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5 13:17: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这一课,看似内容较多,在试教中感觉时间还是足够的。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尽管同学在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同学带来惊喜。重点让同学进行记录。观察干土壤,要求同学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同学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楚。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规范,让同学看板书,介绍“直径”的意思,用草图协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规范,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因为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要事先准备好,所以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好些。

  “土壤在沉积”,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布置,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同学便可以充沛掌握。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

  这是我来到锦城小学的第一次公开课,知道有同行专家来听课,感觉也比较紧张,虽然也上了不少公开课,也算是有自己的风格吧,比较清楚自己的思路和特点,但看到录像机还是不由得紧张。原本课前我反复看了教材,也看了整章的内容,因为这是声音这一章的第一节,它对后面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有没有学生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这一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倾听声音,动手实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真实的描述。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他们已有的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几课对声音问题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课前我也仔细的做了构想,对整个流程把握了一下,我的初步构想就是让学生倾听感受声音的缤纷多彩,能对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并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产生依附于物体,离开了物体声音是不存在的,并且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产生声音,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声音的大小变化,高低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声音的欲望。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后,有一个问题:关于声音你还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根据学生的反应,并没有做到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我的预想有很大的差别,我原以为学生会问出很多很有意思的问题,可是却很少有问题,这是我认为本节课很失败的地方。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如果我们听不到声音,你会怎么样?意在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基本达到了我的要求。总体来说,我个人对这节课基本满意,只是时间安排的还不够好,前面用的时间较长,后面呢有些仓促,而且在小结的时候过渡不是很自然,另外就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以后的工作,看来还应该在备课方面多做些努力,多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3

  《岩石》一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是让学生开个岩石展览会,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二是让学生给岩石分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岩石的收集、观察、分类形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岩石、研究岩石的兴趣。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当我展示这些岩石的时候,学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首先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我指导学生观察一块岩石的时候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岩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观察前,我出示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让学生观察完岩石的特征,并请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时,我让学生注意听听别人的发言,并对照自己的观察记录,修改自己的记录表,在学生修改完自己的记录表后,我问学生对于自己刚才观察的那块石头,有什么新的发现?有很多学生很快举起了手,我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发言非常踊跃,说出了很多新发现,到下课的时候,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我鼓励他们到课下继续进行研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财富所在,只有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保持好他们的兴趣,学习会而变得十分有趣,而教学也成了一次愉快的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4

  《能量的转换》是六年级科学的一节观察实验课,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验、思考和玩游戏的时间。

  2、面向全体学生,给实验做得慢的小组重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两次用视频资料,一次用自制的ppt课件),起到了语言讲述无法到达的效果。

  4、指导实验到位,引导学生讨论出注意事项,各组分工要明确,每人都有事做,注意实验习惯等。

  5、教学的生成性体现的很好。

  不足:

  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但控制好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方面处理得不太梦想。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现有2个小组做的很慢,总也点不着花生米,就让他们之后做直到成功,因为我想让每个组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所以耽误了时间。这时有的组先做完了,很兴奋,有的学生不认真讨论,显得秩序不太好,需要改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5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本课采用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教学活动分三部分展开,即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想办法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规律。

  1、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材以一段录像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2、想办法制造声音。

  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办法制造声音。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激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声音的产生》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认识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关系。本课的教学特点就是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自主探究的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产生声音的情境,共同观察物体振动的现象,感知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因果联系。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6

  对于《光和影》一课,上了也有一个多月,但仍牵动我心,久久难以将之遗忘。今天,还是想一吐为快!这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也许就是牵动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败,自然有其缘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无法做到“用平常心上平常课”。

  “用平常心上平常课”这句话是张鼎儿老师说的`,就这么一句话,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长。我们老师在公开课时总是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非想把一堂平常的课上得不平常,总想让自己在公开课中“露一手”,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无法克服紧张的情绪,无法脱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灵魂”控制,说得好听点是对公开课的重视,说得直接点就是心术不正。当然,人非圣贤,谁可以用一颗平常心上一堂“不平常”的课?而这不平常的课往往淹没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无法让自己变得不平常。以上是一个俗人说的话。

  二、指导不到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

  学生的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到底这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指导多了,束缚学生手脚,无法还课堂于学生;指导少了,学生的实验会显得杂乱而低效,有时在原地打转,无谓地消耗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指导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常说要努力做一个无害的老师,如今看来这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无害的老师,光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光有责任心也是不够的,“做一个无害的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7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来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生活经验——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在课堂上,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亮半边黑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是一样的,只改变了光照这一条件。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中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

  在备课和做课前准备的时候,我遇到了几点困难:

  1、分组实验材料如何准备的问题:实验材料需要准备很多,是由我统一准备还是由学生分组准备呢?在和另外的科学老师交流之后,达成了共识——分小组让学生带实验材料,在前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通知学生下节课要带的实验材料时,也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

  2、上课实验探究实验的安排问题:如果想要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实验,35分钟的上课时间就很紧张,探究时间和实验效果就无法保证了,所以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要做的实验,两个实验二选一完成。实验结束后,请小组来交流实验结果,这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实验的结论。

  五个班的这节课都上完之后,我发现,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很有热情,但是对材料准备的要求都没有听仔细,让大家准备一个贴上保鲜膜的鞋盒做实验器材,结果很多学生放进了泥土,实验就没法进行了,除此之外,很多蚯蚓裹着很多泥土,实验过程中一动不动的,最后实验失败的也不占少数。看来,在课堂上进行生物类的实验,难度很大,不光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还应该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进行多次强调和解释。

  科学课堂是一个欢乐的课堂,但这种欢乐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的认真准备来共同营造,相信通过一次次的失败和认真的分析,我也能上好一堂生动的精彩科学课。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8

  科学课改革最灵魂的东西就是将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回顾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确实深有感触:

  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可是,“动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学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动手?本节课的实践再次证明: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地记录着,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规范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辩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像爸爸、像妈妈?“这是遗传吗?”“想认识遗传应该怎么样做?”“人有遗传,动物有遗传,植物也有遗传,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习练活动。活动因果关系的具备,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在对这些问题的目标指向的认识,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参与过程中,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孩子们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确属“探究”属性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的科学思维?”也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9

  《滑轮组》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10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1.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电化教育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可谓功不可没。

  1.1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自然教材中介绍的一些自然现象因受时空限制,只能由教师言传口授,学生无法亲眼观察其变化过程,其所得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性上。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能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大大增强教学表现力。例如:执教《声音的传播》一文时,学生通过自行实验,得出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声波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对此模糊不清,似懂非懂。于是我将一只盛有清水的玻璃缸放置在投影仪载物台上,用小棒碰击水面,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圈圈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的水纹,使学生明确:声波就像水纹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的,从而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1.2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远为近

  在自然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知识,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只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若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执教《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时,因月球可望而不可及,学生对有关的月球知识了解甚微,所以就要唤起学生对这“空中楼阁”的向往之情。我播放《地球的邻居――月球》中的有关片断,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月球与地球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容貌特征,在此基础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是直根,土豆、红薯等是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学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广度

  广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或问题的空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无处不在的力》第一课《力在哪里》的开头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硬果壳为什么会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什么移动?(3)飞机为什么会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停下来?问题的思考范围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1)硬果壳在钳子挤压下变形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动;(3)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停下来,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力无处不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的生活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虽然300多年前的牛顿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力看不见也摸不着,难以想象。

  4.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

  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首先要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放下包袱,鼓励他们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5.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全面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新课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即在学科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认知风格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教学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所以,科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全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

  《摆的研究》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学生在上一堂课中对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相同的结论。但是在实验中也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的组摆摆动得快,有得组摆摆动得慢。这节课就上堂课留下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摆(摆绳长度不同、摆锤不同)的摆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不同。五年级的这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得比较仔细,有的学生还提到其中一个摆摆到后来方向发生了偏转。根据学生提到的这些观察结果,我及时的引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应该来说本堂课的引入部分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 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没有变化。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

  本节课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在研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相同,改变哪个条件。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对比实验。在汇报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要改变摆锤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条件相同,学生一下子不能说齐,我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整合各组的观点,完善实验的方案。在设计摆绳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摆锤的速度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讨论,因此就顺得多了,花的时间也比较的短。

  本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就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自已动手制作了5个简单的摆,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巡视学生分组做“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不当使实验数据的偏差。虽然经过指出学生也进行了改进,但使我意识到实验前指导还不够到位。实验前,教师应该要尽可能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细致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效的开展。

  在最后一个环节“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时,我先让学生总结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接下来,我抛出一个问题:那是否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摆动的速度就一样呢?并出示了演示器材。学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是一样的。在演示实验时,前2秒这两个摆看上去似乎摆动的一样快,当时还有个学生大声的说了出来:“摆动的一样快”。我让学生再仔细的进行观察,慢慢得着两个摆速度就很明显的区分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观察要有始有终,要认真仔细,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更精确。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在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我将继续探索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2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 ”,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这节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泥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说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学生带来的都是找蚯蚓时,蚯蚓生活环境中那些湿的泥土。对实验蚯蚓会选择怎样的泥土生活带来了困难。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园内干的泥土还比较难找,可真是把我难住了。在做蚯蚓对光的选择时,课前我提醒了学生带鞋盒,一边挖了孔,觉得这个装臵挺不错的嘛,可是蚯蚓一点不买账,在盒子中间不爱动,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缩在那。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当时就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解释了,还是有位学生说:“角落里黑,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我就马上夸奖他“你说得很好!”

  虽然这节课上两个实验都不是很成功,不过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蚯蚓生活的环境,再加上三年级已经学习过蚯蚓,这节课内容对他们而言就是非常简单了。以后布置实验器材时还是要考虑仔细,还需要根据天气原因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

  这节课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第二个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第三个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磁铁能吸住铁制成的物体来辨别一些物体是不是铁制成的。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磁铁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虽然他们对磁铁能吸铁深信不疑,但往往认为磁铁能隔着所有物体吸铁。所以教材设计的两个实验从操作上分析是简单的,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层面看,却能强化学生的认识,修正错误的看法。因此把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做深挖透,对学生进一步研究磁铁的性质,掌握科学概念,培养科学素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重视猜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能力目标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4

  这个活动我在今天已经开展,可是在活动时,涌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1、在开展第一个比赛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操作,可一个同学却提出:在比较塑料棒、木棒、铝棒、铜棒谁热时,我们用手一起触摸感觉,这样对比准确吗?2、在开展第二个比赛时,有一组同学设计一种方法:分别在铜条、铝条、钢条的同一个位置上用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棍,再用酒精灯分别在同样的距离上加热,然后记时,最后看谁用时最短谁就传热快。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1、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2、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这节课我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验材料:不同材料的小棒、杯子,凡士林,绿豆,热水,酒精灯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传热得快,哪种材料传热得慢。从实验仪器的选用到实验操作,无不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大胆进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汇报、展示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同学学会了怎样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接纳、赞赏、分享、互助……

  四、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时,我及时表扬设计方案最有创意的孩子,对比实验设计得很科学的孩子。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让学生自悟自得。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行获得知识,锻炼了能力,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有个别细节的地方没有处理好,还不够灵活。有一个学生说,把不同材料的棒子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教师没有指出这样做不够科学。

  2、课后小结没有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小结。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我在教学《我的大树》这课时,经课前准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针对校园内几棵大树设计了一个观察活动的体验学习过程。学生站在大树前,我看到了什么?学生以树基观察到树冠,交流信息从几条到几十条。以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节大树的生长状态都是不同的,新叶为什么是带有黄色(新绿)树木有没有生长的敌人?树枝为什么越长越粗?有学生提及树也有呼吸,树是从哪里吸收水份的?吸到的水分又到哪里去了?……观察使学生获得了联想又产生了疑问,其实正是疑问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直观大树,学生有了树干围圆的长度概念,继而产生了对直径的要求。大概是让学生的实际观察升华为理性的知识。树叶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富有吸引力,学生比较全面知道一张完整的树叶构成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并在课外观察小卡片上记录,起到拓展知识的目的。

  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的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的频率,绝不能高形式而丢掉本质内涵。

  古人曾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首先就是反思,只有在不断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科学老师,应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全新的视觉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7-24

科学杠杆教学反思11-30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4-05

科学计数法教学反思08-16

科学沉与浮的教学反思12-09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04-18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6-12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04-12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04-05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