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

时间:2024-09-23 13:16:34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千年一叹》读后感

  • 相关推荐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

  慢慢翻开书页,拂一页页纸张,沁入心扉的是余秋雨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数万公里外文明的故事。数千年前的文明被他发掘,他也在数千年后的今天留下深深一叹。

  叹的是希腊,它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余秋雨先生感叹它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但是余秋雨先生也在叹息,现在的希腊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闲散让这高度衰败地不忍直视,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被现代文明遗落。

  叹的是埃及,他凭借尼罗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壮大。余秋雨先生感叹金字塔的伟大与永恒,同时也叹息建造完金字塔后的埃及人元气损耗,直至今日,文明已堕落了,成了木乃伊般。两尊石像见了,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

  叹的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余秋雨先生感叹古时宗教的兴盛,也叹息现在政治的败落,不过好在连年的战争并没有毁坏人民积极向上的心。

  叹的是约旦。感叹侯赛因国王人生尽头时,把自己的.归宿主流在了素静与清真之上,感叹在这个偏僻的角落还能遇到中国知名帮派领袖的嫡亲后代。

  叹的是伊拉克。感叹古巴比伦王国的强大,也感叹《一千零一夜》的美妙神奇,可向后把时间推到今天,一切都变了,不安与危险充斥全国,一切美梦都破碎了。

  叹的更是中国。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次远行收获最大的并不是发现了那数万公里,而是从那数万公里重新发现了中华文明。”放眼望去,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等等,无一不陨灭了,反观中国,上下五千年还延续至今,是巧合,是幸运,也是注定。

  叹的是全人类,太多人民,太多国家,太多历史。有兴也有衰,有分也有合,叹不尽,道不完。古代优秀文明都是人们自己亲手毁了,只剩下一点点残留的遗址,折射文明的历史。

  我感叹创造并接续文明的人,唾弃无知并伤害文明的人。唉,人类总是在为自己过不去。这千年一叹,叹出历史与今朝,叹出华夏与国外,一叹千年永在。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

  余秋雨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应当说是他的风格很适合我,可能他那种对现象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就是个理科生的风格吧,所以我读他的文字总能静下心来,并且我也总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千年一叹》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写的是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凤凰卫视在几大文明古国考察的历程,被他们称作是“千禧之旅”。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面对了很多文明遗迹的衰落和变迁,谈到了许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让我感受颇深。在文章开头的一张图下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古文明的遗体已经冰冷。这句话的确很让人伤心。这便是人类最辉煌的古文明,一种种轮着看过来,最终让寻访者成了一个站在街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的泥人。首先是希腊,希腊的文明是须要从很早就说起的,这里曾经有荷马的杰作、奥运会的辉煌,但是作者从第一篇文章起先,题目就显得沉重——哀希腊。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他的周际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他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惋惜的是,一个雅典、一个迈锡尼,都无一例外的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斗争,拖跨了整个希腊的经济。但是,尽管曾经有过衰败,如今的希腊人却有自己的人生观。希腊人的生活的确是闲散的,我不敢说他们正确与否,我只是觉得有时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为到老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日子,而是那种纯粹的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去创建、去拼搏并以此为乐的日子。我们的人生最终必定会从绚烂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时是否也须要一点回忆呢?就像我们的中学三年,假如全部人都只是为了最终能上一个好的高校而学习、而奋斗的话,那么成都七中,或者说我们的中学生活就肯定不会有那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记忆了。其实中学可以说是我们最终的天堂了,因为到了高校之后,就有了很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试这么简洁的了。所以说,我始终觉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缤纷,不光要做自己必需做的,还应当多体验生活,终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嘛。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3

  余秋雨先生在《开讲啦》中劝诫年轻人“寻找远方的自己,追寻圈外的生命”。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寻找时间上的远方,“行万里路”是寻找空间上的远方。余老师在冒着生命危险贴地旅行、看遍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遗址以后,变成了一个和写《文化苦旅》时的余秋雨不一样的人。

  他这样说道:

  当我在樟木口岸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七个大字时,感慨万分。每当我看着那些废墟的`时候,都会有掉眼泪的冲动,不是因为废墟,而是因为在我们背后的、一个我们不了解的、年龄高达几千岁的老母亲。你用几千年的时间带着这么多儿女走通了一条路,但我们却总是在抱怨你为什么不走别的路;你千辛万苦地养活着那么多的人丁,守护着如此庞大的家业,但我们却总是在抱怨你形体不美、风度不佳、皱纹太多、外语不好。但当我现在看过和你同龄的那些大家庭的断壁残垣、废墟坟墓以后,我终于懂了你。

  每次读到这一段都感动到泪流,走过邻国的千山万水,见过他国古文明的千疮百孔,才更加体会到祖国母亲的伟大,体会到她的亲切包容与美好!没有了祖国,我们什么都不是!当我们的祖国被欺凌时,我们也倍受侮辱;当同胞在外遭遇灾难时,是祖国母亲迎接回家。那些喝着祖国的水,吃着祖国的饭,却甘愿为美国做走狗的无知无良之坏人,又有什么资格对祖国说三道四!

  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唯愿我们亲爱的祖国越来越强盛!越来越美好!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记录了贴地旅行千年古文明的所见所想,读着读着就会莫名的感动,墙裂推荐给爱读书的伙伴。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4

  打小便是喜欢世界历史的。

  喜欢古埃及的神秘与悠远,钟情于古希腊的豪放与霸气,热爱古巴比伦那雄伟的巴别通天塔,沉醉于印度恒河河畔曼妙的落日……一直以来都为未能亲临这些美丽的地方而遗憾,直到我双手捧读到一本书,才体味到随文字旅行的畅快。

  这本书便是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

  它是极其美丽的。

  封面是我最爱的三种颜色融合而成的。厚重的黑,耀眼的红,无暇的白,暗金色的条纹在肆意的延伸。捧着它,仿佛是捧着一段历史,一段深沉的记忆。

  《千年一叹》成形于1999年末至20xx年初,是余秋雨先生游历北非、中东、南亚以及西西里半岛等地区时写下的游记。不同于余先生以往的作品,这本书少了许多华丽的语句,精妙的修辞,多了几分质朴,就是这略显粗糙的文字,却带给我不同凡响的心灵震动。在这些文字的带领下,我领略了爱琴海的'浩大与温和,体味了金字塔背后那一份沉重,我看到了希腊人的闲适,感受到了印度教徒的那一份虔诚的信仰……不禁感慨一人,一书,一世界。

  若说那带着沧桑的文字是一块翡翠的原石毛料,那么它真正的内涵便是一件上乘的玉器。米诺斯王朝的先进与文明狠狠地敲击着我的心,不禁让人感叹,人类还非常无知;卢克索的太阳神庙,这神秘的遗址,却被黑洞洞的枪口包围着,忍不住扼腕这文明底下发生的杀戮;在红海的岸边回望古代中国与埃及之间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终于懂得不被过度热情或过度愤恨所扭曲,才是大文明的大气象……随着余先生的步调一起思考,会发现境界大不同。

  最令我感叹的还是余秋雨先生一路的惊险。北非、中东,这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方。在外吃饭都要带把枪的国家,那种特殊的“写作状态”造就了文字的沉重,内容的震撼,因为书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万里行程中生命的重负。

  合上书,闭上眼,仿佛看到在苍茫的星空下,在无垠的寂静里,一位睿智的老者放下手中的笔,一声长叹。

  这一叹,便是千年。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5

  寒假第一天,我翻开了一本新书——《千年一叹》。为什么会翻开它,而不是其它的呢?因为在一众书中就它的封面简洁,我想封面越是简洁,内容也会很简单吧,于是我打开了它。

  一本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一本书又太大,装不了无数件事。这句话很适合给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各个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故事娓娓道来,人物的形象十分立体,仿佛你就沉溺于其中,同悲伤,共欢乐。

  作者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辗转几个国家,这样的意志力也是寻常人比不了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真,所以才会让人沉醉于每一张纸页,或许你会觉得他们为什么要费大量人力、财力去走过这些常人不会踏上的地方,或许你又会觉得这些地方会有什么价值会值得他们去踏足。其实,他们确实有所图,他们图这地方的悠久历史,他们图这地方的真相,他们图这个地方的价值,他们图这地方带给人们的苦与乐。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在书中翱翔的确是件不错的事。尽管你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从未去任何地方旅游,从未想过去其它地方生活,但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的内心便会闪过一念头,那便是我想去这万千世界看看。书籍能传递知识,能让我们了解这大千世界,我们为何不多看些书呢?至少读过书的'你,眼界总会比没读过书的人开阔,你的心胸也会因为读过的书而宽广,你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千年一叹》顾名思义,便是为了这千年而变化的文明而感叹,叹这世间繁华衰败,叹这世事变迁,叹这文明永世流传。我们脚下的土地早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也许在我们脚下几千米内仍存在过一个文明,甚至几个上千文明,我们能做的便是历史延绵,国力鼎盛,做到这些,我们就可安心去寻找这些落灰的遗迹,藏灰的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6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地的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中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是这本书自序中的一句话,它富含了哲理,是我们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作者这次“千禧之旅”中,所走过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而是一些让我们感觉都很古老的地方。正是作者对这些“古老的地方”的'“拜访”,使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

  读完了余秋雨的这本《千年一叹》,我不禁感叹道,这些古文明是多么神秘,多么宝贵啊!可惜的是,这些文明就要衰落了,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去欣赏这些文明时,也许它已无影无踪,完全消失了。

  而作为这些古文明的后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战火一遍又一遍地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已毫无原有的沧桑……

  我们至今还可以学习几千年前的历史,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那些撰写史书的文人,归功于我们的祖先,把中华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但是,中华文化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破坏。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

  都会留下“到此一游”,古建筑、古文化成了人们发财最好的工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尽己所能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然后去教给我们的后背,去告诉他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保护中华文明的责任!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7

  余秋雨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应该说是他的风格很适合我,可能他那种对现象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就是个理科生的风格吧,所以我读他的文字总能静下心来,并且我也总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千年一叹》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写的是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凤凰卫视在几大文明古国考察的历程,被他们称作是“千禧之旅”。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面对了许多文明遗迹的衰落和变迁,谈到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让我感触颇深。在文章开头的一张图下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古文明的遗体已经冰冷。这句话确实很让人心痛。这便是人类最辉煌的古文明,一种种轮着看过来,最后让寻访者成了一个站在街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的泥人。

  首先是希腊,希腊的文明是需要从很早就说起的,这里曾经有荷马的杰作、奥运会的辉煌,但是作者从第一篇文章开始,题目就显得沉重——哀希腊。

  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他的`周际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他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可惜的是,一个雅典、一个迈锡尼,都无一例外地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战争,拖垮了整个希腊的经济。但是,尽管曾经有过衰败,如今的希腊人却有自己的人生观。希腊人的生活确实是闲散的,我不敢说他们正确与否,我只是觉得有时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为到老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日子,而是那种纯粹地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去创造、去拼搏并以此为乐的日子。我们的人生最后必然会从绚烂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时是否也需要一点回忆呢?就像我们的高中三年,如果所有人都只是为了最后能上一个好的大学而学习、而奋斗的话,那么说我们的高中生活就绝对不会有那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记忆了。其实高中可以说是我们最后的天堂了,因为到了大学之后,就有了许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试这么简单的了。所以说,我一直觉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缤纷,不光要做自己必须做的,还应该多体验生活,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嘛!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8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

  作者余秋雨在千年之后重走,听到却只有阵阵叹息,从那美丽的爱琴海面传来,从那古老的金字塔上传来;从那沉寂无声的死海边传来,从那无边无际、硝烟弥漫的沙漠中

  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希腊陷入了平静,而埃及昔日的辉煌到了今日却是一个快要湮灭的地步,令他们先人引以为傲的古文字至今无人能懂,古文明对于埃及人有着一连串的`问号。只有从被风化的古迹和金字塔中,隐约看见一点文明古国的模样。伊拉克的失学儿童太多太多,连字也不认识。要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啊!战争让本该天真烂漫他们承受了太多同龄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小小的肩膀上背负着太多责任。小小年纪失去亲人,连上学都成了一种奢望。也有无数人守在恒河边,等待着死亡……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如今也只有中国这头雄狮傲然挺立。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9

  《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这本书的作者是余秋雨,他的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追溯、线索和反问。

  这本书主要写了余秋雨去希腊、埃及等十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他踏上了哲学家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一生所走的线路,从希腊出发,到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德漠克利特的漫游资金,是他父亲留下来的遗产。当时所在的城邦对于子女挥霍父辈遗产是要问罪的,据说他在法庭上成功为自己辩护,终于说官,免予处罚。

  正是追随这样的风范,余秋雨这次考察的重点不是、研究所、大学和,而是文明遗址的实地。

  希腊文明的早期摇篮,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尤其是其中的迈锡尼(Mycence)迈锡尼的繁荣期比希腊早了一千年,它是一种野性十足的`尚武文明,却也默默的滋养了希腊。

  迈锡尼的遗址是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占据了整整一座小石山。这座山头活生生的垒出了一个早期文明的重大教训。那就是:不管是多么强悍的君主,多么成功的征战,多么机智的谋杀,到头来都是自我毁灭。

  再说说埃及,一提到埃及,大家想到的应该都是,“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人面狮身的雕像。所有的这一切全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这是书中所描绘的金字塔,这也不禁让我想到以前在书中看到的一系列的疑问,写到这里,我又想到郭老师常说:不要草率的把问号删去。埃及文明可以说是疑问最多的,他需要家不停的探索,而未来,可能就是我们来揭开种种疑问。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0

  放寒假前夕,我收到了吕校长的礼物——《千年一叹》。本就对书籍没有强烈兴趣的我,看到这厚厚的书,瞬间就败下阵来。可当我真正读到如群蚁排衙般文字时,才品尝到它独特的味道。

  这本书里,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貌。即使只有断壁残垣、半片残瓦,我依然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中,被古人高超智慧折服。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方式,但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日记,仿佛似纪录片,时时给我们传递这样一些信息: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衰减,从衰减到没落,从没落到消逝。而我们的中华文明却能够历经几千年风霜屹立世界东方,自豪之情无法言说。

  本书中,作者借生活和游历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展现了人性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不断行走,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所拥有的.是宝贵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现在的经历会很快被历史淹没,后人可能永远不会忆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用行动诠释什么是爱国主义,这令我感动。我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发扬光大而努力学习,我责无旁贷。

  《千年一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行为反思。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滚滚而来,悄然落幕。俯瞰历史断壁残垣,轻触脚下青砖碎瓦,无限感伤,一时间让我手足无措。文明已衰落,历史已褪色,轻声一叹,我们又继续投身于书写新的历史故事中。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咏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1

  我在读完余秋雨先生写的这本书后,内心毫无欣喜感,反而有一些悲伤,不忍再看,却又舍不得不看。

  寻访文明的起点,乍一看是件好事,可是谁又想得到呢,越走越悲凉,越走越伤感。这些文化古迹就像屹立在荒凉沙漠上的一座丰碑,上面记满了当时盛世的辉煌成就,但却又只身立于一个落后的时代,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强盛,好似还有一丝讽刺的意味。当时那繁茂昌盛的年代,又会有谁想到他们的后代子民们深受饥饿、战乱以及贫穷的折磨呢!余秋雨先生曾说过,看到过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国家子孙上不起学,他感到很痛心。你看那哭墙下连绵不绝的哭声,那些在医院里躺着准备接受治疗却又没有药物的人们,还有哪些上不起学,整天混日子的.孩子们,这些又岂是一个痛字所能形容的。

  暂且先忘了是哪个国家吧,你看去参观这些盛世留下来的遗址,却也要派车队保护,这是何等的耻辱?这战争就像恶魔一样,刮过来又荡过去,却又在时间的不经意间,将一个个王朝毁灭,这是如此的恐怖,它让王朝毁灭,也让人类自相残伤,更让文明终结,它简直就是一个人类的终结者!

  读到这里,终于明白了余秋雨先生取名为《千年一叹》的真正含义,这一叹,叹出了对王朝毁灭的惋惜;叹出了对民族受苦的伤感;更叹出了对文明终结的悲痛,这一叹,五味杂陈。

  到现在,也明白了国家领导的苦心,强调“命运共同体”,全力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切都是为防止战乱发生,让历史重演。所以我们也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争取把我们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继续发扬光大!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2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了这本书。在那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严格来说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辛苦跋涉四公里的经历。路途艰难险阻,困难不断,但他们并不惧怕,心甘情愿去面对险境中的一切危险。恐惧被震惊所掩盖,被疑惑所替代 。他们愿意为了人类去探索未知未解的古文明,甚至是不顾生命危险。

  这本书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等多个国家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相信余秋雨的文章带着大家共同开启了古代文明之旅。这次旅游,我们去探索了闻名于世界的文物名迹。我们对它们拥有悠久历史而赞叹,对他们不可思议创造力的惊叹,对它们悄然无声走向历史而感叹,对它们今不如昔日美好的悲叹。他们无声无息的从兴起到到辉煌到微弱再到衰败,却又为什么能够避免“全军覆没”呢?因为我们能不卑不亢的保护我们的文明。

  和平是我们所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若不因为战争,或许这些古文明依然完整美丽地屹立在世界的大地之上。

  以色列,犹太人经历险阻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为了建立国家,为了解放民族,他们不惜一次又一次地迁移,不惜背井离乡。他们的脚只要一落地,就可以创造出优于他人的生活状态。命运是不公平的.,总是将灾难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杀戮、奴役永远跟随着他们,这是使他们最为痛苦的一件事。因为战争,以色列的古迹已被摧残的所剩无几......

  文明在衰弱,历史也在褪色。历史......每次回想,仿佛都带有一丝忧愁。多少个王朝,经历了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生生不息。历史,他以文字、画卷的形式在悄然流逝,像河流似的一去不复返。留给人们的只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历程。

  历史就像灯塔,指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3

  《千年一叹》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日记,记录了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中的经历。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地的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中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个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是这本书自序中的一句话,它富含了哲理,是我们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作者这次“千禧之旅”中,所走过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而是一些让我们感觉都很古老的地方。正是作者对这些“古老的地方”的“拜访”,使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

  读完了余秋雨的这本《千年一叹》,我不禁感叹道,这些古文明是多么神秘,多么宝贵啊!可惜的是,这些文明就要衰落了,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去欣赏这些文明时,也许它已无影无踪,完全消失了。

  而作为这些古文明的后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战火一遍又一遍地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已毫无原有的沧桑……

  我们至今还能够学习几千年前的历史,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那些撰写史书的文人,归功于我们的祖先,把中华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但是,中华文化也受到了许很多多的破坏。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都会留下“到此一游”,古建筑、古文化成了人们发财的工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尽己所能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然后去教给我们的后背,去告诉他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保护中华文明的责任!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4

  文明——世域延续千年的漫长路途,惩戒的锋刃和贪婪的箭矢以耻辱的罪名逼迫文明在残败的迟暮下幻灭,渐渐消逝。往昔,文明的鼎盛宛如天涯落幕,于遭受冷漠、众叛亲离之际,独自衰弱。余秋雨先生叹息的笔尖下,圆明园破碎的垣柱,为岁月所勾勒;大流士宫殿兀长的裂痕,为时光所渲染。千年的惋惜,一瞬的叹息,阅览的是文字,铭心的是文明。

  倾听爱琴海落寞的悲泣,凝视埃及边境森森军容,文明的陨落以文字的形式完美的诠释,余秋雨先生以坚实的.脚步,迈向文明残存的圣地,寻觅文明千年的讯息。已逝的滚滚黄沙,忘却遗留的远去背影。千年一叹,咏叹不止。字里行间的情所依恋的是湮灭于战争之下的废墟。文明与私心的斗争何时归回于尽止?回溯昔年,先人耗尽毕生心血创造了文字、语言,以友好的沟通缔结生死契约,但也正因此,才铸就文明的毁灭。千年一叹,所叹息的正是那为终结之光照耀的文明。

  回首今世,我们依赖的现实,终将沦为后世人眼中硝烟般的遗地,或是天灾的降临,或是异域的侵击。人性的蠕虫蛀蚀了孤寂文明,可又有谁能保证。它不会侵食我们的现实文明,无休止的破坏,最终必将迎来灾祸。我们期盼碎石瓦砾间能诞生希翼的萌芽,在饱经风霜之时,给予故地生机。千年以来,多少文明经受着苍凉、荒芜。余秋雨先生踏足至此,发出感叹:“盛极必衰吗?”当希腊帝国厮杀于血之洪流,中华正思念屈原之死。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孤独的沉默,中华文明免遭战争之火吞噬,幸而存活于矛盾之中。那些为之追捧的失落文物,也仅仅作为文明的见证,心灵的宽慰,逝去在文明之峦的顶峰,化为叹息。等待千年之后未来的发掘,他默默祈愿——后世的叹息归结于此,文明之海几近枯竭。

  千年一叹,叹于心底,叹于脑海,出于对文明悲愤写作成书本,即使百年之后,早已腐朽,也必要等待——千年之后灵魂为众人的感悟,余秋雨先生的心血之作永垂不朽。

【《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11-13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700字07-27

《上下五千年》读书感悟作文范文03-22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04-30

史记读后感初一06-05

初一简爱读后感03-09

初一读后感02-27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04-28

《一线带班》的读后感07-08

《失落的一角》读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