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时,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20××年全年有365天。
2.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黄色、蓝色彩笔各一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20××年的年历卡。
问:知道这是什么吗?人们用它来干什么的?你会认吗?老师圈个日子,你来认一下吗?
师:刚才老师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这一天可能是老师的什么日子?(生日)
问:你知道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吗?能在自己的年历卡上圈己的生日吗?
问:很好,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生日,老师相信你们的妈妈也一定知道你的`生日,你们知道自己妈妈的生日吗?
提问: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有哪些了解,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谈话: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年、月、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谈话: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认识年、月、日)
二、探究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2.认识大月和小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怎样把我们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出来,以便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呢?
提问: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都是可以的。请大家再比较,在这些方法中,用哪种方法来最合适?
谈话: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出来,简洁明了。
填好表格后,再读一读表格下面的一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朗、月。20××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记住大月和小月。
谈话:请同学们再看自己填好的表格,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月、小月和2月是怎样排列的呢?
再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则组织拳头记忆的方法的。
4.计算全年的天数。
谈话: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20××年全年的天数吗?
5.新课。(略)
三、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品德教育。
四、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还有什么疑问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分析、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分析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6+25+38=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12+8+20=50-30-6=42+8-30=
78-40-6=52-(12+8)=70-(18-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知
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
出示例368-29+51=
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即:
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第一种虽然最后得数是一样的,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是有错误的,第一步忘了退位,第二步忘了进位.第二种抄错了运算符号.导致最后结果是错误的.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的两道
题.
(1)56+24-30=(2)67-34+39=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2.出示例472-(47+16)=
启发性提问:
(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由学生在小黑板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做法,教师先出示正确做法.
重点讨论有没有简便写法,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下面情况.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
第一步是正确的',第二步的被减数和减数填倒了,63减去72是不够减的.因此,像这样的题,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1)32+(55-46)=(2)76-(13+42)=
订正时,提问:
(1)第(1)题有简便写法吗?为什么可以写成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在书上填数.
2.对比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
81-52+4870-(23+35)
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2)口算下面各题
55+30+856-3+9
42-(8+34)81-7-70
35+(10-6)74-(80-6)
由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得数.
3.判断下面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1)题错,第(2)题对,遇到小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用简便写法.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第5题和第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加减混合式题(不带小括号和带小括号的)及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用竖式计算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因此,采用由学生试算,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的方法,培养学生计算中的良好习惯.但对有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有的没有简便写法,有的有简便写法,这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例4时,先放手让学生试做,根据学生试做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中讨论的方法,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没有简便写法.紧接着安排做一做的两道题,其中第(1)题由于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因此有简便写法.通过对比,使学生分辨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有简便写法,什么情况下则不能.在巩固反馈环节时,采用判断的形式加以巩固.这样安排,突出了这节课的新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数字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小朋友们,你们能帮0想想办法吗?”
2.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办法:让1和0做朋友比9大,让2和0做朋友比9大……
3.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和认数。
(1)课件显示本课主题图:和平广场 教师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学生说出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还有10只鸽子。
(3)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天上飞的10只白鸽。加强学生对数字10的直观感受。
(4)让学生观察第64页的点子图,并数出圆点的个数。教师这时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数10。
(5)学生动手摆学具:摆出10朵小花。
2.教学“拨珠图”。
教师拿出计数器,请学生上来先拨9颗珠子,拨完之后,老师提问:再拨几颗是10颗?学生说出再拨一颗。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3.教学“尺图”。
在屏幕上出示直尺图,直尺图上只填上0、1、2、3、4、5、6、7、8,请学生将9和10准确的填在直尺图上。引导学生小结:9在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4.教学“比大小”。
(1)引导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上的圆点。
(2)数完之后,让学生自行在底下完成框内的数及在○里填上“<”、“>”。
(3)小组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教师巡视、指导。 5.教学“10的组成”。
(1)出示教具:一棵大树上,挂了10个果子。
(2)请同学们数树上的果子,然后让学生们将这棵树上的果子摘下来,放进老师事先准备的两个篮子里。问:将这10个果子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一共有几种分法?
(3)小组讨论交流之后,请小组派代表上来说出几种分法来。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4)教师进行总结并且板书:
(5)学生分组进行摆放学具:10的组成。 学生可以边摆边说,或者是一个人摆,一个人说。
(6)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记忆10的组成,并且在书上独立的完成框内的数。 根据学生在书上填好的这几个组成,提出问题:不用摆,看到这几组,你还能想到什么吗?学生马上联想到由可以想到另一组,以此类推。
6.教学“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说出:10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不一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太远。
(3)学生在田字格离练习写10,教师巡视指导。
三、游戏
1.准备数字卡片1~9两份。 请部分学生上来手拿卡片,让他们找伙伴。手拿数字卡片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站在一起。
2.小组游戏(同桌的为一组)。 其中1个学生随意的拿出一个数字学具,另一个学生马上拿出另一个学具使两个数字学具合起来为10。
3.完成第65页“做一做”练习。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课件显示:数轴图,请学生上来独立填数。其余的同学在下面完成。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顺序。
2.练习九第2题。 课件显示:卫星发射情景的录像。 显示根据录像上指挥员的发射命令填框内的数。让显示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练习九第3题。 显示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下表是第一学段各册教材中乘法的教学安排。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乘计算的两步实际问题。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验算。
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需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考题,探索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该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安排是从两位数乘10开始,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根据问题列式12x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x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x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x5x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x1=12类推出12x10=120这种方法。教材及时安排“试一试”,学生计算12x30,可能转化成12x10x3进行,也可能从12x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交流,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x3=36,所以12x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x3,再算32x30;先算4x21,再算40x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每盒的数量x盒数=一共的数量。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x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应该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如果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心。然后从练习三起安排一些需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减少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经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x7+2、6x8+5……
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3~35页)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经常需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x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研究“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研究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x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x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x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613接近600,613x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判断29x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x42的积在1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许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现47x23的积比40x20的积大,比50x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原因是鼓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致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34页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致,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解释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如果不需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如果需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x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x3得75,再推理出25x30=750。也会有学生直接列出25x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交流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x30的积只要在25x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25x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x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38页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题组引导学生笔算40x23时可以把竖式写成
第37页第5题,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x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判断“7条船不够”。
第38页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x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变化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选择数学信息、估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学习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去游乐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三年级上册30页~31页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因此在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去游乐场”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筹备建校时,正值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进行课改实验之时,而现在的三年级学生正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极个别来自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均衡,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尝试着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讨论“如何过周末”
师:转眼间,一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周末呢?
【作为一个寄宿制的学校,“如何过周末”是一个温馨的话题,周末了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父母的爱。教师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在课始就紧紧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生1:我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我还要去参加象棋兴趣活动。
生2:周六是我爷爷的生日,我们全家打算在这一周末一块儿到农村给爷爷过生日,我们好久都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了。
师:你真懂事,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生3:我打算和××一起到郑州市人民公园看冰雕展览。……
师:听了同学们的打算,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学校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在上周六也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他们去哪儿了?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在游乐场的录相)
二、讨论“买票”
师:在这段录相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他们去了游乐场,在售票处写着:太空船每人8元,蹦蹦床每人3元,电动火车每人10元。
生2:三一班有12人玩太空船。
生3:还有7人玩电动火车,16人玩蹦蹦床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
生2: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生3: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
生4:16人玩蹦蹦床需要的钱比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的钱多多少?
生5:12人坐太空船和7人坐电动火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想一想如何解决,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的交流中,并进行指导。)
师:哪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小组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呢?
生1:我们这一个小组都是用口算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10×3 = 30,6×3 = 18,30+18 = 48,因此16×3 = 48
生2:我估计它应该比12×3 = 36多,而比20×3 = 60小。
生3:我是用连加来计算的。
3+3+3+3+…… = 48。因为16×3 = 3×16,因此我们还可以把3+3+3+3+……转换为16+16+16 = 48。因此需要48元。
生4:要求“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列式是:16×3
我们是利用竖式来计算的。
我先用6乘3等于18,18满10,把8写在积的个位上,并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1”乘3得30,再加上进上来的10得40,把4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
生1:我觉得用口算很方便。
生2:我认为用竖式计算既快又正确。对于16×3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数相乘如16×8,516×7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用口算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课件出示: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12×5 18×3 15×6 24×4
师:通过计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生答略)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来的“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和“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你会独立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师:刚才,我们帮助了三一班的同学解决了买票的问题,他们也邀请我们一起到游乐场去。我们去看一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三、“小小游乐场”
师:在赛场上,小乌龟正在进行赛跑,让我们来帮助它,使它跑得更快!
游戏(1)“谁跑得更快”(以小乌龟赛跑的形式)
师:在游乐场上,最近又增添了新的娱乐活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游戏(2)a:“木偶剧表演”(学生任意选择一种)
b:谁的风车转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