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

时间:2024-09-01 10:02: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教学从得数是6、7的加法开始由过去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重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及内在联系的体会。教材安排了两组算式作为例题,其余一些得数是6或7的加法,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方法去探索,学会计算,以及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并感受方法与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和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一幅图列两道加法算式的学习,体会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直观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主题图,黄圆片4个,红圆片2个,2个邮箱贴图,7个辣椒图片。 学生:黄圆片4个,红圆片5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合成,下面我们来开开小火车。

  师:出示卡片6(生:依次说出6的合成);出示卡片7(生:依次说出7的合成)。

  同学们可真棒,今天我们就在学习了6.7的合成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得数是6、7的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打下基础,简洁明了。]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创设情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阳光小队的队员又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从植树这个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他们在干什么呀?(植树)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

  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复习看图说3句话,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以下的教学。]

  (二)学习5+1和1+5

  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

  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

  (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个数的意思,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

  (5和1可以合成6。)

  师,你们可真会算。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

  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

  那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啊?(后来的一个小朋友和原来的5个小朋友合起来是6个小朋友。)你又是怎样算的呢?(1和5可以合成6。)

  师:谁有和他不同的算法?

  生:看到5+1=6,想到1+5=6.

  3.师:这个算法又快又好,你真聪明!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即可以用原来5个小朋友加上后来的1个小朋友,也可以用后来的1个小朋友加上原来5个小朋友,结果都是6个小朋友。所以呀5+1=6和1+5=6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只是“=”前的两个数左右位置交换了,以后我们看到1+5=6,马上就能想到5+1=6。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一图二式,从观察角度的不同,了解列出不同算式的原因,再初步认识算式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及计算方法。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图二式,了解列出两个算式的角度,算式的意义,计算方法和相互联系。]

  4.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

  下面又到了动手摆一摆的时候了,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跟着老师一起摆一摆。师先左边摆4个黄色,再右边摆2个红色。

  生跟着摆圆片。

  提问:看着自己摆的小圆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呀?

  生: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师:很好,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算式。(4+2=6)

  师:你的列式表示什么意思啊?

  (左边的4个黄圆片和右边的2个红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

  师:哦---你们同意吗?(生:同意)还有小朋友和他想的不同吗?

  (2+4=6)

  师:你的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啊?

  (右边的2个红圆片和左边的'4个黄圆片合起来一共是6个圆片。)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不看图,我们看到 4+2=6,能马上想到2+4=6吗?

  生:能,因为它们是好朋友。

  师:你们说的真好啊!给自己鼓励一下吧!

  生:棒!棒!我真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经历,既巩固了得数是6的加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题主要目标是巩固看图说两个加法算式,并会说出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因此要学生多说。]

  (三)学习3+4和4+3

  1、师:(摆出小辣椒图片)你们看。谁来拉?

  生:小辣椒。

  师;谁会看图说三句话?(左边有3个绿圆片,右边有4个红圆片,一共有几个圆片?)

  2、师:同桌说一说,根据信息求“一共有几朵花?”能列出几个算式?先学生自己说一说,再提问。

  生:3+4=7 (师:你是怎么算的?)3和4可以合成7;

  生:4+3=7 (师:你是怎么想的?)看到了3+4=7就想到了4+3=7。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得数是7的加法,课本选用了可爱的小辣椒,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出三句话,观察一下哪些学生会说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为有了得数是6的加法为基础,让学生独立写出2道算式,并说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本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独立列出2道算式,并说明是根据什么计算的。]

  3、学生实际操作

  看了一个式子就想到了它的好朋友,你真灵活!下面啊,老师要看看小朋友是不是都很灵活哦。拿出小圆片,听好老师的指示,自己摆一摆。先左边摆2个黄圆片,再右边摆5个红圆片。

  生跟着指示摆圆片。

  师:看图同桌互相说说,“求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并请同桌的两个同学来说一说(2+5=7 5+2=7)。

  恩,你们同桌说的真好,和他们一样的把小手举起来(全班举手)。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全答对了。

  4、小结:现在我们看到一幅图,就能写出2道加法算式了。

  [设计意图:此题让学生跟着我的提示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在练习过程中,我可以说是完全放手了,做到了教学过程的由引到放。本题的目标是让学生彻底感受到一图二式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应用,运用新知

  1 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师:这道题没有图了,怎样能很快的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引导学生用合成及好朋友来思考)

  6+1=7(6和1可以合成7) 1+6=7(看见6+1=7就想到1+6=7) 3+3=6(3和3可以合成6,注意它没有好朋友)。

  [设计意图:从图上升到没有图,是一个过度。本题要巩固学生的认知,牢记计算小朋友算得真准,现在呀有个小动物要向我们求救了,瞧,小青蛙要回家,可他不知道哪个水池才是自己的家,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帮帮小青蛙吗?

  师:你最喜欢哪只小青蛙?(生:2+5的小青蛙)那我们就先一起帮这只小青蛙找一找回家的路。(师示范连线)

  学生独立连线,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有序从一个方向连线。再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课上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大集中了,用可爱的小青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帮助青蛙回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爱心,促进教学效率。]

  3找规律——“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第一组算式

  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测出小规律。

  (加号前面的数不变,加号后面的数慢慢变大,得数也慢慢变大。)

  (2)学生独立完成,验证猜想。

  (3)运用规律,独立完成剩下的两组算式。交流汇报。

  4小游戏

  师:邮递员叔叔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信,把不同的信放到相应的邮箱里,谁来做做小邮递员?(“信”就是加法算式)

  请小朋友上讲台贴算式,我再将算式有序的排好(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

  小结: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其实呀,“6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6的,“7的邮箱”下面的加法算式都是得数是7的。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算式,看看这些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一个算式,一个好朋友的形式)这样有序的记忆,我们就不会有遗漏的了。 [设计意图:书上“想想做做”的5,6两题,要达成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有序记忆,记住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而我设计这个小游戏,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此目的,还能激起学生愉悦的心情,在快乐中学数学。]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得数是6、7的加法》,你知道了哪些小本领呀?

  五、板书设计

  得数是6、7的加法

  6

  7

  1+5=6 5+1=6 1+6=7 6+1=7

  2+4=6 4+2=6 2+5=7 5+2=7

  3+3=6 3+4=7 4+3=7

  0+6=6 6+0=60+7=7 7+0=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节目呢?

  2、有没有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啊?什么时候有?对,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想不想再回顾一下那时的情景?

  ①多媒体播放新年即将来临,全场倒计时的场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敲响,猴年第一天开始了!)

  ③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半夜12时 0时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到现在还记得的?跟大家讲讲,好吗?

  4、过渡:可能有些同学那天过得不是特别有意义,或者已经忘记了,想在明年春节的时候给自己计划一下吗?你可以把最想干的两三件事情写下来。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填写时间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学想来介绍?

  ①一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讲边拨钟,师口述:从0时起一天开始了。

  ②师:一整天结束了吗?(把时针拨到0时)旧的一天结束的同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③从这位同学拨钟的过程中,你发现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共有几小时?(板书:两圈 24个小时)

  (2)谁也想来介绍一下?

  请学生把安排表放到实物投影上说一说。

  3、两位同学写的`时间怎么不一样呢?

  随机揭题: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像上午7时,下午3时(板书)等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板贴:普通计时法),另外一种叫24时计时法(板贴: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记录一整天中某个时刻的方法。

  4、改写:

  这是普通计时法,你能用24时计时法把它改写一下吗?

  这24时计时法,谁会改写成普通计时法?

  5、让我们从屏幕上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多媒体演示,师讲述:

  半夜12时 中午12时 半夜12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现在你能从图上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板书:

  ①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②从普通计时法换到24时计时法,第一圈,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第二圈,时针所指的时刻还要分别加上12小时;从24时计时法换到普通计时法,第二圈时时针所指时刻减去12小时。

  板书成: 第二圈

  +12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有时间词 -12 没有时间词

  半夜12时 0时(24时)

  (二)师生对口令

  过渡:下面我们来个对口令,我说一个时刻,你能判断它用的是哪种计时法并把它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半夜12时 下午5时 22时

  三、运用拓展

  1、我们的手表上都有时针和分针,可是这些钟面上却少了时针,你能根据下面这些时刻给钟面画上时针吗?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24时计时法?

  师:对,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瞧——多媒体随机出示

  A、电子表

  B、图书馆借书时间表、肯德基营业时间、节目预告

  3、看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24时计时法,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吗?(可以用24时计时法,也可以用普通计时法。)

  4、现在的人们离不开钟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没有钟表,那时的人们又是怎样计时的呢?让我们跟随电脑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体出示)

  师介绍: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利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这是日晷,由 “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24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当太阳照着晷针,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指示出刻度来,便知道了时间,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就不行了。因此,人们又发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这就是铜壶滴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而且应用也很普遍。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计时就越来越准确了,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想知道其它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到网上或书上去查一查。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时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基本掌握三角形的分类,角的分类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观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特重视知识的探索宇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即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意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学生通过量;剪;拼;算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于技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量.剪.拼等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因此概念的形成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和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应用和创新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推理.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副三角板。

  学具准备:量角器.各种三角形.剪刀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1、本科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入,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引导观察,体会乘法的意义,巩固对乘法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

  学情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兴趣浓。

  2.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出新知。学生学习欲望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大部分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3.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个别学生反应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乘法的意义。

  (2)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算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完成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难点: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下列加法算式哪些可以改成乘法算式

  2+2+2 3+3+3+3 7+3+4+7 6+6+3+3

  2.看图列式

  相同加数是( ),有( )个相同加数,是( )个(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是:

  3.引入新课

  我们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写法。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例三

  2、 小组讨论:有几种不同的列法?

  a.4+4+4+4+4+4+4+4+4=36

  b.4×9=36

  3.引导观察、比较哪种计算方法简便?

  4.巩固练习:47页做一做

  5.小结:怎样直接写出乘法算式

  a. 学生发言

  b.教师总结(先观察每一份的数是不是同样多,再数一数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左后写出乘法算式.)

  三.积累运用

  1.看图写算式,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 ⊿⊿⊿⊿⊿⊿ ⊿⊿⊿⊿⊿⊿

  ( )×( )= ( ) ( )×( )=( )

  2.自由做练习九第9、11题,集体纠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过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算一算.43+5=47+2=6+51=4+22=43+50=47+20=60+51=40+2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要求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

  师:我们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就要求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看我们原来掌握的计算方法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中适不适用。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出示第67页的例1。

  师: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知道班上男生有23人,女生有25人。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23+25。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学生:因为这是求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和。

  师:怎样计算23+25呢?我们还是先用计数器来计算,同学们用计数器计算已经有经验了,老师就不再提示,同学们自己计算。

  学生用计数器计算,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

  学生用计数器边演示边汇报:我先在计数器上拨上第一个加数23,然后在这个数上加25,先在个位上加5,再在十位上加2,这样我就知道23+25=48了。学生汇报到这个地方时,师追问:“你为什么要把5加在个位上,2加在十位上呢?”让学生意识到,这里的5是5个一,个位上的数就表示多少个一,所以应该对着个位加;25中的“2”表示2个十,十位上的数就表示多少个十,所以应该把2加在十位上。

  师:你们觉得在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强调的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这个计算方法在这里适用吗?

  让学生感受到是适用的。

  师:所以我们知道在计算加法时要遵守的一个法则“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师:我们用“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的计算方法在计数器上算出23+25=48。除了在计数器上算,我们还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口算23+25应该怎样算?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23+25时,要先算20+20=40,再算3+5=8,最后把40和8加起来得48,所以23+25=48。

  师:看看第67页中这个小男孩是怎样算的,他应用的是什么计算方法?

  让学生发现小男孩使用的就是口算方法。

  师:书上这位老师告诉我们“还可以用竖式算”。同学们以前学过竖式吗?

  学生:没有。

  师:现在老师教你写竖式。

  (师边说边板书)先写上第一个加数23,然后在第二排写第二个加数25,在写25时,请同学们告诉我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师:对了,第二个加数要写在第二排,而且写的时候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哪个同学来写第二个加数?

  抽学生在黑板上写25,其他同学给他检查写得对不对,主要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

  师:现在两个加数写好以后,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一个加号,表示两个数相加,然后在两个加数下面画一条线,把加数与得数分隔开。现在我们对齐相加,个位上3加5得8,在个位上写8,十位上2加2得4,对着十位写4。所以23+25得48。这样的竖式同学们会写吗?

  学生:会。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27+21。

  学生计算时,师来回巡视,做必要的指导。然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出,全班同学检查是否是按竖式的要求写的,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结果是否加正确了。也就是要求学生从格式、方法、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检查。

  三、巩固练习

  出示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一横排的题目。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幅小棒图,你觉得这些小棒在摆放时注意了些什么?

  让学生观察后回答,这些小棒都是整捆小棒对着整捆小棒,单根小棒对着单根小棒这样摆放的。

  师:也就是说,这些小棒在摆放的时候,就注意到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注意到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师:这样一齐,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两堆小棒的几个十和几个一。

  请同学们口算出它的结果,把算式填写完整。

  学生口算后填算式。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43+42,51+33。

  学生计算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第69页第2题,这是一个口算游戏,同学们明白这个游戏怎样做吗?

  指导学生说出这个游戏的做法是一个学生说出一个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另一个同学迅速地口算出结果。

  师:你们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出题的同学,出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题一定是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不进位的,也就是说个位上两个数相加的和要小于10,十位上两个数相加的和也要小于10,这样的题同学们会出吗?

  学生:会。

  师:好,同桌的两个同学开展这个游戏。学生游戏时,师作必要的指导。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五、课堂作业

  第46~47页练习九第1,2,3题。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物体的边线。

  1、出示一面无边框圆形镜片

  师:这是一面镜子,老师每天早上用它的时候都是这样拿的(演示手势)很小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镜子是玻璃的',没有边框,易划手。)

  那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解除这个麻烦呢?

  我也想过给镜子镶一道金属边框,可我怎么知道这个边框倒底要多长? (可以用软尺量一下。)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量哪里吗?

  点名指一指边线,如果学生指着边线上的某一点,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师:同学们刚才所指的,其实就是这个镜面的边线。

  2、(出示数学书)师:你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在哪里吗?引导学生指的方法(从某一个点出发,沿边线绕一圈,回到起点)

  谁再来指一下三角尺的边线?生指,师生指。 同桌互指三角尺的边线。

  3、出示想想做做2

  师: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大家任意挑两幅图描出它的边线。

  学生独立描出第二题图形的边线,并相互交流。

  师选取两位同学的作业做对比,指出画时应贴近边线画。

  二、认识周长

  1、(出示例题图)

  师:儿童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在哪里?谁来指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动态画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师:游泳池池口的边线的长也叫游泳池口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游泳池口的周长?指名说,互相说。

  2、刚才我们所指的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长其实就是什么?(课件出示。)谁再来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你还能指出这是什么的周长吗?谁来边指边说。

  三、测量计算周长

  1、(出示一片树叶)师:你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课件演示)树叶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工具去测量,再追问: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近边线量)

  指名讲解测量方法。(用线围周长,作记号。再用尺量线的长度,就是周长。)(教师说明:选整厘米数)

  分组操作

  指名上台演示测量。师辅助。(注意:起始点,并要贴近边线量)

  2、(出示试一试左边一图)师: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测量出周长吗?那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课件出示每条边的长度。)

  追问:知道了每条边的长度后,该怎么得出周长? 指名回答计算方法。

  然后独立测量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

  小结明确:一个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

  四、拓展提高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学习内容:

  第9页的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中相关题。

  学习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另见《补充习题》、《当堂反馈》相关练习,有记号标明)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平行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情预判: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有点困惑,这一点要加强教学。

  二.交流共享

  ■后教预设:出示二个板块的挂图,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板块一】学习例4:

  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你是怎样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板块二】学习例5:

  (1)出示例5: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小组交流: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 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2)你是如何想的。

  3.判断。

  (1)两个形状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三角形面积大.……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是三角形的2倍.………

  (4)底和高都是0.2厘米的三角形,面积是0.2平方厘米…….

  4.完成课本第17页第6题。

  5、拓展练习

  量出你的三角板(两个任选一个)的底和高,然后算出它的面积。

  6、课外延伸:阅读第16页“你知道吗”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倍数与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认识;找因数;找质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概念比较多,且部分概念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区分与把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单元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与通分的重要基础。

  备内容

  倍数与因数(1课时)→倍数、因数的意义及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的含义

  倍数与因数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9的倍数的特征

  找因数(1课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找质数(1课时)→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找100以内质数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以及在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认识奇数和偶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知道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并能用筛选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倍数与因数的认识过程,并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经历2,5,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归纳、类比的方法。

  3.经历找因数、找质数的过程,并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认识倍数与因数、探索非零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观察、猜测和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倍数与因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认识质数、合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

  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归纳2,5,3的倍数的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2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例1以一家人吃蛋糕的情境引出分数乘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得的积一般应化成最简分数,掌握把积化成最简分数的两种方法。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分数乘除法的基础。

  备已学知识

  整数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分数的意义

  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理解算理的同时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数学的美。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明确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知识回顾: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问题导入: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教材2页例1)

  过程讲解

  1、理解题意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题中的“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意思是说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2)确定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

  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3)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①画标准量:画一个圆表示标准量(单位“1”),如图一。

  ②画比较量:把表示标准量(单位“1”)的圆平均分成9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每人吃的份数,如图二。

  ③明确所求问题: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就是求3个是多少,如图三。

  图一图二图三

  2、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

  3、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重点提示

  3个相加,用乘法也可以表示成3×。

  (1)转化:将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

  ++3个加数相同转化为乘法算式×3

  方法提示

  求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或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就用这个分数乘“几”。

  (2)明确意义:从算式中可以看出×3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求的3倍是多少。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4、探究×3的计算方法

  (1)借助示意图计算出结果。

  思想方法解读

  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其中蕴涵着数形结合思想。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

  (2)计算加法算式的结果。

  ++===

  (3)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

  ×3=++====

  (4)观察对比。

  (5)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

  分数乘整数时,如果分母和整数能约分,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样比较简便。例如:×3=。

  5、解决问题

  灵活应用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整数乘分数同样适用。例如:5×==。

  ×3=

  答:3人一共吃个。

  归纳总结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不变。

  拓展提高

  1、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按照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例如:3×2=×2=。

  2、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也适用于分数连乘。例如:×10×3,在计算的过程中,分数的分母9和整数3能约分,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计算过程:×10×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1、能说出物品的名称和用途,会将不同的物品按用途分类。

  2、初步学习按活动规则拿取和摆放物品。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娃娃家区域:吃的(水果、蔬菜若干)、穿的(衣服若干)、玩的(玩具若干)。

  2、纸箱若干,内有吃的、玩的、穿的、学习用品实物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正确说出物品的名称及其用途,按用途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1、说说物品用途。

  1)认物品。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吃的(草莓)、玩的(玩具)、穿的(衣服)图片各一张。

  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说出老师出示的物品图片的名称及用途。

  师:这里有很多物品,请大家每人选择一件物品,同时告诉我它的名称(我们一起检查是否正确)。

  2)出示表格,请幼儿认识表格,并了解表格的用途。

  3)请看下面的图片,分别是吃的、穿的和玩的物品。请你把吃的物品放到吃的小表格里,把穿的物品放到穿的小表格里,把玩的物品放到玩的小表格里。然后把每张图片放到相应的表格下面。[图片1:苹果、香蕉、饼干][图片2:衣服、帽子、鞋子][图片3:球、积木、娃娃]请你完成上面的'任务,并告诉我每个物品放在哪个表格下面。

  2、对物品进行分类。

  1)小熊丽丽来做客,邀请小朋友们去她的小屋玩耍,并请求来客的小朋友帮助她整理家里,将物品归置到适当的位置上。

  2)另外一部分幼儿将教室中的物品按其用途分类放好。

  3)教师提问:你们看,小朋友已经把物品整理得很整齐了。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些物品放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3、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按用途分类,吃的物品要放在一起,穿的物品要放在一起,玩的物品要放在一起,小朋友们真能干!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有余数除法》学生对于除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有余数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名称,并且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关键: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等。

  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6÷818÷821÷8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数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画面,让学生理解题

  意,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3、探究试商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师过渡语:面对要分的数目比较大,当我们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继续利用学

  具来分是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那怎么办呢?

  (3)先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55,又比55小。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列式55÷8=6(个)……7个。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

  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除数与几相乘的积最接

  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三减,被除数减

  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四比余数比除数小。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P5“试一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教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预设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情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根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学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 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电脑博士的建议〔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应用手掂一掂。〕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 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 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 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了解的日常生活事物入手,通过出示栏杆和大卡车的高度,给学生创设“能通过吗”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理解这两个小数的实际意义开始,进一步认识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加深对小数的认识,选取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小数,让学生在教材出示的价格、短跑成绩、体温、身高等小数外,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小数,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感受小数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理解1角=0.1元,1分米=0.1米,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米尺、10枚1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丰富生活经验。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

  (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四张图片,上面写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同学们想看一看,读一读吗?(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小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面理性知识的建构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丰富对小数的认识。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看一看,读一读”的四张图片。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一盘瘦肉馅的价格是7.9元。

  生2:我知道了小男孩50米跑的成绩是7.98秒。

  生3:我知道了小男孩的身高是1.41米。

  生4:我从图中看出小女孩的体温是38.2℃,这个小女孩发烧了!

  生5: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啊!

  (2)提出问题,引出情境图。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图片,你们能够集体合作,帮助老师把图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吗?

  2.借助常用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88页第一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图中的大卡车车身高3.25米,道路中的栏杆高3.50米。

  课件出示问题:这辆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师:你能根据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类推出3.25米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吗?3.50米又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呢?你认为大卡车能通过栏杆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个别汇报。

  预设

  生1:3.25元是3元2角5分,所以3.25米就应该是3米2分米5厘米。

  生2:3.50米也就是3.5米,3.5米就应该是3米5分米。3米5分米比3米2分米5厘米高,所以大卡车能通过栏杆。

  3.借助元与角之间、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6-23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优秀09-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2-15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数学教学设计01-11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9-2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5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