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2-06-25 16:40: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学反思15篇

科学教学反思1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明显地感受到观念需要更新,角色需要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在教《沉与浮》这节课时,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 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 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如教《日食和月食》这课中,我刚开始想从学生那知道一些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神化传话,以致提高学生学习的热忱。但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没有学生知道,看到这方面的空白,我马上对教案进行了补充。在课前自己准备了一些关于日食和月食的`传说,也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最后学生从资料中学习到了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日食和月食,他们不惜千里奔波,甚至冒者生命危险去探测的精神。为后续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动力和兴趣。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们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们主要进行四方面的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在以上四个方面,笔者认为对材料和探究小组的反思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两者决定着科学课的成败。另外教学反思不一定是反思缺点,对于课堂中精彩的生成,机智的处理等也可以进行“返思”,以便在日后重现。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变、才能通、才能久。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科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的理念。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学过程采用“问题解决”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教学评价方式新颖: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推迟判断和调查实验,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三次设置探究环节,引导学生使用视频投影对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帮助学生检视自我,树立方向,明了自己想要学什么,获得什么。充分体现了教学多媒体的优越性。

科学教学反思3

  《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反复斟酌,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

  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

  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

  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第二根刺:概念名词不合理,烦琐!

  中学科学老师抱怨,小学科学常常把错误的概念教给学生。这个问题出在哪?除了是因为许多科学老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不高之后,还有就是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编者生造的概念名词,和通用的科学术语不一致。

  比如本课中的“用力点”,在初中科学上描述为“动力点”,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称不统一肯定会制造麻烦。还有在分析杠杆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因为字多,学生常略写成不省力,导致表达不准确,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杆”来描述呢?

  第三根刺:问题描述不严谨,有歧义!

  书本第4面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图,分别是:羊角锤拔钉、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棍擀面。

  粗粗看,好象没问题。仔细分析,有4幅图仅仅出示工具的名称,容易产生歧义。比如螺丝刀,如果用来拧螺丝,那它就是轮轴而不是杠杆,可如果是用来撬盖子呢,那就要归类到杠杆了。再比如老虎钳,用来剪铁丝是杠杆,用来钉铁钉也是杠杆,用来夹拧螺帽就是轮轴。

  延伸到我们的作业本和考卷,有些出题人小气的连图都不给,就提供一个工具名称让判断是不是杠杆,真的是很过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动难掌控,耗时!

  书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好笑,难道用撬棍还会故意采用费力的方式吗?然后提出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作用,又说把“杠杆尺”当“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杆呢,还是研究撬棍?

  算了,还是按小标题“研究杠杆的秘密”来理解吧。问题是我们的实验材料不够精确,比如两边都挂一个钩码,左边挂在第三格右边挂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还有的学生在杠杆尺的一侧选了两个地方挂钩码。看来这个探究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或更换。

科学教学反思4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

  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

  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

  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科学教学反思5

  “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首先通过这个游戏,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来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阳阳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发现——“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含含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我可以画出来”: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粼粼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牛牛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交流与讨论——“我们的发现”:最后,将孩子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记录都展示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记录,重温实验经历或找寻不一样的实验方法,形成了互相学习的好氛围。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

  1、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包括描述、假说、推理、证明、总结和归纳。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其实,从最初的猜想就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主题墙鼓励孩子互相交流、讨论。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应一直重视交流与讨论。因为,交流表达不仅能培养孩子倾听和尊重别人意见的习惯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所探究的问题;讨论则为同伴质疑提供了机会,使孩子们能得出结论或发现新问题。

  2、活动的尾声阶段,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记录,没有及时组织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并设计一张集体记录表。如果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记录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后将其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就同时为延续实验和验证活动打下了基础。

  3、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有的家长已经对活动表示出有兴趣,如含含的爸爸提出穿脱毛衣有静电产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这时,应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带动孩子们,而且家长会更积极地帮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材料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共同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理解老师预设这个活动的目的、理解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原因,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科学教学反思6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上这一课时,却出现了这几种不同的现象:

  在上实验课时,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小组之间肯定不够用。于是我就特意强调:老师今天只分给每个小组10个钩码,但是不够用,小组之间想想办法,看看那个小组最先做完实验?说完之后,学生开始做实验。学生们到底会怎样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着。不一会儿,我发现第2小组的同学开始下位到别的小组借钩码。当走到9组拿起钩码的时候,这个小组的同学立马把钩码抢回来了,这个同学没有办法,只好又到别的小组去借钩码了。不一会儿,2组的同学把实验做完了。紧接着,我看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这时九组的同学也做到这一组实验数据了,抬头看看其他小组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也只好去借钩码了。看到全班同学都做完实验,于是我问八组的同学:“为什么你们小组的同学做的这么快呢?你们不是也只有10个钩码吗?”八组的李海星说:“我们是先做的.这一组数据,先跟五组借了三个钩码,然后他们组用的时候再跟我们借的。”听到这个,我说了一句:“俗话说的好,众人捧火火焰高,既然我们做实验,要求小组之间合作,其实也是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还有一句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帮助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帮助别人呢?看看五组和八组他们不是合作得很好吗?”。听到这儿,刚才几个不借钩码的小组的同学的脸刷的红了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

  通过学生实验,我发现学生用的时间很多,应该怎样改进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下一节课。在给六年级一班上实验课时,我特意也强调了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同时为了节约实验时间,我特意提醒学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例如一组和二组、三组和六组、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九组和十组、十一组的同学可以自己想办法。这样一个小组从前往后做,另一个小组从后往前做,最后两个小组可以把实验结果合起来,我们看看哪个组做得快?

  通过观察学生做实验,我发现有的小组做得很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没有做完。通过询问,我得知: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的同学通过协商进行了合作,而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是小组之间自己做自己的,根本没有进行合作,所以耽误的时间还是很长。针对这样的结果,我对全体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实验之前,老师已经做了提醒,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听到这个,没有合作的小组低下头。我想他们一定是在为他们的做法做反思吧!但愿他们能从这节课中能悟出点道理来。

  给两个班上完这节课,我也想了很多:

  第一:在上科学课尤其是在做实验时特别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个实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的小组内能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实验做好,而有的小组内却只有个别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在看热闹,坐享其成实验结果。小组之间都合作不成,何谈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呢?这恐怕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二: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应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教育,这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又提出了一个难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科学教学反思7

  情境描述:

  在《谁先落地》的教学中,我出示降落伞,引起幼儿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过降落伞吗?是怎么样的?然后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降落伞,(用手绢制作降落伞,幼儿可能不会自己打结,而且手绢降落伞效果不大好,因此,我改用轻而薄的塑料袋来制作降落伞。)幼儿在制作前我没有告诉幼儿挂的东西要多还是要少,而是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自由结伴,进行“谁先落地”的游戏,通过比赛来探索。我发现有的幼儿站到小椅子上了,有的幼儿在比赛一次输了后,赶紧再挂一片积木,这时我上前去询问:你为什么要加一片积木呀?他的回答令我很高兴:加一片积木就重了,这样降落伞降落时就快。我想这样的结论是幼儿自己得出的,而不是我们教师灌输进去的。

  评价分析:

  1、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度很高,兴趣很浓,幼儿在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获得

  新经验、新知识。

  2、过去我们注重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让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得出结论或模仿教师操作。但是这样做容易使幼儿误以为科学只是事实的积累与概括,将会使幼儿只会使用科学而不会创造科学。而现在的教学注重的是幼儿的参与,并保持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所思所悟:

  幼儿天生就是好奇、好问的,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与欲望从何而来?来自于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情感不能灌输,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断体验,形成心理“积淀”而成。所以,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重在直接体验,重在幼儿自主的`科学探索过程。只有让幼儿直接与科学现象接触,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才能使幼儿产生探究的需要。热爱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参与和探索,才能使其萌发有益的情感体验。

科学教学反思8

  在上这节科学课时,由于幼儿在这一课非常生疏。因此我采用实验观察和操作的方法。让幼儿乐于发现,并对一些科学知识产生兴趣。让幼儿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培养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独立性,自尊心的过程,在新教学中要反思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要充分相信每个幼儿

  在“有趣的沉浮”活动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做猜想与验证记录。是给幼儿发教师设计好的表格还是发一张空白纸让幼儿自由记录呢?在活动前我犹豫好久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在活动时,我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是表格记录,一组是自由记录。从猜想记录时间看:由于表格上有明确的图案及符号提示,所以记录组动作迅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猜想记录任务。而自由记录组需要考虑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记录,所以猜想记录时间较长。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两组用的时间几乎相同。从交流探索的过程看:表格记录组幼儿只是对自己的猜想与验证结果进行了比较;而自由记录组幼儿则从自己对记录的表现形式、方法、原因、过程、结果等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与说明。从记录表形式看:表格记录组形势规范,如出一则;自由记录组则五花八门,形式各异,极富有个性。从幼儿的表情看:我没有看到表格记录组幼儿脸上露出那由衷的快乐,而自由记录组幼儿则一直处于极为兴奋的状态。从结果看:两组幼儿似乎都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但我坚信,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没有看到表格记录组幼儿脸上露出那由衷的快乐,而自由记录组幼儿则一直处于极为兴奋的状态,每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要相信幼儿的能力,要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

  2、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

  不知为什么,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孩子没有在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而是在快乐的自由玩水,似乎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现象与他们无关。而且存在这种现象的幼儿大多是年龄偏小的孩子。是年龄因素还是我为他们提出的要求没做到简单明确,导致孩子不知道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呢?我试着介入了他们的活动,尝试把他们引到探索活动中,可是小孩子们很执著,明确表示只喜欢这样玩水。而且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此刻,我应该再次介入吗?我犹豫了。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忘我的'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愈战愈勇,有的孩子甚至一种物体想出了若干种改变沉浮的办法。孩子们感觉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和找到的答案,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但是我发现出现了各组方法雷同的现象。

  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是自己恰恰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小孩子,也许我应该将幼儿进行帮带式分组,把年龄大的与小的分在一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大带小,这样也许能带动小孩子一起参与探究活动。又或许可以把小孩子分为一组,对他们提出“跳一跳能够的着”的要求,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孩子活动中出现的“双胞胎”现象,也许是各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后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了。

  另外,活动时,我只注重对幼儿提出探索的目的与要求,忽视了行为教育,导致有的幼儿袖子弄湿了,有的将水弄到了地面上……本次活动是以幼儿的科学发现为依据,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层层深入、脉络清晰地设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运用观察、讨论、交流、操作等学习方式把幼儿带入探究、发现的世界中。较好的体现了主题活动课程在实践中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的特点。

科学教学反思9

  磁铁在幼儿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在上课时,我们经常会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触,因此我把目标设定为:第一点是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第二点是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导入时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思考,幼儿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回答,有的认为:可以用手将回形针一一捡起;有的认为:可以用干净的扫帚把回形针扫成一堆,再用手捡起来……,幼儿的想法比较接近。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在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肯定的前提下,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借助其它的物体?在我的引导下,话音刚落,一名幼儿快速的.回答:可以用磁铁。

  于是,我让他尝试用磁铁来将散落在地的回形针捡起来。第二环节是感知、探索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此环节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材质的物品,让幼儿自己的探索,从而更好地认识磁铁的特性。幼儿通过操作,知道了磁铁能吸住铁制品,对于木制品,塑料制品不起作用。第三环节为幼儿提供了几个小游戏,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以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点。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生活中磁铁的运用没有生活经验,只能借助图片或是实物来丰富幼儿的经验,如冰箱门的封条、门吸、磁性黑板、电话等等。我们在开展活动时,不仅仅是科学活动。一定要对班上的幼儿现有基础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让幼儿真正在每个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科学教学反思10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杠杆的三个点;一是杠杆的分类: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生活中,学生其实对杠杆这种工具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或没思考过它的工作原理.因此,我在教学时,认识杠杆采用了讲述的方法,学生也很快明白了它的三个点: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研究杠杆的秘密时,采用杠杆尺作为研究工具,让学生大胆猜测,实验,不拘泥某个特定的结论.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利用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实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和正确的结论.但在数据的整理分析中,由于时间的限制,结论显得有些仓促.这应当是我们新手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确把握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活动收放自如.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我多加注意.

科学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了解物理模型制作的基本过程,并知道地球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围绕上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通过视频、图片资料等直观手段再现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特征;通过师生文字资料收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使学生建立地球特征知识概念。在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通过我国神五“嫦娥奔月”视频资料,提升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通过引领学生对“引言”的阅读、讨论,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导入了新课,引领学生进入这一课学习;课中让学生自行阅读“阅读卡”,学生兴趣盎然;课后给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和科普网站,号召学生阅读、搜集更多的信息,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的任务,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探究的习惯。

  总之,教师要把握时机,认真学习科学课教学理论,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上好科学阅读课,使科学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阵地。

科学教学反思12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科学活动“开车”,这是主题“快快慢慢”中的一个活动。最近,孩子们对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就“沉浸”在汽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所以这个关于汽车的活动,应该是他们感兴趣的和喜欢的。活动的目标我是这样预设的:

  1、在实验比较中感知在不同高度的斜坡上车子下行速度的不同。

  2、体验与同伴合作实验的乐趣,增进观察、记录的能力。活动的重点难点是,用比较的方法将小汽车在不同高度的斜坡上开动,感知在不同高度开,速度的快慢也不同。活动中需要设置几个坡度高低不一的斜坡,于是我去构建室找来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木头的积木,又收集了一些大小、式样差不多的玩具车,在车上黏贴1或2的数字。

  活动分三个环节,首先,我出示两条不同坡度的斜坡,让幼儿猜测两辆汽车谁快谁慢,根据猜测,在表格上示范作记录。然后,用实验验证大家的猜测。第二个环节,先让幼儿分组实验操作,通过亲自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并记录车子的快慢;而后交流、讨论,分析车速快慢的.原因;然后再次操作,验证。这里,我用“有没有办法让两辆汽车开的一样快”,引导幼儿发现汽车在相同坡度上就能跑的一样快。最后,我出示了三个坡度不等的斜坡,请幼儿猜测汽车开动快慢的结果,这就作为一个延伸活动了,留给幼儿继续探索的热情。

  活动中,大多数幼儿能积极投入地探索,对于记录这项任务,我为每组准备一张。这么做主要是从幼儿的经验积累出发,考虑到刚入中班的幼儿初次接触亲自操作记录,小组一张记录单为幼儿提供了相互学习,自我调整的学习机会。

  今天的活动,有幸得到西瓜豆豆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如果日后再次执教这个活动,我会作一些调整。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中科学合理地提供所需材料,不仅能有效支持幼儿的操作活动,促进活动目标地达成,更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概念的有力手段。所以对于活动的准备,要更精心更周到,而今天的斜坡总体感觉偏窄,对于实验用的小汽车,也需要仔细检查,以免在活动中出现意外状况。

  活动的第一环节,教师的实验可以省略,因为教师的实验容易给幼儿一个错觉,同时也限制他们的思维。活动进行到交流验证时,发现幼儿的记录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教师的处理欠妥。急于说出答案显得操之过急了,应该将这个问题留给幼儿,让幼儿共同分析、寻找问题的原因,一起来解决。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要耐心、从容。其实,问题的出现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关键是看教师的驾驭掌控能力。在这个方面,我还要下功夫多多努力。希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科学教学反思13

  这学期教科学课,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学课。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3、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4、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5、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xxx,特别地好动,一次能够坚持坐一分钟就很不错了,不仅他自己没学什么东西还影响了别人,有时候真让人头痛。有一次我进教室上课,刚巧碰到音乐老师也在,她有些生气地说:“邵旭阳,你真的是经不起表扬!”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多问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没多久,邵旭阳“老毛病”又犯了,我也气愤地说:“,邵旭阳难怪刚才音乐老师也说你经不起表扬!”谁知,他却大声地说:“你又没有表扬我!”我一震,这一句突如其来的无忌童言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课后,邵旭阳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想起来,平时我总觉得他调皮,的确很少表扬他。从今天这件小事看来他还是挺在乎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的。是xxx啊,调皮的学生也是学生,和大家一样都希望得到赏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比其他小朋友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吧——因为调皮,平时挨的批评肯定不少。我以前忽视了这一点,于是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调整方式。

  从那以后,在课堂上,只要看到他认真听讲或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就马上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毕竟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把坏习惯全部改掉是不现实的。所以遇到他上课又很不认真,小动作不断,对要掌握的知识模模糊糊的情况,我并不灰心,因为我知道这种学生是需要时间磨的,也需要很大的耐心。我坚信,只要坚持把赏识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能取得成功。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训斥只会压抑心灵,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希望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以及与家长,其他老师的配合,来慢慢地改造这个孩子,让他得到很好的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会坚持。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教学难点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我用图片导入,出示一张鸟妈妈喂小鸟的图片,提出一个小问题“小鸟能不能一直依靠妈妈”,小鸟要学飞,自己去找食物,从而揭示课题。课件再出示一张图片,小朋友穿衣穿袜穿鞋,使他们对哪些自己的事情有一些明确,通过介绍一个小朋友,一天中做了很多事,进一步明确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所以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紧接着让小朋友讨论为什么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做。为了说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我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懒惰的毛迪》,使学生知道如果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做,又不学,总依赖别人,一旦离开别人就没法生活。不仅自己要吃苦头,别人也不喜欢你。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会就学,从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小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再请两个同学上来表演小品《明明的早晨》,对懒惰的明明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活动,一项是整理书包,全班参与,一项是穿衣服比赛,每组选一个,其他学生做裁判。比赛结束后我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张劳动卡,让学生对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评估。最后在《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整节课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中通过观察、讨论、谈话、听故事、比赛等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学生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实际体会了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科学教学反思14

  1.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这节课通过观察“礼物”、猜想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2.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科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智力,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这节课中,在实验、讨论、交流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过去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实验学生看,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发展受到遏制,情感态度受到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单一地把目标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地把知识融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现、猜想、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实验才得出来的。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对问题做出猜想、亲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节课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使他们的探究发现别具一格。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正是科学发明的基石。

  6.根据青岛版《科学》的特点整合教材。首先根据“目标弹性化”这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删繁就简”,把活动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的第一部分作为导入新课,第二部分的实验器材以“礼物”的形式送给学生。更把自由活动移到课外作为拓展活动。使课堂教学留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其次,根据“以生活为主线”这一特点,以学生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认识为“切入点”,以学生“常见的”、“玩”中为主线,以对科学的兴趣为辅线,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7.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自然教师向科学教师转轨,还留有自然教师的痕迹。主要表现在:

  ①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够,没有完全由传授者、给予者转变成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没有完全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脱离讲台,“高高在上”的时间还教多。

  ②还过分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发展”较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出现意外,始终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

  ③没有完全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怕时间超过40分,还没有给学生充分研究的时间。

  ④还过于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做的还不够。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还是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还不够多。

  ⑤关注“获取什么样的知识”较多,没有完全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再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偏重于让学生认识浮力,认识浮力的过程注重的没有完全关注。

  ⑥主要还是“自发探究”,“自由探究”还少。这节课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去探究浮力时,学生的意志还过多受教师左右,不完全属于自由探究,其中有些地方还属于自发探究。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在新的科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探究作为学习的核心,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长足的发展。

科学教学反思15

  这节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比较四种材料的吸水性;第二个活动是观察一张纸的特点;第三个活动是我来造一张纸。记得以前的教材是没有第一个活动的,第二个活动是一节课,第三个活动又是一节课。想不通现在的教材为什么把两课时合二为一,还要加一个活动内容!难道我们的课堂时间40就这么好用?还是要我们走马观花的进行教学?

  分析这三个活动,都是很花时间的。比较吸水性这个活动涉及比较实验,对三年级的学生要做好并不轻松,如果用学具袋里的那几种材料,滴好水得等上五六分钟的时间才会有现象。观察纸这个活动要简单可以只指要害————观察纤维,但这就足够了吗?显然,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必须指导他们怎样深入的观察,切忌浮躁,去发现更多纸的特点。最后一个造纸的活动,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活动,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活动花一节课的时间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对材料进行了改进。第一个环节选择了现象更加明显的材料,而非学具袋中有的;第二个环节我选择放弃,直接让学生撕纸,进行纤维的观察,引出古代蔡伦的造纸术,介绍造纸的过程。并马上利用刚刚撕碎的纸展开我来造一张纸的活动。这样下来一节课还是很紧张,基本没有渗透德育内容!(本来,这节课是渗透节约纸张节约资源等德育思想的好时机!

  对这节课,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可以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中可以得知。但我还是感觉有点异样,可能是因为删减了一些教材的环节,也可能是因为展开的还不够充分,心里总不够塌实!

【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4-14

科学杠杆教学反思11-30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4-05

科学沉与浮的教学反思12-09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04-18

科学计数法教学反思08-16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02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04-12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