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常用15篇]

时间:2024-09-16 10:01: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常用15篇]

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并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2、掌握根据锐角的正弦值及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直角三角形的其他边长的方法;

  3、经历锐角正弦的意义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正弦(sinA)概念,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学习难点:

  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导学过程:

  一、自学提纲:

  1.在Rt△ABC中,∠C=90°,∠A=30°,BC=10m,求AB

  2.在Rt△ABC中,∠C=90°,∠A=30°,AB=20m,求BC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意大利比萨斜塔图片,然后老师问:比萨斜塔中条件和要探究的问题:“你能根据问题背景画出直角三角形并且利用边求出斜塔的.倾斜角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板书课题)

  三、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课本74页中的问题: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思考1: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a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结论: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思考2:在Rt△ABC中,∠C=90°,∠A=45°,∠A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如果是,是多少?

  结论:直角三角形中,4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四、教师点拨:

  从上面这两个问题的结论中可知,在一个Rt△ABC中,∠C=90°,当∠A=3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1/2,是个固定值;当∠A=45°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2/2,也是一个固定值.这就引发我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

  探究:任意画Rt△ABC和Rt△A′B′C′,使得∠C=∠C′=90°,∠A=∠A′=a,那么它们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一下吗?

  因为∠C=∠C′,∠A=∠A′,

所以△ABC∽A′B′C′

  所以BC/ B′C′=AB/ A′B′

  所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BC/ AB= B′C/ A′B′

  结论: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正弦函数概念:

  规定:在Rt△ABC中,∠C=90°,∠A的对边记作a,∠B的对边记作b,∠C的对边记作c。

  在Rt△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

  记作sinA,即sinA=BC/ AB

  例如,当∠A=30°时,我们有sinA=sin30°= 。

  当∠A=45°时,我们有sinA=sin45°= 。

  五、合作交流,自主展示:

  学生阅读课本例1如图,在Rt△ABC中,∠C=90°,根据图中数据,求sinA和sinB的值.

  小组成员交流,扫除障碍。

  随堂练习

  1:课本第77页练习。

  2、判断对错(学生口答)

  (1)若锐角∠A=∠B,则sinA=sinB()

  (2)sin60°=sin30°+sin30°()

  3、将Rt△ABC各边扩大100倍,则sinA的值()

  A.扩大100倍B.缩小100倍C.不变D.不确定

  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 4),OP与x轴的夹角为∠1,求sin∠1的值。

  5、在Rt△ABC中,∠C=90°,BC=6,sinA=3/5,求:AB, AC的长。

  五、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4、 sinA能为负吗?

  5、你能比较sin45°和sin30°的大小吗?

  六、自主拓展(提高升华)

  1、必做题:课本习题28.1第1、2、题;

  (只做与正弦函数有关的部分)

  2、选做题:已知:在Rt△ABC中,∠C=90°,sinA=1/3,周长为60,求:斜边AB的长.

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能够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与地理相关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难点)

  如何运用地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并了解其分布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杨利伟)就是这位英雄代表我们中国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组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同学们,发现地球有什么特点么?(地球是圆的,蓝色的等等。)那么,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呢?因为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海洋。除了海洋呢?还有陆地。那么,大家都知道我们美丽的地球都有哪些大洲和大洋么?学完今天这堂课,大家就会对地球的大洲和大洋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一):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学生会得出海洋面积大的结论。通过阅读教材,进一步让大家知道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接下来,请大家观察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否均匀,请同学来回来并总结,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活动二)(书写板书:地球?水球?)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请同学们同桌讨论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请学生回答并总结,学生们可能会认为二者都有道理,从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洋的角度,应该叫水球,从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角度应该叫地球。我进一步引导:那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不叫水球?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受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不知道地球的全貌,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也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请全班同学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活动三)学生一边阅读,老师一边展示课件:屏幕上展示出张骞、马可·波罗、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此时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他们太勇敢了,我真佩服。佩服什么呢?佩服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是的,老师也很佩服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像他们这样的人来发现、探索和研究,同学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想!有志气,)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地球上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人类的未来就不在缺水了,人类移民海洋就不是梦想了,是么?每小组推举一名代表,谈谈你们的看法。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我会下去巡视,讨论热烈的给予鼓励,出现问题的及时引导帮助解决。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并作出评价,鼓励学生们思考和表达的热情。

  (活动四)课件展示:图:“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老师边指图,边和大家一起找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让同学们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学生在地球仪找出了很多半岛、岛屿、海洋、并能区别岛屿与半岛的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并推举代表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并作出评价。然后让同学们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找出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学生接着仔细读图,或观察地球仪,边看边说出答案。)

  (活动五)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三)小结和作业

  小结:同学们,今天你们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作业: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拼好的地图,发现除了南极洲外,其它大洲南北对称分布的,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希望大家课后能够搜集相关的资料,下堂课请同学们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四、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计3

  课题: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找伙伴”游戏(具体过程参考探究活动)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师:数字娃娃们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来到了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9个红苹果,2个青苹果.它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随后教师先后出示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因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所以用加法)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9+2=11.

  师: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数字娃娃们吃掉了9个,还剩几个?随后出示11个苹果图,教师一边把11个苹果画上集合圈,把9个红苹果画上虚线圈.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因为要从11个苹果中去掉9个,所以用减法)师: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师:11-9的计算我们没有学过,怎样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把你怎样想的说一说.

  可能有以下讨论结果: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9加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许多方法.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2)种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左图和加法算式,右图和减法算式,想一想:苹果的总数都是11个,其中一部分是9个红苹果,另一部分是2个青苹果.为什么一个用加法,另一个用减法解答呢?(左图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所以用加法.右图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

  根据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又学过9+2=11,那么在计算11减9时可以怎样想呢?(想:9加几得11,9加2得11,11减9得2)同时教师板书得数“2”.指名复述想的过程.

  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还剩几朵)怎样列式?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3得12,12减9得3)同时板书得数“3”.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共有14个圆,去掉9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14-9=

  师:得多少?怎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同时板书得数“5”.读算式:12-9=3,14-9=5.

  3.教学例3.

  让学生在桌上摆一摆(先摆13个五角星,用手势表示去掉9个,还剩几个?),说一说(说出算式,并说出想的过程),算一算(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13-9=4)同样方法学习:16-9=7.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先独立在□里填数,教师行间指导,然后订正,并指定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同时板书算式:15-9=6 17-9=8 18-9=9 5.小结.

  教师指着减法算式,提问: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是什么?(十几减9)教师板书:十几减9.

  师:这些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都是十几的数,减数都是9)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在做十几减9的减法题时,可以想9加几得被减数,这题就得几)这种方法就是想加算减,今后学习中还要用到.三、巩固反馈.

  1.

  2.把下面各题写成一组一组的卡片,让学生看卡片说得数. 9+( )=13 9+( )=16

  13-9=( ) 16-9=( )

  9+( )=15 9+( )=12 9+( )=17

  15-9=( ) 12-9=( ) 17-9=( )

  3.进行“帮小白兔回家”的游戏(游戏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

  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⑴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⑵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

  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⑶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交流汇报,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⑴读一读:

  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⑵读一读:

  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⑶读一读:

  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如怨如诉、厌恶、反抗、欺侮、趁其不备、慈爱、凄惨”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教学难点:

  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母鸡》好吗?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吧?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吗?(同学们真自信)

  1、了解作者老舍

  2、小组代表朗读课文,开火车读文

  3、出示词语

  没完没了

  颤颤巍巍

  如怨如诉反抗

  欺侮

  可恶

  趁其不备凄惨

  慈爱

  警告

  紧叫指名学生读,先读正确,再挑一两个词语读出味道。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老师听出来了,老舍对母鸡的情感不像对猫那样一直都是喜爱的,而是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由(———)变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讨厌

  喜欢不敢再讨厌

  5、学生质疑

  A、为什么作者开始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不敢再讨厌了?

  B、为什么讨厌?为什么不敢再讨厌?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变化

  (一)学习1————3自然段,解读“讨厌”

  1、课文那些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你能从中找出一句概括的句子吗?请用“———”划出来。

  交流并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抓“一向”“讨厌”进行朗读指导。

  2、默读1——3自然段,找出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3、交流反馈抓重点词语理解感悟(读中悟

  悟中读)学生根椐体会板书(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无病呻吟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根据板书)

  (二)学习第4——8自然段,感悟母爱

  师:一只让作者历来没有好感,只有讨厌的母鸡,怎么又会让作者对它的态度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变呢?是什么让作者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同学们,我们还是从书本中寻找答案吧!

  1、默读4——8自然段。

  这又是只怎样的母鸡?在书本中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反馈(学生随机上台板书)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抓重点语句感情朗读体会,并结合想象说话。

  它警卫时勇敢地叫“咕咕”,仿佛在说:“—”。它喂食时慈爱地叫“咕咕”,仿佛在说:“—”。它教儿女本领时耐心地叫,仿佛在说:“—”。它夜里拼命地凄惨地啼叫,仿佛在说:“—”。先在小组里说,然后选同学在全班说。

  3、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母鸡?(根据板书)它怎么和开始判若两人,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它变得如此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三)学习9——10自然段,品赏尊敬。带问题默读课文。

  (1)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就是一位英雄。

  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的心里,英雄是怎样的?指导感情朗读现在的“我”,对母鸡又有了什么的情感?(2)出示句子: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品读,这仅仅只是喜欢吗?(尊敬)

  是啊,作者被母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母爱深深震撼了,这是作者对日夜操劳、无私无畏的伟大母亲发自肺腑的崇高的敬意。

  再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齐读出示的3个句子。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是啊,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生活中妈妈又是怎样关爱你们的成长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母爱是三月的阳光,给儿女们带来了缕缕春风。我们成长的过程凝聚了妈妈多少的心血。

  同学们,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个微笑,一点进步,都是对母爱的一种无声的感激。

  让我们齐声赞颂普天下所有的母亲吧!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描写母爱的故事吧!《母鸡的爱》,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再一次见证母爱的伟大。

  五、课后作业

  把今天老师朗诵的《母鸡的爱》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15

  母

  鸡

  讨厌——————不敢再讨厌

  无病呻吟

  负责欺软怕硬

  慈爱发狂炫耀

  勇敢辛苦

  赞美母爱

  教学反思

  都说语文课堂应该充满了朝气与乐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还要让他们体会作者老舍对母鸡的赞叹、敬重之情,由此及彼,又引出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浅谈了他们对母鸡这一动物的看法,他们有的人认为母鸡的叫声十分惹人讨厌,有的人认为母鸡是很负责任的,它们要照顾小鸡,还有的同学认为母鸡是伟大的,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着我们。

  让学生在谈谈对母鸡的看法,他们就体会到了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和尽职,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课的学习中,那么作者笔下的母鸡和诗人提到的母鸡一样吗,会有哪些不同呢,一步步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感悟作者对母鸡情感的变化。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著名作家都对她进行了赞颂。老舍先生本十分反感、厌恶母鸡,然而当它孵了小鸡,成了一位母亲后,也不由得对母鸡赞赏起来,并肃然起敬。

  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在当今的大语文时代,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采用小组代表朗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虽然课堂流程顺利,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仔细反思一下,却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改进:

  1、由于我忽视了语文意识,因此学生对老舍先生语言的口语化、直白化的感悟和体验就不到位,教学还是在平面上推移,没有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导致整堂课的朗读始终没有一个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安排不同方式、不同要求地读课文。但由于预习检查工作不及时,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了朗读不流利,甚至不敢大声朗读等现象。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因此,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就该多种形式朗读,重视朗读的方法。

  2、整堂课,举手回答的学生就集中在那么几个人,其他的都是沉默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设计5

  (一)、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你们谁来说说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空木罐、银木罐、金木罐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师:是在什么状况下发生的这个故事?

  生:地球发生大爆炸,全部的的江河都枯槁了

  3、师:想一想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这景象?

  4、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过渡):师激情描述:火红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全部的.水都没有了,人和动物都由于缺水而死。活着的人大喊着:水啊!在这样的状况下,七颗钻石的故事发生了。谁来读读下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其次自然段:

  1、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好小姑娘哪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指名读(当学生有一个字没有读准音的时候,教师急躁帮忙学生把音发准)

  齐读这句话。

  3、学生自由练习读好这段后两句话。

  4、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过渡):木水罐怎么变成了银罐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本段课文。

  2、师:为什么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3、指导感情朗读:小姑娘把高兴起来。

  指名读

  4、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在音乐的背景下叙述课文故事片段。

  2、师:水罐为什么又变成了金的?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是什么使水罐里长出了钻石?

  3、指导朗读: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指名读、齐读

  4、引导学生读好其他句子,方法同上。

  (七)、配乐集体朗读一~九自然段。

  (八)、师总结:

  那七颗钻石飞到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

  (九)、拓展练习:

  1、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师:爱是无法代替的,这是多好的名言啊!

  (十)、完毕全文

  同学们说得多好啊,你们说的每句话都是诗啊!(音乐起)今后大家看到大熊星座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好,下课!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了解春笋具有战胜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春笋节节向上、茁壮成长的情景,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读”、“悟”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和蓬勃向上的气势。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1、猜谜: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想不想猜?仔细听――头戴尖尖帽,身披节节衣。每年二三月,脑袋钻出地。知道是什么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醒:“笋”是一个生字,平舌音。

  3、瞧!老师把小春笋带到教室里来了,你们看,它长的什么样子呀?

  出示竹笋实物,认识“浅褐色”。

  剥开春笋,感知“嫩生生”。

  二、初步感知美文

  1、这样一个“嫩生生、浅褐色”的春笋娃娃多可爱啊,它是怎么生长的呢?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播课文录音)

  2、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课本,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书姿势啊!

  3、按要求自读,师巡视指导。

  4、检查自读:(1)个别读;(2)开火车读;(3)游戏:找朋友

  5、把生字带入课文读。

  6、指名读课文,听后评价读。

  三、潜心会文,读出情趣

  1、情境描述:小朋友,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身边,她带来了柔柔的春风,带来了密密的细雨,还带来了隆隆的雷声,轰――轰――

  2、那一声春雷,唤醒了谁啊?

  3、出示: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指名读。

  4、让我们来当春雷,唤醒小春笋。(师生模仿)

  5、春雷爷爷会对小春笋说些什么?

  6、这一声春雷,还唤醒了谁呢?

  (出示填空)一声春雷,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

  [练习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一反三,展开想象的翅膀。]

  7、(播放有雷声的音乐)师指图说:小春笋在春雷爷爷的.呼唤中醒来了。投影出示,生口头填空,反复朗读,练习背诵。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泥土,()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出来。

  8、师:小春笋睁开眼睛一看,呀!好大的一个世界,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请你把自己当作小春笋,和你的朋友说一说。(走下位子练习说话)指名说。

  句式训练:我终于看到了——————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刚出来的春笋是怎样的?自己读读,指名读。

  2、通过看图体会春笋的可爱,指导朗读第一句。

  3、自读第二句,指导朗读。

  “迎着”该是怎样的?师指图:你们看,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笋娃娃挺起了小胸脯,笑得多甜呀,多神气呀!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名读,师生评价。

  [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春笋是怎样长的呢?指名读最后两句。

  5、师:春笋从嫩嫩的笋芽儿,长呀长呀,越长越高,越长越高,长成了一根根竹子。你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春笋是怎样生长的吗?(指名上台说)

教学设计7

  教学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发生在广东省化州市一个在巨奖面前毫无贪心的彩票站的工作人员林海燕的真实故事,赞扬了她诚实守信的崇高美德。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鄙、夷、兑、蠢”,理解“欣喜若狂、恳求、迫切、怦然心动、真诚、不可思议”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指导学生帮助那位中奖人为送给林海燕一面锦旗上设计写的内容,以表达中奖人对林海燕诚信美德的赞颂和感谢。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受到感染,树立诚信的美德。

  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林海燕的诚信美德和帮助中奖人设计送给林海燕的锦旗上写的话。

  教具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彩票票样,自制支票,课文录音带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发想象,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自制支票,金额为五百万元,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我有五百万,会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各抒已见,突显五百万元的分量。

  2.教师谈话引导:然而,有这么一个人,在五百万元面前毫无贪心,她到底是谁,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个故事--彩票。

  3.教师出示彩票票样,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彩票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词。

  1.播放录音朗读,学生边听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找出来,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在小组内交流学习。

  3.利用生字词卡片等检查自学情况,让学生注意“蠢、鄙”等字的读音,指导学生认记“夷、兑、蠢”等字的字形。

  三、读议结合,理解感悟。

  1.朗读全文,质疑解难。让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决,实在有困难的,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2.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中感悟。

  ①默读思考:为什么称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小组内讨论,并画出能体现林海燕真诚的语句,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林海燕语言和焦急神态的语句,感受林海燕诚信的美德。

  ②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林海燕把中奖彩票交给中奖人的过程。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林海燕和中奖人的对话、神态方面的语句,读出林海燕的真诚和中奖人十分复杂的心理变化,读后说说读书的感悟。

  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林海燕把彩票交给中奖人的过程。

  四、朗读全文,总结延伸。

  1.学生朗读全文,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诚信的故事。

  3.讨论交流,假如你见到林海燕,你想对她说什么?

  4.讨论后练笔:假如那位中奖的先生要送林海燕一面锦旗,请你帮他设计一面锦旗上写的话。

  五、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彩票

  第一次--------别蒙我

  第二次--------不耐烦

  送到手上-------在梦中

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会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教学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宋涛、陈丹、赵小艺“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风”,理解“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断创新的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对了,同学们,风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可以说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的小伙伴是怎么画风的

  2、板书课题,《画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给咱们班请来了三位可爱的新朋友,想认识一下吗?(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的头像)是谁呢,赶快去认识一下吧。

  2、师去掉拼音,问:画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还会读吗?

  3、让我们在轻轻地喊喊他们的名字吧。

  4、自主识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问题与伙伴共同研究解决。

  5、检查自学情况

  (1)电脑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2)全班一起拼读

  3、这些字真调皮,它们又都跑到课文里去了,请你再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抓住重点,精读课文

  过渡:三个小伙伴正画得起劲,这时,宋涛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画风?”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经过动脑思考,他们都想出了自己的办法。

  1、你喜欢谁画的风?选你喜欢的小朋友仔细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1)出示图:猜猜这是谁画的?(课件出示三副画)

  课件演示图画:飘动的红旗

  赵小艺在飘动的红旗上画出了风,此时她的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写赵小艺的句子吧!

  (2)宋涛看到赵小艺的画,恍然大悟,因为他看到了风,陈丹也会画

  风了,他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给它配上课文中的句子?个别读,齐读。

  (3)、咱们读了课文,欣赏了这三位同学的画,还给这些美丽的画配上了课文中的句子,现在你们想不想换种方式读读课文呢?接下来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小结:

  孩子们,他们画的风是那么美,你们想文中的三个小伙伴一样聪明,他们越画越起劲,说着、画着,这时忽然来了一阵风,结果怎么样了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教学设计9

  一、课前准备,检查交流

  1、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鲸有那些了解?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PPT,这些鲸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品读体验,随文得法

  1、我们这节课是说明文介绍了大家不熟悉的动物鲸。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鲸哪些方面的知识。边读边画出关键词。体型、进化、种类、生活习性(食物、呼吸、睡眠、生长)。

  2、阅读文章,讨论说明方法

  体会鲸的体形,找出表现它大的句子:“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讨论:做比较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讨论:列数字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这是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讨论:举例子。

  他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看书,还显的很宽敞。

  这句话是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讨论:作假设

  三、类比阅读,领悟异同

  读一读鲸的进化、生活习性等段,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品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水面,从鼻孔喷出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的喷泉一样。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讨论:打比方,在记叙文中是比喻句。

  类比阅读《松鼠》这一课。

  1、松鼠的体格特征是什么?

  2、松鼠住在哪里?

  3、这篇文章哪些地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课外阅读《萤火虫》寻找动物给你的精彩吧!

  小练笔写一篇《鲸的自述》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

  1、借助资料,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

  2、掌握本课生字和重点词语。

  潜力

  1、训练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2、体味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

  3、学习作者透过精选生活片断,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会的冷酷,审视现代教育。

  重点难点

  小说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时间分配教学步骤教学资料教法、学法指导

  1分钟

  20分钟

  22分钟

  2分钟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讨论

  三、师生研讨

  四、课堂小结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代文坛大师――鲁迅先生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大家想明白是什么原因吗这天我们就一齐走近孔乙己,看一看封建教育制度下我们“读书人”的生活。

  (二)、听读录音,自学探究。

  1、借助注释或词典,自行解决生字词。

  2、孔乙己的`下场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3、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交流体会,总结板书

  1、孔乙己下场: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必死无疑!理由:

  ①“不会营生,放不下读书人架子”。

  ②人们从不关心他的死活,只是人们心中的笑料。

  ③最后一次到酒店的喝酒的情形。

  ④自此以后,也没有见过他,否则凭他习惯必须会再来的。

  ……

  2、孔乙己其人:

  ①好吃懒做、穷困潦倒

  ――“不会营生”,“将要讨饭”,“替人抄书,坐不了几天,连人带收一齐失踪”,“长衫又脏又破、没洗没补”;

  ②鄙视农民、死爱面子

  ――“短衣帮面前排九文大钱”,“穿一件长衫的唯一的人”;

  ③卖弄斯文、自命清高

  ――“满口之乎者也”,“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

  ④、善良诚实、迂腐可笑

  ――一般不拖欠酒店的钱,分茴香豆时“伸开五指罩碟子”;教“我”写“茴”字

  (四)、总结教育,布置作业。

  1、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孔乙己,他是封建教育制度下的牺牲品,被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至死不悟,我们不能做新时代的孔乙己,要做自食其力之人。

  2、作业:

  用25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孔乙己》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听读,借助注释、词典,解决字词。

  再读找理由,谈体会。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是否矛盾,组织学生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回答的结果,结合有关语句、重点词语教师相机点拨,分析语言特点。

  点拨“排”字

  点拨“罩”字

  引导学生分析当今教育会产生孔乙己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孔乙己

  鲁迅

  好吃懒做、穷困潦倒

  鄙视农民、死爱面子

  卖弄斯文、自命清高

  善良诚实迂腐可笑

  教学后记

  从课堂反映来看,由于学生预习状况较好,发言比较用心,讨论也很热烈,他们合作、探究潜力得到了必须的展示。同时这种由“悲惨结局――其人其事”的设计,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第二课时

  时间分配教学步骤教学资料教法、学法指导

  3分钟

  15分钟

  25分钟

  2分钟一、检查作业

  二、自学探究

  三、师生研讨

  四、总结作业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授:

  1、检查学生完成故事写作状况。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孔乙己之死,除了受封建教育毒害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社会风气。本节课我们就研究他的生存环境。

  (二)、再读小说,思考讨论。

  1、小说中各色人物对孔乙己的态度怎样

  2、你如何看待孔乙己呢

  (三)、研讨交流,归纳总结。

  1、世人态度――社会风气

  ①“我”:鄙视孔教我写“回”字,与别人一齐笑他。

  ――“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不耐烦,努着嘴走远”。

  ②“酒客”=“短衣帮”=老百姓:麻木不仁、冷酷无情

  A、取笑孔偷东西;

  B、讥笑孔没“进学”;

  C、嘲笑孔被打断腿;

  ③“掌柜”:漠不关心,对孔乙己悲惨遭遇冷淡

  ――“慢慢地算他的账”,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④“丁举人”:凶狠毒辣、冷酷无情

  ――把孔的腿打断了

  ⑤“邻舍孩子”:天真无邪

  ――笑孔分豆的动作和语言。

  2、评判孔乙己:

  作者:“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读者:怜悯、同情、可悲、可气、可恨

  (四)、课堂小结:

  1、小说刻画了世人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群众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揭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认识了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2、课后请完成练习册。

  指导学生找出小说中出现的人物。

  点拨第一人称作用。“我”≠作者,“我”酒店的小伙计,是孔悲惨一生见证人。运用第一人称,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更增加悲凉的意味。

  引导学生分析“酒客”对孔乙己的态度,感受社会的冷酷与悲凉。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深刻内涵。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人物,提高分辨是非潜力。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封建社会

  “我”丁举人

  笑

  笑

  笑笑

  酒客邻舍孩子

  笑

  掌柜

  世态炎凉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11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 “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四、《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写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方面,一直被老师有所忽略。因为它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我按照入山——读山——写山——评山——改山——赏山——拓山这一线索来安排各个环节,因此课题定为《 “山”行》,融入书法和语文的双重含义。尤其在“读山”这一环节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写好“山”字的各条要令。对于山字旁的字,则进行归类教学,先观察山字旁的写法,再细看每个字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每个字都编了一句顺口溜便于理解记忆。在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逐步提高读贴的能力。同时,结合字的结构对学生进行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对于其它山字旁的字,课堂上只是蜻蜓点水地带过,写字课上只要把方法学会了,练起字来就事半功倍了。

  二、学生情况:

  3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字方法,大部分已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课题定为《 “山”行》,融入书法和语文的双重含义。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堂课的设计,尽量使写字的指导与书法文化的熏陶融为一体,努力创设一种浓郁的书法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避免了写字课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产生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写字,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独体字山和山作为偏旁时的写法。

  2.通过观察练习,掌握“岭、峰、岗、崩、岔、峦”六个字的特点并能规范书写。

  3.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受到书法文化的熏陶。

  4.向学生渗透互相谦让、团结合作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掌握山字旁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汉字中的书写特点和结构规律。

  五、教学难点:

  山字旁在不同结构的汉字中的运用。

  六、教学过程:

  齐背自编《写字歌》:

  提笔就是写字时,

  拿起笔,要牢记:

  手一寸,胸一拳,

  眼一尺,头摆正,

  肩放平,腰挺直,

  腿并排,足要安,

  端端正正学写字,

  堂堂正正来做人。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不仅背得熟练,而且坐得端正,看来大家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相信这节课一定会把字写得更加漂亮。

  师:老师先来考考大家,请看这些字,你认识哪几个?(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印篆、隶书、行书、草书7种字体的山字)

  师:其实上面这些字都是山字,这是我国最早的汉字,它是用线条来描画事物的形状,叫甲骨文。依次分别是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的山。老师也想来写一个“山”字,(板书:山)你知道这是什么体的吗?

  生:楷体。

  师:加上这个楷体的山,汉字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就完整了。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现在的简化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线条越来越简单,造型越来越美,可以说每个象形字都是一个故事,我国的文字真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山中走一走,感受大自然及书法艺术的美。(补充板书:“山”行)

  二、读山(读贴)

  (一)观察独体字“山”

  1.比较“山”

  师:山字看似简单,只有三笔,但要写好它可不容易,这是三个同学写的山字,(贴在黑板上)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这三个字哪个更漂亮?为什么?

  生:第2个漂亮,因为它的竖画长短不一样,中间的竖长,写在竖中线上,边上的两个竖较短。

  师:你观察真认真,这三个竖就像几座山一样高低起伏。

  生:三个竖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师:这叫均衡美。

  生:竖折写出坡度,就像人往上爬一样。

  师:写出坡度这个字就写活了。

  生:右边的竖要出头。

  师:这样整个字更稳,在动中求稳,达到书法艺术很高的境界了。

  2.总结规则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好.老师为大家总结一下,课件出示,齐读:1中竖直直居中线;2竖折上斜有坡度;3右竖向内略出头;4中右左竖依次矮;5三竖等距平衡美。

  3.在手中写“山”。

  师:同学们,其实山字的奥妙就在我们的手中,你发现了吗?赶快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内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的手就是一个山字。

  师:对呀,大家看,我们的中指就好比山的中竖,大拇指就是它的左竖,而小手指就是右竖,既对称又平衡。来,咱们一起在手里写山。

  (二)观察带山字头的合体字

  1.观察偏旁“山”:

  (1)山字旁的写法

  师:山字作为独体字,横竖安排它说了算,可是山字和其它字组合时,它却发生了变化。请看大屏幕,上面这行是(左右结构),下面这两行是(上下结构)。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给你5秒钟的时间观察,看看在这些字中山字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吗?

  生:上下结构的字中山变得扁了,变矮了。板书:扁,矮

  生:坡度不明显、中竖变短。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左右结构的字中山变得窄了。板书:窄

  生:山字旁写在田字格的左上部。

  (2)举例体会,渗透育人。

  师:那山字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如果还像原来一样写行不行?(故意写个上大下小的“岗”字)

  生:不行。这两部分是一个整体,小的要让一让大的。

  师:同学们这个说法还真有道理,真是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向中靠)。其实我明白了写字和做人一样,不能随心所欲,和他人相处还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合作。

  2.观察合体字:

  师:同学们看出了山的变化,可是,要想写好这些字,仅仅写好一个山字是不够的。我们来观察一下剩下的部分,看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岭和峰的撇捺要伸展。

  师:撇捺伸展方显美。板书:岭

  生:峰的三个横要距离相等地,竖是悬针竖。

  师:三横等距悬针竖。板书:峰

  生:岗左边的竖是垂露竖,要写得方方正正的。

  师:方方正正垂露竖。板书:岗

  生:崩的下面是个朋,左过的月写得小,右边的月写得大一点。

  师:你真会比较,它的下面是个左右同形的字,这样的字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互谦让。板书:崩

  生:岔上面的八字头写得撇低捺高。

  生:里面的刀字的竖要向左斜。

  师: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写这个字就是不呆板了。正是撇低捺高折左斜。板书:岔生:峦上面的横要写得长一点。

  师:横平竖直端正美,同学们读帖的能力真的是越来越高了。板书:峦

  三.写山(临贴)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析得很透彻,相信你们在纸上一定会写得更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二步临帖。写之前,先来说一说写字执笔姿势:手一寸,胸一拳,眼一尺,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腿并排,足要安。保持这个姿势,在练字纸上每个字写两遍,写的时候心里要想着这些规则,而且每写完一个字都要对照字帖找出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争取下个能写得更好。(配乐,师巡视指导,个别纠正。)

  四.评山、改山。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写得特别投入,都不忍心打断你们了,但是咱们还是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字写得怎么样?下面我们就来评一评自己写的字。

  课件出示评价要求:

  (1)字有没有写正确?

  (2)字写得是否整洁?

  (3)笔画写得好不好?

  (4)字的间架结构是否合理?

  (5)整体感觉怎么样?

  1.自评

  师:首先自评,对照评价标准,一条一颗星,看自己做到几条,能得几颗星。

  2.组评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一评刚才写的字,看看你能获得怎样的评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他就是我们今天这节写字课上的“写字小巧手”。

  师:谁的作品都得了五颗星?祝贺你们,没有得到五颗星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咱们课后再加把劲,争取下次也得五颗星。

  3.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字展示给大家看?

  师:谁来评一评,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还不够好?

  生:我觉得岔写得特别好,上面的八字头写得撇低捺高。(老师用红笔圈出)

  生:我觉得山写得好,写出了三个竖的高低变化。(老师用红笔圈出)

  师:还有哪个字不够好,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峦的结构不太好,山字底写得太大了。(教师用红笔现场批改)

  师:这样一改就好看多了。

  师:同学们,这就是学习,我们在夸奖他人的同时,吸取他的优点,在指出缺点的同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4.修改

  师:请同学们对照这五点要求,再来修改自己的字,每个字写一遍,力争比前面的都好。

  5.再展示评议。

  师:谁愿意把自己修改过后的山字给大家看看。

  师:老师发现咱们同学修改过后的山字更加高大挺拔了,其它字也更规范美丽了,进步很大。

  师:下面隆重地推出我们这节课上的“写字小巧手”,恭喜你们获得了“写字小巧手”光荣称号,你们的写字档案袋里又多了一份荣誉。

  师: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写字小巧手的作品?展示欣赏。

  师:他们的字写得真漂亮,课后可以向他们请教一下。

  6.其它山字旁的字

  师:在我们学过的字中,还有很多带有山的字,回忆一下有哪些?

  生:峻、峭、崇、嵩、岩、仙

  师:咱们可以运用所学的规律练习这些字,只要我们找到规律,持之以恒地练习,我们一定能写一手正确、规范、美观的字。

  五、赏山

  1.欣赏山景

  师:写累了,我们来放松放松,欣赏一下山景。(课件播放各大名山的图片,少音乐伴奏)最后停留在四幅有代表性的图片上。

  师:泰山巍峨雄壮,华山秀美险峻,庐山云雾缭绕,桂林山水相映生辉,大自然中的山真是千姿百态的。

  2.欣赏书法

  师:一个简单的山字,在历代书法家的笔下也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课件出示)看,这是颜真卿的楷书——欧阳通的楷书——王羲之的行书——黄庭坚的草书。

  师:在这些山中,你对哪一个情有独钟?为什么呢?

  生:欧阳通的山写得很潇酒,就像一名英俊的战士一样高大挺拔。

  生:王羲之的山很精神。

  师:很有神韵,真是气韵生动,笔断意连。

  生:颜真卿的山就像泰山一样雄壮。

  师:是呀,颜真卿为人忠厚,诚挚,他写的字和人一样,真是字如其人。

  生:黄庭坚写的山就像是一幅画,有山有水。

  师:他把大自然的美景与书法融为一体,真是出神入化。这些书法家写的山字美不美?生:美!

  师:是啊,这些山有的端庄秀丽、有的雄浑大气、有的行云流水,有的酣畅淋漓,在变化当中体现了汉字的美,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

  3.拓展

  师:其实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纸上,也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这是什么标志?(出示山东电视台的台标。)

  生:它是山东电视台的台标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是由山字变化而来的

  师:书法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创造美。

  四、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读山、写山、赏山中找美,悟美,创造美,你有哪些收获?生:我学会了山的写法。

  生:我学会了山作为偏旁时怎么写。

  生:我觉得书法家的字写得真漂亮,我也要好好练习。

  师:说得真好。

  2.总结

  师: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真是不虚此行啊!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望大家课后继续徜徉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品味汉字的方正之美,做一个笔正、心正、身正的人吧!

  七、教学板书:

  “山”行

  上下(扁)岭峰

  左右(窄)岗崩

  岔峦

  八、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纸

  2、赏读《书法艺术》

  九、教学反思:

  本次我执教了《“山”行》一课。可能因为近年来我担任学校的书法校本课程,为此曾经查阅了很多资料,这在无形中帮了我的忙,使我对写字教学有较深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本堂课的设计,尽量使写字的指导与书法文化的熏陶融为一体,努力创设一种浓郁的书法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避免了写字课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产生兴趣,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写字,提高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课题定为《 “山”行》,融入书法和语文的双重含义。另外,在板书设计上,也是按照“山”字的造型来设计,使本堂课处处不离“山”。在写山部分中,我重视教师的范写,重视写字与执笔姿势的指导与纠正,同时配以优美的古筝曲,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字是一种享受。写后采用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在评价时给予学生明确的评价标准,让他们知道怎样评价判断字的好坏。改山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字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进行修改,就是画龙点睛之笔了,效果特明显。最后,学生谈收获,真正做到了“不虚此行”,与课题相呼应。

  讲完课后,老师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我深知这是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其实由于时间太仓促,课背得不是很熟练,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有待改进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件制作不够精致。由于自身计算机水平有限,平时又不常制作课件,到了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以前学的那点知识都忘光了,根本不够用,真是心用余有力不足。讲完课后,我又针对课件中的缺陷,作了相应的修改,不懂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终于弄明白了。真是吃一暂长一智呀。

  二、写字指导有待探索。虽然自己写的字还过得去,但写是一回事,指导学生又是另一回事,在这方面,我还缺少经验,有待在以后的写字教学中继续研究,不断提高。

  三、评价不到位。不管是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学生对字的品评都不如人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向其他教师请教,提高自身能力和学生写字水平。

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教材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细胞的营养方式;

  3、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

  4、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重难点分析:

  细菌的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运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以上内容,其中包括一个‘观察与思考’和一个‘技能训练’。因此,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细菌菌落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从结构特点上推测出其营养方式,最后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以后的《真菌》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舒肤佳的广告导入新课,学生可以看到广告上小朋友手上的细菌,让学生对细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电视上常常播放的广告让学生感到熟悉,把抽象的细菌现实化。

  (二)、讲授新课。

  1、白板出示学习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对巴斯德实验的学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知道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本节内容

  出示问题:

  (1)细菌是如何发现的

  (2)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3)微生物学之父是谁?

  (4)细菌有哪些形态?细菌细胞由哪些结构构成?

  (5)细菌是怎样繁殖的?怎样抵抗不良环境 ?

  3、教师:第一个发现细菌的是谁

  学生:列文虎克

  教师:他是怎么发现的?利用什么?

  学生:显微镜

  教师:白板展示列文虎克当时发明的显微镜并和现在的显微镜对比,说明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并再次提问,细菌是原来就存在在生物圈的,还是自己又产生的?

  学生:是本来就存在的。并说明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说明“鹅颈瓶实验”

  教师:讲述巴斯德的实际,并提问,通过对巴斯德的这个实验的学习,大家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谈认识

  教师:适当总结,并说学习也是一样,应该脚踏实地。教师:白板展示高倍显微镜下的细菌,让学生直接观察细菌。提问,细菌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根据它的形状可以分为三类,是哪三类?

  学生:球菌、杆菌、螺旋菌

  教师:白板展示三张形状的细菌,并分别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一道习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细菌的不同形态

  教师:通过大肠杆菌这个原来学过的单细胞细菌,引出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研究细菌的结构

  教师:展示、汇报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行的细胞核,所以是原核生物)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教师:重点讲解荚膜和鞭毛,并强点,他们不是所有细菌共有的.。

  教师:白板展示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让学生们归纳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最大的不同

  学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教师:重点强调不是没有细胞核,而是没有成行的细胞核。并出示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知道学生通过对植物细胞营养方式的复习,让学生归纳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学生:细菌是“异养”,异养有两种方式:腐生和寄生

  教师:重点讲解腐生和寄生。

  教师:细菌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它们是如何繁殖的?

  学生:分裂

  教师:播放细菌分裂的视频,让学生只管感受细菌分裂的可怕。并出示一道数学题,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的数目是多少?

  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看视频。之后算题,得出一个比较大的数目之后,认识到勤洗手的必要性。

  教师:细菌分布的广泛除了和分裂速度有关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细菌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细菌还会形成什么?

  学生:芽孢

  教师:大家听一下,老师说的这句话对不对啊?芽孢是细菌的生殖体。

  学生:不对,说明,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体,而是细胞的休眠体,它可以抵抗恶劣环境,在环境适宜的时候还会再繁殖出新的细菌

  教师:学生归纳,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学生: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而 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

  (三)课外拓展:外科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上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这样做有哪些好处

  外科医生手术前进行严格消毒的目的是防止细菌进入病人体内;戴手套是为防止因手消毒不干净而留有细菌;戴口罩是防止医生呼气时将细菌带入病人体内。上述做法都是为了防止细菌感染病人。反之,也防止病人身体的病菌感染医生。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结构 形态 营养方式

教学设计14

  压强

  马畈中学李志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1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2.动手体验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压强及压强的计算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五、当堂练习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个立方体的重力为8×103N,底面积为0.4m2,它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若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

  3.质量为100kg,底面积为2m2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地面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若把木箱放在面积为1 m2的桌面上,桌面全部被箱子盖住,桌面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六、小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教学设计15

  一、导入

  1、出示“花海”、“人海”,这两个词形容什么的呢?那你能猜猜“林海”是什么意思吗?

  2、师: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

  3、出示课题《林海》(板书)

  打开课文152页。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课文写的是“林”,为什么要加个“海”字?

  有个别难认的字可以参照黑板上的提示(酿造椽柱高不可攀盛气凌人)

  2、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个方面的景物?(岭、林、花、木、人)

  三、精读课文,欣赏大兴安岭的美

  1、你最喜欢大兴安岭的什么景物,找到相关片段仔细读一读,并说说你从哪句话读出了它的美?

  2、生反馈:你觉得哪里最美,哪句话让你觉得写得最美?师相机引导

  重点引导:

  (一)、“岭”

  ①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A、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大兴安岭很温柔。)

  B、我想把这句话改一改,你们帮我看看好不好?

  ppt: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C、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②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A、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B、重点理解“看了几个钟头,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厌。”(大兴安岭面积很大,各条岭各具形态。)

  C、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③多少种绿的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树的种类很多)

  (二)“林”

  ①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A、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树是怎么样个美法?(银白色,青色相结合)

  B、景物如画,已经很美了,作者写得更美,你再来读读这句。欣赏比喻的手法。

  C、朗读指导

  (三)、“花”

  ①我是爱花之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我这么爱花却还是叫不出这些花地名字,可见这里花地种类是非常多的。)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A、作者笔下的兴安岭简直是位曼妙的少女啊!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她?续说: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

  B、是啊,多美啊!老舍用了寥寥数语就把静态的大兴安岭写活了。

  (四)与人密切相关

  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这是一种有生活气息的美,是一种亲切的、舒服的美。)

  四、总结:

  大兴安岭的美不仅仅限于这种自然的美感,她的美并不空洞,她的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难怪作者游览大兴安岭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1、(出示ppt第一段文字)齐读

  “我总以为走进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9-04

教学设计01-14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02-10

拼音教学设计11-13

观潮教学设计11-17

《咕咚》教学设计11-18

《风筝》教学设计05-17

《春笋》教学设计05-21

识字教学设计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