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片断:
教师分析完关于万寿山的片断后,播放纪录片《颐和园》中关于万寿山的视频。
在分析文本时许多学生对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的位置不是很清晰。在观看影片后,这些景物的方位、形状、颜色等立刻在学生脑中形成了清晰的画面。
分析:
影视作为视觉媒体,追求直观形象。具有感性色彩。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感性的视听体验。它的思维方式形象、浅显,主客体沟通具体近,有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自主完成意义构建,培养发散性思维,达成三维目标。影视作品形声并茂的精彩画面,扩大了学生感官的感受力,加深了对事务的感知,思维中艺术形象的成熟和完美,诱出其丰富的想象,启发了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
语文教学反思2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由长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准确平实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妙。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思维的真实流动和情感的激越勃发的生成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教语文的快乐。
特级教师王淞舟老师在《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根据这一教学思想,我以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即认识长城,让长城的形象在脑海中、在心中不断充盈、深厚,使课堂、教师、学生、作者、文本浑然一体。
我在课前谈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哪些同学去过长城,把你看到的和学生聊一聊,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无痕地将学生引入《长城》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长城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此设计让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上课伊始,学生就怀着一种期待、一种探究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时需要问题作为引导,因此我对学生提出了初读的要求: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此时对长城的印象比较粗略,直观,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赞美、想大声读的句子读出来,或边读边仔细地琢磨体会,把深受触动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把体会写在旁边。以“感受长城形象”这样一根主线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去深入思考,给了学生“我即作者”的阅读体验状态,亲身经历感受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情境、联系历史背景资料感受长城,由长城去感受中华文化,此时,长城在我们心里,不再是有条石和方砖筑起来的城,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语文教学反思3
《邮票齿孔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邮票齿孔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本节课中要求通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语文即生活 , 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空洞的讲解 , 乏味的说教 , 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 , 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 因此 , 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 , 激发学生情感 , 引导实践。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 , 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中。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 , 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 , 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 , 学习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 , 通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 :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 , 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比如提出的 " 可是当邮票撕下来以后,身旁没有胶水,没法把邮票贴到信封上,这又该怎么办呢?谁能像敢想敢做的阿切尔一样来解决这个难题? " 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 " 搜集有关邮票的资料 ", 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 而且形式多样 , 效果好。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 , 而是我的学生们 , 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 ? 仔细琢磨 , 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到发明来源于生活 , 懂得细心的爱思考的人才能成为发明家。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 , 我相信有无数的小发明家正在成长。
语文教学反思4
《母亲的纯净水》这篇课文,围绕“纯净水”事件讲述了一位母亲在发现孩子对“穷”与“富”的思想认识有偏差时,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的过程。如何把握课文的德育资源,又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呢?结合我参加的比较课题组的研究课题,我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小女孩心情的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每逢体育课的时候,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可是她前后的心情却是不同的。开始心里隐隐不安,可还是为那瓶纯净水而高兴;一次体育课后,她知道了自己喝的一直都是凉白开,心里充满了委屈和酸楚;听了母亲的看法后,她很沉静了。
小女孩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女孩心里变化的语句,并提炼出相关词语。引领学生整体读书,整合教材,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先后三种情境下的心情不同,作者的笔墨也不同。“虽隐隐不安,还是为那瓶纯净水高兴”我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把自己的.理解谈出来。然后结合朗读,把感受读出来。
一次体育课,情况发生了变化,小女孩感到很尴尬,充满了委屈和酸楚是这部分中重点读懂的内容,因为它是“关键”——它是母亲那段含义深刻的话的缘起,也是读懂母亲的话的铺垫,也必然是理解课题和结尾的基础。 “这瓶普通的水,曾经在她的心中代表着贫富之分,是时髦与落后的差别,可见当初的她认为穷是那么丢脸。恰恰在此时,母亲的一番话,改变了她对穷的认识。”过渡到母亲的话,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母亲的话。在了解了母亲的意思后,小女孩沉静了。小女孩心情的变化,实际就是她对“穷”的认识和看法的一种转变。教学中,在引领学生感受小女孩心情变化的同时,也在引领着学生品味小女孩的情感和思想。
语文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对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我们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我们老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实施高效课堂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那么教学反思该记什么呢?以下是高中语文期中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一、记教学中的体会。能够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引起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二、记教学中的失误。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关键要看如何对待。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及时记录下来,并拿出勇气去面对、去解决。要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请同行提意见,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三、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课本剧等,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把如何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记录下来,这样做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记教学中学生的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学生自己切身的感受,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学生的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
五、记教学再设计。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以便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总之,教学反思是帮助老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办法,它能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不断提到。
高中语文期中教学反思:
一、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优势所在、存在问题等
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但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不是很多。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
二、具体改进措施
1、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应将学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始终如一地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仔仔细细审题,努力提高作业的准确性。逐步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作风。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强化语言积累
多读多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的经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3、注意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要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方法。像如何理解重点词句,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都有一个方法的'指导问题。要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同时要求学生在读中解疑,经过读书——质疑——再读书——解疑的过程,在读中加深体验,深化理解,发展思维,逐渐提高感悟理解能力。学生学得方法,能力得到发展,就会迁移到其它文章的阅读中,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4、加强习作指导,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习作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事物的感知是轮廓式的,反映在习作上是表达不具体,空洞。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具体。要注意打开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选取习作素材,鼓励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获取内容,凸现习作内容的多样化。
语文教学反思6
《春笋》描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是一篇很优美的小散文诗,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教学时,我抓住一个“趣”字,以此入手,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从而融入文本,得到体验。
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
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来演绎文中情节,可以使他们对之产生亲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的体验。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会使他们特别兴奋,情绪热烈,印象深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扮演春笋的小朋友们伸伸懒腰,悠悠醒来,一个一个猛然起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假象石块:顶在头上的书本)。一站一掀之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冲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激情被带出,再来读这段话,效果势必不一样。课文最后,伴随着动感活泼的音乐,孩子们舒展着双臂,挺起胸膛,在春风中生长,在阳光中生长,在春雨中向上,一节又一节,向上再向上,他们不就是那些生机勃勃的`小春笋吗?
反思今天的课堂,有两个不足。首先是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识字写字应该是重要一环,但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就是最后给孩子写字的时间太短了,没有达到真正训练的目的。其次基本功不扎实。以前教高年级,对于学生写字说实话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所以自己的板书也比较随意,结果到了低年级就发现自己的不足了,每一节课教生字我都是对着习字册一笔一画给学生做示范,可是还会出现书写不标准,写得不好看的情况,今天上课的范写“冲”字就是这样,为了不给学生不良的影响,于是我又擦掉重写,平时课堂上我也常这样做,今天上课也就情不自禁地来了一句:“写的不好看,老师擦掉重写。”
语文教学反思7
高中语文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笔者在教读时,试图从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出发,作两种不同方法、不同目标指归的比较尝试。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中学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本出发,让人性的光辉照耀课堂,捞起语文教学中失落已久的人文“百宝箱”,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打下人文精神的底子。
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是存在论哲学。认识论哲学的本质是知识论,折射到文学问题上面,就是模仿论流行,通过模仿对象世界获得对对象世界的认识。认识论哲学发展的主要成果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变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主义成为现代哲学的主流,它崇尚科学、理性,主张实证和精确,否认本体论,用科学的精神来解释人的问题,如人的价值、自由等问题。比如影响到语文教学上,如分析典型人物性格形象是从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外貌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来体现的。而存在论哲学与认识论不同,主张以人为本。
在掌握世界的路径上面,与认识论只相信事实、逻辑、判断、推理、证明、分析、综合等不同,存在论更相信人的感受、体会、直觉、体验、想像、领悟、意会等等。在文学问题上,存在论摈弃模仿论,而主张显隐论。模仿论关心的是模仿得真不真,显隐论关心的是形象背后隐在的蕴含。在言语表达上面,与认识论的言必尽意的看法不同,存在论相信人的世界博大而深厚,往往是意犹未尽。影响到语文教学上,就是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本主义,语文是心灵之学,文化是智慧的结晶,应当把人的精神作为观照的核心。在教学中主张用人性、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化、文学的精妙。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的自读指导教学中。分别从语文教学的哲学基础出发,在两个班级作了不同教学目标指归的设计及实践。
一、以认识论、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
2.欣赏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
3.了解拟话本等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播放《杜十娘》歌曲,以激发兴趣;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编写2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3.分析杜十娘的形象。
①最显着的外貌特征。(美丽)
②杜十娘资助李甲的情节及体观的品质。(善良)
③怒沉百宝箱的意义。(反抗)
④悲剧的原因探讨。(李甲负心,孙富无耻,封建世俗观念,制度黑暗。)
二、以存在论、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杜十娘形象的人性美;
2.设计避免悲剧的“良方”;
3.杜十娘、琵琶女的人格魅力比较。
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播放《千古绝唱》,歌中引用了六个民间故事以引出文本。
2.自读课文。讨论:
①杜十娘的悲剧与哪些人有关?
②你是同情还是鄙夷现实中杜十娘式的人?你会是李甲吗?
③杜十娘的悲剧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④你能给杜十娘指一条出路吗?
⑤一个民族该让民众树立起怎样的道德观?
3.比较杜十娘、琵琶女的人格魅力。
4.写一篇读后感。
比较两堂课,从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映看,第二种设计学生的兴趣更浓,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第一种设计固然也能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整个教学过程略显凝滞,学生学到的是以诸如常识、情节、人物形象的机械认知等知识和概念。在此恕不赘述。而第二种设计,学生更多地是站在审美的角度、欣赏的角度与自我与文本人物作心灵的碰撞。
课堂上,学生们为了拯救杜十娘纷纷开出自己的良方:她“久有从良之志”,希望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她自知身份低微,在当时的世俗社会,男人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意欺辱她。因此她惨淡经营:七年时间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之所以不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只不过是不愿在爱情的天平上增加一颗金钱的砝码。就算李甲负心负义,杜十娘大可不必投水,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就算独自一人也可以生存下去。她还可以像琵琶女一样嫁作“商人妇”。也可以隐姓埋名像白娘子那样找一个相知的人过完一生。经过讨论,大家逐渐认同:杜下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在那个批俗罗织的礼教的网里,她的投江实在是唤起人性的义举。那悲壮的一幕尽管是凄惨的,却更是美的,留给人间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美。
通过杜十娘与琵琶女人格魅力的比较,学生更加明白杜十娘比琵琶女有一种觉醒意识,更具人性的光辉。她的死不是软弱无能,不是怯儒轻生,而是一种不屈人格的体现,是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发出抗议的最强音,成就的是一曲千古绝唱!一位学生在课后的读后感中写道:
到此为止,说的都是文学鉴赏方面的的内容。若她们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又会抱怎样的态度呢?当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我就呆住了,我从未思考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文学是文学、生活是生活,进入故事情节是投入,走出来就为了考试。却不曾想过扣心自问,叩问自己的心灵,难道我们付人生的痛苦感受已经麻木?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应特别考虑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学科特点,落在人的内心发展上,落在对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含义的深层理解上,捞起失落已久的人文“百宝箱”,我们的语文才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语文教学反思8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的能力,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学《跳水》一文时,紧扣“问”字,问在课前,问在课上,问在课后。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问在课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犹为重要。”因而在学习课文之前,应该有意识将学生带进课文中,让他们在学习前生疑、思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1、结合课前预习问 ①读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处境的危险?
2、启用图书资料问 ①列夫托尔斯泰是谁,他还写过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在课上。课堂是学习课文的主阵地。无任是教师的导问,学生的质疑,都应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探索过程中领会了真知。
1、从课题处问 ①谁跳水了,为什么跳水? ②怎样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下去了吗?
2、从文章的思路入手问(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课堂中的“问”,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把握课文的思想和内容,了解作者行文节局方面的特点。 ①孩子为什么会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②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3、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问(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难点是“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的发展和变化。” ①你能各用一个词归纳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的关系吗?
4、从学生的知识实际问(设计坡度) 如“我们要向船长学习什么?”比较直接,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从知识实际出发,设计坡度。 ①船长干什么了,他怎么会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么做的? ③我们应该向船长学习什么? 5、从学生质疑能力角度问。 ①“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不是矛盾吗?
三、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问在课后。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反思9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的“寓眼”,关键在于寓意的揭示。
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自己对寓意的揭示安排得较为巧妙,水到渠成,学生揭示的教好。主要原因是我在前文的铺垫做得较好,突出表现在:
(1)学生质疑问难后,我便请学生带着“为什么要守在树桩旁边等野兔”这一问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不一会儿学生便汇报所划的句子。我根据学生所找的内容出示了这句话“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话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随着学生的'回答,随即启发引导学生,像种田人这样白白的捡了一只野兔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及时板书:不劳而获
而后再请学生从他的想法上谈一谈这种不劳而获的高兴心理,随即揭示出他的想法对不对?继而让学生得出种田人捡到野兔是碰巧的事。
(2)请学生细读第一段划出有关野兔撞在树桩上是碰巧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忽然”“窜”“撞”这几个词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造成野兔惊慌失措的原因,继而得出野兔一定是遇到了危险的事,碰在树桩上纯属一件巧合的事,“巧合”换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偶然。”接着便让学生谈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得出偶然的事件是不能经常发生的,但种田人不知道,却执迷不悟,不知是偶然发生的事。顺理成章再让学生划出表现他不知是偶然发生的有关语句。
(3)正因为前文为学生揭示种田人错在哪儿做好了铺垫,所以当我提出那个人错在哪儿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的十分精彩!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人的悲惨下场一无所有,接着让学生入情于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请同学们看图,你看这个人还在那儿呆呆地、傻傻地等着,假如这时你从他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话音刚落,学生想象的闸门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课堂气氛也随之推入了高潮,同学们的精彩回答比比皆是:有的学生说:“你真傻呀!你捡到一只撞的兔子,那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怎么能天天想好事呢?”有的学生说:“你赶快醒悟吧!快快起来好好种庄稼吧!要不然你明年吃什么呢?”还有的学生说:“你可要老老实实地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收获,才能过上好日子。”
总之,寓言所内含的深刻的寓意就这样从学生的口中以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揭示出来。由此可见,寓意的揭示贵在做好铺垫。
语文教学反思10
抗日时期出现了刘胡兰、董存瑞等为国献出生命的无数烈士。走近很容易,也让同学们潜移默化中就已感受他的可贵品质。
然后,我觉得同学们的分角色对话很成功。特别是同学们的点评很到位,很热烈。在他们的点定评中,他们不仅很好把握了人物的性格,而且深刻领悟到对话描写以及动作、语言描写的魅力。
其次,这节课目标很清晰。就是教会同学们会对话描写。考虑到同学们是六年级的学生,更重感性认识,所以,我把原文的对话描写改成一般的叙述性语言,然后作比较阅读,这样,同学们一目了然感受到描写的妙处,后经过两次的训练,感觉同学们都会运用了描写。如果长此以往的进行这样的系列训练,我想同学们的写作会大大提高。
一份清醒。
首先,当同学们浅层次的'目标达到后,应该在处理一些环节上还可以深一些,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讨论,如: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还需要清贫的生活态度吗?我想如果有了这样的讨论,同学们的情感上感受会更深一些。
其次,同学们的的确很好,也都积极紧跟课堂。但是,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开阔一些,让一些思考更深一些,照顾一些优生吃不饱的现象。当然,有一些内向的学生,我应该给一些特殊的关爱,给更多的鼓励,也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语文教学反思11
崔老师曾经说过“扎扎实实打基础,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课的性质是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向45分钟要效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扎实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如果教学目标不扎实,那么教学的手段再新颖,也仅仅是皇帝的新装──没有任何的价值。李老师在课堂上很明确地将目标定格在对诗歌内在的把握,特别是注意其意象和手法的剖析。而有些课堂只注重悟和品,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一遍两遍三遍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结果整个课堂虽觉得满耳是声美、画美,却没有任何实在的收获。
二、扎实课堂过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教”,扎实的课堂没有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而应该是师生共同走。语文课堂如果仅仅是xxx为标准,大量地进行训练、辅导。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不想学。所以课堂不是一味地灌输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有兴趣地学的过程。将必要的.知识训练和专题辅导渗透在教学课堂中,这样才能达到体与练的结合。李老师在课堂上用让学生朗读和听录音等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词的兴趣,从而引发出词本身的婉约、凄凉的美。但是她没有忘记对学生的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清晰的可以看见高考考点的渗透,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又在布置作业上巧下功夫,足见其备课的认真、仔细,和对一堂高一语文课集鉴赏和训练于一体的把握。
总之,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但也需要注意知识等的渗透。
语文教学反思12
《花瓣飘香》这课没有明确说出“我”是什么性别,这篇课文的下面也没有注明这篇文章是谁所写,但反复阅读,让我作出作者也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个男性的决定,也许我的判断是个错误,但我很想用这种错误来教,因为这样能够让顽童变得细腻,特别是让班级中那些调皮的孩子变得细腻。李大钊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即让自己的女儿有点野性,并且还专门撰写文章让男孩子有点柔性,因为这样男孩子、女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很有创造力的,虽然这个小女孩没有表现出野性,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却展现给我们的应该是这个小女孩的创造力,因为她的做法影响了“我”,改变了“我”。
这篇文章可以说分为三个非常明显的层次(这不是引导学生分段或者分层):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三是“我”的感悟。当然核心层次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
“我”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语文教学反思13
我在开课处,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我还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语文教学反思14
《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着很多的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语文,呼唤智慧的教学,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语言,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获得丰富的体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读书实践,感受语言。
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语言。一开始,请同学读感兴趣、印象深刻的段落,体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选择性,学生拥有了对学习内容选择的权利,读自己想读的句子,谈自己想谈的体会,凸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指导朗读时,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语言的内涵,特别是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老师提出“哪些词语读好了,小珍珠鸟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了!”在学生自己、他人的听读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说,读的指导顺其自然,而又匠心独运,在学生扎实有效的读书中读出了文章的`意、情、趣。
二、驰骋想象,个性解读。
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课文丰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作者看着小珍珠鸟在笑,他在笑什么?”“小珍珠鸟扒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象,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一褒奖,学生思维开阔,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
三、情感体验,提高认识。
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语文教学反思15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我想儿童诗仿写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教学的时候我我让学生交流有关洪水的.资料,让学生如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我还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2-27
语文秋游教学反思10-05
语文教学反思09-15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1-05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20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6-09
语文狼教学反思06-09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6-23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6-22
语文教学反思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