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5篇

时间:2024-06-27 16:50: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15篇

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

  二、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

  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2、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3、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背诵诗歌

  八、判断正误

  1、独怜表现了诗人对滁州西涧春景的喜爱。()

  2、幽字表现力诗人心情闲静。()

  3、潮急导致舟自横,有着必然联系。()

  4、舟自横表现力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2:使学生亲历“回顾再现——观察比较——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初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技能基础。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与之有很大相同之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以迁移类推为主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一课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探究新知的方法,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回答: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定律?请你用语言描述,用字母表示好吗?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掌握较好。我相信你们对于乘法一定学得也不错,下面的题目你们一定觉得很轻松。 2:旧知回顾

  师:根据“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请你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来。

  师:你还能说出这样的口诀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吗?(学生口答板书如下)7×8﹦56 6×7﹦42 3×7﹦21

  8×7﹦56 7×6﹦42 7×3﹦21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再现旧知(加法运算定律、乘法口诀)为学生探索新知搭建知识的桥梁。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积不变)

  2:引领验证

  师:不是乘法口诀会不会也像你发现的那样呢?算了下面的两组题你会明白的。

  25×4﹦17×23﹦

  4×25﹦23×17﹦

  3:概括乘法交换律

  师: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再概括乘法运算中的这种规律吗?你认为怎样称呼这一规律?(乘法交换律)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的称呼?(有加法交换律想到的)师:正如你们说的,这就叫“乘法交换律”你们真会推想。请你们试着用字母表示它。(随机板书a ×b﹦b ×a)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引领,使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轻松而自然地获取乘法交换律。

  4:巩固知识

  (1)口答:15×23﹦8×125﹦

  (2)口答:17×()﹦36×()()×126﹦()×37

  (3)下面每组算式同桌比一比,看谁算得快。换过来试一试,你对乘法交换律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25×126×4﹦

  (4)组织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和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共苦乘法交换律。通过比一比使学生感受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价值,初步建立简便计算的理念。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简单的计算却蕴含着如此奥妙,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挥潜能探索更加深奥的数学奥秘。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吗?你了解植树的重大意义吗?有一所学校组织了一批学生正在进行植树活动,同学们干得很起劲,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吧。(四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种树,2人负责浇水。)小组内说一说你了解到的信息。

  师:根据现有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课本的主题情境图,培养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并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2:解决问题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感念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强,相信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很强。(1)请回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解答?(指名口

  答,板书:25×4﹦或者4×25﹦体现了什么定律?(乘法交换律)

  (2)请同学们笔答: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独立解答,同桌可以交流

  意见)

  (3)组织反馈交流(请学生上台来展示,要求不同列式的学生。)25×2×5 5×2×25 25×5×2

  (25×2)×5(25×5)×2 25×(2×5)

  (4)引导概括,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概念

  师:从上面算式和结果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三个数相乘,无论哪两个先乘,积不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应用价值,这里既有乘法交换律的理解与应用,又让学生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从而为进一步探索乘法结合律做好充分的准备。 3:引导概括,形成乘法结合律

  (1)激发引导

  师:你们的发现非常符合上面算式的实际,很有发展性,这些算式中又蕴含着乘法一运算定律,请你们会想一下加法结合律,然后对上面的算式做出选择,写成两组等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2)(25×2)×5﹦(25×5)×2

  (25×5)×2﹦25×(2×5)

  (3)观察概括

  师:通过观察说一说你的发现(指名说一说)

  生: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师:说得太好了!你们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一规律吗?(乘法结合律)我想你们一定是由加法结合律想到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迁移类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用到,下面我们共同的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 ×b)×c﹦a ×(b×c)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继续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索乘法结合律,使学生在探索中能力得到提高,技能得到发展,从而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方法基础。

  (4)巩固运用,提升乘法结合律(1)填□

  5×(14×9)=(5×□)×14

  125×(8×13)=(□×□)×13

  a ×25×4=□×(□×□)

  6×13×5=13×(□×□)

  (2)算一算,比一比,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15×12???15×2×6

  36×25???9×(4×25)

  【设计意图】在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并有开放性的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乘法结合律。

  三:新知推广,内化提高

  29×4×5 4×(35×25)125×23×8

  40×52×25 4×8×25×125 16×17×5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1)知识回答:请你说说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2)方法回顾:

  师:看来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你能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比较一下,有什么新的想法?

  2:拓展延伸

  师:前面有同学提出“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几种列式方法?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祝你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知识、情感、方法的问题、梳理,使之内化为能力,通过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乘法分配律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量、剪、拼、折等活动,主动探究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在学生亲自动手和归纳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内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准备:

  4组学具、课件

  学生准备:

  量角器、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这几天我们都在研究什么知识?能说说你们都认识了哪些三角形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出示三角形并汇报各类三角形及特点)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个三角形,想不想看看?(播放大屏幕)。"咦,不好,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快听听它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哦,它们为了三个内角和的大小而吵起来。"(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3、我们来帮帮它们好吗?

  4、那么什么叫内角啊?你们明白吗?谁来说说?来指指。

  你能标出三角形的三个角吗?(生快速标好)

  数学中把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称为三角形的内角,三个内角加起来就叫内角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片头1)

  "同学们,用什么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量角求和法证明:

  先听合作要求:拿出准备的一大一小的两个三角形,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量一量它们的内角,注意分工:最好两个人 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看哪一小组完成的好?

  (1)学生听合作要求后分组合作,将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计算出来并填在小组活动记录表中。(观察哪组配合好)。

  (2)指名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内角和的结果。

  (3)观察:从大家量、算的结果中,你发现什么?

  归纳:大家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或接近180°。

  (5)思考、讨论:

  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等于180度,因为是测量所以能有误差,那么还有更好的方法能验证呢?

  大家讨论讨论。

  现在各小组就行动起来吧,看哪些小组的方法巧妙。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看同学们拼得这样开心,老师也想拼拼,行吗?演示课件。

  看老师最终把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平角。是多少角?

  "180°是一个什么角?想一想,怎样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如果拼成一个180 度的平角就可以验证这个结论,对吗?"(课件3)

  现在,我们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那么对任意三角形都是这个结论?请看大屏幕。

  演示锐角三角形折角。 (三个顶点重合后是一个平角,折好后是一个长方形。)

  你们想不想去试一试。

  1、小组探究活动,师巡视过程中加入探究、指导(如生有困难,师可引导、有可能出现折不到一起的情况,可演示以帮助学生)

  2、"你通过哪种三角形验证(钝角、锐角、直角逐一汇报)",生边出示三角形边汇报。(如有实物投影,直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最好,也可用大三角形示范,可随机改变顺序)

  a、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折法1中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折法2 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即:不必三个角都折,锐角向直角方向折,两个锐角拼成直角与直角重合即可)

  b、验证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归纳: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放手发动学生独立完成 ,逐一种类汇报 师给予鼓励

  三、总结规律

  刚才,我们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量、剪、撕,能不能给三角形内角下一个结论呢?(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对!不论是哪种三角形,不论大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量的不准。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老师的大三角形内角和大小三角形内角和大呀?(一样大)首尾呼应

  四、应用新知,知识升华。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它又能帮助我们解决那些问题呢?

  (课件5……)

  在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钝角呢?

  (不可能。)

  追问:为什么?

  (因为两个锐角和已经超过了180°。)

  有两个直角的一个三角形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直角,它的内角和就大于180°。)

  问:那有没有可能有两个锐角呢?

  (有,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1、 看图求出未知角的度数。(知识的直接运用,数学信息很浅显)

  2、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 ∠3=35度,求∠2的度数、

  3、27页第3题(数学信息较为隐藏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思考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且运用这一结论解决了一些问题。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中,常常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量一量 拼一拼 折一折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硬币,盐,绳子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眼睛最明亮,你们觉得现在我们教室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教室里最重的是老师,老师的体重是100斤,最轻的是XXx,她的体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这些表示物体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质量,而我们说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通用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动

  一、认识新朋友克

  小朋友们,请你拿出纸盒子里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么小朋友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到称量的工具,秤。

  1、初步认识各重秤

  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量,秤的种类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在市场上面称量大袋的粮食用的磅秤,有实验室用的天平,有超市里经常使用的电子秤,还有水果店经常使用的盘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秤,我们现在要测量的是2分硬币的质量,我们就需要用到电子秤。

  2、初步认识1g我们一起来称量一下吧,,那么这个2分的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说一说,你认为质量大约为1克是什么感觉呢?1克是很轻很轻的,我们用一只手就能很轻松的掂起来,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克,又叫g(板书:计量较轻的物体——克、g)

  3、几粒黄豆大约重1克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小的黄豆,大家拿出一颗黄豆,用手掂一掂,说说,它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掂的时候我看见有很聪明的宝贝,他一手拿黄豆,一手拿着硬币,一起掂,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宝贝啊,那么,你得出你的结论了吗?

  对了,黄豆比1克轻,那么,你知道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g吗?动动小手,掂一掂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么刚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天平进行验证)原来6粒黄豆大约重1g。那么5粒对不对呢?也对,6粒小一点的'黄豆和5粒大一点的黄豆

  4、猜猜我是谁

  老师昨天晚上在给大家准备学具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就不知道我称量好的物体谁是谁呢?你能帮帮我吗?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请组长说一说纸巾12g、1元硬币6g、盐500g、细绳比1g轻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小朋友们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展示课前题单)

  活动

  二、认识新朋友千克、kg

  1、认识1kg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盐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另一个称量的工具了,盘秤

  简单认识一下盘秤,盘秤的单位是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我们来称量一下两包盐,指针指向1,即为1kg。

  思考:为什么计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称量出来的答案是1kg,因为1000g=1kg,刚才我们学习了1枚两分的硬币大约为1g,1000枚2分硬币呢?那么2kg的质量大约会有多少枚硬币呢?1kg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请小组长拿出两包盐,放在袋子里,左手掂硬币,右手掂两包盐,小组内轮流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重的感觉,1kg用一只手掂一下就有一点困难了,说明计量较重的物体用的单位是千克,kg(板书: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小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约有几本数学书。

  小组长汇报,教师盘秤验证,大约4本书。

  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里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老师也找到了一件质量为千克的物体,一起来看看吧。洗衣液净含量5kg,苹果净含量25kg。

  这瓶洗衣液的上面写着呢,净含量2kg,那么这个净含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秤一秤,咦?怎么会比2kg多那么多呢?净含量就是指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质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会比2kg多。

  (展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吧,看看谁最棒。学生独立完成,展示题单,集体订正。

  三、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四、拓展

  刚才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体重,其实我们8岁孩子的标准体重如下:只有在标准体重内,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长的更高,更强壮,小朋友们,回家后去秤一秤,自己的体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达标了没有?最后啊,老师还有四句口诀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展示课件)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下课!

教学设计5

  一、课题准备与启动阶段情况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的研究,自申报课题开始,课题组就开始积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这一阶段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情况

  (一)做好开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

  xx月xx日下午,工作站召开了关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会议。在开题会议上,课题主持人陈述了课题开题报告,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分工和预期研究目标及课题研究保障条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学校领导及课题专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对课题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并对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学校领导对课题组课题的研究表示了高度的支持,期望课题组能把课题研究工作搞得扎实有效,并拿出研究成果推进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二)抓好文献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在xx月中旬到xx月初,课题研究处于文献研读阶段,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学习。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并及时撰写了文献研读心得体会。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得知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弊端。传统教学设计形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无法适应教学现实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不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地“表演”,那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参与”。

  然而,参与式教学设计则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学习观。这种教学设计的理念提倡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个过程本身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不再是学生去接受他人提前预设的、选取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其次,参与式教学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由教师独自进行设计的观念。它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能有效生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为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对话与协商能创设出师生相互信任、尊重的氛围。通过参与到教学设计来,学生中对教师的教学构想和意图会更加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加清楚学生的个性需求。这种氛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提升。

  本阶段扎实的理论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开展与推进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后期的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构建及运用研究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立足课堂实践,有序推进模式构建

  为了能有序推进高中英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工作,课题组积极开展了基于课堂实践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并进行定期交流以了解研究的`动态信息,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模式作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本阶段,我们开展了高中复习课、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和写作课的课题实验课。每次上课前,课题组针对课型特点与学生情况确定具有特色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方案,并认真研讨。上课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方案,进行个性化备课之后,组织学生执行参与教学设计方案,并做出评价与反馈。上完课后,课题组对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分析、评议与优化。每次活动后,成员都及时撰写了活动感悟和改进意见。

  扎实有效的课题实践研究活动逐步提高教师了的教学水平、更新了教学设计理念、优化了教学设计模式,促进了教师成长。目前高中英语不同课型的参与式模式初步成形,但还需在后一阶段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完善与改进。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繁忙,水平有限,目前尚未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此外,课题组成员虽高度重视研究工作,并能精心设计、实施课题实验课,但在家常课中缺乏大胆尝试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与意识,造成了实验课与家常课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更深入的进行课题研究,努力把研究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力争实现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的研究效果。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4、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1、同桌互读。

  2、抽生读,检测读音。

  3、说:

  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4、谈体会:

  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读读读记记。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板书】

  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

  【教后反思】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崔峦先生指出“教师的教,要切实转到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练、辅导员,学生是主角、主人。‘教’是为了‘学’,要服从、服务于‘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中指导朗读小木偶头疼被误认为撒谎一部分时,孩子们强烈要求与我合作朗读,我快乐地答应了,并让孩子们自己挑选了两个同学来与我配合,我当小木偶,他们一个当小白兔,一个当老婆婆。读完,我笑盈盈地走到“小白兔”跟前:“可爱的小白兔,你读得真好,咱们来个拥抱吧!”然后又踱到“老婆婆”前,向她鞠个躬:“老婆婆,您的亲切让我感动,您的指责真让我伤心,我真的`是头疼哪!”此时,教室里已炸开了窝,孩子们都绽开了灿烂的笑脸前仰后合。随后,我又赶紧调整情绪收回孩子们的思绪。我将自己变成了他们的大朋友,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这篇精彩的童话。从孩子们放着亮光的眼睛中我深知他们已非常向往学习童话了。

教学设计7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接触过汉语拼音,对字母的读音和音节的拼读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个别字母和音节的发音不准确。

  【难点】

  n、l 的发音及 n、l 与韵母的拼读。

  【教师思考】

  如按常规教学仅凭教师讲解声母音、形、义,大部分学生定会兴趣索然。因此,教者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重点】

  声母 d、t、n、l 的形状及 d、t、n、l 与韵母的拼读。

  【设计特色】

  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自主探究,在创新中求发展。

  【信息资料】

  1、 d、t、n、l 的字母卡片及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

  2、拼音乐园的课件及“摘苹果”游戏的挂图。

  3、学生用的橡皮泥、小棒和毛线绳。

  【教学要求】

  1、学会 d、t、n、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 d、t、n、l 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声母:b、p、m、f 并让学生回忆记忆的方法。

  2、复习音节:ba、fo、ma、po

  设计意图:采取指读对读齐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检查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进行字母形状记忆方法的迁移。

  二、声母音的教学

  1、拼音乐园里可热闹了!今天老师还要带小朋友到这里认识一些拼音娃娃。你们看谁来了?大屏幕演示字母 d、t、n、l 及直观图。

  2、小朋友,你认识他们吗?指名试着读一读。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3、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 n 、l 纠正的发音。

  设计意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不同发展需求,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三、声母形的教学

  1、屏幕上的图能够帮助你们记住 d、t、n、l 的样子,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同座交流交流。(学生用以前的.方法编顺口溜:队鼓鼓锤 d d d;鱼儿跳舞 t t t;一个门洞 n n n;一根木棍 l l l。)

  2、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畅所欲言。(马蹄印 d d d、用手指摆d的 形状;小伞把 t t t、倒拄拐棍 t t t 和“七”像;独木桥 n n n;l 的形状像数字 l、筷子、教鞭、指挥棒、旗杆、铅笔、灯管……)

  3、他们还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些拼音娃娃很像?

  (d 和 b;p、n 和 u、m;t 和 f;l 和 i)

  设计意图: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新的发现,使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声母形的记忆体现层次性:先引导学生从直观画面观察记忆字形;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字形;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所学比较记忆字形。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体验、合作、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教学

  1、翻版出示音节;这些音节你们会读吗?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小组读、示范读、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自由选择读、齐读等。教师重点纠正 n、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2、屏幕演示一些带调音节:da、di、tu、nu、li、lu、ni、na。让学生用这些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看谁用上的音节多。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拼音在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提前识字说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这四位拼音娃娃分别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声母“t”的写法。其余三个声母学生根据观察试着写一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指导自己满意为止。

  3、教师巡视纠正指导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书写在低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书写的乐趣。

  六、巩固练习

  1、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小棒、毛线捏一捏、摆一摆今天认识的拼音娃娃。有的独自进行,有的与同座讨论合作,教师给捏摆好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

  设计意图:独特的教学手段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饶有情趣的欣赏、展示是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最好馈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成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财富。

  2、“摘苹果”游戏。拼音娃娃来到果园里,哇!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大苹果,多诱人啊!你们想吃吗?学生认读苹果上的字母、音节,读对了就奖励一个大苹果。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学生在积极的竞争参与中,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培植。

  【反思】

  本节课力求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实际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身心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参与求体验,以合作求创新,以探究求发展。在声母音形教学上,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间尝试学、互相教学、讨论研究学,学生主体地位凸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深知学情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拼音教学单一的呈现方式,及各个字母按音形义讲解,采取了集中训练,减少头绪,加强综合的教学思路。一些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感召下得以彰显。

  3、拼音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全体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联系日常生活、捏摆字母记忆字形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升华。

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特征,初步感知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知道风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2.学习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自然界的风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3.体会风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与风有关的现象,并用画表现出来。

  2.收集可以表现风的存在的物品:扇子,小纱巾、风车等。

  3.制作风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1.玩风车,激发情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玩具,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生:想)请你们把眼睛闭上,等我数到三时再把眼睛睁开,好吗?(出示五彩风车)这是什么?(生:风车)谁能让这漂亮的风车转起来?(教师发风车给学生玩)

  师:风车都转起来了,同学们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所以大家都是成功者。

  2.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玩风车开心吗?(生:开心)小朋友们知道风车为什么能转起来吗?(生:有风)对了,就是因为有风,风车才转起来了。今天我们将一起去和风姐姐交朋友,去听听她的声音,看看她的表演,夸夸她的好处,你们愿意吗?(生:愿意)(板书课题)

  【点评】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以玩风车的形式导入新课,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以“和风姐姐交朋友”这种拟人化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活动二:我会找风

  1.听风声。

  师:小朋友们听,这是谁来了?(播风声)(生:风姐姐来了)对,让我们大声对风姐姐说声HELLO!

  2.课件1:指导学生观察,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风。

  师:风姐姐在这幅画里面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谁要是能把风姐姐从这幅画面中找出来,风就会和他成为好朋友。我要看谁找得又快又准。谁愿意大声说给大伙儿听听?

  生:风把小朋友的帽子、纱巾、头发和衣服吹动了,风让帆船破浪前进,风把红旗吹得飘呀飘,风把柳枝吹得摇啊摇,风让风筝飞得很高,湖水随风荡漾。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风姐姐非常愿意和你们这些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交朋友哩!

  3.课件2:指导学生欣赏、感受人们生活周围的风。

  师:老师也在你们的生活中找到了风,而且还拍下来了呢!你们瞧,风姐姐都在哪些地方表演呢?

  生:在湖边,风把树枝吹得摇啊摇,湖水随风荡漾。

  师:这些都是老师从你们的生活中找到的风。除了这些,你们还能从生活中哪些地方找到美丽的风姐姐呢?

  生:风把我的衣服吹动了……

  4.交流展示学生课前画好的风,看看谁的画最能表现风。

  师:你们可真是细心的孩子。老师还知道有些小朋友把自己找到的美丽的风画下来了,谁愿意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看看。(请三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

  师:你画的风姐姐在哪儿?

  生1:我画的是海风,海风吹得人很舒服。(表演“舒服”的感觉)

  生2:我画的是树林,风把树吹得很响。(学风吹树林的声音)

  生3:我画的是国旗,风把国旗吹得飘呀飘。(演示国旗飘动的样子)

  师:你们画得真棒,小朋友们真聪明,会用看、听、感觉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找到风姐姐,瞧,她正对着大家微笑呢!你们也对她笑笑。(板书:我会找风)

  【点评】游戏是学生喜好的一种活动,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和学生一道玩捉迷藏的游戏来感知大自然中的风;通过拍摄学生身边的风,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入了教材中没有的本土风景;让学生通过“欣赏风”和“画风”,去感受自然界中的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中了解大自然和热爱大自然。

  活动三:我会造风

  1.小实验:我们都来制造风。

  师:大家都从生活中找到了风姐姐,那你们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吧!(师出示纱巾、扇子、报纸等)看谁能想办法让纱巾飘起来,不过一定不能碰到纱巾,可以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扇子、报纸,也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谁想出了办法?

  生:上台演示各种不同的办法,如:用嘴吹,用扇子扇等。

  2.小结: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你们用的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动起来,这样就能制造风。你们瞧!(课件3:风的形成)对,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跟着老师说一遍。记住了吗?

  【点评】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小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观察比较中动脑筋、想办法去造风,体验和感知“风”的存在,领悟风形成的原因,达到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之目的。

  活动四:风与我们的生活

  1.课件4:风姐姐的`自我介绍。

  师: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你们知道风有哪些作用吗?先听听她的自我介绍吧!(课件录音:我是你们的风姐姐,在生活中,我的作用可大了,春天一到,花儿开了,我一吹,你就可以闻到花儿迷人的香味。炎热的夏天来了,我可以让人们感到凉快。在没有电的时候,我能让大风车忽悠悠地转起来,那样就能带动机器发电呢!怎么样,我厉害吧!哦,对了,你们见过在大江大河中航行的帆船吗?那可全靠我的帮助呢!)

  2.听了风姐姐的自我介绍,同学们想想,风姐姐还有哪些作用?(学生回答)

  师:风可以帮助燃烧,帮助人们发电,为有些花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帆船航行。你们还知道风姐姐有哪些好处呢?把你知道的向小伙伴说说吧!(学生自由说)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动动脑,想一想:长大了,你将会怎样利用风来帮人们做好事?

  师:风姐姐的好处可真多呀!除了这些,你还想让风姐姐帮我们干点什么呢?

  生:我想让风姐姐帮我制造玩具、帮我们把衣服吹干、帮我们给沙漠中口渴的人们送水……

  4.课件5:沙尘暴、台风给人们带来的麻烦与灾难。

  师:不过,风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你们见过风姐姐不高兴的样子吗?(播“台风”和“沙尘暴”录像)

  师:台风确实可怕,沙尘暴的确讨厌。不过这可不能全怪风姐姐,这是因为有些人不爱护花草树木,她才生气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好花草树木,多种植花草树木,当好环保小卫士,让风姐姐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处,那样风姐姐就可以和我们愉快地生活在一起了。

  【点评】儿童是在真实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风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通过感受台风、沙尘暴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从中领悟要让风成为人类的好朋友,必须要多种植花草树木,自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好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an与(-a)n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计算,其实有理数的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一种游戏叫“算24点”,它是一种常见的扑克牌游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那我们现在约定扑克牌中黑色数字为正,红色数字为负,每次抽取4张,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

  师:假如我现在抽取的是黑3红3黑4红5 (幻灯片放映图片)如何算24?

  师:如果四张都是3呢?

  生答:-3 - 3×3×(-3)=333324

  师:现在老师把扑克牌拿掉一张红3,变成2个黑3,1个红3,大家有办法凑成24吗?

  生:思考几分钟后,有同学会想出33(3)的答案

  师:观察这个式子,有我们以前学过的3次方运算,那它是不是乘法运算?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种乘方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方运算都是乘法运算,它与乘法运算又有怎样的关系?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方”,相信学过之后,对你解决心中的疑问会有很大的帮助。(自然引入新课)

  2、动手实践,共同探索乘方的定义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

  问题:(1)对折一次有几层? 2

  (2)对折二次有几层? 224

  (3)对折三次有几层? 2228

  (4)对折四次有几层? 222216

  师: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师: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怎样去列式?

  生:20个2相乘

  师:写起来很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空间,有没有简单记法?

  简记:22 23 24

  师:请同学们总结对折n次有几层?可以简记为什么?

  2×2×2×2×2

  n个2

  生:可简记为:2n

  aaa?师:猜想:a生:an

  n个a

  师:怎样读呢?生:读作a的`n次方

  老师总结: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教师解说乘方的特殊性),在an中,a

  的因数),n叫做指数(相同因数的个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小试牛刀:

  练习一: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

  6×6×6= (-3) (-3) (-3) (-3)=

  2.1×2.1×2.1×2.1×2.1= 1

  21

  21

  21

  21

  21

  2=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底数一定要加上括弧,这也是辩认底数的方法.练习二、说出下列各式的底数、指数、及其意义

  543431126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乘方运算的性质

  师:我们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计算的时候,要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再把绝对值相乘。我们知道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那对于乘方运算的结果如何来确定积的符号呢?用幻灯片出示表格,计算后,请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进行考虑)

  教师再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师生总结: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

  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为0。

  4、应用新知,尝试练习:在七年级数学晚会上,有6个同学藏在盾牌后面,男同学的盾牌上写的是一个正数,女同学的盾牌上写的是一个负数,这6个盾牌如下图所示,请算一算,盾牌后面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15 ;(-5)8;(-7)6;(-10)25;123;(-16)9

  乘方的运算是本节内容的第二个难点,符号确定后,学生往往容易犯直接拿底数和指数相乘的错误,所以准备了下面的例题,且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过程,加深对乘方运算的理解

  例1:计算(教师板演一题后请学生板演)

  (1) 26 (5) 62

  (2) 73

  44(3) (3) (6) 3

  33(4)(4) (7) 4

  比一比:(1)与(5)一样吗?(3)与(6)一样吗?(4)与(7)一样吗?

  小结:一定要先找出底数和指数,确定符号后再去计算。

  例12:计算:(1) 2522,(2)()3,(3),(4),(5)4 53533334

  比一比:(2)与(3)一样吗?(4)与(5)一样吗?

  总结:负数和分数的乘方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和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5、课外探究

  一张纸厚度为0.05mm,把它连续对折30次后厚度将是珠峰的30倍。试着去计算一下,这句话对不对。

  6、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所谓特殊就是所乘的因数是相同的;

  特别提醒: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负数和分数括起来

  2

  3、进行乘方运算应先定符号后计算,要确定符号要先确定底数和指数。

  7、作业布置:习题2.6第1、2题;

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使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而言,要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还是有一些挑战性的。

  三、我的思考

  学生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了解能有多少?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六、教学资源

  天平秤、两个球、绿豆、铅笔、鸡蛋、苹果、盐、2分硬币盐(每组2袋)、2分硬币(每组1枚)

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1.出示课文插图。一年有四季,它们是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学生看图说图。

  【评析】利用插图把学生带入诗文描绘的境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和说话的兴趣。

  二、学文识字

  1.导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一首儿歌写了这些季节特有的美景。(揭题)

  2.提示方法。在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困难,比如有的字不认识了,那该怎么办呀?(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范读:要求一边听教师读,一边找出说话的是谁,用“_”标出来。

  【评析】对一年级学生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必要的。提示学生借助拼音帮助识字,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低段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找一找,划一划的'动笔动脑活动巧妙地让学生从耳听、眼看、脑思、手画中全方位感知一年四季中不同的季节特征。

  4.学生汇报。(感情朗读儿歌)

  5.学习生字。①尖尖的草芽想跟我们交朋友了。你能跟这些草芽打个招呼吗?(学习生字“对”“说”“是”)②圆圆的荷叶夸你们太棒了,她也送来了生字宝宝。快看看我们接到的是谁。(学习生字“叶”“圆”“夏”)③谷穗也赶来了,我们快给他让座吧。(学习生字“秋”)④顽皮的雪人跑得满头大汗,让我们一起为他擦擦。(学习生字“雪”“肚”“冬”“就”)

  【评析】把读词悄悄地变了一下身,学生们的朗读声可爱极了,原来读词语也可以变得有情趣呀。让学生在“打招呼”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读准了词语的音,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巧妙地把学习生字融入到情感教育之中,学生接生字宝宝,给谷穗让座,为小雪人擦汗,让课堂充满了人文性。

  6.复习巩固。①快看看,老师把拼音藏起来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②咱们来爬楼梯读,一个词比一个词的声音大些。③咱们再下楼梯读,一个词比一个词的声音小些。④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读课文)

  【评析】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从读有拼音的生字再到读无拼音的生字、上下楼梯读,最后回归诗文中读,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识字经历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把词卡从低到高粘贴,就像音乐中的音阶一样,让学生视觉上有个新鲜感,模仿唱音阶的方法,在变化中享受读词的快乐。

  三、游戏学句

  1.热身运动。我们来玩游戏好不好?在玩游戏之前得先做个热身运动。(生读课文)

  2.游戏“排排坐”。①第一关:教师出示一个句子的乱句卡:“我、春天、是”学生排一排,齐读。②第二关。教师出示三个句子的乱句卡:我、冬天、是、我、我、夏天、秋天、是、就是。学生交流之后派学生代表排一排,齐读排列好的三句话。

  3.游戏“捉迷藏”。①在学生排好的句子中抽掉写有“我”的词卡:谁是春天?②在学生排好的句子中抽掉写有“秋天”的词卡:我是什么?③指导观察以上句子,发现什么了?(都是“是”字句)④说话练习。你知道哪个季节里还有什么,能用上“是”字句来表达吗?

  【评析】热身运动和游戏都是变换形式让学生读儿歌,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与文本对话。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就得花样百出。同时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认识“是”字句这种常见的句子结构,接着让学生说熟悉的季节中有代表性的事物,用“是”字句来表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遣词造句的语言能力就在这“认”“悟”“用”中悄悄形成了。

  四、指导书写

  1.读儿歌:七月荷叶圆,荷花别样红;九月谷穗弯,无花果儿香。(学生跟读)

  2.指导书写“七”“无”“儿”“九”。①指导学生观察,发现前三个字中都有相同的笔画“竖弯钩”,引导学生区别,说出在各字中书写时有什么不同。②教师示范写,学生书空。③书写以上四个字。

  3.省略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彼此之间的信赖。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知道虽然珍珠鸟很怕人,但是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2.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3.关键:抓住重点语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理解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

  2.冯骥才先生饲养了一家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者有什么感受,你还记得吗?

  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读了课文,你知道说的是谁信赖谁吗?(鸟儿信赖作者)

  二、品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一至五自然段,大家知道了那一对大珍珠鸟与作者一点点熟悉了,它会“伸脑袋瞅瞅”我。(板书:大鸟伸脑袋瞅瞅)可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的呢?

  2.出示自学提示:认真阅读第六至十六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默读,自学批注,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可能会有多种,如可按文章顺序谈,也可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也可将两处联系起来谈)

  ⑴“探脑袋”:小珍珠鸟的好奇心很强呀!

  ⑵“屋里飞”:小珍珠鸟在屋里的具体表现让我们忍俊不禁,它都去了哪些地方?(笼子四周——柜顶上——书架上——灯绳旁——画框上——窗框上)

  地点变化了这么多,但我们为什么没有错乱的感觉?作者是如何巧妙描写的?(用了三个“一会儿”)

  教师:小珍珠鸟在屋里四处活动,地点变了,方式也变了,如果我是作者,谁来扮演小珍珠鸟,告诉我原因?

  师:你为什么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师:为什么又敢在我的屋里飞来飞去?

  师:你为什么要落在柜子顶上呀?

  师:你为什么那么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还敢啄我的名字?

  师:你一定觉得撞灯绳、跳上画框很有趣吧?窗子都打开了,你站在窗框上为什么不飞出去呢?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⑶“喝茶水”: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它先离我很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它是一只的小鸟。然后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瞅瞅我有感受,它真是一只的小鸟。它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更是一只的小鸟。

  ⑷“啄笔尖”:同桌互读。

  ⑸“肩头睡”:作者为什么不惊扰它?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三、回读一至六自然段

  1.看来,在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小珍珠鸟的活动地点变了,我们感到它的活动方式、性格也变了,它越来越亲近“我”、信赖“我”了,透过小珍珠鸟的变化,你感到仅仅是小珍珠鸟信赖作者吗?

  (大鸟也信赖“我”,它们允许自己的孩子飞出笼子,与“我”亲近)

  2.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一对大珍珠鸟也信赖“我”?请找出来。

  3.朗读自己所画的句子。

  ⑴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⑵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⑶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四、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上彼此创造的

  1.教师:不论是大鸟,还是小鸟,都对“我”产生了信赖,但这珍珠鸟一家为什么会对“我”产生信赖呢?(是“我”精心呵护它们的缘故)画一画描写“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对鸟的爱。归纳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2.此时,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作者仅仅是想表明生活中需要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信赖)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体会。

  六、课堂小结

  因为爱,作者对珍珠鸟一家呵护备至;因为爱,作者笔下的小鸟也充满了灵性。大千世界,处处都需要关爱,处处都需要信赖。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作者那富有哲理的话吧!

  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细腻(ní nì)画框(kuāng kuàng)待一会儿(dāi dài)

  3.用下列词语造句。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先……然后……再……

  4.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思路提示:不看——不管——不伤害——不停——不写。

  5.根据内容填空,回答问题。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的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⑴根据课文填空。

  ⑵“斑斑驳驳”在课文中的意思是。

  ⑶“无数指甲状小叶”写出了。

  ⑷“生意葱茏”说明了。

  附:板书设计

  珍珠鸟

  大鸟:伸脑袋瞅瞅

  珍珠鸟小鸟:探脑袋屋里飞信赖人

  喝茶水啄笔尖肩头睡

教学设计13

  一、引言

  教学论,我国学者一般是根据其所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进行定义的(顾明远,1998;施良方等,1999;邵瑞珍等,1994)。从教学论所包含的研究范围看,可以区分为广义的教学论和狭义的教学论。前者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作为研究的对象;后者则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师的“教”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如果需要把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果离开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对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的;反之,如果缺乏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实际问题,教学论的研究也会失去最直接、最鲜活的材料反馈。可见,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等普教体系中非常普遍,属于基础性的'常规工作。但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传统课程和课堂进行广泛和深入地改造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二、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指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为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过程。

  仔细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某些重要特征:

  首先,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要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有效地融合进入施教的全过程,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或者根据不同的反馈修改教学,进行学习补救。可见,教学设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与既定情境中的材料进行反思性对话的过程”(Shon,1987,1991)。

  其次,“设计(design)”并不等同于“规划(planning)”。比较而言,“设计”要求更高的精确性,更高的关注水平和在计划、开发、评价过程中更强的专门化知识。比如,教师希望利用今天的90分钟课时,能够教授完成“外购材料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编制”这一教学任务。这属于“规划”或者“计划”的范畴。而“设计”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高水平的关注和深思熟虑,它需要确定的是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怎样知道达到了目标等一系列详细、具体的信息。因此,“设计”具有天生的复杂性。或者说,“设计”是源于“规划”却高于“规划”。

  第三,教学设计不同于课程教授。“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教学(instructional)”,而不仅仅是“教授(teaching)”。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既包括影响教学方案实施的因素,也包括受到教学方案实施影响的因素,“教授”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自然属于教学设计的重点对象,但这并不能影响教学设计对其他教学环节的关注。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

教学设计14

  一、课程性质

  秘书实务是我院文秘和法律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均有突出的意义,是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行政管理工作能力之人的重要一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职业岗位必需和够用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具备文书处理与写作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会议组织与服务能力和商务活动能力。

  该课程与应用写作、档案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相辅相成,构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群。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办文、办会、办事的`业务处理能力。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现场仿真教学模式。

  三、课程任务

  1、使学生掌握秘书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使学生掌握文书处理与写作技能;

  3、使学生掌握办公室事务处理技能;

  4、使学生掌握会议组织与服务技能;

  5、使学生掌握商务活动技能。

  四、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通过对秘书人员岗位的调查和详细分析,以秘书职业能力为核心来设计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理论知识 秘书基本要求

  1.秘书职业认识

  2. 秘书的职业道德与素质

  实训 秘书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分配表

  秘书职业岗位能力及教学模块

  职业基本能力

  秘书职业核心能力能力模块教学模块实训项目

  接待能力接待工作日常接待

  宴请接待

  信访工作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信息工作信息工作

  调研能力调研工作

  沟通与协调能力沟通与协调客户沟通与协调

  客户服务

  办公设备使用能力办公设备使用办公设备使用

  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办公室事务管理活动安排

  商务旅行计划

  接打电话

  值班工作

  文书处理与写作能力办文工作文书的处理

  会务组织与服务能力会务工作会议方案制订

  会场布置

  会务服务

  会见与会谈安排

  商务活动安排能力商务活动工作签字仪式

  庆典活动

  新闻发布会

  五、教学模块实施方案

  秘书实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秘书基础教学案例

  2.秘书实务案例分析

  3.秘书实务案例小报告

  4.秘书学简短的案例分析题

  5.秘书实务案例与答案

  6.秘书的知识结构秘书必备6篇

教学设计15

  教材简说

  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像三叶虫、恐龙等。我们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只能通过对它们的化石进行科学的研究。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因此,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人们确定地层的年代。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老的生物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成为人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扇形的小叶子,长得很慢却有着营养丰富的果实,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这就是银杏树。肥胖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犹如戴着墨镜的黑眼圈,这就是大熊猫。尖而长的大嘴,核桃大的眼睛,体长可达四五米,体重可达半吨的水中动物,这就是中华鲟。

  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北京古生物博物馆去参观参观,怎么样?(播放课件)

  (出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始祖鸟骨骼化石,蜻蜓和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枝蒎厥化石,考古学家正在挖掘化石”)

  欣赏完这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板书:化石)

  引入化石: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师:老师告诉你们吧,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古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它们死后,遗体被埋入地层,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它们的遗体逐渐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我们就把它称作化石。

  明白了吗?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化石有关的,(补充课题:活化石),请齐读课题。咦?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质疑。

  3、师:如果你想了解的话,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知生字:

  1、按要求读书:

  (1)轻声读课文,借助“树叶”里的生字,读准字音。

  (2)找一找,课文里写了几种“活化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4、师生评议。结合读好几个生字:

  悉 鳞 肉 稀

  5、再读课文,找一找一共写了几种活化石?作上记号。

  6、汇报:银杏树 大熊猫 中华鲟

  7、师:是啊!这些动物、植物都是生活在远古时代,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了现在,所以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指导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首先请大家读读第二小节,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汇报交流:

  (1)“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观察图片和实物)

  “一片片”和“一把把”能换成“一片”和“一把”吗?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吗?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谁能说几个呀?

  填空:一块块( ) 一条条( ) 一棵棵( ) 一只只( )

  (2)理解“公孙树”“白果树”:为什么叫“公孙树”“白果树”?

  师:老师找到了一棵名副其实的.“公孙树”,想看看吗?(出示课件师描述)在山东省最南端的新村乡,当地群众为一株被冠为“银杏王”的古老银杏树过了3000岁“生日”。 此树高41.9米,胸围8米,直径2.6米,树冠根系面积五六亩。老树王虽历经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师:其实,银杏树是一中很美的树,有位小朋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配乐师诵读)我很喜欢银杏树,因为它很美丽。我发现,它的叶子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四季的形状我都喜欢。 春天,银杏树枝头嫩绿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在阳光的沐浴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夏天,日照充足,叶子长成扇子的模样,绿得似乎一碰就会滴下油来。在酷暑难耐时,如坐在银杏树下阅读,一阵风吹过,千万只小扇子为我煽风,那份凉意,那份舒畅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里一般。 秋天,片片黄叶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追逐嬉戏。 冬天,银杏树落光了叶子,将自己包裹起来,等待着严冬的来临。他似乎苍老了,却仍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顽强地挺立着。

  银杏树也开花,但很小,常常被人忽略。它开的花是白里带点淡黄色的。小花结出的果子却是人们喜欢的。银杏的果子像一只只小橄榄球,乳白色壳子里面躺着一个淡绿色的胖胖的果仁,非常好吃,还带有一点微微的苦味。我常跟妈妈用微波炉烤着吃,只需小火一分钟,就听到微波炉里传出“叭叭”的声响,不一会儿,果壳裂开了,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师:你们觉得美吗?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吧!

  现在你喜欢银杏树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给读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奖励一片银杏叶片作为纪念)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小节,结合训练:

  1、课文还写了两种“活化石”------大熊猫和中华鲟,小朋友们能自己读懂吗?试一试吧!也像刚才老师那样,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同桌合作,把读懂的内容向大家汇报,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开始吧!

  2、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

  3、汇报交流:

  (1)“大熊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非常可爱。”

  你知道“熟悉”的意思吗?你对什么很“熟悉”?请说一句话。

  (2)“灭绝”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其他动物为什么会“灭绝”的呢?

  师:一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大概90—135千克。四脚站立时,肩膀部位的高约0.9米,身长大约1.5米。雄性大熊猫比雌性约大10%。

  大熊猫的体形非常适应森林环境。虽然大熊猫笨重的体态和“内八字”的脚步使它显得笨手笨脚,但实际上它却出奇的灵活。它甚至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强壮的前腿和厚实有力的肩膀使它们爬起树来身手矫健,遇到敌人时也能化险为夷。灵活的身体使它们能轻松地穿过茂密的竹林。大熊猫腿短,走起路来离地面很近,因此走得很慢,即使是逃离险境时,也只不过是慢腾腾地迈着小步连跑带颠。野生大熊猫的寿命约为20年。

  (3)“它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核桃大的眼睛亮晶晶的,一张大嘴又尖又长,样子怪怪的。”

  “稀有”,稀少,少见。

  为什么中华鲟会“稀有”呢?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生评议。

  五、演读课文:

  1、师: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给前来参观的游人作解说有关“活化石”的内容,你该怎么说呢?想试一试吗?

  2、(师示范):我是银杏树,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果树,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长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时侯种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了爷爷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孙树”。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活化石”介绍给游客。

  4、各组派代表上台演说。

  5、师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对活化石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小朋友们,在我们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从远古时代生存至今的生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课件欣赏:)生活在3.5亿年前的腔棘鱼;4.5亿年前的鹦鹉螺

  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娃娃鱼;桃花水母;宽咽鱼;红豆杉,已经1200岁了;稀有物种桫椤;浙江百山祖冷杉。

  六、课外延伸:

  1、请你写一写:仿写一篇有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2、请你读一读:《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3、请你查一查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9-04

教学设计01-14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泉城》教学设计04-09

《穷人》教学设计07-22

灯光教学设计07-25

母鸡教学设计04-29

《种子》教学设计09-14

《黄河》教学设计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