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时间:2024-09-05 13:18: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16块火车外形的底板(15块小的,1块大的),各种货物卡片,各种图形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多媒体演示,让幼儿观察、了解火车分为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两种。

  “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儿?”

  2、“五一劳动节刚刚过去,装运货物的工人叔叔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他们真诚地邀请我们小朋友们共同参与,一起帮忙装运货物,你们愿意加入吗?”

  二、操作活动。

  1、幼儿分组合作,第一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一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

  (1)请幼儿观察认识各种物品,初步感性认识“分类”。

  (2)请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四个幼儿组成一组,进行任务分配和角色选择,并通过协商讨论选出小组负责人和操作结果汇报员。(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完成任务,并重点关注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汇报操作结果。

  2、第二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两、三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

  (1)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每节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我们首先需要完成两节车厢的操作任务,等待验货并得到认可后,才能将列车放回货场,然后开始操作三节车厢。(两节车厢的操作任务适合中等能力的幼儿,而三节车厢的操作任务则为具有较高能力的幼儿提供了提升能力的机会。)

  (2)请个别幼儿讲一讲:你们是怎样摆放的?

  3、幼儿集体合作装运货物。(将具体的实物操作卡片换成抽象的图形卡片)

  (1)出示一列大火车。

  “现在,我们需要将这些原子分别传送给三位客户。一位来自杭州的'客人,他需要蓝色的原子;一位来自上海的客人,他需要正方形的原子;还有一位来自深圳的客人,他需要大型的原子。请思考一下,应该如何安排这些原子的位置呢?

  (2)请幼儿自己检验“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活动延伸。

  1、小结集体操作情况,发现交集分类的现象,为下次活动打基础。

  2、幼儿开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数学用书》中说道:“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思路

  (1)教材首先通过“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2)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此类问题题意,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用图示法、假设法、列方程法等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能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解法的巧妙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在学习中进行尝试、比较、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研究成果。

  4、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3—105页

  创设游戏,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三大数学趣味题之一,“鸡兔同笼”。下面,先让我们来玩个接龙游戏,我说动物的数量,你们对应说出他们的'头的个数和脚的只数。如:

  师:一只鸡。

  生:一只鸡,一个头,两只脚。

  师:一只鸡和一只兔。

  生:一只鸡和一只兔,两个头,6只脚。

  ……

  师:那反过来如果有5个头,16只脚,该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境,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出示问题,学习模式

  已知:鸡和兔共有5个头,16只脚。

  问题:鸡和兔各有几只?

  画图法:

  结合教材,生自主用画图法理解完成。

  列表法(枚举法):

  一一列举出鸡有0到5只及兔有5到0只时的脚数。

  文字说明:

  1.画图法:先画出5个头和16只脚,然后先给每个头配2只脚,剩下的脚再两只两只地加到每个头上,分配完后,4只脚的是兔,2只脚的是鸡。

  2.列表法:假设4只鸡,1只兔,那么共有12只脚,与题目条件不符;假设3只鸡,2只兔,那么共有14只脚,也不符合条件;假设3只鸡,2只兔,那么共有16只脚,刚好符合题目条件。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以画促思,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题讲解

  那现在我把数量增加一点点,你们再来算一下?(出示例1)

  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1.尝试与猜想(分小组合作,活动后汇报、交流)

  四人小组,仿照引例中的按照表格模式,探讨方法,并把讨论结果综合在表格里,组长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并推荐一位组员上台展示成果并分享方法。

  画图法:

  8个头,26只脚

  兔有( )只,鸡有( )只。

  列表法(枚举法):

  兔有( )只,鸡有( )只

  经过同学们的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你们善于观察和总结规律,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以上的方法属于一种猜测和推算的过程,这些方法在对于一些数字简单的题目还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数字较大,以上两种方法操作起来就有些难度了,我们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2.假设与探究

  假设全是鸡

  师:突然传来一阵鞭炮声,兔子们吓得全都用前面两只脚捂住耳朵,站立了起来。这时,兔子和鸡一样只有两只脚站在地上。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再交流)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兔子都用2只前脚捂住耳朵,用2只后脚站了起来,这时每一个头就对应着有2只脚站在地上(即可假设8个头都是鸡头),此时站在地上的脚的个数是8×2=16只。

  师:算式里的8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结果的16只脚是什么的脚?

  生:8表示“假设8个头都是鸡的头”,2表示“每只鸡有2只脚”,16只脚是站在地上的脚。而之前数有26只脚,少了26-16=10只脚,这10只脚是兔子捂耳朵的前脚,而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所以兔子的只数是:10÷2=5只,鸡的个数是:8-5=3只。

  师:“10÷2=5”式中的1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生:10表示兔子抬起捂耳朵的前脚,2表示每只兔子有2只前脚,

  10÷2表示兔子的数量。

  师板书:假设全是鸡:

  脚的总数:8×2=16(只脚)

  少了的脚数:26-16=10(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师:以上的方法就是假设法,假设全是鸡,先算出脚的假设总数,然后对比实际总数,再用少了的脚数除以2(4-2=2)就可以算出兔子的数量了。

  假设全是兔

  师:鞭炮声停了,兔子们都把前脚放回到地上,这时所有的鸡看到兔子被鞭炮声吓倒,都笑得站不稳,用两只翅膀撑到地上,变成了鸡好像也有4只脚的样子。你又想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再交流)

  生2:我们是这样想的:鸡都把翅膀撑到地上当“脚”了(即可假设8个头都是兔头),这时地上的脚的总数是8×4=32只,但实际上只有26只脚,多出来的“脚”32-26=6只,多出来的这6只“脚”实际上是鸡的翅膀来的,每只鸡有2个翅膀,所以鸡的个数有6÷2=3(只),兔的个数有8-3=5(只)。

  师板书:假设全是兔:

  脚的总数:8×4=32(只脚)

  多了的脚数:32-26=6(只脚)

  一只兔比一只鸡多的脚数:4-2=2(只脚)

  鸡:6÷2=3(只)

  兔子:8-3=5(只)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可以把刚才的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假设法”——假设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经过这两道题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假设全是鸡,就会先求出兔的只数;假设全是兔,就会先求出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兴趣盎然。

  渗透文化,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回到1500年前。在一间学堂里,一位先生拿着一本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摇头晃脑地读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几种方法帮帮古代的学生们吗?谁来先翻译一下这个古代数学问题的意思?然后,请各位同学用刚才学过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并进行板书汇报、)

  师:对了,这道题的意思就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板书的两位同学做得更加精彩。

  试想:古代的人又是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呢?同学们,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设计意图:渗透古代数学思想,适时适地进行思想教育,创设课堂数学文化氛围。

  畅谈收获

  师:今天的课堂学习有趣吗?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1:……

  生2:……

  ……

  师:今天,我们通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了用画图、列表和假设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巩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古时候的解法,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的小结梳理一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过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后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预想到了学生理解方面可能会存在偏差,同课室同事谈到往届学生对鸡兔同笼这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很是模糊。我有意识细琢磨了一下课堂课堂会出现的情况。于是,课堂上先游戏引导,再通过画图、列表法的展示,学生们一下子眼界开阔,思路瞬间明朗化,直到后面的假设法的出现,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都不难理解了。假设法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给学生讲通讲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解决此类问题就足够的。本计划课堂上渗透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四年级学生未接触方程和课堂时间关系,未提及这一方法,希望学生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拓展更多的解决途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例一教学不进位的乘法,让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的估算的意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估算,然后让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试做,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在全班交流各小组的代表性算法,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出示口算卡片。

  6×24×220×340×2300×220×450+76+4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图意,并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2、怎样列式,说说问什么要这样列。

  3、先估计计算结果。

  4、要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计算呢?

  5、全班汇报。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连加。

  方法三、分解组合。

  6、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7、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老师板书并讲解。

  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3逐个与2和1相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完成练习四第

  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知道1分=60秒,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过程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一分钟的感知

  教学准备:学具袋、、秒表、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师:同学们,我们放松一下唱首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师:刚才我们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钟,那一分钟还能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分钟能干什么。

  板书:一分能干什么

  (二)动一动 感受一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上的指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时针和分针,那钟面上还有一根指针很特别,他叫什么名字呢?有什么特点?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长,ppt看大屏幕看两遍

  师:你可以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示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我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过这么多方法我们记住了一秒。

  (三)数一数:感受1分=60秒

  师:秒针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 生齐说:60秒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针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那么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又走多远呢?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ppt,那你觉得他们俩是什么关系?(板书1分=60秒)

  我们知道1分=60秒,看来一分钟真的很短暂,

  (四)活动体验 试一试

  师:那大家来猜猜一分钟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老师位同学们准备了10钟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现在我们体验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呢?能做多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都做了什么?

  师:同桌互相说说你一分钟做了多少?

  (五)说一说

  师:太了不起了,一分钟做了这么多事请,看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更多的事

  实际上一分钟除了能做这些事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能做很多的事,发生很多的.事(PPT)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师:是啊,一分钟能做很多的事,也会发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啊!

  (六)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一直是在钟表的帮助下来认识一分钟。可是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呢?老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合作,师到小组中参与合作)

  师:都找到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把他们的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看来大家都找到好办法了,老师要看看你们的方法灵不灵。现在老师要播放音乐,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老师是不提醒的,听明白了吗?预备——开始!

  (七)猜一猜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久,大家放松一下,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不过可是有要求的:请你用最喜欢的方法估一估这首歌大约多长时间。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音乐)

  师:想好了吗?这首歌大约用了几分钟?

  师:估计得很准确,我来考考大家!

  72秒=( )分( )秒 你是怎样算的

  师:当秒数超过60时,就可以把60秒变成1分钟,再把多出的秒数写在后面就可以了,所以72秒就可以等于1分12秒。85秒=()分()秒 100秒=()分()秒

  120秒=()分()秒

  巩固练习

  师:分和秒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下面是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请同学们看一看他写得怎么样?改一改

  (八)比一比

  师:想必大家累了老师播放一分钟动画片,但是要闭上眼睛仅仅等待一分钟,等老师说好了,再睁开眼睛,能做到吗?

  师:好了,同学们看得意犹未尽,那么你们觉得,等老师弄和看动画片同样是一分钟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样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短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漫长。

  师:这节课上到这儿已经过了将近40个1分钟,这40个1分钟,你觉得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呢?为什么?

  师:珍惜每1分钟有时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让我们共同来读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话来共勉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最后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一分钟能干什么

  1分=60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67-6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五、教具准备:

  课件、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有4只猴子,它们摘了8个桃子,需要平均分着吃,你觉得怎么分?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2、师:后来,它们又得到一个大西瓜,也需要平均分着吃,应该怎么分?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3、引出1/4这个分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用图表示1/4,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利用手中的小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学生先分小组合作,后汇报展示成果。

  (2)师投影出示图片。(P61页下方的香蕉图和面包图)

  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1/4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A: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1/4。

  B:把8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两个面包是这个整体的1/4。

  (3)概括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个面包平均分。

  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举例。

  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2、概括分数意义。

  (1)概括意义。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试说,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分子

  —……分数线

  5……分母

  学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3.学习分数单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这堆糖的()/()。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塑料方块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1/2,2/3,3/4,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师: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谁是单位“1 ”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

  师引导学生发现:1/2,2/3,3/4,5/6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回想一下:自然数有哪些计数单位?346里包含哪些计数单位?分数也有计数单位,是什么你想知道吗?

  师讲解边板书: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已写出的另外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3题

  2、自主练习第5、8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和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

  “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具体,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米有多长:

  第一步:通过同学们一厘米木棍接起来,体会1米有多长;

  第二步:通过测量学生身高,体会1米有多长;

  第三步:通过测量教室等场景,体会1米有多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在进行认识“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米、厘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但“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

  师: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景图。

  生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生2:和看门口1米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1米的地方有标记。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米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

  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

  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有的学生边用两手比划边说,有的学生边比划自己的身高边说,有的学生说出课桌的长度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师:同学们都挺好的.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老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三、合作交流,探索反馈

  活动一:

  1、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

  2、找不同身高的学生来比一比,发现身高不同但1米的标记一样高。

  3、小结:测量对象不同,但一米的高度是不变的。

  活动二:

  伸开手看一看从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什么地方是一米.

  活动三:

  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说完并进行实地测量。

  活动四: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老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

  四、实践应用

  1.巩固练习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2.认识米和厘米。

  课件出示

  师:我们在用米和厘米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思考,认真辨别,不能用错哟!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米和厘米之后写的一篇日记,我们共同来看一看。指名做出评价和改正。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米=100厘米。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1.教学中注重用迁移法学习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实现知识的有效重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从扇形和圆的关系入手,借助知识的迁移来了解扇形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弧、扇形、圆心角的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的动画演示讲解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进行结合,注重课件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件的效果,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圆规、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扇形物体。

  师:这些物体分别叫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扇贝、扇形藻、折扇)

  师:这些物体的名称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板书课题:扇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学生能很快建立扇形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学新课

  1.认识弧。

  课件出示扇形图。

  (1)用课件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彩色的线画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彩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3)尝试画弧。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弧。

  教师课件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扇形。

  (1)课件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这个涂有颜色的图形就是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3.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闪动,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扇形中找圆心角,并标上∠1的标志。

  问:说一说自己画的∠1为什么也是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

  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课件出示三个大小、方向不同的扇形图,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扇形。

  师小结:这三个图形都可以称为扇形,因为它们都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通过相关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及小学二年级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分析,以及真实的课堂现状,本研究借助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整合艺术技术等探究其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采用哪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本研究根据乌美娜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1所示)设计本次基于游戏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2所示),根据以下两个小学数学案例的模型设计进行研究。

  一、游戏化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笔者在进行设计游戏化教学以及制作游戏化课件之前,首先进行具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了解学生的需要与游戏化具体的结合点,以便制订符合学生的合理策略。我们常说的需求分析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一)数学拓展课程分析

  在进行学习内容分析之前,先对笔者所教授的数学拓展课有一定了解: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为数学拓展班,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发大脑,训练思维。这门课程是开设在信息学下的一门课程,是作为信息学的一个基础课程,主要是拓宽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课程内容来看

  数学拓展课是一个比学校基本课程内容稍难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上课时是连续2课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会更加注意力分散、倦怠没有兴趣。,吉出的话份所出

  本文中笔者借助游戏化教学主要是想利用生动活泼的画面与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整体全面地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和成长。与新课改里面课程教学大纲《综合与实践》类似,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强调多鼓励多动手、多实践,并不是单方面的考虑测试成绩,而是多方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2.从课程互动来看

  由于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主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做题的形式来授课,本班级中人数接近30人,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兼顾全面的学生,基本都是活跃的学生参与进来,而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因此,笔者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个游戏化平台的做题活动,给子学生及时的反馈,包括鼓励和相关评价以及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做题情况,平台的后台还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教师可以参照这个与学生再次进行互动,这样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并兼顾大部分学生。

  3.从评价角度来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关注学生、教师、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丰富评价与考试方法,如成长记录袋、情境测验、行为观察等,并且注重学生的评价从多方进行,如教师、同学、家长以及社区等多渠道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只有关注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在过重地在意总结性评价,多关注学生的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完整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笔者所在学校的班级之前主要采用平时的考勤以及学生的期末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然后给成绩好的`学生发送奖品给子奖励,后来笔者改进这种奖励和考核办法,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回答问题正确又积极以及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都予以表扬和奖励,并把最终考核的奖品分发在平时课堂中进行奖励。

  货年(二)教学内容分析

  并非所有的教学都适合采用游戏化教学,教师应该详尽地分析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研究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已有的两个单元“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上进行材料的选取,拓展性的学习以及研究与实践,其中“方程与代数”专题内容较多,比较枯燥;“图形与几何"需要更多的空间想象,这两个专题适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生活故事情境,以及游戏化教学来增加其竞争和挑战性。对其两者的内容分析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教材中的方程与代数是知道和与其中的加数,求另一个两个加数,笔者就是在此基础上设计数字拆分这节课,以加强学生的数感,并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二,几何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在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是教师要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在进行这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在教材中通过自主的探索逐步认识了几何图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笔者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学习活动,以此真正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图形的设计与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前后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下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数字卡片,四驱赛车。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备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室里(活动一)

  同学们,在教室里你能说出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吗?

  2、数字卡片(活动二)

  请10个同学,每人手里拿着数字卡,按1、2、3……的顺序站好,请你说说你前边的数字是几,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是谁?你后边的数字又是几?你前边有几个数字,你后边有几个数字?

  3、排队(活动三)

  请出一组同学站好队,请你说说你前边是谁?你前边有几个人?你后边是谁?你后边有几个人?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森林运动会——跑步(多媒体课件)

  (1)秋天时节,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我们先来看跑步场上都有谁在比赛?(电脑显示)谁来说说它们的名次?

  (2)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谁在小鹿后面?小松鼠的前边是谁?

  (3)如果5个小动物继续赛跑,其前后顺序有可能变化,请同学们说说将会怎样变化?在跑步场上,小兔子接受了上次跑步骄傲失败的教训,这次它使了了全身的力气,它会跑第几名?大家(小组讨论)。

  (4)我们也来一个跑步比赛。(赛跑活动)。

  2、森林运动场的第二赛场——赛车场。

  (1)赛车运动员都有哪几位呢?

  (2)就目前的比赛情况,谁排在最前边?谁排最后边?2号车是第几名?5号车是第几名?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3、(1)师:比赛继续进行,糟糕!排在第一的2号车出现了故障,怎么办?

  师:赛车场上,小猫的汽车突然出了问题,你们猜猜看,谁会是第一,它的后边又是谁呢?

  (2)想一想,你们能提出来什么问题?

  4、赛车比赛(准备5辆四驱赛车)

  请五名同学进行赛车比赛,5名同学的赛车的名次会不断变化,请同学们及时说出他们的名次,还要说出这个同学的前边是谁,后边是谁?(师生共同活动)。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第63页的2、3题。

  四、思维创造训练

  第63页的`“数学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地编故事)。

  请同学们看图编故事,开始小兔和乌龟谁在前谁在后?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体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前、后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注意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8――80页例1、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会用合适的方法估算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并能应用口算的方法求解。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计算方法;并能以此估算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口算的算理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

  1、老师这里有一包东西,猜猜是什么?

  2、这一卷硬币你们猜猜有几个?提示:估计要有个对照标准,现在看看5个硬币有多厚?(老师测量一下大约1厘米,共长16厘米左右)

  (教给孩子估测方法,培养孩子进行估测的能力)

  根据估测板书正确答案:80个

  二:情景导入

  1、现在老师拿着80枚硬币去买东西,你们感觉怎么样?(不方便,太重了)

  那你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吗?

  生:可以兑换成纸币

  那你打算怎么兑换呢?

  生:5元,10元,20元,50元,(板书)

  那么分别能兑换多少张呢?怎么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呢?

  (板书:80÷5=16张 口答

  80÷10=8张8个10是80

  80÷20=4张 80÷50不是正好,下次讨论)

  2、探究算理

  “80÷20=4”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1)20×(4)=80 所以:80÷20=4(想乘法算除法)

  (2)8÷2=4 所以:80÷20=4

  (转化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追问: 80怎么变成8啦?这里的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因为80元就是8张十元,20元就是2张十元,8÷2=4 所以:80÷20=4

  (80个一元就是8个十元,20个一元就是2个十元,所以8÷2=4,那么80÷20也=4)

  6、现在老师有150枚1元的硬币,也让你来兑换一下,不过这次兑换成50元的纸币,可以兑换几张?

  150÷50=3(套)

  你是怎么想的?

  (1)50×3=150 所以:150÷50=3(想乘法算除法)

  (2)15÷5=3 所以:150÷50=3(转化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追问:这里的1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因为150元就是15个十元,50元就是5个10元,15÷5=3

  所以:150÷50=3

  7、小结:

  (1)刚才,我们碰到的问题,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解决的,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除数都是整十数,以前都是一位数)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2)我们可以怎样来做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想一想,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谁来把你听到的说一说?

  (想乘法算除法或是转化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4)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80÷40 90÷30 250÷50 640÷80

  (选择1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8、做的不错,解题过程中运用的两种方法时我们都在想什么?

  (都用到了乘法口诀)

  现在你能不能倒过来,由一句乘法口诀想到一道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请几位学生来想)

  三:估算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

  黑板上的两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末尾都是“0”,是整十数和几百几十的数,生活中的数不会都这样特殊。

  1、出示62枚硬币。

  (1)把62枚硬币,每20枚硬币卷成一卷,估计一下,大约可以卷成几卷?

  (2)你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62÷20≈60÷20=3(卷)

  2、出示120枚硬币。

  (1)把120枚硬币,每18枚硬币卷成一卷,估计一下,大约可以卷成几卷?

  (2)你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120÷18≈120÷20=6(卷)

  3、刚才,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估算,在估算的时候,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四舍五入的方法)

  4、游戏练习:我们一起来做个包硬币的游戏:

  请你根据图示,写出算式,算出得数。

  93÷30 90÷29

  142÷70 140÷67

  161÷40 160÷38

  5、选择一位学生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并评价,分析估的过程。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又有哪些收获?

  62÷20≈60÷20=3(卷)、120÷18≈120÷20=6(卷)、93÷30≈ 3(卷) 90÷29≈ 3(卷)……这些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估算题,那么这些题目如果用上等于号,那又会是多少?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以后的数学课上我们再一起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 学中做 ” 。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轻松、快活。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显然,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活动,体现了人文取向。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

  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几点:

  1、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有利于求异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并在“过程”中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2、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设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多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机会。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有效形式,它有利于扩大参与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弥补了很多不足,我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营养配餐(六年级上册p46)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⑵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今天吃得什么饭菜呀?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⒉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⑵指导学习

  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教师: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⒊巩固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4.作业:

  设计一天的配餐表,并计算它的营养含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六、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6-23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优秀09-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2-15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数学教学设计01-11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9-2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5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