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7篇

时间:2024-11-14 13:21:41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具准备:

  大海、海滩白天与夜景的录象(片段)或挂图。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没有亲自到海边去走一走?

  生:去过的小朋友积极发言简单的说说他看到的景色。

  师:去过的小朋友请你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没去过的小朋友跟着摄象机的'镜头我们一起去看看海边美丽的风景。(播放录象)

  二、初读课文

  1、欣赏课文。(播放大海睡了的动画,并配乐诗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fēng`er làng`er shēn yè shuì jiào bào zhe

  ⑴生字词: 风 儿 浪 儿 深 夜 睡 觉 抱 着

  míng yuè bēi zhe xīng xing qīng qīng de cháo shēng

  明 月 背 着 星 星 轻 轻 的 潮 声

  ⑵全班齐读课文,集体正音。

  三、细读课文

  1、全文共有几句话?一共有多少行?

  2、风儿真的会闹吗?浪儿会笑吗?大海真的会睡觉吗?(不会)那课文为

  什么可以这么写呢?(课文里把风和浪比作顽皮的孩子,大海比作人)风儿是怎么“闹”的?浪儿是如何“笑”的?玩了一天,风儿,浪儿,大海都累了,要休息了,课文第二句就是描写大海熟睡时的样子?

  3、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熟睡”吗?(睡得很沉,睡得很香)大海熟睡时是什么样的?(朗读课文第二句)

  4、大海真的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吗?(这里是说明月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枕着大海妈妈的臂弯睡着了;星星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

  5、最后课文把大海轻轻的潮声比作?(她的鼾声)

  小结:全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儿,浪儿,大海都想象成了人,描写他们白天闹啊,笑啊,晚上睡觉了的情景。(解释什么是“拟人”?)

  四、朗读指导

  温柔的,轻轻的读,注意停顿

  风儿/ 不闹了,

  浪儿/ 不笑了,

  深夜里,大海/ 睡觉了。

  她抱着/ 明月,她背着/ 星星,

  那/ 轻轻的/ 潮声啊,是她/ 睡熟/ 的鼾声。

  全班跟磁带读→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谁想读谁读→齐读

  五、填空练习

  ()()明月()()()潮声()()星星()()()鼾声

  六、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教学生字

  月:独体字,共4画,第一笔是竖瞥。词语:月亮,月球,月饼。

  那:左右结构,共6画。词语:那里,那个,那么。

  她:左右结构,共6画。词语:她们。

  里:独体字,共7画。(注意笔顺)词语:里面,里程,公里。

  抱:左右结构,共8画。词语:拥抱,抱歉,怀抱。

  夜:上下结构,共8画。词语:夜里,夜晚,午夜。

  背:上下结构,共9画。词语:背包,背带,背负。

  着:上下结构,共11画。词语:顺着,沿着,朝着。

  课后练习:

  收集生活在大海里的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开一次展览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啁啾(zhōu jiū)臆断(yì)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毋宁(wú)翌日(yì)

  愕然(è)窒息(zhì)宽宥(yu)

  笃信(dǔ)嗣后(sì)

  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活动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五、迁移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六、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习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这是—篇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事理性说明文,语文教案-秃鹰之死。作者从光化学:烟雾、有毒化合物、潜在的核污染、泄露的石油等几个方面,说明工业“三废”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揭示了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条理清晰、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思路结构

  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逐层说明。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最后发出呼吁,提醒人们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文章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三、说明方法的运用

  本文大量运用举例子、列数据等说明方法,进行科学地说明。如1952年的“洛杉矶烟雾”使65岁以上的老人有近400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的洛杉矶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有一千多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1970年,日本东京的光化学烟雾就使6000人受害;在谈到废水、废渣对人类的危害时,作者指出“当今世界,人工制取的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已超过500万种,在这些化学品中,有害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达400万吨”;据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估计,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超过30亿吨,废水为6000亿~7000亿吨,废气中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19世纪的0.028%增加到现在的0.032%。这些典型的事例,这些统计数据既突出了“三废”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的特征,又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例和数据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向人类发出严重的警告: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另外,文中还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清晰地突出了事物 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四、说明中心与顺序教学方法建议

  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要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每一篇说明文都有说明对象,全文又围绕说明对象,安排若干个说明中心,每一个说明中心又通过一至几个段落来说明。如果抓住了这几个说明中心,也就能理解全文的内容及说明的中心了。因此,反复阅读、多多揣摩是关键。

  事理说明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但由于说明对象与内容的不同,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等。因此,在学习具体的文章时,还要分析课文运用了怎样的逻辑顺序,这是学习事理说明文的一个难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秃鹰之死》。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过程:

  1.设置情景,导语引入。

  (播放一段有关环境污染的录像材料)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的浓浓黑烟、

  脏得发臭的河流和堆积成山的废弃物,是否难以想像生活于其间的滋味。但事实是,我们确实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不信,请你看看这篇《秃鹰之死》。

  2.通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掌握并积累词语。

  3.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围绕中。乙、精心选材的写作特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赏读课文,指出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5.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解说:研读课文是突出自读要点,实现自读目标的关键环节。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其概括能力,既而引导学生研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并运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同时,通过课文的研读也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读点拨:]

  题意简释。

  (1)题目“秃鹰之死”的作用。

  明确: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说出了工业“三废”所带来的危害,显示出文章的说明重点。

  (2)因环境污染而导致死亡的生物很多,为什么要以“秃鹰之死”为题呢?

  明确:用捕食小兽和其他鸟类的体强性凶的鹰的死亡,来强调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警示人们要重视环保。

  (解说:通过对题目的解析,体味标题的意义力深对文章的理解。)

  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第1-7 段)工业“三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一层(第1-4段)工业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二层(第5、6段)工业废水废渣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三层(第7段)核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二部分(第8-10段)工业“三废”给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严峻挑战。

  重难点分析。

  (1)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①说明中心:工业“三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②选材角度:从废气、废渣废水、核污染三个角度选取材料来说明中心。

  ③围绕中心,增添材料:a大量氟利昂的排放导致臭氧层空洞,从而引发人类皮肤癌病增多;b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含铅或其他重金属的废渣废水可弓没人的多种血液病;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数万人的受害,连下一代的小孩也有遗害,轻者头上不长头发,重者患上白血病而不治身亡。

  (2)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a.为说明工业“三废”的危害,举了“秃鹰之死”和“水俟病”为例;b.为说明“光化学烟雾不只洛杉机有”,举了日本东京和我国兰州为例。举出事实,以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增强说服力。

  ②列数字。a.为说明“洛杉矶烟雾”的危害,举出当地老人死亡人数(400)和东京受害人的具体数目(600);b.为说明化学品中有害化学品的年产量之多,列出“400 万吨”的具体数目;c.为说明工业“三废”量之大,列出了“30 亿吨”“6000 亿—7000亿吨”“4亿吨”“0.028%”“0.032%”等数目;d.为说明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列出了“五百多万吨”的数目。列出具体的数字,真实可信,给人以确切的印象。

  ③作比较。为说明“现在全世界核武器的总破坏力”,把它与在广岛爆炸的两颗原子弹的破坏力作比较,得出超过“数百万倍”的结论。通过比较,强调所要说明的对象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④打比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境,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4、通过读句子巩固、积累对越越句式的用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88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境,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1、谈话导入,出示木,小朋友认识它吗?

  2、出示转盘,认读转盘上的字。

  3、开火车认读。

  4、小组交流:这8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你发现了吗?

  5、全班交流,为什么这些字中都有个木字那?

  6、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学生边拍手边说。

  7、你还知道哪些字是木旁?

  (二)、我会读

  1、激趣导入,出示我会读。

  2、小男孩在读什么?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

  3、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

  4、出示六幅图,分发给各个小组,小组合作,从八个标牌中选择合适的贴在图上。

  5、小组交流。

  6、小组派代表上台领读标牌上的文字。

  7、全班齐读。

  (三)、扩展活动

  1、识字比赛。

  (1)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平时从生活中积累的汉字,收集在一张卡上,和同学们交流。

  (2)小组间交流。

  (3)老师抽查、奖励。

  2、引导发现识字方法。

  (1)小朋友会认这么多的字,能不能说一说这些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四)、情境表演

  现在我们在大街上,一位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呢?

  五、作业布置:回家积累自己还不认识的字。

  六、板书设计: 把学生说的字写在黑板上。

  七、课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时

  总8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句子巩固、积累对越越句式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写一写

  1、出示第一排的三组生字,请学生认读。

  2、请学生小组内自由说说:这些字哪些地方不同?

  3、学生练说,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十字下面加一横土。

  日字里面多一横目。

  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5、自学第二排的三组生字,说说哪些地方不同?

  6、评议: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

  田上出头下弯腰电。

  7、写字。

  (1)强调关键笔画。

  (2)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3)展示作业,全班评议。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

  2、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交流。

  4、全班齐读。

  5、这样的句子我们在哪里读过?说出来。

  6、扩展练习。

  (1)出示挂图,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树上的叶子越来越绿;雨越下越大。

  (2)请学生自由用越越来说话。

  (三)、读读背背

  1、展示古诗积累。

  请学生自由上台朗诵自己会的古诗,比比谁读得好,背得多。

  2、学习新诗。

  (1)出示挂图,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跟读,领会诗的节奏与韵脚。

  (3)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通。

  (4)同桌互读。

  (5)教师抽查,纠正错音,注意锄、谁、知、中、餐的读音。

  3、感悟诗意。

  (1)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图和个人感悟设计动作。

  (2)学生边动作边读。

  (3)指导朗读。

  4、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

  (四)、练习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案

  1、把词语分类组合。

  黄牛 面包 牛奶 作业本 花猫 尺子

  1 ( )

  2 ( )

  3 ( )

  五、作业布置:回家积累自己还不认识的字。

  1、写量词,不会写的字用拼音。

  ( )猫 一( )尺子 一( )牛

  一( )树 一( )苹果 一( )枣

  2、出下边蔬菜的颜色。

  豆角( ),萝卜( ),茄子( ),南瓜( )。

  六、板书设计:黄牛 面包 牛奶 作业本 花猫 尺子

  七、课后反思: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案,41-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2.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两种心情。

  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用了()修辞方法,分别指()和()。

  5.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退”指()。

  7.找出这段文字中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

《(精品)语文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03

(精选)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07-29

语文《丰碑》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11

小学语文教案08-14

(热)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推荐]08-15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03-13

语文教案【集合】04-2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具准备:

  大海、海滩白天与夜景的录象(片段)或挂图。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没有亲自到海边去走一走?

  生:去过的小朋友积极发言简单的说说他看到的景色。

  师:去过的小朋友请你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没去过的小朋友跟着摄象机的'镜头我们一起去看看海边美丽的风景。(播放录象)

  二、初读课文

  1、欣赏课文。(播放大海睡了的动画,并配乐诗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fēng`er làng`er shēn yè shuì jiào bào zhe

  ⑴生字词: 风 儿 浪 儿 深 夜 睡 觉 抱 着

  míng yuè bēi zhe xīng xing qīng qīng de cháo shēng

  明 月 背 着 星 星 轻 轻 的 潮 声

  ⑵全班齐读课文,集体正音。

  三、细读课文

  1、全文共有几句话?一共有多少行?

  2、风儿真的会闹吗?浪儿会笑吗?大海真的会睡觉吗?(不会)那课文为

  什么可以这么写呢?(课文里把风和浪比作顽皮的孩子,大海比作人)风儿是怎么“闹”的?浪儿是如何“笑”的?玩了一天,风儿,浪儿,大海都累了,要休息了,课文第二句就是描写大海熟睡时的样子?

  3、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熟睡”吗?(睡得很沉,睡得很香)大海熟睡时是什么样的?(朗读课文第二句)

  4、大海真的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吗?(这里是说明月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枕着大海妈妈的臂弯睡着了;星星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

  5、最后课文把大海轻轻的潮声比作?(她的鼾声)

  小结:全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儿,浪儿,大海都想象成了人,描写他们白天闹啊,笑啊,晚上睡觉了的情景。(解释什么是“拟人”?)

  四、朗读指导

  温柔的,轻轻的读,注意停顿

  风儿/ 不闹了,

  浪儿/ 不笑了,

  深夜里,大海/ 睡觉了。

  她抱着/ 明月,她背着/ 星星,

  那/ 轻轻的/ 潮声啊,是她/ 睡熟/ 的鼾声。

  全班跟磁带读→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谁想读谁读→齐读

  五、填空练习

  ()()明月()()()潮声()()星星()()()鼾声

  六、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教学生字

  月:独体字,共4画,第一笔是竖瞥。词语:月亮,月球,月饼。

  那:左右结构,共6画。词语:那里,那个,那么。

  她:左右结构,共6画。词语:她们。

  里:独体字,共7画。(注意笔顺)词语:里面,里程,公里。

  抱:左右结构,共8画。词语:拥抱,抱歉,怀抱。

  夜:上下结构,共8画。词语:夜里,夜晚,午夜。

  背:上下结构,共9画。词语:背包,背带,背负。

  着:上下结构,共11画。词语:顺着,沿着,朝着。

  课后练习:

  收集生活在大海里的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开一次展览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啁啾(zhōu jiū)臆断(yì)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毋宁(wú)翌日(yì)

  愕然(è)窒息(zhì)宽宥(yu)

  笃信(dǔ)嗣后(sì)

  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活动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五、迁移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六、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深刻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的人生;

  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品味诗歌。

  学习难点:

  体味人间至爱亲情,领悟诗歌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纸船》《母亲》)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篇篇美轮美奂的诗象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珍珠。谁能为大家朗诵几首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现代著名女诗人冰心的四首小诗。(板书课题)。看投影,了解冰心生平。

  二、朗诵大比拼:

  下面我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看看谁是今天的最佳选手!在比赛之前,我们分小组先试读《冰心诗四首》,然后每组推选优秀代表上台朗读。看看同学们是否朗读到位,能否做到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

  同学们,能否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学生评价,选出最佳选手。

  三、整体感知:

  ⒈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为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⒉依据1、2、3、4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

  四、品读课文:

  1、学习《纸船》

  (1)导入设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这是—篇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事理性说明文,语文教案-秃鹰之死。作者从光化学:烟雾、有毒化合物、潜在的核污染、泄露的石油等几个方面,说明工业“三废”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揭示了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条理清晰、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思路结构

  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逐层说明。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最后发出呼吁,提醒人们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文章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三、说明方法的运用

  本文大量运用举例子、列数据等说明方法,进行科学地说明。如1952年的“洛杉矶烟雾”使65岁以上的老人有近400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的洛杉矶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有一千多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1970年,日本东京的光化学烟雾就使6000人受害;在谈到废水、废渣对人类的危害时,作者指出“当今世界,人工制取的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已超过500万种,在这些化学品中,有害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达400万吨”;据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估计,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超过30亿吨,废水为6000亿~7000亿吨,废气中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19世纪的0.028%增加到现在的0.032%。这些典型的事例,这些统计数据既突出了“三废”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的特征,又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例和数据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向人类发出严重的警告: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另外,文中还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清晰地突出了事物 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四、说明中心与顺序教学方法建议

  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要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每一篇说明文都有说明对象,全文又围绕说明对象,安排若干个说明中心,每一个说明中心又通过一至几个段落来说明。如果抓住了这几个说明中心,也就能理解全文的内容及说明的中心了。因此,反复阅读、多多揣摩是关键。

  事理说明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但由于说明对象与内容的不同,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等。因此,在学习具体的文章时,还要分析课文运用了怎样的逻辑顺序,这是学习事理说明文的一个难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秃鹰之死》。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过程:

  1.设置情景,导语引入。

  (播放一段有关环境污染的录像材料)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的浓浓黑烟、

  脏得发臭的河流和堆积成山的废弃物,是否难以想像生活于其间的滋味。但事实是,我们确实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不信,请你看看这篇《秃鹰之死》。

  2.通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掌握并积累词语。

  3.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围绕中。乙、精心选材的写作特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赏读课文,指出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5.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解说:研读课文是突出自读要点,实现自读目标的关键环节。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其概括能力,既而引导学生研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并运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同时,通过课文的研读也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读点拨:]

  题意简释。

  (1)题目“秃鹰之死”的作用。

  明确: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说出了工业“三废”所带来的危害,显示出文章的说明重点。

  (2)因环境污染而导致死亡的生物很多,为什么要以“秃鹰之死”为题呢?

  明确:用捕食小兽和其他鸟类的体强性凶的鹰的死亡,来强调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警示人们要重视环保。

  (解说:通过对题目的解析,体味标题的意义力深对文章的理解。)

  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第1-7 段)工业“三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一层(第1-4段)工业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二层(第5、6段)工业废水废渣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三层(第7段)核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二部分(第8-10段)工业“三废”给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严峻挑战。

  重难点分析。

  (1)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①说明中心:工业“三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②选材角度:从废气、废渣废水、核污染三个角度选取材料来说明中心。

  ③围绕中心,增添材料:a大量氟利昂的排放导致臭氧层空洞,从而引发人类皮肤癌病增多;b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含铅或其他重金属的废渣废水可弓没人的多种血液病;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数万人的受害,连下一代的小孩也有遗害,轻者头上不长头发,重者患上白血病而不治身亡。

  (2)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a.为说明工业“三废”的危害,举了“秃鹰之死”和“水俟病”为例;b.为说明“光化学烟雾不只洛杉机有”,举了日本东京和我国兰州为例。举出事实,以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增强说服力。

  ②列数字。a.为说明“洛杉矶烟雾”的危害,举出当地老人死亡人数(400)和东京受害人的具体数目(600);b.为说明化学品中有害化学品的年产量之多,列出“400 万吨”的具体数目;c.为说明工业“三废”量之大,列出了“30 亿吨”“6000 亿—7000亿吨”“4亿吨”“0.028%”“0.032%”等数目;d.为说明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列出了“五百多万吨”的数目。列出具体的数字,真实可信,给人以确切的印象。

  ③作比较。为说明“现在全世界核武器的总破坏力”,把它与在广岛爆炸的两颗原子弹的破坏力作比较,得出超过“数百万倍”的结论。通过比较,强调所要说明的对象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④打比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境,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4、通过读句子巩固、积累对越越句式的用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88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境,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1、谈话导入,出示木,小朋友认识它吗?

  2、出示转盘,认读转盘上的字。

  3、开火车认读。

  4、小组交流:这8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你发现了吗?

  5、全班交流,为什么这些字中都有个木字那?

  6、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学生边拍手边说。

  7、你还知道哪些字是木旁?

  (二)、我会读

  1、激趣导入,出示我会读。

  2、小男孩在读什么?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

  3、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

  4、出示六幅图,分发给各个小组,小组合作,从八个标牌中选择合适的贴在图上。

  5、小组交流。

  6、小组派代表上台领读标牌上的文字。

  7、全班齐读。

  (三)、扩展活动

  1、识字比赛。

  (1)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平时从生活中积累的汉字,收集在一张卡上,和同学们交流。

  (2)小组间交流。

  (3)老师抽查、奖励。

  2、引导发现识字方法。

  (1)小朋友会认这么多的字,能不能说一说这些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四)、情境表演

  现在我们在大街上,一位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呢?

  五、作业布置:回家积累自己还不认识的字。

  六、板书设计: 把学生说的字写在黑板上。

  七、课后反思: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时

  总8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句子巩固、积累对越越句式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写一写

  1、出示第一排的三组生字,请学生认读。

  2、请学生小组内自由说说:这些字哪些地方不同?

  3、学生练说,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十字下面加一横土。

  日字里面多一横目。

  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5、自学第二排的三组生字,说说哪些地方不同?

  6、评议: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

  田上出头下弯腰电。

  7、写字。

  (1)强调关键笔画。

  (2)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3)展示作业,全班评议。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

  2、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交流。

  4、全班齐读。

  5、这样的句子我们在哪里读过?说出来。

  6、扩展练习。

  (1)出示挂图,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树上的叶子越来越绿;雨越下越大。

  (2)请学生自由用越越来说话。

  (三)、读读背背

  1、展示古诗积累。

  请学生自由上台朗诵自己会的古诗,比比谁读得好,背得多。

  2、学习新诗。

  (1)出示挂图,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跟读,领会诗的节奏与韵脚。

  (3)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通。

  (4)同桌互读。

  (5)教师抽查,纠正错音,注意锄、谁、知、中、餐的读音。

  3、感悟诗意。

  (1)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图和个人感悟设计动作。

  (2)学生边动作边读。

  (3)指导朗读。

  4、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

  (四)、练习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案

  1、把词语分类组合。

  黄牛 面包 牛奶 作业本 花猫 尺子

  1 ( )

  2 ( )

  3 ( )

  五、作业布置:回家积累自己还不认识的字。

  1、写量词,不会写的字用拼音。

  ( )猫 一( )尺子 一( )牛

  一( )树 一( )苹果 一( )枣

  2、出下边蔬菜的颜色。

  豆角( ),萝卜( ),茄子( ),南瓜( )。

  六、板书设计:黄牛 面包 牛奶 作业本 花猫 尺子

  七、课后反思: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案,41-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2.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两种心情。

  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用了()修辞方法,分别指()和()。

  5.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退”指()。

  7.找出这段文字中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