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8篇(必备)

时间:2023-08-11 10:00:15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8篇(必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探究与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题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学生猜测水里可能藏着多少只青蛙,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教学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的3组题,并提问: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1)学生理解题意,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并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3)请学生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并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5)老师提问: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出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2.出示幻灯片: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思考: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会用多长时间?比起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为什么?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并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出示运算定律表: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3)请同学们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它几个运算定律。学生独立完成在题单上。 师生共同订正,并选择一两个运算定律说一说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三)巩固提高

  1.请学生完成练习题:

  你能正确认识它们吗?能够简写的,你能正确简写下面的题吗?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简单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 n只青蛙n张嘴,2n眼睛,4n条腿。

  2.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3.优越性: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六、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口算除法

  (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 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 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 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选择数学信息、估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学习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去游乐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三年级上册30页~31页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因此在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去游乐场”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筹备建校时,正值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进行课改实验之时,而现在的三年级学生正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极个别来自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均衡,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尝试着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讨论“如何过周末”

  师:转眼间,一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周末呢?

  【作为一个寄宿制的学校,“如何过周末”是一个温馨的话题,周末了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父母的爱。教师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在课始就紧紧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生1:我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我还要去参加象棋兴趣活动。

  生2:周六是我爷爷的生日,我们全家打算在这一周末一块儿到农村给爷爷过生日,我们好久都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了。

  师:你真懂事,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生3:我打算和××一起到郑州市人民公园看冰雕展览。……

  师:听了同学们的打算,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学校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在上周六也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他们去哪儿了?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在游乐场的录相)

  二、讨论“买票”

  师:在这段录相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他们去了游乐场,在售票处写着:太空船每人8元,蹦蹦床每人3元,电动火车每人10元。

  生2:三一班有12人玩太空船。

  生3:还有7人玩电动火车,16人玩蹦蹦床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

  生2: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生3: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

  生4:16人玩蹦蹦床需要的钱比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的钱多多少?

  生5:12人坐太空船和7人坐电动火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想一想如何解决,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的交流中,并进行指导。)

  师:哪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小组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呢?

  生1:我们这一个小组都是用口算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10×3 = 30,6×3 = 18,30+18 = 48,因此16×3 = 48

  生2:我估计它应该比12×3 = 36多,而比20×3 = 60小。

  生3:我是用连加来计算的。

  3+3+3+3+…… = 48。因为16×3 = 3×16,因此我们还可以把3+3+3+3+……转换为16+16+16 = 48。因此需要48元。

  生4:要求“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列式是:16×3

  我们是利用竖式来计算的。

  我先用6乘3等于18,18满10,把8写在积的个位上,并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1”乘3得30,再加上进上来的10得40,把4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

  生1:我觉得用口算很方便。

  生2:我认为用竖式计算既快又正确。对于16×3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数相乘如16×8,516×7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用口算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课件出示: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12×5 18×3 15×6 24×4

  师:通过计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生答略)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来的“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和“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你会独立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师:刚才,我们帮助了三一班的同学解决了买票的问题,他们也邀请我们一起到游乐场去。我们去看一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三、“小小游乐场”

  师:在赛场上,小乌龟正在进行赛跑,让我们来帮助它,使它跑得更快!

  游戏(1)“谁跑得更快”(以小乌龟赛跑的形式)

  师:在游乐场上,最近又增添了新的娱乐活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游戏(2)a:“木偶剧表演”(学生任意选择一种)

  b:谁的风车转得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P56

  教学目标

  1、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学习思想。

  3、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小统计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根据图文信息,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式子,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 3×4 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

  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5、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6、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7、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本第98页复习题。(口答问题)

  问:已知工作时间,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

  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时,如何求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可以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用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让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就要先求出两队的工作效率和,再求两队合修的时间。)

  (4)具体让学生说一说3010和3015求的是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再用它们的和去除30,得到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的?

  (5)小结。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6)问:如果我们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时,还能不能解答?

  (7)引导学生解答:

  问:这里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那么工作总量用什么表示?

  工作总量是1。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8)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这道题应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2.对比小结。

  (1)从这两道来看,不同点是什么?不告诉具体工作总量的,工作总量用什么来表示?

  工程特点是:不告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用单位1来表示。

  (2)从解题过程看,工作怎样表示?

  工作效率是用分率来表示(不是具体数量)

  (3)所用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都是用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8例2和做一做,思考题,练习七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独立写算式

  2、竖式计算减法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28页情景图

  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解决问题,学会验算

  ①独立思考

  ②列竖式计算

  ③归纳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七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8篇(必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0篇03-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4-18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8篇(必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探究与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题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学生猜测水里可能藏着多少只青蛙,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教学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的3组题,并提问: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1)学生理解题意,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并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3)请学生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并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5)老师提问: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出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2.出示幻灯片: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思考: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会用多长时间?比起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为什么?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并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出示运算定律表: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3)请同学们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它几个运算定律。学生独立完成在题单上。 师生共同订正,并选择一两个运算定律说一说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三)巩固提高

  1.请学生完成练习题:

  你能正确认识它们吗?能够简写的,你能正确简写下面的题吗?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简单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 n只青蛙n张嘴,2n眼睛,4n条腿。

  2.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3.优越性: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六、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口算除法

  (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 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 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二. 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选择数学信息、估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学习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去游乐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三年级上册30页~31页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因此在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去游乐场”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筹备建校时,正值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进行课改实验之时,而现在的三年级学生正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极个别来自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均衡,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尝试着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讨论“如何过周末”

  师:转眼间,一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周末呢?

  【作为一个寄宿制的学校,“如何过周末”是一个温馨的话题,周末了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父母的爱。教师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在课始就紧紧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生1:我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我还要去参加象棋兴趣活动。

  生2:周六是我爷爷的生日,我们全家打算在这一周末一块儿到农村给爷爷过生日,我们好久都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了。

  师:你真懂事,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生3:我打算和××一起到郑州市人民公园看冰雕展览。……

  师:听了同学们的打算,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学校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在上周六也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他们去哪儿了?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在游乐场的录相)

  二、讨论“买票”

  师:在这段录相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他们去了游乐场,在售票处写着:太空船每人8元,蹦蹦床每人3元,电动火车每人10元。

  生2:三一班有12人玩太空船。

  生3:还有7人玩电动火车,16人玩蹦蹦床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

  生2: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生3: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

  生4:16人玩蹦蹦床需要的钱比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的钱多多少?

  生5:12人坐太空船和7人坐电动火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想一想如何解决,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的交流中,并进行指导。)

  师:哪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小组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呢?

  生1:我们这一个小组都是用口算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10×3 = 30,6×3 = 18,30+18 = 48,因此16×3 = 48

  生2:我估计它应该比12×3 = 36多,而比20×3 = 60小。

  生3:我是用连加来计算的。

  3+3+3+3+…… = 48。因为16×3 = 3×16,因此我们还可以把3+3+3+3+……转换为16+16+16 = 48。因此需要48元。

  生4:要求“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列式是:16×3

  我们是利用竖式来计算的。

  我先用6乘3等于18,18满10,把8写在积的个位上,并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1”乘3得30,再加上进上来的10得40,把4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

  生1:我觉得用口算很方便。

  生2:我认为用竖式计算既快又正确。对于16×3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数相乘如16×8,516×7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用口算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课件出示: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12×5 18×3 15×6 24×4

  师:通过计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生答略)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来的“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和“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你会独立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师:刚才,我们帮助了三一班的同学解决了买票的问题,他们也邀请我们一起到游乐场去。我们去看一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三、“小小游乐场”

  师:在赛场上,小乌龟正在进行赛跑,让我们来帮助它,使它跑得更快!

  游戏(1)“谁跑得更快”(以小乌龟赛跑的形式)

  师:在游乐场上,最近又增添了新的娱乐活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游戏(2)a:“木偶剧表演”(学生任意选择一种)

  b:谁的风车转得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P56

  教学目标

  1、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学习思想。

  3、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小统计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根据图文信息,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式子,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 3×4 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

  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5、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6、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7、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本第98页复习题。(口答问题)

  问:已知工作时间,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

  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时,如何求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可以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用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让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就要先求出两队的工作效率和,再求两队合修的时间。)

  (4)具体让学生说一说3010和3015求的是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再用它们的和去除30,得到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的?

  (5)小结。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6)问:如果我们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时,还能不能解答?

  (7)引导学生解答:

  问:这里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那么工作总量用什么表示?

  工作总量是1。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8)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这道题应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2.对比小结。

  (1)从这两道来看,不同点是什么?不告诉具体工作总量的,工作总量用什么来表示?

  工程特点是:不告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用单位1来表示。

  (2)从解题过程看,工作怎样表示?

  工作效率是用分率来表示(不是具体数量)

  (3)所用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都是用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8例2和做一做,思考题,练习七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独立写算式

  2、竖式计算减法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28页情景图

  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解决问题,学会验算

  ①独立思考

  ②列竖式计算

  ③归纳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七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