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2 00:25: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草原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张xx老师今天展示了这节课,听完以后我有以下收获:

  首先,张老师用一些美景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张老师学习课文很有层次性。先总体概括全文: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再重点品读草原美景这一段,先找中心句,圈关键词,谈感受,带感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好。

  三,多种层次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指名读。

  四,张老师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很自然的出现在教学过程当中,例如:在品读第一段,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受,然后出示文中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这样就叫情景交融;在后面的试背诵环节,又有写作顺序的指导,而这些写作方法正好为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做准备。

  五,张老师特别细心,“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不好理解,张老师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降低了学习难度。

  六,张老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素质,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抬起头说话,声音响亮,显得自信。班里学生状态很好,精神饱满,学习习惯好,无论是坐姿,还是齐读。

  七,在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和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草原特点的句子,感觉张老师讲的快了些,给学生的时间有点短。

  总之,张xx老师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草原教学反思2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益处。

  一、享受音乐,美化人生。

  二、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欢快、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活泼、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到草原上放牧,高兴得蹦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三、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欣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彝族舞曲》是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扩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我给学生做示范,学生欣赏。琵琶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

  四、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在欣赏柳琴、阮、三弦、筝、扬琴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草原教学反思3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在这课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同学们,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兼顾两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的景物的描写,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还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课件中对草原景色图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语调、语气,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回答精彩的同学以肯定,给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学以鼓励和点拨,使得这节课互动效果更突出。

草原教学反思4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画卷。也许是因了对大草原那种自由情怀的向往,每当读到这篇文章时,总是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那如何让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也能产生这样的感受呢?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文录音让孩子们听,在舒缓的朗读声中,孩子们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用笔画出优美的句子。听完之后,我问:“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样初步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一双双小手齐刷刷的举起来,“美丽、广阔、欢腾、无边无际、满眼绿色、生机勃勃”,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欣喜,看来他们是被文章的美景所感染了。随后我让同学们齐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看到了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他们读的是那么认真,那么动情。

  在第二课时,我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其中一个是“读第二自然段,我能找出课文是怎么描写草原是美丽的,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交流”,孩子们读完学习目标,说出了自己从目标中得到的讯息,然后开始自学、互学。群学,我就进入各小组看他们的学习进展。讨论热烈的进展着,15分钟后,他们各自派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第一组上台的同学,分工很明确,有报幕的,有表演背诵的,我原以为他们只会拿着书上来读课文,没想到他们用流利的背诵完成了小组展示,真令人刮目相看;第二组、第三组上台,有的同学负责介绍描述草原美丽的三方面内容,有的则负责用绘画的形式展现野草、湖水、野花,看着他们那稚嫩的简笔画,阵阵暖流涌入心底,真的被这一群孩子们感动了他们自己学会了课文内容,还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用赏识的目光看孩子,他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愿今后的课堂上常闪耀着孩子们的智慧之光。

草原教学反思5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草原教学反思6

  本课是以“美丽的草原”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从小学语文版到音乐版,已经有很多年了,到了今天的美术版终于出炉了。回头看来,似乎这道“美丽的草原”是这样酿成的。

  一、主料---育人

  本课通过欣赏草原导入新课、赞美草原探究新知、设计草原才艺创新、评价草原各抒己见这四大板块突出一个字,那就是“爱”,用美术教育人,通过手工粘贴、线描画、水彩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丽的大草原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对美术的热爱。

  二、配料---审美+创新

  美术是视觉艺术,我力求把这道菜制成视觉大餐。

  从欣赏视频草原美景,到我的板书,以及孩子们在黑板上的即兴作画,欣赏颜色鲜艳的同龄人的范品,每一步都为孩子们提供着视觉美感和心灵的震撼,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们想象和创作能力。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享受这着老师为他们提供的视觉大餐,激发内心与众不同的创意,小组合作的`如此默契,将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构图合理,主题突出,颜色搭配的符合自然常理,又有与众不同的创意,达到了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艺术实践当中。

  三、调料---趣味

  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恐怕离不开“趣味”做调剂,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让孩子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本课中,通过欣赏草原、赞美草原、设计草原、评价草原这几个大的环节,设计出各种各样与草原有关的美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

  也许这道丰盛的“美丽的草原”大餐的分量还不足,只要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丝回忆,对于我来讲已经足够。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们烹制一道道美术佳肴。

草原教学反思7

  本次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由我执教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西北地区草原风情一课。在备课方面,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仔细查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翔实有序的教学设计。

  课前提问的内容是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并且让学生列举出他知道的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这道题我选择的我们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回答的,不仅这道题是和我们学习的新课有关,能使学生用已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形成迁移作用,而且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歧视而遭到老师的放弃。课前提问的第二个题目是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及其想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个题目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做了铺垫。总体上课前提问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后让学生对这一视频所播出的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调节了课程气氛,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奠下了基调。由此导入第三课草原风情的学习,自然而然过度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风情比较独特的省级行政区,紧接着分析内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气候降水等特征,为下面学习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掌握了自然环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习俗方面的特点与草原环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组。充分利用导学案,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相互补充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了知识,相信这种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一定会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视频《敕勒歌》的欣赏,感受到草原牧民在这种环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对策是什么,如此开放性的试题既常见又结合了当前的热点,发散了学生思维。在由此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你作为学生会怎么做,可以说是无形之中进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现代化生活方面我让学生举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学生对畜牧业基地产品深加工的含义加深了理解。在新课小结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难度设计了相对应的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最后还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询问。

  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在准备的时候虽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阅了很多了资料,但是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有的预设是没有想到的,所以在这种没预设而生成的方面,我还是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应对。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虽然评价语言可能很具体,但是这样也占用了一些时间,再加上学生课堂气氛并没有被我充分的调动,作为班主任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养成应该在于平时,而不仅仅在于这次课的“汇报”,所以在这方面检验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时候启发学生占用了时间,造成了课堂巩固的习题只能在下次课完成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最让我无法释怀的地方了。也许这不是最精彩的一课,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同行的指导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课。

草原教学反思8

  《草原》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了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在教学中,我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我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设置情景,充分考虑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声像媒体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内容生动地、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的发挥。这种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每个人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1、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为此我播放了一段韵律欢快的“鄂尔多斯舞曲”。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尽情的享受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文本融化了成孩子们的智慧,欢快祥和的音乐中促成了孩子们语感的形成。在本节课教学接近尾声时,伴随着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再次让学生整体读课文,感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把这节课带入了高潮,虽然话已尽,但是情未了,本文的中心又一次得到提升。

  2、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在研读“喜迎远客”时,我出示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襟飘带舞”“飞”“欢呼着”等重点语句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优美的画面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到“盛情款待”的美好境界。“奶茶、奶豆腐、奶酒,大盘的手抓羊肉”画面的出现,使孩子们不知不觉的兴奋起来。场面隆重而热烈,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出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真挚感情。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3、体验文本,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才能彼此接纳,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激情相见”部分从四个“握”字体会见面时的亲切,我很激动的与一个学生握手做示范,立即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孩子们立刻模仿起来,肢体语言使孩子们对草原人民的热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文本碰撞,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个性也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原教学反思9

  我在设计、教授《草原上》的整个过程中,力图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各种活动,把抽象的理论概念、枯燥的技能训练还原到可闻可感的音乐之中进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几点较深刻的.体会:

  一、科学合理,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无论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草原之行”为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紧凑而不忙乱,让学生的思维随着“兴趣”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蒙古族风光”导入了解大草原的自然景色,重在创设一种情境,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及生活环境,体验他们的情感。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里的民主意识。

  为加深理解,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平等,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我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全面素养,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我的音乐课堂教学。

草原教学反思10

  《草原》是老舍先生采访内蒙草原的一篇特写。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以饱满的热情向人们展现了内蒙草原的迷人景色和浓厚的草原风土人情,赞美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文章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一个对偶句浓缩了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句话是文章感情的升华,也是文章中心的表达。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文字,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课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多媒体展示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11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目前我执教的班级是我从一年级带起来的,在教学中,我一直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近三年的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画批能力,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上课伊始,我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导入课文,问大家:我们要想在课堂上亲身感受草原的美景,就要认认真真地读书,品味文中的语言,你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们纷纷举手,“可边读边想象”,“可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方法是结合上下文”……“一会儿,你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一定会看到草原的美景。”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学生通过默读画批,初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在交流感受时,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一个学生说:“草原不仅美丽,还是香香的大草原。”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感悟。

  二,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此时,你正漫步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太阳的光芒映照在湖水里,湖面闪烁着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等多种色彩,湖水闪闪发光,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我及时给予肯定,“你说得真生动,让我们想到了蒙古包的样子,真好,谁还能这样说。”“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我又让他们将想像的画面用下面的句式说出来“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映出了(),还映出了()。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欣赏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说到:“草原的景色那么美,小牧民怎能不骄傲,不自豪呢?”“小牧民的家乡实在太美了,我如果生长在那里,也会向小牧民一样高兴自豪,尽情歌唱自己家乡的美景。”……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草原教学反思12

  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学生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和想象后,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愤比较活跃。

  2、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儿童诗童年仿写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学反思13

  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节奏轻快活泼,旋律灵活,速度较快,刻画了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题音调宽广起伏,速度缓慢,表达了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琵琶,了解琵琶的相关知识,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势,在听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后,孩子们对都对两姐妹产生了崇拜之情,乐曲有两个主题旋律,两个旋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较快、情绪很欢快,第二段速度较慢、情绪比较抒情,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来,教学中,我还让孩子们通过线条或图形表现两段音乐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现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学说:“第二段音乐是悲伤的、难过的”,所以他的创作中用很多“点”表示眼泪,还有同学第一段音乐用“点”表示欢快、跳动的,第二段音乐用“线”表示优美、连贯的,这些都让我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

  同样的“点”可以表示跳动,可以表示眼泪,这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怎样表达,音乐带给我们的发散的思维、自由想象的空间,值得我们认真地聆听、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通过聆听,自由表达,然而很多孩子却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音乐相结合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草原教学反思14

  今天听徐建花老师执教了一年级的《草原》这一课,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又拉到了六年前——自己带一年级时候的情景:听着孩子们奶声奶气的朗读,看他们虽不精彩但却极力投入的上课,看他们为了老师一句简单的表扬一本正经努力地读书……不禁有些感慨——这些,是现在高年级课堂所缺少的一种生动和真实!

  一年级的孩子,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他们是率真而勇敢的,答错了也不会怕听课的老师笑话,但同时,我们也从这堂课上可以想见徐老师平时是怎样让这些孩子如沐春风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是怎样努力地构建这民主和谐的课堂的。每一次表扬、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都是孩子举手勇气的,是他们自信心的基石,因此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低年级的课堂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是重难点,今天,徐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突破:图文结合,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齐读……恰当而巧妙。

  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上课前,老师选择的歌曲、图片在不经意间就把学生带到了那辽阔的打草原上,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在教学时,徐老师更是通过多媒体课件、通过歌曲创设情境、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再次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知是深刻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恰到好处的。

  低年级学课文要不要板书设计?如果要,怎样的板书才是合理的?怎样的板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觉得教师在板书时不仅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更是写字的“言传身教”——给学生示范,所以我觉得板书的设计更要少而精,要用足够短的时间写,却派到足够大的用场。如:理清条理、指导复述课文,背诵课文时候,关键的一个字、一个词等。

草原教学反思15

  也许是因为我很喜欢大草原,一直都很向往大草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在设计这课教学时比较投入,花了比较多的心思去备课,设计教案,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课堂上我首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美丽的大草原的景色和生活。在听觉的刺激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进课文学习。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挂图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教学反思《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全体起立,在一曲《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然后一边背诵第四自然段一边把人和动物的动作表演出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文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让我对我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陷入了思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感受草原的广阔时,我问:“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很多学生都回答看到了野花、牧民、百灵鸟等,并没有感觉到草原的广阔,之后,我只有再启发学生,那你们在草原上跑着,看到了草原的边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无边无际。现在再来回顾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我是不是换一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更好。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作为老师并不能事先一一预设好,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机会的话再给学生们上这一堂课,通过课堂来验证我的想法。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这一步做得很成功.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7-03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04-12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04-03

《草原》教学设计09-11

草原教学设计06-29

《草原》教学设计04-28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反思06-24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