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寓言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我确定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下“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这一基调,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其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中体悟寓意。其二,把写引入课堂,进行写字练习,说感受,写感受,写体会等。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写中内化语言。其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看文字、读课文、诵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寓”、“矛”、“盾”、“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初步领悟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
2、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古乐伴奏带。
2、隶书竖排抄写全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认识矛与盾
(1)根据插图,认识“矛”与“盾”。
(2)识记生字“矛”与“盾”,引导观察,指导识记书写。
(3)根据课题质疑,梳理问题,便于进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及时归纳和小结。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方法,巡回检查。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浅谈对古文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3)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问题。
提出合作任务,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三个句子,相机点拨。
2、品读课文,检查读的效果,配乐朗诵。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1、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觉得文章作者韩非子已经来到我们中间。他微笑着,想说些什么,又什么也没说。你能帮他说出来吗?
2、漫谈体会,写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必做题:1、书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选做题:1、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2、把故事复述给亲朋好友听。
《寓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3、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4、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5、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6、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言》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的经过。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
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还记得《惊弓之鸟》故事中的更赢是怎样一个人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书课题《纪昌学射》,学生齐读。(“昌”:读成 chāng,注意翘舌后鼻韵;“昌”与“帽”的右边区别。)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纪昌跟谁学射箭?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二、讨论交流,朗读课文
1、请你带着要了解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⑴ 纪昌跟谁学射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请教:请求指教)。
⑵ 纪昌怎样学射箭?完成填空:
纪昌( )学射或者纪昌学射( ) 。
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纪昌学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恒心?(引导学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句理解。)
飞卫让他练眼力(眼力:视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穿梭: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师:现在把你手中的笔拿起来当梭子,在眼前来回晃动,请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你有什么感受?
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眼花缭乱。
师:看来,纪昌真的是很辛苦。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绑:读 bǎng,注意后鼻韵)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着它。
师: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万丈高楼从地起,飞卫先让纪昌练眼力,其实是在练习基本功)
师: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该怎么读好呢?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刺:读 cì,注意平舌;“刺”左中不封口)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寓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3、理解“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
4、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观赏图画,直接感受,加深体验,合作学习、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生字,在课文中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情感妙答中体会其中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两则寓言故事中,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脚踏实地学习。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难点:懂得寓言中的启示。“寓、截”的识记。“费、望、算”的书写。
教学突破:《寓言两则》是一篇给学生的启迪,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根据新课标的特点,从以下突破:认生字、写生字是这一课的重点,以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组织指导。懂得“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真正含义,是本课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让学生看图画,多读,多感悟,使抽象的问题在形象思维中获得解决。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投影仪
教学主要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学习“寓”字。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学习第一则寓言)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书:(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论:(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解词: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好”办法——“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他自己感觉怎样?
解词: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一大截——一大段。
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把刀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好”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五)指导书写生字“焦、费、望、算”。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师写生看。
3、生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写字:焦、费、望、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寓言、寓意、焦急、焦虑、喘气、计算、算盘
一截、拦截、丢失、费力、浪费、盼望、张望、气喘嘘嘘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习另一则寓言。齐读课题。识记“守”。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生字:(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4、提问题:(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1、检查:(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朗读:(评一评准读得好,好在哪里?)
3、议论:(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真幸运——野兔撞树桩,啥力也不费
讨论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真敢想——每天捡一只,野兔肥又美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真耐心——日出桩边等,日落茫然归——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真悲伤——野兔没再来,农田尽荒废
同学们,来劝一下这位农夫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总结:真愚蠢——死守就经验,丝毫不知变。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生试写“守、肥、桩、比”,评价后再写。
3、生抄写生字。
六、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守株待兔:
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
庄稼全完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写字:守、丢、此、桩、肥
教学反思: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通过图文结合学习,挖掘它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想象能紧扣主题,在教学中通过平等交流,模仿课文中的邻居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劝说。是孩子们自己能对这两则语言故事的寓意更加明白,从而突破了难点。通过合作学习,平等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寓言两则》教学点评:
本课教学生动活泼,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形式多样,通过读文、评说、交流、议论,使学生明白寓意,突破难点。教法突出重难点,学法适合低年级的认知能力、心里特征,整体教学效果良好。
《寓言》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学会课文中的18个生字,并会组词和应用。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述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听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
三、新授
1、揭示题目《亡羊补牢》,解释“亡、牢”含义。
2、解释: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文学作品。
词语:
羊圈 街访 窟窿 后悔 授受
多音字:
圈
四、学习生字
横向记。如:我们学过哪些“穴”字部首的字再学习“窟窿”。
五、讨论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要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你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六、作业
1、朗读课文,把文中的几层意思读出来。
2、生字、组词。
《寓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葡、萄、仰、折”。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寓言《酸葡萄》。
3、 理解寓言《酸葡萄》,感悟寓言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言《酸葡萄》,感悟寓言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学习《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使我们知道了爱听别人的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这一次,狐狸肚子饿了,发现了一个葡萄架,它又是怎样做的呢?学完《酸葡萄》,你就会明白。
2、板书课题,学习生字。葡萄(pú táo):都是上下结构,下面略有不同,一个里面是“甫”,一个里面是“”。
3、成熟的葡萄是不是酸的呢?(不是)为什么狐狸说它一定是些酸葡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三、理解词语,扫清障碍
1、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读。
2、学生自学生字词。
3、做“开火车”游戏,检查自学情况,师生交流。引导:“折”字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除此外,还有“zhé”和“shé”另外两种读音。
4、积累新词。
垂头丧气:形容失望的神情。
折腾:指反复做某事。
稀罕:认为稀奇而喜爱。
5、小结过渡: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单位。读课文时,只有读懂词语,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整篇课文。
四、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读文,说说知道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教师顺学而导,着重引导理解狐狸说那些熟葡萄酸的原因。
2、释疑解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狐狸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干什么?
(肚子饿得咕咕叫,找东西吃)
(2)狐狸发现了一个葡萄架后,又有何反应?
(乐得三步并做两步奔了过去,馋得直流口水,使劲地又蹦又跳)
动作表演,理解“又蹦又跳”的含义。
(3)狐狸吃到了葡萄没有?
(没有吃到一颗葡萄)
(4)狐狸为什么没有吃到一颗葡萄?
(因为葡萄高高地挂在葡萄架上,无论狐狸怎样跳,都够不着)
(5)狐狸说那些葡萄是酸葡萄,真的.是酸葡萄吗?
(不是,从又圆又大、晶莹、紫得发亮这些词可以看出葡萄已经成熟了,而成熟的葡萄不是酸的)
(6)狐狸为什么说熟葡萄是酸葡萄?
(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就故意说是些酸葡萄,这是自欺欺人的表现,也是一种精神安慰法,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认为这种东西不好,是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寓言》教学设计7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以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更多的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虽然这则寓言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回答得还不够完整,这时我并没有急于打断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式的语言让他们完善答案,比如:你说的还能再具体些吗?你还有需要补充的吗???这样的语句来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在这节课的伊始,我设计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环节。第一个举手站起来的学生是我们班平时不太敢举手的同学,当她流利的读完课文时,我以赞扬的语气鼓励了她,并且给了她一个满意的微笑,从而让这位同学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并且鼓励她今后更要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也会鼓励其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寓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寓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2、归纳解释: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3. 学习“寓”字:“寓”是“寄托”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揠苗助长,指导读准字音)
二、初读课文,了解寓言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词: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3、指名读故事,读通顺课文,并说一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故事,揭示寓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然后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并交流:“巴望”是什么意思?农夫“焦急”什么?从哪儿看出他很“焦急”?他心里会怎么想?
(2)指导朗读第一段,读出农夫的焦急。
(3)指名读第二、第三段。农夫想到什么办法?(相机理解“筋疲力尽”)
(4)让学生观看插图。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6)指名读第四段:农夫辛苦工作了一天,结果怎样?(理解“纳闷”)
3、理解寓意:
(1)讨论交流: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种田人错在哪儿?
(2)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太急于求成,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3)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口头练习说。)
四、指导识字写字
1、请同学读生字。
2、记忆字型,分析难写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描红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讲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读准字音)
二、初读故事,了解内容: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生词,多种方法检查朗读,读准字音,认清自形。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故事,理解寓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鹬蚌是怎样互不相让的?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出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4、鹬蚌相争的结果怎样?(指名回答,指导朗读)
5、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6、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7、小结: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读后有什么收获?
五、指导写字:
先范写,再描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寓言》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
⑴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⑵ 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⑶ 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⑷ 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
⑴ 嘴和眼的对话
⑵ 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三、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⑴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⑵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寓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7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 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将给大家听。
4、 让学生明白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过程:
一、 话引入,出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 出示课题:寓言二则
二、 学习第一则:自相矛盾
1、 读题:自相矛盾
2、 看图,指出矛、盾,轻声读文,找找这人是怎么夸口矛与盾的?
3、 指导朗读这人夸口的话。
“我的矛锐利的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的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板书:矛-----锐利 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盾-----坚固 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4、 理解“锐利”的意思。
读准“戳”的.音,并做做动作。
5、表演读
6、 想想:什么叫自相矛盾?
7、小结: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 学习第二则:掩耳盗铃
1、 读题:掩耳盗铃
2、 做做:掩耳的动作
3、 自由读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 找找写哪人想法的句子,想想错在哪里?
5、 小结: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四、 复习巩固
1、 朗读全文
2、 摘抄所学的寓意。
五、 课外拓展
1、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寓言》教学设计12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田字格要求写的字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焦”等10个生字,会写“守、丢”等9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认识寓言,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出示“寓”字:小朋友,请记住“寓言”的“寓”字!
2.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寓言?
3.这个小故事里边有深刻的道理。读懂了,我们都会从中受到启发。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4.二则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5.对。那寓言二则就是——
6.好的,真聪明。下面咱们先看第一则寓言。请小朋友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能读懂吗。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互相请教。(有的小朋友在默读时嘴还在动,这可不行。默读时,嘴也不能动,要用心读课文,你们可也要记住啊!)
7.谁能读读课文第一段?
8.(读中引导)什么叫自言自语?
9.自己对自己说话声音还要这么大么?能再读读吗?
小朋友们,一起读读自言自语的话吧!
10.请看屏幕。这儿有两句话。谁来读读?
11.如果把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去掉,意思还一样吗?这样吧,你们读原句,我读去掉红色词语的句子。发现哪儿不同了吗?
12.(出示“焦”字)看这个焦急的焦字,大家说怎么记住它呢?(贴出该字)
13.真聪明。那说说该怎样写好它呢?
14.大家就写一个吧。
15.下面,请大家看书下的图,再读读书,谁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述这幅图的?你能读读吗?
请接着读第三段。指学生读。
16.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和书上的图,谈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吗?请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同学们,你们也讨论一下,一会儿说说吧!。
因此,揠在这就是——
17.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么难的问题能说得这么清楚。这两个字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18.(出示字卡)喘,截,请读。谁能组词?(贴于黑板)
19.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0.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种田人来到田里,看到这种情景,会怎么想怎么说?
21.如果你在场,你会对这个人说什么呢?
22.说的多好啊!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做错事。
23.前边我们说了,寓言就是小故事大——
24.小故事读完了,大道理也被你们不知不觉说出来了。知道是什么大道理吗?
对,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读完了,我们一起再来齐读一遍课文吧!
再看看这些生字是不是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了,(指黑板生字)老师的教鞭喜欢左右跳动,跳到哪,你可就要读到哪,试试吧!
读得不错,我们再玩一个变脸的游戏.我说变,同学们就得读出卡后的词语来。
25.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学完了,谁愿意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26.那就先在这儿练习练习。
27.现在我来当妈妈,谁讲给我听?
28.啊,我女儿讲的真不错.为她鼓鼓掌吧!
29.小朋友,回家后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下课。
1.寓言二则。
3.简单解释“寓言”。
4.就是两个小故事的意思。
5.两个寓言小故事
6.默读课文。
7.读第一段。
8.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9.读自言自语的句子。
生齐读
10.(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11.(自由发表意见)
12.简单!就是香蕉的蕉字去掉草头。
13.要把下面的四个点摆均匀。
15.读第二段。
读第三段
16.学生谈
拔的.意思
18.读、组词。
19.齐读课文。
20.自由发言。
21.(1)多好的禾苗啊,都被你给拔死了。(2)你这是帮倒忙啊!(3)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特点,得慢慢地生长,不能急的,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傻事呢?
23.大道理。
24.就是我们刚才对那个人说的话。
齐读课文
读生字
读词语
25.有趣。我愿意!
26.练习
27.讲故事。
第二课时(守株待兔)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则新的语言故事。我们来一起读:守株待兔。
2.谁还记得什么叫寓言?
3.这则语言故事请大家自己学习。老师可不帮你们了。能学会吗?
4.我可以把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告诉大家,请你们也听清楚:第一,先默读课文,遇到拦路虎就消灭它。第二,再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三,再默读,想想这个小故事里边藏着什么大道理。
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吧。说说你们是怎么消灭拦路虎的?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当老师,你来随便指生字,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好!
(师提示)你还可以对同学们提提要求!
5.谁能把课文读读?
小朋友,三段中,哪段是讲”守株待兔”这个意思的?请你找找吧!同学们,你们说是哪段?一起来读读吧!
7.(出示课件,师读: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整天坐着是什么意思?
8.如果把整天两个字去掉,大家在读读,看看意思变了没有?请你们也互相说说。
大家再看看图,他坐在哪?在想什么?
那么这个”守株待兔”的株指的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这个人怎么会这么美滋滋地在这等兔子呢?谁来说说?
你是从哪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9.读得真好!如果你看见了这个种田人,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试着说说!
对,不能把偶然的一次巧合当成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好,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再完整地读一遍!
1 .守株待兔
2.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一个道理。
3.能!
4.默读课文,画生字。
生说生字,师贴
一生指,其它生读
我想请同学们读一个组一个词
一生指,其它生读
请三人各读一段
读第三段
6.(自由发言)
7.就是从早到晚地坐在树桩旁。
8.变了。这样就说明种田人可能是从早到晚坐在树桩旁,也可能就坐了半天。
树桩
自由发言。
学生说
齐读第一二段
9.(自由发言,有点意思就可以算对。)
生读。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课的字。
(课件出示:先自由地读读吧)
说说你的发现,要写好这些字,该躲过哪些陷阱呢?小朋友,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范写:丢费算
同学们,你们可能还听过《画蛇添足》《狐假虎威》这些寓言故事,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更请同学们课后多多阅读,这样,我们的小脑袋一定会聪明!
1.认读生字。
2.守:宝盖下面一个寸。窜:穴宝盖下面一个串;撞:提手右边一个儿童的童……
3.费的第三笔是竖折折钩,第四笔是竖撇。算:中间是个目字,下边撇和竖要出头。
4.写字
《寓言》教学设计13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寓言》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寓言所述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寓意。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再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的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感悟寓言的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自欺欺人。
(2)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处事方法,不能太教条了,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重点难点
1. 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寓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滥竽充数》,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意思,体会寓意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1. 搜集到的《韩非子》的资料
2. 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介绍寓言,导入新课
1. 带学生温习语言的资料,回忆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他不但具备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 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3. 介绍韩非子(参看韩非子的资料)
二、读准、读通课文
1. 教师示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文言文的停顿。
2. 学生借助自读课文,掌握本课中生字新词。
3. 检查学生自读生字的情况。
4. 指明读课文,教师适当的指导
5. 逐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好文言文
6. 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味道,从读起来觉得拗口到能逐步的感受文言文的音律美,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注释,读懂文言文
1. 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的意思。
3. 集体反馈,对照文中的大意检测自读情况。
四、说故事,明里
1.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2. 讨论:齐宣王死后,南郭为什么要逃走?
3.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事,你会怎么劝他呢?
4. 教师小结:是呀,南郭处事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别人们发现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久不了的。
五、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南郭处事的行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同学们一定要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背诵《滥竽充数》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宣王必三百人混
缗王一一听之逃
寓意: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久不了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郑人买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体会他的寓意。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上街买过鞋吗?怎么买到的鞋?古时候有个郑国人也上街,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学文吧!
2. 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
1. 初读,提读文要求:读准滋阴,注意停顿的地方,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流利。
2. 指名读一读全文,指导生字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1. 教师指导:读懂文言文最关键得理解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利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方法,结合文中的注释,,读懂《郑人买履》的意思。
2. 全班交流归纳
3. 重点理解句子中“之”的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
(2)反归取之
(3)何不试之以足
4. 指导朗读,熟读成诵,配乐体会
四、课堂小结
1. 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这个买履最后不得履的认可笑在哪里?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个人?为什么?
2. 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之相信量好的尺寸去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郑人买履》
2. 再找一两则寓言读一读。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忘持度返归取之
宁信度无自信也
《寓言》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过程与方法:
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意”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两则寓言。
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欣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刻舟求剑》
一、情景导入
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短文(学生背诵),通过这篇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看看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又会明白什么道理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吕不韦战国末秦相,相传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内容
3、学生展示所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4、学生初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
2、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学生试译课文,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引导。(多媒体显示)
明确:重点词语: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指示代词,这儿。
疑难语句: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学生合作,师生共同释疑:(多媒体显示)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没有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学生答“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亦可)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句。
4、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的顺序背诵全文
四、合作探究,理解寓意
1、教师预设: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2、教师预设:请用“这则寓言讽刺了,从而告诉我们”的句式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而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从而告诉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
五、链接生活,启迪人生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多媒体显示)
学生讨论,明确:(示例)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尤其是我们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以及新的学习内容,我们不能完全沿用小学的那套学习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绝不能因循守旧做刻舟求剑中的楚人。
六、当堂训练,复习巩固(多媒体显示)
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学生试背全文
七、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的知识
1、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2、重点文言词语及课文翻译
3、文章寓意及对我们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
【《寓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6-16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教学设计范文01-16
争吵教学设计01-17
炮手教学设计01-23
太阳教学设计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