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4-06-18 16:40: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合集)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作为高中生和老师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担负着重要的知识学习和传授的功能。在课堂上透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实现高中生的有秩序的知识学习,达成教师和高中生之间、高中生和高中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效果和高中生学习在的实际状态,如何有效的开展好课堂教学,促进高中生的有效学习,是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务必要克服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克服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桎梏,摒弃“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用心性,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化探究。调整教学目标为知识学习和潜力成长并重,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中生的知识和潜力的全面成长。

  一、如何看待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

  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透过有效的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施加教学活动的影响,让每一个高中生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效果。不仅仅仅只是着眼于高中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高中生的潜力发展。在高中生知识成长和潜力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素质也要实现发展。具体表此刻:高中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高中生的思维潜力、创新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的到普遍提高;高中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实现用心的学习态度。透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高中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透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施展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实现自我价值,更会享受到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交流给教师和高中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二、情境激趣,点燃高中生学习热情

  我们明白兴趣是高中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原动力,只要高中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认识,新课程标准把情境激趣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实施手段。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更能够引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呢?透过超多的教学实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教学更能够引起高中生的注意,激起高中生学习的欲望。为此,我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把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来,创设出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这些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高中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构成数学的思维。透过高中生的学以致用,让高中生学会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高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高中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使高中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把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中的经验和高中生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到一齐,创设出具有生活气息的生活情境,让高中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遇到的问题,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

  过程中左右情境教学效果的因素就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结合高中生的生活实际实现这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能够有效的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合理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实施需要遵循必须的教学步骤和程序结构,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种课堂教学步骤和程序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到达了最大的优化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高中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透过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步骤、程序结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大优化组合,为实现高中生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的过程要注意教学目标与具体要求,更要重视高中生的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环节务必要贴合高中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只有贴合高中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结构才是合理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的架构就是要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及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已到达,更好地实现高中生高效学习的目的。同时,由于高中生的差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务必要具有层次性,既要关注优等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大多数高中生的实际状况,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高中生,遵循高中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实施教学。

  四、锻炼高中生的思维实现课堂智慧的高效转化

  开启高中生的智慧,实现高中生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的高效转化,需要的是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更需要高中生的思维配合。所以,在教学中锻炼高中生的思维,促进高中生数学思维的成长,实现高中生的思维和智慧转化,是高中数学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要做的是在兼顾高中生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锻炼高中生的思维,促进高中生的智慧成长。课堂教学中,要引导高中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数学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施我们发此刻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思维潜力能够合理设置数学练习,训练高中生对同一条件的敏感性,促使高中生思维联想,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和潜力。还能够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另外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设置开放性试题,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各国的教育改革的大量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必须使教师在教学与课程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责任,而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而我区自20xx年秋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课标理念,是否有利学生的发展。

  2、教师成长的需要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找教师成长的模式。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的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1]。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随着广州市城市中心南拓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区中学生每年以2千多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教师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一方面大量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我区从教,他们教学经验欠缺,教育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脱接,反思性教学能为他们快速成长找到一条捷径;另一方面从外地引进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毕竟不熟悉广州学生的学情,反思性教学能使他们尽快适应广州学生的教学。同时即便是老教师也需要再提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到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三个子过程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反思性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益。

  4、目前我国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十多年来,研究者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考虑老师因素多,考虑学生因素少;

  (2)理论探讨多,实践探讨少;

  (3)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学多,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反思性教学少;

  (4)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界定和理解

  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借助数学课程念、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策略来研究自己的教学,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进行思考,从而改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完善自我、学会教学的活动过程。它立足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回顾、考察、诊断、反馈和调整,强调数学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不良行为或不合适宜行为的改善和优化,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不断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适应发展变化的数学教育要求。

  三、研究现状与现实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的思想在教师队伍中已有所渗透和体现,但是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①反思意识淡薄的教师占多数。老教师靠经验不反思,新教师只教学没有反思意识。②只反思解题经验和方法,发表的多为解题经验反思方面的论文,缺少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组织方面的反思。③只注意教后反思,不注意教前和教中反思,不注意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反思研究。这种研究大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系统性,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3

  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可能导致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程的难以理解和教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难以教学的问题出现。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用情境创设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理解和记住某些知识,在情境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一、情境创设的对象和意义

  我们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学生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听不懂;对长久以来的机械教学感到厌倦,不想听,这时我们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不一样的课堂,吸引学生的眼球,丰富多彩的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课堂的效率也有非常显著的提高。

  二、情境创设的原则

  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我们不但注重情景的模拟,还要在情境创设中对学生的未来有影响,教会他们面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对于世界观的认知,找出普遍的规律,积极思考,情境创设在无形中对于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在情境创设中,我们最基本的是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保证与教材相一致,假如创设的教学的内容都有问题,那么无论如何创设情景都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只能为你带来麻烦,给学生带来负担。其次,教学是合理的教学,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教学,是有侧重点的教学,情境创设出一个能被大家所理解的所看到的浅显的内容才是好的教学案例。我们在情境创设中忌讳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情境创设,过高过低的估计都不利于教学的进行。情境创设要量身定做,争取达到最完美的教学效果。另外,情境创设更要注重创新,与时俱进。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正在努力接受着新知识的滋养,我们不能把过去的例子一遍一遍的重复,创新的案例使教学事半功倍。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正在微妙变化着,我们根据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正确思考方式,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三、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抛实际问题,给学生对求解的`渴望

  在情境创设方法中,最基本的就是向学生抛问题,把我们常见的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推进学生对问题求解的热情。我们知道,数学虽然是一门理学学科,但是也是来源于生活,都是从生活中抽出的模型,我们只需将数学模型回归到生活中,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多数教师教学的首选方法。例1:在我们学习“余弦定理”中,教师做课程导入便可这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知道了通过两条边及两条边的对角的计算,便可得到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所有数据,那我们想想如果只知道两边和这两边所夹的角,能不能求出第三边呢?由此引出余弦定理,进而得出余弦定理的适用范围。这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通过对问题的抛出引出了本节课讲授的知识点,避免了直接讲授余弦定理的使用条件造成和正弦定理相混的情况。不但使课堂更有效率,对于学生的记忆也很有帮助。

  (二)实际性的计算,给学生验证定理

  对于错综复杂的定理,教师自己当初学的时候都有困难,更不用说是小我们十几岁的学生了,那么此时,我们如果将这些定理实际地让学生算一算,最后再告诉他们规律,那么对于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许多。例2:同样是学三角函数,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时从直角三角形出发,分别计算各边与对角正弦值的比值,接着算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惊奇地发现比值都是一样的,这就代表这是个普遍适用的规律,我们最后在引入正弦定理,相信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不但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而且验证了正弦定理的普适性,所以在教学中,应自己探索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教师的授课。

  (三)发散性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

  我们在情境创设中,发散思维也是很常见的方法,这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创新性有很大的帮助。例3:我们在学习“数列”的时候,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等差数列中,最重要的就是通项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先拿出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他们的通项公式,共同检验公式正确与否,而后,教师给出写等差数列的方法,回头再次与学生给出的相比较,最后在反复探究中,得到写通项公式最快速的方式。这旨在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数学中,发散性思维极其重要,毕竟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我们在情境创设中,多多少少给他们一些开发,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用自身的体验,给学生难忘的经历

  当讲述的内容不容易理解时,教师可以选择将它娱乐化。这样学生会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例4:当我们学习“排列组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上前边来,演示各种排法,比如说红绿灯有多少种排列方式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回答是6种,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与3*2*1结果相同,这时我们便可以引导出求排列问题的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有探索能力,有独自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学生在人生中需要逐渐培养起来的意识,我想我们从现在开始加以引导,通过情境创设让他们多在这方面思考思考,争取为培养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4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及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师,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从无所适从到慢慢掌握熟悉的个中滋味,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地促使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入反思,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破除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乃至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略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于是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及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学行为是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起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教学设计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样引起学生参与教学。必须围绕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这样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本质性的东西。还有,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其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就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为会学,经过一番努力也许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乃至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情绪,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只在听老师讲故事时才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出;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

  8、不重视总结和复习。

  针对上述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多花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以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目下“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着误区:

  (1)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存在着有意识把学生往预先设定的教学框架里赶的现象;(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时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的“活而无序”。

  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给出满意的结果;(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方法、技能的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目标、内容等,合理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在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上,而应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和纠错、防错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勤于探索,加强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理念才能与时俱进,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5

  本人任教高中数学新课程已有三年,通过实践,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课标下的具体教学实施有了一些经验或想法。以下就是自己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一些教学内容所做的思考与体会。

  一、将数学教学内容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案例1]弧度制的教学

  在弧度制的教学中,教材在介绍了弧度制的概念时,直接给出“1弧度的角” 的定义,然而学生难以接受,常常不解地问:“怎么想到要把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便更加感到乏味:“弧度,弧度,越学越糊涂。”“弧度制”这类学生在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从未碰到过的概念,直接给出它的定义,学生会很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如下设计的教学过程。

  1、创设故事情境

  一个生病的小男孩得知自己的体温是“102”时,十分忧伤地独自一个人躺在床上“等死”。而他的.爸爸对此却一无所知,他以为儿子是想休息,所以才没有陪伴他,等他从外面打猎回来,发现儿子不见好转时,才发现儿子没有吃药。一问才知道,他儿子在学校里听同学说一个人的体温是“44”度时就不能活。当爸爸告诉他就像英里和千米一样,有两种不同的体温测量标准,一种37度是正常,而另一种98度是正常时,他才一下子放松下来,委屈的泪水哗哗地流下来。 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一个量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计量单位(老师可以让学生说出如长度、面积、质量等一些量的不同计量单位),并指出对于“角”仅用“度”做单位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要学习角的另一种计量单位——弧度。如此引入很.自然引出或鼓励学生猜测“角”还有没有其他度量方式,从而开启思维的闸门。

  2、探索角新的度量方法

  可从两种度量实质上的一致之处开始探索:拿两个量角器拼成一个圆,可以看出圆周被分成360份,其中每一份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就是1度,然后提出问题“拿”圆上不同的圆弧,度量圆周时,得到的数值是否一样?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思考下列问题:

  ① 1度的角是如何规定的?

  ② 用一个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来度量一个圆心角的大小是否可行?同一个圆心角在半径不等的圆中所对弧长相等吗?

  ③ 用一个圆的半径来度量该圆一个圆心角的大小是否可行?其值会不会由于圆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④ 如何定义圆心角的大小?说明这种度量的好处。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写出结果,在班内交流结果,师生共同确定答案。

  这样处理可将弧度概念与度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化解难点,在探索中又注重课堂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逐渐明晰自己的思路。

  二、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 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求。

  为了求得一般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先用一个简捷公式来表示。

  已知等比数列{ an}的公比为q,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Sn。即Sn=a1+a2+a3+、、、+an 。

  (1)知识回顾。

  类比学过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不难想到等比数列前n项和Sn也希望能用a1、an,n或q来表示。

  请同学们回答:对于等比数列,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①等比数的定义,用式子表示为:

  ②还可以用一系列整式表示:

  a2=a1q

  a3=a2q

  a4=a3q

  ......

  an =an-1q

  ......

  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n=1.n-1 (n≥2). aaq

  (2)新知探求

  联想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推导方法,问: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是否也能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这是学生完成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一步,应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研究和讨论。)

  要用a1、n、q来表示Sn=a1+a2+a3+、、、+an应先将a2,a3, ···,an用a1、n、q来表示。

  即:Sn=a1+a1q+a1q+、、、+a1qn-1

  注意观察每项的结构:每项都是它前面一项的q倍,能否利用这个q倍,对Sn化简求和?

  (经过一番思考)对Sn两边分别乘以q,再与原式相减。经师生共同努力,完成推导过程.

  方法一:用“错位相减法”推导

  方法二:用“迭加法”推导

  方法三:用“等比定理法”推导

  这样设计推导方法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既

  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了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而传统教学往往以最快的速度给出公式,然后通过例题演练学生,这样教学结果往往使学生死背公式,而不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6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目标仅仅是应对考试,其实不然,学习数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我们数学教师而言,我们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待数学,去发现数学,不仅要自己能做、能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教会学生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的等方面去发展。比如:

  从逻辑的角度看

  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三个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

  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比如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确定了值域,函数与其他数学内容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这个方程对应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这个不等式对应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或者下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部分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是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知识就完了,这样往往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常常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教会学生学习,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让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显露出来。

  在数学教学方法上,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及时鼓励、关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7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比如在素描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8

  优点:

  1、依据教学大纲及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时能通过类比椭圆的简单性质,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师生共同探究抛物线的简单性质,以有效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有效,达到了预期效果,运用数形结合,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抛物线的简单性质,锻炼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对抛物线性质的理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突破了重难点。

  3、 通过多题一解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求解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思考题师生总结探究抛物线中焦点弦的求解思路,对后期的教学有指导作用,课后探究问题为下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不足:

  1、由于本节内容相对较多,容量大,因而上课语速稍快。

  2、在研究抛物线的通径时,由于电脑比例问题,导致图像不够精确。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9

  学而不思则罔道明了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伙伴,教师也应该注重教学反思,正所谓教而不思也罔、课堂教学常常被称作为遗憾的艺术、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无论再怎么优秀,也无论是再怎么成功的课堂教学,都不可避免的留有瑕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反思是高中数学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桥梁,不断地反思最终到达专家型教师的高度、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反思谈几点笔者的看法和建议、

  一、勤于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什么是数学教学反思日记?

  顾名思义,数学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对当天数学课堂见闻的记录、

  数学教学反思日记记什么?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日记记录的内容是不拘一格,多元呈现的、有教师行为方面的内容、有学生行为方面的内容、也有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不一定总是记录不足,也有教学成功之处的记录,学生的闪光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灵感、顿悟等等、

  为什么要写教学反思日记?

  因为,每天都有数学课,因此都有收获和反思,记录的时间要及时、详尽,所以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同时注明时间,这样便于回忆当时的教学实录、

  如何写教学反思日记?

  课堂实录和课后的反思、评论分区撰写、笔者在实践中,通常将课堂实录写在日记本的正中间,左右各留一定的空白:左边的空白用于记录对自己(或他人教学)的诊断和评论;右边的空白用于自己写将来二次教学所做的初步分析、

  此外,我们教师应该意识到写数学教学反思日记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优化教学,同时便于自己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研讨、因此,反思日记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而应该将其合理地应用、首先,对于反思日记中记录的教学困难,应该及时与同行、专家交流,以期获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促进教学反思更为深入,避免走弯路、其次,要勤于与同事交流和讨论,便于教学反思日记的内容更为丰富,促进教师群体共同成长、

  二、师生交流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让知识、技能在师生对话的课堂上实践,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能够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情境刺激,萌发学习兴趣,产生探究意识,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促进价值与情感的协同发展,达到三维目标、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更轻松容易学习是每位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能将教学常规中的一部分时间用于与学生互动,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会由此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温暖,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反过来,如果教师在互动中感受到学生的进步和变化,那么,教师就会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又会鼓舞和强化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此外,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也为教师传送着丰富的反思材料和信息、大多数数学教师都通过学生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许多优秀教师表示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教学进度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成绩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

  课堂教学是多方互动的,信息的反馈是多渠道的,教学中善于把来源于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的信息集中,并及时进行反思,是落实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师生交流方式进行反思、

  1、作业反馈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师生面对面互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作业反馈、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可以了解他们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对基本题型、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也有利于教师对作业布置和设计的科学性作出判断,逐渐实现课外作业的创新教育功能,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自习辅导

  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学好数学单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自习辅导是很必要的、通过自习辅导,教师可以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查漏补缺、

  3、改错本

  数学解题中的错误是数学学科的一个突出现象,纠错这一环节也就显得非常重要、针对错题,教师讲解得很详细,但有时效果却不一定好,学生遇到同类问题,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反思,选择典型错例,结合练习题,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改善学生认知结构中不完善的地方,寻找克服错误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可以把错题总结在一个本上,在每个错题下标注做错的原因、正确的解法以及通过此题得到的启示、这样,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发现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三、教学反思案例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复习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这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反思、

  记录1 例题的选择与学生总结出的规律方法

  考点1 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不等式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怎么办?课堂上笔者借助于问题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解决与基本不等式有关的最值问题,你学会配凑了吗?

  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哪里: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问题,要根据代数式或函数解析式的特征灵活变形,凑积或和为常数的形式;条件最值问题要注意常数的代换,凑成基本不等式的形式求解最值、

  学生可以通过例2的解答总结出如下的规律方法:(1)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条件最值的关键是构造和为定值或乘积为定值,主要有两种思路:①对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建立所求目标函数的不等式求解、②条件变形,进行1的代换求目标函数最值、(2)有些题目虽然不具备直接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但可以通过添项、分离常数、平方等手段使之能运用基本不等式、常用的方法还有:拆项法、变系数法、凑因子法、分离常数法、换元法、整体代换法等、

  记录2 本节课的思想方法

  1、基本不等式具有将和式转化为积式和将积式转化为和式的放缩功能,常常用于比较数(式)的大小或证明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不等式两边的结构特点,选择好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切入点、

  2、对于基本不等式,不仅要记住原始形式,而且还要掌握它的几种变形形式及公式的逆用等,例如:ab≤(a+b2)2≤a2+b22,ab≤a+b2≤a2+b22(a>0,b>0)等,同时还要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

  记录3 易错防范

  1、注意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a>0,b>0,若a<0,b<0,应先转化为-a>0,-b>0,再运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a=b是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这一点至关重要,忽略它往往会导致解题错误、

  3、有些题目要多次运用基本不等式才能求出最后结果,针对这种情况,连续使用此定理要切记等号成立的条件要一致、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0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必须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4.从自我经历方面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这天的学生仍有必须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带给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能够“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1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

  在教学设计上,分为四步:

  第一、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

  第二、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的特征,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通过学习讨论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判断给出的例子是否成反比例。

  第四、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优秀。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2

  不等式教学反思

  不等式一章,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把握好教学很关键,我经过教学反思见下。

  1、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用“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认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两者皆用。

  2、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纠错”题型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剖析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3、把握教学目标,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过高的要求,重点加强文字与符号的联系,利用题目中含有不等语言的语句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答问题,注意与利用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的区别(不等语言),防止学生应用方程解答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4、本节课 课堂容量(安排的例题的.题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维上也有比较特殊的地方,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因此今后在课时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课时,以减少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果。同时还要重视思考题的作用,因为班上有一部分同学体现出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对数学也比较有兴趣,出一些比较难的思考题,能够让这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能有所提高。

  5.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象客观题这样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用特殊方法解题的思维还不够,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选择题缺乏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因为选择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题型,它的特殊性在于这类题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根本就不看题目中的四个选择答案,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对于选择题来讲能把四个答案选项分析清楚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很有好处的。

  但本节课中出现的解客观题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在解与不等式有关的题目时特别的有效,但是如果不等式的问题中出现了分类讨论的情况,特殊的方法就有它的局限性,这时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处理了。问题中出现了分类讨论的题目一般来讲都是比较难的题目,教学上我的处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具体跟学生讲解,在学期末的复习时候再跟学生总结。因此要求学生在使用特殊方法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3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

  (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守情境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过去的教学设计,总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新课标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于是单一的师讲生听的学习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替代,表现出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新课标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目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

  新课标增加“探究性课题”这一版块,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建构过程。情境性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下面我将记述一节由问题探究与情境性教学交互使用的教学过程。

  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及数列极限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数列、方程、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但是,学生对无穷数列各项和,有限到无限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极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缺少思想基础,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设计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建构、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果不停地往一只空箱子内放东西,箱子会满吗?为什么?

  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游戏,事实上,它隐含着无穷数列各项和知识,有一定的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也不乏味,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明,能经历从抽象表示到符号变换和检验应用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

  我提示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上述问题,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1)问题1的讨论结果:

  S1:箱子即使很大也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设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很大,总能放满箱子。

  S2:箱子即使很小也不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也很小。

  (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问题2: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箱子不会满的例子吗?

  S3:把一支粉笔的一半放入空箱子中去,剩下粉笔的一半再放入空箱子中去,如此下去,…,放入空箱子中的充其量也只有一支粉笔,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a+a+a+…=a(a是粉笔的长)

  S4:把一杯水的倒入空容器中去,剩下水的再倒入空容器中去,如此下去,…,倒入容器中的只有一杯水,也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

  b+b+b+…=b(b是一杯水)

  ……

  问题3:你能否将S3与S4这类问题一般化?若设第一次放入空箱子中去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空箱子中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空箱子中去的量为an,…,数列{an}有何特点?

  同学们得出结论:数列{an}是等比数列,也是递减数列,且项数无穷的。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研究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判定数列{an}是否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再进一步思考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是否一定是递减数列?总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几个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Sn与S的关系

  问题4:当|q|

  请学生思考:若设数列{an}前n项和为Sn,,所有项的和为S,运用极限的思想,你能否发现Sn与S的关系?讨论结果:S=limSn

  (4)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

  问题5:怎样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an}的和?

  Sn=a1+a2+a3+…+an=,lim Sn=lim

  因为当|q|

  我这时就说:好!我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出了无穷递缩等比

  数列的求和公式:S=(|q|

  (5)公式的应用(略)

  通过应用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认识,体验了数学模型化思想,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

  (四)总结反思——共同创新

  本课我们运用情景化、问题形象化、探究化等数学方法,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为了概括

  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创新,我将本课研究过程和方法概括如下:

  抽象概括应用

  教学全过程概括为:具体问题——————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改造抽象概括

  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现实问题————现实模型————数学模型——数学方法检验探究、深化、拓展————数学模型的解————现实问题的解————————现实问题

  是否符合实际?

  由此课例,不难看出,问题式、情景式教学交互设计,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种设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思考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重点,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手段,让学生在感情体验中真正地用“心”去学习。

  数学本身是为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而这一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数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得当的教学程序,我们的学生将会把数学掌握得更好,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两年来,我们学校的刘定华校长、姚文清副校长给我们不定期地做课改实验报告,刘校长亲自给我们上课改示范课,还想方设法地从外地引进A类人才给我们上研修课,所以,我们学校兴起了一股课改的热潮。现在的你们如果愿意走进我们的课堂,那定会看到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景。这两年的课改,从我们的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七,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八,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九,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五)可见一斑。因此,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也能很好地把握应试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4

  20xx年的高考已经画上了句号,在区进修校和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我校全体高三数学教师的努力与付出,我们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和提高。下面就我校08级高三数学备课组在高三复习备考中的几点做法向大家作个简单介绍。不妥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1、研读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明确复习目标

  备课组的所有教师一起研读、学习考试说明,仔细比较近几年的考试说明,找出“变”与“不变”,把握高考的规律,重点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明确复习目标,理清复习思路,把握复习的难度和深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争取落实到每月、每周、每一天甚至每堂课。

  2、加强团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1)扎实开展备课组活动。备课组活动坚持做到“四定”、“四统一”即备课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资料、定主讲人;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强化整体协作意识,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2)坚持备课组团体编写资料。第一轮、第二轮的复习资料《重庆市田家炳中学高中数学基础复习资料》、《重庆市田家炳中学高考二轮复习资料》等都是我们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团体讨论精心编写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效果较明显。

  (3)坚持相互听课,以老带新的做法。以毕业年级复习课和讲评课的基本要求为指导,在备课组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忙下,抓好复习课和讲评课的教学,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同时对复习的难度把握、教学方法选娶例题和练习的筛癣考试试题的编排等集思广益,以求最大程度上适合我校的学生。

  (4)讲求课堂效率,注重知识的.落实与过手。根据高考的要求、学生实际特点认真备课,精心选题,精讲精练,抓好课堂练习,重视解题指导,规范解题格式,注重教师思维再现,强调知识的过手和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3、坚持立足课本,注重通性通法,把握复习节奏

  课本是教与学的蓝本,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也是产生高考题的主要来源。复习每一课题中以课本为纲,理清知识网络和思想方法,规范书写和表达。解题中尽量回归课本的例题和练习,学会从课本中探寻解题的经验、方法和规律。注重通性通法的讲解和一题多解,不刻意追求巧解、妙解。

  4、加强应试指导,进行规范训练,提高得分本事

  利用练习、测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得分本事,如对填空题,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经,要力争“保准求快”;对解答题要规范作答,努力作到“会而对,对而全”,减少无谓失分;指导学生经常总结临场时的审题答题顺序、技巧,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本事;帮忙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不足之处:

  1、落实“三基”复习的时间不够,一轮复习急于赶进度,对各章节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交叉性,指导学生梳理不够。

  2、由于我校学生的学习基储学习习惯较差,教学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实不太容易到位,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能融入大脑,举一反三的本事不足。对学生反思、归纳总结的习惯的培养效果不太好。

  以上是我校数学备课组在过去一年里的一些粗略的做法,我们真诚期望兄弟学校的同仁和我们多交流,使我们构成一套更为行之有效的高考数学备考和复习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以下就是我结合高中教师培训联系自己在平时教学时的一些情况对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以数列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数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义,表示方法,通向公式,分类,以及几个特殊的数列,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函数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列也是一类函数,当然也具有函数的相关性质,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数列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数列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对于在数学课堂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

  总之,在上好一堂的同时,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可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07-06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03-05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07-20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01-09

高中数学教学总结11-07

高中数学的教学计划02-16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07-04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