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2 13:20: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司马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读多音字“得”,理解“花园、小心、没有、石头、用力”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完成课堂练习1、2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13课 《司马光砸缸》(板书课题。)

  司马光是古时候得一个人的名字。姓司马,名光。看老师写这个“光”字(边写边书空)。阳光、灯光的“光”就是这个光字。

  什么叫古时候呢?古时候就是很早很早的时候。看,(课文插图)这就是小时候的司马光,他的衣服、头上的.打扮和我们现在是不是不一样?“砸”,用石头等东西敲破叫“砸”(动作表示)。“缸”,(看图)用来盛水的叫缸。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小朋友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讨论:这篇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在句子中的意思。找出难读、难写、难懂的字词。

  四、教学生字词。

  (一)教学生字。

  1、认读生字,注意“心”字是前鼻音,“块、光”是三拼音。

  2、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情况。

  指名分析:“心、没、块、用、破”的字形。 指导认识“月、石”两个新偏旁。

  3、指出不懂得词语进行讨论。

  (二)出示带读字。

  si za gang hai hou diao bie 司马光 砸缸 孩子 古时候 掉 别的

  huang na na han jiu po liu

  慌 了 拿起 那口缸 喊着 就 砸破 流出来

  (de)jiu

  得 救

  1、指名读准音。(注意指导读准多音字“得”)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注意联系课文。)

  五、指名逐节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比较下面两组字的音、形、义有什么不同。 力---办 皮---破 友—有

  七、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

  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堂作业

  3、4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新词。

  二、讲读全文。

  1、指名读全文。

  2、哪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板书:掉到大水缸里)

  3、齐读第二节。

  4、当一个小朋友掉大水缸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怎么样?(板书:都慌了)

  5、他们为什么会慌呢?(缸大水深,小朋友个子小,掉到大水缸里要淹死的。)

  6、图上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其他小朋友都慌了?(让学生看图说说)

  7、课文中那些词语说明小朋友们多慌了?(板书:叫、喊、跑、找

  8、用慌张的语气齐读第三节。

  9、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怎么样?(板书:没有慌)

  10、当时司马光心里会怎么想呢?(司马光心里会想:小朋友掉进缸?拿块石头把缸砸破,让水流出来,不就可以把小朋友就出来了吗?)

  11、书上哪一节是写司马光砸缸救人的?

  12、指名读第四节。出示小黑板:司马光( )起一块石头,用力( )那口缸。这两个括号里该填哪两个字?(板书:拿、砸)“拿”和“砸”这两个动作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司马光是怎样砸那口缸的?(板书:用力)什么叫“用力”?(用足力气)谁能做一个用力砸的动作?

  13、司马光拿起石头,用力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结果怎么样?(齐读最后一节)(板书:得救了)

  14、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与别的小朋友哭着、喊着去找大人的办法,那种好?为什么?

  15、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一个孩子,你从这件是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沉着、镇定、会动脑筋的孩子。懂得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意外的事情,也不要慌张,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16、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口头组词:光、朋、友、心、用、力、破。

  2、抄写词语:古时候、小朋友、花园、小心、没有、石头、用力

  四、作业。

  课堂作业第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听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答课后第2题

  3、口头填空。

  一个小朋友( )到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 )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用力( )那口缸,几下子就把水缸( )了。掉到大水缸里的小朋友( )了。

  二、指导朗读。

  1、回答问题,结合练读。

  (1)“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这时情况危急,这句话该怎么读?

  (2)那部分课文些别的孩子都慌了?谁能用惊慌、着急的语气读这几句? (3)司马光“没有慌”三个词要读的重一些,“拿起”、“用力砸”要读的有力,表现出司马光的机智、果断。

  2、指名练读,小组读、集体读。

  三、复述课文。

  1、找出与这三幅课文插图相对应的课文。

  2、看投影或看课文插图复述课文。

  3、集体评议。

  四、总结。

  这篇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司马光离开我们将近九百多年了,他小时候不但聪明、机智、遇事不慌。小朋友们也要想他那样,遇到危急情况不要慌,要动脑筋,想办法。

  五、作业。

  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六、板书设计:

  13、司马光砸缸

  小朋友 司马光

  都慌了 没有慌 掉到大 叫 拿

  水缸里…… 喊 用力……得救了

  跑 砸

  找

司马光教学设计2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摘自《宋史》,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救同伴,表现了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为学生这个单元的习作提供了一个范例。

  2.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既提出了朗读目标,也指出了教学的方式方法。“跟读”是一个比较快而且容易达成目标的教学方法,但也有其缺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初步跟读的基础上,还是需要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停顿。

  3.课后练习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既提出了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目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又指出了达标的方法兼过程目标“借助注释”了解句意,指明了教学程序的安排。因此,讲故事适宜安排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知道了解为什么这样停顿的之后。

  4.课后练习题3,关键是学生交流后老师的小结,从而使学生初步对文言文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学情分析:

  1.课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首次接触这种文体的语言。因而,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古代书面语学习而言,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他们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以及古代的名人名言,这些古诗、名言,在语言上与文言文是有相同之处的,这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2.借助一定的条件复述课文或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借助注释说说古诗句的意思,这些训练,学生也已有过多次的实践,这同样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司”等5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司”等7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跟读和了解句子意思,正确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司马光的故事,了解完整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的要求。

  4.通过和同学交流,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文的不同。(以单音节词为主,有的词的意思与现在的不同)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司”等5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司”等5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导语:通过对第八单元导读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课文。我们学习的课文《掌声》,谁能记得课文表现了同学们和英子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对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同学们关爱、尊重他人和英子微笑面对生活的美好品质。那么,谁还记得这个单元的两个主要学习目标呢?(指名回答)是的,这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课文,努力达成单元的主要目标。那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谁的美好品质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24司马光(“司”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

  提问:通过课题,你知道课文要表现谁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预设:通过课题,我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二)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司马光是谁呢?(PPT出示司马光的图片,简介复姓司马和司马光。资料见《教师用书》。)那么,课文讲述了司马光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了有关的练习,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

  (一)指导预习

  1.导语: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人写的文章,在语言上,与我们学习的其他课文有所不同,但与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读到的古人的名人名言是相同的,比如,很多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利用读懂古诗和古人的名人名言的方法来读这篇课文。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借助注释,思考: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简单说说。)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司”“持”。

  (3)“跌、弃、持”口头组词。(注意引导组与课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的词)

  (4)PPT出示会写字词“庭院、登山、众多”复习认读。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其中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事情。

  2.小结:这篇文言文课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完整清楚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事情,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初读这篇课文,同学们借助注释,就粗知了课文的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并把课文读正确了。

  三、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但是,这篇课文的朗读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朗读有什么异同?怎样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谁还记得朗读除了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注意什么的停顿吗?(指名回答。预设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对了,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子中间以词语或短语停顿,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的要求与我们学过的课文的要求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差异,所以读起来,会感觉又不一样。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感觉。

  出示任务:留心听老师朗读课文,在课文停顿的地方画上“/”。

  用较慢的速度朗读两次,朗读的停顿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反馈指导。

  PPT出示朗读的停顿,订正是否这样画停顿。

  3.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跟老师读课文。

  用较慢的速度带读两次,再用正常速度带读一次。

  4.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指名二、三个朗读后齐读课文一次。

  6.出示任务:对比以前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停顿,同桌交流一下,这篇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的停顿有什么不一样?

  7.反馈指导。

  预设:

  以前课文句子中间的停顿是没有一个字就停顿的。

  四、了解句子意思,通顺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导语:以前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都是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汉语言多是使用双音节词语或多音节词语,即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词语,朗读时候,句子中间的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但是这篇课文朗读起来,句子中间的停顿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呢?我们把课文的句子变成现代的语言,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能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出示任务: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说一句意思后,PPT出示意思;与课文句子比照着朗读。)

  预设:

  群儿/戏/于庭:(司马光和)几个同伴在庭院玩游戏。(板书:戏于庭)

  一儿/登瓮:有一个同伴爬上大瓮。(板书:登瓮)

  足跌/没/水中:失足跌入大瓮沉没在水里。(板书:没水中)

  众/皆/弃去:其他的同伴全部不管跑掉了。

  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举起石头击打大瓮使大瓮破了一个大洞。(板书:持石破之)

  水/迸:(大瓮里的)水涌了出来。

  儿/得活:那个同伴得以活命。(板书:得活)

  提问:了解了句子的意思,通过比照着朗读,你知道为什么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吗?(指名回答。预设: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是因为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语。)

  3.小结:是的,文言文多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即很多单音节词,因此朗读文言文,除了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格外留心句子中间的停顿,以词语或短语做停顿单位,不要读破句子。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你能不看着停顿,能正确通顺流利朗读课文吗?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朗读,师生评议。

  5.导语:刚才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些同学好像已经能把课文背诵下来了,大家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出示任务:背诵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6.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背诵,师生以词句间停顿为重点评议。齐背诵一次。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背诵课文

  指名和齐背诵。(板书:第一课时板书)

  二、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感悟课文主题

  (一)复习句子意思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了课文句子的意思,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指名逐句说,PPT逐一出示。(预设见上一课时。)

  (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导语: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就能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了。在这个基础上,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任务:在读懂课文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做到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提示:1.要补上故事发生的时间;2.讲故事时可用动作助说话。)

  个体操作。

  2.(PPT出示听故事交流要求)四人小组讲故事,互评交流;推选代表在班上讲。

  听故事交流要求:(1)留心听,评议标准: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2)哪些地方可以讲得更好些。

  小组代表讲故事,师生评议交流。

  (三)感悟课文主题

  1.导语: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了这个故事。那么,你认为这件事表现了小时候的司马光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

  出示任务:用句子“这件事情表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这件事情表现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从“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体会出来的。

  3.小结:课文用三十个字,就把司马光砸瓮救人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写完整,写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导语:三十个字,就把事情讲述完整,那么,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任务: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提示:小组长注意小结,并代表发言。)

  2.反馈指导:

  预设:

  (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3.小结: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在语言上,与我们现在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大多数词的意思与现在的基本相同。不同的一般有:(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四、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知识能力点见教学过程中的导语和小结)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例:“庭”,里面是建字底,不是走之底;“登”,右上部是撇、撇、捺;“弃”,第一笔是点,不是横。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六、写字练习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见第一课时

司马光教学设计3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根据文本我定下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本课的重难点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设计理念: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了让古代的司马光超越时空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今天,并准备了司马光自我介绍的录音,来拉近古今间的距离,使其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听司马光自我介绍录音,其实一方面也在培养学生学会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在“复姓“这一陌生的姓氏上进行了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化难为简,设计了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来看懂图片,然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这个故事主要讲谁?哪个是司马光?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学生图文结合,主动地会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说说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以此来打开,清理阅读的思路。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让他们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举”、“砸”、”使劲”“几下子”等词的意思。在小朋友“砸”得不亦乐乎时,我又设计了:“这么漂亮的一口大缸司马光为何要把它砸破?”来引出故事的原因,指导学生读出别的小朋友焦急,慌张的语气,让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别的小朋友会怎样叫喊,学一学,喊一喊。体会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我让学生讨论:这些表现对解决问题有用吗?得出结论:哭一点也没用,喊比哭好,但周围没有人在的话也没用,跑去找大人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有人来也怕晚了,总之,都不是可行之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司马光遇到这件事是如何做的,与别的小朋友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司马光的聪明。在感知司马光的表现之后,我让学生发散想像:假如当时你在场,会想什么办法来救人?学生有的说:“把水缸扳倒过来, 让水流出来,让小朋友爬出来。”有的说:“伸手去拉,把小朋友给拉出来。”我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是否可行,得出结论:都不如司马光的办法好。从而使学生再次感受司马光的聪明。在教到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发散想像:“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脱险后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说些感谢之类的话,我再问:“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之一,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这是就会想到说些夸奖之类的话,我再发问:“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就会说出一些感谢兼夸奖的话。这样层层深入,就再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教学目的。

  最后通过朗读来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在教学中我把朗读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过程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并从中认识生字“司”)跟新朋友打打招呼,亲切地叫叫他的名字。

  2.光知道名字还不行,我们还是听听司马光的自我介绍吧!放录音:小朋友们好,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好几百年呢!

  (1) 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当学生说司马光姓“司马”时,随机问:那你们姓什么?你呢?他呢?大家都是一个字的姓,而司马光他是两个字的姓叫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教师补充几个如:皇甫、使徒、东方、欧阳。让学生认读。)

  (2)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打开书找找课文哪句话也是介绍司马光的。(出示第一段读一读)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在读第一段时,小眼睛忍不住看书上的插图,这样吧,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大家可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不过,老师讲完了,要考考你们听的能力。

  1.教师范读。

  2.大家听得那么认真,那么你知道故事主要讲谁?(学生回答)

  3.插图中,哪个孩子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节:这是一个益智小故事,让我们来读懂它好吗?

  5.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7、快速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已经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说说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愿意做的站起来做一做。

  (4)这么漂亮的一口缸司马光这样用力把它砸破,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快来人啊!救命啊!有人掉进水缸里了!)

  ③学着喊一喊,感受事情的紧急。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小朋友慌张的样子来。小组讨论:这些表现能解决问题吗?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求异思维)

  假如你是得救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落水小朋友的父母,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4.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5.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课文,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勇敢。

  四、延伸走进人物,教师讲解总结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五、指导写字:

司马光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二、巩固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2.自己描生字,记字形,相互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候:不要漏写第三笔“竖”。 孩:第三笔是“提”,右边要写紧凑。 都: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不要误写成2笔。 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三、课后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妈妈( )下班了。 这辆汽车开得真( )呀! 我有一( )橡皮。

司马光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救友》。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师:明确学习目标的请举手。

  要完成学习目标,得靠大家努力,大家有信心吗?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并把不会认的字注上音节。然后自己练习读课文。2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能成为小老师。

  1、师范读,生认真听。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

  3、指名读,生纠错、点评。

  4、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带着同学们的建议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内容(自学指导1)

  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3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完成检测题)

  1、生开始自学。

  2、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指名解疑,如果都回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并板书)

  3、检测

  师,现在老师可要检查刚才学的知识,比一比看谁回答得又快有准。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群儿:戏:于:

  登:瓮:跌:

  没:皆:弃:

  持:击:迸:

  指名回答

  师:看来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我们班的同学,下面来个难一点的检测题。

  说一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指名回答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再读课文,思考:

  1、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

  2、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分钟后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1)生开始学习

  (2)汇报学习结果(师根据汇报板书)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真是让我们佩服。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去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肯动脑筋。2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1、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同学纠错、点评

  3、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六、背诵课文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司马光的佩服。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35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想背这篇文章吗?

  1、生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还要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经的人。

  七、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或朋友听一听。

司马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平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这两句话,一句说的是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时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还有一句说的是司马光的表现。你能分清楚吗?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

司马光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读好停顿,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体会人物品质。

  3.掌握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导语,看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美好的品质)

  过渡:同学们,我来说一段话,考考你能不能听懂,好吗?(吾姓为刘,乃河北人士。爱静亦爱动,运动、音乐、阅读皆为所好。)这就是古时候人们写文交流的方式,叫古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跟老师数空写课题。(可相机讲解“司”的写法:半包围的字不要包得太严,“一”和“口”向左稍稍露出)

  (二)活动一:读停顿。

  1.试读:学习古文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把停顿读好,请大家借助拼音读一读这篇小古文,读准字音,试着读出停顿。

  2.过渡:同学们都读完了,来,读给大家听听。(出示课文停顿,再次练习,熟练掌握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活动二:读理解。

  1.过渡:这篇小古文你能读懂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借助文后的注释或者猜读,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全班交流,预设句子:

  (1)足跌没水中(“没”的意思是什么?怎么“没水中”的?)

  (2)瓮(图片区分“瓮”与“缸”,知道“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3)儿得活(什么叫“得活”?用哪个词更合适?“得救”)

  3.再次自主练习讲故事,全班展示。

  4.原文、译文对照,从字数上感受古文的“言简意丰。”

  一群小孩儿在庭院里玩游戏,其中一个小孩儿登到大瓮上面,不小心跌了进去,就要被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儿都吓得扔下他跑了。这时,只见司马光从地上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只听“哗啦”一声,水瓮破了,里面的水流出来了,小伙伴得救了。

  (四)活动三:背诵课文,议品质。(这篇小古文大家都读懂了,那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说说理由。)

  群儿(),一儿(),足跌(),众(),光()

  破之,水迸,儿()。

  (填空试背诵,去掉辅助背诵)

  预设:他机智,危机时刻想到了最好的解救办法;他仁义,没有弃伙伴而去;

  他勇敢,敢想敢做等。

  (五)总结本课学法:本节课我们就是用这样“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的方法读懂了这篇小古文,感受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六)整合阅读《人与自然》第59页《司马光》。

  1.过渡:司马光小小的年纪,为什么会有这样让人敬佩和赞叹的仁义和智慧?让我们从另一篇小古文中去寻找答案。

  2.出示学习要求: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篇小古文,说说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们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学习这篇小古文,思考:小小年纪的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3.全班交流。(司马光具有这些美好品质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他的仁义、勇和智慧是从书中而来。)

  结语: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具。)请大家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希望同学们像司马光一样做一个仁义、智慧、勇敢的人。(齐诵结束)。

司马光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⑴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⑵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⑶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⑵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⑶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⑷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⑸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⑹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⑴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⑵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⑶小组内练读。

  ⑷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⑸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⑹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⑴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⑵试着做司光砸自由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⑶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⑷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⑸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⑹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⑺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读懂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司马光的聪明,鼓励学生做一个善于动 脑筋的孩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光遇到危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一个聪明又机智的少年郎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咱们一(6)班,他就是司马光。咱们一起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吧。(齐读课题)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司马光姓什么?司马光姓司马,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这样的姓叫做复姓。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国历史上就有一些名人,他们的姓是复姓。比如:上官婉儿,诸葛亮。

  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因为司马光要带领咱班同学攀登智慧山。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闯过读文关、识字关、写字关,就可以到达最高峰,人人获得小勇士的称号,大家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二、 读文关

  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光小时候见义勇为的一件事。请大家打开语文书85页。

  1、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2、司马光特别想听一听6班的孩子读课文,大家自己借助拼音宝宝,把课文读一读。要求:1级音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看看谁是朗读小达人。

  (恭喜大家闯过第一关:读文关)

  三、 识字

  司马光把词语宝宝请到了大屏幕上,让词语宝宝和我们来一场对抗赛呢!

  带拼音读:

  1、1级音量同桌互读

  2、小老师读(奖励最佳小听众)

  去拼音齐读

  1、齐读,读出温度

  2、开火车读识字

  司马光来到了现代,有许多汉字都不认识了,需要我们的帮助。苏老师先来抛砖引玉,我来讲解救字,求加反文旁就是救,当有人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就要伸出援助之手。救的偏旁是反文旁,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反文旁的字了,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反文旁的前世今生。反文旁由攴字旁演变过来,在金文中,它就是木棍的样子,因此,带有反文旁的字都与棍仗或鞭打有关。你能想到哪些带有反文旁的字(放、牧、收、救)

  花园里的花开了,但是,你把生字宝宝介绍一下,让同学们记住,它们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来。

  司 吓 慌 块 劲

  指名让学生上台讲解,做种花朵的游戏。

  司马光也对我们竖起了大拇哥呢!

  四、 回文

  朗读接力赛

  1、面对突发事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2、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3、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4、司马光夸咱班的孩子真机智!

  我们都非常喜欢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有人把它编成了歌曲,咱们邀请司马光来跳跳舞吧。

  五、 写字

  到

  讲解,组词,观察,书空,描红,写字。

  六、 课堂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恭喜大家闯关成功,司马光奖励大家做一做手指操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观察字形等方法随文识记“司、跌”等5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写好“司、庭、跌”3个生字。

  2、通过跟老师读、画停顿符号等方法学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课文节奏。

  3、借助注释、插图、微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流程】

  一、旧知导课,揭示课题

  1、揭题导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介绍复姓“司马”:司马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你知道他姓什么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不少复姓,有哪些?(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复姓,叫——司马。

  3、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也就是说他研究历史、写文章都非常厉害。他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很伟大的史书。

  4、联系旧知,引出“文言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但是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课文很不一样,这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出节奏,读通课文

  1、范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有点不一样,所以就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2、跟读:是不是我现代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想不想来学一学呢?好,捧起你们的书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逐句跟读)

  3、开火车跟读:接下来我们开一列小火车好不好?(逐句开火车3—4人跟读,随时词卡正音)

  4、集中正音(瓮、迸)。

  5、联读:读准了字音,又跟着我这样读了几遍,接下来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一读好吗?我们来联读,我读句子的句首,你们连着来把下面的句子读完整。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跟读长句:想不想再来读一读?我们接下来难度加大,跟着我来读长长的一句好不好?(生跟读)

  7、自由读:想不想试着自己连起来把它读一读?好,那就自己大声地读几遍吧。

  8、指名读。

  9、画停顿符号:她棒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她读文言文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停顿了呀。我们来看一看,她在哪里做了小小的停顿?(齐答,师画斜杠)

  10、引导发现人物后面的停顿。

  11、引导发现动作后面的停顿。

  12、小结:是呀,在表示人物名称和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稍稍作了停顿,这个文言文读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

  13、齐读:我们再一起捧起书本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吧。

  三、读懂课文,讲好故事

  (一)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1、粗知大意: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自由交流)

  2、引出故事: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周老师这个故事大概的意思,让我知道了故事原来发生的'情形就是——一起读(读第一句,其它隐灰)

  3、借助不同的方式学习第一句。

  (1)“群儿戏于庭”(标红)

  借助注释理解“庭”:你是怎么读懂这个“庭”的?噢,注释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庭”是庭院的意思。(圈画)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实借助注释学文言文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注释在哪里出现过?对了,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就碰到过。

  引导发现文言文中词语的换序理解:戏于庭——在庭院中玩耍。聪明的你发现了吗,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顺序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太一样。“戏于庭”是“在庭院里玩耍”。

  换序理解(拓展):这样的说法你会吗?下课了,我们都跑到操场上游戏,古人会怎么说?在操场上游戏——戏于场。铃声一响,我们都回到了教师学习,又该怎么说?在教室里学习 ——习于室。小结:同学们可真厉害,都会学古人说话了。

  文中的这群小朋友是在——庭院里玩耍。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半句话。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标红)

  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一口瓮上面。“瓮”是什么?(微课)

  合作表演“足跌没水中”:谁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是呀,“没水中”就是指那个小朋友沉入到水中了。

  情景创设,谈感受: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要被水淹没了,你的心情怎样?

  情感朗读: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个短语。你能把这份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3、想象说话:那你会怎么办呢?想什么办法救出来呢?(指名2—3生)

  (二)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1、了解其他人的做法:你们那么多的行为,文言文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读——众皆弃去。孩子们都怎么样了?(都跑开了,有的去找大人了,有的……有的……)

  板书:众 弃去

  2、读懂司马光的做法:只有司马光,他怎么办?一起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他怎么做的?(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看到的?

  3、演一演司马光: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板书:光 )持石击瓮,把这口瓮砸破了,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司马光击瓮破之的样子。

  4、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司马光呀,司马光,当其他小伙伴们都跑了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跑呢?(谈感受,朗读)

  5、了解人物形象:同学们,当小伙伴跌入瓮中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读——只有司马光——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指名2生回答,朗读,齐读)

  6、读懂结局:果然,司马光的方法奏效了,一起读——水迸,儿得活。开火车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形?

  7、小结:瓮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所以小孩——得救了。一起再来读一读。

  8、齐读:看来你们真的把这个文言文的故事读懂了,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借助注释讲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接下来,我们要借助注释来讲一件这则故事吗?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2、推荐同桌讲故事:觉得自己的同桌讲得怎么样?推荐一位来讲一讲。(用讯飞呈现于屏幕之中)

  3、检查是否借助注释。

  4、师生合作文白互读,梳理结构。

  5、文白对比,发现特点:刚才那位同学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课文只有短短两句话,你发现文言文有什么特点?(自主交流)

  四、小结课堂,指导书写

  1、男女生合作读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文化:其实啊在古代,读文言文还可以用吟唱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指导书写:庭、跌。

司马光教学设计11

  一、内容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s版第一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不可惊慌失措,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诉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意思,感悟人物特点。

  二、学生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遇到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和朋友要团结友爱。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理解的重点是司马光举起石头把缸砸破了。

  三、设计理念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枯燥的识字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时候、孩子、小朋友、下面、小心、有的、没有”等词语。认识“司、假、慌、喊、破、救”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事情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动脑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生:学生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学生汇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在课前预习了吗?这些问题解决没有?没有解决的我们就在课堂上解决,或者留到课后解决好吗?

  师:在课前你还搜集到了什么材料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在哪得到的材料?

  师:从课题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学生汇报,认识了:司,学会了:光。

  师:出示生字卡片:司、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学生汇报。(这篇课文有6个自然段。)

  2、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师:范读课文。

  生:先读全文,再分段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讨论思考哪几段写的是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过程?画出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孩子掉进水缸后的不同表现的句子。

  生:学生汇报。

  师:指导看图。哪个是司马光?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表现如何?

  生:再读这两段课文,思考读懂了什么?讨论并演一演。

  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再到前面来演一演。师板书。

  师:你还有其它的办法把那个小朋友救出来吗?比较谁的办法好。

  生:展开想像。汇报。

  师:指名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习朗读。(学生评价)

  3、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自由读这两段课文,在这两段当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汇报:认识了:慌、喊、破。学会了:吓、哭、没、快。

  师:出示生字卡片:慌、喊、破、吓、哭、没、快。

  师:检查认读情况。

  生: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讨论汇报。

  生:认读词语:司机、司仪,慌张、慌忙,喊叫、大喊,破坏、破旧。用学会的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也理解了,你会写了吗?

  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字怎样书写,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示范指导。(友古)

  生:学生练写,认为好写的就少写几个,认为不好写的就多写几个。

  生:写后展示评价。

  5、课后伸展,巩固练习

  (1)一字开花:

  光、哭、没、吓、快、司

  (2)选字填空:

  快块

  太阳()要落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得()。

  6、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呢?

  附: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田字格里)

  慌了哭叫喊跑举砸友古

  得救机智《司马光》

  《司马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司马光》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⑶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⑵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⑶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引读第一小节。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⑶“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⑴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⑵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⑶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⑷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⑸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⑹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⑴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⑵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⑶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⑴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⑵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⑶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⑷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⑵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⑶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⑷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⑴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⑵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司马光

  慌了没有慌

  哭叫喊跑举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他站两边,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说一说反义词:师说,生举卡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⑴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⑵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富含情趣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

  3、提问: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是一个复姓。

  4、指导书写“司”字。

  让学生观察。想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里边的横和口要写在框外。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6、指名答。

  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时候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了解学情

  1、提问:昨天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和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答,归纳总结。

  字数比较少,内容很短

  特别难读,读后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和以前学的现代文不一样;

  有些字右上角还标有数字。

  3、那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对,下面就有这个字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往下看注释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解决难读字音,提问:你觉得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出示生字,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3、指名领读

  4、比较“瓮”和“缸”。

  出示两者不同的图片,解释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5、这些难读的`字音你都会读了,相信这个难读的文言文也会读了,那么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展示读一读呢?

  6、指名读。提示: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根据魔法小棒读出停顿

  7、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自由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六、拓展延伸

  1、运用本节所学理解字的方法,同桌合作,读懂古文。

  2、出示《道边李苦》

  3、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平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司马光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并相机出示挂图。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4、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标好自然段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再次自由认读生字词。

  2.不看拼音,直接认读生字词。教师检查:开火车读。

  3.看到课后字表里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住?你记住了吗?你是怎样记的?你已经记住了哪些生字?

  4.指导书写“几、个”两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三、发散学生思维。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司马光是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那么你还有什么办法救小朋友呢?

  要求:大胆想象。

  学生踊跃讲出自己的办法。

  四、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五、小结。

  学了司马光砸缸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2.自己描生字,记字形,相互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候:不要漏写第三笔“竖”。

  孩:第三笔是“提”,右边要写紧凑。

  都: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不要误写成2笔。

  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四、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设计15

  【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

  (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 “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 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⑶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⑵ 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⑶ 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⑷ 你准备怎么读?

  ⑸ 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⑴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⑵ 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⑶ 小组内练渎。

  ⑷ 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⑸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⑴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⑵ 试着做司马光砸缸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⑶ 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⑷ 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⑸ 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 聪明勇敢的孩子)

  ⑹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 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⑵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天气晴朗,司马光和一大群孩子一起出去玩,路上,有一位孩子提议大伙来玩捉迷藏,输的人要翻跟斗,大家都同意了。

  “石头剪子布!”

  “哇!司马光你输啦!你来抓!”

  说完,孩子们一下没了踪影,藏得非常隐秘,只有一个躲在假山后面的孩子在探头探脑地张望,可一不留神,“扑通”一声掉进了缸里。

  大家闻声而来,不由得着急了,在那儿议论纷纷,有的说想把水舀干;有的则慌张得不得了,询问是否要叫大人过来。只有司马光镇定自若,只听他大喝一声:“慢!”说着就拿起大石头砸去。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让人离水,就让水离人。一,二……

  “等一下!等一下!”村长闻讯赶来对司马光说:“孩子,缸砸不得!这是咱地区的利税大户。”司马光定睛一看,缸上印着“酒”这个字。村长对司马光搬出了“地方保护主义理论”:“虽然是假酒,但咱们得靠它谋生哪,孩子死了不要紧,酒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这样的场面,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该怎么办?的确,这真是现代社会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生命与财产,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司马光》教学设计04-07

司马光教学反思05-03

《司马光》教学反思07-07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10-19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04-17

《司马光》语文教学反思07-2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