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咏》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花之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花之咏》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理解应能形成大致的共识。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点评: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花之咏》一课的设计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设计者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3、教学设计的最后,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的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花之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含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2、揭题、板题、读题
3、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第几种意思呢?(第二种)那课题就可以怎么解释?(花儿在歌唱)花儿在歌唱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件检查生词学习情况)湛蓝、孕育、天幕、招徕、抚养、赠物、叹吁、聆听、啜饮、琼浆、芳香四溢、仰目朝天
三、再读课文,自主学习。
这篇课文不但词语优美,句子更美。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画下来,想想为什么美,边读边作批注。
四、交流学习,品读一至四然段。
1、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里。
生1:这句话好在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比作“一句话”
师:文中的“我”指谁?
生1:文中的“我”指花。
生2:这里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当作人来写。(你从哪里知道的?)我从“吐、收、藏”这几个词知道的。
师:(指名读,生评)每一个优美的句子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老师也想来读读,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句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自由说。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指名读、齐读)
师:这个比喻句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比喻词为“是”)像这样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些。
2、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生1: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花”比作“星星”,还把“草地”比作“地毯。
师:我能请问你“湛蓝”是什么意思?(深蓝)对,还有哪个词也写颜色?(碧绿)深蓝是(天空)的颜色,碧绿是(草地)的颜色。作者把天空和草地的颜色写得如此鲜艳,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衬托花的美丽。)(指一两名读)
3、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冬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
生1: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花比作“大地的女儿”。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3:拟人和排比
师:这里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年四季花儿在大地怀抱里生长的'过程。谁能读?(指名读—女生读)
4、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师:我还是什么呢?
生1:我还是礼品、彩冠、赠物。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这些都是花的什么?
生2:花的作用
师: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是人间真情的象征。请你来读,读出对花的赞美之情。(指名读—男生读)
5、师导读前四个自然段
五、品读五至七然段。
师导学,生汇报。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要点:
1、“携手”是什么意思?(手拉着手)书写时“携”字的右上是“隹”不是“住”。
2、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3、叹吁:叹气。这里指花散发出香气。芳香四溢:到处散发着香气。
4、招徕:招揽,招引。第六段中的三个“她”分别指“草原”、“空气”、“白天”。
5、“啜饮”中的“啜”就是“饮”的意思。两个意思一样的字合成的词,增加了文章的韵律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而单独用“饮”就没这种效果。课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结构的词,你能找到吗?(聆听)琼浆:美酒。
6、(生齐读五至七自然段)“幻想”: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想法,换个词(空想)。花的理想是什么?(追求光明。板书)
7、这仅仅是花的心声吗?不是,这也是作者的心声。(出示作者简介)作者渴望什么,追求什么呢?
8、师:希望和平,向往幸福的生活就是他所追求的“光明”。让我们再次读出作者的心声吧。(示意再读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全文。
1、本文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作者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和理想。作者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这叫(借花喻人。板书)
2、课题能还能改为“咏花”呢?
3、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运用了(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什么是第一人称呢?(课件出示写作锦囊)
七、拓展仿写。
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上一两句话。
八、作业超市。
1、收集有关花的诗、词、句、故事,办一期专题手抄报。
2、牡丹国色天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兰花清新飘逸……不知名的野花也妩媚可爱。你会是什么花呢?大胆发挥你的想像,写篇想像作文:我是花
教学板书:
歌唱美丽
花之咏
追求光明
借花喻人
《花之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背诵喜欢的段落;
3、初步感受拟人写法;
4、积累词语。
5、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的主题是什么?(花)
(2)你积累了哪些带花的四字词语。
(3)听到了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4)谈话: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为我们捧出了锦簇的花团,绚烂的鲜花将春
天装扮得分外妖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与花有关的诗歌〈花之咏〉。
(5)介绍作者:这是黎巴嫩的`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作品,这位诗人最擅长借物抒情。
2、《花之咏》,借助字典查一查“咏”字的义项,解读课题。(指名交流,出示词
意。)
l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诵唱
l用诗词等来叙述。
3、《花之咏》中该选哪个解释呢,我们学习完课文后就能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听了这篇文章的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字词。
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们学会了生字词了吗?
2、自由读书,同桌互听,读准字音。
3、指名读四会字,作小老师——全部掌握的站起来读——没掌握的再站起来读。
4、开火车读所有生字。
5、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了呢?
6、学生交流。(强调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四、理解感悟。
1、轻声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再读一读,想想为什么你最喜欢这些语段。
2、学生交流。
理解朗读品味美: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词语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理解准确用词的好处。
l吐、收、藏(爱)
l湛蓝、碧绿(美)
l孕育、降生、抚养、催(被爱)
l一分礼品、一顶彩冠、一件赠物(奉献)
l携手、宣报(追求)
l舞姿轻盈、叹吁呼吸、芳香四溢、醉卧、招徕
l啜饮、琼浆、聆听、仰目朝天(追求)
3、感悟朗读表现美: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尝试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把自己读后的感觉表达出来。
4、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课文。(自由读——配乐读)
四、明确人称代词。
1、你认识他们吗?
2、出示语句。
3、讨论理解。朗读。
五、理解“花之咏”
“花之咏”—— “花的歌唱”
六、发挥想象,创造美。
1、真好,我就是花,作者把自己幻化成美丽的花儿,借花儿唱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这是什么写法呢?
2、多好!我就是花,听,我在歌唱……花们,你还会歌唱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唱出你的心里所想,让它们也象这些花儿一样美丽。
2、读给同学听一听,请同学当小老师。
六、存疑、释疑。
1、讨论:为什么叫《花之咏》不叫《咏花》
小结:这是当题目比较合适。
2、畅所欲言:说说你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3、提问题。
七、课堂练习:听记生字。
八、作业:
1、尝试背诵全文。
2、找一找,像本文这样用第一人称拟人化写法的文章来读。
九、板书设计。
花之咏
我是(一句话、星星、女儿、) 感受美好
我是(礼品、彩冠、赠物) 奉献美好
草原上、空气里、黑夜 追求美好
宣报、告别、招徕、 拥抱光明
《花之咏》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板书课题:花之咏)
2、“咏”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那“花之咏”又是什么意思?(花在歌唱)
二、品读课文
过渡: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听——(配乐范读) 《花之咏》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一个关于森林的童话——《云雀的心愿》教后《三顾茅庐》说课稿《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设计《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多篇《一双手》教学案例观潮说课稿《老师,您好!》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多美的诗呀!在刚才听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文中多次出现了“我”,那文中的“我”又指的是——生:花。
2、文中用第一人称“我”来抒发花的心声,把花朵当做人来写。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生:拟人
小结:是啊!文中把花当作人来写,花就像人一样,有它的生长,有它的生活,更有它的追求。(板书:花的生长、花的生活、花的追求)
3、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花的生长,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花的生活,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花的追求。
(1)学生自学。
(2)交流。
4、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就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课文。在品读的过程中(出示: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并旁批你喜欢的理由或感受。)
(1)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流。
(3)班级交流。
相机出示:
a、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里。
(1)学生谈感受。
(2)点拨:在这里,文中把花比作了大自然吐出的一句话。从这个“吐”字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到来,从这个“收”字,我们又可以感受到冬天的来临,明年将是一个新景象。
(3)指导读。“吐”、“收”这两个字用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得重一些,还要读得慢一些。这样才能读出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b、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
(1)学生谈感受。
(2)点拨:在这段话中,诗人又把花比作了大地的女儿,从冬、春、夏、秋这四个季节中,可以感受到花在不断地生长着,变化着。
(3)指导读。(“我是大地的女儿”声音平,“冬天把我孕育”声音低而缓,“春天把我降生”音调提高,语速加快;“夏天把我抚养”音调稍低拉长字音;“秋天”后稍停顿,再读“催我入眠”,音调降低。 师范读)
c、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出嫁时头上 的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1)学生谈感受。
(2)师:除此之外,孩子们,生活中我们还看到了哪些送花的事?
(3)小结:是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花,花让我们心灵得以竞放,花让人与人互相沟通交流。
5、过渡:花是真善美的化身,花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是花却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看看花的追求是什么?
(1)齐读。
(2)孩子们,哪句话写出了花的追求?(生答)
(3)出示:我会理解
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点拨: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 “我”的幻想可能是对自己的孤芳自赏,希望自己更加的美丽,希望自己能和星星一样升上天空,希望自己永不凋零,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称赞等等。“追求光明”是花的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这就是借花喻人的写法。)
师: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花儿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与光明的追求。(板书:追求光明)《花之咏》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一个关于森林的童话——《云雀的心愿》教后《三顾茅庐》说课稿《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设计《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多篇《一双手》教学案例观潮说课稿《老师,您好!》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生:花儿绽放笑脸,花儿没有太多的幻想,只为看到光明,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三、归纳
让我们一起再看看,花到底在歌唱什么?(师指板书总结)
四、配乐朗读
(音乐响起)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花的芬芳。齐读课文《花之咏》(出示)
五、摘抄
《花之咏》这首散文诗寄托了纪伯伦的高尚情操,语言轻柔、隽秀、清新,请同学们拿出你的摘录本,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摘抄下来。
《花之咏》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1883—1931)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一篇。《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诗人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在前3段“我”分别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话”、“坠落到草地上的一颗星星”、“大地的女儿”、第4小段讲了自己的用途“朋友间的礼物”、“新娘头上的鲜花”甚至是“祭拜逝者的赠物”,“花”是世上美丽事物、人间真挚感情的象征;在5、6段“我”又歌颂了自己从清晨到黄昏,从大地到空中与微风携手同百鸟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7段则表达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物抒情,作者已与花融为了一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的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以流畅的语言,清新的文笔,愧丽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从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学情分析: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与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借花表达自己对美丽对光明的追求,正是两种手法的有机结合。加上“花”是学生们身边十分常见的也是大家较为喜欢事物,学生对它们的形态外表以及生长习性比较了解,所以本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不难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课文。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重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查字典,“咏”什么意思?(歌唱)
3、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静静的听一听
二、初读课文
1、录音示范读。
2、听之后有什么感受?
3、谁愿意代替花“唱唱”这首歌?(知名分段读)
4、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生生互相评价)
三、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语言交流、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吟诵一首诗词)
(在说到“我是一句话”这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猜猜大地说了一句什么话;第4段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谈谈感受,体会花的美好寓意;第7段,开展讨论“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重难点。“我”的幻想可能是对自己的孤芳自赏,希望自己更加的美丽,希望自己能和星星一样升上天空,希望自己永不凋零,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称赞等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地说;“追求光明”是“花”崇高的理想,这里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四、朗读背诵课文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背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之后
1、课下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更多信息,进行知识扩展。
2、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当堂仿写一段。进行交流。
3、读一读日积月累中“读一读”中的词语。
4、练笔:通过这首散文诗我们不但感受到花是美丽的,更体会到了花的崇高理想与追求,其实大地万物还有很多东西也有着崇高的气节,你愿意像作者一样为它们作词歌唱吗?(学生进行练笔)
《花之咏》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查字典,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由孩子们咏花引入课题,学生通过对比自然而然地理解花之咏就是花儿的歌唱。]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读自悟,自己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课文时会更积极。]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学生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对课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读后的感受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再结合原文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和思维习惯。]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性,这很值得我思考。
【《花之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咏鹅》的教学设计01-05
《咏鹅》教学反思04-14
古诗《咏鹅》教案12-17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9-04
教学设计01-14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泉城》教学设计04-09
《穷人》教学设计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