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解读]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苏教版第七册)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它浓缩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主要情节,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痛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智慧,并且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勇敢机智、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
本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感知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感悟其感人的品质;难点是抓住教材的空白这一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目标预设]
1、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
2、品读课文中重点语句,体会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勇敢机智、甘愿为人类受苦的高大形象。
3、抓住教材空白,学生能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并写下来。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以“(什么样的)普罗米修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关键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反复感受文本语言,潜心研读、品词析句,感悟普罗米修斯的高大形象,从而巧妙地突破课文重点。
“用教材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可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学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
[过程展示]
一、复习检查 适时训练
1、(媒体)读难读的词语。
普罗米修斯 太阳神阿波罗 主神宙斯
赫剌克勒斯 奥林匹司斯圣山 高加索山
2、(媒体)读重要的词语。
驱赶 迈进 折磨 烈焰 后悔 困苦 不远万里
触犯 惩罚 盗取 壮举 自由 小心翼翼 张弓搭箭
3、(媒体)用上加点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感悟“英雄”
1、同学们速读课文,完成这样的练习:
(什么样的)普罗米修斯 括号里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有关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书中体会到的。
2、交流、板书(富有同情心 勇敢且机智 不屈愿受苦)
3、(媒体)自学要求: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
②哪些地方写出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而且机智?
③哪些地方写出了普罗米修斯的不屈愿受苦?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小组讨论,重要的句子划划、重要的词语圈圈,并加以体会,最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4、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5、交流
A感悟“富有同情心”。
[媒体]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
①(过渡)课文哪里具体写了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
②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a自由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b们生活困苦仅仅这两方面吗?
c练习:没有▁▁▁只好▁▁▁
d练习:人们生活非常困苦, 没有▁▁▁只好▁▁▁;没有▁▁▁只好▁▁▁;没有▁▁▁只好▁▁▁……
③(过渡)人们生活非常困苦,普罗米修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下定决心盗火。(板:下定决心)
④引导学生品读“决心”。
⑤学生有感情地读好“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
B感悟“勇敢而机智”。
①[媒体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②这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经过,从哪些词语看出勇敢而机智?
③交流,板书(盗火:躲、悄悄插)
④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⑤[媒体出示]普罗米修斯盗得火种的`图。
a普罗米修斯高举着火把把火种送到人间,你们担心风会把火把吹灭吗?
b 引导学生品读“小心翼翼”。
c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从此……(教师引读)
d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⑥火种来到人间后,人们心情怎样?又会有什么表现?
⑦小练笔:火种来到人间后,人们欣喜若狂。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
⑧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C感悟“不屈愿受苦”。
①什么样的情况下,普罗米修斯不后悔、不屈服?
②[媒体出示]普罗米修斯受罚图
师:这就是一心为人类着想的普罗米修斯,而此时的他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颤。他会经受怎样的痛苦呢?夏日炎炎,太阳像火球似的炙烤着他;(媒体播放狂风声)狂风来了;(媒体播放雷电声)雷电来了;(媒体播放鹫鹰声),同学们,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形看到了吗?
③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铁链紧锁、烈日暴雨、恶鹰啄食)
④烈日的炙烤、暴雨的抽打、恶鹰的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身躯已经血肉模糊,就这样一天、一年、十几年……
⑤[媒体出示]第6自然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⑥面对这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他屈服了吗?动摇了吗?后悔了吗?这是为什么?
⑦[媒体出示]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甘愿为人类而受苦。
a “甘愿”什么意思?
b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
c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
⑧普罗米修斯的表现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大英雄赫剌克勒斯。不知过了多少年,(引读至文章结束)。
三、拓展阅读 赞美“英雄”
1、普罗米修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火种,更是精神上的火种。所以此神话传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为此,有好多作家写了赞美他的诗。
2、[媒体出示]普罗米修斯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身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高山险峻、铁链加身,
烈日如火、暴雨如注......
但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你的躯体,
却怎能锁住那颗坦荡无私的心!
难道是仅仅物质的火种吗?
不,你给予我们的,
是声声不息的精神火种!
勇敢、坚强、博爱、无私,
这就是你---普罗米修斯!
四、深情小结、升华主题。
普罗米修斯是古代劳动人民传说的一位英雄,通过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勇敢而且机智、为人类不屈甘愿受苦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关链接]
普罗米修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个神。他把天上的火盗来给人类,触怒了宙斯,备手折磨。这是古希腊人对于原始社会中火的发明的艰辛过程的一种不自觉的加工。古希腊被誉为“悲剧之父”的埃斯库罗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普罗米修斯》的悲剧,普罗米修斯成了一个为人类文明而受到残酷迫害的英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平及砝码、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点出实物】课桌和凳子,大头针和铁锤
【设问】这些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总结】像大头针、铁锤、课桌和凳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质量的单位与平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4)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
【过渡】同学们,你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吗?如何去测量?现场出示体重秤,并找学生实际测量质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过渡】实验室使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叫做天平
(1)认识天平的构造
托盘天平的构造(教材110页图6.1-2)
【设问】
1、能否用天平测量我们自身的质量?
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码?
3、能否用天平直接测量液体和化学物品的质量?为什么?
【总结】
(2)使用注意事项
①每个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量程);
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设计合作探究一:如何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质量
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你桌面上橡皮的质量呢?
(对独学内容的考察)
(3)正确使用天平
①把橡皮放在左盘
②用镊子夹砝码放在右盘(估计物体质量,用镊子夹砝码从大到小添加)
③当右盘中加入最小质量的砝码时,若指针向右偏,此时应该去掉小砝码,用镊子向拨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直到指针指分度盘中线横梁再次平衡。
橡皮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刻度值
游码示数读法:先认清分度值,再读游码的左边所对刻度值。
【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有什么特性呢?
3、质量是物体本身属性
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质量有没有变化,即所含物质多少有无增减?
(1)将橡皮泥换一个形状(2)冰熔化成水(3)将铅笔由赤道带到南极。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拓展与延伸】
1、用天平如何测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2、用天平如何测液体的质量?
三、课堂小结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教师巡视、出示答案、给予指导帮助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满井游记》教学设计8。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教学设计8》。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识字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提高性目标:
当小导游,选择一组词串练习说话,并有条理地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看图识字、识词,读好韵文
难点:创设情境使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发展学生语言、思维,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丽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方法手段
图文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认读生字,诵读词串,并结合图画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初步领略桂林秀丽的自然风光,了解壮乡的风土人情,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
3、能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碧、峰、影”。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一) 教学内容:激情导入,检查预习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激情导入,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三) 教学过程:
1、画面激情导入:
(1)同学们,咱们的祖国山清水秀,有许多著名的游览胜地。我们国家的XX区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看。
(2)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到广西游玩,一定要去欣赏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最美之处就是漓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游轮,到漓江上观赏一番吧。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串,说说哪些词串在读的时候要注意的?
(2)学生交流,重点指导“秀峰、倒影、骆驼”的朗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互读检查。
(4)齐读
(四)教学意图:有的放矢,难读的或容易读错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并同桌检查,做到人人过关。
板块二
一、教学内容:学习韵文
二、教学目标: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行词语:
1、我们的游船已缓缓驶入漓江,多么可爱的漓江呀!
2、让我们站在船头看一看这美丽的风光,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碧水:
a、学生交流
b、师:是呀,漓江的水美。像碧玉一般的清澈,这就是“碧水”谁来美美地读读这个词。
c、我们文中是用“碧水”一词来写漓江的水美,还有一段文字也是写漓江的水的,大家来听听,想想它写了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齐读
(2)秀蜂
a、你还看到了什么?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b、与你以前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
c、师:是呀,桂林的山多么清秀呀,谁来读?齐读
(3)倒影
师:水美、山美,碧水倒映着请山,就更美了!
把你看到的倒影读出来,比一比谁看到的最美。个别读,齐读。
3、让我们把看到的景色美美地读出来。齐读第一行词语。
(二)第二行词语:
1、我们的轮船继续前行,听,耳边传来了动听的歌声,我们循声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2、: 对歌 榕树 壮乡
3、学生看图交流对“对歌、榕树”的理解
3、师补充简介壮族: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人民爱唱歌,壮乡有“歌的海洋”之称,人们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还喜欢依山傍水建屋,在青山绿水中生活,日子那样的幸福美好。
4、少数民族的生活是那样多姿多彩,谁愿意带我们去看一看,读好这组词。
(三)第三行词语:
1、走出了壮乡,轮船渐渐驶进群山之间,这里的山真有趣呀!师配乐读第三行的词。
2、交流:看到这三个词,你仿佛看到了哪座山?
3、象鼻 骆驼 笔架
4、这么有趣的山峰,谁想读?
5、其实桂林还有很多各有特点的山峰,师介绍:看,这座山多像一轮弯月,所以叫月亮山;瞧,在这座山上,你仔细数一数的话,能数出九匹马呢;再看这座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它就是彩叠山……
还有一段文字也是写桂林的山的`,想不想听听,山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四)第四行词语:
1、我们的行程即将结束了,眼前又出现了一幅画,自己读读第四行的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读词语
3、看图交流了解:鸬鹚
3、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这美丽的画面读出来。齐读这组词。
(五)总结指导读好韵文
1、(出示配乐画面):无论是晨曦、白天、还是晚霞当中,漓江两岸的美景都是如诗如画: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这美丽的画卷,识字2用了12个词语就把它们都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好好地来读读这篇韵文
3、自己先读读,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下节课要请他来当小导游,带我们去游漓江。
四、教学意图:
根据每组词的难易,分配不同的教学时间,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大致了解词意,带着理解和画面读好词语,同时也注意对整篇韵文的朗读指导,给学生课文的完整行。并在本板块中尝试补充了与内容有关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有机地结合使用,让学生由词的感悟过度到对篇章的赏析感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美。
板块三
(一)教学内容:指导书写“碧、峰、影”3个生字
(二)教学目标:会正确、美观地书写这3个字。
(三)教学过程:
1、碧 峰 影
2、观察字形,什么结构的字。
3、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4、师范写.
5、学生练习描红、书写,师提示写字姿势。
(四)教学意图:
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临帖,把字写美观。
作业设计:
a类:完成《习字册》。
b类:背诵词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当小导游,选择一组词串练习说话。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鼻、骆、驼、架、廊”。
提升性目标:
当小导游,选择一组词串练习说话,并有条理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一)教学内容:练习说话
(二)教学目标:当小导游,选择一组词串练习说话。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整个漓江好像一条百里画廊,充满着诗情画意,谁能有感情地背诵词串。
(2)齐背。
2、水如碧玉,清澈见底;山是奇峰,挺拔秀丽,真是百看不厌。谁能当一回小导游,带领我们再次去饱览无限美好的风光?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词串说几句话。
3、小组内进行小导游演说比赛。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
(四)教学意图:延伸性学习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设计导游词,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板块二
(一)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书写剩下的5个生字。
(二)教学目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鼻、骆、驼、架、廊”。
(三)教学过程:
1、出示生字,读一读,说说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些字?
2、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
3、师示范,重点指导“鼻、廊”的书写。
“鼻”:先看清结构特点,再看教师示范,然后在书上描红。“鼻”也作偏旁,读作鼻字旁。
“廊”:注意里面的”郎”部,下面只有一点。看教师范写,再在书上描红。
4、学生练习描红、书写,师提示写字姿势。
(四)教学意图: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不同想法。通过交流、讨论,把枯燥乏味的写字教学变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阵地,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了识字写字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激发了识字写字兴趣,写好字成了他们主动的愿望。
作业设计:
a类:1、继续完成《习字册》。
2、完成《补充习题》。
b类:选择一组词串写几句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目标设定]基于对课文的解读,对本课的目标作如下预设:
1、会读会写田字格内的九个生字。会读绿线内的梭、嬉。
(1)田字格内的九个生字中,穿、柄、伞的读音需要注意。特别是柄字读第三声,后鼻音。
(2)游字的右边要注意不写成反文;眨字的捺脚要挺而下垂,伞、热、戏字可追溯字源去识记,戏字左边的点与戈字的撇要相互避让。
2、通过朗读课后的八个生词能够展开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能够体会到诗歌的景物所营造出的快乐。
[教学思路]
一、激趣齐背
《鲜花和星星》。师:你背了这首诗,你愿意变成夏天的鲜花还是夏天的星星呢?(出示句式:我想变成夏天满地的`鲜花我要________________我想变成夏天满天的星星我要__________________)生说,师提示说出感情。
二、读文
1、师配乐范读,提生自学要求:标出小节号、圈出字词。
2、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听过后的感受。
三、入境
(一)赏读一至四自然段
1、出示夏景图: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弯月夏姐姐带着夏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出示句式:她热情地问我:想变点什么?我要变成_____________我要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学生的要求出示各段内容。
3、随文及时识字。
4、配乐按段朗读课文。
(二)赏读第五自然段
1、我来到了荷塘边,看到了荷叶?荷叶什么样子,划一划。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出示图文,讨论: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3、师生共同演一演:圆圆大大的荷叶上,雨滴_______________,直直举着的荷叶下,小鱼_______________,荷塘边的草丛里,蝈蝈_________________,星星看见了,它_______________,月儿看见了,它_______________,(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其他同学可以根据师生的朗读演一演。)
4、配乐赏读课文第五段。
5、你想对大荷叶说什么?
四、试背
1、分别出示夏景图: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月儿、荷叶,看着画面想象读。
2、去词读。
3、试背。
五、画诗把诗画下来,配上自己的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增强团结及交际的能力。此教学模式跳出了传统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激发其创造性。而我们的农村初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却不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广大的农村教师往往习惯于遵从教考或固执于自己的定向思维,呆板地进行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鉴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合作学习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培养其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1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几种不良的共性倾向。
1.1 分组不合理。在当前很多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多数语文教师采用的是按座位分组的方法,这种简单的分组方法往往会导致组别间的整体水平差异,全班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转变还只是表面的变化,而非结构性的变化。在整体实力较弱或者整体学生表现不积极的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模式就很难组织和进行,学习效果较差。
1.2 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另一个更为严重的不良倾向是组内学习重“个体”,轻“群体”。由于没有明确分工,在小组学习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喜欢讨论式的学法,乐于独立思考,在组内讨论发言时表现更为积极;而成绩落后的同学则更多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参与讨论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发和提高。
1.3 学生的“竞合”意识和技能整体都有待提高。在初中语文合作学习中,从整体上看,虽然在课堂内也广泛采用了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是由于在组内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以组为单位的团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相对更弱,这就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病。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二、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三、理解春节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难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 ,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大家喜欢过春节吗? 为什么?(学生谈谈自已的过年感受 )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春节的热闹景象。
二、解题:
1.什么叫本命年?(可参照书下注释①)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马年出生的人属马,再遇马年,就是他的本命年。
三、介绍作者:
学生读一读
刘绍棠(1936~1997) 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格调,通俗易懂、清新淳朴,代表作有《蒲柳人家》。
四、检查预习
小组汇报检查情况,教师抽查。
五、 独学----合作交流
指明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二十四节气歌有什么作用?
2、从第三段中找出最能概括年味儿越来越浓重的四个词语?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来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如第一件事:“炒年货”)
六、研读课文 探讨交流。
1、读第1段,思考:开头以24节气歌引出春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出春节的重要,突出春节的特点,点明写作的中心。
2.(比一比)快速阅读第3段,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能表现作者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可提示学生注意文中表现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运河乡的父老乡亲是如何来过年的呢?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食物7、送灶王8、换门神9、守岁10、拜新年
4.这十件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引导学生概括出内容后,按顺序排列出)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
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正月初一
这些民风民俗表达了父老乡亲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七、 跳读品味
1、小组学习:
第4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即用不多的几笔就把某一生活场景描述出来了?(结合具体的词语分析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①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语句。
②文中一些生动丰富的民俗语言。
如:二十四节气歌;“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开刀问斩”;“忙得脚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天麻麻亮”等等。
八.合作探究:
你认为隆重热闹的传统春节传达着人们的哪些期盼?(组内讨论)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后,教师概括或强调:
寄予的期盼:
辛苦一年 喜享欢乐 。
展望未来 祈求安康。
合家团聚 密切乡情。
九. 拓展延伸 今昔比较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也不管未来变化如何,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不变。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要吸其精华,代代相承;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出更加瑰丽的奇葩 !
十、布置作业:
回忆你过得最有趣的一个春节并用最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堂
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
买糖果 ∣ 增
挑绒花 ∣ 温
杀牲禽 ∣ ↓
备食物 ∣ 红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 ∣ 火
换门神 ∣
除 夕:守岁----------发烧
正月初一:拜新年
教学反馈: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蔬菜的特点,背诵课文,
2、会写4个生字角、泥、扁、黄。
重点难点
1、了解蔬菜的特点。
2、会写四个生字。
教法预设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巩固法、讲演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热闹的菜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些蔬菜的特点,你们还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试着读一读吧!
二、图文结合:认识蔬菜的特点。
1、老师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蔬菜的名称。用横线画出来。(豆角、茄子、丝瓜、萝卜、番茄、莲藕、辣椒、南瓜)
2、学生反馈蔬菜名称。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都介绍了这些蔬菜的哪些特点。用曲线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同学们喜欢这些蔬菜吗?能站起来,把对它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四、背诵儿歌:
1、同桌合作拍手读儿歌。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
3、指名交流背诵方法,教师指导。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课文。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7、用像练习说话。
五、涂一涂,读一读。
茄子(紫)、豆角()丝瓜()辣椒()南瓜()萝卜()
六、拓展延伸:
1、出示带来的`蔬菜,并介绍它们的特点,要求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从颜色、样子、味道方面来说。)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编儿歌。
3、反馈小组内编的儿歌。
七、完成堂清:
八、课堂小结:
热闹的菜地里蔬菜真多,各种各样,颜色各异,我们还认识了它们的样子、颜色、生长特点,让我们一起对蔬菜娃娃说声“我爱你,蔬菜娃娃!”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8-03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0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25
教学设计方案六篇11-26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4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6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07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1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九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