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

时间:2024-07-22 09:03:31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本第98页复习题。(口答问题)

  问:已知工作时间,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

  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时,如何求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可以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用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让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就要先求出两队的工作效率和,再求两队合修的时间。)

  (4)具体让学生说一说3010和3015求的是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再用它们的和去除30,得到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的.?

  (5)小结。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6)问:如果我们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时,还能不能解答?

  (7)引导学生解答:

  问:这里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那么工作总量用什么表示?

  工作总量是1。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8)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这道题应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2.对比小结。

  (1)从这两道来看,不同点是什么?不告诉具体工作总量的,工作总量用什么来表示?

  工程特点是:不告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用单位1来表示。

  (2)从解题过程看,工作怎样表示?

  工作效率是用分率来表示(不是具体数量)

  (3)所用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都是用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 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学 重难点

  不遗漏的列出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准备

  3个转盘、若干个纸杯纸箱、4个红色乒乓球、3个黄色乒乓球、3个黑色乒乓球。学生自制转盘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他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录音)同学们好,我是淘气!我来玩个游戏,看谁猜的又对又快!

  师:(出示转盘)如果转动指针,指针可能停在什么颜色的地方?

  有生说指向紫色,有生说也可能指向黄色。

  师动手转动指针,进行验证。

  (录音)小朋友猜对了吗?两种颜色都有可能指到。那么谁的可能性大一些,谁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生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有道理,在这个活动中,两种颜色都可能指到,只是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今天我们就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研究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游戏的.延续

  1、(录音)淘气:我还带来了一个转盘,这次还要请大家来猜猜指针会指向哪种颜色?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些?

  师:(出示转盘)谁愿意来猜?

  生:可能转向紫色。

  生:也可能转向黄色。

  生: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师:为什么说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生:因为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大。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时,转动指针,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请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拨一拨,进行验证。

  2、师:昨天小朋友在家也制作了一个转盘,拿出来让大家猜一猜,然后动手转一转,看看你猜对了吗?生出示自制的转盘,在小组内活动。

  教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对同学的错误判断及时纠正。

  3、(录音)淘气:刚才你们活动的好热闹!我也很想参与。我准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转盘,你们帮我想想指针指向各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情况,好吗?

  师出示转盘。让学生说一说看法,以及理由。

  生:转向橙色的可能性最大,转向黄色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面积大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大,面积小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小。

  师:在玩转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道理?

  生答。(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游戏二(抛纸杯)

  1、宣布规则。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抛纸杯”的试验,

  每个同学抛5次纸杯,每次的结果都要记录在试验单上。4人都抛完5次,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组长并将出现各种结果的次数进行汇总,最后得出结论。

  2、小组活动。(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

  3、交流结果。尽量请每个小组都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及结论。

  师将各组的试验结果进行汇总,这样累计的次数多了,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4、形成结论。

  纸杯抛出,落地后侧放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侧面的面积最大,正放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底部的面积最小。

  游戏三(摸球)

  1、师:刚才的游戏同学们都玩的不错,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游戏。(出示纸箱,并放入2个黄球和1个白球)

  师: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2、师:(在箱内再放入3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师: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生答。

  3、(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生在小组内讨论。

  汇报结论。

  :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延伸作业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

  板书设计

  猜一猜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 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2、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3、引出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

  长方形鸟巢(能把每条边都剪下来、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五边形鸟巢、六边形鸟巢、一个长方形留着竖着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温暖的春天来了,小鸟也出来了。大家看(课件)。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温暖舒适的巢穴,小鸟高兴地似乎在唧唧喳喳的叫着。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还要给小鸟做一个温暖舒适的巢,为小鸟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老师就为小鸟做了几个小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鸟巢。

  (一)长方形。

  1、探索长方形的边特征。

  (1)你知道这个鸟巢都是用那些图形的纸卡做出来的吗?(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2)是吗?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个鸟巢每一面的纸卡拆下来,你们好好观察观察。(把鸟巢拆开,把每一个面都贴在黑板上)

  (3)好,先看这个面,他是什么图形的?(长方形的)

  (4)对,这就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长方形,可是长方形的身上还藏着许多的小秘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先来找他的边的秘密。板书:长方形的特征

  (5)拿出长方形,你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或者用手折一折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小组四人边量或折边记录,看长方形的边究竟有什么特征!如果你是量的就请记录到量1的表格中,如果你是折的,就请记录到折2的空里。开始!【生操作、交流】

  (6)谁来交流你们组找到的有关边的特征?【长方形的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一样长,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量的】【把你们组是怎么量的展示一下】【这条边长20厘米,这条边也长20厘米。这条边是15厘米,这条边也是15厘米】

  (7)是不是他们组的长方形凑巧有这个现象呢?还有谁是用测量的方法的呢?【你来展示你们组是怎样测量的】【这条边长15厘米,这条边也长15厘米,这条边是12厘米,这条边也是12厘米】【所以,它们俩一样长】

  (8)看来,这个特征应该是真的.。那么还有用折的方法吗?【我们组使用折一折的方法】【你们组是怎样做的】【我们是先把他们俩对折,他们俩一样长,再把它们俩对折,也是一样长】【嗯,如果像这样,叫这两条边完全重合,那说明这两条边是相等的,而这两条边呢,也是完全重合,就是相等】。

  (9)和他们组发现的是一样的特征的举手!看来经过好几个组的验证,这个特征是真的。

  (10)对,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总结了一个规律:长方形的这两条边相等,这两条边也相等!经过自己动手所得出的结论同学们一定记忆非常深刻,对吗?

  (11)刚才我们找到了几组相等的边?【2组】

  (12)这两条边就好像我们俩这样,我们这是?脸对着脸!对,叫做相对!那么他们叫做什么样的边?【对边】

  (13)真聪明!所以说,长方形边的特征就是【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我们来给这四条边起个名字。来,看这组对边和这组对边,哪一组比较长?

  (2)对,这一组较长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板书:长这一组较短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板书:宽

  (3)长方形有几条长?板书:【2条】。几条宽?板书:【2条】。

  3、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1)你能指出黑板的长吗?你能指出黑板的宽吗?

  (2)你能找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吗?宽呢?

  (3)看来不是横着的这个边就是长。重点要看谁更长!

  4、探索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有几个角呢?那么长方形的这四个角又会有什么特征呢?【都是直角】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着像】

  (3)嗯,有依据的猜测和估计是可以的。那么,要看看我们估量的是不是准确,我们就要用什么文具来帮忙验证长方形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对,三角板上的直角】【那还等什么?小组开始吧!】

  (4)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吗?谁来演示你们组的的测量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的例题,第2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合作搭积木,感知不同立体图形的实物,再从这些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中区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感知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对图形的识别和联系生活中的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中第1题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例得到进一步巩固;第2题通过分、数不同物体的个数,进一步认识每一类形体的特征;第3题结合旧知进行练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加深对各形体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感知平面与曲面,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凯旋门、世贸大厦。

  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

  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我们来做一回小小建筑师,造一幢你喜欢的房子,好吗[评: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建筑,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1、搭积木

  讲述:取出你们的积木,小组合作搭一搭。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小组完成后推荐一个展示作品,并说说用了怎样的积木块拼搭的。

  2、分一分

  讲述:我们的小设计师真棒!如果老师请你把这些积木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呢 小组合作分一分。

  学生合作探索,边分边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提问:小朋友把它们分成了几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交流分的结果及想法,逐步达成共识,分成四类。

  3、识形体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和图形,取出相应的积木。

  引导:你想给另外的几类积木分别取个名称吗。

  学生大胆猜想并认识正方体、圆柱、球。

  讲述: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一画这四个图形。现在老师说一个名称,请你拿一个积木,行吗。

  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形体的过程,感受四种形体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欣赏了数学的美。]

  4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积木,你能告诉大家你从积木中得到了什么新知识吗顺着学生的回答得出课题认物体,并渗透美育。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南瓜博士觉得小朋友非常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你帮它们找朋友,连一连。另外,南瓜博士还提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学生完成后再交流,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各种形体的实物,比比谁说得好

  讲述: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都是它们的朋友呢!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2 、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这儿有一堆积木,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出示表格)请同桌合作,找一找、数一数分别有几个,填在书上。

  同桌一起完成,交流时教师演示分类,学生一起统计验证。

  3 、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看了这一排积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统计一下正确的人数。

  4、议一议。

  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较愿意选择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形体的特征、外观等各抒己见

  [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连线、举例、分类、统计,进一步加深对四种形体特征的认识,从而初步建立各类形体的清晰表象。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四、总结评价

  今天大家的设计非常棒!将来肯定会是个好建筑师。请你谈谈这节课又知道了什么新知识,增加了什么新本领,好吗学生交流懂得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

  [评: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交流可以及时反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评]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经历对简单的几何形体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70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4-9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能正确地计算并能验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能正确地计算并能验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明确练习内容。

  我们已经学过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这节课就练习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更加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并且要能用学过的验算方法,检查算得对不对,提高除法计算的能力。

  3.提问:在除法笔算里,商的数位上什么时候要商0?

  二、除法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4题。

  (1)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要在哪一位上面商0。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方法,按笔算法则计算练习十四第4题,并且验算。

  先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4人板演,学生分四组练习,每组一题。

  (2)集体订正。

  提问:第二小题为什么百位、个位上都是0?第三小题为什么末尾有两个0?

  第一小题是怎样验算的?第三小题呢?验算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做练习十四第5题。

  (1)在课本上找一找,每道题的计算对不对,不对的在课本上改正。

  (2)指名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是怎样改正的。(老师在小黑板上改正)

  3.对比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一组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二小题有余数?

  (2)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二组题。

  练习方法与第一组题相同。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两题商里两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3)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三组题。

  练习方法与上面第组相同。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两题商里0的位置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通过这三组题的对比,我们更知道了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面商0,不能写错或随便调换位置。计算时还要注意有没有余数。

  4.说出下面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哪一位上要商0。

  306÷3360÷31÷42041÷4

  追问:哪几道有余数?

  5.做练习十四第8题。

  要求学生笔算后在书上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集体订正。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练习了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谁来说一说,笔算除法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在什么情况下要在商的这个数上写0?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7、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发现并会解决体育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

  2、尝试数学与体育等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

  其实体育中也有许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发现了吗?发现那些数学知识?

  学校组织开展趣味体育比赛:体操表演和拔河。大家想参加吗?

  二、设计体操表演的对形

  1、让学生观看体操表演片段后,提问:刚才的表演觉得怎么样?怎样能使对形更好看些?

  2、学生设计对形的'变换方法,分小组合作完成。

  3、展示评比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安排参加拔河比赛

  1、全班分四个组参加比赛,可以怎样安排比赛呢?(循环赛和淘汰赛)

  2、每两个组展开进行一场比赛,全班一共进行几场比赛?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让学生分小组安排循环赛的场次

  4、淘汰赛需要赛几场?又可以怎样安排呢?抽签进行比赛。

  四、。

  板书设计

  体育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矩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矩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实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非凡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一般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4.5-l的圆圈中填上“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字样来说明这种关系:即平行四边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又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具有一些非凡的性质。

  小学里已学过长方形,即矩形。显然,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而且矩形还具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小学里已学过)等非凡性质,那么,假如在图4.51中再画一个圈表示矩形,这个圈应画在哪里?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演示: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如图4.52,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说明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原义务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材仍保留了原义务教材这部分口算内容,并把它安排在笔算之前教学。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教材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两段编排:①商是一位数。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②商两位数。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中,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之后,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口算

  600÷627÷3240÷8160÷4

  2、笔算

  3)9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626

  2)522)52

  524

  012

  12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P20做一做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4)486)84

  4□

  00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做一做2

  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4111

  2)686)965)60

  6865

  061

  6

  五、全课总结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精神;●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1:用课件出示如下几题,学生抢答(开始上课,抢答题目,用于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绪)。

  180÷30=420÷60=240÷80=

  183÷30≈420÷59≈240÷77≈

  2.()里最大能填几?

  40×()<31690×()<64320×()<165

  30×()<28250×()<40880×()<505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出示如下几题:

  22405174

  师:选一题,说产笔算的方法

  师强调以下几项注意点:

  ①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呈现问题(课件出示例5情景图)

  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描述例5第(1)题。

  2.请学生思考,根据条件,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组成多少组?”的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576÷18=________(组)

  师板书18

  3.组织学生讨论小精灵的问题:“先算18除什么数?”“商怎样写?”学生可以独立尝试计算,也可以讨论交流。

  4.请学生汇报尝试及讨论的结果,注重学生“说”,即说一说笔算过程。

  5.出示例5第(2)题,如何解决“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930÷31=________(节)

  6.讨论这题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〇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高个位应该写〇的道理(师引导)。

  7.讨论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笔算方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异同。

  8.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练习十六第2题,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已试商及完成本题的方法,在班级里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题和第8题

  五、总结

  1.小组讨论怎样笔算?

  2.师强调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中的几个要点:

  ①试商②商的书写位置③余数比除数小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除法是两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正确的试商方法.

  2.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3.在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投影.口算卡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口算

  28×20 42×7 15×30 18×100 4×7+1 32×10 15×60 63×7 26×20 8×2+4

  (2)计算

  644÷7 644÷4

  学生计算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比较两题的不同点(投影出示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猜想引入

  (1)以前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商有什么特点?(商是一位数)

  (2)结合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猜想:除法是两位数的除法,也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3)揭示课题

  (4)猜想较完整的计算法则.问:除法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应该是怎样的?

  3.验证猜想,探索法则。

  (1)提出问题.这样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猜想-验证)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9-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03-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4-18

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8篇(必备)08-11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10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