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1 10:01: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

  “角的度量”这节课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量角器的摆放和利用内外圈的刻度读出角的准确度数。针对学生在角的度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熟记量角的步骤“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最终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但是大多少不知道,从而引出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工具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践行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让学生回忆在之前的学习中测量长度、质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从而引出如果我们想测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工具来测量?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量角器这个对学生讲有些陌生的'数学工具,更加通俗易懂的告诉学生它是一个测量角的工具。

  教学容中,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关于量角器你最想知道什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学生的汇报结果发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很强,课前的预设他们都能够讨论交流出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量角器,借助课件展示出了量角器的中心、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了解了量角器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课本量一量课本上本节课所呈现的角,让学生试着量。但是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数值不准确,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迷茫,但是大部分学生量角的步骤是正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什么时候从量角器的内圈看,什么时候从量角器的外圈看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告诉学生一个小秘诀,无论看量角器的内圈还是看量角器的外圈我们读数的时候都是从小数值到大数值。

  教学后,总结发现这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语言略微多一些,例如零刻度线、中心、内刻度线、外刻度线等,如果学生有较强的探索精神这节课是一节很容易学懂的课。同样,有一些畏难情绪的学生需要很好的过渡方能更上一层高楼。

  最后,本人教学收获是: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先进生还是后进生或者是中等生,他们虽然有着暂时的差距,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思考过程都是不一样的,角的度量这一节课和之前的学习关联性不大,因此无论是先进生还是后进生或者中等生他们都应该掌握角的度量。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特的体验,他们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进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2

  《角的度量》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它是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的画角作准备。同时,它也是这一单元的难点,当学生完全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后,画角的难度也会随之减小。这是一堂操作性很强的数学课,可以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用一个学生较喜欢的游戏“滑滑梯”导入新课,孩子们看到不同角度的滑滑梯,发表自己的见解,怎样角度的滑滑梯既好玩又安全,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培养探索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我给学生两个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怎样用量角器来进行测量,在小组成员中不同的测量方法,大家讨论怎样的量法合适,方法不合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不同的冲突中,让量角的方法越来越清晰。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当学生的方法越来越清晰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汇报,在学生汇报的时候,适时介绍量角器的中心点、0刻度线及内外圈刻度,然后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量角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并总结出了量角方法后,我让学生互相之间出题,巩固所学方法,在练习中,学生进行一步思考,怎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读出角度,怎样才能不把内外圈刻度弄错。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不错,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好量角的方法。

  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加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学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习效果不断提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3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中的重点,只有学生学会了量角那么在以后的画角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学习的得心应手。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把度数读错。不能怪学生不认真,也有我的责任。首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要告诉学生使用的是那条0刻度线就从那边读起。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因为学生愿意听老师说但是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我们我是在不断的巡视和指导孩子们的`。关于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让孩子们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在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05°)。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还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合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5

  角的度量对学生来说一开始是个难点,确实,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很多学生没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课后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有:

  1、学校发的量角器的质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点也不是很明确,这样学生在进行中心点对顶点这个步骤时也会出现偏差,这些量角器对学生正确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学生读角的度数时没有先估一估是锐角还是钝角,其次是判断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意识,明明是一个锐角,但度数读出来却大于九十度。

  3、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想的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讲解如何正确度量角的度数,避免测量的误差,没有及时讲解测量方法错误的理由。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是认识计量角度的单位和角的度量。新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自选度量单位去度量同一个角,并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到困惑:同一个角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体验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教学量角时,也是让学生拿出量角器来观察其构造,然后充分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度量,自学角的`度量的方法。小组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常用的度量方法:点对点,线对边,只看另一边,标出角度,再检验。在检验中,为了让学生从两排刻度中正确地读出角的刻度,我先让学生讨论。学生得出很多方法:

  ①“0”在内,读内刻度;“0”在外,读外刻度。

  ②角开口向左,读外刻度;角开口向右,读内刻度。

  ③锐角读小刻度,钝角读大刻度。……

  通过学生探究、自学,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良好品德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既培养了合作能力和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7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

  (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

  (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

  (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8

  通过研究教材,我认为重点是:认识量角器,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把难点定为:理解基于量角器的结构为本的量角的方法。我想只有从知识的逻辑性上来引导学生经历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分四个层次,加强操作对量角器的认识的教学。

  努力想象学生认识一个工具的过程,我觉得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测量工具,而以前已经学过了直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这可以说是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同时也有操作测量工具的一般经验。因此这样提问“和我们已经学过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比一比,量角器是什么形状,上面有什么?”使学生立即唤起已有认知:都有刻度。故此,先引导学生认识刻度线和刻度是比较自然的。

  怎样让学生关注中心点呢?我想,平均分成180份,这些线都是从一点出发把半圆平均分的',因此,问题设计为“这些等分线从哪里为起点等分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量角器这样构造的道理。

  然后以此为基础认识1°的角。顺着刚才的思路引导学生从1份起认识1°的角。通过用笔尖指、用塑料丝摆、内外圈找不断深化对1°的角的认识,由此带出对“0°刻度线”的认识。

  接着安排在量角器上进一步找内外圈指定度数的刻度线;以及在量角器上内外圈摆出指定度数的角。不断丰富学生对量角器结构的认识,为学习量角打下坚实的基础。

  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从认量角器的过程中,组织了丰富的活动,有观察、比较、数一数、指一指、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感官、全方位地触及量角器的构造的各个方面在活动中,都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活动,并有让学生反思的空间,如摆角活动之后,让学生反思“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理解“要摆多少度的角,只要从内圈或外圈的0°刻度线起找出指定角的刻度线,这两条刻度线所夹的角就是该角”。

  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量出指定的50°的角,。考虑到学生实际,让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考教科书上的图示。让学生尝试之后,再来交流。在这个过种中我注意收集典型的错误,在交流中让学生辨析,并提供预设的一些典型错例作为补充,丰富学生对量角过程中的注意点的认识。

  不足之处:在量角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明确0°刻度线,导致量角时弄错是看内圈还是外圈的刻度。说明在认识量角器时,应重点强调0°刻度线,在摆角活动中还可以适时指出“0°刻度线是摆角的起点,从这一边到另一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这个角”,以此映射出也是量角的起点。弄清了看角的刻度数的起点,就有利于学生顺势看另一边所对的刻度数。同时认识量角器的构造需要进一步优化,以节省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9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0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到达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一样,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一样则数法不一样、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提议用儿歌帮忙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经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

  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齐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能够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经过自我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

  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头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构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教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向读到180度、之后,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一样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

  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到达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能够的、于是按不一样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异常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必须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经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并且只要应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1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

  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2

  “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课堂上我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

  1.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2.量角时,不知道读哪个数据。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学生对于量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本节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在自己摆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读数,所以我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肯定有遗漏的学生。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3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平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4

  教学片段:

  小故事:阿凡提智斗恶财主 阿凡提辛辛苦苦在财主家干了一年,大年三十这一天,他冒着风雪到财主家领工钱,贪心的财主想刁难阿凡提,就说:“阿凡提,听说你很聪明,这是我家祖传的一块三角形玉佩,可惜缺了一个角,你得给我量出这个缺角的度数,量对了,我给你工钱,要是量不出来,哼哼,我就扣你一半的工钱!”

  师:财主真够坏的,竟然叫阿凡提去量断角的度数,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这个角的度数能量吗?(生思考片刻)

  生1:不能。因为这个角断了,连顶点都没了,当然量不出来了。

  生2:能(一时却又想不出方法)。

  生3:能。我们只要量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然后用180°去减,就能知道这个断角的度数了。 师:真够聪明的!

  生4:不对,这样不算。因为财主是要阿凡提量出而不是想办法算出这个角的度数。

  师:也有道理啊!那可怎么办呢?

  生:(众生)没有角怎么量啊!

  师:对呀,要量角先得有角啊,再想想,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帮阿凡提想出办法来。

  生5:有了!我们只要把这块玉佩断了角的两条边延长并相交,就能找出这个角,并量出角的度数。

  师:终于和聪明的阿凡提想到一块去了。这样,阿凡提就可以领到工钱了。但是,狡猾的财主并没有善罢甘休,他又想出了一个新花招,我们来听一听。

  财主:第一次不算,你得用我的量角器,量出这个角的度数,这次量对了,我就给你工钱。

  师:财主想让阿凡提量哪个角呢?(提示学生看画在黑板上的一个小角,一个学生上去“一试身手”,但折腾了半天终因角被量角器的边盖住而变得“无计可施”。)

  师:快想办法啊!

  生:有了,只要把这个小角的两条边延长,一直延长到用这把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为止。

  师:你们和阿凡提一样聪明!正是用这种办法,阿凡提再一次战胜了狡猾的财主,最终取回了自己的工钱!

  反思:

  “人的思维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没有问题就无以研究,本课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并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巧妙地将练习的内容蕴涵于情境中,这不仅使原先枯燥、机械的练习不见了踪影,更使练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帮助阿凡提与狡猾的财主“斗智”的过程,学生经历了直觉猜测、思考实验、质疑追究的过程,让他们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整个过程学生的智慧不断涌现,积极的情感也在丰富的体验中实实在在地产生。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04-1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角的度量04-05

画角教学反思12-06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30

画角的教学反思05-27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01-05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0-03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4-18

角的画法教学反思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