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优秀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6 13:19: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

  •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算》优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1

  《四则运算》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而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住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根据教材的特点,加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达到教学目标,我使用了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巩固提高——作业布置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学习新学期第一单元的内容。但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后,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一、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备课不够充分。二、因为担心课堂时间不够,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交流时间。三、不重视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四、关注学生不够,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现像没有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五、学生的作业虽然较之前有明显的改变,但仍有作业马虎、书写不规范、写错作业、不按时完成的不良习惯出现。

  学生问题的出现只能说明自己在教学中对问题的考虑不全,也没对历史存在的问题作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更是说明自己对问题的滋生和蔓延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都在触动着家长的每根神经,因此只有自己改变了,学生才能得以改变,为了在下单元教学中不再出现更多的问题,我只有改变,改变一切能改变的……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了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的资料,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准备,同时也为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潜力。成功之处:

  1、设疑激趣,复旧引新。本节课的四则运算是同级运算,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一些知识经验。在上课伊始,透过出示四个口算题45+8-2324-8+1027÷3×73×6÷9,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学生能够正确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但是为什么要按照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学生感到很困惑,不知所以然。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让学生开始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感到十分的兴奋,十分想明白其中的缘由,每一双亮晶晶的眼睛都在闪烁着渴望的目光。透过这样的激趣引入,为新知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2、探求解题思飘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的有机结合。本单元的资料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并感受四则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运算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说一说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仅要知

  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解除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困惑。

  3、多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用不一样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例1的教学,学生能够尝试用三种方法解答,如:72-44+85=113;72+85-44=113;72+(85-44)=113,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每步列式的实际好处,个性是第三种算法的出现,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体现。虽然开始大部分同学不理解,但是透过简易的讲解,例如:指着第一排的`学生说:“先走了3人,又来了5人,实际是多了几人。”学生十分简单地说出答案,然后再联系例1进行说明,学生对这一算法都能够正确的理解。例2的教学,学生也同样用用三种方法解答,如:987÷3×6;6÷3×987;987+987,对于第一种算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学生有部分不理解,但是透过学生的讲解,我又用线段图辅助进行讲解,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题意。在这两个例题中,学生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够从不一样角度,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仅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潜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不足之处:

  1、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欠缺。表此刻只会列式,但对于每步算式表示的实际好处还是停留在只会做不会说的层面。

  2、学生计算潜力欠缺。透过练习的反馈,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计算不细心、马虎,有的该进位的不进位,该退位的不退位;

  二是抄错数导致计算出错;

  三是计数位不对齐导致计算出错。再教设计:

  1、减少师生之间一对一地对话,增加生生对话,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潜力。

  2、习题设计少而精,精选练习资料。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3

  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我用了7课时教学,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教学内容。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学习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书本上的习题基本上要集体反馈一次,所以四则运算的变式充分展开。如根据分布算式列综合算式练习未能落实到点,三步及以上四则运算的读法及文字题来不及展开,注重运算顺序而口算和笔算训练得不到强化。

  曾经在第4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认识了小括号,也出现一个递等式。当时老师们就议论要不要教学脱式计算。由于教材后面没有再涉及,所以并没有正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而且综合算式也没要求用脱式计算。然而本册教材对递等式计算书写格式依然没有正式提出教学,但是规范书写格式是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例1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列式计算都很简单,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能完成。所以重点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学生对综合算式不陌生,但是对脱式计算却很陌生。要求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用递等式计算(注意等号的书写位置)例2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独立解决(2种算法都会出现,第7册就接触过)。教材把四则运算顺序的教学编排在富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沟通枯燥的四则运算顺序和生动的解决问题,赋予四则运算以生命。

  列综合算式时学生往往会按自己的计算顺序改变书写顺序如:7×8=56208+56 =264改写7x8+256虽然意义相同,但是用了加法交换率。是否要求按顺序依次书写成256+7x8?

  第四课时

  例4在理解题意后,学生求两商的差的第一种解决方案很容易出现,复习例3,第2种先求差再求商,就有部分学生理解有难度。所以本课的第一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括号内算式的意义及使用小括号解决问题是问题更加简便的作用,了解小括号的性能。有小括号例5的读法依然要让学生在认识意义的基础上去读。

  第五课时

  例4和例5排在一起内容比较紧凑,练习不够,而小括号的出现使四则运算的难度增加了一星。所以认为必须及时巩固。

  第六课时

  课时内容比较简单:有关0的运算

  通过整理分类,概括出有关0的运算特点,着重理解0不能作除数。通过抢答有0的混合得数,体会0的特殊性和趣味性。

  课堂教学习惯小结先“乘除”后“加减”就有学生固定思维一定先乘后除,先加后减,反而把同级运算顺序给丢了。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4

  本节课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也已经教学了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等基础的两步的混合运算题。在此基础上学习探究稍复杂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加以分析感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同样适用于分数,本节课是借助解决问题挖掘学习计算方法,重在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关运算律的应用。本课时在设计上分了三层:

  第一:导入环节,通过一个问题,梳理有关整数和小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唤起学生对这些已有的知识的回顾,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猜测,我们学过的运算性质对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适用吗?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好奇心。

  第二:探究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观察特点,找出算式中的共性特点,借助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小组汇报时,充分说明计算的依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对前面知识进行思考与归纳,将学习方法进一步归纳整合,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三:总结部分,又让学生回扣前面的知识,将整数、小数、分数的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架构起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上完后,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本节课是围绕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展开问题的发现、探究与解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悠久文化历史的熏陶上做的不到位,要让学生在增加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生自主探索后练习的时间有些紧张,运算定律简便计算题没有进行练习,练习的题目多样性不够。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学生学习的效率还会有所提高。更好的.渗透了数学学习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注:本节课我和搭档池老师先进行了股份认备课,后相互听课进行集体研讨,我们一致认为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非常必要,而本节课也主要是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让学生充分感知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与不同点。在本节课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运算律的推广过程中,池老师借助了整数与小数、分数互化,搭建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顺理成章的进行推理使用。而我在这里又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举例验证,感知他们的应用,看似有些难度,但学生恰是在这样的证明活动中加以推理和掌握知识。我们一起备课、听课,相互提意见,说想法,不在乎是否比赛,只享受这样一次研讨成长的过程。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相关的简便运算,由于学生已有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所以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对“两个数相乘”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以及对简便运算方法的提升。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逐步学会了不完全归纳法和用字母表示数学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在学生日常的自学活动中,重视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重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正逐渐提高,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a.b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乘法的结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换律,因此先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2出示情景图(书54页)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说说估计的方法)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生举手汇报,师追问:怎样想的?

  师引导从上面、正面观察

  上面:(3×5)×4

  师:这个算式可以写成(5×3)×4 吗?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个物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师:出示4×(5×3) 可以这样写吗?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正面:(4×5)×3

  师:你还可以怎样写?根据是什么?

  生:(5×4)×3 3×(5×4)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的变换,巩固乘法交换律]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 = 3×(5×4)吗?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2、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那么象这样的三个乘数的位置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也存在呢?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可以是两位数或三位数相乘的,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

  3、概括规律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举完呢?(生:不能)那么从中你又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什么规律吗?

  生思考概括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个数字,写出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2、运用乘法结合律很快算出38×25×4 42×125×8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汇报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对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运用。]

  五、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板书设计

  运算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a×b﹦b×a (a×b)×c﹦a×(b×c)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6

  复习课是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分数混合运算复习课教学目标: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在学生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简单的学习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竞赛,考虑到本课内容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落,为此,我把口算练习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合作竞赛意识。

  不足之处:

  因为前面的试讲发现自己课堂语言太多,完不成教学内容。所以今天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的简捷和对教学时间的把握,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对重点知识分析不够,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突破难点。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以及知道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由于在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本节课是从前面所学的连加连减进行复习,并对写竖式的方法进行巩固。从而引出新课,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时,我通过情景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结合提出的问题找出获得的信息,并列式计算并引出新授知识。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也可以进行分步计算,先计算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计算第二个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想一想简便写法的竖式。这个过程中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同学都能正确计算就对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并没有做过的的'讲解,我觉得这里应该有必要对计算顺序进行理解这是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只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学生就能正确的掌握计算方法。通过学习新知个练习反馈,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在教学例4有括号的计算方法时,学生知道方法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竖式,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差距比较大。

  第一:部分学生不能用竖式的方法,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竖式的方法而凑竖式的现象。

  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长。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1、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不够,如:思维的独立性。2、教师的放手不够,学生参与自学和对子间学习的方法还需要改进。

  总之我的数学课还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和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8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平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平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4-22

《数的运算》教学反思04-15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2-05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04-20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4-22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04-06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01-26

《寒号鸟》教学反思优秀04-19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秀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