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7 04:20: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春节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教学设计

春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3、以文带代文,学习《除夕》《本命年的回想》《青玉案·元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的“除夕”“十五”这两个日子,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引入新课

  美好古老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的地方节日中蕴含着一份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种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再次走进《北京的春节》一课,去体验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二、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这一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五、十九”六个日子,在这六个日子里,作者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四个日子。这样写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让人读了感觉清楚明了,重点突出,如果面面俱到,会让人感觉文章非常臃肿,让人读着不够轻快明了。

  2、复习回顾课文内容3、总结写作法宝一: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三、在美读中悟情,在悦写中提升

  1、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作者描写最详细的四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读读,体会写法,加以批注。

  2、反馈交流:

  (1)学习“除夕”部分

  ①教师总结读。

  ②围绕中心句强调读。

  ③本段中心句:除夕真热闹。在作家老舍的笔下除夕夜是热闹的,那在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地区除夕夜又是怎样的呢?

  ④以文带文:

  A、斯妤《除夕》 B、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⑤比较三两位作家笔下的除夕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都写出了除夕夜的红火喜庆,都采用了总分的写法。

  不同点是描写的侧重点不同,描写的角度不同,一个抓住了热闹、一个抓住了忙碌,一个抓住了欢乐而又庄严,然后从各方面围绕重点去写。

  ⑥总结写作法宝二: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⑦朗读地方节日特色范文。

  ⑧学生课堂练写。

  ⑨分享交流、评价。

  以上是我们交流学习的除夕部分,现在我们来学习“十五”部分,如果说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那什么又是元宵节的高潮就是灯了。

  3、学习元宵节部分。

  (1)换词朗读: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都是玻璃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都是牛角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文中的一律、清一色、通通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都换成“都”,感觉怎么样?

  (2)比较换词的效果,总结写作法宝三: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汉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或词语来表达。这样可以避免言语呆板枯燥,也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当然文中妙不可言的美文表达还有很多呢。

  (3)朗读感悟

  这妙不可言的是回环反复的美——大人赏灯: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妙不可言的'是简洁流畅的美——小孩玩灯: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妙不可言的是留白遐想的美——吃元宵: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元宵节是这么的美好快乐,那么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元宵节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以文带文:《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教师诵读译文,学生读原文。

  简析助理解:在这首词中的元宵佳节之日作者都描写了些什么呢?有马、有车、有灯、有人。那马、那车、那灯、那人、何其美哉!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让人回味无穷·······一切的美好都会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这份回味无穷和本堂课学到的三大写作法宝完成课后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巩固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

  2、背诵《九月十日即事》和《鹊桥仙》。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腊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小年除夕总分写法条理清晰初一十五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十九

春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

  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

  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

  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

  诗歌: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同学们,这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

  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骆驼样貌》,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貌》、《四世同堂》便是描述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资料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先生自读课文。

  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词,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作者写了春节期间哪些重要的日子?

  2、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机正音)

  (1)读下列词语:

  略

  (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初旬

  腊月

  除夕

  守岁

  天桥

  3、读完课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祥和等

  4、讨论交流:课文描述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三、再读课文,感受过年的味道。

  1、北京人的春节过得又热闹又喜庆。此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年的味道,能找到哪些年的味道?

  2、从描述爆竹的文字中感受年的味道。

  儿童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天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3、从空气中到处飘荡着食品的香味感受过年的味道。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又甜又粘的糖;腊月二十三那天,还要把肉、鱼、鸡、青菜、年糕什么的准备充足;除夕夜,家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

  4、人们过年的时候快乐吗?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大事,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大事。家家忙过年,人人都欢喜。孩子们能够尽情地吃、玩、乐,大人们也是忙着准备过年吃的、穿的、用的,还有逛天桥、逛庙会、听戏、做灯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由此能够看出人们过年时的情绪是多么快乐。

  四、展示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优美的部分读出来与大家共赏。

  五、布置作业

  1、文中有许多描述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2、抄写下列词语。(积累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春节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春节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习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春节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趣味说话。

  1、同学们,大家都带来了很多资料,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现在,我们按照资料内容的先后顺序展示交流。请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代表。

  2、学生活动:

  一个同学展示了奶奶泡得腊八蒜的照片,并对奶奶泡腊八蒜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奶奶从腊月初八那天就忙着泡蒜了。她先把蒜剥得光光的、白白的,再放进罐头瓶子里,然后往瓶子里倒醋,再盖上瓶子盖。半个月过后,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教师及时表扬,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的现象。)

  几个同学展示了除夕晚上放花的照片,一家人包水饺的照片,看春节联欢会的照片,门上贴着春联的照片。我随即指导观察,建议大家仿照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了说话练习:到了除夕可真热闹。下午,爸爸在我家的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在放礼花。礼花太漂亮了,一会儿是红颜色的,一会儿是绿颜色的,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灿灿的星星。五颜六色的礼花不断的升上天空。鞭炮声日夜不绝。妈妈和奶奶、婶婶在包水饺,连小妹妹也来帮忙。八点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一部分学生展示了唱大戏、舞狮子等图片,我把这部分作为一组,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练习说话:过了初六,春节的高潮就到了。许多艺术团都来到街上演出。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唱大戏的,有玩杂耍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丰富多彩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潜能被激发起来。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练习书写。

  1、本课有九个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规矩”。同学们闭上眼睛,眼前能浮现出这两个字吗?其余的七个字你觉得那些字较难写?谁愿意做小老师,指导这几个字的写法呢?(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难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生互动,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

  2、学生练习书写、组词。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好写的字可少些或不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效率。)

  三、拓展练习: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

春节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造文境。

  二、反馈词句,悟言韵。

  1.检查字词预习状况。

  守岁残灯末庙天一擦黑

  掺和榛子风筝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1)理解第一组词语的意思。

  (2)读出第二、三组词语的味道。

  2.练读段落,感受老舍语言的北京韵味儿。

  三、初品年味,感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热闹、喜庆。

  3.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在这段时间里,老舍先生写了哪些节日风俗,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感受

  4.汇报交流预学单上的表格。

  5.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所写。

  (2)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

  四、摩挲除夕,习文法。

  1.走进除夕段落,透过品读词句、链接资料、情境练说等方式感受热闹。

  重点品句一: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1)学生交流感受。

  (2)播放过去老北京叫卖春联、年画的吆喝声。

  (3)生读对联,感受人们对新年完美生活的向往。

  (4)出示年画,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寓意,感悟人们的对新年完美生活的祈盼。

  重点品句二: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1)学生交流感受。

  (2)抓重点词“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引导学生读出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及回家的坚定。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话:在外边做事的人为什么千辛万苦地赶回家吃团圆饭。从而体悟中国人过年的情结啊。

  2.引导学生发现本段的写作特点和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

  (1)写作特点:作者就是从香味、色彩、声光、情结这几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浓浓的年味。

  (2)语言风格:简洁、朴实。

  3.情境引读第七自然段。

  4.辐射全篇,在其他的语段中进一步体会老舍俗白的语言风格。

  预设: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民间俗语”,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样朴素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读起来,就好像拉家常一样亲切有味。

  五、比较阅读,赏文风。

  1.比较阅读斯妤所写的《除夕》片断,思考两篇文章在年俗、年味、言味这几方面的不同。

  2.分小组学习交流。

  3.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年味,言味

  热闹,京韵

  喜庆,俗白

春节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春节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春节的快乐,激发对春节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体会春节的快乐、热闹,感受孩子们盼春节、爱春节、挽留春节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1、生字词语卡片。

  2、板书课文的小黑板。

  学生

  1、了解自己家和周围的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2、复习学过的.儿歌《看红灯》。

  3、收集《春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快放寒假了。寒假中,有一个盛大的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2、看来,大家都挺喜爱春节的。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春节的课文。一起读课题:29《春节,你不要走》。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课文,听准字音,边听边想:文中的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2、喜欢这一课吗?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感受感受春节的美好。

  3、课文中有很多带红色小帽的汉字娃娃,请你去点点他们的名字,再认一认你们勾出的词语朋友。

  4、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认读生字,齐读生字。

  (2)双人火车认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价。

  (4)齐读课文。

  三、美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由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段,读后问: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伺机学习课文。

  (1)说第一句: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人们想过春节?(终于、盼)读出盼望的语气。

  (2)说第二句:老师从他刚才的发言中听到了三个最,你们听到了吗?是哪三个最?(最大、最快活、最热闹)是呀,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的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互相拜年,互相祝福。让我们拿起书来,齐读第二句,读出对春节的喜爱。

  (3)在你的心里,春节还是什么样的节日?请你用书上这是节日的句式说话。

  3、学习第二段。

  (1)在这么重要的一天,人们都干些什么呢?默读读第二段。

  (2)指名回答(学生哪一句,就学哪一句) 说挂红灯、贴春联:过年了,挂红灯了,你可别忘了背诵儿歌《看红灯》。一起来背一背吧。人们都贴了什么春联?能背一幅吗? 说吃饺子、吃汤圆:过年时,你们家还吃什么?(腊肉,香肠)哦!还有这么多好吃的。怪不得书上在吃汤圆后用的是表示还没有说完。 说扭秧歌等:这是春节的庆祝活动,(看插图)瞧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正在舞龙灯呢!

  不过春节的庆祝活动还很多,你能说一说吗?(放焰火、点鞭炮,拜年等)所以书上加的是 说敲锣打鼓:现在我们把桌子当锣当鼓,大胆地敲起来吧!(学生活动)咚咚咚,锵锵锵,新年的锣鼓声报告春天来到了。

  (3)春节有这么多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大家一起读最后一句。

  (4)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感受春节的快乐、热闹。

  4、学习第三段。

  春节真好!春节真好!要是天天都这样就好了。可是要春节过完了,我真舍不得春节离开,让我们大声地说一声:春节呀,你不要走!

  四、总结全文

  听了你们大声地呼喊,春节一定会走得很慢很慢,让你们多吃吃汤圆,多看看扭秧歌,多和即将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老师希望你们的每一个愿望,每一声祝福都能实现。

  五、课外延伸

  孩子们,我们中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那些节日人们是怎么过的?你们可以问问家长,查查资料,如果你知道了,可别忘了告诉其他小朋友。

  板书设计:

  最大 最快活 最热闹

  29 春节,你不要走

  好看的 好玩的 好吃的

春节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2、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4、 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1、 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2、 把课文读通顺,3、 提出自己的.问题。4、 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二、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2. 认识生字,3. 理解词语,4. 了解课文大意。5. 检查学习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指2. 名3. 认读词语。4. 开火车读课文,5. 师生共议。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5、 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三、课外延伸: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语文活动:一、“开卷有益”:《过年》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三、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春节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必须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资料,开展以下阅读实践:

  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

  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5.透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一、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但是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明白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效果、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交流。

  2.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二)交流汇报。

  1.认读生字新词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指导书写:熬榛

  2.读准字音

  蒜suàn)瓣栗(lì)子风筝(zhēmg)

  3.读准多音字。

  当铺(pù铺(pū)路

  4.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5.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课件出示表格)时间风俗习惯

  (二)生汇报填表资料,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生答。(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受

  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就应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状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状况。

  五、美读课文,加深体会

  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学生美读全文,播放音乐。

  六、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齐拍着手,来读一读这首童谣。(出示课件)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作业

  课后搜集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也写一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附:《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课前预学单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这天我们将跟随著名语言大师老舍一齐去看看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相信你们必须会有许多相同的感受,让我们一齐走进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吧!

  一、1.大声朗读。读了(遍,我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了。

  2.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段落是(,我要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二、我来学习字词:

  1.我来读:这些词语我都能准确认读。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2.我来写:生字我都会写了,我要给大家个性提醒的字是

  3.我来理解词语:

  在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不懂的请你想办法解决他们。

  三、我来理解课文:

  读了课文我们必须明白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让我们一齐来填表吧!

  (表格附在后面)

  四、我来提问: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读了课文后我想与大家一齐探讨研究的关于学习上的问题是

  五、我来搜集资料:

  搜集作家老舍的资料;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散文。各地春节习俗等。

春节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湖南湘教版第七册第十一课音乐欣赏《春节序曲》P51

  教材简析: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是李焕之创作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具有浓郁民族音乐特色的西洋管弦乐曲。作者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题,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春节序曲》体验与感受过春节热闹的场面。

  2、通过聆听《春节序曲》,体会乐曲的情绪,熟悉主题旋律。

  3、通过学生的参与欣赏,初步分析作品的结构,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创造性地参与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

  能在乐曲中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节奏、速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绢花、打击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歌曲《欢乐中国年》师生随音乐节拍拍手,动一动。

  师生问好

  介绍乐曲作者和创作意图

  1、聆听乐曲《欢乐中国年》,随音乐放松(课件)

  2、聆听

  通过多媒体,播放欢快的歌曲,既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引出了过新年进入课题。

  了解作者和作品取材,创作意图

  二、初听音乐,感受乐曲情绪

  1、听全曲

  提出问题:

  仔细听一听这首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们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1、 聆听

  2、回答听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归纳出对乐曲的总体印象。

  三、复听音乐,划分段

  1、复听全曲,提出问题

  为什么呢这样划分?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仔细在感受一下为什么划分为三部分。

  1、 生听后回答,说说划分的理由

  2、再次感受

  通过听、分析、讨论、等方法感受和理解音乐。感受乐曲浓郁的民族风格。

  四、分段欣赏,感受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及所表现的情绪方面的不同以及了解乐器的演奏。

  (1)聆听第一乐段

  提出问题:下面一起来听一听第1乐段,你觉得这个乐段的情绪、力度和节奏是怎样的?(播放一段乐曲)

  你觉得这么热闹的场面如果用图画来表示你觉得用什么颜色最好?生:

  红,粉。

  师:

  如果用线条表示呢?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画一画

  (2)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旋律

  提出问题:第一乐段听完了,接下来我们在来欣赏第二乐段,听一听这一乐段的旋律跟第一部分由什么不同。(播放二乐段)

  这一段的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那么听到这一段的乐曲,你仿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这段用线条表示的话,你觉得用什么样的线条好合适呢?

  5、哼唱主题

  (1)师范唱

  (2)用da哼唱主题

  6、我们刚才哼的`主题出现了几次,分别用什么乐器演奏。让我们再听一遍。

  双簧管、大提琴、小提琴

  7、学走秧歌步(跟主题走)

  这么美得旋律老师忍不住想跳一跳秧歌舞了,你们想不想学一学。

  秧歌的基本步伐叫:

  四方步。

  (师示范:

  1、正面一遍,背面一遍 2、分解动作两遍 3、加快速度两遍 4、播放音乐原地来一遍)

  8、跟着音乐走秧歌步 (第一次女生走,第二次男生走,第三次大家一起来,在跳的过程中用da唱模唱旋律)

  1、 聆听,说一说

  2、 感受

  3、 画一画

  4、 聆听

  5、 想象

  6、 画一画

  7、 唱一唱

  8、 认识乐器

  9、 律动

  11、全体同学合作

  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其情绪。

  利用比较法加深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音乐。

  通过了解作品,认识管弦乐队中的乐器,并通过“秧歌”来参与、感受音乐。

  (五)欣赏第三乐段

  提出问题:请你聆听这段音乐,边听边想,这一段和我们刚才听到的哪一段相似,又有什么不同、情绪是怎样的?你是怎么听出来的?你有何联想?

  2、小组合作表现作品

  1、 聆听

  2、小组合作

  帮助学生记忆各段音乐主题,理解乐曲情绪的变化发展。掌握复三部曲式结构的知识。

  全体学生参与,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

  (六)师小结(再次听赏全曲)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春节序曲》这首乐曲它不光适合春节,在各种喜庆的节日我们都可以用到它。比如奥运会,世博会等活动,让我们在这喜庆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课吧,同学们再见!

  再次听赏全曲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喜庆节奏欢快的歌曲,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也能很好引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说说过年的习俗等,使学生即欣赏了乐曲,又了解了过年的各种习俗,更加热爱生活。

  这堂音乐课以欣赏为主,“动”、“听”结合。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理解音乐,我采用了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一、用不同的打击乐、律动来表现音乐的分句。从仔细观察教师的表现,到亲身体验音乐乐句的不同表现,学会分析音乐段落,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二、课堂交流,及时巩固了课堂教学,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检查了学习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通过“组织教学”、“情景导入”、“主题音乐学习”、“知识拓展”、“体验表演”、“课堂小结交流”六个教学环节,一步一步走进音乐。从感知到进一步的体验,再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但能表现音乐,还能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

春节教学设计11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根据学情而定)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样过的?说出各个时间段都有些什么习俗。(参见上节课的表格)

  二、了解其他习俗,体会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除夕那一天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爆竹声声迎新春,对联条条庆春来,家家团圆共守岁,红红火火过大年。那么其他的日子呢?其他的日子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其他节日又能体会到怎样的年味儿,旁注在书中。

  交流反馈,点明每个日子独有的滋味,穿插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全城休息体现出悠闲。

  庙会里应有尽有,大家爱逛庙会体现出富足祥和。

  比赛不为争第一体现出闲适随意。

  小结: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顿大餐,那么初一就是随意小点了。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无虑的悠闲。

  元宵: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体现出喜庆。

  小孩放花炮体现出热闹。

  必须吃元宵体现出幸福温馨。

  小结:相比较初一的闲适随意,元宵则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个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小孩子欢天喜地又吃又玩的日子,这是一个全家团圆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腊八:家家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且讲究,体现了一份隆重。

  小结:春节的帷幕就是在这一天正式拉开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讲究体现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腊月初旬到除夕:孩子们准备过年,体现了隆重,热闹,欢喜。

  大人们忙乱体现了隆重,喜庆。

  腊月二十三:喜庆。

  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忙碌,隆重,充实。

  残灯末庙:冷清,回复往日的平淡。

  三、理解详略

  1、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习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习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体现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过年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写过年的?

  浏览阅读链接中的两篇文章,联系课文从作者对过年的情感、选材角度、语言特色三方面去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具体理解见教材分析)

  从而体会课文语言多用短句,客观描摹为主,但蕴涵着老舍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五、理解习俗之本质。

  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习俗,老舍和斯妤却仍然那么喜爱?

  小结: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忙碌了一年,能在一个重要的节日里,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得好,玩得好,过得好。

  讨论:你该如何看到我们宁波过年的习俗?甚至其他节日的习俗?

  明确:无论什么习俗,背后都有人们美好的祝愿,要理解并尊重。

  六、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想要查找的民风民俗

  交流想要查找研究的内容,引导查找同一内容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内容:节日习俗;婚嫁习俗;民居习俗;饮食习俗;起居习俗;服饰习俗;育儿习俗;养老习俗……

  方法:询问长辈;上网搜索;阅读书籍……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2、从喜爱或抵触中选一个角度,写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字数不超过250。

  3、阅读《北京的春节》原文,推荐阅读老舍儿子选编的《老舍讲北京》。

  4、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查找资料,最好有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资料。(此作业可慢慢完成,一直到习作前才结束。)

春节教学设计12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根据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个生字并会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

  3、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五)、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

春节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春节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1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除夕以前

  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课件出示:(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点击课件:相应变色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放音乐

  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

  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图片+声音)

  3、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板书:详、略

  2、学生举例。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春节教学设计15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唱歌谣想春节,和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4、出示本节的课的学习目标。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述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资料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资料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资料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资料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能够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十分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述得如此风趣。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3、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述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样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简单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简单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述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完美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述的四个部分资料,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完美,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述。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能够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述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春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9-04

教学设计01-14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泉城》教学设计04-09

《穷人》教学设计07-22

灯光教学设计07-25

母鸡教学设计04-29

《种子》教学设计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