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十篇

时间:2024-09-05 00:56:40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预设:除以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 : 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X k b 1 . c o m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课时备注
18.149.5乘除法4
29.69.12乘除法4教师节
39.139.19观察物体4
49.209.26观察物体千克、克、吨3中秋节
59.2710.3千克、克、吨2国庆节
610.410.10千克、克、吨3国庆节
710.1110.17搭配中的学问、乘法4
810.1810.24乘法4
910.2510.31乘法4
1011.111.7周长4
1111.811.14周长、期中测评4
1211.1511.21交通与数学、除法4
1311.2211.28除法4
1411.2912.5除法4
1512.612.12除法、年、月、日4
1612.1312.19时间与数学4
1712.20xx.26整理与复习4
1812.27元.2可能性3元旦
19元.3元.9生活中的推理、总复习4
20元.10元.16期末检测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谢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7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家长了解一下从自己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量出了100米的实际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学生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米的长度。

  1、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县医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1000米。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从自己家到那儿大约是一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说明: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权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乐亭到闫各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比较长的路程。

  [说明: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3、4

  六、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

  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 10千米;

  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

  [说明:创设设计秋游路线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课题一:比的意义(A)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3÷2==1?????长是宽的1倍

  2÷3=????????宽是长的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路程和时间比较.)

  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教师:现在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

  学生回答后板书.

  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个数的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

  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

  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比2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2.

  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

  教师:在比中,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

  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

  教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

  板书:3∶2=3÷2=1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编排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动物运动会这一场景作为主题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图中的动物运动员有狗、兔、猴三类,按照参加运动项目的不同,又可以分成跳高和长跑两类。可教材并没有把“同一类事物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告诉学生,而是在热闹的场景中,通过卡通人物的提问,来启发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通过以上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使学生充分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情境中进行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4、结合教学研究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倾听、表达、合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并用当节课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以上三个方面统计,发现问题,提出可行计划。

  教学重点:体验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自我介绍及本节课教学内容简单说明。

  2、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又开始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赶来参加这难得的盛会。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去参加呢?那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干什么!(引导学生看主题图)

  二、收集信息、感受不同。

  1、观察与交流。

  2、解答。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3、比较、感受统计。

  三、应用实践、体验不同。

  1、做课本第93页的第2题。(1)读题 ;(2)解答; (3)订正;(4)说一说。

  2、做课本第93页的第1题。(1)理解“最”字;(2)建议调查方式;(3)学生调查;(4)你发现了什么?

  调查一个小组,组中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种电视节目和最喜欢的球类活动,再在全班交流,把结果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合计体育文艺动画人数

  最喜欢的球类活动合计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人数

  四、课堂评价、提出计划。

  1、其他教师评一评。

  2、互评。

  3、统计。

  4、说一说。

  五、回顾总结、设想运用。

  1、你今天学了什么? 2、生活中你想用统计吗?

  2、生活中你想用统计吗?

  可能让学生自己观察表格,说说表格的具体意思,独立思考应该怎样收集图中的数据,然后再小组讨论。在填表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要有遗漏。

  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表中得到的结果。思考:我们把刚才的这个过程,称之为什么?引出课题统计。

  思考讨论:上面这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自己的统计经验出发,讲讲自己的体会,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三、联系实际。

  教师谈话:看完了动物王国里的运动会,小朋友们想不想也开展一次自己班里的运动会呢?要开运动会,得调查一下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比赛项目。

  学生小组合作,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并完成以上的两张表格,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整理填在老师准备的表格中。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张表格。

  思考: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张表,对同样的图形进行统计,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五、整理归纳。

  在小组里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想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做些什么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圆柱,师自制圆柱体侧面展开纸,一张长方形纸。切好的圆柱形萝卜,水果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也可以用笔筒来教学圆柱的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找出圆柱体。

  3.15页第3题,想一想,折一折,能得到什么图形。

  4.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教案点评:

  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9-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03-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4-18

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8篇(必备)08-11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10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