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 七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关于三峡的资料 录音带
一、导语 :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条理清楚。
五、作业 :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峡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4.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习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
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两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出示课题)
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
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4.指导读“痴、巫、菱”。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
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四、课堂作业(8)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篙()驾()锦()恰()
3.写出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录本文中的比喻句。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0)
1.把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确。
2.正确的释义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二、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上的特点(10)
1.中心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
2.运用排比段开头,文章结构和谐完整。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3.语文质朴无华,比喻形象生动,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品味课文(10)
1.反复吟诵。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和浓郁的思乡之情。
3.分组讨论。
4.学生小结。
5.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10)
1.今天的三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你知道哪些呢?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的故乡有些什么特色,试着仿写一段。
板书设计
三峡雨
回忆童年趣事
三峡情表达思乡之情
渴望再回故乡
三峡云
三峡教学设计3
一、新课导入
(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中的美景在哪里吗?(三峡)对,这是三峡的美丽风光。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越湖北省和重庆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发展史》、《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字音字形。
恐怖(bù) 玲珑(lóng) 悬崖绝壁(xuán)
险峻(jùn)浣妆(huàn)古褐苍苍(hè)
凝望(níng)蔚蓝(wèi)秋高气爽(shuǎng)
3、词语解释。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险峻:山势高而险。
浣妆:梳洗打扮。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秋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青葱:形容植物浓绿。
4、速读课文,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明确: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出文章的结构。
明确:文章先总写后分写,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
一(1—2自然段):总写三峡形势之险恶。
二(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三(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二)内容探究
速读课文,把握作者游踪,并体会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老师要求:各峡的特点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明确:
景物特点诗、谚语、典故感觉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紧张
灯影峡浓厚的江南风味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很轻松
很悠闲
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极为可怕
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高峻典故:王昭君浣妆
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妙:不单调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仍险急典故:刘皇叔托孤凄凉
教师总结: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和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作者就是通过记叙、描写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板书设计
三峡
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陡江窄),崆岭滩(险)
灯影峡:黄陵庙一带,风光秀丽
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昭君村峰峦如聚
巫峡:山水奇险美丽
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
五、课外拓展
三峡是一首诗,三峡是一幅画,三峡更是一首歌。你一定读过有关三峡的诗,欣赏过有关三峡的画,听过有关三峡的歌。请调动你的词汇积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巴东三峡写一段导游词吧!
示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青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婉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三峡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和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写的是三峡美丽的景色。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看图)
2、读准字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属引凄异(zhú)
襄陵(xiāng)沿溯(sù)素湍(tuān)沾裳(cháng)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一读:
①听录音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3自读课文,互说译文
4、说一说:看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看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
明确:⑴、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
⑵、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⑶、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
⑷、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看图)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险峻、连、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美
水:夏——急猛水涨 凶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奔放美
春冬——多生怪柏素湍碧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3、文中写山水时应用什么表现手法?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写冬春季节时,应用了动静结合.
4、归纳本文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5、小结
四、作业布置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品味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加深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想: 熟读——理解——翻译——背诵——积累;
诗、画、文交互——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积淀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齐背已经学过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诗歌写了那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这是哪里的风光?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引出《三峡》。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问:能够找出课文中与诗歌《早发白帝城》描写的相对应的.内容吗?
同学们自读课文,可以勾画语句,可以讨论交流。
最后明确:
的第二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诗歌的一、二、四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相对应,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
第四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诗歌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相对应,都写连绵不断的猿鸣;
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与诗歌第四句中的“万重山”相对应,都写三峡的崇山峻岭。
三、结合注释,自己研读,落实字词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们结束后,问:自学得怎么样呢?我们来一个有趣的检测好吗?。
分成四组,每一组负责一段文字。先讨论,联想,商量景物及景物的特点,准备绘画。
四、每一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在黑板上绘出课文所描写的四幅图画
不要求精细,只求能表现课文内容,特别是关键的句意。
本小组同学要关注并提示。
五、交叉检查
1、读课文语句,看图画表现。如有遗漏,请上前添补修改。
2、结合同学所绘图画,师生共同明确所描绘景物的特点:
山: 两岸,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美。
水: (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放美
(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秀美
(秋季)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哀转久绝——凄婉美
六、离开课本,根据同学所绘四幅图画,回想并说出课文相应的语句
同桌一组,看黑板上的四幅图画,试着忆读课文。交换进行。
七、自己通读课文,加深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并勾画出还不能准确解释的字词句(为下节课质疑、翻译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回想上一节课的“诗”、“画”、“文”
二、同学轮流口头翻译课文
抽同学轮流进行,每人一句。实在不知怎么译的,可请同学帮忙。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加点)的含义与用法,强化识记积累。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略无(毫无)阙(通“缺”)处。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隐天蔽日,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bēn,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御风,不以(认为,觉得)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急流的水)绿潭,回清倒影。绝巘(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冲刷)其间,清(江水清清)荣(树木苍郁)峻(山势险峻)茂(百草丰茂),良(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名词动用,降霜)旦,林寒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教师口头翻译(速度稍慢),学生再次跟译,纠正自己的误解,落实句意
翻译已经不存在问题的同学,则听老师的译句,回译成课文原句。(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的层次不同,要求也应该体现层次性。)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三峡之内,每到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是一番景象。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师生共同总结(填空的方式)
本文精要地描述了三峡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之情,激发了自己 的感情。
1、学生答后总结归纳:(不强调统一,语意相近即可。)
本文精要地描述了三峡 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的景色,表达了 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之情,激发了自己 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的感情。
2、追问:如何理解“精要”呢?
进一步明确:
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写;
抓住不同的季节,动、静结合的写;
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写。
五、背诵课文
同桌互相抽查。
六、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郦道元、《水经注》、《水经》。
三峡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四、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三峡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2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中的瑰宝,古往今来,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作者简介:刘白羽(1916--20xx)现代作家,北京人。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
二、基础知识
字词正音:
启碇(dìng)绛(jiàng)紫夔(kuí)州滟滪(yàn yù)婀娜(ē nuó)
瑰(guī)丽对峙(zhì)草坂(bǎn)崆(kōng)岭澎湃(péng pài)
跋涉(bá shè)秭(zǐ)归万仞(rèn)万壑(hè)汨(mì)罗
美髯(rán)停泊(bó)缥缈(piāo miǎo)婀娜(ē nuó)层峦叠嶂(zhàng)
词语释义:
1.瑰丽:异常美丽。
2.绛紫: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绛:大红色。
3.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4.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5.对峙:相对而立。
6.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7.草坂:长满草的山坡。
8.怪诞:奇怪,古怪。
成语积累:
1、莽莽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密,郊野景色迷茫。
2、层峦叠嶂:形容山峰多而险峻。(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3、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
4、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5、小心翼翼:小心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6、森然耸立:茂密而高高地直立。
7、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蒸,升腾;蔚,聚集。
三、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
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四、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交流。
以“江津号”的航程(游踪)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五、文本研读:
1.分析第一部分:
齐读第一段。提问: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在全篇有什么作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这句话起统摄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通篇所写景物,全在这“雄伟”“瑰丽”四个字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兴奋、激动的心情。
2.分析第二部分:
大声自由朗读第二段,品味写景的文字,与同桌交流体会。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3.分析第三部分:
快速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把描写巫峡秀美的句子画出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描写矗立的山和环绕的水相映成趣。
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坂、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草坂,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取东西
4.分析第四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课文为什么要引用那些神话传说、古人诗句及民谣?
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作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告诉我们: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六讨论:三峡的“雄伟”和“瑰丽”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3题)
作品写山势、水势、激流、险滩,处处突出“雄伟”二字;写云霞、浓雾、野草、传说,都是紧扣“瑰丽”二字来写,创造出雄浑奇美的境界。
六、写作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归纳: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例句,体会修辞的效果。
(1)比喻: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有暗喻,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七、拓展阅读
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三峡》(节选)进一步感受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境,加深对三峡的印象。
三峡教学设计8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出示《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⑴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 读准字音:
⑵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⑵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⑷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 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水经注阳城淀》,并想像文中的画面。
阳城淀
博水又东南经谷梁亭南,又东经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篓婉口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矣!世谓之为阳城泻也。
提示:①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②潴:zhū,积聚。③娈:luán,美好。④折芰:采菱。
阳城淀在今河北省望都县的东面,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但通过本文的描述,我们还可以想见1500年前这里的地貌和风情。这原是博水(即今唐河)流经此处时汇聚“潴涨”而成的一片水泊,长着丰茂的水草,也盛产鲜嫩的菱藕。本文选取的是初秋季节,人事活动是“采菱”,采菱者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一边不知疲倦地采摘着,一边信口歌唱着自编的小曲,赞美春天,赞美劳动,赞美宁静的幸福生活。于是构成了一幅清新妩媚的北国江南画图,令过往行人“有慰于羁望”,简直就是一个诗的意境。
八、板书设计
三峡郦道元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春冬 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
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课后反思】
xxx
三峡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云雾缠绕、七弯八拐、东闯西撞”等词的意思,理解词句之间的关系,并找出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2、学会借助段落中的重点词句背诵课文,能背诵2—4自然段。
3、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的方法,背诵课文2、3、4自然段。
难点:找出自然段中重点词,并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三、预习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陈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22、船过三峡(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吗?“三峡”是指哪三峡?
这里的三峡是指长江三峡,那就是从重庆到武汉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吧!
2、请大家打开课本,听录音,看课文,注意生字记号的读音,同时思考:
(投影出示,作者乘经过长江三峡看到了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课前又已充分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齐读新词卡片)
4、生字新词掌握得不错,下面谁来说说作者乘船经过长江三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自然风光、神女峰的传说)
5、请大家扫读课文,看看哪几段写长江三峡的自杀风光?哪几段写有关神女峰的传说?
(三)、学习课文2—5段
1、这堂课我们学习写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的这部分,那就是课文2—5段。作者看了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后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快速读2—5段.用浪线划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
2、哪句话写作者看了三峡自然风光后的感受的?
(出示投影: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请大家把这句话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这里的“山水画”是指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感情?这感情强烈吗?你从哪里看出?是啊,一个“啊”,一个“好”,还有一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那种对三峡风光无限的赞美之情。下面我们再用这强烈的赞美之情朗读的这句话。
3、读得真不错,那作者为什么会场出如此强烈的赞叹呢?请大家默读2、3、4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板书:山厅、水急、船险)“山奇”奇在哪儿呢?请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双横线划出总起句。
4、这一段的总起句是——齐读。
5、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用哪些重点词写出山奇这一特点的?请用横线划出,再联系上下文想想重点词的意思。
6、谁来说说课文通过哪些重点词写出山奇这一特点的?你是怎样理解的'?(板书:笔址陡峭、云雾缠绕、像……像……像……)
7、是呀,作者通过山的陡、高、怪写出出奇这一特点。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呢?请大家有感情朗读一遍。
8、同学们读得是那么有情,是因为三峡的山是那样奇,作者笔下的文又是那么美。你们想把这优美的语段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下面老师教给你们一种背诵的好方法,请大家看"学习提示",这里介绍的背诵方法是什么?
9、《船过三峡》第2段中的总起句,即重点句是——齐读。重点词是——(指板书)
10、借助这些重点词句就能顺利地把这段话背下来。下面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由试背一下,请╳╳同学背。
11、背得好级了,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方法背诵吗?
12、好,下面我们一起用这样好方法背育第2段。
13、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借助重点词句背育课文的?先干什么?接着呢?再呢?
是的,刚才我们是按这样的背诵方法来背诵第2段的。
出示小黑板:
背诵方法:
①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③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14、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背诵方法学习背诵3、4段,完成练习题有疑难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刚才,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按这背诵方法交流自学情况。(板书……)
15、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理解很深刻,说得也不错,我们一起借助重点词句,把3、4段有感情试背一遍。
(指板书)三峡的山是那样奇,水是那样急,船又是那样的险峰,这自然风光真是美如画!(板书,美如画)使人百看不大庆,你们还想再次跟随作者去欣赏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吗?
16、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听录音,再次跟随作者去静静地欣赏长江三峡那奇丽的风光吧!(打开录音机)
17、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课堂小结:
是啊,三峡的自然风光真是太迷人了,我们为祖国有如此奇丽的山河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长江三峡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五)、下课。
六、板书设计:
22、船过三峡
笔直陡峭
山奇 云雾缭绕
像……像……像……
嘶鸣吼叫
美丽的自然的风光 水急 东闯西撞 美如画
嘶咬、拍打
翻卷、连、推
神女峰的传说…… 船险 像、又像、飘、碰、掉以轻心
七、教后感:
学习重点段落时,动用变序教学方法。从重点句(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三峡画!)人手,通过理解、朗读重点句,牵发动全身,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兴趣,收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2、3、4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教学时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峡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
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
(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A)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D)具体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
①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2、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①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② “夫战,勇气也。”--“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
③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3、补
(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①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③ 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①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口技》)
②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
③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
4、换
(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1)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5、调
(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② 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③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
6、变
"变",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① 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
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二)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
六、作业
独立思考,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1.交流翻译心得。
2.小组内提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难点,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明确:
三峡的山、水。
两个。
一层:三峡的山。
二层:三峡的水。
2.第二个大层次又分成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夏季的三峡。
春冬的三峡。
秋季的三峡。
四、研读第一层次:三峡的山
1.作者集中写三峡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确:第一段
2.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山高岭连,峡窄水长
3.作者是如何体现三峡山的特点的?
明确: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来写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再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势高大狭窄的特点。
4.本文是为《水经》作注,应该重点在写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才开始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山势造就水势,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读第二层次:三峡的水
研读:夏季的三峡
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涨流急,交通阻断。
2.在写夏季三峡水是,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去体现三峡特点?
明确:
(1)王命急宣--侧面体现
(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对比。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搜集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
三峡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读课本注解)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 快速浏览课文,对照注释,把不懂的画出来。
2、放录音,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第一段:
①略无阙处(毫无)(通 缺)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③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第二段:④夏水襄陵(漫上)⑤不见曦月(太阳)
⑥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断)⑦或王命急宣(有时 )
⑧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⑨不以疾也(不如) (快)⑩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第三段;
11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12飞漱其间(冲刷)
13良多趣味(确实)
第四段 14属引凄异(连续;延长)14林寒涧肃(寂静)
16哀转久绝(转同啭声音曲折)
(2)重点句子翻译:
①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乘着飞奔的马或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⑤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
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课堂练习。
小结:本节课只要学习和这篇课文的文言字词和翻译重点句子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③属: 属引凄异
神情与苏黄不属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不以疾也 (疾 古义:快
今义:疾病)
4、良多趣味 (良 古义:真,实在
今义:好)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 ”表示。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达到背诵目的。(多媒体板书)
1、请学生朗读有关山的语句,找出关键字词说明山的特点。
关键字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根据以上特点,结合关键字词来背诵山的语句。
3、请学生朗读有关水的语句,说出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4、请学生找出关键字词说明每个季节水的特点。
夏季 关键字词: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险
春冬 关键字词: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趣
秋季 关键字词: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悲
指导学生注意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问题二、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静景:山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五、 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 布置作业
1、整理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
3、从文章中两句渔歌,你还可联想到哪些诗句?它们的意境相同吗?
附:
板书设计:三峡
郦道元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三峡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文章,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特点,在讨论探究中把握文章内容。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以朗读训练为主,内容的挖掘是在朗读的基础上想象、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朗读,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诵读,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中作者渗入的情感。通过想象,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朗读——理解——背诵,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难点:
体会文中作者渗入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突破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品味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加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引导,让学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通过探讨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师准备
1、对“信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要有一定了解。
2、掌握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三峡的文字图片资料,解决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2、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水经注》: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sù shù xī tuān xiào zhàng
阙处 襄陵 绝巘 属引 沿溯飞漱 曦月 急湍 长啸 重岩叠嶂
4、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译一译,记一记: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一段一人,先读后译。
注意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补充注释)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B、至于夏水襄陵。(到了)
C、或王命急宣。(有时)
D、其间千二百里。(代指两地)
E、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认为)
F、良多趣味。(很)
G、沿溯阻绝。(断)
H、绝巘多生怪柏。(极)
I、哀转久绝。(停止)
J、每至晴初霜旦。(每当到)
三、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四、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五、本课时小结
六、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
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①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②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2、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3、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4、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①三峡很美,哪你觉得它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景物)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
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
②如此美景,作者是怎样将其描绘得传神入化——抓特征写景。
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景——清幽、秀丽
秋景——凄凉、哀婉(对渔歌的理解)。
四、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
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教师点拨: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磅礴嶙峋峻峭突兀
巍峨峥嵘连绵逶迤
千山万壑峰回路转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深山幽谷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附:《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的快。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下来。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北魏
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斓、景色清幽
秋:悲寂凄凉
吴法仁
三峡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三峡》以凝炼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了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它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来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品析语言的精妙。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意、品析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的优美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扣住“峡”字,导入新课
课前配乐播放与三峡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有关三峡的美景、美文,为《三峡》的课堂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配乐朗读
要求: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三、走进文本,诵读赏析
1、一读课文,正字音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曦月
飞漱乘奔御风
高猿长啸
沿溯
绝巘素湍绿潭
属引凄异
襄陵
沾裳
2、二读课文,断节奏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
3、三读课文,译《三峡》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沿溯阻绝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四读课文,知三峡山——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5、五读课文,品语言
赏析角度:修辞、色彩、观察角度、表现手法、准确传神的词语等赏析格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美读原句),它好在(说出句子的'妙处)
6、六读课文,记三峡
背诵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本是为《水经》作的注释,在今天却又成了后人研究的文学巨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的文学素养之深。这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学好了语文,提升了语文素养,它将成为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使我们终生享用不尽!你知道怎样才能拥有这笔财富吗?对,要多读多写才行!
五、布置作业
1、文笔小试,展现三峡:请为三峡写一篇精彩导游词
2、课外阅读,细品三峡: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绵延峭拔
夏水:汹涌湍急
春冬:清静幽美
秋季:凄凉肃杀
三峡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难点: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
软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朗读、练习、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曾有一位有名的外国友人问余秋雨先生:中国哪一处景点最值得游览?余秋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三峡。同学们,三峡究竟有何魅力呢?今天让我们走进郦道元的《三峡》探究一下。
走近作者及作品(约2分钟) 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魅力,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特色。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1,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约15分钟)
1、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时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点评。
2、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投影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朗读并要求:正字音、准确停顿。
6、译文: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做出标记,
7、准确完成翻译。
让学生掌握朗读和课文翻译
1、分段朗读,知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2、品位语言的精妙。
3、背诵(约20分钟)
1、评价学生朗读2、出示问题让学生作答。
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3、提示学生从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学生完成后展示再作评讲。
1、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
2、回答问题。
3、让学生在书上批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4、背诵。
5、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
6、让学生更深刻掌握文本。
三峡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描写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三峡风光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板书:时间顺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乘着语言文字这艘小舟,去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吧!
二、品读赏析。
(一)、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你认为哪些景物的描写最美,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并美美的读出来。
2、每个时间段的三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来说说。
(二)、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文章进行讲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吧!
1、早晨
(1)你来说说说早上三峡的特点?(板书:明丽)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特点的?生读句子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绿叶金实”吗?
(4)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2、中午
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吗?(板书:热烈)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3)出示改变了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变一变,还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吗?(不能)
(4)、出示完整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对照两个句子看一看,为什么变一变就不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了呢?
(关键词和比喻句,更能体会文章的感情,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5)、抽生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全体学生自由读文
3、下午
(1)展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思考着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下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雾)
(2)、在这段中那些景物的描写很美呢?你来读一读。
(雾美——青色、透明;长江美——明亮的带子,平静、轻缓)(板书)
(3)、通过朗读比较中午和下午三峡的.不同,板书下午三峡的不同的特点(平静)
如果把中午的三峡比作充满活力的小伙子,那下午的三峡就是一位——羞涩文静的少女,如果说中午三峡的特点是热烈,那么下午三峡的特点就是——平静
下面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一个读3自然段,一个读四自然,感受他们不同的特点。
4、夜
(1)请生谈夜的景物的美。
拟人的作用,使三峡充满生机和灵性。
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因为夜很静。)(板书)
(2)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读一读月出的景色。
(3)、三峡的景物到底独特在哪儿?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用“清冽”一词描写月光);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4)、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自己读、推荐读)
5、就像一道道瀑布领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6、点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ppt出示)
正因为它是中秋,所以: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引读)
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有什么关系吗?(前后照应)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借鉴,为己所用。
三、读美文。
在这美丽浪漫的秋天,作家方纪带我们游览了美丽的三峡,你最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你能读读吗?
1、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抽读。
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赞美景。(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生二: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课文很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
阅读丁丁东东的视角,根据自己上课时的独特体验和收获写下“我的视角”。
五、回顾总结。
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把三峡描写的这么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写作上的方法。
1、作者描绘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指板书)早上,……。三峡的早中晚各有不同的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成熟的气息)
2、此之,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能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添色!
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六、写美景。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希望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书写自然之美。
现在正是秋季,老师为大家提供了秋天银杏叶和枫叶的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借鉴本课的写法,完成“小练笔”。(模仿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题目自拟。)
【三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06-25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6-16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猫》教学设计11-04
《草原》教学设计10-26
《观潮》 教学设计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