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23 18:40: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1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智力,而且可以启迪学生心灵。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中学生发展的动力之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学者名人,几乎都有广泛涉猎各种读物的经历。语文学得好、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也大都得益于博览群书。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的确,书海浩瀚。既有社会生活的写照,也有未来世界的召唤,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青少年的人生指路标。

  一、培养阅读兴趣,打好智力基础

  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心理学家布卢姆的研究,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多数中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对扑朔迷离的大千世界,对光怪陆离的知识海洋充满了好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适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课外阅读兴趣,增加知识,开发智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1.掌握心理,巧妙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中学生渴望与人交流,发表自己的感受。高中生的这种愿望尤为强烈,驱使他们喜爱文学作品,不少学生甚至迷恋于课外阅读。此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要注意两点:⑴推荐方法多样化,调动阅读兴趣。⑵读后评价经常化,促使阅读兴趣持久。

  2.注重方法,增加容量。鲁迅曾对爱好文学的青年说过:“读书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知识是相通的,中学生应各种门类的书都读一点,开阔自己视野。

  二、加强阅读指导,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阅读了一定的课外读物后,知识变得更丰富,思维变得更活跃,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时就要求老师善于启发,加强指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其它能力的发展。

  1.指导辨别。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不再满足于原有的阅读范围,需要阅读更多更新的材料。而电子刊物的出现和网络的普及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阅读不再限于纸质材料,可以上网游览,可以阅读光盘,阅读的容量变大,但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黄色的、暴力的、邪恶的不健康成份,如果任学生自由阅读而不指导辨别,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方面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教师需教会学生识别不健康读物,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课外书,培养他们的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垃圾读物的诱惑,真正实现“开卷有益”的目标。

  2.创设情境。老师有目的地创设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解答,训练多角度“思辩”的能力。思维往往产生于控索求知中,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也就揭示了矛盾:现有的知识不足,需要新的知识。

  ⑴学生阅读历史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分析能力的训练中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⑵学生阅读游记,老师可先要求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或列表介绍所到之处的见闻、特产、风土人情,既训练了思维的条理性,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

  3.鼓励质疑。学生在大部分问题解决后,还有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怎么办?这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存疑、质疑,使他们懂得认识客观世界是一个无限思考的过程。对待新问题的认识应该有“信以存信”、“疑以存疑”的科学态度。

  学生有疑难,证明他们动了脑筋,通过质疑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南宋朱熹对“疑”能促进思考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对学生课外阅读产生的'疑,指导他们做好摘记,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去解决,或在课后评论时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教师切不可过早给答案,以防止中学生的独立思考,造成学生不肯动脑筋,思维懒惰。更何况有些问题也不是老师随时可以解答的!

  三、开展阅读实践,完善思想品德

  中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语文教师理应开辟最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与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作家、作品“对话”,从而真正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善和美的道德理想”。通过参加读书实践活动,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把认识内化为品德,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学生思想迷茫时,他们可以从书中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1.交流感受。在与文章作品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细腻了,思想世界拓宽了。他们在阅历文学中的人生的同时,开始了遐想和反思,渐渐有了个性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迫切需要与他人交流,听取别人的评价。在交流中,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引导反思。学生读书之后,往往会自我反思,与书中的人物比较,自己做得怎么样,但这种反思较为肤浅,可能稍纵即逝,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从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同伴与人生榜样,反思之后实践,反思之后读书,“反思一实践一阅读”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与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只有融入现实生活,才能不断得到人生前进的动力。

  3.倡导体验。读书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鼓励学生课外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区活动、进行科学考察、游览祖国名胜,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帮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让他们自主开展各种活动,注意课内教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搭配。

  ⑴根据课文和课外读物的体裁及思想内容,结合时令、节日、活动、学校思想教育的重点等来确定活动内容。

  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活动:办小报、开朗诵会、举办专题讨论会。

  ⑶语文课文后都有“语文综合学习”栏目,安排活动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某些特点,参考教材编者的建议,做到科学而又合理。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2

  “读”作为获得知识素材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其内在规律,发现其实际方法与策略,并给学生加以指导。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并逐步发展其阅读能力。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自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铭记于心,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把阅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现在就普遍情况而言已有明显改善。但老师们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升学的压力,重课内轻课外,事实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虽然课外阅读了不少书,但效果甚微,语文能力不见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阅读目的不明;阅读方法不当。

  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特点与意义

  1.阅读的本质特点

  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由“因文解道”到“因道悟文”精辟地概括了阅读的基本规律。阅读一般都要经历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有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样一个循环往复、逐渐深化的过程。因此,阅读中的理解过程,必须也相应地表现为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这样两个互为条件、互相渗透的认识过程。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主要是指阅读者通过对读物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进而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所谓由里及表的认识过程,并不是由表及里的简单的回复,而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认识的螺旋式上升。阅读实践告诉我们:阅读者在感知词语、句子、篇章,进而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后,在反过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回味咀嚼,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来表达,这对于提高理解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有些词语的深刻内涵,有些句子的言外之意,有些篇章的匠心巧思,离开了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需要,往往无从理解。如:《孔一己》末句“大约孔一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如果不是结合孔一己被当时社会遗弃的悲惨遭遇来理解,就无从窥见鲁迅先生用词之深意。

  除了明确阅读的认识规律,还需了解阅读的心理活动规律,并能依据这种活动规律指导阅读实践。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规律包括:复杂的思维活动,复杂的情感活动,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一般来说,这三种活动是有机结合、难以分割的,但情感活动的趋向性(如好奇、兴趣、动机等)又往往对思维活动和语言思维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因而情感活动呈现不稳定性,具有调控作用。捕捉学生阅读情感活动,进行适时引导。

  2.语文课外阅读的特点

  (1)自愿性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语文课外阅读是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自愿参与,没有考试的压力,能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有益的阅读活动,使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才华得到充分发展,克服了课堂教学“一刀切、齐步走”的缺点。

  (2)主体性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切是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安排下进行的。语文课外阅读是由学生自己开展读写听说活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能更好地发挥主动学习、敢于探索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3)开放性 传统语文教学是封闭型的、单调划一的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外阅读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硬性限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正实行了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4)创造性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重知识能力,语文课外阅读重在知识的运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

  3.语文课外阅读的意义

  (1)它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习语文只重视课内学习是不够的,在家里、社会上看书、写字、读报、写信、打电话、听广播、看影剧等都是很好地学习语文。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才能全面训练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才能正确运用和牢固的掌握语文工具。

  事实证明,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同活动,这种多思维结构的大语文教育能产生新的效应,真正拓宽视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总之,课内学习是奠定基础,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独立运用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

  (2)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具有自愿性、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终身受益不尽的。

  (3)它为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的时代,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敏捷,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他们的精神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他认为社会不仅要有牛顿,而且要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康德,还要有贝多芬。总之,为了适应无限丰富、生动、复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每个人要求全面的开拓自己的精神生活,要求德、智、体、美的意志、性格、情操等全面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的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

  四、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指导应根据学生、教师、学校等具体条件进行不同的指导。一般做法如下:

  1.指导学生选好读物

  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最近,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中学生广为流传,造成种种不良影响。这说明选好读物是课外阅读指导头等重要的事。

  2. 指导好课外阅读形式

  (1)结合课文教学进行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是大量的经常的工作,结合得好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可指导学生了解古典名著《水浒传》的特点,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经过对集体创作的再加工,出色地塑造了宋江、鲁达、李逵等众多的英雄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反映了“”的历史规律。故事完整,情节紧张,细节描写真实细腻,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水浒》全书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就比较容易把握。

  (2)每周安排固定课时指导

  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在指定的时间里,可把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边指导边阅读,或先上指导课再带学生去阅览室翻阅摘抄资料,也可以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会,或让学生自由阅读等。这种阅读形式,能适应学生的个好,所以阅读习惯容易养成,因此深受欢迎。但要加强指导的计划性,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纪律性和自觉性。

  (3)开设选修课

  在一些师资、设备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开设课外阅读选修课,有计划有目的地介绍阅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怎样使用语文工具书、当代文学动态和作品赏析以及语言趣谈等。开设选修课,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语文修养,要选编合适的教材和讲义,也可聘请有关专家来校讲课。

  (4)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这是普遍推行的一种形式。学生可按阅读兴趣、爱好相近的自由组合,也可以按家庭住址分地组合。阅读内容可以统一推荐和自由选择相结合。这种形式的活动,应明确要求,安排具体,加强检查。关键在于做好小组长等骨干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本课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感悟作者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次的导入我选择了将趣味导入和情境导入相结合的手法。希望在一个温馨而感伤的氛围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入到书中的世界。

  《城南旧事》是一本描绘作者在父亲和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我们的孩子也是刚刚走过“英子”的年纪,完全可以很快在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我希望这种共鸣能最大程度地带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播放了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同时用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多种感观的刺激下感悟悠然的情境。

  细心回味我和学生上课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1、主题明确:

  一本书的内容有很多,值得交流的地方也很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我几次品读了这本书,也上网浏览了其他教学设计,发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了林海音(英子)的在北京城南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于是,我确定了“那些人 那些事”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进行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教学环节清清楚楚一条线,层层递进;

  2、设疑导读:

  为了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我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身世及命运走向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兴趣,让他们有意愿主动地去阅读这本书。从而一步一步的带领他们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童年。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热情高涨,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醉于对童年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

  3、影音结合:

  文字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人物,最真实、最近距离地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但若阅读指导课只有文字阅读,总不能让学生提起很高的阅读兴趣,恰到好处地在阅读指导课中加入影音元素,往往可以让这堂课锦上添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耳熟能详的骊歌在课堂开始时想起,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隽永而有淡淡伤感的意境之中。在介绍完小说人物后,一段截自电影《城南旧事》的视频,再次让各个主要人物依依浮现于学生们的脑海中。文字与影音相结合,是近来阅读指导课讨论较多的教学方法。我觉得,适时适量地插入影音,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具体直观地了解名著人物。

  课堂结束后,通过老师的探讨和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确有很大提高,对于人物的喜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人物命运的感慨,也都表现出孩子们的成长。此外,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没有最大程度地地渲染相应的气氛。孩子们对于导入时的音乐并不熟悉,这一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长亭外,古道边”的氛围,我不得不延长了音乐欣赏的时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的预设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融入课堂氛围。

  其次,通过本次课程,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文字的感悟略为生疏。他们平时的阅读量较少,以至于在阅读速度、理解速度、信息筛选速度中都较为缓慢,这也使得在导入环节中,无法最快速地进入到老师营造的氛围中去,也便无法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另外我的教学语言还要更简洁,在朗读某些文字时,应该更加富有自己的情感,这都提醒着我要多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心策划每一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虽然孩子们大都能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但仍未达到完全调动所有学生的情感的程度,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仍不够。这需要平时课堂上的沟通与引导。相信更多的引导能够使今后的课外阅读更加深入,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