幸福,对自己十分满意。蛤蟆不出所料地标在0—1之间,就如他状态表现出来的一样糟糕。我应该大部分时间都在5—6之间吧,有时候更低,但是很少有超过7的时候。

  觉察到自己的状态之后,苍鹭引导我们去寻找抑郁的原因。蛤蟆回忆起他的朋友对他的态度,还有他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来自家人的严苛要求及不被关爱,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苍鹭强调了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我跟随蛤蟆先生一起剖析自己痛苦的原因,追溯童年不快乐的回忆,看到一个敏感忧郁的小孩在艰难的环境里挣扎着长大,满是痛苦和无奈。

  童年的种种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很多事情我至今仍印象深刻。场景之一是幼儿园被校园霸凌,那时我和奶奶一起生活,她怕我头上长虱子给我剃了光头(我并不怪奶奶,她其实一直对我很好),去学校的时候被所有人当做异类,被女同学挡在厕所外,被男同学嘲笑,以敲我的脑袋为乐趣,甚至将吃完的口香糖粘在我头上 后来我干脆不愿意去学校,不得已去了也躲在学校后面的砖厂里不去上课。

  这样的场景很多,那时候我实在是太弱小了,只能被动受欺负。再加上我小时候就有深深的死亡焦虑,常常惊恐发作直接晕死过去,更被人所排挤。读幼儿园的时候因为惊恐发作了两次,直接被送回家了。所以童年时我基本没有朋友,邻家的小孩也不愿意和我玩,甚至有时还会在暗地里使坏。

  说起缺爱,也并不是因为父母不爱我,事实上我相信他们都很爱我,只是我小时候经历了太多,又十分敏感好强,再加上父母其实也是在一个压迫和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初为人父母总有很多顾及不到的地方。

  我记得大概四岁时父亲教我识数的一个场景,我总是写不好数字8,他对我十分失望,便摔笔离去不再教我。那种失落感后来很多次重现,每次考试不如意的时候,被人否定的时候,我都找不到支撑,因为自己好像一直都很糟糕一样。

  说来荒谬,那时为了躲避计划生育部门的追查,父母在我4岁时带着刚出生的妹妹远走他乡。那时我有种强烈的被抛弃感,这种感觉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我4—6岁期间,父母和妹妹一直在外不敢回家,而在家里的我和奶奶,也因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蛮横无理,欺凌弱小,只能一直过着提心吊胆,东躲西藏的日子。

  那时他们基本就像什么进村一样挨家挨户搜查,基本1—2个月就要来搜刮一次,每次没拿到钱就不走人,后来我们实在拿不出钱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搬走了,妈妈的嫁妆只剩下了一排搬不走的组合柜。奶奶不得不把猪圈在山洞里养,我们每天要抬着猪食走两个山洼去喂猪。

  后来家里的东西搬空了,他们就开始搞破坏,家里的门被翘掉,屋顶的瓦被掀掉。有一次我和奶奶爬了两座山想躲过去,却在出山时被村干部守个正着,我们就像做错事的犯人一样被押回去,最后还是去邻居家借了钱才把他们打发走。

  这些事情为啥这么多年了我还是能记得这么清楚,一是因为这群人的所作所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心理创伤,他们用尽办法欺凌弱小,搜刮财物的态势一直印在我脑海里。二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政策让我和家人的生活都过得支离破碎,我童年的种种不幸当然也和他们逃不了干系。

  这样的回忆我还能一直写下去,在阅读这一章时,我停留了很长时间,因为我有太多的回忆可以追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恐惧、悲伤、愤怒加上高敏感让我的成长陷入加倍hard模式。

  为了博得家人的点点关注,我很小就懂得很多人情世故,俗称“很懂事”,代价是真正的自我无法释放,被持续压抑,致使我现在很多时候还是分不清哪些是我的直觉,哪些是经过我无意识过滤后的反应。

  我一直都是以我应该怎么样去规范自己的,真正的感受被我强势地扔掉或者视而不见。我有很强的恐弱心理,不愿意承认更不敢直视自己的弱点缺点,不允许自己犯错,一旦犯错了就会遭受自我猛烈的攻击。

  苍鹭说:“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的关键线索”而我在回顾这些往事时还是会觉得难过。会很心疼小时候的自己,很想告诉她不需要那么懂事的,可以哭可以闹,允许自己犯错和生气,考试考不好也没关系。

  继续后面的咨询,我觉察到那时尽管我有很多的愤怒,但我表现出来的却很安静听话。然而愤怒不会消失,它只是转换成了另外的情绪—郁闷、怄气。我经常和自己怄气,变现为动不动就反省和自我攻击。和家人怄气时,我总是绷着脸一言不发,安静得有些反常。有些孩子释放愤怒的方式可能是任性、撒泼、叛逆,但这显然是我很难做到的。我倒希望自己能这样释放出来。

  循着蛤蟆和苍鹭的对谈,我了解了改变自己的前提是认识自己,唯有自己想要改变时才能真正改变。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及成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人生有四个坐标,你选择了什么坐标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好我好”是我们的终极奋斗目标。最后的咨询课上,我其实很想知道如何才能达到“你好我好”的状态。

  最后苍鹭也给出来一些答案,比如充分了解自我,和自己的感情做联结,这样就能管理好情绪,发展自己的情智能力,实现从个体走向共生。糟糕的是,我似乎完全陷在了第一步,最后蛤蟆先生如愿走出抑郁状态时,我又再次陷入焦虑。

  我意识到自己好像没有跟上后半程咨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溯过去上,时不时想起童年不快往事,最后成了我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因为我小时候有这么多糟糕的经历,然后一次又一次自证预言,给自己的逃避找借口。我看到自己伪装成一个受害者,又想用同样的借口去逃避真正的人生课题。

  在我的成长经历里,这样的时刻发生过很多次,这次我识破了自己的“骗术”,看到了逃避背后缺乏的是直面困境的勇气。但我还是困惑,这勇气从何而来呢?怎样才能做出自我改变,用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诸多变故,我依旧在寻找答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心理学读物。通过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以及童年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见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的是作者对人格结构的解析。书中的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等理论,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理论帮助我理解了我们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这些状态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

  另外,书中对于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的阐述也让我深感震撼。我意识到,许多看似固有的性格特质和行为习惯,其实都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让我更加明白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除此之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例如,蛤蟆先生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受内在因素所驱动,而非外在环境。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让我明白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省来提升自己的情绪智商。

  而书中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蛤蟆先生卖掉了庄园,准备去伦敦经营房地产公司。这个决定让我看到了一个勇敢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形象,也鼓励了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过去所束缚。

  总的来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还能激发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来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希望他们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7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主要讲蛤蟆先生经过与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逐渐走出了抑郁,去了解发现真正的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

  对于这本书,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苍鹭先生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当时蛤蟆先生很局促,下意识地回答:“很好,谢谢你。”之后,它迫不及待地向苍鹭先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说明蛤蟆先生在进步。

  “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是两种成长状态。这两种状态最为典型的人物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一直都是顺从,不会与他人争辩,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想要去如何取悦他人。而獾就是第二种状态中“挑剔型父母”很严厉,爱批评别人,对于之前蛤蟆先生做的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态度,这使蛤蟆先生时常想起他的父亲,挑剔型父母。

  这两种类型的人在生活中一抓一大把。小孩子会因为想要一件衣服,想买一个玩具,在地上打滚哭闹,引起父母的关注;孩子在家里向父母提出合理建议、完成家长交代的事情但未达到父母要求,而被骂得狗血淋头。在这本书中,蛤蟆先生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部分人有相似点,有时你可能遇到一些困难,或浑浑噩噩度过了一天一天又一天。自己没有目标,像是漂在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不知道去何方,自己该做什么。

  但身边总会有一缕阳光照亮着你,芾领着你,让你找到目标去奋斗,去实现它。只要你想走出来,离开现在的困境,找对方法与途径,就一定会成功!正如书的结尾,蛤蟆先生骑着自行车放声高歌,它很累,但它很开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毕竟人这一辈子,开心最重要啦!开心很重要,但自己要明确好目标,努力去实现,更为重要!亲爱的朋友,你有目标吗?赶快行动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三章《初见咨询师》中这么写到:“他尽其所能地回应朋友们,可那只曾经充满活力的蛤蟆不见了。以前的他可是急切地要反驳朋友的好心劝告的,如今,原来的蛤蟆连个影子都不剩了。他依旧悲伤忧郁,朋友们越是细致地劝说他该怎么做,他就越是悲伤忧郁”。

  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很多时候的写照吗?人生难免要经历低谷,会失去信心和希望,当你不快乐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明知道自己需要振作起来,但就有那么多时候听不进朋友的劝告,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听着悲伤的歌,独自一人在路上看车来车往,看城市灯红酒绿,心里却暗淡无光,觉得整个世界与自己无关,没有人可以救赎自己。情绪一旦上头了,常常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应对和解决,感觉活得太累太重,想要就这么放弃了,让自己的人生彻底变烂也是未尝不可。

  读到这,我似乎能够理解蛤蟆先生的这种绝望感,在悲痛欲绝的时候我们仅仅需要的是陪伴和倾听,而不是来自家人或者好友的劝说和告诫。当我们深陷困境和痛苦的时候,身边肯定会有人来关心我们,耐心或的'为我们分析利弊,劝诫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劝慰我们不能深陷抑郁之中,要勇敢坚强。或许他们说的都没错,从我们的内心也深深的感谢和认可亲朋好友的劝诫和安慰,可在此刻,这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

  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不是简单的头疼脑热,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是求而不得。一个人要走出抑郁,不是简单的说一句“你不能再抑郁了”就能解决的,我们深知自己不能再放任自己抑郁,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一个人的情绪控制很重要,坏情绪不断的泛滥会让一整个人越来越不好,这时候会有人不理解,也有人会不关心,但此时此刻也会有人默默地支持、陪伴和不断的鼓励。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低估了事情的难度,对于朋友口中轻而易举的“该如何去做”,对于蛤蟆先生而言却无法改变,并不是他们不努力也不是他们敷衍。所以当发现自己有坏情绪火苗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9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20

  最近几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这是一本心理学咨询入门的畅销书籍,讲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过去做心理咨询,重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最终找到自我、重获快乐的故事。

  书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来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家世显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但现在的蛤蟆先生却神色黯淡,变了一副模样。朋友们十分担心他,决定送他去苍鹭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询。在开始咨询的时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着接受指导,希望听到苍鹭先生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是苍鹭却拒绝了他,苍鹭先生对他说:“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来咨询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朋友们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合作 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对于蛤蟆先生来说,“合作”是个新鲜词,第一次他不再被人当做命令或是说教的对象,这些年来,不论做任何决定,他总是习惯性地问问别人,不管是严肃的獾还是明智的河鼠,仿佛这一问,责任就从他自己的肩头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坏,都和他无关。

  在后续的咨询过程中,苍鹭先生问了蛤蟆先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蛤蟆先生以前从未思考过的,因为以前的蛤蟆先生总是让周围的人告诉他答案,他也会努力地让大家对他感到满意,为他骄傲,甚至压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经过每次和苍鹭的聊天,蛤蟆先生开始重新寻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会勾起痛苦的回忆,但在这个过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断地找寻自己,接纳自己。

  蛤蟆先生和苍鹭在最后一次面谈中讨论了“高情商”的含义。“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成年以后“高情商”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情绪稳定能帮助我们减少焦虑,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为一个做过心理咨询的人,我在这本书中更能找到共鸣,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之前做心理咨询的经历。心理咨询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庆幸当时去尝试了这种方式,并从中获得了成长,走出了当时的焦虑,并且现在也能够主动地探索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处于平和快乐的状态。

  了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题,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甚至惊喜地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从而接纳自己、顺从内心,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21

  为什么说有些人说这本书好,有些人说这本书不好。说好的是本身和蛤蟆有过相同的经历。说不好的很多是无法共情,反而他们奔着学知识来的,他们可能更喜欢教科书一样的学习方法。我很喜欢书中的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实际的例子去引导产生概念,但是概念如果让我后面回忆可能回忆不出来,但是我能通过现象去运用,再刻意的去学习,这样效果变成从被动接受到主观学习,效果会明显的变好一些。

  读完了你会发现,这几次的咨询提出了很多的概念,但是都不是直接用刻板的书本一样,写概念,写定义,而是一步一步引导出来的。这样才能让被咨询者主动的去理解,这里主要就是第一步让被咨询者明白这是自己的事儿,然后引出来让被咨询者参与其中,了解儿童、父母、成人的三种状态,然后让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点可以反思自己,逐渐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反思,慢慢的进行改变,而且要明白改变永远不是一瞬间的事儿。

  我说说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有一些触动地方。我也有过一段时间和蛤蟆的经历相同,那时候胖,而且睡眠很差,半夜会惊醒,睡得不踏实,醒得又很早,每天无精打采,说话还负能量爆棚,经常性的叹气,看到很多事儿以前感兴趣的事儿都不再感兴趣,比如看电影、去外面闲逛和朋友一起聚会,这些事儿丝毫提不起兴趣,特别是见人是极度的抗拒。但是通过读这本书,我发现其实那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而是身体好精神上都出现了内耗的问题。我分析我自己的内耗是怎么产生的,可能就是精神压力大,焦虑,会想着过去,焦虑着未来,就是不过好当下而产生的。当后来发现自己内耗情绪外显了之后,状态就不对了。

  我和蛤蟆还有点不一样,我是我从经历内耗开始到自救,而且是自救成功了。我经历了蛤蟆的内心挣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挺感谢潜力教练毕老师。虽然教练并非心理咨询师,但是通过参与活动,让我感觉上教练和心理咨询有点像,正如蛤蟆所经历过的事儿我都经历过,比如认同成长是自己的事儿,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学会了“允许”和“包容”,也曾在内观中经历了自我的冲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也曾和训练营的小伙伴们分享过我的人生经历。

  书中提到了一个回忆童年,在参加训练营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叫“人生奥斯卡”,你被所有人真诚的关注着,然后你娓娓道来你的人生经历,没有评判,大家就是安安静静的听,然后去感受你经历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当你表达完,有人从你的语言上、有人通过你的表情上,去体会你的情绪并给予你反馈,他们的`眼睛里就是只有你。

  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其实很少有人能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且是那种被人认真倾听,并且不被嘲笑,不被斥责,而且还会认真的表达感受的。很多人即使是伴侣也未必听过你的完整的经历,可是现在的你就是因为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儿造就的。就像是在识人的过程中,我是喜欢听故事的,喜欢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我也喜欢表达我的人生经历,虽然都是普通的生活,但是能被你记住的都是不普通的一天,那一天不论开心还是不开心,都是你的宝贵财富。

  我发现我不再内耗的时候,心态开始会因为一些小事儿而开心,比如拉开窗帘,天气很好,走在路边看到一个丢失得小玩具会脑部一部《玩具总动员》的剧情,看到路边的花开了,可能还会觉得早餐店门前冒着热气得蒸包子的大锅而感觉幸福 这些对我来说就是转变,曾经对很多事儿都无感,现在的我会觉得听着公园里唱歌跑调的大爷大妈的歌声,走在公园中看到一个躺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对你展示出一张笑脸,都会觉得很开心。

  人是怎么开始改变的,如果一个人是从积极变得消极,那可能是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如果一个人从消极走向了积极,那一定是这个人经历了迷茫、思考、挣扎、尝试,最终觉醒,然后改变的。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别人的教导”而改变的,都是因为发自内心的觉醒了才会改变的。

  其实想改变也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是你先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现在做的事儿,有多少是父母、朋友、领导、伴侣要求的?你有哪些是自己主动想要去做的么?有的时候你就是因为这种别人给的要求,变成了依赖,依赖久了,没有别人给目标就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自己直面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发现,其实我们永远有选择。当我们有底气作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小说,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书。我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有的仅是对心理学的些许热情和对亲子教育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拓展区域的一些零散认知。但我仍然想以一个门外汉的角色谈一谈对这本书的理解。

  蛤蟆先生因为一系列的变故变得抑郁起来,于是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去看心理医生苍鹭。经过与苍鹭的十多次见面,蛤蟆先生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在苍鹭的帮助下,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做回了快乐的自己。

  文章虽简短,内容却很丰富。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其实心理咨询师的作用便在于帮助咨询者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直视自己过往所经历的一切,找到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其实心理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情绪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第一步就是正视自己的过往。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所谓儿童自我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儿童来处理问题,比如遇到问题喜欢逃避;父母自我状态即是把自己当成父母一样来处理问题,比如像个法官一样挑剔和教育别人,而成人自我状态则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三种状态没有绝对的好坏之称,但我们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这些状态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状态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感受。也就是说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经历,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双胞胎即使经历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们对自己经历的看法不同。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一旦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于是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大脑里的信念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我们一直确信自己运气差,就会发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中,我们都是运气差的,即便有时候我们有可能中奖,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与中奖失之交臂,而这种失去,大多与自己相关。

  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一点,就是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逃避,正视它,诚实的对待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处理,包括情绪问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2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奇妙的故事: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了痛苦抑郁;在朋友们的建议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经历了10次的面谈治疗后,苦闷的'蛤蟆先生终于学会了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找回了充满蓬勃生机生活的状态。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就连我自己也好像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去看了心理医生。我突然明白,认识自己很重要,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苍鹭说过:“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原生家庭和童年的经历,使得蛤蟆先生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我们该做的并不是去责怪父母,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也是人啊!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不轻易否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5-1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精选15篇)05-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范例【15篇】05-24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笔记08-28

去看书作文03-27

去看电影的周记02-27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蛤蟆大姐穿新衣09-13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08-15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