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3-07-20 13:21:48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

《呼兰河传》读后感1

  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文,赤诚却不明媚,美丽而不美好,有时甚至是善于见人的,却让人流连忘返。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小童养媳,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会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动荡时期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封建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供香,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片,人们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描写出了一个喧闹而又寂寞的呼兰城。

  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应该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笔下童年是快乐的,是和快乐如影随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忆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的十二点,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扑朔迷离。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个一个的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兰河传》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谈到解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本该已经摒弃了愚昧,摒弃了毒害国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的愚昧与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样让人思考。发生在我身边的经历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所生长的农村,人民无疑都是质朴的善良的,但他们仍然有摆脱不了的愚昧,遇到问题还是会找这种途径寻得解决。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灾难,这家人就会去请所谓的“阴阳仙”来家里吃饭,然后让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时这位“仙人”就会在这家宅基地和祖坟地转上一转。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无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垫一垫;或者你家门前这个树位置不对,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坟地边上少一根桩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烦事总是解决不了,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就会建议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兴许去瞧瞧高人找找办法就真的解决了。于是带上礼物不辞辛苦赶去讨问,说明问题之后这位高人就会指点该怎么怎么做:无非也是你家谁谁谁什么时候不要出门要背星;或者你家闺女出嫁不要嫁到哪个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个方向烧几天纸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这之后,有灾难的那家好几年都没了灾难,有麻烦事的那家麻烦事也解决了,都风调雨顺了。这时乡亲之间都会相互传来传去,说哪个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厉害,对他赞不绝口,以后谁家要有什么事还去请。就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们就会再建议主人要不换一个“仙人”再去看看,兴许你家问题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点。这时主人还是会照办,继续“求仙问道”。

  如果这些还都是我听来的',那我亲眼所见的就更真实了。我所见的这种我到现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打出来的名字来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烦,就会找年长的长辈给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个孤魂野鬼了。我所亲历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给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谁谁谁了。奶奶清楚了来由,就开始去厨房忙起来。只见她找来一个碗,倒上半碗凉水,用两根筷子在碗上摆一个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线系上的小土块,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开始用手边晃土块边问话。一问:“他家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是不是碰到了你谁谁谁?是的话土块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个小鬼搞的鬼,就会先骂上几句,然后二问:“你是不是缺钱花了?是的话土块就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就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然后夜晚几点在哪个方向给这个小鬼送点纸钱就行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3

  读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火烧云》,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晚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做教师又教过一篇课文叫《我和祖父的园子》,认识了一个“人来疯”的小姑娘,神会了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教师,我和萧红注定有一场精神的约会,及至捧读《呼兰河传》,我和萧红开始真正相遇。

  童年的萧红是快乐的,在那个欣欣向荣的园子里干着自己想干的任何事情,早晨学舌似的跟着爷爷摇头晃脑地背古诗……爷爷宠着她,深爱着她。萧红的童年又是落寞的,通篇里出现的亲人只有慈祥的爷爷一个,天资聪慧解事很早的她终日与狗尾巴草、倭瓜、蝴蝶等生灵为伍,甚至连黑暗尘封的后房也成了她的乐园。

  追随萧红的脚步,我穿越时空来到了当年萧红生活着的呼兰县城,眼前呈现出一幅呼兰版的《清明上河图》。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着家乡的点点滴滴: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娘娘庙、搭草台班子唱大戏、放河灯……甚至连卖豆腐、卖麻花的市井人物都走到了她的笔下。从她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呼兰县城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了解到了当地很多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萧红掩藏在心底的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从20岁逃婚离家出走直到31岁英年早逝,萧红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可写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却是那么的亲切而详尽,我坚信萧红的.灵魂一定与家乡永远同在。

  追随萧红的灵魂,我感受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萧红的笔下没有达官显贵,全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她时刻关注着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命运。她关心卖馒头老人冰封脚底的冰雪,她关心在严寒季节里还得出门赶马车车夫眉毛上的寒霜……特别是写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作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说她也是一个牺牲品,“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记录的文字虽然很平实,似乎没有任何褒贬,可沉静的文字背后却流淌着作者的一腔热血,她抨击着封建愚昧的思想,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有所改变。呼兰县城如果有色彩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灰色的,但不是全灰,冯歪嘴子就给这灰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色。磨官冯歪嘴子好不容易成了家,不幸的是老婆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又离开了人世,当所有人都觉得冯歪嘴子又要喝酒、坐在磨盘上哭的时候,冯歪嘴子却顽强地、坚韧地带着两个儿子活了下来。想必萧红对冯歪嘴子也是充满敬意的!

  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赞誉《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首诗值得反复吟诵,这幅画值得反复赏析,这首歌谣值得久远传唱!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在这个寒假中,我有幸阅读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不愧是名家的大作,这部作品虽然只是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来表达她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社会现实的谴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萧红童年所生活的小镇,来一探究竟《呼兰河传》与传统的回忆性质作品有些不同,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虽分为各章,但又像描写一个整体。

  本文从一个大泥坑写起,这坑中常有动物和小孩丧命,但是当时的民众都在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般的围观。尽管把这个坑填平并不难,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一把力。这正体现出了愚昧旧中国公民的冷漠态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个丧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举行盛举的日子同样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体现出人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作中描写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个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这里不得不说下作者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快乐。作者十分喜欢祖父,他交给作者读诗,还带她去后花园里玩,祖孙俩相伴,十分欢乐。

  又是一章,这章是描写几家邻居,有喂猪的,有开粉坊的,他们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这里不得不说粉坊旁的一个小偏房,里面住着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挺乐观的,可胡家偏偏爱面子,想维持自己的威严,总是没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让小姑娘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被烫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彻底了离开了人世。可恶的旧社会!

  又有一部分是描写个人的,一个亲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欢与石头,动物等物谈话,他虽性情古怪,但却是个汉子,多亏有了他,在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这个脆弱的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还有那个拉磨的人叫冯歪嘴子,他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极为不易,但是邻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诋毁王大姐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儿子身上 ,他不在绝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借xx的话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读了《呼兰河传》后,感触颇深。作者萧红以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用童年的视角将我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在那个小城里,“人与城”“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愚昧与人性”交织在一起。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缓的语言,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儿正向她的小朋友讲叙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直率,却令人神往。就是用这样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谙世事的“我”、慈祥和蔼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淳朴善良的冯歪嘴子。

  小团圆媳妇,刚被接到胡家的时候,脸庞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为婆婆的毒打,人们的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社会的压迫,这么活泼可爱的小人儿死去了。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萧红道。这样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木的生活状态。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寒冷、悲怆、寂寞、苍凉,但有些人和事,在这迷信封建的社会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许的温暖。例如,冯歪嘴子。

  在冯歪嘴子成亲后,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谣言层出不穷,他受尽了奚落和嘲讽。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不久死去,当大家又准备看他笑话时,他却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将两个孩子抚养大。在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时,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冯歪嘴子是生活的强者,是抗争者。他的身上闪耀着战斗的韧性。

  萧红描绘了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呼兰河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历经百媚世俗的沧桑感,是在艰苦环境中敢于拼搏的斗争精神。同时警示我们远离封建迷信、摒弃封建习俗。

  这是一部散文叙事大作,也像一首叙事诗。有的故事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带给我们希望与光明。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如果说小说一定以情节为标准的话,那呼兰河传的情节实在没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如果从艺术感染力为标准的话,那本书显然是一座高峰。譬如作者描写儿时的那个园子,“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画面总给我以一种真实的温馨感。

  从文艺学的角度,诸多大家都对此书评论诸多,我浅显阅罢不足言之。但仔细思考,一本文学经典从来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为目的的,它往往直击心灵最深处,让人莫名的为之感动。

  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但这种苦中又有种隐隐的温暖,可能就来自人物的一句笑话,但又不会像看漫画书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这也正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这种美感效应,往往使内心的不羁被慢慢驯服,对历史和现实有更为成熟的认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它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本书。

  有人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本小说,而我却觉的《呼兰河传》是对我引响最大的一本书。

  《呼兰河传》写的基本都是萧红童年的故事。那时的人们都很迷信,对萧红的只有歧视,而她的祖父对她的爱却是无穷无尽。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读了让人不忍发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小朋友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萧红的童年基本上都在那充满迷信的小城——“呼兰河”里渡过的。

  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充满了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跳大神啊。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里很有钱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生日不好的女孩子即使是家财万贯也取不得。看,旧时代的人就这样男孩子总比女孩子地位高,家里没钱人家根本不把你当人看。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的暗影中,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令人惋惜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也许你会说呼兰河落后闭塞,但中国的自然乡村都是在偏僻遥远的地方;也许你会说呼兰河的人们迂腐麻木不仁,但这的的确确是一些乡村的写照。也许这便是乡土文学吸引人之处:贴近生活,贴近的是那样完美以至于小说中的虚构你也不会辨认出来。

  呼兰河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虽然严重的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但没人提出来要把大坑填上。是的,人们的无动于衷,甚至于嘲笑反映出他们的麻木不仁。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我姥爷家后面有一大块空旷的地,其中的大概一半用来种苞米,可另一半却始终无法利用,其原因就是那一片地上有好几个大坑。小时的我还经常去其中最大的一个坑去捞鱼,直到我小学三四年级也就是20xx年左右那些坑才被填平。可想而知,当时的人们思想没有现在先进,工具没有现在那么功能强大,怎么会轻易就把坑填平?同时这个大坑不也象征着呼兰河人民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吗?他们掉入“坑”中,只能自己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尽力爬上来,倘若自己无能、也没人帮忙,那只能想夜间的“动物”一样,湮没在苦难之中而无人知晓。对于呼兰河城中的百姓来说,生活就宛若那条泥泞曲折的道路,远处即使是春意盎然的风景,唯一能做的却是对付脚下的泥泞。这正是乡土中普通人生活的写照。

  这本书中最温馨的莫过于作者描写和祖父生活的那一章了。纵观萧红的一生,恐怕只有童年这短暂的时间是快乐的吧。作者写出了童年的天真顽皮,更突出了祖父的高大形象。虽然生活艰辛,但儿童就可以无忧无虑,天真快活,根本没有什么补习班作业之类的事来打扰童年的美丽,而且还有那么可爱体贴的祖父照顾。这与我的童年生活如出一辙,只不过我爷爷家没有后花园,而是在楼前有一大片草地和树林。草地上承载了我太多的欢乐:夏天就去捉螳螂、蚂蚱、蚯蚓、蛐蛐,到了秋天侧弹玻璃球,冬天就玩雪或者冰溜子。沐浴在微风之中,享受着太阳的温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这就是乡土带给儿童的欢乐。

  乡土的生活是艰辛的'。有二伯的生活充满了辛苦,正是这变幻无常的生活造就了有二伯古怪的性格。有二伯喜欢被人叫做有二爷,一听到小孩子叫他有子便会大怒。虽然自己一贫如洗,但自己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可他虽然操劳一生,但也刚刚果腹,连孩子们都嘲笑他,最终只能沦落到偷东西,这分明是命运的捉弄,他又有什么办法呢?生命就宛如蜿蜒的合适,总要冲开苦难的包围,固执的流向远方——即使是想象中的远方。他想通过跳井上吊来冲破包围,可“他还是活着”,只能肩负着人间的苦难,勉强的活在世上。

  到了后面的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虽然这是一场悲剧,但其中也有动人的色彩。虽然王大姑娘死了,但冯歪嘴子坚强的活了下去,养他的两个儿子,给儿子带回去水果、肉等。生活是艰辛的,可越是这样越要顽强的生活,只因为有亲情的呵护。这也许就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线光明吧,这也就是乡土的温暖。

  童年中的那块最真实的乡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牢牢的印在脑海之中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呼兰河传》这本书像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味的图画和一首凄婉的歌谣。这里面有温暖、幽默、也有讽刺。刚开始读的时候会觉得里面的生活过的很美好,轻松自在,但越往下面读,心情就变得一点点沉重起来。虽然很美,但美的凄凉……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与她童年的生活地——边陲小城呼兰河城之间的往事。那四处弥漫着绝望和荒凉,但是萧红依然用一种平和、淡泊的语气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的悲惨故事。将一切包容着不美好的碎片一一摆出,再细细回味那份“独有”的童年。文中,祖父的举动则是给文章增添了许多不一样的感情色彩,也是萧红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抹暖色。

  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则是祖父给了萧红自由、幸福的童年,允许和其他孩子在园子里嬉戏打闹,不辞辛苦的给她做烤鸭吃……祖父的爱放飞了萧红的天性,即使是在祖母对她的魔鬼般待遇下,她也被祖父暖融融的爱给包围着。古灵精怪的她跟着祖父学唐诗,学种地,幼小的心灵变得积极向上,甚至充满着梦幻的色彩,为她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这一幕幕,作者都用幽默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萧红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情不自禁拿自己的童年相比较,我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爸爸妈妈总是会帮助我,引导我解决问题。虽然我的妈妈对我很严厉,有次考得不好还对我大发雷霆,我吓得低着头也不敢抬,只是眼泪往下掉。爸爸就把我拉到一旁说出去走走吧,在路上也给我聊了很多心里话,说妈妈严厉也是为你好,只想让你的学习更加努力,经过爸爸的一番开导,我也释放了许多压力,也不再埋怨妈妈的凶了。我想到,平时生活中不管妈妈多严厉,爸爸工作多忙,但他们对我的关爱从未缺少,闲暇之余会带我一起去图书馆看各种书籍,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明白了勤学苦练,积极向上的人生多么重要。

  “爷爷,这不是一样的吗?”“傻孩子,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每每读到文中这一幕,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仿佛看到园子里那对慈爱的祖父和天真的女孩。我知道,最后萧红的命运悲惨,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忘不了这美好的画卷。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童年,如同一幅五颜六色的画,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的故事;如同一杯浓浓的咖啡,又苦又甜,暖进你的心窝。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家人的关心和疼爱,周围人的鼓励和支持,一切的美好事物……这难道不是老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吗?时光老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偷偷溜走,童年只有一次,我们要加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我们的童年如一首精彩的诗、一支欢快的歌、一幅彩色的画。萧红的童年却有如一首枯燥的诗、一支低沉的歌、一幅黑色的画。

  萧红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祖母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

  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有着幸福的童年,令我们回味一生。然而,萧红的童年是永远令她害怕的噩梦。

  春天,萧红却只能坐在自家门前看着过往买卖的人们。夏天,萧红只能蜷缩在墙角听蛐蛐无聊的鸣叫。秋天,萧红只能在麦地里帮大人收割麦子。冬天,萧红能躲在自家的火炕上瑟瑟发抖,因为她的大地都已被冻裂了。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

  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

  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萧红的童年又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又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第一次全面地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是通过电影《黄金时代》,个人认为汤唯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立体丰满的。萧红女士一生桀骜不驯、倔强自立,一路追寻理想。然而这样的斗士必定是颠沛流离、孤独悲凉的,她在异乡冰冷的病床上悄然离逝时年仅31岁。

  我一直在思考,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究竟从何而来,直到读到《呼兰河传》。呼兰县,这座她出生、成长的东北小城,夏季短暂温暖,冬季漫长严寒,这座城里的人闭塞、守旧又市侩。

  小说开篇讲了县城里一个诡异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泛滥,晴天泥泞黏稠,这个坑吞噬过无数鸡鸭猫狗甚至猪羊马牛,人们过坑的时候手脚并用、提心吊胆,恐怕稍有闪失就会命丧泥沼。可是从来没人想过要把坑填上,仿佛那个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则。每个人只要自己安全过了坑,就站在对面看戏似地看别人怎么过。这是多么真实的写照,人心麻木自私,社会怎能不没落?

  童年的“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单纯无邪的视角描摹了呼兰县里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态炎凉由读者细细品味。初来乍到天真可爱的童养媳“团圆媳妇”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里,婆婆打媳妇天经地义,不打怎么懂规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气壮,儿子小时候踩死了一只小鸡,一只鸡仔值三块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样长大成人了吗?这媳妇怎么就经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了几顿、用铁棍烙了她的.脚心而已?团圆媳妇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妇花掉的银子,心疼给媳妇寻偏方、请神婆花掉的铜钱。

  团圆媳妇死了,街坊邻居很长时间没得热闹可看,直到看磨坊的冯歪嘴子忽然有了儿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里,身上盖着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来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种也配盖面袋子?她毫不犹豫地拿走了婴儿身上的袋子,不忘说了句“可冻死我了”。被赶出磨坊的冯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里,新生的婴儿浑身盖满茅草御寒,日夜哭闹。街坊们就等着看那孩子什么时候冻死,可他偏偏不死,还长大了,能帮着做事了。

  冯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个儿子就死了,于是他们又打赌猜测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冻死呢还是饿死。可是冯歪嘴子硬是把他养活了,尽管这孩子严重营养不良,七八个月大了只会拍拍手,可他会笑了,微笑的时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过于能用钱换的东西都比人值钱、别人家的悲剧都是自家的乐趣。

  “我”从小就想渡过呼兰河,去看对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说,你怎么过得了河?祖父是萧红回忆里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恋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长大了要嫁做人妇,相夫教子,怎么可以出去闯荡世界?祖父没了,她彻底不再留恋这个守旧的家庭,不再留恋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这样一个冷酷的时代造就了萧红的黄金时代。她用纸和笔高声呐喊,为着平等,为着自由,为着光明!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五一”假期开始了,我的脑海里仍然浮现着课本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的模样。于是,我买来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书中的人几乎是冷漠、自私而又封建的'。东二街道的泥坑陷了多少马、猪,甚至连孩子都陷进去过,也没有人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不成样,也没人去修;人们对别人的苦难袖手旁观,甚至当成戏来欣赏。正是因为这样的冷漠,他们活得悲凉,就像是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河灯慢慢向下漂游,慢慢地灭了一盏又一盏;就像粉房里的歌声,如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是觉得荒凉。

  在萧红小的时候,父亲对她冷漠,母亲有时也对她恶言恶语,祖母曾因为她的顽皮用针扎她的手指。唯有祖父给她的生活带来温暖,陪她走过纯真的童年时代。祖父常常与她在后花园里做游戏,教她念诗,把掉入井里的鸭子烧着给她吃……这些使萧红原本孤独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与祖父在一起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美好的,在萧红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这样温暖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

  小时候,我和妈妈不管是去菜市场还是去商场,妈妈总要与人“吵架”。有一次,我沉不住气了,问道:“妈妈,你为什么要跟别人‘吵架’呀?”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小傻瓜,妈妈不是在跟别人吵架,妈妈是在砍价。”我当时似懂非懂,心里也想尝试和别人“讨价还价”一次。

  一天下午,一位大伯来我们家收废品。我认为机会来了,就拦住正要出去的妈妈,对她说:“妈妈,就让我试一试‘砍价’吧!”我还没等妈妈回答,就跑了出去,走向那位大伯。他对我笑了笑,说:“废品一斤两毛五,这有两斤,正好五毛!”我先是小心翼翼地对大伯说:“大,大伯,这废品两毛一斤行吗?”我以为他会拒绝,但他竟然答应了。我胆子大了一些,继续问道:“一毛五一斤行吗?”大伯也爽快地答应了。我想:干脆把价格一压压到底吧!于是,我又对大伯说:“那就一毛一斤吧!”大伯先是一愣,随后就若有所悟地笑了,把两毛钱放下就走了。我回房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只是一边笑一边说我是“小傻瓜”,也不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就去厨房做饭去。这事过去好几年了,可我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很有趣,充满着甜蜜的滋味。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啊,我真想永远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感受、珍惜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张乃莹(萧红),一个成长在呼兰河的孩子。她用她独特的笔法描述了童年。在这本书里,有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说,却是“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初读此书,萧红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见不到的乐趣让我痴迷向往。再读,才发现了萧红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此刻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此刻完全荒凉了。大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此刻根本没有了。”

  “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里的泥土里,年年种着一成不变的蔬菜,其余的空地或又是杂草丛生,或又是花开满园,或又是白雪皑皑;也种着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么单调,一个种着菜的后花园,一个破旧的后房,竟成了她唯一能够消遣两个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获得爱的全部来源。坐在门槛上,看着邻里邻居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么个性的事,也但是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这又怎样呢?她小小的心里永远像一湖平静的水,望着远处依旧是波澜不惊。

  呼兰河这个小地方也是充满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那里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规律地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卖馒头、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个小小的泥坑让人们讨论了大半年,却似乎根本没人在意,路还是照样走,日子还是平常过。日历上,时光哗哗哗地逝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但年复一年,人们何尝不觉得重复单调?但他们安于命运,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了。萧红幼小的心灵看着这样的生活,却下意识的反抗,她热爱却又抗拒这一切,于是,就有了作家的萧红,有了含着眼泪微笑回忆故乡的萧红。

  这个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独的紧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过着寂寞的生活。《呼兰河传》是一本寂寞的书,萧红用看似热闹的一切描述自我的孤独寂寞。小城里的单调、枯燥、乏味让萧红写出了些许欢乐的意思,却又发觉,欢乐里还是刻板的寂寞。一个儿时跟祖父呀呀学语背唐诗的女孩,用她独特的视角把她儿时的一切写进了一本书里。而我有幸品尝到了她的寂寞。

  或许是天嫉英才,萧红这股中国文学上清新的风不再荡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让世人对这样一个女子钦佩。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这个呼兰河边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读完这本书,在我脑子里一幅极为简单的画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两道极为鲜艳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一个是慈祥的祖父,一个是乐观向上的冯歪嘴子。他们的出现、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许多,也使她在这麻木、沉闷的气氛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祖父”似乎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时,她经常与祖父一起在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发觉后,并没有因摘花以及恶作剧而不高兴,反而与“我”一起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形象与祖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祖母。书中描绘出了一个旧社会时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为萧红的淘气,婆婆用针往萧红的指甲里扎。她有洁癖,不许萧红摸自己屋里的任何东西……萧红一直怀恨在心,她十分讨厌祖母。而祖父却恰好是一个老顽童、老小孩,能与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衬托出了祖父与其它大人的不同之处。童年时,祖父教萧红念诗,她对诗很有兴趣,因为觉得诗写得很美,当时只注重读音,并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后,祖父才慢慢教导她,让她知道了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导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表面华丽的一层。这最初的启蒙教育,在萧红以后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老小孩”,他用一颗温暖的心呵护着萧红,用淳淳的教导启迪着她。他正是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冯歪嘴子”在本书中最后一个出现。作者把他描写得看似是一个被时代折磨得悲凉、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备受争议,且在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个哺乳期的婴儿和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他们出生在草窝里,生下来也没有好饭吃,一年瘦似一年,还不太会说话……但在冯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得病的小驴可以去拉水了;大儿子可以牵着毛驴了;小儿子可以拍手、接东西了……正是他这种乐观的精神,使长大后的萧红回想起来,仍为之感动、敬佩。

  “冯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盏灯,在萧红的`内心昼夜长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丽,最充满活力的绿色。

  除这两条主色彩之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来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认为他的行为很古怪:偷东西,自言自语,夜里哭着、骂着……作者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终于懂了,有二伯其实是她身边最悲凉不幸的人之一——被时代扭曲的人,带着一点复杂的紫色。

  《呼兰河传》的画作中,虽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个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这丰富的七彩斑斓的色装点了萧红如梦一般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近日习惯每天读几页《呼兰河传》,或饭后,或睡前,十分乐意被萧红带回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她的那个童年。虽然阅读萧红的作品能使我迅速逃离现实世界,但在阅读过程中,总有一股矛盾在内心挣扎。

  在享受傍晚照得外物红光一片的火烧云时,也得忍受漫长冬季院子北风呼呼的凄冷与寂寥;在赞扬当地百姓热心帮助掉入泥坑的路人的善良本质时,也得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说瘟猪肉是泥坑里淹死的来自我欺骗;在赞叹冯歪嘴子承受巨大压力仍积极生活的坚强时,也得目睹小团圆媳妇被活活地折磨死……我们不能用一种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也不能直接断定小说主题不是赞扬就是批判了什么什么,这样的标签如一张咒符贴死了整部作品。我们倒是可以区别对待每一个事件里的各个元素,像萧红一样,收藏起那些珍贵的.记忆,日后用细腻幽美的笔触一笔笔勾勒出来。同时也暴露出时代的弊病,于当地百姓的某句话某个举动某个表情点出他们的愚昧麻木。继而又以磨倌区别于常人之路坚强担起抚养责任来探讨人性力量之大。这样不仅使小说的内涵丰富充实,也能留给读者细细咀嚼,品味感悟。

  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里,萧红的记忆之口像是装上了水龙头,缓缓地、有条不紊地流出,一段一段地述说,让《呼兰河传》读起来更像一篇篇散文,复沓的文句充满诗意和回溯之美。而这种随着作者内在情感而流动的回忆式叙述方式让小说读起来更亲切自然。不过神奇的地方在于,看似明丽的笔调却让我的内心留有一股难以抒发的沉闷,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就这样压在心头。我很想扫除内心留下的某些片段以解心闷,如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之死,可是我似乎又不舍得忘却这段揪心的情节。我想,这也是矛盾的力量所在吧。

  面对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人们的反应似乎并不是一致。纵观《呼兰河传》,我大致分为三种:1。普遍存在的百姓们。麻木不仁,托命于天,逢热闹必看,时常管管对自己无利害的闲事,偶尔用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2。以冯歪嘴子为代表的“坚强派”,不畏旁人闲言碎语的轰炸,不理命的所谓凶兆,全心为着两儿子努力在生存线上挣扎。3。以祖父为典型的地方绅士。他们较普通老百姓有文化、有见识,没有那么愚昧。他们也有资本去帮助他人,可他们并没有成为改变这个社会的领头人,用平静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而非踊跃地管闲事,也没有像其他作品里的歹毒地主一样欺诈百姓,而是偏被动地施舍帮助。在有二伯无处可去时收留他,但并不热情地把他纳为自己家人。祖父这一切都随它去的消极人生态度是说明他秉承了古代道家思想呢还是说他暗含着一种无奈的悲凉,觉得自己肯定无力改变这社会现状,便将目光缩小至自己家庭的天伦之乐?又为何会出现像祖父这样的第三类人?这都是我内心一直纠结的地方,矛盾也争吵不休。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萧红笔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这座小城极为普通,从南到北的十字街贯穿整个小城。一个个生活在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编织成《呼兰河传》的故事。

  全书由“整体到局部”的结构先总写呼兰小城的地理情况、城市内部的构造等等。再写人,但这本书无主要角色,用小城各个地方不同的人为线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铺开。作者用叙述生活的口吻描写的事件当中,有善有恶,有悲有喜,黑白交织,如灰色的、大笔点染的水墨画。

  “灰色”——这是我读完《呼兰河传》的第一感受。白与黑交织,便构成了灰。《呼兰河传》有令人愉悦的片段,有能激励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记得在第五章有一个片段:“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从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童趣与天真如钻石一样镶嵌在本书中,但仅存的美好便大抵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兰小城的“文化活动”。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请的,而且还要献上布匹,大神不高兴了还要杀鸡。既然活动成本这么高,呼兰城的市民为什么还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认为可以从上下文寻得答案:呼兰小城有为神鬼服务的店铺,以扎彩铺为例,文中作者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扎彩铺里金碧辉煌的阴间宅子,加之以豪华的特殊服务——有专门的人拉车,有穿着白净的厨子拉面,还有精明的管家管账……然而这一切是还是衣着粗鄙的人做出来的,并没有因为阴间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变现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说,并未见到做扎彩的'人给自己做一间阴间宅子。放河灯也是一大特色活动,例如此场景描写:“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儿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打过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河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文字虽简洁,但在我脑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画面:在视野的尽头,灯在河的远处一个个地灭掉,每灭掉一个,天色便暗了几分。待到灯全部都灭完后,这河,便又恢复死寂。

  哪有阳间人渴望阴间的道理?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人们对现世的不满、失望以及对虚无缥缈的“来世”的憧憬。听着大神唱着跌宕起伏的调子,难道他们感受不到内心的空虚吗?向鬼神求幸福安稳,渴望来世的荣华富贵——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说,读者自知。而打动我的是灰色的回忆:如黑白交织,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顺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难、坎坷;只有风雨交织、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实,也最是动人。

  昔日的黑龙江省呼兰县今日已物是人非,哈尔滨市呼兰区代替了呼兰县。但萧红笔下的呼兰小城,似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跨过历史的河岸,飘过了呼兰,飘过了黑龙江,飘过了中国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诉说这娓娓道来的故事,喜悲交织的故事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0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5-0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5-1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21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18

呼兰河传学生读书笔记01-06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2-1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3-2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4-0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