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梅花的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读懂外祖父有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了解梅花的高尚品格。
2、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借助梅花寄托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前准备及教法设计:多媒体课件及梅花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定向: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在各种媒体中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板题:梅花魂;齐读课题)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要求:老师先来朗读一遍课文,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一幅幅梅花图片,在《梅花三弄》背景音乐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你能背出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句吗?
2.指名学生背一背课前收集的诗句。
(正像诗人们赞美的一样,梅花不愧是花中君子。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会使作家陈慧瑛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让我们来读一读她讲的故事。 )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在一幅幅梅花图片和音乐中娓娓导入新课,意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中激起情感,调动知识储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展示交流:出示课题,质疑:梅花有魂吗?这个“魂”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在感受深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学生默读、自学、画批)
1.认读本课新词。 秉性 训斥 撩乱 朦胧 灵魂 玷污 名节 颇负盛名
2.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思念故乡的老人的?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3.指名学生说一说,并引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内容,教师提炼板书: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送梅图。
(5)送梅花巾。
4.用连结事例的方法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在初读阶段,理清课文的结构,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段意,意图有二:第一,引领学生整体感知,高屋见瓴,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在理清结构的同时,把课文读通、读好,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情感打好基础。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品读体验:解读梅魂,感受民族气节
1.整篇文章寄托了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份情感与梅花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读懂了什么。(4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 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
么?(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
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学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④一幅墨梅图有什么稀罕?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如此大怒?
出示:“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 一包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 指名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了更深的了解吗?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片断教学设计先关注学生自己读懂了什么,再从学生的感受中,由梅花引出有气节的人。两次谈感悟,紧扣一个“魂”字,层层推进,启迪学生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拓展延伸:扩充“思乡”内容
1、从来“故乡”这个字眼就是让人心中感到温暖,让人不禁落泪,外公那份无尽的相思,不仅感动了他的家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千百年来,“思乡”也是人们吟诵的最多的主题,谁能给我们背一首?
2、老师推荐一首诗。
3、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达标测试:1、读准神字词读音,
2、文中讲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有一句话概括。
板书设计: 梅花魂 借物抒情
梅花中华民族
愈压愈强 顶天立地
越是困境 越顽强坚定
思乡情 爱国心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备课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为 了加强我校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尽快提升我校教师对教材的自主研读能力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更好地锤炼教师备课基本功,实现教 师有效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质量,构建我校教师成长的平台,结合 我校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经研究,决定举办以“优化教学设计, 实施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现场教学设计比赛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顺 利进行,制定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校本培训计划,促进我校教师 的专业成长,展现我校教师风采,特举办我校教师现场“教学设计” 比赛。比赛宗旨在于提高我校教师教材分析能力、课标理解和运用能 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组织机构
组 长:李宗英
成 员:杨生贤 杨洪武 王正虎 马勇裁 李 青 马元斌 马玉江
王正虎 李宗军 杨 东 杨自成 马彦明 王正宝 马全平 李宗发 虎旭东 马彦全 买耀玺 邢彦明 罗风科 罗进财 丁生波 马金平
三、参加对象
全镇所有在岗教师(学生在300名及以下的学校拟报送1名教师参赛;学生在600名及以下的学校拟报送2名教师参赛;学生在600
名以上的学校拟报送6名教师参赛。拟定参加中心学校复赛教师名单10月31日之前上报中心学校办公室,与此同时上报本校活动资料。)
四、竞赛学科
语文、数学
五、比赛时间
1、初赛时间:
2、复赛时间:
六、复赛地点
中心学校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七、比赛内容
本学期课本中某一内容(篇章)的一课时内容,赛前5分钟公布。
八、比赛形式
现场教学设计比赛,不得带任何资料。
九、比赛要求
现场教学设计时间为60分钟,请老师们在规定时间准时到达比赛地点。比赛只允许带书写和绘图工具,不允许带书本、教参、教案等参考资料。赛前10分钟抽取考号,答卷上不得写真实姓名,只能写考号。
十、教学设计要求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
1、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课时
5、教学准备
6、教学过程
7、作业布置
8、板书设计
(二)教学设计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能按新课改 的要求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体现新课程标准 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 性。教学过程步骤清晰,对主要教学环节要求写清教师活动的内容与 方式以及学生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设与应对策略。
十一、评奖办法
1、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奖。
2、评审方法:学校邀请具有专业水平的.老师根据评审内容和标 准对所有教学设计进行评比,比赛将综合考虑各学科参赛人数按语文组、数学组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十二、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加强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要重视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实效。
2、在岗教师要全员参加这次大赛活动,做到互相学习、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在职培训,通过这次活动促进全学校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者,需提前向中心学校办公室请假、备案。
3、本次活动要和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起来,要和校本研训结合起来,要和全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要和全学校教师的业务评价结合起来。
附件1:教学设计评价量表
王团镇中心学校 20xx年9月20日
教学设计评价量表
学科:撰写教师:
教学设计课题 :
评委(签名):
日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整体感悟与体验
教学过程 :
1、 情境导入
2、 导语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3、 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4、 整体感知
5、 范读
6、 学生自读
7、 品读精彩语句
8、 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9、 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10、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11、 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12、 明确该词的本意;
13、 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1、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15、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②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①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②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不畏严寒,不怕风吹雪压、顶天立地、不肯低头),今天我们来学习《梅花魂》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解“魂”。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想一想,“梅花魂”中的“魂”在本课中指什么?
2、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可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3、把不懂的语句提出来跟大家研究。
三、全班交流
1、课文写了5件事:
⑴ 外祖父常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了眼泪。
⑵ 他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⑶ 他因不能回国而难过的哭了。
⑷ 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了外孙女。
⑸ 船快离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这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身在异国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语句:
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王维的诗,意思是我独自一个人在外地,每到过年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⑵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也是王维的诗,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不回来呢?)
⑶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飞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从这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⑷ “轻轻、慢慢”。
(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
⑸ 为什么“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起来了”呢?
(这充分体现了他思念祖国的深情)
⑹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体会梅花坚忍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
⑺ 自读15段,领悟外祖父爱梅花是因为他想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充分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把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国。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重点读好第二自然段和外祖父讲述梅花品格的话。
五、总结、扩展
1、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怎样理解“梅花魂”?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中心)
【评析】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独立学习新课内容,熟读课文,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字词障碍。课堂上根据课后思考题,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课文,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在文中批注勾画等方法体会思想感情,并从中领会“梅花魂”的含义。教学中注意抓词句深入体会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外祖父讲述梅花品格的话语。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各自练读。
⑵ 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钓鱼的启示》一课,通过记叙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了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挂图,字词卡片。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启示”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因为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那么,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3课,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2、(板书课题)理解题目意思:“启示”是什么意思?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整体感知,初识“启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随机释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指名交流。
4、题目是《钓鱼的启示》,请你用“( )”画出作者在钓鱼中收获了一个什么启示。指名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启示”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提问,学生随机回答。体会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做过高要求。)
2、深入体验“我”的情感变化:
⑴ 自读:
在钓鱼的过程中,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一直变化着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边读边体会,可以在旁边做上批注。
⑵ 指导交流:
① 出示语句:
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A、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
B、“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C、“可是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哭出了声。
D、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E、我慢慢地把鱼钩从……放回湖里。
② 钓到大鱼时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
③ 把鱼放回湖里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体会“我”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高兴、得意→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3、深入体验父亲的情感:
⑴ 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那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⑵ 指导交流: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出示相关语句:
①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②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⑶ 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爸爸神态的细节和相关词句,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4、感悟“启示”:
⑴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没有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
⑵ 学生默读思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出示文中的重点语句:“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① 这“鱼”指的是什么?
(“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②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③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
(“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⑶ 指导朗读这段话。
四、引起共鸣,升华“启示”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
五、课外拓展,延伸“启示”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同学们,请记住: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3、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得意、高兴
放鱼回湖:急切、着急→委屈、乞求→依依不舍、伤心
受到启示: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学习目标
一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12个;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三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想象句子描绘的景象,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五彩池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五彩池的录像、图片资料以及音乐磁带。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一)借助学生旅游经历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到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旅游胜地去畅游一番,领略她独特的风姿。我们的目的地是哪儿呢?对,就是---五彩池。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一)回顾预习,准备交流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现在请你再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通过预习,你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汇报交流一下。
(二)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意图:汇报读懂的内容,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肯定,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为教学重点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体现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
(三)梳理叙述顺序
我们先看大家读懂的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和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有关?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文叙述顺序:位置 水池 池水 成因 在人间
(四)确立学习目标
通过刚才的汇报可以看出,同学们大多对2、3、4自然段的内容感兴趣,下面我们就来重点学习这几部分,看通过进一步学习,我们对预习中读懂的内容有什么新的理解,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
意图:根据学生读懂的内容或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是学生预习是的初步认识得到发展,读不懂的问题得到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 理解重点句
根据学生汇报预习的实际,重点理解“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者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
① 刚才有同学提出对文中的这句话不太理解(出示句子),哪里不理解呢?
或: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比较难理解(出示句子),老师不太明白,同学们能帮帮我吗?
② 如果这句话这样说:“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不同颜色的光辉”,(出示句子)大家感觉怎么样?
③ 那加上“好像是铺展者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又怎样?
④ 渲染:同学们知道吗,根据老师查找的资料,五彩池的水池总共693个,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水池遍布山野,就像一颗颗晶莹璀璨的宝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指导朗读。
意图:通过换句对比,淡化内容的分析,着力引导学生体会、感受语言美。
2 师生接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五彩池的水池很多、很美,这些像宝石一样的水池都有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读读后面的几句话。(读到最后一句话,教师有意多读“还有的像……”)
3 揭示省略号
看到学生疑惑的表情,教师借机追问:还有没有啊,同学们?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多数学生会注意到句尾的省略号,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抓住句尾的省略号,感受水池的千姿百态。
4 启发想象,训练语言运用
同学们很会读书,是啊,这个省略号就告诉我们水池还有好多形状呢!现在,就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一下,水池还会有哪些形状,会像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有的像……”来说一说?
学生运用比喻句汇报交流自己的想象。
意图:借助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一方面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一方面使学习标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运用训练四者有机统一。
5 是啊,水池的形状可真多啊,有些可能是我们想也想不到的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6 读文想象
现在,谁愿来当一回小导游,带领大家去看看那些美丽神奇的水池。(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7 欣赏录像
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五彩池是什么样的?(播放五彩池录像)刚才,有些同学不由自主地发住了惊叹,你们在惊叹什么?
8 想不想把这美丽神奇的景象读出来?放开声音尽情地读吧。
意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采用听、看、读、想象多种方式,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情感层层加深,认识不断升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过渡:水池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千姿百态,池水的颜色又怎样呢?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看你又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汇报感受。
2 总结渲染:是啊,池里的水五颜六色,美丽极了!你们有谁见过这样的池水啊?同一个水池里,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多么不可思议啊!
3 朗读训练
①能通过朗读把池水的美丽神奇读出来吗?自己先试着读读,你认为怎样读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就怎样读。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哪位同学愿意配上音乐读给大家听。(谁想读谁就可以加入)
4 比较发现
同学们,现在请你仔细看这段话,(出示缺少“更”字的第三自然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
5再认真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没有这个“更”字行不行呢?为什么?
(没有不行。有“更”字,可以看出作者在看到漫山遍野的水池时就已经感到惊奇了,而在看到五彩斑斓的池水时惊奇的程度更深了。)
意图:“更”字不是生字,也容易理解,之所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字,是因为通过“更”字能使学生联系前文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感受池水的神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提出问题,自学解决
五彩池里的水为什么会是五颜六色的呢?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认真读读第四自然段,相信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2 自学交流
自己读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有哪几个,在文中标上序号。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
意图:关于池水美丽神奇的原因,学生感兴趣,理解也无难度。放手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学,符合教材、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3 汇报讨论
刚才谁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明白了吗?能不能代表你们小组来汇报?
方案1
① 学生找出了4方面的原因:池底长着许多形状各异的石笋;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的照射;池边树木花草五光十色的倒影。
② 你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就把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找到了,祝贺你!同时也说明你所在的小组是一个团结的集体,羡慕你!
方案2
① 学生找出了原因,但未找全。
② 这是你们小组的意见,其他小组呢?
③ 就其他小组补充的原因讨论。
例如:想一想,石笋上如果没有这层细腻透明的石粉行不行?
④ 看来,这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因啊!现在请你(第一个学生)再把4方面的原因完整地说一说好吗?
⑤ 你看,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同学们的帮助,问题就解决了。今后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要这样解决。
意图: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自己来解答,体现学生由开课之初的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自学、交流,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切实体现教学为学生的需要服务的教学思想。同时确保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切实发挥作用,使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得到充分体现。
四总结全文
(一)比较不同,强化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谁能说说五彩池和瑶池有什么不同?
(可引导学生从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现实与传说等角度谈理解。)
(二)激情朗读
是啊,现实中存在的五彩池要比神话故事中的瑶池更美丽、更神奇!面对这人间的仙境,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三)对于作者“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的感叹,你有什么理解?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回顾一下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预习时读懂的内容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自己解决了一部分不懂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像五彩池是怎样形成的?池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石笋上怎么会凝结着一层石粉等等,我们课上不可能解决了,同学们可以在课下通过各种渠道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这儿,老师向大家推荐《中国名胜经典》这本书,课下可以传阅一下,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意图:对于学生感兴趣而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等渠道自己解决,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内知识的学习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有利于学生投入实践活动和综合学习中去,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
六课后练习
(一)背诵
1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大家想不想把五彩池美丽神奇的景象和文中优美的语句留在脑海中。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课文的2、4自然段,下面我们就一起试着背一背。
2 背诵第2自然段:教师引背,引导学生边背诵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
3 背诵第4自然段:启发学生按照四方面原因的顺序背诵。
意图:在落实课后练习要求的同时,指点学生背诵的方法,并以背诵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二)仿写比喻句
1 这篇课文中有不少打比方的句子,请同学们把以下三个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出示课后思考练习3中的三个句子进行填空练习。
2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的样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咱们来比一比,看谁想得好,填得妙。
① 晚上,天上的星星好像
② 空中的云朵形态万千,有的像 …… ;有的像……;有的像 …… ;有的像 ……
3 你还能自己写出这样的句子吗?试着写一写。谁愿读给大家听听?
4 在今后的学习和阅读中读到打比方的句子,同学们要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景象,这样能使我们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作文的时候,试着运用这种描写的方法,你的文章就会更加生动、形象。
意图:恰当运用比喻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前面理解课文的环节中,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喻句的朗读和想象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所背诵的段落中也多处运用了比喻。此项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使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得以落实,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位置 四川松潘藏龙山
水池 漫山遍野
13 五彩池 池水 同 不同 美丽神奇
原因 ①②③④
在人间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6-29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7-0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9-06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5-19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8
教学设计方案六篇08-12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6-27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4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