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1 13:25: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爬山》这篇课文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他告诉“我”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而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尽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应该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的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难点是读懂父亲说的`智慧指的是什么。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学习父子第一次的对话,学生对于征服山他们容易理解,征服自己就难了,对于此,我从课文中逐步引导,让他们想象爬山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通过战胜这些困难逐步引导出战胜自己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对话是“我们”爬上山顶时,父亲说:“……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这番话强调了爬山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爬山的过程中努力。进而让学生举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父亲第三次说的话是告诉我要怎样做才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说说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它的话给我们以什么启示。用眼睛能看到什么、用耳朵能听到什么,用心能想到什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完课后,自己认为在教学上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整改。今后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课堂常规,坐姿、朗读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加强训练,认真倾听的习惯也必须养成,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课堂出现断条。

  才能真正调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导致展示不够精彩。本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课堂上应给学生跟多的时间展开训练。

  3、课堂上虽然读的方式,时间多,但是读的效果一般,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多给予指导。

  4、教学设计过于细化、繁杂。在教学中,课文内容结合的不够,教师讲述课文语言不够精炼,耽误时间。教学缺乏激情,没有感染力和对学生的启发力,今后应该在教学设计更为精炼,讲述课文更为简练上多下功夫。

  5、对学生的评价语还是太单调。

  6、时间安排还显不合理,例如:前面导入新课和整体感知课文重用时间多,而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后面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够。

  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点看法,还请各位老师就本节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就我的教学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我将虚心的接受。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少年》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结构形式比较有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预习也比较到位,课前许多学生就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因此我就把这篇课文的关键放在了找文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体会少年的特点和精神风貌。我认为这是一个难点。没想到还是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这让我很诧异,留神一看,不少孩子的桌子上放着一本《英才教程》的书,我翻开一看,此书对课文的解析非常详尽。同学们都是从书上找到答案的。而且非常依赖此书。我要求学生把书收起,孩子们竟然说:“老师,你要求我们勤于查找资料,我们需要的.资料都能从这本书上找到,为什么又不用了呢?”“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但只有自己肯观察,肯思考,肯尝试,肯锻炼,获得的知识才会属于你,印象会更深!”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决定不再把这本书带入课堂。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凭借自己的思维理解了少年的精神风貌,在把“少年”换成“我们”朗读的时候更是倍感自豪。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那么,我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作为教师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黄河的主人》一课是四下的最后一篇课文了,我看到书的最后几张的时候,才知道这学期的课文教学就要再见了。因此在上这课的时候,我特地让学生把这篇文章事先背上。 一个中午和一个晚上的作业就是背这篇课文,学生绝大多数背上了,有很多学生背得很熟。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最后一段文字写在黑板上。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和羊皮筏子的小而轻。让学生把黑板当作黄河,在黑板上画羊皮筏子。有的孩子画得很大,有的孩子画得很小。这样让学生讨论,留下他们认为大小合适的画。再结合书中的文字,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再羊皮筏子上会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样的担心。最后再抓住最后一段进行升华。 整个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凶险,让学生知道人定胜天的道理。利用插图让学生说黄河,领略黄河的风采。再利用想象来激发学生的激情,感悟到渡过黄河的艰难。抓住最后一节的背诵,提升情感,感受黄河,体味艄公的工作和心里。

  教学中有个孩子提出,人不能和大自然斗争,要敬畏自然,我这方面没有帮他解决,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也有个孩子说题目有问题,黄河的主人是大自然,人是战胜不了大自然的。我说下课和他交流,实际上下课后我都忘记了,几天写的时候才想起来。我为我的教学机智而可笑! 这篇课文文字上很简单,教学上我也是选择简单的阅读和理解,孩子事先把握课文的`文字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在课堂教学和阅读理解上是很轻松,很自然的,课堂中的很多环节也会完美的达成。 平时简单的一堂课上好了,做老师的心里有一种成就的感觉,学生也有种体验成功的快感,课堂其乐融融! 看来,上好平时的家常课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也是修身养性呀! 哎,课文阅读教学又要到暑假以后再来体验了!

  一学期又要结束了!准备复习了!但愿孩子们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发挥正常!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那一天,我准备上作文指导课。我很认真地备好课。什么审题,写作目的,选择材料等等,一大堆写作理论,早已印在我的脑海里,还准备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写好这次习作,尽管如此,但我的心仍不够踏实。

  自从接手这个差班后,我的心情总不那么舒畅,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差。而是学习态度实在是令我不敢恭维,特别是作文,学生头痛,我更头痛。每次交上来的作文,很多学生都三几行字。应付了事。问他们,总是说不会写,没什么可写。最初,我大为恼火,要知道这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呀!上课时,我狠狠地点名批评了一顿,要学生重写。可是交上来的作文仍旧如初。太不象话了!我的火气又冒出来了,气冲冲地找来了几位学生,一阵"暴风骤雨"之后,心里舒服了一些。"老师,我花了很多心思,已经尽力了。""老师,我实在没什么可写的,每天都是这样……。"学生面对我严厉的目光,下巴快贴着胸脯了,眼泪禁不住刷刷地流下来。哎,我真的无可奈何了。一想到他们已经是毕业班了,如果不想办法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难道能让学生以这样的水平升上高一级的学校吗?心里就免不了焦急起来。所以每次写作指导,我都讲得很细致,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写具体。学生似乎很认真地听,可是写出来的习作,也没有多大的起色,总让人感到空话多,假话多,大话多,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学生不喜欢习作课,总提不起兴趣,而我又苦于找不到能让学生兴趣浓厚的好方法。就因为这,我带着一丝的压抑走进教室。

  我想打开电脑准备这节写作课的课件。咦,钥匙不见了。听说电脑钥匙不见了,学生都围上来帮我找。我搜遍了教坛,抽屉,也不见钥匙的踪影,裤袋翻遍也找不着,我的心有点急了,自言自语地说:"怎么搞的,明明拿了来,怎么会不见的呢?"大家都为我着急,"您忘记带了吧?""看有没有丢在地上。""可能在您的办公桌里吧。"大家七嘴八舌,边说边忙着找。教坛周围,走廊通道。他们认真地看,仔仔细细地找。"陈锦东同学,你马上到我的办公桌的抽屉里找一找。"我急着说。很快,陈锦东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说没找到。糟糕,我的精心设计泡汤了。听了我的.话,焦急,失望,惋惜,多种心情表露在同学们的脸上。我看见他们那么热心,心里涌出一种感激之情。忽然,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找到了!找到了!钥匙在这儿呢!"大家欢呼起来了,那劲儿甭提有多高兴了。短短的五分钟时间里,为一条钥匙,全班行动起来,竟让大家经历了焦急,失望,惋惜,惊喜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我转念一想,咦,这不就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吗?我兴奋起来了。拍拍手掌,大家马上安静下来,趁热打铁,问∶"刚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和老师一起找钥匙。""你们是怎么找的?"同学们刷刷地举起手抢着回答,就连平时不喜欢举手发言的而且常因说话不流畅而引起全班哄笑的同学卫海沛也讲得头头是道,博得大家的掌声。我立即启发他们,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身边,可写的东西多着哩。就看你有没有留心。"刚才发生的事你们能够把它写下来吗?""能。"大家在我的启发下充满信心大声地说。好!说写就写,一气呵成,同学们进入写作状态了。这次写在学生脸上的不是愁结,而是喜悦。不多久,大家陆续交出习作。看着同学们交上来的一篇篇习作。我笑了,刚才的情景就在大家的笔下得到了生动地再现。令我高兴的是卫海沛同学,真有点不相信平时最怕写作的他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之后的评讲课,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想老师展示自己的习作。因为这次写作令他们感到轻松愉悦,获得成就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啊,真意想不到。一次的粗心大意却换来了如此大的收获。

  如何使学生把写作包袱卸下来,让写作变得轻松愉悦?这次我得到了启发。如果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们怎会写出令我满意的习作呢?大话,空话,假话,怎不充斥学生的习作呢?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实践,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次写作指导课打破了我预设的教学思路,但我丢失钥匙,无意中就让同学们不自觉地进入找钥匙的行动中去。由于这是他们亲历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用不着老师费尽唇齿去作抽象的写作指导了。从这以后,我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写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写好身边的事情。如一次辩论会、故事会、小制作、手抄报、编辑作文集等等。我让学生即时写作。他们有了现成材料,再不像以前那样搜肠刮肚的不知道写些什么才好。"老师,我再不为写作文头痛了。""老师,我喜欢上习作课啦。"习作的兴趣渐渐地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种子。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其大讲枯燥的写作常识,倒不如多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自我感悟,得到启发,提高写作水平。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大家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非常感谢学校和各位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能坐在这里发言,我很高兴。下面,我就将自已在这一年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现在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

  一、基础教学

  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大家做的都一样,我不觉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与大家交流,所以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四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四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四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

  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四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

  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四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四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

  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四、多练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

  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说真的四年级课本中60%的课文我都让孩子们写过小练笔,而这样太多的练笔孩子们肯定会厌烦,所以孩子们的小练笔,我并没有太多的限制,给予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字数也不限制,有话时可写多些,没话时也可只写几句话。但一定要写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想。而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以后进一步探究。

  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我们班有三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除了平时的训练外,对题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网查找了近几年楚天杯作文竞赛的题目,以及各种针对作文竞赛的评论,随后对这些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再确定了考试题型范围为童话和记事类文章,而写童话的机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专门针对了这类的作文做了训练。我来学校7年了,而我也是在这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我的成长,离不开在座各位老师的帮助,在这儿我谢谢大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么问题,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既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

  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

  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

  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并体会到小山村的那种淳朴的美,那种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

  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小练笔”临时改成了课后练习,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句子,并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学生从“猛劈猛凿”这个词感受大盘古力大无穷,男同学甚至是边读边做动作,以此加深对“力大无穷”地理解。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开始很认真地进行默读,一会就动笔画了起来,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爱举手的同学在小黑板上画中心句。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画中心句还是信手拈来。全班交流,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

  大概是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读来兴致盎然,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满天的繁星”…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古文版的这一段内容,学生更加读得摇头晃脑。我相机考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小家伙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很形象。

  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

  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这是一篇优美的儿童散文,作者用一颗童心与诗心描写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小家伙。在8—18自然段中,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小动物们扣人心弦的歌唱,在这样一个和谐的豆花庄里,大家无比安乐、和而幸福。

  1、让学生驰骋在想象天地里:想象是这节课上的一大亮点之一。为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想方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想象露珠的形态理解“圆润、晶亮”;通过想象歌声的内涵理解“清凉清凉”;通过想象画面理解傍晚歌声的`美妙。在课堂上,还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读写结合,想象其他时候声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让学生在读中激情飞扬:课堂上给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读——自由地读,有感情地读,优美地读,有选择性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升华。读出情,读出快乐,读出语文味,读出对生活的理解。总之,读是这节课应该扎扎实实完成的目标。而且,读书还要读得有变化,在读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激发起学生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3、让学生在快乐中陶醉徜徉:儿童的情感是最真挚,最纯洁的。抓住作者对乡村的爱,对生活的爱,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快乐中释放心灵,从而也学会去

  爱生活,尽享快乐的乐趣。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结合我校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我预设了三个大板块。

  首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后,谈一谈自己与文中主人公相似的经历。学生的经历不同,据出来的事例也各不相同,给课堂生成留下了空间。在板块二“品时间珍贵”中,对文本的反复读悟是基本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失去亲人的无尽忧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认识体验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同,以问题促生成,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疏通了难题,深刻体会到时光易逝后,再让学生领悟该如何行动,学生用不同的话语表达了珍惜光阴,及早努力的共同心声。

  在自己写座右铭的时候,有的同学写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名言警句,或者是“时光如流水,一去永不回”“时光如轻烟,逝去却无痕”等个性化的语言,课堂生成精彩纷呈。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体会到自主识字的乐趣,以及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到升旗仪式是庄严而隆重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导入,唤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刚开始学生会谈自己每周一参加的校升旗仪式的感受,也谈到了在电视里观看升旗仪式的情景及自己的心理感受,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

  在这一阶段,学生谈得比较简单,认识得也比较肤浅,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然后是阅读,先是初读课文,初步感受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隆重场景,然后是把生字新词带入读,最后学习第一段时用了指名读、齐读的方式。阅读朗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去体会当时的场面从而激发爱国之情是不易的。我发挥自身特长,通过范读、领读、理解意思后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但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我对课堂上学生的听课状态还不满意,有几个同学一直需要不停地提醒才停止玩东西;其次还要更加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经典的科学课文。今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

  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意义段来读,考虑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

  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

  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

  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

  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

  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内容,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对比,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

  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

  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提供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能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第一课时安排了前一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考虑周全,很多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但学完后,我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所以,后来我也稍做了补救,总结时,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课后,我让学生再阅读“尊严”的故事,加深对这两个字的里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6-22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6-23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6-09

语文狼教学反思06-09

语文教学反思10-02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1-05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20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6-13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