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名作《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 相关推荐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家名作《论语》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儒家名作《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儒家名作《论语》读书心得体会2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奠基,其语言质朴,含光藏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堪称是一部不朽之经典之作,它确立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提出孝、悌、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完整道德规范。在《论语》中,有关修身养性的道德学说之义最为殊胜,核心就是以德润身,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身体力行,以启发每个人的自觉道德精神。
其一:《论语》中提出了“修己以敬”。倡导世人积善修德、提高道德修养,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促使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这是儒家倡导的“修身为本”的精义所在。目的是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铸就君子人格或理性人格。修身一方面在于驱邪扶正,保持和发挥善心与德性;另一方面在于涵养正气,比如君子坦荡荡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公无私之气等。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无私,使社会正气上扬。
其二:《论语》中倡导了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自省、克己、慎独、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举动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忠恕便是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深度则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修养方式;中庸就是宽容和接纳异己,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聆听别人的心声,和谐人际关系。
读《论语》使自己深刻地体会到:《论语》的精要在与道德的践行,知行合一,肯定了行的重要性。《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做到躬行践履,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道德修养的实现在于行动,而不是华丽的言辞。在现实中,我们要强调道德修养实践的个人主体性,重实践,重力行,轻空谈。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故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
“行义以达其道”,只有坚持理性才能使“道”变成现实,我们要形成崇尚力行的风气。同时在《论语》中不仅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而且力主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才能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近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正是《论语》中积极进取,“知其不能为而为止”的精神。
我个人以为,今天读《论语》要做到继承吸取其精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才是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富润屋,德润身”,是古人一向倡导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要严于自律,注重修身养性,用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社会和他人,共同创建一个“人神胥悦,草木皆春”的社会,做到明是非,讲道德,懂礼仪,知上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儒家名作《论语》读书心得体会3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明白,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必须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必须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
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