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3 16:49: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诸如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其微妙的差别往往让孩子们难以理解。因此,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以动作示词义的方式,并在适当时候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用扛来形容桃子呢?”“为什么不能用摘来描述玉米呢?”等等。通过这样的质疑,孩子们通过讨论和比划出动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词语的意义。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采用更具体、有针对性的语言,而不是简单地用“好”、“你真棒”来泛泛地形容。评价语言应该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语言质量和规范使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表达习惯。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迫不及待地想要达到预期目标,却忽略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更多地给予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自由思考,而不是过分地牵引他们。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和授课,我获得了新的知识、丰富了经验,并感悟颇深。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实践技能方面,我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运用所学的培训内容,进一步提高我的工作能力。结合我所教的班级实际情况,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踏实地实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会写“空”。

  2、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4、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自读全文。

  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读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路线图。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再走到一棵(),接着走过一片(),最后看见了一只()。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随机学习:掰、扛。

  3、练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课文2、3、4段!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汇报。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4、练读2、3、4段。

  (三)学习第五段,得到启示

  1、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兔子也没有追上,你想想现在小猴子的表情?

  2、为什么会这样呢?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空”。

  2、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和小猴子一起游览了美丽的水帘洞,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知识,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可是,今天调皮的小猴子又不见了,那它究竟去哪儿了呢?我们不妨来猜猜看吧!那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39页。

  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先看第一、第二幅图: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变化?你能提什么问题?

  生答。

  师板书: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你会解决吗?学生试做。

  汇报交流,板书:9—4=5

  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汇报:1、我是一个一个的减得。2、我是想9的组成,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3、我是想因为4+5=9,所以9—4=5、

  肯定学生的`各种做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2、继续观察第三、第三幅图,你还能想刚才一样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小组长做好分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马上动手做,然后再吧自己的算式汇报给组长。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答方案?师板书算式:

  4—4=0

  8—5=3

  2—0=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4—4=0,思考:为什么等于0呢?

  那你会算5—5=?吗,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也说一道这样的题目吗?

  我们再来一起看2—0=2,思考:为什么还是原数2呢?

  步骤同上。

  三、编故事。

  小朋友,你能把这四幅图连起来,并且开动你的小脑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变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吗?

  谁想试一试?你可真勇敢!

  请大家想一下:小猴子最后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它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呢?

  对学生进行端正学习态度的思想教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

  四、巩固练习。

  伸手指和数卡片的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的怎么样?打算以后怎么做?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这一堂课,我特地邀请了一位朋友前来与大家见面。大家快看,他已经到了!(展示小猴子图片)

  对,就是这只调皮的小猴哥,看到调皮的小猴哥,我们就能想到他特别爱吃什么(对,桃子)这不,王母娘娘又要开潘桃大会了,小猴哥赶紧拿起篮子下山摘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猴哥摘桃的路上又有哪些有趣的数学知识、数学故事等着我们。(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信息

  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小猴哥准备出发了哦!(展示情景图)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画面,看看你们都发现了些什么吧!

  学生交流。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分享了这么多的知识,而问题总是与信息息息相关的。那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来呢?请写下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索。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集体思考并讨论,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对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问题,老师可以先将相关内容板书出来,并做好标记,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回答。

  当学生们交流信息的时候,老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中,一些问题可能会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直接重述相关信息,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问。

  3、解决问题

  可以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立即鼓励他们进行解决。例如,当学生提出“小猴子摘走了几个桃子”这个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将问题写在练习纸上,并通过思考、计算或使用其他解决方法找到答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想法,师板书算式。)

  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另一个问题,然后一起找出解决方案。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识字困难,同时也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4、延伸巩固

  师:小朋友们,活泼调皮的小猴哥忙着采摘桃子时不小心把它们弄丢了,还吓跑了可爱的小青蛙。现在没有桃子,也没有小动物了,潘桃大会怎么能开呢?你看,小猴哥都因此伤心地哭了起来。但是,小猴哥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小朋友们,我们能不能原谅它,并帮助它让潘桃大会重新开起来。请内容,(学生交流,对学生想出的方法,师都要给予表扬性评价。)

  若学生能说出送桃子给小猴,师:我这准备了几个桃子送给小猴哥,每个桃子上都有一个算式,让我们帮小猴子算出得数。

  学生交流,师贴图片:减数是0的放在一起,得数是0的放在一起。

  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减0还是等于这个数,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是0。

  然后让学生自己再说几个这种类型的算式。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有关数学运算的规律。例如,任何一个数减0的结果仍然是它本身,而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到的结果是0。我可以在课后把我想到的这方面的算式写下来给爸爸妈妈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数学运算的规律。举例来说,任何数减去0的差仍然等于这个数本身,而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结果总是0。课后,我可以把我想到的相关算式写下来给爸爸妈妈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属于哺乳动物,因此“猴”字是由反犬旁构成。需要注意的是,“猴”的右侧部分是“候”,与原始的“犬”字相比,少了一竖。

  2.在游戏中进行复习。通过展示大量与故事相关或不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物品在故事中出现过。(在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物品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上课刚开始时,我运用了一些多彩的图片让学生来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通过这个有趣的游戏,我能够了解学生在预习方面的情况,并且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一来,我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这个活动也帮助我了解学生的学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决定从山上下来,他踏上了一番冒险之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所经过的地方。(教师画一座山,并在图上绘制出猴子所走的路线。)请学生们接着往下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场景按照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置在路线图上。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请将场景的名字和对应的图片放入路线图的相应位置。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来识别字词,例如“一张桌子”、“一本书”,这些物体通常有一个平面。还有一些物体如“一块黑板”、“一块玻璃”也可以作为例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书写时先看一遍,然后写一遍,接着对照图片来明确左右顺序和大小关系。同时,老师也可以教导学生正确的书写笔顺。

  ②教学:存在一种事物,被称为“一棵”。比如,我们可以说一棵树,“一棵向日葵”,或者是一棵小苗苗。此外,一棵瓜秧也可以被归类为“一棵”。如果一个物体具有细而长的特征,并且具备生命力,能够向上生长,我们可以用“一棵”来形容它。

  设计意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利用排列图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要内容,并降低对内容进行概括的难度。之后,教师可以提供句子填充练习,以量词为主题,以此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生字和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我已经明白了,小猴子先到"苹果园",然后来到"橙子树旁",之后去了"草莓地",最后赶到了"杏树下"。让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字需要我们认识的,把它们圈出来,并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让大家学习了一些与结有关的词语,如“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双手将东西轻轻托起放在胸前,称之为“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紧紧拥抱住某物或某人,称之为“抱”。(对比做动作)。

  (5)丢弃:不需要的物品可以选择丢弃,即将其抛弃或放弃。(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手势演示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

  12334下一页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仔细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是否有最喜欢的一个字?请简单描述一下这个字的书写过程。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掌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背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环节将以本篇文章为基础,通过多种方法来教授学生认字和写字的技能。我们会运用结合图片、动作演示和口诀记忆等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和身体参与,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从而克服阅读上的困难。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而教师则扮演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在学生了解生字之后,我们应该为他们创建一个自主阅读和巩固识字的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树立起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一边贴词卡,一边讲故事。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将通过贴词卡的方式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猴子,它住在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上。一天,小猴子决定下山探险。它从大树上跳了下来,第一站来到了一片茂密的竹林。小猴子欢快地穿越竹林,抓住一只美丽的蝴蝶,还拿到了一些新鲜的竹笋作为它的午餐。接着,小猴子继续前行,来到了一条清澈的溪流旁。小猴子很开心地玩水,捉鱼,还用石头堆了一个小垒坝,让水流更加缓慢。小猴子继续向前走,来到了一座高高的山洞。它好奇地走进山洞里,发现了一颗闪亮的宝石。小猴子高兴地将宝石装进了它的口袋里。最后,小猴子走出山洞,一路欢跳着回到了大树下。它把手上的竹笋、口袋里的宝石和一些鲜花放在大树旁边,感谢山中的一切给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小猴子经过的地方用词卡贴在黑板上,从而更加生动地讲述整个故事。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上一课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加强他们掌握提手旁生字的能力,并通过整体梳理故事情节,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导学生:在我们走过的这段路上,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小猴子脸上那一直保持不变的表情呢?

  我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小猴子看见的玉米结得像山一样高大,而且多得数不清。(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分享:色彩鲜艳,形状圆润,跃动蹦跳。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向大家传递美好的感觉!

  3.拓展运用。

  这些美味的食物(糖果)就像画在画板上的眼睛一样,吸引了小猴子的目光!如果小猴子尝一口(嘴巴),会品尝到甜甜的味道,不仅如此,还能感受到脆脆的质地,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接一口。再用鼻子闻一闻,会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让人觉得诱人又享受。这些美味可真是又甜又脆又香,简直让人爱不释手!

  如:既香且甜,又鲜并嫩,松脆可口,味甜爽脆,甘而糯滑。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又.......又.......”式词语,本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通过创造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将能够扩展词汇,学会恰当地运用,并且巧妙地突破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美食和有趣的事物,还等什么呢!我们快点出发吧!看,我们来到了玉米地!(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有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故事中描述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但却没有相应的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一想,在这幅图上应该画一个怎样的小猴子呢?现在让我们先读一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蹦蹦跳跳地前进,来到一棵桃树下。它跳过了一个旁边的西瓜地,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做出了哪些有趣的动作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描述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吧!拿起笔,准备好了吗?开始读写吧!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需要扔掉的三样物品很明显,老师直接将它们抛弃。(当所有的东西都被丢弃后,兔子并没有被追上,小猴子只好空手而归。趁机把另一只失望的猴子贴图粘在上面。)。

  4.指导朗读。

  (1)他发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开心,就迫不及待地掰了一个下来,激动地扛着往前走去。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心里高兴极了,于是毫不犹豫地丢掉手中的玉米,迫不及待地去摘桃子。

  (3)他发现草地上满是又大又圆的西瓜,简直乐坏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扔掉了手中的桃子,跑过去摘西瓜。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但是小猴子却太不理智了,竟然一把扔掉手中的西瓜,匆匆追赶小兔子。

  (5)小猴子黯然失望地离开,手中一片空。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朗读,理解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小猴子行为的词汇,并通过情感化的朗读加深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的问题可能是:“孩子,你为什么又跑上山了?”②小猴子可能回答:“妈妈,我上山是为了寻找更多好吃的果子。”③听完小猴子的话后,猴妈妈可能会教育他说:“孩子,我们已经告诉过你不要再随意上山了,那里很危险。你应该听从我们的建议。”④小猴子可能回答:“妈妈,我知道山上有危险,但我真的无法抗拒那些美味的果子。”⑤小猴子下山后,他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他决定更加谨慎,不再冒险上山,并且遵守猴妈妈的建议,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因此,在学习完故事之后,我们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编写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复述故事。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可以启发他们从小猴子身上领悟到做事情要全心全意投入的道理。以下是对前面内容的修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一篇故事后,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为这个故事编写一个结尾。同时,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话来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启发他们从小猴子身上学到做事情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累和阅读的良好习惯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向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丰富对故事内涵的理解。这样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能促进与家人的交流。

  板书设计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 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 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形成,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瓜、非、常,”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式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读准后鼻音。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字理识字法,归类识字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并引导学生通过与熟字时候的“候”字进行比较记住“猴”字。随即继续追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和小猴子做朋友,再用小猴子要下山的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小猴子下山。并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出示插图,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让学生根据插图说出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心情变化引入课文,“小猴子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去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吧。”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后小组合作再读课文,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纠正字音,接着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己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集中呈现课中的生字,反复拼读。

  3、指导学写“瓜”。“瓜”是独体字,也是象形字。我利用字理识字法出示瓜的象形图片,不仅增加趣味,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然后运用编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住瓜的笔顺规则和重点笔顺在田字格的位置。

  4、因为读准后鼻音是个难点,出示:“捧,扔,蹦,”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字在字音上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5、将带有提手旁的字全部提取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汉字的共同之处,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然后通过游戏你说我做,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接着让学生带上词语读,并选几个动词说话,最后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编入儿歌中,采取这些反复与生字见面的方式识字。因为儿童的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和反复接触,反复实践,也就是字不离作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通过反复诵读生字词及时复习巩固。通过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听老师讲故事,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四)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1、指导学写“非,常,”两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

  (六)教学反思。

  由于本人从教时间不长,经验有限,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对于学生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做得不够好;我的字也写得不太好,导致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欢迎大家对我提出宝贵意见。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53页,老师开始朗读课文。学生们开始思考:这篇课文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在这段文字中,需要重读的词语有:哪些、画出、自己、试着、边、读、动作、表演出。请画出上述词语,并尝试读出它们时边做相应的动作,以增加表现力。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小猴子是如何做事的呢?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请标注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不论是个人自学还是小组讨论学习都可以。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仔细阅读并思考一下。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诱人的东西,然而最终却空手返回。你曾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吗?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像小猴子一样的行为呢?这个问题是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考。

  7、表演课文内容。

  8、小猴子失落地空手回到家中,略显沮丧地坐在树枝上。它开始思考着自己刚经历的失败,心里充满了疑问和迷茫。“为什么我总是无法找到足够多的食物呢?难道我真的是一个笨猴子吗?”小猴子自责地低声嘀咕道。就在此时,猴妈妈注意到了小猴子的情绪波动,温柔地走到了他身旁。“亲爱的孩子,你回来了。”猴妈妈关切地说道,“我看得出你有些失望,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小猴子抬起头,眼含泪水地望着猴妈妈,“妈妈,我今天再次空手而归,我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是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猴妈妈轻轻拍了拍小猴子的肩膀,温暖地说道:“孩子,别对自己那么苛求。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你从中汲取教训,并不断尝试和努力。记住,我们都是猴子家族的一员,我们相信你有能力成功。”小猴子慢慢地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勇气和希望。“妈妈,谢谢你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在下一次中寻找到自己的收获!”猴妈妈微笑着点了点头,“我相信你一定能行,孩子。无论成功与否,我都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3、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10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好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棵、蹦、跳”等生字形与义的联系;注意量词词组及“又X又X”词组的积累掌握。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2.抄有第一段课文的小黑板。

  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一座山上住着一只小猴子。有一天,小猴子跑下山来,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手拿好书,眼睛看着书,耳朵听录音。一边听,一边想: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音。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齐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4.再次自由读课文的.提问: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板书:一块玉米地一棵桃下一片瓜地往回走)

  三、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人注意看课文及标点,听清停顿。(出示第一段课文)

  (2)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先来到什么地方?请学生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3)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指名读第二句。

  (板书:又大又多掰扛)教师用双手掰一块饼干,让学生通过动作了解“掰”字义。

  请学生连起来读读第一段,可边读边做动作。

  2.半扶半放学习第二段。

  (1)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底下。指导学习“棵”,看挂图上的桃树,告诉学生“棵”的“木”表示这个字与树林木有关。

  (2)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呢?学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又大又红扔摘)看挂图上的桃子,引导读好“又大又红”。让学生通过做“扔、摘”的动作,知道它们都与手有关,所以都是提手旁。

  (3)练习表演朗读第二段。

  3.组织自学三-五段。

  (1)小猴子后来到什么地方?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三-五段。

  (2)请同学表演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在表演朗读、评议过程中,相机板书(又大又圆扔摘一只小兔蹦蹦跳跳扔追),还要帮助学生明确:“捧、抱”都与手有关,所以都有提手旁。

  四、回顾全文,表演朗读

  1.学生自由表演朗读全文。

  2.汇报表演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先自由读,再齐读、指名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包括认识的字)第一遍读可带拼音,第一遍读可去拼音。

  1.自己描描生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描、记完后,重点讨论“着、蹦、跳”等字怎么记。“着”可联系“看”来记,“蹦、跳”可借助熟字“山、朋、桃”记字形。

  2.指导写字。注意提醒学生把握整个字的总体形状,写每一笔时注意与横中线、竖中线的相互关系。要由描到仿,加强个别指导。

  要注意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非:两边的横要对称。

  圆:方框不要写得太大,也不要写得太小。

  蹦:笔画多,要写紧凑。

  跳:不要把最后两笔“撇、点”,连成一笔。

  四、词句训练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又X又X”的词组读一读。

  2.联系课文,看看这几个词组分别用在什么事物后面,体会词语搭配的准确性。

  3.练习用“又X又X”说词语,说句子。

  五、课堂练习

  1.默写本课生字。

  2.写出带有木字旁的字。

  3.完成课后练习3。

  板书设计:

  一块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一棵桃树

  又大又红

  扔

  摘

  一片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一只小兔)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左手按书,右手点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红色的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7·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XXX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9·你们看看这个大西瓜又大又圆,好沉啊,我们来抱抱它吧!原来我们还能通过动作来识字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哪边窄哪边宽。2·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本教材中的故事,它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故事讲述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后的经历。它先掰了一个玉米,但当它看到树上的桃子时,便扔掉了玉米去摘桃子。接着,小猴子又看见了一颗大西瓜,于是扔掉了桃子去摘取它。然而,当小猴子看到兔子时,立刻抛下了西瓜追赶兔子。不幸的是,兔子跑进了树林里,小猴子找不到它了,最终一无所获。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还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教育意义。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了这篇故事的结构,并将与“提手旁”相关的生字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字词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对动词的正确运用,可以通过让他们理解文中描述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来实现。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猴子啊!它聪明机灵,又调皮捣蛋。谁来给这三个字加点可爱的味道呢?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指的是在字的左侧加上“犬”字旁,这类字通常与动物有关。例如,“猫”、“狗”等字都可以通过加上“犬”字旁来构成。识字方法是通过对字进行拆解,再逐一识记每个字旁的含义和用法。

  预设2:形声字。

  5、老师点醒孩子们:这只聪明的小猴子,从小就生活在山上。它经常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山下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一天,小猴子决定离开山上,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他怀揣着无限的期望,向着未知的大门迈出了脚步。小猴子沿着陡峭的山路走了很久,终于来到了一个陌生而美丽的森林。他立刻被那里的千姿百态的树木和绚丽多彩的花朵所吸引。小猴子忍不住玩耍起来,他跳上树梢,荡过溪水,追逐蝴蝶,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正当小猴子想要再深入探索时,突然传来了一阵巨大的声音。小猴子吓得躲进了一个洞里,原来是一只大象从他身边走过。小猴子好奇地凑上前去,问道:“大象大哥,你为什么会在这里?”大象笑着回答说:“我来喝这边的清泉水,这里的水非常凉爽甘甜。”小猴子听后便跟着大象一起去了清泉边。在清泉边,小猴子见到了许多动物朋友。有调皮的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有温顺的兔子,正在吃草;有美丽的孔雀,展示着它五彩斑斓的羽毛……小猴子和动物们相互交流,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趣闻。当太阳开始下山时,小猴子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他心满意足地告别了新结识的朋友们,回到了山上。小猴子感叹道:“原来世界这么大,充满了无数的奇遇和故事。我要继续探索,寻找更多的精彩!”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这些图画中蕴藏着一个故事,谁能将小猴子逐一带到不同的地方,并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呢?请仔细听录音的指示。

  4、小猴子从山上下来,经过一片开满美丽玉米的田地。它沿着弯曲的小路走着,忍不住被那诱人的黄色玉米给吸引住了眼球。小猴子停下脚步,伸出长长的手臂,摘下了一颗饱满的玉米,既兴奋又快乐地咬了起来。接着,小猴子继续前行,穿过了一片茂密的桃树林。桃树枝叶繁茂,结满了红彤彤的桃子,香气扑鼻而来。小猴子忍不住流口水了,它迫不及待地攀爬上桃树,摘了几颗成熟的桃子,吃得大快朵颐。小猴子继续向前,来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瓜地。西瓜、哈密瓜、甜瓜等各种瓜类散发着清凉的味道。小猴子欢快地跳着,捧起一个个瓜果,尽情享受着夏日的清爽。最后,当小猴子打算往回走的时候,它突然瞥见了一只可爱的兔子。兔子双耳竖起,向小猴子友善地招手。小猴子笑着跑到兔子身边,它们一起玩耍、追逐,度过了欢乐的'时光。这是小猴子的一个美妙的冒险旅程,它通过探索不同的田地和遇见新朋友,体验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请阐明学生如何从小猴子的心情中感受到“非常高兴”,并展开想象,设想小猴子看到一片玉米地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想法。在过程中,请重视并鼓励学生个体化的阅读体验。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来重新理解第一自然段。小猴子走到了茂密的丛林边缘,它抬头一看,发现大树上结满了美味的香蕉。小猴子高兴地跳了起来,迅速爬上树,摘下一串香蕉。它迫不及待地剥开了其中一个香蕉,咬了一口,甜美的味道填满了它的口腔。小猴子非常喜欢这个水果,它忍不住继续吃着香蕉,一边品尝着满满的幸福感。(注意:以上回答为人工创作,仅供参考)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小猫咪来到了一个漂亮的花园,看到了一朵鲜花正在盛开,便跳下树枝,去闻花香。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特字形,两根旗杆插着六面旗,中间稍微拉开一段距离。第二个竖线比第一个竖线要长,需要注意同一个字里相同的笔画也会有变化,在书写横线时,要保持间距均匀。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02-27

[经典]《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5篇12-05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04-20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乞巧教学设计12-16

《草原》教学设计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