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知音
弹奏想听感动
再弹入神动情
记录本陶醉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 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 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3
探究任务:
1、通过整合课文,以“为何弹曲、为何再弹、遇到知音、得到灵感、读出命运、启迪人生、引导读书”这样的情感为线索达到课程的有效取舍,追求课堂的高效。本节课教学从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第二支曲子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出发,让大家读书,做到问题集中,以情感引导来推进课堂教学流程。
2、通过对文本的巧妙解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被人们忽略的那部分情感内涵。我让学生聚焦忙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读出贝多芬遇知音,为知音而弹曲子;让学生聚焦当晚的环境描写,体会贝多芬有了灵感而弹曲子;再让学生聚焦兄妹俩联想到的景象,感悟他们共同的人生命运。这样,就既解决了贝多芬为什么而弹和弹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就真正读懂了课文的难点:《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兄妹俩联想的景象这部分内容怎么理解。
3、突破固有思维,引领学生不怕挫折,不怕困苦。大部分教师上这一课时,都集中在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遇到知音这两个主题,而不懂得通过《月光曲》内容的深层解读,体会到兄妹俩与贝多芬“共命运”的内涵。我在本课教学中,在不断引领学生感悟《月光曲》的情感内涵中,通过各种读书方式,让学生明白:命运要自己去把握,要自己去战胜苦难,通过奋斗去实现美好人生。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农村小学的学生。这班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预习效果比较好,有比较强的分析课文的能力。
2、学生对音乐和贝多芬本人非常感兴趣。
3、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领会课文描写的美妙。
2、读懂课文,体会《月光曲》的诞生过程及描写的内容。
3、感悟兄妹俩及贝多芬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及贝多芬高尚的人格,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品读感悟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以及皮鞋匠的联想。体会贝多芬“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而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月光曲》创作的内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月光曲》?要学生读懂《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及《月光曲》所描绘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为何弹曲。
1、词语导入: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能联想起《月光曲》这篇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呢?(学生汇报)
2、出示课件:词语引读。
3、我想问大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奏曲子?
4、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抱同情(穷苦)
二、默读质疑──为何再弹。按照今天的出场费,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一支曲子最少值10万元,可是,贝多芬居然还给她们兄妹俩弹了第二支曲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6、7两个自然段。
三、聚焦对话──遇到知音。
1、聚焦句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出示句子读第六、七自然段。请一位女同学读盲姑娘的话,一位男同学读贝多芬的话,老师读旁白。读完师问:为什么贝多芬还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学生自由回答)
(2)通过“纯熟”“深”词语理解知音。你发现盲姑娘对贝多芬的音乐熟不熟悉?(“纯熟”表明非常熟悉)不但熟悉,而且连这首曲子表达的情感都听出来了(从“深”可以看出)。所以我们说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怎么才能算是知音?能听懂自己的音乐,能读懂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知音!你喜欢周杰伦的《青花瓷》,你是他的知音吗?(不是)你生活中有知音吗?
(3)理解盲姑娘“激动”的心情。盲姑娘此时的心情怎样?(激动)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能亲自听贝多芬弹曲子。)其实,盲姑娘早就知道贝多芬的大名,用一个词表示就叫?(久仰大名)从上节课我们知道,盲姑娘做梦都想听一听贝多芬弹这首曲子,用一个词表示就叫?(梦寐以求)现在盲姑娘终于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满足了自己的心愿,用一个词表示就叫?(如愿以偿)。
(4)教师引读、男女同学合作读。同学们,贝多芬就在眼前,你们激动吗?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先是全体女同学读一遍,接着全体男同学读一遍,最后全班读一遍。久仰大名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女同学):“弹得──”;梦寐以求的贝多芬先生就在眼前,盲姑娘激动地说(男同学):“弹得──”;盲姑娘如愿以偿地听到了贝多芬亲自弹的曲子,激动地说(全班):“弹得──”
2、聚焦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如果盲姑娘听不懂贝多芬的曲子,他会再弹吗?(不会,再弹就是对牛弹琴。)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改一下:“曲遇知音不嫌多。”(出示句子)因此,我们说贝多芬再弹一曲,是为谁什么而弹?(为知音而弹)板书:遇知音
四、聚焦环境──得到灵感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1)启发引出环境。这第二首曲子贝多芬原来弹过没有?(是他的第一次创作。)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放一架钢琴,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吗?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写了?(第8自然段)
(2)出示句子,谁来读这一段?
(3)质疑清幽环境之作用。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清幽的月夜。可是老师觉得,这段环境描写完全可以不要啊,跟《月光曲》关系不大?你认为呢?(可以同桌交流下:抓住“清幽”:清新、清亮、幽静、幽美,安宁,纯洁,月夜很美,代表纯洁和安宁、和谐)
(4)总结得灵感:哦,老师明白了,也就是说,清幽的月夜给了贝多芬很美的感受,那皎洁的月光仿佛是盲姑娘那纯洁的心灵。贝多芬从中有了创作的冲动,得到了创作《月光曲》的灵感。是不是?从哪个字看出贝多芬从清幽的月夜中得到了灵感?(借)。什么是灵感?
(5)引申灵感:月亮还给了我们古代许多诗人以创作的灵感,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苏轼《水调歌头》。)板书:得灵感
(6)全班读: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美好的、清幽的月夜作为灵感借给贝多芬先生吧!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轻轻地、柔柔地、美美地)读──
五、聚焦景象──读出命运你们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吗?请大声朗读第9自然段,拿起笔把你认为描写生动的词语圈出来,再看看你能不能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描写了些什么?
1、看看你圈了哪些词语:几位学生汇报词语,请一位学生读这一段,注意把词语读好。
2、景象的层次:
(1)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一段是在写什么?(这是盲姑娘和哥哥听到《月光曲》时联想到的景象。)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这段景象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2)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月出海边图(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穿微云图(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月映巨浪图(刮起大风,波涛汹涌)(出示课件)全班朗读。
(3)按图片顺序排序:请大家根据上面文字的描述,正确的排列下面的图形顺序。
3、弹奏时节奏的变化:
(1)分节奏:那么你觉得贝多芬在弹奏的时候,具体的节奏会怎么变化呢?请做选择题。舒缓—渐强—激昂。
(2)男女同学分别按节奏读:谁愿意试试按照乐曲的节奏来朗读这段呢?盲姑娘是女的,女同学应该更能体会盲姑娘的心,请女同学来读;贝多芬是男的,请男同学来做贝多芬,你自己弹的曲子,应该怎么读?
4、试听《月光曲》:大家想听一听《月光曲》吗?请闭上眼睛,看你在听的时候,能不能也像兄妹俩那样联想到月出海边图、月穿微云图、月映巨浪图。注意,老师也不是一下子听懂的,学校早上广播在第九周星期一放过一次,我听了很激动。它不像周杰伦的《青花瓷》,也不像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哼几句。不用心听是不会想象到那么美妙的境界的。
5、听完感觉如何?请大家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弹琵琶的四位同学来谈一谈,你们是学过音乐的,应该会更有感受。大家也不用不懂装懂,《月光曲》不是一下子听得懂的。
6、读出盲姑娘的家庭及坎坷的命运。
(1)启发《月光曲》与人的情感的联系。大家想一想,难道兄妹俩只是联想到了奇妙的景象吗?还可能从《月光曲》中想到什么?请回到盲姑娘和皮鞋匠的对话,一位男同学读哥哥的话:“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一位女同学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还可能联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贝多芬说过,“音乐是心灵的窗户,是情感的倾诉,是人生命运的写照。”
(2)启发联想的景象的三个层次与兄妹俩人生命运的对应阶段。如果老师把兄妹俩的人生经历划分出童年、青年、中年三个时期,看看哪一段是写童年、那一段是写青年、哪一段是写中年呢?这样的童年有什么特点?(幸福美好)这样的青年有什么特点?(艰难曲折)这样的中年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轰轰烈烈)师引全班读:月出海边图象征着兄妹俩幸福美好的童年,读—;月穿微云图象征着兄妹俩坎坷曲折的青年,读—;月映巨浪图象征着兄妹俩波澜壮阔的中年,读—。
7、师总结兄妹俩的联想:贝多芬高超而深情的演奏,不但让盲姑娘和皮鞋匠联想到了别样的风景,而且也仿佛从贝多芬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命运。
8、读出贝多芬的命运:老师出示一段贝多芬的个人简历。请一位同学来读。你认为这首曲子是为谁写的?生:贝多芬自己的。从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贝多芬的人生命运,是吗?板书:共命运引读:同学们,《月光曲》既是为兄妹俩创作的,同时也是为贝多芬自己而创作的。这是贝多芬幸福美好的童年,读──;然而,28岁那年,他在音乐方面越来越享有声誉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耳朵产生了听力的障碍,欢乐与痛苦同时交织在他的青年时代,读──;不过,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不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叩响人类灵魂的交响曲,演绎了他波澜壮阔的音乐人生,读──。
六、引读升华──启迪人生
1、师总结并启发兄妹俩的“陶醉”:就是这样,盲姑娘与贝多芬有着相类似的命运,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耳朵(失聪),贝多芬也曾经生活艰难,但同时都喜欢(音乐),就这样,贝多芬思潮翻涌,创作出了被誉为旷世绝响、流传千古、魅力无穷的──《月光曲》。同学们,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曲子,陶醉了吗?让我们一起来陶醉吧!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2、启发人生:同学们,你们陶醉了吗?现在该醒醒啦!从盲姑娘或贝多芬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遇到挫折,要坚强,对生活充满信心,要有同情心。)(出示雷怡秋、徐毓、刘芷妮等同学预习时批注上的体会,进行阅读鼓励。)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贝多芬的这句话,并把它用来勉励自己,好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痛苦能够毁灭人,……(德国贝多芬)请同学们把划红线的句子工工整整地抄下来作为你的座右铭好吗?你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吗?为什么?(学生在预习本上抄写,老师在黑板上书写)
七、总结课文──引导读书。
同学们,贝多芬的《月光曲》就是在抱同情、遇知音、得灵感、共命运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其实,这首曲子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课外的资料中还有别的说法,你们想知道吗?总之,他的音乐给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人们心灵的震感,带给了全世界的人民最美的享受和最深刻的人生启迪,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传奇的书,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吗?请大家课后阅读《贝多芬传》,出示书籍。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抱同情
遇知音
得灵感
共命运
月光曲教学设计4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 指名读。
⑵ 接读:
女→男→全班。
⑶ 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5
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检查朗读、听写词语、词语理解
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二、读文品味,想像说话
贝多芬为何推门而入。
他是怎么想——于是推门而入。
三、欣赏感悟,积累语言
边听边读,体会月光曲曲调的变化。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迁移运用,情境写话
听《百鸟朝凤》,将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后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准备:
(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或在鸿合资源中下载
(生)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积累幽静、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2、在教师引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
3、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1、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2、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新,导入新课
1、听音乐,揭示课题:
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曲背后的故事。
(音乐月光曲的引入,让学生伴着优美和谐的曲子,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听觉上刺激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音乐家( )谱写的。
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什么了解?补充介绍贝多芬。
(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品格作铺垫。)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月光曲的内容:
⑴ 指名交流。
⑵ 学生自由读,找出旋律变化的内容,说说理由,指导朗读。
⑶ 合作读整段文字。
(采用倒叙的手法,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魅力意境,再利用音乐、图片进一步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和乐曲融为一体。)
三、讲读课文,深入感悟
1、过渡引入故事,理解茅屋这个词,开展想象,说话练习。
2、引读兄妹俩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3、学习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惊喜。
4、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体会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学习来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回顾前文,点明主题
1、再读月光曲的内容,体会作家创作的动力。
2、再一次感受乐曲的力量。
(读,学生表达。)
3、理解兄妹俩的陶醉。
4、总结。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感受乐曲带来的震撼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好奇 同情 激动
贝多芬 走近走进茅屋
月夜美景
同情穷人
月光曲教学设计9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运行课件《月光曲》,在音乐声中,教师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下的"阅读提示"。)“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举例:(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单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屏幕显示桔红色字表写实。)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单击一次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再次单击课件中写虚部分,屏幕显示划了红线的句子。)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点击进入课件《月光曲》中"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分组"部分,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文中的一幅幅画面。”
(2)“第一幅画面:(单击第一幅图,录音响起)月亮在哪儿?(单击"水天相接、升",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海面怎样?(单击"微波粼粼、洒遍",词语下显示绿色划线、红色着重号。)边看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单击第二幅图,录音响起。)(单击"越升越高、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词语下显示红色着重号、绿色划线。)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点击第三幅图,录音响起。)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单击文中表示动作的字词,字词下显示红色着重号。)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返回课件"分组"主画面。)“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四句。)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点击课件《月光曲》"句子辨析"下拉菜单中的"难句讲解",单击第五句。)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二、感受月光曲。
"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在美丽的画面中来感受月光曲吧。"(点击课件《月光曲》"音画赏析"下拉菜单中的"动画"。连贯的动画画面配以同步的月光奏鸣曲片断。教师可以朗读课文中相应的文字。)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点击课件《月光曲》"段落分析"下拉菜单中的"第九自然段"。)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四、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月光曲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八单元以“热爱艺术”为主题,其它三篇文章为《伯牙绝弦》、《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月光曲》一文,讲述了贝多芬为盲姑娘的弹奏音乐并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本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写作语言精炼,刻画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展开想象,营造出如月光一样美丽的画面,令人深深陶醉和无限回味。
二、设计思路
围绕“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读、写、思、议的训练,感受文中人物人性上的善良之美,体会贝多芬与盲姑娘音乐上的共鸣之美,激发学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以读促思,读出感情,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2、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
3、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以读促思,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五、教学难点
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贝多芬有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艺术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瑰宝,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深深的感动,永恒的美丽和难以言状的幸福。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26课《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我们知道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为她弹一曲,后来知道盲姑娘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他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这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品析重点段落,感受艺术的美妙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的8、9段。
2、出示8段:“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9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齐读。
(3)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这时的旋律是高昂激越的。
练读。板书: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4)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5)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试背)
(6)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7)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7、[幻灯片——事物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恬静——安静、宁静。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8、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9、小练习:用横线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语句。
(1)从事物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
(2)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0、教师运用动作记忆法,指导学生背诵第9自然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学生当皮鞋匠,做侧耳倾听状)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双手打开做大海状),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合手做圆月亮微微升起状)。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双手向下轻摆,做微波状,双手突然打开,慢慢舒展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合手做圆月亮,往右上微微升起)。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双手大幅度摆动,做大风、巨浪状)。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用手做浪花朝前涌状)……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露出恬静的微笑),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双手打开,做结束状)
三、运用想象,写出精彩片断
1、回顾第十一册中运用想象的课文片段,朗读。
片段一: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土与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山中访友》
片段二: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欣赏音乐《渔舟唱晚》片段,运用想象的方式写一段话。
3、当场点评,指出在运用“想象”的妙处。
四、作业:
1、推荐阅读《贝多芬传》,到书店阅读与音乐家有关的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2、通过网络或音像制品,倾听《月光奏鸣曲》及其它世界名曲。
八、板书设计:
(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一、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二、巩固刚学过的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月光曲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有序教学、惯动教学等多种方法,旨在紧扣课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本文所表达的思想。 3.、了解贝多芬是一位才华卓越并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本课的相关字词。 5.、聆听《月光曲》,合理展开联想,感受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1、预习指导(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①认识作者,了解文章背景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代表作有: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称其为“乐圣”。
②默读课文,标段序画生字
本文共有11个自然段,认字7个,写字7个,词语盘点9个。
2、字词检测(读一读,写一写)①读一读
gāng
bà
chún
tāo
bó
y?ng
táo
钢琴、
罢工、
纯熟、
波涛、
薄云、
汹涌、
陶醉②写一写
贝多fēn
jī动
ju?n起
wū云
f?ng fú
安xiáng
芬
激
卷
乌
仿佛
详
3、句段解析(想一想)
①《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②贝多芬是怎样将《月光曲》创作出来的?③贝多芬的《月光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篇章拓展(做一做)【初显身手】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从心田流淌出来的歌。学过本篇课文之后,相信同学们都会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都将沉浸在《月光曲》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那么,就让我们(选一首喜欢的曲子,填词,作为班歌,唱一唱。大家一起评选最佳歌词和最佳演唱者。)附:
清平乐·五小之歌
(一)大块五小,亲爱的母校。每天投入你怀抱,幸福真的不少。
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快乐游戏。今天为你骄傲,明日为我自豪。
(二)我的母校忘也忘不了。即使有天我离开,梦里把你找到。
童年的梦最真,儿时伙伴最好。老师不再年青,青春不再年少。
月光曲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陶醉”一词造句。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4、出示目标(幻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顾总结:
1、播放《月光曲》,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些什么疑问想知道?
3、教师质疑:第二首曲子是事先谱好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直奔结尾,引出重点。第10段(他飞奔回客店??),学生品读。
1、“飞奔”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心情急切、迫切)
2、贝多芬如此急切地想要把这首即兴创作的曲子记下来,你想了解它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吗?
文章哪些段落是写月光曲的谱写经过的?(8、9自然段。)
三、追根溯源,了解心境
(一)学习第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问:你读懂了什么?生读完书,互相交流探讨,然后汇报。
1、课文这一段描写了“清幽”的环境
2、多媒体课件显示“清幽”与“幽静”的区别。
3、情境描述:蜡烛被吹灭以后,屋里不但没有变得黑暗,反而清亮起来,这是月光的功劳。月光不但把茅屋变(亮)了,还把茅屋变(白)了,也把茅屋变(美)了。
此时此景,深深的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贝多芬。你认为这时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4、体会心境。(贝多芬会想:月亮是多么无私,多么善解人意呀!它不嫌贫爱富,洒给万物的光芒,都是均等的!月光如此皎洁,多像盲姑娘那装满音乐的圣洁的心灵啊!我如果要创作一首曲子,也应当如眼前的月光一样,圣洁透明,照亮穷人的心,使她们忘记眼前的贫穷,内心更充实更快乐!)
5、体会月光曲名字的由来。(因为贝多芬的所感所想的都和月光有关,所以后来就个自己弹的曲子取名叫月光曲。
(二)学习第九自然段。
过渡:文中哪个自然段具体描述了《月光曲》的美好意境?(第九自然段)
出生课件,明确学习目标:
1、这一段中既有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又有听琴产生的联想。请你有不同的线划出来。
2、从事实引发的联想,课文用了哪两个词?(单击一次课件中写实的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板书:好像??好像??)
3、皮鞋匠既然听得懂贝多芬的曲子,他在琴声中好像看到了几个画面?你认为每幅画面中琴声的曲调又是怎样的?(“抓细节(关键词)——谈体会——悟情感——引导读”
4、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好像来到皮鞋匠的茅屋,站在穷兄妹俩的身边,一起聆听贝多芬的琴声,一起放飞思绪,来到那充满月光的大海边。)
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皮鞋匠兄妹听着琴声,联想到了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那洒遍银光的微波粼粼的海面的清幽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怎样的呢(音乐轻幽舒缓)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明快有力、逐渐增强
c、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贝多芬音乐的曲调是怎么样的呢?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高昂激越的。板书:(舒缓—明快---高昂)
5、皮鞋匠所听到的和联想到的',盲姑娘可否看到或听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景物,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品读该句,板书: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乐声高亢)
6、听着这琴声,妹妹的反应是怎样的?划一划是哪个句子。
7、盲姑娘心里所体会和联想到的东西,皮鞋匠怎么知道?
出示课件,品读句子: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她的脸那么的恬静,眼睛睁得那么大,即使看不见,也好像看见了一样。)
恬静有美好向往的意思,重点表现在表情恬静而向往\安静,是静止不动.重点在安\。恬静表现了姑娘脸上的专注、平静的神态,心里舒适安逸。
“妹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神态描写,此时的妹妹惊呆了,被琴声迷住了!妹妹似乎也被琴声带进了大海。
教师总结: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生动的联想啊!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高昂,可见贝多芬的技艺是多么高超!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指导朗读)
8、再读文本,这段文字中,哪些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物,哪些是联想?用不同符号画出来。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9.此刻,你对这段内容的描写,还有其它的理解吗?(是贝多芬当心情变化的写照。)
师:俗话说,乐表心声,贝多芬借这么优美的曲子,他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板书:相遇—相识—相知
10、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1)、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2)、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3)、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4)、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11、小结:
这首曲子兄妹俩听了,内心激动不已。贝多芬自己也深深地被音乐所感动。所以,他来不及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一工夫,记录了这首曲子。(板书:记谱)
四、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对贝多芬又有怎样的了解呢?(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同情和爱护)
2、贝多芬名言。
3、情感升华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之前,他的耳朵就开始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还是继续深入到劳动人民当中;继续体验生活,进行艺术的创作。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艺术来源于生活!”
同学们,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每个人没有理由不热爱它!也许生活给予你的不是快乐、欢笑和甜蜜;而是痛苦、泪水与磨难。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像盲姑娘和贝多芬一样,热爱生活。用微笑来面对生活,用双手来拥抱生活!
4、启发思想小火花:学了《月光曲》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六、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月光曲是美妙的,它谱写的故事更感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个传说写生动的呢?
1、学生自由说说联想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2、积累写作小知识(课件出示):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学生齐读一遍。
五、情感共生,缅怀伟人,课件出示贝多芬像,播放音乐,结束这一节课。(今天我们了解了《月光曲》,了解了贝多芬,其实贝多芬展示后人的,不光是那动人的音乐,还有他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让我们铭记住这位音乐大师,铭记住他创作的《月光曲》吧!)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景物乐声抒发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轻柔舒缓)相遇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轻快明朗)相识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高亢激昂)相知
月光曲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揣摩真挚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3、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与语言的内在相通之处,感知真挚的感情是艺术的源泉。
教具准备:
《月光曲》音乐磁带,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音乐的圣殿,用心灵倾听,乘着音乐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变成文字,将旋律转化成画面。
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交流听音乐所想象到的情景。
预设1:学生自由发表听音想象到的画面,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
预设2: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力,老师事先准备一段特别美妙的语言描述音乐呈现的画面,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享受语言与音乐的荟萃。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中,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让音乐与语言没有界限,把音乐的感受与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使语文学科产生错位,甚至丢失自我。
二、变序学习,走进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稍有变化,总体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跃的,曲调上有反复之处】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节奏感特别强。】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轻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静,那么美好!渐渐地,月光照亮海面,唤醒了海水,海开始奔腾汹涌,纵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这是一个自由宽阔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所以教学本课时用音乐作为熏染的载体,创设情境,在唯美的音乐旋律中展开学习,用最智慧的语言——音乐开启学生想象的天窗,推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直奔本课用语言再现《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单元主题与语文学习实现零距离。
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总结写了什么?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曲子的联想。
2、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水平如镜(风平浪静)——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
3、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用声音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根是研究语言,任何时候都是不二的法门。学习的启程从读到思,明白内容层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写了什么,才可能进一步学习怎么表达的,步步为营,方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穿插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即运用自己的语言库存进行具有表现力的表达和概括,这也是在有效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在运用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心中对语言有了感觉,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其实,学生的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二)用想象架设语言与音乐的桥梁,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画面转化成自己能够感受的音乐,让音乐像小溪一样在心间流淌起来。(见第9自然段的括号内容)
2、连盲姑娘也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见到了她从来不曾见到过的美好的景象,更说明这是一首( )的乐曲。(表现力极强,极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终生难忘,余音绕梁,美妙绝伦……)
3、欣赏《月光曲》,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提升艺术品味。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深入,让语言与音乐在高层面上相通相谐,应当是本文最大的优势。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过丰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进而把画面转化为旋律,这是艺术的提升,是语言的提升。
渗透衬托的写法,用双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够看见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的大海的景象来有力地说明《月光曲》的表现力,这是作者写作的匠心。是读写不着痕迹的结合。
带着交流感悟再次欣赏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个孩子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音乐的启蒙,这可能是音乐的顿悟,这可能是音乐的引领,无论怎样,都是一次用音乐的灵泉对孩子们的洗礼。
(三)了解贝多芬,加深对音乐家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地双重折服之情。
1、自由汇报对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贝多芬资料,提取信息。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恐龙》《命运》《田园》《合唱》。
【设计意图】课后的资料袋中的内容应当巧妙地为学习语文服务,为加深感悟服务。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进行作者简介,既是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石室,更是对贝多芬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视,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更容易入脑入心。
有效的拓展链接是语文学习开放性的需要,我们要为语文学习减肥,但是适当的丰满与装饰必不可少,这是语文学习的特质。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这样一曲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这个传说,让《月光曲》更加如梦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使这个传说更加耐人寻味。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地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策略:
1、自主质疑,援疑引思。
这就是贝多芬亲自为穷苦的鞋匠兄妹弹奏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听了大音乐家为穷兄妹演奏这件事,一定有问号冒了出来,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
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特别幸运吗?
为什么弹了一曲之后,还要再弹一曲呢?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进程,及时让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师的点拨。给学生学习提问的机会与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日益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有时候是老师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人的存在与他们那个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实的感受。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简单写写批注。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课堂之上的静思默想与小组间的交流不应当是形式的点缀,而是课堂特定时空之中学生不可重复的学习体验,是课前的预习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师的引导与培养,不断提高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解读二种声音——钢琴声和谈话声。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他会想:这们一所简陋破旧的茅屋还有人弹奏我的曲子,真新鲜——好奇。
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不熟练,糟蹋我的曲子呢——别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点别扭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听到了谈话声。
【设计意图】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说出他们的心声,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这是与文本会晤必须的阅读心理。
②学生自选角色,朗读纯对话内容。(出示纯对话内容)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a、二个感叹号,说明盲姑娘感情强烈。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个特别爱音乐的人,听别人弹过几遍,自己就能大概弹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a、爱音乐的人竟然因为穷困而不能满足自己听音乐的愿望,实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对妹妹充满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穷困:住茅屋、旧钢琴、微弱的烛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盲姑娘特别体谅哥哥,是个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c、穷兄妹俩手足情深。一个谎称是随口说说,一个真心充满歉意。
预设1,由“随便说说”的理解逆推,追问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随便说说的”?从而,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感情。
预设2,学生如果学习能力强,可以自己自由谈感悟,互相补充更正。
③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用充分的读拉动学生的思维,使感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含。兄妹俩的谈话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俩的挚情真爱打动了贝多芬,也更能体现贝多芬是个为穷苦人演奏的伟大音乐家。
3、体会贝多芬的心情。
面对这样一位清秀却双目失明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对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动、冲动……)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说过的话: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拓展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读他的心声,这样的丰厚文本是为感悟服务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他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能遇上知音而激动;他为自己的音乐又一次为穷苦的盲姑娘兄妹带来幸福而激动。这万分的激动化作了一句话(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万分的激动如汹涌的海浪撞击心扉,他的音乐灵感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设计意图】咀嚼盲姑娘的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是此时学习的重点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听了大音乐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贝多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兴奋。语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总结全文。
教材解读:
课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应当一读再读,就像这首《月光曲》一样,值得一听再听。故事的结尾作为收束,给人以整体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简略处理:兄妹俩的陶醉与贝多芬记录曲子。
教学策略:
①诵读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穷兄妹俩幸福地站在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给大音乐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旷世佳作诞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鸣曲》,师生齐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永远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此时此刻,因为有了以上的交流与感悟,其它的语言相比动情地诵读,显得苍白而画蛇添足。
②在音乐声中,指读第10自然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③总结填空。
课文学完了,我们应当由衷地感谢,感谢(音乐家贝多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美好圣洁的音乐;感谢音乐家这颗为穷苦人创作的爱心;感谢热爱音乐,懂事聪明的盲姑娘;感谢皮革匠与妹妹真挚的手足深情;感谢为我们编创这美妙传说的人们……)
【设计意图】总结填空是全面总结学习收获,所以有内容层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层面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这应当是学生了解贝多芬、了解贝多芬的音乐的一个起点,学生体味艺术的魅力和音乐的影响力,应当更多的是在课外这个广阔的世界里。
月光曲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教学目标:
⒈、会写“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琴键、霎时”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致爱丽丝》,引导学生说出他的作者,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和名言,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认读词语
2、听写词语、评价。
3、教师范写“霎”,生再写两个。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
(一)学习:贝多芬为什么给兄妹弹第一首曲子。
1、学生默读2-4自然段,勾画相关句子,
2、交流谈感受,引导学生把握兄妹间的手足情深、家境贫寒、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贝多芬为何又给兄妹俩弹了第二首曲子
1、自读5-7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谈感受,指导朗读。
(三)体会《月光曲》的优美
1、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认为《月光曲》优美的句子。
2、找出句子中表现联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月光曲》节奏的变化,指导朗读。
3、找出描写实在事物的句子,渗透写作方法。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布置作业:
1、课下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月光奏鸣曲》
【月光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反思04-23
月光曲教学反思04-21
《月光曲》语文教学反思01-2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春教学设计08-04
《争吵》教学设计08-08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