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7 04:32: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四、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五、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教学设计2

  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打电话”(综合应用)的探究,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用画图、表格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学会运用“化繁为简” 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2.通过图表的方式发现“打电话”隐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讲故事: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要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他的宰相,就让他提一个要求。当时正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宰相说:“我向大王要米,您只要把我的棋盘上的第一个格里放1粒米,第二个格里放2粒米,第三个格里放4粒米,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2倍,以此类推,直到把这个棋盘放满就行了。”国王哈哈大笑说:“就依你说的。”

  当放第一排的8个格时,1、2、4、8、16、32、64、128粒米,旁观者大笑着,指指点点。但放到第二排中间时,笑声渐渐消失了,而被惊讶声所代替,因为小堆的米不久就增成了小袋的米,然后倍增成中袋的米,再倍增成大袋的米……你猜猜看,国王要给宰相的米会有多少?请你简单形容一下。

  其实,这是我们数学中的倍增问题,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和它有关。

  一、情境导入:

  师:学校的“小蜜蜂”艺术团,为有文艺特长的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从学校到中央电视台她们一路成长,也获得了不少奖项。当然,这都源自于她们平日里辛勤、认真地练习。这不,在一个周末,学校又接到紧急任务,合唱队的老师要尽快通知63名队员来学校参加排练,请你说说老师会用什么办法通知呢?(打电话、发校讯通、QQ群发、写信……)

  师:哪种办法既方便快捷又能确保对方接到通知呢?(打电话)

  师:是的,老师就是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来通知合唱队员的。板书:打电话

  二、初构模式

  假设打一个电话需要一分钟,所有队员都在家。

  1.逐一打(需要63分钟,太慢了)

  2.分组打(思考:为什么能节约时间?)板书:同时打

  3.教予“化繁为简”的方法

  师:63这个数字有点大,我们研究起来不方便,怎么办呢?

  4.先从打给“7”位队员研究起。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假设打电话的时间为一分钟,并且所有的同学都在家。那么打给7位同学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打电话的省时方案,并用通俗易懂的记录方式把方案写在本子上。

  1.四人小组讨论,在本子上呈现方案;

  2.展台展示方案,确定用画图的方式比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更为直观、简单。

  四、优化方案

  1.生说方案,师将方案展示在黑板上。

  方案一(7分钟) 方案二(5分钟) 方案三(3分钟)

  2.对比方案,为什么方案二和方案三都比方案一更省时呢?(没有同时打)

  3.为什么方案二比方案三多用时间呢?(有人没有打电话)板书:不闲着

  五、总结规律

  1.回顾最佳方案,当第一分钟结束时,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当第二分钟结束时,知道消息的总人数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完成表格

  3.发现规律:每过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就比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多一倍。第N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就是N个2相乘。

  4.继续完成表格:每一分钟通知的总人数。(用知道消息的总人数—1)

  5.告诉合唱队的老师,通知63名队员需要用6分钟,应注意:同时打,不闲着,不重复。

  六、巩固规律

  1.舞蹈队老师通知33名学生需要多少分钟?(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是5分钟半,还是6分钟)

  2.打一个电话至少需要1分钟,在5分钟内最多可以通知31名同学。用此方法,6分钟里最多可以通知多少名学生?

  3.翻开书第132——133页,看看今天学习的知识,并解决书中的问题。

  七、应用规律

  阿米巴原虫(一种主要寄生于结肠内的虫)是用简单分裂的方式繁殖的,每分裂一次要用3分钟,请问一个阿米巴原虫18分钟后变成了几个阿米巴原虫?

  八、总结全课

  你收获了什么?

数学教学设计4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P18;练习二7 、9

  设计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服务。教学中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2、数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在探索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4、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具有组织能力和模仿能力的组长。准备10个水杯。每人准备一把扇子(收集起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在咱们教室里举行一次室内运动会。

  师:看,运动员们跑到终点了(让5个同学代替运动员,从教室门外跑步到讲台前面)。同学们快看谁跑得最快?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反思: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注入自己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设计的活动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实际就渗透了“第几”的知识,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很快就掌握了“第几”的概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了学生能切身感受的“数学事实”,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活动1:颁奖。

  师: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颁奖仪式,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到前面按老师的要求做:

  请你给得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三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四名的运动员发优秀奖

  请你给得第五名的运动员发纪念奖

  活动2:送水。

  师: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跑了第一的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成一排)

  (学生把水送到了★手中。)

  师:跑了第一名的★同学,现在排在第几?

  ★排在第2。★排在第4。

  师:为什么意见不一样?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从左边数,★排在了第2。从右边数的,★就是排在第4。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同学们明白“从左数”和“从右数”的不同了吗?

  师:老师这里还有5杯水,谁能给从左数的第2名运动员送水?谁能给从右数的前2个运动员送水?(学生按要求把水送到运动员手中。)

  师:“第2名”与“前2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第2名”是一个人,“前2名”是两个人。

  师: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4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

  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4名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从右数的第4名)。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我让他们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师:老师这里还有4杯水,谁能给从左数的第3名运动员送水?谁能给从右数的前3个运动员送水?(学生按要求把水送到运动员手中。)

  师:“第3名”与“前3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反思: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从而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深化新知。我设计的两个活动,颁奖与送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在玩玩学学中明确了“几个”和“第几”的含义。 “生2说★排第2,生3说★排第4”我及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明确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第几”是相对的,从不同的方向数, “第几”也就起了相应的变化,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灵活,符合低年级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比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师: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准备了一些扇子,请各小组长把扇子发给同学们吧。

  老师说明活动规则:让小组成员按一定顺序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活动,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扇子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老师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并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新知。

  教师把一把扇子发给一个同学。

  师:我给第几名同学发了扇子?

  学生回答:第3名。

  师:是从哪边数的?

  学生回答:从左边。

  师:拿扇子的这名同学还可以说是第几名?

  学生回答:从右边数第5名。

  师:我们在找同学的时候,要分清从左边数,还是从右边数

  指导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发扇子。

  要求:

  给从左边数第4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右边数第2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左边起前2名同学发扇子。

  给从右边起前4名同学发扇子。

  [反思: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中事物的数量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参加发扇子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

  四、拓展运用,发展新知

  师: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排队参加闭幕式,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

  (1)小红的前面有3人,后面有5人,这排一共有几人?

  (2)小民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4,这排一共有几人?

  让各小组讨论,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交流。

  [反思: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闭幕式站队这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站队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新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学以至用的目的。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活”了,这样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帮助。]

  五、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完成P18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第7、9题。

  教学反思:

  在《第几》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们熟悉的运动会场面引入课堂,把“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领会“第几”和“几个”的含义,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也符合我们的课改精神,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事件的概念;

  2.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有限性、等可能性;

  3.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并能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

  掌握古典概型这一模型.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实验是否为古典概型,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合作学习、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有红心1,2,3和黑桃4,5这5张扑克牌,将其牌点向下置于桌上,现从中任意抽取一张,则抽到的牌为红心的概率有多大?

  二、学生活动

  1.进行大量重复试验,用“抽到红心”这一事件的频率估计概率,发现工作量较大且不够准确;

  2.(1)共有“抽到红心1” “抽到红心2” “抽到红心3” “抽到黑桃4” “抽到黑桃5”5种情况,由于是任意抽取的,可以认为出现这5种情况的可能性都相等;

  (2)6个;即“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

  这6种情况的可能性都相等;

  三、建构数学

  1.介绍基本事件的概念,等可能基本事件的概念;

  2.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有限性)、(等可能性);

  3.得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有红心1,2,3和黑桃4,5这5张扑克牌,将其牌点向下置于桌上,现从中任意抽取2张共有多少个基本事件?(用枚举法,列举时要有序,要注意“不重不漏”)

  探究(1):一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5只球,其中3只白球,2只黑球,从中一次摸出2只球,共有多少个基本事件?该实验为古典概型吗?(为什么对球进行编号?)

  探究(2):抛掷一枚硬币2次有(正,反)、(正,正)、(反,反)3个基本事件,对吗?

  学生活动:探究(1)如果不对球进行编号,一次摸出2只球可能有两白、一黑一白、两黑三种情况,“摸到两黑”与“摸到两白”的可能性相同;而事实上“摸到两白”的机会要比“摸到两黑”的机会大.记白球为1,2,3号,黑球为4,5号,通过枚举法发现有10个基本事件,而且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探究(2):抛掷一枚硬币2次,有(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四个基本事件.

  (设计意图:加深对古典概型的特点之一等可能基本事件概念的理解.)

  例2

  一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5只球,其中3只白球,2只黑球,从中

  一次摸出2只球,则摸到的两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在运用古典概型计算事件的概率时应当注意什么?

  ①判断概率模型是否为古典概型

  ②找出随机事件A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教师示范并总结用古典概型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步骤

  例3

  同时抛两颗骰子,观察向上的点数,问:

  (1)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可能结果?

  (2)点数之和是6的可能结果有多少种?

  (3)点数之和是6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如何准确的写出“同时抛两颗骰子”所有基本事件的个数?

  学生活动:用课本第102页图3-2-2,可直观的列出事件A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问题:点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可能结果有多少种?

  (介绍图表法)

  例4

  甲、乙两人作出拳游戏(锤子、剪刀、布),求:

  (1)平局的概率;(2)甲赢的概率;(3)乙赢的概率.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的能力.

  2.练习.

  (1)一枚硬币连掷3次,只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为_________.

  (2)在20瓶饮料中,有3瓶已过了保质期,从中任取1瓶,取到已过保质期的饮料的概率为_________..

  (3)第103页练习1,2.

  (4)从1,2,3,…,9这9个数字中任取2个数字,

  ①2个数字都是奇数的概率为_________;

  ②2个数字之和为偶数的概率为_________.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基本事件,古典概型的概念和特点;

  2.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以及注意事项;

  3.求基本事件总数常用的方法:列举法、图表法.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从而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尽快喜欢编制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设计特点:

  1、使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新知。

  2、让学生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知,并结合统计的初步知识让学生对比、探究、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愿意自己编口诀。

  4、让学生经历自我修正、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咱们班有许多同学都会做简单的家务活了,你们的爸爸妈妈好高兴啊!谁来介绍一下你常做哪些家务活呢?(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会让我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小明和你们一样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这个星期天,小明家来了6位客人,小明主动给客人们端茶、拿水果,吃饭前,又帮着摆碗筷,你知道小明摆了几又筷子吗?

  师:小明是怎么摆的?我们用小棒,帮他摆一摆好吗?(要求边摆边数)

  师:你摆了几双筷子?几根筷子?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意义 例:一双筷子有2根两双就是2个2,列式(到小组中一起列在卡片上)

  2、师:能不能一边摆一边填上4页的.表格?组织学生交流订正:

  摆一双筷子怎样列乘法算式?摆2双,3双,4双……会吗?

  3、组织学生独立列式后交流汇报

  4、 编口诀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先自己编写在书上 然后同桌订正)

  设计说明:通过独立思考编出口诀,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形成共识,最后有在反思中巩固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5、整理2的乘法口诀。

  三、规律探究。

  师:2的乘法口诀中藏着许多秘密呢,等着你们去发现呢?快读读去寻找吧!(生自由读找)好谁先来说说你的发现。

  1、 相邻的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2,

  2、 口诀里都是小的数在前面,

  3、 得数都是双数

  四、巩固应用。

  1、 游戏:找朋友。教师出示乘法口诀,由桌子上有乘法算式的同学将算式将相应的算式举起来,其他同学判断。(全体参与,很好的练习方式。)

  2、 P15第4题。

  板书设计:

  做家务

  1×2=2 2×2=4 2×3=6 2×4=8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2×5=10 2×6=12 2×7=14 2×8=16

  二五一十 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

  2×9=18 二九十八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例5、“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第11~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根据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答。

  2.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学生先讨论后尝试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

  2.解方程。

  2(x+5.7x)=24 2x+2.5x=15

  两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解答过程。

  3.提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并板书。)

  【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景图。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每分钟骑250米,小云每分钟骑200米,周日早晨9:00他们相向而行,他们什么时候能相遇?

  2.学生读题,找出有用的信息。

  3.阅读与理解: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师:请同学们先思考下面的问题:

  (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

  (2)设什么为x比较合适,为什么?

  (3)问题中包含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些等量关系呢?

  (4)应该怎样列方程?

  汇报交流,总结:

  (1)题中有两个未知量,小林行驶的路程和小云行驶的路程。

  (2)根据两人相遇的时间相同,设他们相遇的时间为x分钟,那么小林行驶的路程是250x、小云行驶的路程200x。

  (3)根据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用线段图表示为:(出示线段图)

  先由学生讲述怎样根据题意画线段图,然后教师讲解。

  (4)列方程:250x+200x=4500

  讲解:用方程解决问题,一定要先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求解。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理解题意。

  4.解方程。

  师: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课件出示:

  解:设两人相遇的时间为x分钟。

  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4.5km=4500m

  250x+200x=4500

  450x=4500依据是什么?

  450x÷450=4500÷450

  x=10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其他解法,并汇报交流。

  5.检验。

  师:我们做得对吗?如何检验呢?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强调学生牢记检验和答句。

  6.回顾与反思。

  师:如何用线段图来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呢?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小结:画线段图的'步骤:弄清题意,找出已知与未知,写出等量关系,确定线段所表示的意义,列方程解答。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十七第11题。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等量关系,用线段图来进行分析,再列方程解答。

  分析:数量关系式是:甲车行驶路程+乙车行驶路程=总路程

  答案:解:设两车经过x小时相遇。

  甲车行驶路程+乙车行驶路程=总路程

  110x+80x=570

  190x=570

  x=3

  检验:将x=3代入方程,方程左边=110×3+80×3=330+240=570=方程右边

  所以x=3是原方程的解。

  答:两车经过3小时相遇。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吗?

  小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画线段图的步骤:弄清题意,找出已知与未知,写出等量关系,确定线段所表示的意义,列方程解答。

  强调注意单位要统一,解完方程后要检验,并写出答句。

  【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十七的12~15题。

数学教学设计9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能够(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能够(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

  ),学生能够(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能够掌握……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发展/提高学生……

  3.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4.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景导入等等(具体怎么导,需简单阐述)。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②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方法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③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④小结⑤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5.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

  ——孔子因材施教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老师,听到别人的建议,自己就立刻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应该先问问你的父亲和兄长,怎么能听到别人的建议,自己就立刻去做呢?”

  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冉有同样问:“老师,听到别人的建议,自己就立刻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是,听到别人的建议,自己就应该立刻去做。”

  同样的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两种回答呢?弟子公西华带着心中的疑问,跑去问老师。孔子解释说:“冉有做事谦逊,遇事退缩,所以我让他勇于进取。但是,子路胆大逞强,办事冒失,所以我让他先和父兄商量后再去做。”

  写作角度: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

  ——陶行知喂鸡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写作角度: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巧妙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叶圣陶改文章有一次,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叶圣陶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当父亲指出了可笑的错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

  每改罢一段,叶老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合适,孩子们就跟着他默诵。至善、至美、至诚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像个样儿。说是叶老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

  叶老一边看孩子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从表面上看,叶老是在指导子女练习写作,实际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为人。

  写作角度: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适当的听取学生的想法。

  ——朱熹读书主张“循序渐进”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读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看见满桌的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老禅师的育人技巧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写作角度:教师要善待学生,适当的给学生改错反省的机会,做到以德服人。

  ——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

  头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写作角度:教师对待学生要宽宏大量,努力接纳迷途知返的学生。

  ——孟子休妻

  据《大戴礼记》记载: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大怒,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

  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地回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刚才一推门看……”

  “别说了,我听明白了。”孟母问明了情况,大声斥责儿子说:“这分明是你无礼,不是你妻子无礼!”孟子有些茫然,他不服气。孟母接着解释说:“不是有这样几句俗话嘛:‘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管是进谁的门,都要事先敲一下门,或者大声地咳嗽一声,好叫人家知道有人来了。不能乘人不备,来个突然闯入。这是常人都懂得的礼貌规矩。可你倒好,到你妻子的燕私之处,进门前不敲门,不声不响地往里闯,见了你妻子蹲着,你得赶紧先退出去一会儿,你却还在看,这叫你妻子怎么办?这不正是你无礼吗?怎么能说是你妻子无礼呢?”

  写作角度: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要认为自己事事都对,而是要学会换位思

  教师资格证写作方面的可用素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即历史典故、名人名言、教育理念、热点事例及日常生活。

  一、历史典故类

  历史典故主要是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事迹的总结和概括。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部分的素材相对来说比较多,比如: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越王勾践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2、孔子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

  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看到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把铁杵磨成针。”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李白顿时领梧。从此,他便发奋用功,终于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4、匡衡凿壁借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5、秦始皇坚持自我一统天下;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6、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屈原被逐写有《离骚》……

  这部分的例子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用的也比较多。但是只用这种类型的例子太过于通用,不能够体现你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所以不建议大家通篇都用历史典故类的素材。

  二、名人名言类

  考教师资格证将来是要做老师的,因而必须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建议大家在名人名言这部分也多积累一些教育家的权威话语,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陶行知、杜威、洛克、夸美纽斯、凯洛夫等,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参考。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2、业精于勤而毁于随。——韩愈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4、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5、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6、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7、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8、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9、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

  ——凯洛夫

  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建议大家在平时读书、看报的时候将一些可用的名言摘抄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三、教育理念类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它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因而在备考的过程当中,建议大家多积累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当中。其实教师资格证的各个科目是不分家的,你会发现科目二(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许多知识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比如: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4、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行为的转变——对待学生,强调尊重、赞赏;对待自己,强调反思;对待同事,强调合作;对待教学,强调帮助、引导。6、教师职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7、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8、教育公正——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9、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越高,学生表现越好。以上就是写作素材的三个基本来源,关于热点事例类和日常生活类的素材,我们下次再进行讲解。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

  教具准备:展示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参加什么课外兴趣小组?

  1、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引导出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既喜欢又喜欢或者只喜欢

  师:刚才和同学们聊了你们喜欢的兴趣小组,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中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板书:数学广角)

  二、互动探究

  1、出示例题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

  语文杨明李芳刘红陈东王爱华张伟丁旭赵军

  数学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

  师:同学们从例题当中得到了那些信息?

  师: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人数。

  17人、16人、15人、14人……

  师: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好几个答案?

  师:我们一起来演示了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教师请学生把名字条放到相应的小组里。出现了多余的三个,怎么办?用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试一试。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杨明、李芳、刘红

  3、师生一起互动解决问题后,把得到的信息板书在黑板上。

  4、介绍韦恩图。

  5、教师手指韦恩图每个部分让生说出这个部分表示的意思并相机板书。

  喜欢语文

  喜欢数学

  只喜欢语文

  只喜欢数学

  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

  6、根据这些板书信息尝试列式。

  7、学生汇报列式教师相机板书。

  8+9-3=14(人)

  5+3+6=14(人)

  ……

  8、同学们现在知道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共多少人了吗?

  9、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相互说算理。

  10、回看学生最初汇报的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并评价。

  11、对比韦恩图和统计表请学生评价。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

  语文杨明李芳刘红陈东王爱华张伟丁旭赵军

  数学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教师小结:原来的统计表只能看出喜欢语文和喜欢数学的同学

  而韦恩图不仅能看出喜欢语文和喜欢数学的同学还能看出只喜欢语文和只喜欢数学以及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同学。

  师:我们打开108页,刚才咱们学习的就是108页的内容,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书上110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和第二题。

  四、总结

  师:今天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师:听说过学以致用这个词语吗?就是说学了知识要把它运用到解决周围的问题当中,今天朱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

  作业:运用韦恩图的知识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两个体育运动项目交给老师以备运动会的时候用。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目标1: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历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目标2:引导学生借助分数的意义、份数和数量的对应关系,运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积累运用转化、迁移方法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

  目标3: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成功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分数乘法的学习中,能借助已有知识和几何模型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归纳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分数除法》单元的前2个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再次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都为学生研究、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积累了学习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数除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会有进一步的理解,积累会更加丰富的数学经验。

  三、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分数的意义、份数和数量的对应关系,运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积累运用转化、迁移方法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

  难点: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成功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一、明确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

  二、创设情境,研究除法计算

  1、确定思路,列出算式

  (1)提问:比较谁装得快,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计算三人的'工作效率,依据是什么?

  理解题意,尝试计算

  (1)÷2

  在上节课的研究中我们知道了÷2就是求的是多少。

  (2)150÷怎样计算

  它与前面我们研究的分数除法有什么不同?

  那么150÷又是求什么呢?解决分数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小李3/4小时装了150千克”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根据作答情况,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分析题意,检验作答结果。

  明确:也就是说其中的3份是150千克,4份就是1小时装的千克数。

  请同学们根据理解,自己试着解答150÷

  班内交流:

  追问每一种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说明:这几种计算方法都是在求小李的工作效率,所以可以把这些算使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150÷3/4=150×1/3×4=150×4/3=200千克)

  计算÷

  回忆,我们是怎样研究150÷的计算的?

  请你仿照上面的方法和步骤,尝试解决÷

  归纳:这几种算法都是计算出了÷的商,所以也可以用等号连接算式(板书):3/25÷2/5=3/25×1/2×5=3/25×5/2=3/10吨=300千克

  现在问题解决了吗?

  问题解决后我们再回过头看看一看刚才研究的两个分数除法的计算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说一说:一个数除以分数怎样计算?

  再联系上节课研究的分数除以整数,现在想想可以怎样概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阶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一)基础练习

  1、填空。(略)

  2、选择。(按点2)

  教师追问错因

  3、计算。(按点3)

  根据统计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计算(2)的练习。

  (二)提高拓展

  [说明:图片3]

  四、总结提升,谈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比赛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拿出课堂作业本帮助你)

  2/3×3/2 2×1/2

  8/11×11/8 1/10×10

  7/9×9/7 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生: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二、 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三、 研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倒数,现在我们就帮这些数找一下他们的倒数朋友吧! (师读生写)

  3/2 7/9 15 1 0

  把他们的倒数朋友写在作业本上。(师巡视,找两名学生板演)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些数的倒数的?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师板书找倒数的方法)

  师:15是整数,怎么办?

  生:15=15/1,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1/15

  师:1呢?

  生:1=1/1,所以1的倒数还是1(师板书)

  师:0有倒数吗?(出现2种答案,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讨论完了,那0到底有没有倒数呢?

  生:没有

  师:理由呢?

  生:0不能做分母,0乘任何数都得0(师板书)

  师:找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就是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板书)

  四、 总结收获、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找倒数,现在请你做主考官,你说一个数,找一个同学说它的倒数

  师:大家掌握这么好,总结一下学的知识吧。

  师:想不想再挑战一下

  生:没问题

  师:好,那就带着这份自信认真完成,做完小学数学作业本第11页

  五、 拓展、提高(由于练习时间长,这个环节课后做了补充)

  师:老师这有2个疑问,能不能帮助老师呀?帮老师求他们的倒数,老师出示小数和带分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倒数》,对倒数的认识,学生印象深的是“分子与分母颠倒了位置”而不是倒数的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所以在课堂学习时,我从分数的倒数引入,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倒数外在表现形式确实是将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然后提问乘积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理解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

  对“互为”一词的理解,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学习“倍数”概念时,已经接触“互为并不是指一个数,而是两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当时花了很多的时间练习谁和谁互为倒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进而理解。

  然后提问:整数没有分子和分母,那么整数是否有倒数呢?如果有的话,你能举例说明吗?在学生掌握总结出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后,再提出两个特殊的整数的倒数的研究,通过集体讨论,加深了学生对“1”和“0”倒数的认识。同时也将倒数的认识引向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

  在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让学生讨论过多,求倒数的方法,我只是口述,应该板书,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时间没有掌握好,本打算练习后讲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求法,但由于时间没有分配好,最后没有提及,课后才进行补充。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学生身边事例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每格表示两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过程:

  (课前激励,暗含统计知识。)

  师:同学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么多水果粘贴,只要你上课遵守纪律、勤于动脑、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就会得到一个作为奖励。最后我们还要比一比,哪个小队得到的最多,哪个小队就是今天的胜利小队,会得到这个最大的苹果,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设计意图:把粘贴作为评价各小队的依据,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协作意识,同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确实无处不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几位动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是谁呢?一起来看看吧!(电脑出示:猴子、松鼠、梅花鹿、熊猫。)

  师:有哪几位小动物来了?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

  师: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喜欢哪只小动物的人最多?最受欢迎的小动物会给我们表演节目,你们想看吗?

  师:我看这几只小动物都挺可爱的,怎样才能知道哪只小动物最受欢迎呢?(生回答方法。)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说的方法其实就是统计的方法。(板题。)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来到课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哪只小动物的人最多,行吗?

  师:那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来对全班同学进行统计,好吗?

  (每组发一张调查表、统计表、统计图。)

  师:在统计之前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看大屏。

  (电脑出示:建议:1.统计之前,小组成员商量一下分工。如:询问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2.询问同学时应该有礼貌。3.把统计的结果整理后填入统计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分工合作、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2.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的?统计的结果怎样?(组长汇报,教师板书填表。)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一些?

  【设计意图: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通过这些方法的对比,学会优化方法,体会出画“正”字的统计方法更为直观、准确。】

  3.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统计出了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张统计图,请每组同学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完成这张统计图吧!遇到问题随时提出来。(出示空统计图规格为9×9。)看哪组涂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由统计图格不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合作涂格,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统计图?(结合学生汇报,完成统计图其他项目。)

  4.结合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电脑出示:每格表示1个数量和每格表示两个数量的统计图进行对比。)通过同学们的统计,知道了我们班喜欢××的`人最多,还知道了在统计图中,一个格不只可以表示一个数量,当统计的数量较大时,还可以表示两个、3个,甚至更多。你们可真了不起!现在就请最受欢迎的××来为你们表演节目吧!(播放小动物录像。)

  师:节目好看吗?你们现在可真幸福,可以看到那么多制作精美的动画片,不过可不能因为看动画片而耽误学习,对不对?

  练习1

  师:节目好看吗?你们现在可真幸福,可以看到那么多制作精美的动画片,比如这几部动画片你们一定看过吧?(大屏出示:4部动画片名称。)

  师:老师也想没事的时候看一看。那么,先看哪一部好呢?

  师:这样吧,同学们喜欢哪部动画片的人最多,我就先看哪部。那我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还是请你们帮老师统计一下,好吗?

  师:不过这次能不能想一个快一点的方法呢?

  2年4班学生喜欢动画片统计表

  电脑显示:

  统计结果:我们班一共有( )人,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最少。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生完成统计图。)

  师:谁认为自己的统计图完成得比较好,可以拿到前面来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练习统计,体会统计的作用,了解当现场人数较多时用举手的方法比较好。】

  练习2

  师:同学们,我们林业局的休闲广场已经建好了,大人孩子又多了一个健身娱乐的好地方,你们都喜欢玩哪些健身器材呢?

  电脑出示:2年4班同学喜欢健身器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所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并把它制成统计图吧

  师: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可是,同学们看——(播放健身器材被毁坏的录像。)有些小区的健身器材被人为破坏了,看到这些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是爱护公共设施的好孩子。

  师:同学们,你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哪个小队是今天的胜利小队呢?请各小队赶快统计你们小队获得了多少个水果粘帖。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就让我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继续去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好吗?

  大屏出示:请你实践:1.全班同学一天内看电视的时间统计表。2.你们家一周内使用塑料袋的统计表。3.选一件你感兴趣的事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机会,感受统计知识的实用性。】

  四、全课结束

  师:这节课4位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学习了统计的知识,让我们和它们说再见吧!

  反思: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课前激励环节,意在渗透生活中的统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涂统计图时,学生根据原有认知自然采用一格表示一个数量的方法,结果发现格子不够这个问题,从而主动地从想办法解决问题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课的导入,再到练习题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设计14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这一部分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提出问题。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熟悉两种不同型号自行车的图片,直接提问“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的研究。

  2、分析问题。教材分两步呈现。首先,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问题的场面,提出了两种方案。

  一,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

  二,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接下来,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第二个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过程。学生想到如果只凭观察是数不清的,要通过更精确的方法找出答案。学生根据“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判断出: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从而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首先,学生根据分析问题得到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接下来,学生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再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4、汇报交流。各小组展示并解释各自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再对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二、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教材先介绍了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接着提出问题“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再呈现学生“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代入数据、求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通过一个问题“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引导学生对各种速度的产生进行深入的解释。

  【学情分析】

  虽然12岁以下的儿童不允许骑自行车上路,但是很多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会了骑自行车。他们对自行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前后齿轮大小不同,齿数也不同,用链条将前后齿轮连接起来。自行车的前后齿轮肯定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由齿轮带动的前后车轮走的距离是一样的。学生可能对前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有个大致的结论。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会将自己的理论进行定性的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思考方法,并加深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普通自行车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轮齿数与它们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普通、变速自行车实物、测量记录表、磁力扣,指定部分学生课前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普通自行车实物。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以疑激趣。

  大家知道这辆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1)交流讨论,提出方案。

  方法一:蹬一圈,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

  方法二:通过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师:请学生汇报预先测量好的数据。

  学生汇报的数据各不相同。

  师:学生汇报的数据各不相同,说明直接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我们还可以应用多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计算得出蹬一圈能走多远。

  (2)找到关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上是谁转动的圈数?(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上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学生合作,观察填表,同时转动自行车的踏板,探究前后轮的转动规律。

  踏板转一圈,是不是自行车的车轮转一圈?

  生:不是,踏板转一圈,只是前齿轮转一圈,自行车走的路程跟后齿轮转动的圈数有关。

  教师慢慢转动自行车的踏板,学生观察前后轮之间的传动关系并讨论。

  生: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

  师: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前齿轮转动一圈的长度就是链条走过的长度,后齿轮也要转动同样长度。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就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与转动的乘积。

  板书: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师:前齿轮转1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表示?

  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推理说明。

  教师板书:前齿轮齿数×1=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后齿轮转数=《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小结阶梯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车轮周长

  (3)搜集整理数据,代入模型求解。

  师:请大家把这辆自行车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以及车轮半径填入表格,并代入我们得出的相等关系式,求出答案。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1、出示变速自行车实物。

  师:仔细观察,这辆自行车分别有几个前齿轮和几个后齿轮?请分别数一数,填在书上的表格里。思考:可以组合出多少种不同的速度?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顺利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师:蹬同样的圈数,自行车走的距离和哪些数据有关?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一定能有所发现。

  学生独立填表格,交流讨论前、后齿轮数比和自行车走得距离的关系。

  学生汇报:当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的比值最大时,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厘米。

  (1)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吗?

  (2)小刚家距离学校大约1000米,他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学生自主解答,指名汇报交流。

  2、自行车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变速自行车的发明大大解决了我们面对不同路况的需要。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不同的路段,你觉得在上坡时应该怎样搭配前后齿轮才省力?下坡时应该怎样搭配更合理?请大家在课外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五)课堂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组整理回顾本周学习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5题。

  (1)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角色搭配的组合数。

  2、出示练习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取法。

  (2)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3)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1)同桌讨论,说一说可以通多少次话?

  (2)生独立用线连一连。

  (3)集体汇报交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然后集体交流。

  2、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第8题,然后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数学乐园A教学设计04-10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20

数学面积的教学设计08-19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13

数学《跳绳》教学设计06-20

数学教学设计(热门)12-06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