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声慢》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
走进作者,背景介绍: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二.赏析全词1.齐读上阙。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B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级(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C级(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二)赏析下阙
1.齐读下阙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C级(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梧桐材质清脆,古时常用来制作古琴,叶子硕大茂盛,落叶较早,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之说,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一滴滴、一声声,滴进她的心坎,敲击震撼着她的心扉,不得安宁,无法解脱。秋风带来寒意,秋雨带来惆怅,落叶让人更感失落。风声,雨声,落叶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伤心。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有时放,自然而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能是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研读探究]: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学习总结】
鉴赏诗词要注意到几个问题: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身世背景解读。
2、研读关键词句,如诗眼、抒情句、意象。
3、发挥联想,还原画面,揣摩作者意图。
【当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全词。
《声声慢》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声声慢》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 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声 声 慢
国愁 家愁 情愁
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作者及作品(2分)
课前: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 、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渲染课堂气氛。(课件1)
教师: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峰。后人怎样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请看屏幕。
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
教师: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
课件3展示课题 教者 :姜紫波
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欣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一般鉴赏方法六步骤欣赏法。
课件4:“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步骤鉴赏诗歌
知人论世:李清照及其作品。(课件5):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过渡: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
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课件6)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好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记下了她凝重的相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放之作。记下她沉沉的亡国之痛。
她的人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欢乐闺中;甜蜜新婚;凝重相思;凄苦暮年。
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整体感知
1、课前背诵:
《如梦令》
《武陵春》
《醉花阴》
《声声慢》
研究成果:
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步骤一: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二、 朗读(3分钟)
教师: 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具有音韵的美。我们就在名家朗读中品味其美吧。欣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
展示成果: 课件8品音韵
大家推荐2名同学进行朗读学习。
学生朗读(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
鼓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到美读的境界。
师生互动 生与教材互动
三、赏画面(分)
四、品意象(3分)
鉴手法(3)
五、悟情感(3)
结句欣赏
3) 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欣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
8、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课件9)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
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结论:风渲染愁情 凄凉氛围。
教师点评: 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寒冷,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寒冷。哦,我知道,这心里的冷,是酒趋不走的。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
我抬头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
大雁意象:象征离愁
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那一朵值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伤心处。
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的出呢。
点评:意象:梧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
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
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没有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
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
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意境呢?
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分析层次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
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
著名作家 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世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
词作中还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情,表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
教师:欣赏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个”、“愁”悟情感(课件13)
说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
点评: “一个”,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
“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再读全词: 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感情读出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 请学生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声声慢》教案 篇5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 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 体验情感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 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
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 (学生言说 ) (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 ”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 思悟 体验:
一、读“天”
1、 朗读词
2、 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 黄昏 秋天(黄花)晚 || 风 细雨
3、 学生活动,交流
4、 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 雁 || 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 寻寻觅觅 三杯两盏淡酒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怎敌 正伤心 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 黄昏 风急 细雨
国 家 自己 寻寻觅觅 亡国之恨
声声慢 李清照 淡酒 怎敌 丧夫之哀
过去 现在 守着 独自 孀居之苦
地:家 窗儿 黄花 梧桐 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声声慢》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并体会词人之愁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学习重点
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厚重愁情的深入体会。
学习难点:通过与早期词作的比较阅读,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①知人论世
通过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和《武陵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②诵读法
③“情境法”教学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④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人类灵魂不朽的造化。徜徉诗歌的殿堂,我偏爱易安一人,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易安的词作,易安的世界。
【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能让学生快速走进教学氛围,快速走进作者。】
2、知人论世
诵读李清照前后期的三首作品[《如梦令》两首、《武陵春》],让学生发现、总结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诗词。
【教师总结】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悠闲、充裕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此时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新明丽;后期饱经离乱、颠沛凄苦的生活使她的词多写其悼亡之悲、怀旧之思,词风哀婉凄凉。而《声声慢》写于词人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
【这个环节在训练概括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涵咏词韵,走进作品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词的基调
(2)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诵读,诵读者自己评析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情感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自我点评中进一步明确词的基调和情感。
(3)全班齐读,把握节奏,情感、,教师做最后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4、合作探究,解读作品:
教师提问:找出你喜欢的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并作赏析
学生合作探究后展示,教师引导总结。
课堂预设:
(1)缘愁选景——感悟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2)缘愁选景——品意象析愁情
分析“酒”、“风”两个意象:
明晰:酒是“三杯两盏”,量并不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说明并非酒淡、酒少,而是愁浓。“乍暖换寒时候”并非天冷,而是词人的孤单寂寞与凄清。
分析“雁”这个意象
明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分析“黄花:这一意象
明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故花盛,则以乐景衬爱情;花衰,则以哀景写哀情。
分析:“梧桐”、“细雨”两个意象
明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教师总结:“处处景语皆情语”,词人借助一系列意象来表达她浓浓的愁情,虽不见一“愁”字,但字字读来皆是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结合诗歌的传统意象和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3)以愁作结——品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愁之内涵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亡国之恨
5、诵读提升
在理解作品之后,再次诵读作品,品味作者浓浓的愁情。
6、拓展延伸
结合你对作品或作者身世的理解,选取本词的相关意象或词语,完成下面的对联。
淡酒怎敌晚风,冷冷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窗酌酒,雁过天寒风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当堂完成写作并展示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作品和作者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7、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读《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课后作业: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你们知道哪些呢?课后请收集相关写愁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声声慢》教案 篇7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伤心,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板书:标题和作者)
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呢?这便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对作者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教师进行明确。)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
2、师范读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注释7来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诗歌赏析
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词人是愁绪满怀的,似乎要被愁所淹没,就如她在《武陵春》中所写到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么是什么触动了她的愁绪,让她愁绪难耐呢?(这时我们就必须抓住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赏析)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并让学生从其他诗歌中去再次体会这种情感。
①详析“酒”意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含酒的诗句呢?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们开心的时候会喝酒,忧愁的时候也会喝酒,于是酒在文学中便拥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喜,一是悲。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学习的这首词上来,在词人的眼里酒是喜的还是悲的呢?词人是怎么来描述酒的?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是愁的象征。
②略析“秋风”意象
词人喝酒不仅仅是为了消愁,也是为了抵御晚秋凄凉的冷风。秋风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秋叶便会飘落),那么此时的秋风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会渲染一种愁情。
③详析“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
1)雁到秋天,由北向南飞,词人亦四北方人,到南方来避难,所以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这便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2)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此刻她的相思之情将要寄托给何人呢?于是心中的那份亡夫之痛油然而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象征离愁。
④略析“黄花”意象。
凋零枯萎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和孤苦飘零的晚境,此时的词人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此时,词人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此处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⑤详析“雨”、“梧桐”意象。
正是因为没有了那样的闲情雅致,于是词人只好独自守在窗边,消磨这无趣又悲凉的岁月。此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滴在了院中那枯黄的梧桐上。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洒落在梧桐上,这既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词人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令人心碎。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词的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氛围。(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此处连用十四个叠字,不仅由外(部的动作和环境)到内(心悲戚的心境)、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了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4、略析“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品味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六、能力迁移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赏析《一剪梅》,体会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情。
《声声慢》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
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
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出现,让他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学过的诗句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从“特殊”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例如“酒”这个意象,学生们能背出“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都门帐饮无绪”(柳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等诗句,所有诗词句里,“酒”都表现了“愁”。很自然的,学生得出结论: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通过“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
像梧桐这个意象,学生们学过的诗词中很少出现,我在列举一些例句时比较详细的解释诗句内涵,否则学生们可能不能理解。
当所有的意象分析结束,每一个意象都指向“愁”字,学生们很自然得出“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的结论。
4.、分析“为何生愁”
这一点一定要结合李清照的经历来谈,所以我排了一个“李清照大事年表”,将她从“结婚”到“离世”的经历一一列举,学生很直观的就得出了“愁”的源头----“亡国之痛”“丧夫之哀”“沦落之苦”“乡土之思”。
5、结语
我用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输千古是著书。”和梁衡李清照传记《乱世中的美神》来总结评价李清照。
课后,学生们集体朗诵这首词,播放《声声慢》歌曲,在乐曲声中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致敬!
四、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虽然不用动多少粉笔,但很多演示的部分其实也就是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充分利用了课件的优势,让板书出现有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层次,既有绘画美又有形式美,既扣住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解决重难点。
《声声慢》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词作的艺术风格。
2.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在品读中欣赏
教学难点:意境的品味。比较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比较法:阅读欣赏、品味理解两首词的内容、感情基调。
拓展训练:课外阅读、摘录、收集与这两首词的内容、境界相似的诗词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文学作家灿若繁星,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令读者陶醉。其中,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以它独有的风格闪烁在中国文学史的殿堂里。今天我们将欣赏这座文学殿堂里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婉约派作家秦观和李清照的词作----《鹊桥仙》和《声声慢》
《鹊桥仙》和《声声慢》都是词牌名,不是词题。《鹊桥仙》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之事。《声声慢》原来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的比较平缓,李清照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便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
二、作者简介:
1.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他擅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其词则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词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
2.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的词人。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在其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她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幸福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夫妻恩爱尤佳。后因北宋新、旧党之争,而回到家乡度过了近十年时光。南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辗转流浪于浙江金华与临安一带,郁郁而终。她的词1
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则以家国之思为主。
三、朗读欣赏(根据词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1.学生试读
2.教师导读
(一)《鹊桥仙》词的上片写这对仙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全词人物的感情喜忧交加,但基调是昂扬的,读时以欢快为主。词上下两片的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得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全词四小节又类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读时须有与此相应的语气,要有鲜明的层次感。最后一小层即“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读此句须放慢语速,声音要柔和些,且有余韵——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声声慢》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丈夫病故,夫妻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作,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基调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读时以“愁”为主。
词的起句很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朗读起来,非常哀婉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当她自己还未开口时,听众已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忧伤的情绪还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3.学生齐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读中点拨、品味、欣赏(现在我们来边读边品位这两首词)
(一)《鹊桥仙》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那些正在飞驰长空的闪亮的星星仿佛正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相思之苦,忧恨之长]。“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极力形容银河的'辽阔,“暗渡”二字点出“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写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此句写牛女相距之远,相见之难,。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便抵得上人间卿卿我我,千遍万遍的缠缠绵绵。词人以“风”是“金”的、“露”是“玉”的来热情歌颂这种爱情的圣洁与永恒。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写爱情的回报]。可相会的时间又是那么短促,这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刚刚相见怎么又到分离的时刻!怎么让人忍心回头去看回去的“鹊桥归路”呢!“忍顾鹊桥归路”,是写别离,那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真是“相见亦难别亦难”(让人不忍心回头看)啊!此时无声……
词笔至此,词人忽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是写主人公互赠誓言,充分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久长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歌咏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这种爱情是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心之相印。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一反常人对爱情难舍难分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并巧妙的与上篇的议论遥想呼应,升华了人世间夫妻之间的感情。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下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我欣赏《声声慢》,并和《鹊桥仙》作对比]
学生自赏要求:
1.找对比点:基调:情感线索表达方式艺术表现手法
2.找关键词:
(二).《声声慢》
「寻寻觅觅」词人心中孤独空虚,想找到失去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然而,寻觅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身的冷清和满心的忧伤凄楚,觅无所得。]这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冷清、凄惨、忧伤、极度空虚、孤寂无依的凄凉处境。
加之天气乍暖还寒[天气忽冷忽热],实为最难将息[调养休息]!
“三杯两盏淡酒”本应是借酒消愁,但愁仍难排遣,因为愁情,加之“晚来风急”三杯两盏淡酒“敌不过”。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可词人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一个“晚”字,暗示“到黄昏....”的处境。这三句,实为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蓄未说之事略加点明。仰望天空过雁,却勾起的是对往事的伤心回忆。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勾起了故乡之思,可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
鬓生华”《清平乐》;“旧时相识”也是作者早年写给赵明诚《一剪梅》词中的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撩拨了思夫之情。“旧时相识”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把词人久经飘泊,独在异乡,今非昔比的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真是死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生者独自悲啊!这就越发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和孤独无依之感
下片直承上文。俯视满地盛开的菊花,然而,自己却因忧伤憔悴而瘦损了,那有知己共赏共摘呢!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啊!
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又下起了绵绵细雨,这种境况,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说得尽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一点雨就是一点愁,“点点滴滴”的雨就是千丝万缕的愁,连绵不断的愁。如果说自然界的风雨是吹打在梧桐树叶上,那么,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无形的风雨却打在愁人的心上!愁啊!愁!愁-愁-愁!如果用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我倒认为这种愁还有量度,可以释怀、可以流放;而李清照的愁却如泰山压顶,又如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词人重重的压住、团团的围住,让她喘不过气来!是掉进深渊的愁,是无限愁!这种“愁”也不是《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这种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愁,任何比喻在此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结尾的反问句式,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功效!使词人的愁显得无限的长….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感情基调(要求学生总结、归纳出一条线索)
《鹊桥仙》主人公有“弄巧”“传恨”的相思之苦——但也有“暗度”相逢的喜悦情怀——更有“柔情似水”的蜜意缠绵、互吐衷肠的回报——虽有“忍顾”时难舍难分的别离——但因有别后的互赠誓言、有久长情的安慰,为下次的相逢“暗度”增强了信念——可谓“天涯咫尺”,所以是情有所寄。
《鹊桥仙》人物的感情虽是喜忧交加,但基调是昂扬的。为什么呢?客观现实虽然是黑暗的、冷酷的,但主人公能“金风玉露”“暗度”“相逢”其生活的态度,奋斗的精神是昂扬、难能可贵的。虽然相逢的时间是短暂的,但相逢是甜蜜的、幸福的。因能有下次的相逢而信心百倍、互慰互勉。
《声声慢》:主人公因孤独空虚寻觅——其结果依然是冷清、凄惨、忧伤、[觅无所得],加之“乍暖还寒”更加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难将息——虽想借酒消愁,但“淡酒”“敌不过”晚来劲风,却是愁更愁—-有旧时相识[却独在异乡、物是人非、阴4
阳相隔]――有满地盛开黄花[却无知音共赏共摘]—-只有独守窗儿[无奈地听雨打梧桐之声]这是多么凄惨、悲凉的处境啊!词人寻觅的结果是掉进了愁的深渊!—-无限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所以,词的基调是深沉凝重、哀婉凄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以是情无所托。
2.艺术特色
(1)写法上都具有独创性:两位婉约派词人都是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心情的刻画
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但都各有特色。
(2)表达方式上。《鹊桥仙》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声声慢》是以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于一体,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受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附:板书设计
基调感情线索主旨艺术手法
写景抒情议论环境烘托
昂扬情有所寄:弄巧、传恨——暗度——风、露——柔情、佳期——忍顾——互赠誓言
(相思苦)—(相见难)-(胜却)-(回报)(别离)(情久长)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天涯咫尺
深沉凝重情无所托:寻觅——冷凄忧——暖寒酒——雁.花——独守——梧桐.细雨
哀婉凄苦孤、空觅无得难将息敌不过旧时相识凄凉愁无限
愁更愁睹物伤怀
铺叙写景抒情
【《声声慢》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声声慢》教案三篇01-29
《声声慢》教案汇编八篇01-12
《声声慢》教案汇总9篇01-28
《声声慢》教案汇总九篇03-10
《声声慢》教学反思09-25
声声慢教学反思01-26
《声声慢》教学设计06-18
《掌声》教案09-23
《冰淇淋》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