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声慢》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声声慢》教案 篇1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会有感情的诵读词作。方法和过程目标
寻找诗眼,解读意象,把握情景关系,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结合此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分析词人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
二、 初读、初味词情
1、 指名学生朗读
2、 同学点评
3、 教师点评,指导诵读
4、 学生有情感的诵读
三、研读、品味词语
(方法一):寻找“诗眼”
思考:词中弥漫的是什么情感?(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愁”——“词眼”
(方法二):解读意象
思考: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提示:可以通过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意象探究
a、淡酒
b、秋风
c、过雁
d、黄花
e、梧桐细雨
(方法三):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方法四)知人论世
出示幻灯片: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思考:结合作者经历分析愁之内涵
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四、美读,融入情感
五、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
六、师生共同归结鉴赏诗词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词眼、悟主旨
3、赏析意象
4、联想想象
5、缘景明情
七、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声声慢》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并体会词人之愁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学习重点
凄苦意境的深切感受,厚重愁情的深入体会。
学习难点:通过与早期词作的比较阅读,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愁情的厚重。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法学法
①知人论世
通过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和《武陵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②诵读法
③“情境法”教学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④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人类灵魂不朽的.造化。徜徉诗歌的殿堂,我偏爱易安一人,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易安的词作,易安的世界。
【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能让学生快速走进教学氛围,快速走进作者。】
2、知人论世
诵读李清照前后期的三首作品[《如梦令》两首、《武陵春》],让学生发现、总结李清照前后期词作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品读诗词。
【教师总结】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悠闲、充裕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此时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新明丽;后期饱经离乱、颠沛凄苦的生活使她的词多写其悼亡之悲、怀旧之思,词风哀婉凄凉。而《声声慢》写于词人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
【这个环节在训练概括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涵咏词韵,走进作品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词的基调
(2)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诵读,诵读者自己评析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情感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自我点评中进一步明确词的基调和情感。
(3)全班齐读,把握节奏,情感、,教师做最后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4、合作探究,解读作品:
教师提问:找出你喜欢的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并作赏析
学生合作探究后展示,教师引导总结。
课堂预设:
(1)缘愁选景——感悟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2)缘愁选景——品意象析愁情
分析“酒”、“风”两个意象:
明晰:酒是“三杯两盏”,量并不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说明并非酒淡、酒少,而是愁浓。“乍暖换寒时候”并非天冷,而是词人的孤单寂寞与凄清。
分析“雁”这个意象
明晰:“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分析“黄花:这一意象
明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故花盛,则以乐景衬爱情;花衰,则以哀景写哀情。
分析:“梧桐”、“细雨”两个意象
明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教师总结:“处处景语皆情语”,词人借助一系列意象来表达她浓浓的愁情,虽不见一“愁”字,但字字读来皆是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结合诗歌的传统意象和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他们解读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3)以愁作结——品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愁之内涵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亡国之恨
5、诵读提升
在理解作品之后,再次诵读作品,品味作者浓浓的愁情。
6、拓展延伸
结合你对作品或作者身世的理解,选取本词的相关意象或词语,完成下面的对联。
淡酒怎敌晚风,冷冷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窗酌酒,雁过天寒风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当堂完成写作并展示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作品和作者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7、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读《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课后作业: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你们知道哪些呢?课后请收集相关写愁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声声慢》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体分析
(一)导入思考: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欣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教案】相关文章:
《声声慢》教案汇编九篇01-11
《声声慢》教案汇编八篇01-12
《声声慢》教案汇总9篇01-28
《声声慢》教案汇总九篇03-10
《声声慢》教学反思09-25
声声慢教学反思01-26
《声声慢》教学设计06-18
《掌声》教案09-23
《冰淇淋》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