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附:板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课本P101、105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关键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来制定实际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能快速地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如整时和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2、能准确地认识时间,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
教学方法: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小猪、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角的儿歌吗?一起齐诵一遍: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注意,先画顶点后画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和角有关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102页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认识时间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 在这个钝角的内部,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 想一想,填一填。
星期六上午,妈妈准备到商场买衣服,到银行交水电费,去餐馆买早点,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第七册课本第41页例2、例3及练习五1、2、3题。
【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本课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识内容。通过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精神及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平角和周角。
2、理解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把折扇、三角板、活动角、已标明度数的角若干。
【互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学生猜谜语。
2、师出示扇子: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
1、这一生活用品是什么?
2、发现了什么?
通过创设谜语情境,由扇子引出“角”,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认识平角、周角。
1、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能形成不同的角。
2、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3、师操作成平角后向学生展示。
4、师操作成周角后向学生展示。
5、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
(二)、课件展示,引导分类。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角。
2、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角的分类。
(三)、比较分析,内在联系。
①使用活动角,请同学们判断活动角所成的.角各是哪种角?
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根据度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五类角排列顺序。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并展示。
2、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
3、小组合作讨论:
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它的边有什么特点?找一找身边的平角。
(方法同上)
4、生观察体验得出:
1周角=2平角
1平角=2直角
1周角=4直角
5、生合作分类。
6、交流汇报
(1)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
(2)、等于90度的角叫直角。
(3)、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7、学生思考,说出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
深化理解,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
三、应用深化
1、教师引导学生分类。
2、练一练:(多媒体出示练习题)谈发现。
3、动手拼角(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学生口述分类标准。
2、生分别说出是什么角。
3、生自己观察,判断方法。
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拓展应用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练习“数一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检查。
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
五、畅谈
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知识,体会成功感。
六、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作业题
生独立完成
七、教学反思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4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P47-48
备课时间
10.11
授课时间
10.12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本节课从生活出发,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并且其中暗示着一组组数量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数相加来解决。相同数相加中的加数是几和几个相同的加数是认识乘法的基础,即算式表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第46页的一幅主题图,呈现了小火车、小飞机等情境图。图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加数”的因素,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印象,这就为引入乘法做了准备。例1是通过学生计算主题图中各项娱乐设施里面的人数,引出了加法计算,为引出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加数,加数必须相同,积累了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渗透了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认识乘法,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亲自动手把其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 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 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3×5表示5个3连加,5个3得15,因此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或者也可以写成5×3=15,读作5乘3等于15。你们能把另外两个加法写成乘法算式吗?谁可以读一读?
生:6×4=24 4×6=24
2×7=14 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教学反思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6
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师:一共有几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里坐几个人呢?你能圈一圈吗?是几个几?一共有几个人玩旋转飞机呢?你能列一个加法算式吗?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4、乘法的认识教学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刚刚的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2乘7等于14或7乘2等于14
(2)认识乘号及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
师介绍乘号的由来。
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计算出的结果叫做积。
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中并没有7啊,乘法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呢?那2呢?
师:你能用乘法表示出上面两道题吗?
师:请你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5、小练习。
完成数学书第48页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师:刚刚我们参观了游乐园,你们想不想一起进去玩啊?管理员叔叔说了,你们每玩一个项目都得先通过考验才行!我们开始行动吧!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7
学情分析:
学习本小节后,对后面学习较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且对于学生的运算能力、推导能力有进一步的帮助。学生能够背诵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掌握“读作”“写作”的不同要求并能够理解每个乘式的含义。本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主导的地位,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5的乘法口诀,而在此后,又要学习更难的6、7、8、9的乘法口诀,所以这节既有承前的作用,又有了启后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
二三() 五五() 四五( ) 三三( )
二二( ) 三四() 三五( )二五() 四四( )
[设计意图]巩固2~3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3、填一填
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20
×=25
5×=30
[设计意图]用新颖的复习手段,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4、算一算
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
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文字或直观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列式计算
a、2乘3得几?
b、3个4是多少?
C、5个3的积是多少?
d、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e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练习是为巩固乘法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形成“9的乘法”的一系列活动,理解9的乘法含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归纳编撰能力。
2、熟练掌握因数为9的乘除法。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9的乘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教学平台——9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复习3、6 的`乘法口诀。
2、3、6、9之间的相互关系。
(1)回忆:3的乘法于6的乘法有什么关系?
(2)3的3倍是()
3、揭示课题
〖复习3、6的乘法口诀,回忆3和6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习9的乘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主动建构“9的乘法”
1、观察与思考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感知。
2、操作与感悟
(1)学生独立完成:画弧线、填数、写出几个几。
(2)交流描述强化乘法含义。
3、探寻规律合编口诀
(1)独自推算下列一组算式的积(板书)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2)想一想:这一组乘法题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说)
(3)编一编:同桌合编9的乘法口诀。
(4)说一说
a、指明介绍所编的乘法口诀
b、说说编乘法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5)看看想想:9的乘法口诀中有几句是新学的?
4、自寻方法熟记口诀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
5、游戏:九的乘法口诀的手指操。
6、独立写出交换题。(看书校对)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编口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两人合作编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适当降低了难度。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自寻方法、熟记口诀,便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手指操的游戏使学变得有趣,也易于学生熟记口诀。
(二)互动推出“9的除法”
1、写出下列乘法口诀的“兄弟姐妹”。
四九三十六 七九() ()×()=() ()×()=() ()×()=() ()×()=() ()÷()=() ()÷()=() ()÷()=() ()÷()=() 题1指名完成,题2独立完成后交流。
2、根据乘法口诀写除法算式。(完成后交流核对)
六九五十四 三九() ()九七十二 ()÷()=() ()÷()=() ()÷()=() ()÷()=() ()÷()=() ()÷()=() 3、小结。
〖通过“兄弟姐妹”的形式引进9的除法,学生易于掌握,并且能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1、p48题2
(1)尝试解答
(2)交流反馈
板书:6×9=54(个)
答:装满六盒一共需要54个苹果。
2、p48题3 独立完成后反馈。
3、p48题4
媒体出示:水仙花(图略)9元玫瑰花(图略)45元
(1)同桌合作编题
(2)交流并板书
a、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买两盆花需要多少钱?
9+45=54(元)答:略。
b、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比水仙花贵多少钱?
45-9=36 (元)答:略。
c、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是一盆水仙花的几倍?
45÷9=5 (元)答:略。
教学反思:
本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点辅导为辅”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探寻规律,合编口诀;自寻方法,熟记口诀;手指操等途径,真正掌握本课知识。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表达的能力。整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点拨者。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意义的理解,同时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熟记口诀。
2.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多种口诀记忆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3.体会主动探索带来的学习乐趣,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主编写9的乘法口诀,探究发现乘法口诀中蕴含的规律并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9的乘法口诀及其规律,熟记口诀。
学科素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引入
(一)、课前准备
师:你们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部动画片中的主题曲吧,看谁听得最仔细,能找出歌中的数字。(播放视频)
师:你们发现歌词中有那些数呢?
生1: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
生2:还出现了“八十一难”。
师:是啊!孙悟空用八九七十二般变化与妖魔做斗争,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不定就与这些数有关呢。
(二)、准备铺垫
师:首先大家来看,老师在方格里写了一个9,再看老师写一个数(18),有哪个同学知道9加上多少等于18?
接下来学生根据每次加9的规律,把这列数填完,汇报交流,教师再逐步完成表格填数。同学们了解到这些数都与9有关后,引出课题:9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
用大家熟悉的音频引入新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方格呈现依次加9的得数,使学生对9的口诀的由来作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师:9这个数字很特别,当我们数数的时候数到9,再数一个数是10,9和10挨得很近,这里有一些方格,大家来数数看有几个?出示方格的ppt
师:像这样的规律,我们的同学能自己接下去发现吗?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要求:组长分配每个组员解决两道题,由组长记录。记录完毕后,共同观察整个表格,讨论出求几个9的计算技巧。 由小组长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基础上总结:几个9就是几十减几。
【设计意图】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连续加“9”,结合五角星图,运用减法计算几个9相加的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口诀的来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发现9的倍数与整十数思维关系,还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观察比较,感悟口诀的来源,自主编写口诀。
师:请大家把减法算得的得数与加法算的的得数,比一比,是否一样?
追问:1个9是9,你会把它编成一句口诀吗?指名编,教师板书:一九得九
2个9是多少?怎么编?指名编,教师板书:二九十八
你们能继续编下去吗?学生在书上将例题中的口诀编完整,然后指名汇报,全班核对。
(四)、找规律
师:从一九得九开始出声地读一读9的乘法口诀,边读边思考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
我们试着背一遍9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规律,并通过用规律和乘法的意义等知识让学生在头脑中不断辨析,从而丰富对9的乘法口诀的感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加法思维、减法思维和比较思想。
三、巩固练习
(一)运用游戏,及时巩固。
对口令游戏:师生先对口令;再同桌对口令。
游戏结束后问:你觉得哪句最好记?哪一句或哪几句比较难记?
七九是多少,你能教教我吗?六九不知道该怎么办?
八九也不记得呢?前后两句都不记得,怎么办?
只会算减法怎么办?
(二)练习手指操
手指还可以帮助我们记口诀,播放手指操。原来九的乘法口诀就是不一样,它藏在我们小朋友灵巧的双手上。如果不记得,就可以用手指帮助我们记忆。现在我想知道九的乘法口诀能够全部会背的'同学举手。指名一名同学背。很多同学都想背,你把眼睛闭上,如果你哪一句不记得了,你可以睁开眼睛,悄悄看黑板。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口诀,这样既可以利用口诀的整体结构记忆,又使学生在模仿活动中感知9的乘法口诀记忆方法的多样,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四、学以致用、深化理解
1.你能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每个同学选一句口诀试一试。同桌间交流
2.小组pk赛
每组准备15个乘法口诀卡片,哪一组最快完成哪一组获胜。
3.接下来我们做一道例题,你能很快写出这道题的算式吗?
生:一条龙舟上有九个人,九条龙舟应该是九个九,所以应列式9×9=81
生:九九八十一
教师:其实不光赛龙舟里藏着9的乘法口诀。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中也能找到我们学过的口诀教师用课件播放门钉的故事,
具体如下:在古时候,大门上门钉的数量是很有讲究的。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上有9排,一排9个,一共九九八十一个。为什么用9呢,那是因为在古代,“9”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所以,皇宫的门钉,都是九九八十一个。但是唯独东华门的门钉少一排,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个时候的文武百官上朝都走东华门,这门是给文武官员准备的,所以少了一排门钉,剩八九七十二个啦。然后王府的门钉是七九六十三个;到了公侯家,就不能用9了,是七七四十九个;再到官员,连7都不能用,是五五二十五个…最后到咱们老百姓家,一个都不能有!不信?你们去看看,只要不是官府,多阔的财主家,那门修得再漂亮,门上也不能有一个门钉,所以古时候将贫民百姓角“白丁”,“白丁”的叫法就是真么来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活动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结束语
师:下课之后,同学们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可以用9的乘法口诀来解决。你要如何来解决呢?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课件出示竹笋)
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
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全班一起说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
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
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
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
(2)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
(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
12÷4=3
(4)回忆过程。(看谁的耳朵最会听)
(5)指生说、同桌互相说(抢答,给自己鼓鼓掌)
(6)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6)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长声调,提示注意)“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3个”
(7)指生复述、男女生比拼
(8)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读呢?
读作:12除以4等于3(齐读3遍、快问快答)
(9)数学书第15页练习三第1题(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说的对不对)
三、闯关
1、做一做第1题
(1)谁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课件出示:把15条鱼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
(3)在这个平均分的过程中,总数是15,份数是5,每份数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这道题中,15÷5=3表示把15条鱼,平均分成5分,每份3个,你能在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吗?
2、做一做第2题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5)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2)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习三第3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饿哦们认识了除法,知道到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作业:回家帮妈妈分水果,并列出除法算式。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格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南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南瓜地)你们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他们,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一、引入旧知、沟通联系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问其中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师:也就是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你们可真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连加连减的计算题,板书本课课题:连加、连减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顺利的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一)连加
1、出示书第27页情景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西瓜,第三组摘了22个西瓜。
师:那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那我们今天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2、师: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我们应该怎么想?
生: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就是把三个组同学们摘得南瓜合起来。
4、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28+34+22=
5、你先来估一估这三个组大约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6、组织学生讨论:
师:那到底怎样准确的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同位俩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说教师板书:
9、师:这里三种笔算竖式哪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师小结: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这种简便写法(板书:简便写法)的竖式,更方便。
10、师:那大家看,为什么这个简便写法,可以把这里的两个竖式合起来呢?
(因为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数,所以可以这样写。)
11、师: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12、师:请同学们,都试着用简便写法的'竖式算一算,做在练习本上。
13、师:同学们,这个结果与你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强。
14、师: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题。
出示练习题:笔算46+25+17=
选择不同的竖式展台展示,生讲解。
15、师:摘完大南瓜,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生:运南瓜。
师: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里运南瓜。
(二)出示运南瓜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师:这个图又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
师:数学问题呢?生:还剩多少个?
自己完整的读一遍。
师:这道题你会解决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刚才计算连加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学生尝试计算。找一生板书竖式在黑板上,讲解。
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2:90-58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个你刚才学的怎么样?请看这道题。
出示练习题:90-58-30=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学校数学小诊所来了三个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诊断一下吗?(出示课件)指名生说,师总结。
2、请同学们一组同学做一道题。
54+20+16=72-6-40=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高兴吗?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也有收获,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
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
三、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实践应用
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习题。(小猫,小老鼠)
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
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
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做两页
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倍的意义
小鸭是小猴的2倍,6÷3=2
小鸡是松鼠的4倍,8÷2=4
教后随记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习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 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这是一所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片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习)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1、刚刚图片上的角 老师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请你观察这些角,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1):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 );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找角。
孩子们画的真漂亮!角还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教室里,你能试着找一找,看看哪些物品的表面有角呢?
其实角的世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等着你去研究、探索,如果你感兴趣,下课以后再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出示五角星)
生: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星送给这节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们可真聪明,那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白板批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角进行初步的认识。(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认识角
1.呈现教材的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
师:你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大家都很聪明,老师今天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白板插入视频)仔细观察,你在校园中能找出藏着的角么?看看谁的眼力最好。(白板上批注)
师:看来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校园,这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身边很多地方都有角,你们能找到它吗?现在把你在生活当中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同桌听,看谁找到的角最多。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角。(幻灯片演示)
2.结合情境,合作交流,
〖活动一 〗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 剪刀 三角板
师: 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么?谁上来指一指?你指的非常正确!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演示 从实物抽象出角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2: 角两边直直的
生1: 角尖尖的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看到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 边)《白板批注》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呢?
〖活动二〗实际操作,丰富认识,制作角
师: 我们现在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么课前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个小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硬纸条,按扣下面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活动角。下面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张开活动角,逐渐合拢活动角,并认真思考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白板演示角变大,角变小)
生:
师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下面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让你们现在每人做一个角,使你做的角和同桌做的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什么办法就能知道两个角一样大了呢?下面请同桌两个人合作探索一下。(比的时候要注意,两个角的顶点要对齐,一条边也对齐)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角,大家猜一猜,这两个角的大小?到底谁说的正确呢?大家仔细观察,
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五〗 画角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角, 你们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 , 你是怎样画的。
生1: 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 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 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师示范画角边说明,重点突出“先画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并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画角的方法,并出示儿歌。板书:
三.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课件出示儿歌)
2.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设计一幅有角的图画。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0-09
数学教学设计09-07
数学教学设计07-21
二年级上册《识字2》教学设计07-04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坐井观天08-23
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教学设计09-14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1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8-19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8-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