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反思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湖》教学反思1
本文以诗化的语言来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去过西湖,或者对西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知识背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对于文本中的湖光山色较之完全没有接触过西湖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本文的语言比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要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美的情趣是令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篇写景文,因此在课前我进行了课件的制作,希望通过图片来拉近学生语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西湖美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此来将文中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化。接着,通过看课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见到西湖胜景。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课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的秀丽景色,景美、语言美。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在我看来,本文的.重点之一就是本文的比喻句,比喻的运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除了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训练也是必不可少。让学生学会发现句子中的成分才能在以后准确的找出比喻句,学会运用比喻句。
课程一开始,我在课件出示了三幅图,分别是远景西湖、近观西湖、西湖夜景,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者观察角度和观察时间的不同,并且对应到文章中去。之后围绕观美景、学描绘、悟情感进行教学。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在很多地方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寻不到恰当的词汇,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在以后的教学,特别是美文的教学中,我还得要更多的去感受学生的体悟进而寻找适合学生理解的好方法。
《西湖》教学反思2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发挥想象和联想,尽可能透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意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优美的画面,引出课题——西湖的绿,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之前,先观看三个景点的录相,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才能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先设计好问题,领着学生赏析。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才会努力去探索,去感悟。
正是采用以上教学方式,所以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值得探讨: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该讲究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呢,还是只侧重某一点,只要学生思考了,说了,或是写了,就算是有所得呢?
《西湖》教学反思3
教学片段:
师: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举手的寥寥无几,指名读也是读得不到位,还错了字音。)
师:同学们,我们来 比一比,男、女生分开读,看谁读得好,我为你们打分。
(学生立刻来劲了,跃跃欲试。)
师:要想得到高分,一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好好读。当然,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对方读得怎样。
(这招果然有效,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声音响亮。单男生的声音就比平时全体读的声音都大。大家读得都很投入,可惜女生的声音小了一些。于是我为男生打98分,女生打97分。顿时,男生各个眉飞色舞,欢呼起来了。)
师:我们一起读,相信会更好。
教学感悟:
本来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平时的教学容易出现学习审美的疲劳,周而复始的学习如果没有新鲜的刺激,课堂就难以有激情。所谓的高耗低效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不是靠教师发脾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还要想些切合学生心理的办法,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才行。
教学片段:
师:不过大家刚才有一个词没有读好,“轻风徐来”读得像“狂风暴雨”。(学生都笑了。)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这是怎样的风?
生:轻柔的风,慢慢吹来。
师:对,就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生读,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寻找感觉。效果挺好。)
师:请找一找,第四自然段中哪个句子可以概括本段意思?(生读第一句)对,这就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述:一轮明月升起来了,把银色的光辉洒向大地,一切都笼罩在月色里了。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表现出了陶醉的表情,甚至手臂舞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洒在湖面上,想给湖面盖上了被子。(师:哦,一条银白色的被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湖边弹琴。(师:可能是古筝,扬琴,也可能是琵琶。)
生:我仿佛看到了湖里有无数银蛇在游动。(师:那是漂亮的路灯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形成的。)
生: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亮慢慢升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白鸥飞快地掠过。(师:这时候,白鸥可能已经回巢了。但没关系,这是你的想象,可不是真的。)
师: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教学感悟:
学习语言,一定要把品味语言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创设情境。学生是情感的王子,他们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想象到优美的意境后再进行说话练习,在说中加深对语言的品析,对内容的理解,进行审美的体验活动。如此,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语文变得充满情趣,学生学得也很扎实而有效。
《西湖》教学反思4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上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在学习段落时,我仍重视对字词的.理解。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插图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至于西湖美景,则是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西湖的美丽风景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西湖》教学反思5
《西湖》以它优美的文笔、清晰的层次、丰富的词汇描绘了人间天堂的美景,如画的风景令人深深陶醉,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同样让人沉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这么美的文章该如何教呢?
因为教过,深知这一课对学生来说不是一般的难,因此,三天前开始让学生回家每天读5遍,家长签名,第一次读后逐个检查了学生注音、划词的情况,一一落实。短信中告诉家长读书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督促孩子认真读书。北大荒一课的背诵告诉我落实得还是不错,个别同学没按时背出全文,其余的还算令人满意。三五十五遍读下来,再加上早读的朗读,《西湖》在孩子们眼中已不陌生,读熟了,也就可以开讲了。
昨天的第一课时,本拟在初读课文知大意后,学习生字词,再弄清描述了哪些景物,学习第一自然段。结果,字词关还是用了大部分时间,三十个左右的词语,小黑板出示,用各种方式读后,开火车游戏时,还是有同学打疙瘩,擦去拼音后,两位同学读错音,因为不太放心的缘故,又花了时间读词、理解、学生字、组词,课文也就读了两遍:自读、指名分节朗读学生点评。
时间过得飞快,一节课大半用来读词了,课前预设没完成,这也在预料之中。这是本册最难的课文了,学生由二年级上来一下接触此类美文,也是有点懵的吧。
今天的两节课,一课时讲读1-3节,以朗读为主线,找出描绘的景物,想想作者以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因为有北大荒一课的铺垫,学生很快正确找到答案。朗读第一节,整体感知西湖是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第二节的教学中,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品读、感受山峦的连绵如画般的美,湖面的平静及白鸥掠过的动态之美,在朗读、赛读中,学生的情感投入,读得不错,几个平时不举手的也跃跃欲试。
第三节的教学,重点品味湖堤的美和小岛在明净的湖水中晃动的美。“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品悟比喻的贴切、优美,感受湖水的荡漾使湖堤如在漂动一般,更增西湖的旖旎秀丽,中间穿插了苏堤、白堤的得名由来及古今文人墨客对西湖的赞美,朗诵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学生听了很感兴趣,之后的朗读就看见他们摇头晃脑的,感受到西湖的美,我的讲述也就可以省略了,没有什么言语比文本更美的了。
之后的一节课,品味月光下的西湖之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拥抱,找出喜欢的优美语句,感情朗读,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四个词语组成的佳句中,明月轻风湖水相得益彰,那种幽然的意境,那份月夜赏景的怡然,只有朗读才能感受。华灯如银蛇,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更品读出是西湖使景如仙境,若是没了西湖,便没了灵气与活力。琴声悠扬飘来,使人更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的教学,让学生进入角色,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月光下,如果你正泛舟湖上,尽情观赏这如画美景,心旷神怡的你想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用照相机拍下很多很多的照片,把这么美的西湖拍下来,给朋友们观赏!
生:我想写一篇作文,把西湖的美描绘出来,让没来过西湖的人也感受到他的美,如同作者一样!
生:我想画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涂上自然的色彩,让西湖永远留在我的画中!
生:我想跳进那明净的湖水中,痛痛快快地游泳!
生:我想写一封信,告诉人们西湖有多美,让他们都来看看!
生:我想唱一支歌,赞美一下西湖的秀丽!
生:假如我会弹琴,我一定会在月光下弹一支曲子,让游览的人们更陶醉!
不管是质朴的向往,还是神驰的赞美,孩子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只要真正领略到西湖无穷的美感,教学也就达到了目的。
之后,在反复的朗读、背诵第四节后,对文中的比喻句,感受其贴切、生动、自然、优美,进行造句练习。
虽然准备了图片与一段录像,但因网络故障,未能呈现现给孩子们,未能给他们提供感性的画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改日再让他们一饱眼福吧。
《西湖》教学反思6
学生升到五、六年级每周两次的音乐课浓缩到每周只有一次,30分钟,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使学生继续保持对音乐和音乐课的兴趣和热情,需要老师对音乐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课前准备工作更选的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思路,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思维开发能力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驾驭教材提出了挑战。面对教材单元的内容怎样取舍,怎样拓展,需要老师把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第一位,读懂本年级的学生,他们最需要什么,找准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切入点。
再者一节音乐课,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一样的,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当中,实现教于学的主动结合,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音乐的内涵中表现自我。所以我觉得要增加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分量,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特色,要努力使学生动起来。这样每周的30分钟音乐课堂,学生会收获颇多,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会慢慢递增,用期盼的心情来迎接下周音乐课的到来!
《西湖》教学反思7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4]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因此,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这一段的学习,我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学生说说最想说的一句话,既是对全文的归纳,又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六、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教学反思8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语言虽然很美,但难懂的词语、难读的长句子较多,因此,在教学时,应先领导着学生读词语,读课文。文中一类生字十个,二类生字十一个,所以学生在读通课文时会遇到了小的障碍。虽然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内容,但忽视了学生才刚刚进入三年级还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如何预习。为此,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了。文中难懂、难理解的词句较多,为了分散难点,第一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此文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秀丽的景色,景色美,语言更美。教学过程中,应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我想,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除了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等(方法),练是必需的。让他们在拿到句子以后先要分析,找出各种成分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够准确的,正确的写出或找出比喻句。第二,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光看文字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西湖的美,因此,上课前呈现西湖照片,一些风景图,这样,借助直观的图来看文章就能够更好也更容易的进入文中。
在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么对各环节的把握就更到位了。因为这时学生的心中有这篇文章的谱了,对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不仅是其他环节的教学,还有背诵课文相对来说也容易多了。
《西湖》教学反思9
本文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秀丽的景色,景色美,语言更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
我想,本文的的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除了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等(方法),练是必需的。让他们在拿到句子以后先要分析,找出各种成分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够准确的,正确的写出或找出比喻句。第二,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光看文字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西湖的美,因此,上课前我让学生看了我带来的西湖照片,一些风景图。这样,让血循环借助直观的图开看文章就能够更好也更容易的进入文中。
整堂课下来,学生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体会。
《西湖》教学反思10
《西湖》这一课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四类字与二类字各有十个,文中还有11个注拼音的字。所以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不小的障碍。为此,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了。文中难懂、难理解的词句较多,为了分散难点,第一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教后感《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为了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学生情操,我设计了“西湖简介”、“西湖传说”、“西湖诗词”、“西湖景点”四个版块,作为对课文学习的延伸。
教学本课时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收获。
一、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互助中学会合作。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学习“西湖简介”与“西湖传说”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板块来自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寻找答案。
在学习“西湖诗词”与“西湖景点”时,我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古诗,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来朗读,来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训练,探究意识得到了发展。
二、学会合作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与交往。实际上合作交流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在合作交流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长。交流是认识升华的阶段,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思路,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合作能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西湖景点”时,我让学生同桌一起学习一个景点,两人一起读,一起学习用导游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这一过程,就是合作的过程,这样,既可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发展合作、交往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能力,从而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词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处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导入时,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来进行说话训练,并进行背熟练习,注重积累。“西湖简介”这一板块,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读懂的基础上来填空。“西湖传说”这一板块,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西湖诗词”时,培养的是学生的朗读能力。而“西湖景点”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能力培养,学生既要读懂文章,又要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综合能力。整堂课的学习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感想记录在留言板上,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学习,让课堂又延伸到课外了
《西湖》教学反思11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可《西湖》一课上下来却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触还真是颇多。
感触一:文中有着较多的比喻句。这篇课文中有四个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准确的体现了西湖景色的美丽,也反映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于是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挑出文中最打动人的多处比喻句去细细体会:“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触二:文章至美,但这还需要学生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 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 但难又是难极了。第一课时上的时候虽说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学生初读读得并不尽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将长句读好,如何将文章读流利。文章篇幅较长,几次指导,就占用了本节课的不少时间,最后也就只能简单地学了课文第一小节,并没有按计划学到第二小节。
感触三: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变化,我又重新设计了《西湖》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一课时已经训练过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进行读的练习,刚通过朗读来体现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几个著名景点及其特点。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感受西湖夜景的美。应该说这节课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我让学生多次品读,然后配上清雅的音乐去朗诵,由始至终,我想带给学生一种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课文美、音乐美、课件美、朗读美,带着学生到“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触四:理解感悟过后,学生在背诵练习上还不够深入。文章美,就应当引导学生积累,背诵便是最好的积累方法。课后的要求是背诵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词多,好词佳句也多,但这些好词佳句和学生平时说的话有些不同,学生背起来就有些吃力。例如:葱绿的孤山显得十分秀美典雅。几个好词在一起了,学生反而觉得难了,只有读得滚瓜烂熟才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课堂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着。
《西湖》教学反思12
这一课因为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词汇也相当丰富与华丽,这就带来了生字多的弊端,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但忽视了学生才刚刚进入三年级,“预习”对他们来说要求不具体,他们还不清楚怎么才算是预习了。布置了课前朗读,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朗读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第一课时学完,文章也没读流利,有些句子读不通。反思这些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一是课前预习时,预习的要求不明确,有些学生认真的,自学了生字词,读了很多遍课文,读流畅了。而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却连文中的字词都没读准。
比如第三小节中的几个景点,“孤山”、“白堤”、“苏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词,很多同学都要读错。发生这种问题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第一课时设计中的漏洞,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错误,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点,关注学生的课文朗读。因为词语多,难理解,教学设计时只想着要把一些难的词语融入课文,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过程中,在文章中学词语。想着如何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为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认真地读课文,没有整体把握文章,所以词语学得也那么生涩和别扭。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课上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视的,有了这个教训,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这个朗读的环节我会特别注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西湖》教学反思13
《西湖》一文在我看来并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太美,学生受了美的熏陶不假,但很难理解到位,而这种理解又不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就失去了味道。
所以,我以朗读为重点,结合个别关键词句理解展开教学。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结合欣赏课文的插图,通过对课文中“绿”、“青”、“浓”、“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反复朗读。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重点品味湖堤的美和小岛在明净的湖水中晃动的美。让学生在讨论中说说此处描写的西湖的主要景点。然后,抓文中“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如“绸带”,品悟比喻的贴切、优美,感受湖水的荡漾使湖堤如在漂动一般,更增西湖的'秀丽;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和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等打比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打比方之生动。
希望学生在理解中、朗读中能慢慢学会这种方法,使自己的语言也形象、生动起来。
《西湖》教学反思14
《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一、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感受景色的美
教学时,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闪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看看图,再请学生说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问:西湖的山什么美?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山的颜色美,“青一些、绿一些、再浓些、可以再淡些”。体会出山的颜色美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问: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两个词语学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词语、句子的朗读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要求,教者就应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值取向,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而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
二、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丰富文化积累
课文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仙境一般是什么人住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美”。再利用多媒体西湖图片的辅助作用,进行语言训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看着图把句子说具体,生动,有一定意境美。如:云儿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飘动?什么样的湖水倒映着什么?等等
课文全部学完后,我这样总结了全文:学完了课文,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总结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学生的答案很恰当,“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镜、如诗如画”等等。词语、句子得到了积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虽然不能亲眼目睹西湖的迷人景色,但多媒体图片却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所得。在说与听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三、由“扶”到“放”学习比喻句,进行语言的深化
在远眺西湖描写西湖湖面时,把湖面比作了一面硕大的银镜。教者便利用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比喻句:这句话中把湖面比作了什么?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接着向学生介绍这样的
句子叫比喻句,“犹如”是比喻词。《新课程标准》提出孩子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西湖》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比喻句来描写景色的秀丽。如:西湖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苏堤和白堤像两条绿色的绸带,明净的湖水中的绿岛和白云的倒影让西湖像仙境,华灯像无数的银蛇等。教者专门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文中的其他比喻句,自己去读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答案。最后老师公布答案,反馈学生画出的比喻句。有了对比喻句的理解,学生的正确率还是很高的。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实践、运用的过程了,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词说一个比喻句,答案很精彩:阳光照在橡树身上,仿佛给橡树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比喻句由“扶”到“放”学习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
当然,由于本课是写景的文章,如果不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技术,学生对文中的很多用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景色是难以理解的,也不能在课堂上就能看到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就不会入情入境地欣赏西湖的夜景,也不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朗读课文了。
本节课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板书要与课文进行紧密结合,教师要耐心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等。
《西湖》教学反思15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我很喜欢本文,但是我也很担心,文章是否比较难,学生能否理解,并体会到其中的美丽。那教师怎样把难文上的简易,让学生理解。我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多媒体
正好有一堂信息技术课,于是我事先准备了许多关于西湖景色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三潭印月、柳丝轻拂、银镜一样的湖面、绿树镶边、白堤苏堤、夜晚西湖……学生非常喜欢看,觉得他和我们的瘦西湖有些像。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遇到这些景点,我直接可以让学生回忆课上看到的,学生有了印象,对课文的描写能够欣欣然点头。
二、类比
江南的景色是想相的。瘦西湖与西湖比起来,一点也不差。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多次看到的景色内化,我提到了瘦西湖。比如柳丝轻拂,我让学生说说以前秋游时候看到的,学生立刻能够说出那随风飘荡的绿叶。
又如月光下的'西湖,我亲眼看过月光的瘦西湖,有同样的美丽。我也试图让学生回忆。不过学生大都没有看过。后来我想,其实风光带也有同样的效果,而学生应该都是看过的,以后可以用此来引导。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课上得不轻松,学生对第三段的描写学了个半懂不懂。读起来不美,说起来也不熟练。看来景物描写的课文,是否要等学生到一定时候才能内容比较深。
【《西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7-10
教学反思06-24
化学教学教学反思09-28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09-29
比与比例教学反思09-10
同学教学反思10-09
《aoe》教学反思09-07
加法教学反思11-18
分式的教学反思06-07
雾凇的教学反思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