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4-06-22 10:02:5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很精彩,看了以后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

  这部电影讲的是,有一个叫马修的老师在一所“池塘之底”寄宿学校担任音乐老师。这所寄宿学校的校长很残忍,总是变着法的'惩罚学生,老师们也都很冷漠,放任学生们不管。学生也很调皮,总会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来作弄老师和校长,马修老师来了以后他非常包容孩子们,用自己的包容和爱改变了整个学校。同学们都很喜欢马修老师,所有的老师也都很认真的教导孩子们,校长也慢慢的变好了。后来马修老师离开了学校,同学们和所有的老师都很舍不得他。

  看完这部电影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你付出了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不能用暴力去解决问题。要学会包容、懂得感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最近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

  此片主要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克莱芒·马修因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克莱芒·马修想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这班问题少年,他开始教学生们唱歌时,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性格的莫翰奇出来捣乱,谆谆善诱的马修老师把莫翰奇的`音乐天赋发掘了出来。使他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

  其中马修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用动人的音韵教会他们成长,用爱的真谛去感动他们内心的纯洁更令我震撼。

  有些人每天都在抱怨,说自己不幸。我们能看见世界,我们比世界上所有的盲人幸运;我们能听得见声音,我们比世界上所有的聋人幸运;我们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比世界上所有的哑巴幸运;我们有一双健全的胳膊一双健全的腿,我们比世界上所有的残疾人幸运;我们每天都有足够的食物和足够的水,我们比世界上所有贫困地区的人幸运。就以上来看,我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已经比世界上2∕3的人幸运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呢?

  上帝问一个小孩,“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哪一时期?”小孩回答,“中年,我现在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妈妈每天都有时间看电视。”上帝又问一个中年人,“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哪一时期?”中年人回答说,“老年,我每天都要为了全家努力工作,老年人可以乐享天伦。”上帝又问一个老年人,“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哪一时期?”老年人说,“孩童时期,我现在腿脚不灵活了,没有活力,而孩子们能自由自在的奔跑,玩耍。”上帝叹了口气,“为什么没有人觉得现在的时刻最幸福呢?”

  其实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同样也是幸运的,每一天都是人生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很久以前好友就推荐我看这部片子,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没有观看,而今天,在选修课上碰巧放得就是这部影片。我很有耐心的把它看完了,觉得非常棒。里面孩子们动听的歌声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岁月。

  坚固笨重的铁门、高不可攀的围墙、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建筑,构成了影片中学校的外廓。这就是迎接失落的音乐家马修老师的短暂的归宿。而这所公读学校所遵循的理念就是“犯事——受罚!”简单,粗暴,无情的制度。

  校长赖桑是一个自私贪婪、冷酷无情而又刚愎自用的人,对学生刻薄、严厉又不理解。而马修老师则是一个善于理解孩子的学监,因为他对孩子充满爱的关怀和温情的照顾。

  记得在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上,学生嘲笑他的外形,抢走他的公文包并且肆意吵闹,马修老师是生气的。但是面对赖桑校长的质问时,马修老师没有选择将高宾送给校长去处罚,而是帮高宾隐瞒了事实。其实这对马修老师来说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过是一念之间,举手之劳,而对于高宾,他免去了一顿责罚,受到了心灵深处的震撼,这种精神的影响是远远高过于赖桑的肉体惩罚的。正式因为马修老师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才让他有所此举,震动我心。

  高宾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捉弄清洁工麦先生,使得麦先生伤势很严重用。其实高宾的本质是不坏的,他只是觉得好玩而去捣乱,并不是真心想让麦先生受伤住院。如果处理这件事情的是赖桑校长,那迎接高宾的一定是责备辱骂鞭挞等各种刻薄的手段,只是肉体的惩罚没有心灵的沟通,因为赖桑校长一向以权威处理问题,以鞭笞惩罚学生。幸运的是,马修老师又一次以包容理解的心帮助高宾改过自新,让高宾懂得自己做的错事要有勇气承担责任。高宾做到了,每天放学后照顾麦先生,当他看到麦先生转到医院进行治疗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担心麦先生的安慰和期望他快点康复。是马修先生,以一种博爱的胸怀,带给高宾一场心灵的洗涤。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当今教育,当学生做错事情以后,老师所采取的措施是一味的惩罚还是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应该进行怎样的改正。显而易见,后者的方法是更能起到作用的,而一旦将其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遗憾的发现很多老师选择的方式是简单的惩罚手段,而没有从孩子的角度,以一颗理解的心去帮助孩子从根源认识到错误的性质以为改正的方法。

  马修老师是一位失落的音乐家,曾经很热爱音乐也发誓不再碰触音乐,而正是这群看似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更加脆弱柔软的学生们,让马修老师选择了用音乐感化他们,用旋律代替纪律。用真心去温暖这些孤独寂寞的心灵,以父亲的姿态真正的理解关心学生的心。

  说起合唱班,我们不会忘记那个被前任教师评价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的皮埃尔,他拥有美妙绝伦的歌声,受到马修老师的器重和栽培,同样他也有一颗顽皮的心,他在黑板上画马修老师的漫画像,因为过度的恋母情结在马修老师的头上撒墨水?这样的行为如果是赖桑校长以“犯事——受罚!”的态度来处理的话,那皮埃尔少不了被禁闭三天,做那个反面教材,对其他学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而马修老师却选择了宽容的力量,他因势利导地还皮埃尔一个肖像素描,漫画而滑稽的让皮埃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头墨水,马修老师又选择了宽容,并且帮着皮埃尔向他的妈妈解释,在合唱班的演出上,在适当的时刻宽容的给了皮埃尔展示歌喉的机会,我们不会忘记从皮埃尔那双深蓝色的瞳孔中所散发出的那种被原谅的感激和被宽容的欣喜以及那被关注的激动。正如马修老师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老师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的,马修老师是那样的理解和关爱每一个学生,他的教育是融入爱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当学校没有热水洗澡的时候,赖桑校长冷酷的选择了任其发展,冷水有利于孩子健康。而有爱心、会移情的体育沙巴老师用行动支持了马修老师,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与照料。这是对校长和对“犯错——受罚!”理念的暗暗反抗。

  对孟丹的处罚,学校运用了绝对暴力,近期的后果是将孟丹送还原校,远期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最后的火灾。充分证明治标不治本的暴力手段是教育所不能采用的。幸亏马修老师和沙巴老师从内心坚持关爱孩子,理解孩子想亲近自然的心理,带着学生郊游,才避免了一大灾难。当孩子们唱着歌儿走在归来的小路上时,我们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对马修老师这高尚的职业情操和理解学生的浓浓深情的敬佩。

  马修老师用歌声感化学生,用旋律代替纪律,他也收获了果实。校园里一切都在改变,散发着朝气与正义。当皮埃尔墨水投向马修时,学生们群起而攻之;古板的赖桑校长抛开砸到头上的足球,开心的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数学老师竟然作为风琴伴奏者加入了合唱班,使得合唱班的音乐更加和谐和多彩;皮埃尔的母亲感受到马修老师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从此生命也发生了完全的转向;皮比诺最后在一个星期六跟着马修老师离开了学校,结束了遥遥无期的无望的等待,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们悲伤的看到马修老师的结局是不公平的被解雇,默默地离开学校。但是当他看到从高墙里飞出的一架架纸飞机的时候,他的心是充实的,他必定会觉得自己曾在这里奋斗过,曾给孩子们带来过很多希望和快乐,他曾在这里展现了他比学监更重要的价值。而他,马修老师,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教育思考,作为一个老师,传道授业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理解学生的心,用真诚的爱化作养分无私的为学生提供滋养。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

  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

  然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

  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己的春天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老师如此重要,却非常困难,因为面对一群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

  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

  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

  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

  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记得上学期上雷老师的《教育原理》时,她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马图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

  第一,不体罚学生;

  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

  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

  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最后,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

  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

  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胆,生怕犯错的恐惧,而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整部电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

  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

  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他们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样充满生机。

  他们需要的,正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渐渐忽略的爱与呵护啊!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教师是十分伟大的。

  他们往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在学生失败时说的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在学生对前途感到迷惘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还有很多很多电影往往是虚构的,也许在真实生活中它不曾发生。但是它却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爱。

  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中,我豁然开朗: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花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随时随地都因为周围发生的一切而改变。

  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节,一阵阵柔和的春风拂过面颊,绿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诠释着春天的绚丽多彩。

  然而只要有爱的包围,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拥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

  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玛丽亚也同样在用爱和音乐来教育孩子。

  不可否认,温情是个好东西。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

  《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种从头至尾都可以让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顽童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浓的,温暖的心灵鸡汤。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电影,讲的是著名指挥家皮耶尔。莫抗治收到昔日老友电话,登门拜访,两人回忆起他们的孩提时起,那时他们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池塘之底”的在校学生,这所学校的学生多为不服管教的不良少年,有一天来了一名新老师,马修。正是他改变了这些孩子们。

  这个故事十分朴实,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那座小小的阴森的学生宿舍。马修是一个矮矮的胖胖的有点秃头的中年人,他刚来学校的时候情况并不好,校长冰冷的像一个吸血鬼,孩子们又吵又闹完全不听他的话,甚至有学生偷了他的包,差点毁了他的乐谱,而马修总是以宽容的心对待他们,还替他们掩盖以不受校长的惩罚。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修发现了孩子们喜欢唱歌,之后,马修开始教他们唱歌。音乐的力量是神奇的,终年不会笑的数学老师也愉快地加入了进来,连可怕的校长也童心大起玩起了纸飞机。他让每个人都充分人知道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用真诚。音乐治疗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得到自我实现。可好景不长,马修最后被迫离开了学校。

  这六十个学生有两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就是皮耶尔,他是一个很好看的孩子,有一点叛逆,有一点任性。他有一位单身母亲,可想他曾受过多少白眼和歧视。他其实是很爱他妈妈的,不然他不会冒雨在窗外偷偷看着他母亲,他不会扔墨水到向他母亲献殷情的马修头上。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向马修说的那样“他的声音是一个奇迹”,他其实很爱唱,但是出于孩子气的原因,他坚决要和马修老师对着干,还好,最后他还是加入了,这直接引导他走上了从事音乐事业的道路。

  另一个孩子是蒙丹。他是个可怜的`孩子,行为不端被送进“池塘之底”。他不服管束,屡教屡犯,还带坏其他孩子,满嘴的污言秽语,连马修都拿他没办法。不久他出逃了,而那是学校里刚好少了十万法郎的经费,无疑他就被当成了罪犯。之后,蒙丹被抓回,校长怒不可遏对他一阵暴打,他依然不肯说出前的下落,于是他被关进了监狱,临走前他那蔑视一笑,我记忆犹新。最后真相大白,小偷另有其人。当蒙丹被放出来以后,他竟然放火烧学校进行报复!蒙丹是马修唯一没有帮到的人,他其实才是真正可怜,没人谅解他,而他也自甘堕落;有人伸出援手,而他却不愿意接受;没有偷钱,也不愿意辩解。最后离开了监狱,他已经彻底完了。与之相似的皮耶尔也差点成了这样,还好还好,他被马修拉住了。这两个孩子的对比是本剧高明之处,相似的开头,迥异的结局,被救赎与不愿接受,导致了他们人生的不同。

  马修真是个好老师,他帮助了这些孩子,虽然他只是个“小小小小的学监,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但是他用不一般的爱心。信任。,理解和真诚改写了孩子们灰色的记忆,留下了欢声笑语。如一缕阳光,春风化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老的电影了,但正因如此整部电影有一种浓郁的古典美,轻松浪漫的主色调,伴随着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在一帧帧略暗调的镜头里,故事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徐徐展开。

  醉心音乐却毫无所获的马修老师来到一家名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这里的学生调皮捣蛋,看似都是一些问题儿童,大多数老师们蛮横粗暴,校长只考虑自己的前途,遇到问题只是一味的'利用体罚手段镇压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似有一座高墙,格格不入。生性善良的马修老师来到这里,用音乐筑起了他和孩子们之间的桥梁,是他的善良、宽容、耐心和谆谆教诲,润物细无声般潜入孩子们的心灵,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马修老师的教育便是这样的,他来的第一天,马桑斯大叔因为孩子们的淘气被伤到了眼睛,无情的校长用轮流关禁闭的方式解决这起事件。马修老师了解真相后选择了让犯错误的孩子到医院照顾受伤的马桑斯大叔,善良的大叔非但没有怪罪这位孩子,还各种表扬他。这种教育方式shi犯错的孩子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温暖善良。

  马修老师用音乐的方式渐渐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灵,他组建合唱团,教孩子们唱歌,每一次孩子们整整齐齐站立,长大嘴巴唱出动听的音乐,这样的场景是美好的,是温暖的,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对自由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都在歌声里了。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我反复咀嚼着这几句台词,我发自内心地对主人公感到敬佩,不光是对孩子,还有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如果我们多一点温柔,多一点宽容,多一些理解,也许我们都会成长为更好的人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为一名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本科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看过这部电影,当时就感慨颇深,经过四年的社工专业熏陶,回头再看这部适合我们社工专业看的经典著作,感触依然颇深。

  "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看似是一群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抽烟、撒谎、打架、伤害老师、欺负捉弄年龄小的同学,很多老师都受不了而纷纷辞职离去。而善良宽容的马修老师却能看到这些孩子纯真美好的一面,并用爱心去教导感化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从而走向光明美好的一面。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青少年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矛盾性的特征,正处于由儿童向承认过度的阶段,处于一种转变的过程。童年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成人模式尚未建立,呈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不稳定的过度让青少年看起来想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心理上的独立与依赖、封闭性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败感交织在一起是青少年期矛盾性的主要表现。因此,面对"池塘之底"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作为社会工作者更应该以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去教导他们。而不是像只会用他的"行动——反应"制度的哈森校长,哈森校长充满暴力与镇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表面不敢反抗,最终屈服,但也是孩子们内心充满了仇恨与叛逆的情绪。

  影片最先讲的事件是学生乐格乐伤害了马桑大叔,但在听到校长在暴打别的孩子时,马修最终决定不把他交给校长处罚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孩子听着马桑大叔的称赞内心懊悔不已。得知马桑大叔重病转院时,乐格乐担心地问道"他会死吗?",说明孩子的内心本性是善良的。甚至后来马修发现学校丢的20玩法郎是乐格乐偷的时候,也选择了"包庇"他,为了呵护孩子心中那个买热气球的美好梦想。马修曾不止一次的"包庇"孩子们,刚上第一节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扔马修的包,恰巧校长进来,多好的告状的机会啊,可是马修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孩子们偷了他的乐谱被人看到他也帮孩子们掩饰没什么事……一次次的善意的"包庇"让孩子们感到吃惊意外的同时,也一次次对他建立了信任,也为后来的小小合唱团的成立作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说道合唱团,马修老师真是费了不少心思,不过效果也很完美。他懂得因材施教去发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从社工角度看,他利用了优势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的长处。马修听他们一个个唱歌,判断他们的音色来区分他们不同属于不同的音调,从而来分饰不同角色的歌唱部分。即便是看似作恶多端的蒙丹也被他视作唯一宝贵的男中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再坏的孩子都与自己善良的一面,关键是你要去发掘他们,鼓励他们,看到孩子们的发光点,并真诚去赞美他们,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这些马修做到了。

  提到蒙丹,我马上就想到了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标签论。标签论认为:个体演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越轨"或"犯罪",因而产生了"越轨者"或"罪犯".因此越轨和犯罪并非"越轨者"或"罪犯"的个体原因所致。社会给确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贴上标签,使逐渐形成"越轨者"的自我印象,并自甘堕落,一再违法,从而造成犯罪现象不断增多。因此,贴标签会强化违法行为和越轨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一个人一旦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便很难改变。

  蒙丹就是被贴标签的受害者,因曾偷过一只表而被标签化。学校丢了20万法郎后,校长就不假思索地认定是蒙丹偷的,还动手殴打逼问。严刑拷打和莫名的加罪,是引起最终蒙丹防火烧学校宿舍的主要原因。

  "池塘之底"的这群孩子处于典型的烦恼增值期,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在情绪体现在尤为明显。因此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并具有十分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另外还有冲动性、内隐性和不确定性。

  性格古怪叛逆的莫杭治,最终能成为指挥家全归功于马修老师发现并挖掘了他的音乐天赋。虽然马修刚来时莫杭治曾在黑板上丑画马修老师;虽然看到马修与自己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莫杭治向马修倒墨水;虽然在最后的排练中马修删去了莫杭治独唱的部分,可是最终,结局依然完美。最后的表演中马修示意让站在一旁的莫杭治独唱时,莫杭治的眼神中不仅透露出了惊讶、欣喜更多的是理解和信任,所有的一切在两个眼神碰撞的那一刻都释怀了。

  有着一颗执著坚守的心的`小小佩皮诺是我最喜欢的小可爱。他总能如我所愿的得到善良马修的关心与关注。即使不会唱歌,也会成为他的小小指挥助理。因有着一颗坚定执著的心,小佩皮诺每周六都会去大门口等父母来接他。可能是他的执著感动了上帝,马修离开那天刚好是周六,善良的马修不忍心抛下他而带他离开了"池塘之底".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结局。

  整部剧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马修被校长辞去职务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虽然没有亲自来送别,但从窗口露出了一双双挥动的小手,飞出了孩子们折的纸飞机和写下的满满的不舍。看到这里,激动的泪水在我眼中打转,内心特别激动。因为我有着相似的经历。今年暑假我在家帮堂姐的辅导班学生辅导功课,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一个月后最终要分别的时候,这群6--12岁不等的孩子每个人都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给我画了一幅画亲手送给了我。看着画旁边歪七八钮地写着"老师再见"、"老师,我舍不得你……"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从鲜艳的多彩又简单的画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甚至叛逆的行为,但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天使。我们要用耐心找回孩子们天使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少年。社会工作在实施矫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平等和接纳价值观。犯错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十恶不赦,只是以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来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或满足了不被社会认可的需求。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坚信人的行为和人性是有巨大的可塑性,并将其作为开展工作的价值基础。愿每个社会工作者面对问题少年的时候都能以最真诚的心,最专业的态度和价值观,用心倾听他们的内心,找回孩子们天使般的微笑。

  为一名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本科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看过这部电影,当时就感慨颇深,经过四年的社工专业熏陶,回头再看这部适合我们社工专业看的经典著作,感触依然颇深。

  "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看似是一群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抽烟、撒谎、打架、伤害老师、欺负捉弄年龄小的同学,很多老师都受不了而纷纷辞职离去。而善良宽容的马修老师却能看到这些孩子纯真美好的一面,并用爱心去教导感化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从而走向光明美好的一面。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青少年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矛盾性的特征,正处于由儿童向承认过度的阶段,处于一种转变的过程。童年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成人模式尚未建立,呈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不稳定的过度让青少年看起来想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心理上的独立与依赖、封闭性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败感交织在一起是青少年期矛盾性的主要表现。因此,面对"池塘之底"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作为社会工作者更应该以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去教导他们。而不是像只会用他的"行动——反应"制度的哈森校长,哈森校长充满暴力与镇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表面不敢反抗,最终屈服,但也是孩子们内心充满了仇恨与叛逆的情绪。

  影片最先讲的事件是学生乐格乐伤害了马桑大叔,但在听到校长在暴打别的孩子时,马修最终决定不把他交给校长处罚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孩子听着马桑大叔的称赞内心懊悔不已。得知马桑大叔重病转院时,乐格乐担心地问道"他会死吗?",说明孩子的内心本性是善良的。甚至后来马修发现学校丢的20玩法郎是乐格乐偷的时候,也选择了"包庇"他,为了呵护孩子心中那个买热气球的美好梦想。马修曾不止一次的"包庇"孩子们,刚上第一节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扔马修的包,恰巧校长进来,多好的告状的机会啊,可是马修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孩子们偷了他的乐谱被人看到他也帮孩子们掩饰没什么事……一次次的善意的"包庇"让孩子们感到吃惊意外的同时,也一次次对他建立了信任,也为后来的小小合唱团的成立作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说道合唱团,马修老师真是费了不少心思,不过效果也很完美。他懂得因材施教去发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从社工角度看,他利用了优势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的长处。马修听他们一个个唱歌,判断他们的音色来区分他们不同属于不同的音调,从而来分饰不同角色的歌唱部分。即便是看似作恶多端的蒙丹也被他视作唯一宝贵的男中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再坏的孩子都与自己善良的一面,关键是你要去发掘他们,鼓励他们,看到孩子们的发光点,并真诚去赞美他们,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这些马修做到了。

  提到蒙丹,我马上就想到了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标签论。标签论认为:个体演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越轨"或"犯罪",因而产生了"越轨者"或"罪犯".因此越轨和犯罪并非"越轨者"或"罪犯"的个体原因所致。社会给确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贴上标签,使逐渐形成"越轨者"的自我印象,并自甘堕落,一再违法,从而造成犯罪现象不断增多。因此,贴标签会强化违法行为和越轨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一个人一旦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便很难改变。

  蒙丹就是被贴标签的受害者,因曾偷过一只表而被标签化。学校丢了20万法郎后,校长就不假思索地认定是蒙丹偷的,还动手殴打逼问。严刑拷打和莫名的加罪,是引起最终蒙丹防火烧学校宿舍的主要原因。

  "池塘之底"的这群孩子处于典型的烦恼增值期,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在情绪体现在尤为明显。因此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并具有十分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另外还有冲动性、内隐性和不确定性。

  性格古怪叛逆的莫杭治,最终能成为指挥家全归功于马修老师发现并挖掘了他的音乐天赋。虽然马修刚来时莫杭治曾在黑板上丑画马修老师;虽然看到马修与自己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莫杭治向马修倒墨水;虽然在最后的排练中马修删去了莫杭治独唱的部分,可是最终,结局依然完美。最后的表演中马修示意让站在一旁的莫杭治独唱时,莫杭治的眼神中不仅透露出了惊讶、欣喜更多的是理解和信任,所有的一切在两个眼神碰撞的那一刻都释怀了。

  有着一颗执著坚守的心的小小佩皮诺是我最喜欢的小可爱。他总能如我所愿的得到善良马修的关心与关注。即使不会唱歌,也会成为他的小小指挥助理。因有着一颗坚定执著的心,小佩皮诺每周六都会去大门口等父母来接他。可能是他的执著感动了上帝,马修离开那天刚好是周六,善良的马修不忍心抛下他而带他离开了"池塘之底".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结局。

  整部剧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马修被校长辞去职务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虽然没有亲自来送别,但从窗口露出了一双双挥动的小手,飞出了孩子们折的纸飞机和写下的满满的不舍。看到这里,激动的泪水在我眼中打转,内心特别激动。因为我有着相似的经历。今年暑假我在家帮堂姐的辅导班学生辅导功课,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一个月后最终要分别的时候,这群6--12岁不等的孩子每个人都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给我画了一幅画亲手送给了我。看着画旁边歪七八钮地写着"老师再见"、"老师,我舍不得你……"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从鲜艳的多彩又简单的画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甚至叛逆的行为,但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天使。我们要用耐心找回孩子们天使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少年。社会工作在实施矫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平等和接纳价值观。犯错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十恶不赦,只是以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来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或满足了不被社会认可的需求。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坚信人的行为和人性是有巨大的可塑性,并将其作为开展工作的价值基础。愿每个社会工作者面对问题少年的时候都能以最真诚的心,最专业的态度和价值观,用心倾听他们的内心,找回孩子们天使般的微笑。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今天,老师带我们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影电影,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音乐老师马修来到一个叫做池塘之底的学校做学监,可他面对的是一群被大人们放弃的野男孩,马修到学校后发现这里居然没有音乐课,便想能不能通过音乐,来改变孩子们的`性格,于是他偷偷组织了合唱团,可毕竟纸包不住火,很快,马修组织合唱团这件事情,就被校长知道了,校长一开始并不觉得这个合唱团很好,一度甚至想取消合唱团,可举办合唱团这件事被公爵夫人知道了,公爵夫人来到这个学校听同学们演唱,当她问这个合唱团是谁的主意时,校长却说这是他的主意。我觉得校长哈森把名誉和金钱以及加官进爵看得太重,就像电视剧中,一些地产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向政府人员行贿。

  可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这些地产商和受贿官员被一网打尽,至于后面嘛,你就自己去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昨晚,感觉身体异常疲惫,大概是感冒未愈的缘故。无心阅读,便找了电影来看。是一部国外的老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很早就听过这部电影,也知道是讲老师与学生的故事,并且评价颇高,却一直没有找来看。今天正好趁这个空暇欣赏欣赏,就当给自己放个假,给心灵增添一些滋养吧。

  大概因为几乎整部电影都在讲回忆,因而节奏显得十分缓慢,却并不拖沓沉重。导演的拍摄手法十分平实,并没有过多花哨的东西和渲染手法,只以真实的呈现触动观众内心和情感世界。

  回忆从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从旧友手中拿到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遗下的日记开始,那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时光也仿佛开始倒流,在脑海,在心间,一页页铺展,一幕幕推进,渐渐拼凑出那段在“池塘之底”度过的岁月……

  随着平铺直叙的开场白,马修老师提着他的行李箱出现在一座破败不堪的校园前。这是一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秃顶“老头儿”,今天是他第一天到“池塘之底”报到,他是这里的新任学监。刚到门口,他就遇到了“周六门童”——一个父母双亡、却执意在每个周六都在大门口等待父亲的小男孩。之后,马修老师办理了交接手续,正式走马上任,接替了他的前任——一个被孩子折磨得遍体鳞伤的老师,成了六十多个孩子的“保姆”。在这里,虽然哈森校长和各位同事耳提面命,要他小心注意,这里的孩子一个个都很顽劣,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他们不知要搞出什么花样,到时候就是收拾不完的“烂摊子”。马修老师也听到不少有关这些孩子的“光辉事迹”,可心中却不从认为他们真的是无药可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班上的孩子们编小曲骂他,歇顶的脑袋却突然灵光一闪,决定开始组织一次实验——他要在班里组织合唱团,通过他此生挚爱的音乐来涤荡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灰色压抑的生命重新感受到温暖、美好、自由与希望。然而,计划开展的并不顺利,经常会有许多“意外”发生。他发现问题学生皮埃尔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天籁般的嗓音,却也着实有着大家所说的令人头疼的性格。但马修老师是个善良而执着的人,他始终不愿意放弃每个学生,在教他们唱歌的同时,在课堂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之中,耐心地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渐渐的,孩子们的歌唱得越来越好了,性子也收敛了许多。而马修也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为孩子们写了一首又一首属于他们的歌。那歌声越过教室的窗户,越过学校的高墙,越过大片的丛林,直飞向那湛蓝广阔的天空,就像孩子们那被禁锢了的渴望自由飞翔的心灵。马修老师带来的改变大家有目共睹,并且欣然接受,仿佛那一腔教育的热血又沸腾起来。却只有校长哈森先生难以忍受,马修老师的成功就像一面镜子,映射了他的失败。因此,他处处刁难,想要赶走马修老师。当马修老师无奈地拎着自己的箱子走出学校的时候,不被允许与他见面的孩子们却反锁了教室门,以他们特殊的方式为这个可亲可爱的'马修老师送别。伴随着高墙大窗内不断飞出纸飞机,孩子们优美的歌声再次响彻天空。马修老师颤抖着手展开纸飞机,逐一阅读上面的文字,舌尖跳动的是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字体如同他们的面容那般鲜活,在他眼前闪过,如同他们的歌声那般动人,在他耳边久久回荡。伫立良久,看到窗子里孩子们那一只只拼命挥舞的小手,马修老师终于挺直了脊背,面带微笑地离开了。他带走的,是孩子们给予他的真诚的祝福和纯真的爱,还有那个偷偷溜出来,执意跟他走的“周六门童”... ...

  最终,那个一贯高压残暴、以体罚等手段压制学生的校长终于被学监和学生联名告发,离开了这座学校。

  日记读完了,皮埃尔的回忆结束了,电影也随之到了尾声。马修老师与音乐和孩子为伴,平静度过余生。他的弟子皮埃尔成了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印证了他当初的一双慧眼和独具匠心。在他平凡的一生里,正是他的善良、宽容、循循善诱,使得这些孩子在压抑和迷惘中看到光明和希望。当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再次震撼了我的心灵,只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美丽的声音,他们是世界上最棒的合唱团!

  此时此刻,回想着电影中孩子们放声歌唱的画面,感动的潮水还在一波一波地涌动。教育是什么?是爱,以爱去博爱,就像那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感人的片子,没有商业成分,没有炒作恋情,没有尔虞我诈,只是很单纯的一部剧,讲述了“池塘之底”的一群孩子和一个叫做马修的学监的故事。作为一个故事,无可避免的,有反派。其实也不尽然,片中的校长大人也有童心。

  也许大家都发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片中的每个人都在变,派皮诺变得像一个孩子一样,天真可爱。他会在数学考试时问身边的同学:“5×3等于多少?”,虽然勒克河给处的答案是“53”。而不是如影片一开始,孤独的倚在门边,望眼欲穿的等待自己的父母。那一刻,班上许多女孩的母性被激发,直呼“好可怜!”“好可爱!”校长先生也有一开始的专制独裁变为稍稍通情达理。虽说最后还是颇为小人的收场。

  马修曾这样形容皮埃尔“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但就是马修,让池塘之底这个有如炼狱般充满死寂与救赎气息的地方传出天籁。马修,是一个孤独的艺术家,一个另类的学监,一个最成功的救赎者。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

  20xx年上映的法国电影,真的不错。以前肯定看过,印象却不深,这次重新看。有点感触。

  一部电影怎么算好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

  题材:选题第一,新颖新奇,有故事性,便于演绎;

  画面:简洁,清楚;

  表演:自然,细节到位;没有多余的情节,不必要的、以为观众看不懂的啰嗦;

  音乐:增强主题;

  价值观: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人性的光辉。

  这个电影题材很简单:问题少年的教育,要讲好故事其实不容易,我们看过一些这类电影,说教型的、心理辅导型、家庭悲剧型等,看起来没有意思。这是只有价值观,没有故事性。

  这部电影却做到了,让人有共鸣,表演到位,画面优美,故事动人。

  特别是音乐,故事说的就是用音乐来改造小孩,用音乐之神秘影响力来升华小孩子的心灵。

  还有细节,这部电影处理得相当好,特别是这些少年的表演,令人惊叹。

  再说下教育的问题,在日本、西方世界,特别重视课外活动。在日本有5个人以上的课外活动社团,就可以登记注册,学校还要给予支持,不管是文学、体育、还是音乐、绘画什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在我国,这个叫素质教育,但依然是填鸭式的方式或者目的为了加分。差距太大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看《放牛班的春天》的时候,我哭了好多次,笑了好多次。哭,笑——两种最富深情的表达方式。这部影片就像一碗汤,一碗出现在理想与现实,勇气与担忧不断在我生活里纠缠不清的时候的心灵鸡汤,它是那么热腾腾,舒暖开我整个身心。

  我想先大概讲讲影片里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他也属于我们的故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翰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来蒙马修遗下的日记,莫翰奇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领域的尝试失败后,我深信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这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辅育院。”这是马修老师最初的自白。

  马修从这天开始就不断发现伤害。每天在铁门前等待星期六父亲接他回家的可怜孤儿贝比诺,用剪刀划破没收他香烟的老师的穆同,在门下设陷阱撞伤罚他打破壁砖的麦神父眼睛的盖贺客,被原来老师描述成“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的莫翰奇......这些孩子都被不再关注学生的灵魂生长,不再倾听教师的善意建议,只在寻求通达的路径,只在解决经费的来源的哈善院长视为无可救药。面对学生,院长和老师只是权威地“一犯规,就处罚”。

  难道他们真的无药可救?马修觉得不是的。为了更了解大家,马修请孩子们在纸上写下姓名、年龄,和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他很惊讶的是除了小不点贝比诺,每个人都写了,每个人都梦想有个很棒的职业,消防员,牛仔,驯兽师,战斗机驾驶,间谍,拿破仑,热气球驾驶员,外籍兵团......他也发现穆同担心病情突然恶化的麦神父会死,老做和本性相违背事情的莫翰奇有着天赐的好嗓子,郭和颁偷了院长的20万法郎只是为了付飞行热气球完成他热气球驾驶员的梦想......马修决定用心去驯服他的那些爱作怪的学生们,尽管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阻碍。

  曾发誓永远不再作曲的马修要为他们写歌,组合唱团。在他看来,可爱的孩子们就是他满满的灵感。原来歌声真的让孩子们不再那么爱闹事,而且似乎启发了他们的心智。令人喜悦的事情一件件出现。连严肃爱打人的萧老师也开始有意无意协助马修老师。合唱团也令院董事很兴奋,只是这教育成果被没人情味的哈善院长揽入自己怀中。

  就在哈善院长为解决经费并封爵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蒙丹纵火烧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痛苦记忆的学校,留下一个诡秘的笑容,转身远去。幸运的是,其时马修恰好带领六十多个孩子去野外游玩,幸免一死。然而,马修的擅离职守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推诿的。他被解雇,并要求立即离开,不得与孩子们再见。

  一封封叠成纸飞机的送别信,还有窗户里飘出的心灵歌声,让马修老师幸福而自豪,他明白他做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了。

  “此刻,我心中充满喜悦与乐观,我真想向全世界高声大喊,但又有谁会听到我的心声?根本没人在乎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很快的找回自我,我名叫克来蒙马修,过气的音乐家和失业代课老师。”这是马修最后的自白。

  贝比诺的坚持和等待是值得的,马修离开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马修带走了可怜的贝比诺。莫翰奇也申请了里昂音乐学院,我想其他孩子们也已经过着和从前不一样的生活。

  马修教音乐直到他的生命尽头,但并不刻意追求名利,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他知晓,真的只有他知晓吗?不!应该不只......

  克来蒙马修用音乐做教育,用希望和爱做导师,我想,没有比这还轻柔却充满力量的方式了,教育即启发心智,以心对心的行为艺术,而且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无差别的爱,马修老师做得太好了,虽然蒙丹成为了他的一个遗憾。就像影片中的麦神父所说,孩子们都不坏,不过要懂他。麦神父在我看来是一个大智者,也大善者。

  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无疑也是教育的一个规律。过气的音乐家克来蒙马修拉着处于黑暗底畔的孩子们走出心灵的穷途,看到了光芒万丈的`天空,却也成就了自己的音乐人生。这不就说明教书育人不只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生存,更深的是这是创造老师自己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意义不可能置于他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之外,哪怕再怎么不足挂齿的事。

  老师教育孩子,那孩子是什么,教师的意义又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终生都在尝试答案的问题,而这个答案,需要你用心用爱用一生去努力完美!Vois sur ton chemin暸望你人生未来的道路Gamins oubliés égarés被遗忘和迷失的孩子们Donne leur la main请对他们伸出你的援手

  Pour les menés vers d'autre lendemain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Sent au coeur de la nuit感受著午夜的激情L'onde d'espoir希望的波动Ardeur de la vie生命的热力Sentier de gloire感受著旅途的荣耀Bonheurs enfantins孩提的幸福时光

  trop vite oublié effacé s太快遗忘和抹灭

  Une lumière dorée brille sans fin万丈光芒闪耀Tout au bout du chemin在道路的尽头

  Sent au coeur de la nuit感受著午夜的激情L'onde d'espoir希望的波动Ardeur de la vie生命的热力Sentier de gloire感受著旅途的荣耀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池塘之底”是一个住满调皮孩子的学校,因为里面有许多都是父母离异,没有人管孩子,所以非常调皮。马修是一名刚被调到这所学校的新学监,校长是一个性格暴戾的人,我真不明白怎会有这样的校长,他虐待学生,大家都讨厌他,但是太怕了。马修以前是一名音乐家,他总拿着一个包夹,因为他决定教孩子们音乐,马修很幽默,对孩子们非常好,大家都很有兴趣地学,如果马修看见哪个孩子要被校长罚了,他回去求情,他十分善良!贝比诺很可怜,父母死了,他不相信,校长就骗他星期六父母就来了。

  马修发现莫安琦很有音乐的天赋,所以成了他的合唱团的独唱。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局了,可是谁知道呢?一场大火就灰飞烟灭了,其实马修救了孩子们,因为他带他们去玩捉迷藏了,但是校长却为他没有看守学校而解雇了马修。之后,其他的老师投诉了校长,这所学校就这样消失了。贝比诺无处可归,执着的请求马修带他走,马修心软就带他走了。

  马修用他的方式造就了善良的孩子们,我为哈山校长的残忍而感到十分愤恨,对孩子的遭遇而感到十分心疼,对孩子们遇到马修而感到十分开心,对被比诺的执着而感到十分快乐!我还是不能忘记马修临走的那天,孩子们把门锁起来(不让校长阻止)对着窗口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祝福扔给马修,对着窗口合唱送行!马修幸福得流下了眼泪,他曾说过,虽然他没有妻子,但他有六十个孩子!

  这部电影真的很励志,他告诉我,要看准自己的优点,有了梦想,就去追梦,只要真心的对待一个人,就一定有回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让我极为震撼,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教育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来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的学生很顽皮,校长很暴力,总是以暴制暴,所以孩子们就会变本加厉,情况变得糟糕透了,直到马修来了。

  马修刚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就有位教师的眼睛受了伤,他还从校长口中知道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这件事让马修决定,他要在这些孩子们心中树立威严,但不能像校长一样,一犯错就处罚,应该给他机会,让他们在爱中悔改。马修觉得这些孩子不是无药可救,只是缺少教育。后来,马修知道了是哪个孩子伤害了老师,他没有告诉校长,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老师,给了他弥补的机会。

  一次,马修回到宿舍发现他的公文包内的东西不见了,他很着急的出去找了,最后在厕所内发现了,他发现了孩子们对音乐很感兴趣,从那天开始,马修的心里有了个想法,他想组建一个合唱团。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创作歌曲,白天教学生唱歌。他发现皮埃尔很有天分,他的歌声很动听。本来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就在一天校长外出参加会议,马修偷偷的带他们出去捉迷藏,学校不知怎么的'就失火了,就在大家都以为学生们都在里面时,马修带着他们回来了。但是校长却认为他没有好好看守学校,解雇了马修,之后校长也被解雇了。皮埃尔的妈妈听从了马修的建议,把皮埃尔送进了音乐学校,最终成为了一名音乐家。

  我觉得春天就是指的马修老师,就是因为他的到来放牛班才有了春天,有了希望和温暖快乐。马修老师很爱他们,他的爱和音乐带给孩子们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故事讲的是在一所名叫“池塘畔底”的学校,主要讲的是这所学校一位名叫马修的代课老师,在马修先生还未到来之前,那些学生内心十分冷漠,天天专干一些坏事,校长时常惩罚学生,犯了一些小错误就要到处罚室关上六小时。因为校长的粗暴,让学生们的内心更加黑暗,而马修先生的到来,好似一盏明灯,为孩子们指路,他还创办了一个合唱团,马修先生每天晚上创作歌曲,早上来教学生。在其他老师看来,学生一但有错,就该送到校长室,让校长把学生关禁闭。而马修先生发现学生犯了错只会让他们下次改正,不告诉校长。在一次合唱会上,因为合唱团的表现不错,就请校长去吃庆功酒。当时只有马修先生和其他几名教师在学院里,意外的是有人放火,校长回来以后,就把这事故意推到马修先生身上,并让马修先生辞职,在走之前,还不许马修先生在看一眼他的学生。马修先生痛苦急了,他再也不能看到他的学生了。这时,学院的窗口落下了带着祝福话语的纸飞机,送给这个改变他们一生的人。

  在纷飞的'序曲中,他用那炽热的心,融化了孩子们心中的冰封的海洋,展开了风帆,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之中,打开了新的人生篇章。

  马修先生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孩子,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希望散播在孩子们的心田。他用音乐唤醒了孩子冷漠的心,也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我觉得适宜的教育方法,才是孩子们将来走向社会的成功所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2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27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推荐】12-2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热门】01-01

【热】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21

【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2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12-2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热门】12-13

【热门】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