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4 16:40: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

  一、揭示课题,介绍春笋

  ⒈教师直接揭示课题。

  ⒉搭设一个学生显示自己丰富知识的舞台,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春笋知识。

  采用激励机制随机表扬,教师或学生之间相互纠正有关发言中的错误。

  二、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竹林,去寻找春笋。

  出示面画:春天的竹林,春笋藏在泥土里。

  ⒈引入情境:

  春天来啦,竹林里的竹子妈妈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她们的孩子——春笋娃娃快要长出来啦!咦,春笋娃娃呢,请小朋友们帮忙找一找。

  ⒉畅游情境:

  ⑴猜一猜春笋娃娃在哪里?(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春笋)

  (2)春笋娃娃睡得多香呀,连春天来了都不知道,春天可是春笋娃娃生长的好季节,谁来把春笋娃娃喊起来?(指名喊)

  ⑶春笋娃娃怎么还没醒来呢?看来,我们的声音太小了。不过,别着急,春天中嗓门最大的“春雷爷爷”赶来帮忙了。(放动画)

  ⑷春笋娃娃们醒来了吗?是谁叫醒了他们?

  出示第一小节,朗读第一句: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⑸点击“唤醒”,谁能换个词语

  ⑹。春笋娃娃好不容易被叫醒了,小朋友们高兴吗?谁能有感情地读读,我们一起评评,谁读得好,我们评他做朗读小能手,好不好?指名读,学生评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齐读。

  ⑺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表演,春笋娃娃醒来时的样子、动作。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⑻春笋娃娃们睁开双眼,发现自己的周围是黑乎乎的,他们会怎么样呢?

  ⑼别急!小春笋们,春雷爷爷的许多好朋友都来了,你知道它们是谁吗?(燕子、蜜蜂、青蛙、春雨、春风、小溪流、桃花…… )

  ⑽他们都是“春雷爷爷”的好朋友,他们呼唤着小春笋们,你想学学谁,呼唤春笋娃娃赶快长出来?

  练习说话,如小鸟说:“小春笋,快出来,外面很热闹。……”

  ⑾春笋娃娃们听到了亲切的呼唤,多想去看看泥土外面的世界呀!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朗读第二句: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⑿动画演示,以读代讲,还有谁想当朗读小能手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读、齐读。

  评读中理解关键词(可用语言表达,也可用动作表演),体会春笋精神

  冲破 掀翻 一个一个 冒

  ⒀春笋冒出了泥土,觉得眼前一亮,它们看到了什么?会怎么说呢?想像说话

  ⒁春雷爷爷的好朋友们又会怎么赞美小春笋呢?

  ⒂指导背诵。边想象边背诵

  ⒃小结:小春笋们要冲破盖在它们身上那厚厚的泥土,掀翻压在它们身上的石块,那是多么不容易呀!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春笋娃娃,想看看吗?

  1、出示“春笋“实物

  说说春笋娃娃长得什么样?理解“裹着”、“浅褐色”、“外衣”。

  2、剥开外衣后,让学生摸摸、捏捏春笋的肉,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剥去壳后的春笋娃娃吗?(嫩生生)

  3、为什么说春笋娃娃像“嫩生生的娃娃”?这样的`娃娃你喜欢吗?你能读好这一句吗?(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学生评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齐读。

  4、这么娇嫩的娃娃,会长成竹子吗?它们是怎样生长的?

  齐读第2、3、4句, 理解:迎着(用动作演示)、笑、长所蕴涵的深意。(动画演示帮助理解)

  5、谁愿意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能把这几句话朗读好。教师读,学生评读,学生读,互评。

  6、当春雷爷爷和朋友们看到这样顽强的春笋娃娃时,又会怎样夸奖它们呢?

  7、指导背诵。教师引背前半句,学生跟背后半句 学生背诵(边想象边背诵)

  8、小结:嫩生生的春笋在春天里顽强地向上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棵高大粗壮的竹子。(欣赏竹子图)

  (三)、回归整体,朗读背诵

  1、看多媒体动画,朗读欣赏

  2、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分析归纳,体会情物交融,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读出“问题”,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情感目标:通过优美句段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读出“问题”,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透过通过优美句段的欣赏,理解文段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以“读”带动对文章的理解:

  新课标强调读在语文教育中的功能。而阅读本文的难度较大:一方面钱钟书先生的文化底蕴深厚,对古今中外的名句典故信手拈来,文章内容极其丰富,另一方面是先生为人幽默,文句喜用譬喻,虽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智慧的闪光,但对比学生的现有能力又显得过于深邃。因此,不读文章,不多读原文,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大意,更不要说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

  2、质疑辅导为主,有疑而问,有疑而论。

  根据本课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具有“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整体水平较低”的特点及新课标的理念,而主要采用“探究合作法”,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来,在这其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提出见解“,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板书设计]

  给“话题”——(窗)找一个引入的对象。

  联想:

  (接近联想)春——自然

  窗——门

  (诠释窗与自然的关系)

  (类似联想)窗——眼睛——灵魂

  (人对世界的选择性)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看屏幕,这是一副“窗”的`照片,它让我想了读高中时,老师让我们以“窗”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我写了倚在窗前看到的风景,立意不深,只得了中等。也让我想起了:琼瑶的《窗外》,它讲的是不被世俗肯定的师生恋,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它谈的是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问题。

  那这幅“窗”的照片勾起了你的哪些回忆,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引导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窗的照片)

  2、学生讨论发言:

  图片“窗”引发的回忆,想象,联想或感情。

  3、列举一些中外名人对“窗”描绘的佳句,并归纳自古以来人们对“窗”的认识特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是了解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小结:自古以来,爱好写作的人,即使居于一室,食衣住的东西都能轻松入文,且充满智慧、趣味盎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1、理清思路:找文中有高度概括性的话语,这就是全文的骨架。

  2、围绕“窗”这一话题,就本文而言,作者运用何种手段组织素材的使文章逐步涉及人生中的问题的?(学习散文创作中“旁征博引”的几种方式。)

  (二)明确:

  1、关键句:

  第一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第二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第三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都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第四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2、散文贵在“形散神聚”,其写作思维的形式其实就是“联想”。那么大家认真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将相关的事物一一联系起来的。

  这对于大家的写作极有帮助。你们作为这一时代的学生,看到的读到的要比以前的学生多得多,怎样让它们成为你作文中井然有序的例子,今天就跟钱钟书先生学几招。学会让事物联系起来。

  A、给“话题”找一个引入的对象。(眼前实物:春)

  B、联想:(功能相似,对象相似)春——自然窗——门(诠释窗与自然的关系)

  窗——眼睛——灵魂

  (人对世界的选择性)

  C、略讲对比这一写作手法。

  四、作业:

  回读课文,再次感悟。品味“窗”的特点,加深对“窗”的总认识,并记录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也可记下自己的不同见解。

  [问题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局部研读,讨论研究

  自由发言,大胆的讲述自己对“窗”的见解,谈谈自己对哪一句话的感受,并说说作者在这句话中流露出来的感悟。

  说明:允许自圆其说。此环节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力图真正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属于自己的问题讲究自主思考,生生互动,师生合作,营造平等自由宽松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是学生根据阅读的实际提出的问题,因此老师不设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但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预估,以便能在课堂上掌控全局,应对灵活。例如:

  (1)在第一段中,“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和“贱”字?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联系美术中的“取景”知识谈认识。)

  (2)第二段中,如何理解“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据,表示享受。”中的“追求”和“占领”的不同含义。(注意“物质”与“理想”两个词语和“爬窗”的比喻。)

  (3)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注意与外界的关系联系。)

  (4)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从“窗”写到“眼睛”?

  文章结尾“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镇天镇夜不关的。”如何理解?

  (适时补充钱钟书的人生观及写作本文的背景材料,《〈写在人生边上〉的序》)

  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交流、探讨,让学生总结全文主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的知识得以迁移,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比较阅读波德莱尔的《窗》,体会两篇文章的异同。

  (2)阅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或林语堂的《人生的盛宴》散文集,体会这一类作家将写作完全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凡事都能入文,凡事都能成趣的志趣。写一篇读后感,话题自定,要求有一定的联想。

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掌握词的读音、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语言方面的特点。

  3、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视频导入

  二、掌握字词

  招徕(lá?)钳形(q?án)铁铉(xuàn)囿于(yòu)隔阂(hé)馄饨(hún)(tún)佐料(zu?)饽饽(bō)小钹(bó)雪花酪(lào)蘸(zhàn)马趴(pā)兜里(dōu)秫秸杆(shú)(jiē)卤煮(l?)山楂(zhā)荸荠(bí)(qí)荞麦(qiáo)嘞(lei)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跳读全文,圈点勾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吆喝?吆喝是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声,是当时小商贩用于招来顾客而做出的各种音响,其实吆喝是那时媒体不发达的年代里的一种口头广告,起宣传作用。也是一种如管弦乐器的艺术,耐人寻味。

  2、文中的吆喝一共介绍了多少个?都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2 18种。吃的、玩的、用的。

  3、叫卖者吆喝时有哪些本领?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4、作者是用什么顺序、什么办法把杂乱的吆喝声整理的井然有序?

  器乐时间顺序早上(5-7)从早到晚(5-9)(引入)晚上(8-9)声乐吆喝春天,到夏天(介绍)一年四季(10)秋天,到冬天(评价)吆喝的内容吆喝的声调吆喝的音韵节奏方法指导:当我们要把一些丰富多彩的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用特定的顺序,可以按时间的顺序、分类的办法整理,最主要是写文章时,要用过渡句、总起句。这样我们的'文章内容就会介绍的很清楚,内容也很集中,让读者一看就明白。

  四、精读美文,探究美点。

  1、在调查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吆喝?

  用我以为最有趣,因为句式来回答。(提示从修辞、音调、押韵等角度评析)

  2、欣赏课外吆喝声。说说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五、体味情感

  1、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喜爱)

  2、对这些渐渐失去的吆喝声又怀有什么样的情感?从哪句话、哪个词可以看出?(遗憾、惋惜)

  3、文中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情感?(期望)

  六、创作吆喝

  1、选取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创作包括内容、喊腔、若能京腔最好,也可以用自己的方言。)

  七、小结

  八、课后作业

  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江、南”两字。

  3、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田田”、“戏”及诗句意思,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悟“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诗意,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莲叶、莲蓬、小鱼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课件出示江南风光组图。

  教师介绍:看,绿树红花,小桥流水,河中碧波荡漾,小桥、绿树、房屋倒映在水中,岸边,小草青青,杨柳依依,到了夏天,满池盛开的荷花更是吸引了许多的游人,这就是我国有名的水乡——江南。

  2、板书:江南,学生仿写,记住笔顺。

  指名拼读,提醒注意点,齐读。

  3、有一位诗人,在游览江南后,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就写下一首诗,题目叫——江南。(课件出示题目)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诗人写了什么呢?教师配乐朗读。(课件出示古诗、配乐)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目视双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不会的多读几遍。

  3、认读生字卡片。

  4、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诗意。

  1、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第一行

  导入:江南水乡,河流众多,许多人家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碧波荡漾的池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荷花、荷叶)问:你看到了什么?

  师:美丽的荷花里面藏着莲蓬,莲蓬里结着一粒粒莲子。当花瓣谢了的时候,莲蓬长大了,(课件出示莲蓬)莲子也成熟了,这时候,水乡姑娘就划着小船来采摘莲蓬了。(贴莲蓬)

  江南,可真是一个采莲的好地方!(课件出示:江南可采莲)

  指名朗读,正音,指导朗读。

  (2)第二行

  师:荷花又叫莲花,那么荷叶又叫——莲叶。(贴莲叶)看看,池塘里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大、绿、多、美)

  师:小朋友,看那满池的.莲叶,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甘落后,一片片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那一颗颗滚动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还闪闪发亮呢!谁能找到写莲叶的句子?

  (课件出示:莲叶何田田。)听老师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议。

  (3)指导朗读第一句。

  莲叶长得如此茂盛鲜亮,莲蓬又喜获丰收,采莲姑娘拨开莲叶,采摘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这时她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一起高兴地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一句。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边读边闭眼想像画面。

  2、第二句: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第三行

  看到采莲姑娘这么开心,小鱼儿也来凑热闹了!(课件出示小鱼)看那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条小鱼,在这美丽的池塘中,你最想做什么?

  (课件出示:鱼戏莲叶间:)指名读。

  你从哪个词看出小鱼在做游戏?认读:戏

  (2)第四~七行

  小鱼儿是怎么做游戏的呢?

  (课件出示: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师引读句子。

  (贴小鱼)边演示边讲述:小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溜到北面,它们在来莲叶间到处玩耍嬉戏。你觉得这时候小鱼儿怎么样?

  (3)指导朗读第二句。

  同桌互读,推荐朗读,喜欢的一起朗读,表演读,齐读。

  3、朗读全文。

  (1)导入:小朋友,让我们跟着采莲姑娘,划着小船,伴着优美的乐曲,去江南水乡走一走,看一看吧!欣赏动画。

  (2)你觉得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

  (3)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可真美啊!(板书:美)我们镇江,还有周围的扬州、苏州、无锡、浙江的杭州都属于江南,你知道这些地方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吗?

  (4)齐读全文,赞美美丽的江南水乡。

  四、指导书写:江、南

  1、认读生字。

  2、仔细观察字形,书写是要注意什么?

  3、友情提醒书写注意点。

  4、教师范写。

  5、学生描红。

  五、总结谈话

  我们的祖国不仅江南这样美丽的水乡,还有许多闻名于世的名山大川,山与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此,我

  们学校把山水作为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大家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山与水的诗与画,在班上交流一下。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的怪兽,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能用多种材料表现特点凸起的怪兽;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请稍候......,激发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怪兽的分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怪兽的设计、表现及材料的奇妙利用。

  课前准备:

  有关怪兽的资料,快播电影,彩纸,生活中的废弃物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

  1、展示课前征集的怪兽图片,提问: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它是做作界中的什么动物吗?你知道它叫什么?

  2、探索式学习运动,板书课题怪兽,怪兽课件演示,安排小组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

  3、提问:教材中的学生作品中,学生所设计的怪兽有什么特点?都用了什么材料和制作方法?

  4、教师示范多少种方法。

  三、布置作业

  各小组自编一个有关怪兽的小故事,分工制作道具。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五、小组表演。

  六、小组互评。

  七、拓展:回家后把大家创作的怪兽形象或表演的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载下来。

  怪兽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的怪兽,如龙凤麒麟等,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能用彩纸等纸质材料表达自己想象的怪兽;激发了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了动手操作能力。看孩子们穿着着自己制作的怪兽服装上台展示表演,我的心中也溢满快活之情。

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在一百多年以前,德国军队入侵法国,强行侵占了巴黎郊外的小山村,并在这所山村的人家中驻扎部队,企图下一步袭击巴黎,霸占法国领土。但是一位普通的法国的士兵,一位爱国的士兵,一位默默无私奉献的士兵,用心血谱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课文写的就是在这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房子开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向那座房子开炮,而那座房子却是他家唯一的财产,多么令人赞叹,多么令人震撼啊!

  这个故事不长,全文以人物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并以对话为主贯穿全文。他们的对话完全是一个长官与一个严格执行命令的士兵之间简短的一问一答,文中在写对话的同时描述炮手的神态变化,他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形象地表现了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悟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本年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阅读,我设想通过充分地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炮手的内心世界,感悟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默默奉献精神。

  二、学情分析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战争的实质不甚了解,而本课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相距一百多年,考虑到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有困难,上课前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战争的影片,了解战争的目的、意义,懂得军人的使命是为了祖国的安全,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读懂课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5个,会写9个。

  2、找出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炮手的心情。

  3、用联系上下文和比较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苍白、煞白、惨白、凛冽、喝彩、仅有“等词语。

  4、学习课文,理解“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房子开炮?”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炮手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

  6、续写“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了故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多种手段 创境激情

  1、板书课题:《炮手》,齐读。问题:你知道炮手吗?为什么课文以“炮手“为题?

  2、同桌交流,你对战争了解多少?战争中作为军人,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3、出示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执行什么任务?远处的浓烟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特别注意多音字“颤”的正确读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朗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相互交流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交流 具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设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2、细读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问题。(如: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还要亲手炸掉?)

  3、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4、小组讨论,自己有什么想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

  5、梳理小组同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准备提出全班解决。

  6、全班反馈,集中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7、教师点拨,深入理解。问题:课文用了哪个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炮手不同时刻的神态?几次使用有什么不同?找出来反复读一读(苍白——煞白——惨白),用心品味一下炮手神态的变化。[点评:关键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8、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凛冽、喝彩、仅有。

  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突出重点 精心品读

  1、师:同学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也有两个问题请大家解答,可以吗?

  (1)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副官冻得浑身打颤,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2)敌军驻地——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悲伤的热泪。(师:先不忙着回答,找出这两处句子多读几遍,再联系前后内容想一想。)

  2、比较两组句子,体会炮手的内心世界。

  “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大颤,可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干得好,伙计!这座农舍看来不太结实,它全垮了!’”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可是,他大吃一惊: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

  (1)读一读。

  (2)比一比,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为什么炮手与别人的神态截然相反?

  假如你是炮手,当时会怎么样呢?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写,你读了之后印象如何?

  (4)议一议(交流刚才的问题)。

  (5)有语气地读这两组句子,认真体会炮手的内心活动。

  3、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和旁白同桌齐读)

  4、说一说,这时你的心里有是怎么想的?(可自言自语,可随意跟他人交流。)

  5、教师小结。

  (五)续写课文,拓展延伸。

  1、范读。

  2、师: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消灭侵略者,炮手奉献出自家仅有的一点财产——红瓦白墙的房子。请同学们替作者续编故事——战争胜利了,炮手回到亲爱的家乡……

  3、学生续写。

  4、反馈。

  (六)检查指导写生字(略)

  五、案例点评

  本课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本课设计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具体感悟”、“突出重点,精心品读”等环节,引导学生渐进有序地读书,理解、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新理念。

  2、“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整课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有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带着问题认真、充分地阅读,细心品读,以读促讲,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突破课文重难疑点。

  3、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苍白、煞白、惨白”进行比较,仔细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帮助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两组对比句的重点学习,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为国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家的牺牲精神的领悟。

  4、注重教给阅读方法。现在的教学是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整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出了一种‘整体把握——具体感知——重点突破”的有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两组对比句时,又具体设计了“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教学生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认真研读,深入理解。持之以恒,学生自能阅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5、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教材编者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教师把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教学开始,就通过解题,交流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出示课文插图等手段,调动学生情感。教学中,又通过人物神态变化的比较,感情朗读,角色移位,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形式促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炮手“心理相融”。

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大胆开口,学习朗诵

  教学重点:

  朗诵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张口朗诵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

  教法:以课文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朗诵

  教学过程:

  导入:人,生在社会当中,就不可能不跟别人打交道,这就是人际交往。我们也常听别人说:“你看看谁谁,真会办事!”其实这里面包含的一个是处理事情的能力,一个就是交际的能力。还有人说:“人才不一定会说话,但会说话的一定是人才。”这就告诉了我们交际的必要性,而要想学会交际,朗诵是第一步,也就是说你要大胆开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一种语言艺术。要想成为口语表达与交际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首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雨巷》。但这位同学是念书,不是朗诵。

  教师做朗诵示范。

  学生分小组首先揣摩作者思想感情,完成后进行第一轮筛选。在此期间,哪里把握不好,随时请教老师。(学生都能积极的问问题,能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

  在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在课堂上朗诵,选出前三名。

  完成之后,教师再次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要注意感情的`投入,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想像自己就是作者。

  第二要注意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1、停顿、相连

  2、重音、轻音

  3、语速、节奏

  4、语气、语调

  教师结合具体篇目具体讲解。

  学生自主体会

  作业:短文:今天我朗诵。

  课后反思:

  学生课堂气氛热烈,投入了两节课时间,基本每个学生都朗读了一遍,但总觉得收获了了,不知道是不是教师讲得少的原因。

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学习目标分析:

  1.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学习重点分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入题

  口语三分钟训练。(神话故事:神笔马良)

  二.初读,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1.师导:马良的这支笔可真神奇,画什么,什么就变成真的,假如你有这样一枝神笔,你最想画什么?

  2.揭题。

  同学们的愿望都那么纯真而美好,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另一个小朋友的愿望,她写了一首小诗《假如》,齐读2遍。

  3.大声读课文,借着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4.小黑板自主识字----同桌互读----开火车领读----齐读生字。

  5.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用“寻”和“食”组词说句子。

  6.指导书写这两个生字。(“寻”有长横,“食”指导笔顺。)

  7.轻声读课文,想象: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

  8.小组说说。

  9.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给小树画太阳

  给小鸟画谷粒

  给西西画好腿

  三.分小节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导: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的'站在窗外,被风吹的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2.导读小黑板上的词语:寒冷的北风,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指导带着感情读读这些词)

  “那么小树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啊?(阳光,温暖,关心…..)

  这位小女孩是怎样帮助小树的?

  3.读一读第一小节

  4.指导朗读:

  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太阳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谁带着快活的语气读一读?

  5.指名读----评价-----再齐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引读:同学们,当你十分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所以他只能在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地哭泣)

  2.指导用同情的语气读这两个词。

  3.指导读第二小节。

  “小作者想到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那就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第二小节。

  4.指名读----学生评----师生接力读,读出感情。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导:同学们,西西是不幸的,因为她失去了双腿,然而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像作者一样善良的人在关心着她。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西一定会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快乐的追逐游戏,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吧!

  2.指名读,读出深情。

  3.齐读。

  (四).学习第四小节。

  1.想想小作者只画了这些吗?你怎么知道的?

  2.假如你有一只神笔,你想给谁画什么?为什么?(指导用“我要给……”说句子。)

  3.从这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小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的很感动,因为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爱心,都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愿!(板书:爱心。并画出大爱心图。)

  四.合作练读,感悟全文。

  1.合作读。

  2.配乐朗诵。

  同学们,我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让我们献出我们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吧!

  五.指导看着板书背诵。

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4、理解思想自由、宽容精神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5、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怀,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境界,为了让我们彼此的心不足遥远,让我们永远握住宽容的双手吧!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对待新生事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房龙,在他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宽容。

  二、介绍作者房龙及其作品

  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作品有《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三、解题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阅读提示”,划出重点内容。

  1、在阅读提示中,应找到《宽容》一书的中心内容、序言的大致概念、本课序言的特点、本课的中心内容等。

  2、补充:序言的概念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这种文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自序,一种叫代序。

  自序是作者在自己著作正文前写的文章,一般说明书的宗旨和写的经过;代序是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可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

  序言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较浓。

  3、提问:学习了以上有关序言的知识后,你认为本文属于那种序言?

  明确:自序。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采用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课件展示)

  2、你认为本篇序言的特点是什么?

  3、请同学们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4、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5、故事的发生地有什么特点?

  6、你能试着复述这个故事吗?

  明确:(课件展示)

  1、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事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2、《〈宽容〉序言》中作者将一个富有宣传性、鼓动性、劝诫性的故事分成了十小节:①无知山谷;②孤独的先驱者;③先驱者传播新文明;④守旧老人率众杀死先驱者;⑤山谷遭旱,生灵遭难;⑥饥寒交迫,恪守旧律;⑦山民叛乱,投奔新路;⑧重获新生,怀念先驱;⑨再回山谷,朝拜先驱;⑩警示人类,牢记教训。

  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小节是第一部分,写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至第四小节是第二部分,写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了他。

  第五至第九小节是第三部分,写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最后一节是第四部分,写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3、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可以看出:“这样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无知山谷”。

  4、无知山谷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人们。

  5、复述(只要能将大致内容讲出来即可,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培养大胆表达的能力)。

  四、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难懂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宽容〉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么,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哪里?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又将怎样呢?让我们还是深入研读《〈宽容〉序言》吧。

  二、人物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关注有关人物形象描述的句子,思考有关人物形象的问题)

  1、课文中涉及的人物都有谁?(课件展示)

  2、人物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1、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2。人物是抽象的、类型化的。

  守旧老人:把古书和律法变成至高无上的权力宝杖,借此愚弄和统治百姓。他们是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代表着顽固不化、冷酷无情的统治阶级。

  村民:被自身的惰性销蚀得既愚弱又麻木,屈从于强权统治,甚至成为守旧老人的帮凶。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才被激发了生命的活力。他们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被唤醒的主力──人民群众。

  漫游者:有着超乎常人的血性和责任感,率先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即使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何等可悲的结局,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传播新世界的声音。他代表着有强烈开拓精神与历史使命感的革命先驱者形象。

  三、重点探究

  (学生三读课文,思考,讨论,总结)

  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2)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3)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4)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5)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声。

  (6)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总结明确:

  (1)“知识的小溪”,要紧扣住一个“小”字,反映出了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浅陋贫乏。小溪虽小,毕竟是流动的,还有一定的活力。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古老的律法束缚着新知识的汇入。

  “缓缓地流”更是说明无知山谷文化发展停滞、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很难改变。

  (2)本句中,应该理解“无知山谷”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它指代的是愚昧守旧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人们也不敢打破,因为“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人们只好守旧,以达到“大家都和睦相处”而相安无事。

  (3)理解本句,可以从上句得到一些启示,体会无知山谷中律法的严酷镇压,受守旧老人的蒙骗,人们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从文章的第一节中还可以看出“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4)漫游者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已经找到通往充满光明的新生活的道路,他不畏艰辛、不惧死亡地回来,是为了带领无知山谷的人们冲破旧思想、旧势力,开辟新天地,走向新生活。

  (5)人们为什么会“恐怖”呢?他们“恐怖”什么呢?由于人们的无知,他们奉守旧老人为神明,奉祖宗律法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铁律,在守旧老人的欺骗和蒙蔽下,人们也认为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所以在新思想、新天地面前发出了“恐怖的吼声”。从“吼声”可以看出他们“恐怖”的程度之重。

  (6)人们的“恐惧”来源于祖宗律法、守旧老人的威严的重压,害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但是特大干旱使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的那一边,律法却说“不行”,人们因此而彻底失望,死亡的恐惧战胜了律法的威严,终于产生了反叛的勇气。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一节的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第八节的结尾又有“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思考:“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文章前后的“幸福”是同一种幸福吗?

  (2)无知山谷的村民是过着幸福的生活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怎样理解“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句子在第一节)

  (3)第四节中“人们举起石块杀死了漫游者”,为什么杀死漫游者的是人们,而不是守旧老人?

  (4)第八节中“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我们当时知道的话,当然就……”未说完的话应该是什么?从表达效果来看,把它写出来好,还是就这样省略好?

  (5)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括号中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总结明确:

  (1)“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中村民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前后的“幸福”意义不同,第一节中“幸福”指村民们对“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这种状态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是一种低层次物质生活的满足。第八节中的“幸福”是先驱者用生命换来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的满足的生活,具有较高的层次。

  (2)联系前面对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和“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两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无知山谷的居民过的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生活,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威压之下,他们甚至是不幸福的,“宁静”“幸福”都是表面现象,怀疑祖先的智慧又不敢有所表示才是他们心理的真实状况,所以他们是恐惧的。

  (3)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是守旧老人,但是他的意志体现在村民的身上,他以祖宗的智慧、律法的威严压制了村民,统治着村民,使他们愚昧,以村民的手来杀死漫游者,更让人感觉到守旧势力的强大,加深了悲剧的效果。

  (4)未完的话应该是“不会杀死他了”。从表达效果看,不说出来更好,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悲剧已经发生了,再说后悔的话也是没有用的,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再内疚。这句话有揭示中心的作用。

  (5)文章最后一节显现出了一种历史实况:过去有过这样的悲剧;现在,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悲剧;将来,依然会发生同样的悲剧。

  “我们希望”所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作者的心声,当然,还应该有些许的无奈:这样的事情将来还是会发生的。因为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顽固的守旧势力总要镇压创新者,受传统束缚、认识局限、不明事理的人们也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

  四、深入思考

  1、思想内容方面

  提问:学了《〈宽容〉序言》,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呢?

  明确:

  第一,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前进,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真理的发展。

  第二,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一定会发展,但实现真理发展的道路是艰难异常的,这个过程离不开宽容的政策与宽松的环境。

  第三,先驱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2、写作方面

  提问:本课结构材料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课件展示)

  明确:第一,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整篇序言中没有一处写到“宽容”,但却处处体现“宽容”的精髓。

  第二,语言精美,富有哲理。

  (学生的回答可能丰富多彩,有道理即可,切不可求千篇一律、统一答案。)

  五、中心意思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

  明确:《〈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对“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必须有能够接受异见的宽容胸怀的道理。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作业本上)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宽容给我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文章,体裁不限。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技能目标: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3、情感目标:

  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的长城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长城的风光图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欣赏。)

  2、交流感受:

  师:从大家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你们已经被长城深深吸引了。刚才看着一张张的图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是呀,长城是如此雄伟壮观,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就让我们走进描写长城的语言文字,再次去领略长城的美。

  揭题。

  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欣赏图片时的心情,大声地朗读《长城》。

  注意:

  把生字新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读顺。

  思考:

  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2、请四位同学轮读课文,相机指导生字。

  3、师:你找到与插图相对应的段落吗?

  (第一幅图对应第一段,第二幅图对应第二段。)

  三、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1、对照第一幅图,感受长城的“长”:

  ⑴ 出示第一幅图:

  师:你看到长城了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长城吗?

  生:长城很长。

  师:是呀,长城长得像──一条长龙。

  师:你能猜测一下长城有多长吗?

  (一万三千多里)

  生:长城弯弯曲曲的。

  师:是呀,文中也用了一个词,表示弯曲,你找到了吗?“蜿蜒盘旋”。

  ⑵ 当这幅图一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便跃入我们眼帘。(出示第一段)请你自由地读读这段话。

  ⑶ 指名配乐读。

  2、对照第二幅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⑴ 师: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那么走近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呢?请你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能概括长城的词语。

  (高大坚固)

  ⑵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具体从哪个词中可以体会到?

  ①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②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结合插图指名学生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

  ③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四、想象、感悟读,体会艰辛

  1、师:同学们,远望了长城,近观了长城,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登上长城,去踏一踏那方砖,摸一摸那条石,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自己读第三小节:

  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3、交流:

  生: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文章地址:http://www。7139。com/jiaoan/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437832。htm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吗?

  生: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生: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

  ……

  师:是呀,那是一个科技非常落后的年代;那是一个战火纷的年代;那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这样一个年代,要修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容易吗?简单吗?

  4、边体会边读:

  师:那就让我们再好好读这句话。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情景?

  学生各抒己见。

  7、师: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的砖头和条石砌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筑成的`。是他们的汗水,是他们的鲜血,是他们的生命,才换来了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

  8、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让我们沉沉地读这句话。

  9、配乐读第三小节。

  五、总结全文,抒发赞美之情

  1、师:难怪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练笔:

  师: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他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了长城后欣然题词,她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了万里长城后欣然题词,他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听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长城的题词,你又想对长城说什么呢?请写下来。

教学设计11

  一、引言板书课题

  1、师:今天动物园的动物要开展“比尾巴”的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

  生:愿意。

  2、看图,出示图,师:谁能叫出这些动物的名字?

  师:我们想知道动物们怎样比尾巴就要认真读课文,板书课题《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识字,积累语言。

  师提示:第一次读课文应注意什么。

  1、借助拼音读课文。

  2、用A找出课文中的三拼音节读读。用“一”找出课文中我们要认识的字,找出后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字的、。

  3、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记字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2看看谁的火车开得快。“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3做找“朋友”游戏把找对的朋友卡片挂到黑板上同学齐读一遍。

  4、指导书写“云、公、车”这三个字。

  1、认识“ㄙ”笔画。

  2、观察要写的三个字有什么相同处。

  3、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4、积累词语,用生字组词。

  三、再读课文

  1、读通课文、,练习读问句。

  2、理解句子意思。读懂课文。了解书中动物尾巴的特点。

  3、知道“长”和“短”是一对反义词。积累反义词

  4、了解比喻句…………练习用比喻词“像”说话。

  四、赏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读问答句。

  3、自编动作读课文

  4、根据动作背读课文。

  5、虚心学习,互相学习别人比自己读的好的句子。再试读读。

  6、自我表现,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句子读给伙伴听。

  7、师生一问一答读。

  指导读问句,学生体验哪儿重读,哪儿轻读。

  指名学生读,读后再评一评,谁读得好。

  再指一男生读问句,一女生读回答的句子。

  教师边板书:

  比尾巴

  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好像、伞

  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学生看板书说说这些动物的尾巴各是什么特点。你还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吗?

  做动作读课文

  五、开展想象

  过渡:你们想当作家吗?我们也来编几句让老师来欣赏好吗?

  提示:

  谁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翘?

  谁的尾巴像剪刀?

  老鼠的尾巴细。

  老虎的尾巴翘。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了解到了什么?哦,同学们学得不错,从课文学到了不少知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个细心人就能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沿、际”等3个生字。会写“信、沿”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写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坐井观天》是一篇传统课文,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课设计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读”作为感悟理解“对话”的重要学习方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趣。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化朗读处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小朋友认真听故事,完成贴图任务。

  一只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着外面的天空,过着清闲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使它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谁能把青蛙、小鸟贴到黑板上?你为什么这样贴呢?(认识井沿、井口、井壁、井底)

  二、释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知道“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呢?

  三、朗读感悟

  1、老师引读:

  青蛙问小鸟── 小鸟回答说──

  青蛙说── 小鸟说──

  青蛙笑着说── 小鸟也笑了,说──

  2、想读谁的话?自己练一练。

  3、同桌分角色读。

  4、指名分角色读。

  5、去掉提示语,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可以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

  6、读课文后,填空:

  青蛙坐在( )看天,看到的天不过( )那么大。小鸟站在( )看天,看到的天( )。

  7、讨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集体交流。

  四、戴头饰表演故事

  五、揭示寓意

  1、交流心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结束语:

  小朋友,《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短小幽默。让人读后能明白一个个道理。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请大家课下找几则寓言故事来读好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扩词训练

  课件出示生字:

  沿 际 信

  1、学生齐读,指名读。

  2、谁能用“沿、际、信”这三个字分别来说几个词?

  3、学生自由读组的词。

  三、指导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

  信 沿 抬 际 蛙 错 答 还

  1、指名读。

  2、学生观察每个字的位置,引导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在田字格里先描红,再临写。

  5、小组内评议。

  四、读读抄抄

  课件出示:

  小鸟 青蛙 朋友 坐井观天

  看见 井沿 抬头 无边无际

  1、齐读,指名读。

  2、学生在书上抄写词语。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青蛙跳出井口一看……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无边无际 你弄错了

  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我不会弄错的

  【教学后记】

  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很感兴趣,课下早就读了很多遍,因此,课上经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很容易能够了解其中的内容,感悟其中的道理。续编故事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口语交际能力仍需进一步训练。

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称赞》这课是一篇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面对小獾粗燥的板凳,小刺猬是认真仔细的观察后,真诚的赞扬小獾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做得好,增添了小獾的自信,继而作出了漂亮的椅子。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示范读,生听。

  生自由读,边读边圈出生字。

  二、自主识字,交流。

  三、指导写字。

  四、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抄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18、称赞

  刺猬獾板凳糙

  但傍椅泄瞧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不同语境里不同语气的朗读;

  2、体会称赞给别人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指导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可爱的小刺猬和小獾,今天他们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跟我们一起来学习。同学们,来,跟小刺猬打声招呼,跟小獾打声招呼。(同学们真热情!)

  老师也很喜欢这篇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勾画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

  (设计理念:谈话式导入介绍动物朋友,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老师上课时的距离,调节轻松的课堂气氛,直接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精读感悟

  同学们读书的样子真可爱!

  (一)精读小刺猬称赞小獾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1、你能不能向小刺猬一样,来称赞一下小獾呢?指读2人。

  2、称赞别人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开心)那就带着这样的语气来试试吧!(再请同学来读读)

  3、老师注意到了,他把“真能干、一个比一个”这些地方读好了,一下子就读出了称赞别人的语气,真好!(谁愿意再来试试)

  师:读称赞的话就应该声音响亮,表情开心,读得稍微慢一点,让人感觉你的真诚,热情。重点的'字要重读。做到,准确,流利,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别字。凡是句子的后面的标点符号是“!”的,后面的尾音稍微向上扬。

  师示范,喜欢读的同学站起来读一次。再读一次。

  4、全班读1——3自然段。

  (设计理念: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勾画称赞的语句,指名读,带感情读,突出部分词语读,带技巧站起来读,反复感受称赞别人时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称赞时的真诚、热情。)

  (二)、体验真诚的心

  1、面对小獾的劳动成果——粗糙的板凳,小刺猬的称赞对于小獾会有什么作用呢?请你从书上找找答案吧!

  2、体会:“真的吗?”(有点不敢相信)反复朗读,感受这句话。

  3、赶紧去从书里找到小獾感激小刺猬的话:“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1)师:哪位同学愿意读小獾感谢小刺猬的话(2)你来!谁愿意再来读。谁来评议。师:对,要读出小獾的泄气和自信,那自信和泄气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吗?(学生举例子)师:所以我们在读这句话时“泄气”一词声音稍微低一点,而读“自信”时声音响亮一点,头微微抬起。谁愿意来演一演!

  师:想听老师来读一读吗?老师伴有表情和态势语地读,读出“泄气”和“自信”。(师读完后说:“大家留意到了吗,老师刚才读最后一句话: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语调是后面的字是往下降的。注意到了吗?来,我们来个小比赛。分两大组读。(一,二组——三,四组,简评)强调:凡是句子的后面的标点符号是“。”的,后面的尾音稍微向下。

  4、过渡语:那是不是因为小獾做的凳子很漂亮,所以小刺猬才称赞他呢?(不是)师:同桌互相读读1——3自然段。思考:开始的时候,小獾做凳子做得怎么样?(1)引出句子“板凳做得很粗糙”。师:为什么明明知道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还要称赞他呢?(2)因为“他仔细地看了以后,发现他做得很认真”。而且小刺猬是“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才称赞小獾的,这说明了什么(体会小刺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过渡:由于小刺猬对小獾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所以小獾由泄气,变成了自信。由会做粗糙的凳子变成了会做椅子。于是他说,师生读“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请收下吧。”)3)指导读请求的语气。(态度诚恳,语速稍微慢一些,声音小一点)5、过渡语:

  那么小刺猬收下了小獾的椅子了吗?(生:收下了)

  课文哪一幅图告诉我们?(第四幅)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逐句理解正因为有了小刺猬的称赞,才增添了小獾的自信,从仅仅会做粗糙的板凳到做漂亮的椅子,感受因为称赞带来的巨大动力。)

  (三)略读小獾称赞小刺猬

  1、那小刺猬收下了小獾的椅子后,他回送了什么给小獾?

  (连忙从背上取下两个大苹果,对小獾说……)指名带着动作表演读。

  2、全班同学也来表演表演。

  3、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请找出读书时应该加强语气的词语:闻了闻、香极了、从来没有、这么好,教读并齐读这些词语。

  请多人带动作表演。男生女生各一次。

  4、真友善的两个朋友,让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吧!(8—10自然段)

  (设计理念:此环节为略读环节,带动作反复读,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感受小獾与小刺猬的真挚,带动作表演,身临其境,去体验彼此的那份纯洁的友情。)

  之间的真挚友谊。)

  三、课外延伸

  1、小结称赞的方式。师:看见同学们读得这么好,小刺猬忍不住来称赞大家了,听:(师出示课件)小刺猬说:"小朋友们,你们读得真棒!大家以后一定要牢记:

  称赞别人要真诚,语气诚恳带微笑。受到称赞要谦虚,说声“谢谢”表礼貌。

  2、带动作读

  师:大家都记住了吗?

  (生:记住!)

  师:来,咱们就按照小刺猬教给我们的方法一起来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加上你喜欢的动作。师:谁愿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3名)还有很多同学愿意读,这样吧,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全班起立,女同学当小刺猬,男同学当小獾。起!过渡语:同学们的精彩朗读,就是对老师教学的无声的称赞。老师的心里,比喝了蜜糖还甜。真的,原来受到别人的称赞的感受是这么好的。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跟称赞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3、配乐故事欣赏:《掌声》。

  交流:是什么改变了小英?是掌声使得小英从自卑的个性走向了自信,走向了开朗。也正如本课当中的小獾。

  4、配乐再读全文。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称赞》这篇课文,懂得了称赞,像一缕多彩的阳光,能给我们带来自信、温暖和希望。那么,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学着称赞自己,称赞别人,把一份真诚的爱,带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好吗?

  (设计理念:为了在新课结束时总结如何称赞,我拟定了小刺猬称赞大家的几句话。然后用这种称赞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故事延伸《掌声》,让同学们感受到学校中称赞的魅力。)

  四、作业布置

  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称赞别人的语言,回去称赞你的家人和朋友,或你喜爱的小动物,小物品等。

  (设计理念:课堂结合生活,鼓励孩子回家称赞身边的人和物,让称赞之花绽放在孩子成长的每一片土地。)

  五、板书设计:18、称赞小刺猬:真能干一个比一个好小獾:香极了这么好

  《称赞》作业设计

  一、照样子说词语。

  例:一个比一个好

  一()比一()()一()比一()()

  一()比一()()一()比一()()

  例:闻了闻(ABA式)()()()()()()

  二、照样子说句子:

  小獾做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

  ()一()比一()()。

  三、根据原文意思填空:

  小刺猬的称赞让小獾有了(),相信自己只要()就能(),结果()。

  四、把句子补充完整。

  得到称赞后,小獾()。

  得到称赞后,小刺猬()。

  五、写一写:

  什么时间,谁称赞了我什么或我称赞了谁什么,我心里怎么样。

  六、找一找有关称赞的格言警句。

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情景法、讨论法、讲读法。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国庆节。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十月一日是什么日子?课前老师叫大家去收集有关国庆节的资料,你了解了些什么呢?

  同学们,从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站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月一日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下面让我们共同去重温一下这普天共庆的幸福时刻。(课件展示)

  二、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读课题。

  2、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

  3、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巧办法来记住这两个字?在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老师范写,学生练写,并在小组里交流,展示给小伙伴看)

  三、识字读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生字读准,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书下面的大枫叶,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2、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同桌互读。

  3、玩“猜字迷宫”游戏,巩固生字。

  4、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注意“乐”是多音字,读准“欢乐”和“乐曲”。

  5、采用各种方法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四、精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划起来,四人小组共同商量解决。

  2、小组汇报: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师生共同研究解决)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祖国妈妈生日了,大海唱什么歌?鸽子会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3、把喜欢的句子好好研究一下,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指名读、互评,老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4、课件展示祖国的新面貌,问:你们自豪吗?骄傲吗?

  5、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后四句。

  6、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1、欣赏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2、祖国妈妈生日了,小朋友想送些什么礼物给她。

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活动,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窗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透过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美丽风景;透过窗我们还可以读到许多故事;透过窗我们可以触摸人的灵魂。让我们用心灵去感知窗内外的世界。

  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小说,然后用“这是一扇--------的窗”句式说说你从小说中读到了什么?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说二个以上,不能重复。

  2、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体会小说的情节。

  人物:

  靠近窗户的病人

  不靠近窗户的病人

  情节:

  开端:二人关系融洽

  发展:二人关系从“享受”到“困惑”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教师总结:

  小小说字数虽只有1300多字,情节完整、有波澜,内涵丰富。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设置情境:

  我们假想这儿就是小说中的病房,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要把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搬入病房,请两位病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活动步骤:角色分工、精读文本、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要求:

  五人一组,分工明确,两位病人是这次讲述节目的主角,两位共同讲述发生在病房里的故事,重点讲述:自己是怎么做的,特别重要的是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那么做。要力求把病人的内心世界展露出来,让听众听完故事后能真正认识这两位病人。

  两位观众,你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帮助两位病人尽可能把故事讲深讲透,在汇报表演的时候,也可以向两位病人提问,问病人疏漏了而观众很想了解的问题。

  一位主持人,这位该是节目的灵魂人物,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开头介绍节目现场,中间做好有效的引导与协调,还要控制好讲述时间,时间不超过5分钟。

  2.人物评价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听了两位病人讲述,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下面我们一起来评述一下这两位病人。

  学生评述:

  教师小结:第一个病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望,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第二位病人他也热爱生命,他也有善良的本性,但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人性被这嫉妒的毒液给淹没了,灵魂被自私的心理扭曲了。

  3.挖掘小说内涵

  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学生参考:

  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不会有春天,所以也看不到春天。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地关闭着的,他的心中横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而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4.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假如又一位新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活动:(略)

  四、联系生活,感悟小说中的哲理

  这无数种的结局都有可能,然而我们还是衷心希望这位病人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最后,当我们离开病房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位病人。我建议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学生畅所欲言:(略)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非常富有哲理性,富有感染力。这些话是送给这位病人的,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我们并非圣人,我们也会迷失自己,所以我们常常需要洗涤心灵,充实心灵,美化心灵。还记得这一片空白吗?我们心中有美,它便是幅五彩斑斓的图画。我们心中有爱,它便是天使圣洁的羽衣。我们心中有希望,它便是清晨的曙光。我们心中有热情,它便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同学们,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去沐浴窗外的阳光雨露吧!在文学的殿堂中去感受人性的光辉。

  荐课外读物

  亨利小说

  《最后一片藤叶》 《爱的牺牲》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乞巧》教学设计12-24

《负数》的教学设计11-06

小学教学设计12-20

方程教学设计01-02

朗读教学设计12-31

浮力教学设计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