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 相关推荐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不足之处:
1、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2、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3、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
一、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
1、导学案的编写。
一篇好的导学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我校开展高效课堂以来,同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为一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对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把关。首先,每一节课都要集体研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讨论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时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怎样编写活动单。留多长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和课堂自主练习。其次由主备人再次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准备教具或课件。然后同教研组几位教师再次研究导学案和课件,并进行一度、二度、三度修改。这时才能让导学案进入课堂。最后每们课任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立足课前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小组建设。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班级的核心,好的班委等等,同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优劣和一个优秀的小组长。我校在小组建设实行同桌为学习伙伴,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对小组长和组员的搭配都经过仔细斟酌,小组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能力应当是最强的,组员优中差搭配均衡,并进行合理分工,加之一套完整的`小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孩子们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1、培训小组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长是同学学习的伙伴;是教师教学的小助手;是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长深深意识到一个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家,小组成员之间要团结。组长积极主动地与组员交流情感,从细节之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只有这样,才会有好人缘,组员自然愿意理解组长的工作,支持组长的工作。对组员的错误不包庇、不纵容。
2、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孩子由于年龄小,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时以活动单的形式呈现,可以启发孩子,激发他们的动脑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敢想,敢说,敢做,养成善于动口、动脑的习惯。二是认真倾听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既要听教师讲,更要听同学讲,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他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他想的对不对,和我想的同不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既完善了自己的观点,又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体现合作精神。
3、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成功的乐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互助性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用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语言。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灵活运用好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顿时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现在多媒体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本期中我担任了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下面我谈谈自己这个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练习。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加强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笔算。
学生在四年级上期时已经学习了整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一学期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等等,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
一、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习。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二、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在本期中,我发现我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谓的“懒汉”,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虽然经过一个学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希望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针对这些问题,拟定了以下改进的措施:
1、要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期已经结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两个月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两个月的几种现象反思如下:
学生初用钢笔,还不能很好的把握怎么用钢笔,导致书面不干净,满手满脸都是墨水;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原因应该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同的效果,在一些课时设计中,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然,但有些照着课本的例题讲解,学生的兴趣不太高,课堂比较沉闷。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为什么差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了呢?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意听讲,并且注重反思,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看着说的挺热闹,但这都是假象,往往有一部分学生连常规的计算方法都记不住,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他们的积累越来越少,才导致差生多起来,差起来。作为三年级的老师来说,应该及时补差,抓住每一个学生不掉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现实和长远的价值意义,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将生活经验等同数学思考;用引导演示替代自主探索;将优生主唱视为合作交流等现象,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与反思。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悟程度,教学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不能很好地统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指老师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及物质设备等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获得相应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目的是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数学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是全面的发展。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教师在让学生发展的同时,自己也要有一定的发展,如老师的师德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学生的经验,教学行为及自主教学经验的积累。
(2)过程就是教与学的统一。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被夸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教。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体现教师教的有效,而是表现在学生学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数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3)结果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及独有的学习风格。
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差下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也正是新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体现在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生的相互尊重、理解、帮助,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能扬长避短,展示自己。
目的、过程、结果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教师只有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的效果。
在小学课堂中,教学具体表现如下:
(1)开放性。
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计划仅是行动的参考,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与反思》。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来寻找适合的数学学习方式。就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一课,这一课讲授的内容就是小数乘法。上课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按书上的条件和问题来解决计算,我先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用图上所告诉的数学信息来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你所想解答的问题,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进行思考解答从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封闭性的设计,使学生从较大程度上拓展了思维空间。
(2)双重性。
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统一,数学情感与数学知识的有效统一,教师的教与学双方面都要发展,但在实际活动中总是强调学生发展。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北师版数一数一课时,里面有一环节让学生数共有几个小正文体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从正面横着一排一排的数,再一层一层的数,我如果能适时的启发学生,你还有别的数法吗?让其尝试,尝试中会使学生发现,还有别的数法。学生探索的过程既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又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3)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我就采取自主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摆一摆,创造一些规律,并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
(4)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做好铺埑。在教学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很乐意继续探索下去,在主动的学习环境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设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适当控制学生活动范围,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通过示范,回顾旧知识提供线索和反馈等方式,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中,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点也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见解,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还应组织好学生本堂课的一些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7
前几天和教师们一起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讲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教师一起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对这位教师的这节课给了较好的评价。诚然,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等,我也认可。但是就一点我提出了不同意见。那就是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发现知识的规律。
这位教师讲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问:对于平行四边形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这一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教师所设计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时就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用以学的长方形知识解决,这是多好的.建议呀。而这位教师只是给以表扬,并没有鼓励学生去探讨、去研究,一味按教案进行。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幅带方格的图形,意在引导学生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逐步过度到拆补求面积。可学生并没有按其意图发展,而是直接就拆补。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设计。
我想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另外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强,方法不灵活,更重要的是不相信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如果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教师及时鼓励,并激励学生去探讨。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方法真好,你就根据你的想法去研究、去探讨,你会得到答案。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8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集中精力听课。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经常在课余时间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他失败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讲。
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余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亲其师,信其道。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下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9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比如人民币、时间等,我觉得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书本中的数学概念。
情境导入的创设,要根据需要,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流于形式上的闹猛和新鲜,而冲淡教学主题,弱化教学重点,更不能让情境干扰学习。以《年、月、日》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我直接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带入数学课堂,根据日历教授学生这一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因为日历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案例导入教学
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提高导入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导入数学课堂上,然后进行数学教学。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学生对这篇文章都很了解,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运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上数学课。
三、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
小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对童话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总之,课头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全过程中的催化剂。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还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
这是我踏入教师队伍以来的第一次公开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虽然平时校长、行政、指导老师经常会来听课,被听课也从手足无措到“见怪不怪”了。但是公开课毕竟和被听课不一样,这真真正正的让我了解了一节公开课从头到尾是一个怎么样的流程。
先说备课:从开始备课到最终确定自己的教案初稿,一共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在这两个礼拜中,我不断地专研教材,认真的研读网上有关的《认识钟表》的资料,不断地思索自己应该怎么去设计这节课的流程。终于在两星期后,初稿终于出来了。这真正的让我体会到备课的不易。
教具准备:根据自己的初稿,开始准备这节课所需要的教具。纸张,练习,课件,实物钟,钟表的图片等等,也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尤其是课件的制作,一遍一遍的反复修改着自己的课件。
可以说基本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但是这也是我做的最不足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找自己的指导老师点评自己的教案,这是我犯的最大的失误,今后在这个方面自己也应该好好的反省与改正。
经过备课后,经历了两次试上这节课。试上的时候,备课组的大部分老师都来听我的这节课。虽然自己上下来还是挺顺的,但是课后我去找各个老师评课,他们都给我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宝贵意见。根据这些宝贵的意见,我又一次认真的修改着自己的教案与课件,虽然大体上思路没变,但也修改了许多的'小细节。
终于到了这节公开课课,可能是自己太过重视这节课,也给了学生太高的压力,这天的这节课,原本活力四射的孩子们到了陌生的环境视乎一个个都显得相当的木那,包括那些平时机灵的孩子都失去了他们平时机灵可爱的天性,这一时间也让我慌乱失措。经过一节课的战斗自己也是相当的疲劳,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备的这节课到了最后尽然还是失败了。经过了这节课,我也找了指导老师和几位教师评了我这节课,进过他们的点评,自己的总结反思,我悟出了以下的几点:
1、无论是上什么课,都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也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毕竟他们还是孩子,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只会适得其反。要让自己随时都不紧张,有最好的状态也不太可能,但是即使是有紧张的心态,也不要显现出来,否者孩子们也会跟着你不自然。
2、上课自己的激情:我找了好多老师评课,他们都说我上课激情不够,声音不够抑扬顿挫,整堂课下来也比较平缓,没有高潮的地方。激情、激励、激发,我的指导老师对我提出的建议常常环绕在我的耳边。我也慢慢领悟到,要上一节好课,也要像一部电影一样,有铺垫,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尾,而且还需要有好的导演和剧本,这都是老师应该完成的分内工作。
3、课堂问题的提出:这节课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有一个地方没能引好,反而被学生越带越歪,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在一个问题上一直的绕,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没能做到。今后的备课中,提问的问题应该直接明了,不应含糊不清。
4、课堂的教学常规:这是年轻教师上课出错最平凡的地方,也是自己没做到的不好的方面,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这个方面应该更加的努力加强。
经过了这一节课,希望自己今后会有更大的进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1
一般地讲,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每个学科都会选配一种复习资料,如何用好复习资料,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如何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这是高三复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取的做法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先将课本上的知识编制成基础训练题供学生自我检测,查找知识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然后针对学生作练习时暴露出的问题,再有目的的选编练习题、例题进行精讲精练,从而消除学生知识上的`盲点,对知识上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和加深。每复习完一章以后,再次透过单元检测、试卷讲评查漏补缺,并让学生详细阅读课本上的本章教学资料,以便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不留空白点。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较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笔者所在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施课改已近五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们从陌生到好奇、认同、尝试,又从熟悉到困惑、研究、再实践。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里已“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然而,还有些教师仍处于“量”的积累之中,未生成“质”的飞跃。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技巧运用不到位、掌控不自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为此,作为教研员,笔者近来听课后都要与老师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进行合作研究和共同反思。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
1.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诉说:
“小组合作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多次尝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我将全班分成15个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我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习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全班有5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习就不能顺利开展了。”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我班共有60名学生,编为15个学习小组,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在我深入到一个组指导时,其他没几个组在继续进行,每次指导3组就得‘收兵’了。从学生的课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无奈地望望班里的学生,除了刚被指导的那个小组的学生在看着我外,其他小组学生都各忙各的,好不尽兴。”
2.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诉说:
“知道合作学习很重要,想多尝试,让学生从中受益,使师生双方都喜欢它,可往往事与愿违,当我提出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后,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
“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有的组乱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是听着听着就霸权。当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语言霸权者马上予以反驳,直到那位同学无话可说为止,甚至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于是告状声四起,破坏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表现”
笔者多次听课时的观察: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习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似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了,似乎两三次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堂“课改课”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合而无质。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再少,不是给小组合作学习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就是给教师一个警醒,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安排吗?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表现有二,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主体突出就势必要主导淡出吗?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高效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老师们的思考和对策
1.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展开、科学评价运用等全程把握。合作过程既提倡小组的‘共学’,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对策: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范。”
“我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习,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习得好不好,开始!”
“当我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平时就不爱说话,我就对她说:于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于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习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二组组长说:刚才你们一起学习得很愉快!”
“五组组长说:伍维松遇到了困难,大家都帮他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组长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习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很重要,大家想想对不对?请继续评一评。”
“三组组长说:老师,我还发现你们小组四个人都说过话了,不像我们组,李玫不敢说话,我们要她说她就是不说,王硕要抢学具,我们劝也劝不好。”
“我又深入引导:看来你很想让李玫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很想把合作学习搞好,对李玫和王硕,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三个人帮助于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习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习,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今后的小组学习我们就这样做,能做到吗?”
“能!声音洪亮极了。”
“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像伍维松啊于娜啊,当他们有了一个可以归属可以信赖的学习与合作的小组,学习的需求可以及时在组内得到满足,减少了班级群体的压力,也间接解决了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那些较为出色的孩子则在学习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更明白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更趋健康。”
3.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叶老师的心声:
“听了她俩说的,反思平时做的,我想到了小组评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一直在讲要重视孩子们的发展性评价、全程评价,而小组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希望能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言而展现自己的孩子,便会将眼光内投,提高自己在组内的学习质量,以期得到小组的良好评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罢,在大班额的集体中,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笔者与老师们的反思和共识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动”、只有合作学习的“形”而没有合作学习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习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习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学习的导师”包含“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前者即给小组分好工或指导小组分好工,协调好各小组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促进小组研究活动能够持续进行。后者即启发和点拨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式,指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参考价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学生见此定会惊讶,惊讶于老师的介入,那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惊讶于老师的技能,那样超凡脱俗、炉火纯青。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学生惊讶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也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去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他们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是激动。学习路上多了老师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他们不再寂寞,不再无助,也不再灰心。这时的老师与其说是一名伙伴,不如说是一股力量,给了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更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开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就更具多维性和互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且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习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习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习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6月版。
2.张行涛、李玉平著《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xx年11月版。
作者简介:
陈瑛,女,1956年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数学教研员,从事数学教研工作十年。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5篇,获省级市级一、二等奖论文9 篇。20xx年以来,领衔国家级课改实验课题子课题的实验;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两书,撰写其中书稿6万余字;在市、区作各类讲座14次,各类培训50多课时,听课指导近千节,指导几十节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成功教学或制成光盘公开发行,指导12篇优秀教案分别被人教社出版的1-4年级各册数学《新课标教案》选用,指导十几位教师及青年教研员的论文在国家级获奖和发表。20xx年被评为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芜湖市课改实验先进个人,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基层实验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3
教学价值是在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学意义、思维培养、陶冶道德情操的升华,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刻苦的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反思教学价值,就是挖掘该节课富含的认识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行为教育价值。
要知道每一种数学思想都包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每一种解题方法都丰富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点滴的数学知识都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过课堂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不放过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们一定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好。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函数的思想教学生既要注重问题的现象更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美、怎样欣赏数学美、如何运用数学美,反证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正面出击、有时侧面迂回效果更好;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已经在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4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12—9,由具体情景引入后,先让学生想,想不出来,就拿出学具来摆,摆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计算方法。在练习的初始阶段,也要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二、创设情景,营造与人合作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的一环。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段:得数是10的加法
师:同学们想不想分苹果比赛?
教师提要求:
A、每4个人一组(每组一捆“小棒”)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两个同学分别说怎样分两堆,一个负责记录。
B、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的情况。
52431
58679
师:我们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了什么算式?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自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上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9+1=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1+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8+2=10,2+8=10。老师接着问通过这些算式,你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说,想到10—10=0,还有0+10=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学生获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根据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教学片段:操场上(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体操;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足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出示场景图,并揭示课题:“操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A男生有()人;B女生有()人;C一共有()人;D男生比女生多()人;E女生比男生少()人;F是女生多还是男生多?G带帽子比不带帽子的少()人……
没有牛顿对落地苹果观察和发现,如何产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体验和发现,也不会有对浮力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以人的发展为本,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阳光雨露禾苗壮。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的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蓝天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如教学片段:操场上(二)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答吗?你是怎样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师:一共有()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这组是把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的8+2=10。
师:男生比女生多()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生:我们是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从图中这两个男生和这两个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个男生。
生:我们是算出来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们是比出来的,8比2多6个。
生:女生人数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应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个性不同,所以,“探究”也好,“接受”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那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教学“重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又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是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次序”、“规则”
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是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是,追求民主,开放,许多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阻止,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次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次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次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3、《云南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个性,发挥潜能。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二是学生受年龄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题,影响了40分钟的质量。
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计算的素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的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
计算、合理组织计算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数学。
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警笛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有人生病要上医院,又要打什么电话呢?”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19、110、120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移动右边的1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
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