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经典【15篇】

时间:2024-11-06 16:39: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经典【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十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重点语句品悟法、图画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还记得这种植物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交流:

  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总: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奥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 录音机及磁带

  2.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 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 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 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 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 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 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 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 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 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 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 2. 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 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

  [设计意图]本节课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我设计时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强化朗读训练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蕴涵的情感的常用方法。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个别读、评议读、默读、齐读……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带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三、加强学科整合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这一问题时,我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巧妙地采用板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

  四、合作互助、理解感悟

  “主动探究”型阅读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疑者,他们不断地转换角色,相互启发,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本课难点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板画、出示实物、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在交流中创新思维,让他们自主发现、自主实践,激发了探求知识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叶圣陶老爷爷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你想解决哪些问题?(生自由说)

  (二)研讨点拨

  1、学习第2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看看你从中能知道爬山虎叶子的哪些知识?

  师: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自由汇报。)

  师:“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什么了?你感受到什么?

  师:“拂过”是什么意思?如果把“拂”换成“吹”行不行?为什么?(生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叶子的动态美)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觉得叶圣陶老爷爷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怎么样?(特别美)

  师:是的。爬山虎的叶子确实很美,我有一个朋友还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呢?可是他没找到合适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片子老师已经带来了,想不想试一试?(想)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师:[播放课件](1)、叶子刚长出来嫩红的到长大变成嫩绿的过程。

  (2)叶子长大后铺满墙的样子。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放课件2-3名同学试着配音。

  师:[出示课件]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过,一墙的叶子就()波纹,好看得很。

  师:指名填空。

  师:指导朗读,生评读。

  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孩子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表现也非常出色,为了奖励你们,老师给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师:[播放课件]生欣赏配乐图片

  师:从同学们的表情和赞叹声中,不难发现爬山虎的叶子非常美,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

  生:爬山虎的脚。

  师:对!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认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3自然段

  师:谁愿意把第3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你能听懂什么?(指名读。)

  师: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随意把脚画在茎上,是长在这里吗?

  生:不对。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师:把脚画在叶柄上,这回画对了吧?

  生:不对。应该画在叶柄的反面。

  师:把脚画在叶柄的`反面。边画边说,啊!原来是长在这里呀!你们怎么知道得这样清楚呢?

  生:课文是这样写的。

  师:谢谢同学们,是你们教会老师读书的方法。那么我们再仔细地把第3自然段默读一遍,看看你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谁见过蜗牛?(生举手)哇!这么多同学都见过,那谁能告诉老师蜗牛的触角是什么样的?(生自由说)

  师:课前老师给同学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想看吗?(想)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与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

  师:[播放课件]生作比较。

  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蜗牛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

  师:什么相似?(形状)

  师:通过学习第3自然段,同学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那么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配音呢?(能)

  师:谁来试一试。(生试着配音)

  师:谁能不看书来给这段片子配音。(2~~3名学生配音)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了校园内的爬山虎,通过观察你认为爬山虎的

  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这样不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老爷爷不仅发现了它的位置、形状、颜色,而且还发现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师:小组合作学习(1)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2)小组探讨爬山虎爬墙的动作,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孩子们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看谁“爬”的最精彩。

  师:谁来汇报一下,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有哪些?(指名说)

  师:谁愿意到台前表演一下,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生在黑板上做动作,边说边做。)

  师:怎样是巴住墙?谁来演示一下。(生做动作。)

  师:你感觉的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象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师:谁还想到台前演示一遍,看谁“爬”的最精彩。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他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墙,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再次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播放课件]

  师:爬山虎可真了不起,为了生存,它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完成的。可见叶圣陶老爷爷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4、学习第5自然段

  师:[出示爬山虎实物]

  上课前有一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他想请同学们帮他认一认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是或不是)究竟谁猜得对呢?请孩子们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看看谁猜得对。

  师:现在谁知道这根茎上的脚到底是触到墙上的就还是没触到墙上的?(生汇报并说出理由。)

  师:[播放课件]体会触到墙的脚什么样,没触到墙的萎了的什么样。师:没触到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掉了下来。连痕迹也没有了。可见墙对爬山虎来说是多么重要。所以课文第1自然段就向我们介绍爬山虎长在哪?齐读第1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和爬山虎脚的特点。叶圣陶老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如次生动、具体,这是为什么呢?(生自由说)总结写法。

  2、课后,请同学们用这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段,不用着急,老师给你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

  附板书设计写作方法

  嫩红—嫩绿按照顺序

  叶子朝下均匀抓住特点

  6爬山虎的脚观察细致

  脚位置形状颜色动静结合

  怎么爬: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相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留意、匀称、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依次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视察的方法,培育学生具有留心视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加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精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

  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似乎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相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视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打算:

  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奇妙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会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还观赏了改变多端的火烧云。今日,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种惊奇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沟通: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嘹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订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探讨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沟通探讨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留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别,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留意、匀称、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依次

  1.生自读课文,思索: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生自读课文,沟通: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摇摆的画面),请学生观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留意,引人留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簇新,看着特别舒适,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匀称,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水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仔细视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气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其次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观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匀称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漂亮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气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气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亲密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相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打算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视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态,色三个方面去视察。

  1.沟通视察的结果。(只要学生仔细视察,这个结果是很简单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爱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老师巡察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视察)哪个词说明白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视察呢?(留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事,那它原委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生分组学习探讨,师指导)

  2.汇报沟通自学状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订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相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状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师留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白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终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当如何对四周的事物进行视察的方法。(结合详细的语句)

  1.视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视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视察。

  3.要留意事物的微小改变,坚持长期视察,而不是一时。五、拓展延长

  仿照作者的视察方法,视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殊要细致视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详细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件展示)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2、导语: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能在墙上爬的植物,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课件展示)

  1、认读生字,教师帮助正音。

  2、自由读文:说说课文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感悟。

  1、体会爬山虎的普通。

  指名读第1自然段。从“满是”“也有”“一大片”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课件展示)

  (1)自读自悟第2自然段。如此普通而又随处可见的爬山虎,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2)交流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读了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放录像展示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美、动态美。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齐背课文第2自然段。

  2、读第3~5自然段,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呢?

二、研读第3~5自然段,感悟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1、自由读第3~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作者?

  2、交流、点拨。

  (1)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吸引人。

  ①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②小组交流看看谁画的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③再读课文,修改自己的画。

  ④看着自己的画,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2)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吸引人。

  ①读句子,用“△”标出爬山虎爬时表示动作的词。

  ②看录像,理解重点词及句子的意思。

  ③“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为什么?

  ④看着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

  ⑤试着背一背第4自然段。

  (3)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①从哪些词语中让你感受到脚的牢固?

  ②指导朗读。注意“相当”“休想”“一根茎”要读重音。

  3、小结:爬山虎的脚这么吸引我们,怪不得作者要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呢。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像爬山虎这样有趣的植物还有很多,回忆自己观察或了解到的一种植物,把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摘抄佳词佳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5、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读课题,认识“虎”。

  一、学习过程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脚?自由朗读。

  2、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3、学习写脚的样子:

  (第三自然段)

  ⑴自读描写“脚的样子”部分。

  ⑵小组合作,分别找出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并划下来。

  ⑶抽生读。

  ⑷出示实物练习说。

  ⑸ cai演示并指导背诵。

  ⑹ 总结。

  4、学第四五自然段:

  齐读后小组合作找出与“爬山虎”有关的动词。

  抽生读,板书,触、变、巴、拉、贴。

  上台演示,生评议,师引导,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

  cai演示。指导朗读、背诵。

  齐读“脚的变化”部分。并说说有哪些变化。

  5、总结:

  3~5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完整说说,围绕脚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cai演示“叶子”部分,看后谈感受,指导朗读。

  二、全文总结

  三、拓展

  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⑵ 识别字型。

  ⑶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⑴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本文主要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作者通过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表达了对爬山虎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四、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五、教学方哈

  仔细观察,合理想象,讨论交流,适当点拨。

  六、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件

  七、教学实践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一起猜一猜吧!什么虎沿着墙壁跑?(打一植物)

  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出来是爬山虎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爬山虎的脚》吧!

  (二)整体感知

  1、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根据课文中的拼音自己试着读读生字。

  2、请这一排的同学开火车来读这些生字。(均、匀)

  3、大家阅读完课文,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也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那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赶快讨论一下。

  同学们读的可真仔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样子,还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接下来我们就仔细的阅读课文吧。

  (三)理解感悟

  1、研读第二段

  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的时候,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吗?

  那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同学们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特别绿、很茂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大家先自己阅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作者眼中的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指名回答)

  板书

  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变化,同学们能通过阅读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

  2、研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哪一位同学能用课文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指名回答)板书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的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们?课文中那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指名回答)

  大家以前可能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现在大家都知道爬山虎其实是有脚的。那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它的样子。下面大家开始读吧。

  3、研读第四段

  请填写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指名回答)大家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谁能再读一遍这一段吗?

  大家再看一下课文用”。”标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指名回答)

  板书:触、巴、拉、贴

  考验大家阅读能力的时候到了。请这一排的同学一人读一句。

  4、研读第五段

  看到第五自然段,同桌相互把这一段读给对方听。

  我们观察爬山虎是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的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用于探索。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

  第二课时

  (四)练习积累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哪位同学能说说爬山虎的叶子和脚是什么样的?它又是怎样爬上去的?

  2、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均、匀、茎)

  3、熟悉课文

  指名让学生阅读课文。

  (五)考核总结

  1、指名让同学上黑板默写生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2、根据实际情况,讲解生字。

  (六)作业延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也试着描写一种植物的样貌特征。

  九、板书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来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朝下。铺的均匀

  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

  【思路】

  可以有效地帮助广大学科老师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转化为多媒体课件方式。

  多媒体课件开发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两张皮”的效应。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是由学科老师和计算机制作人员组成,由于各自的专业所限,有效的教学沟通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商业化教学软件的质量都是由此引起的)。为解决这一难关,一方面制作群体应增配教学设计人员(主要是教学形象转化设计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导广大教师尽快学会运用教学稿本而成为多媒体软件的创意和设计者。教学稿本就是为教师们而设计,下面以几个教学实例说明教学稿本的设计撰写。

  有了一定理论的储备,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表达逻辑了。为了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我们先看下面两个按常规教学形式表达的一个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阅读课文,理解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新的单词和短语,积累好的单词和句子。

  教学用具

  1、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彩色笔

  3、山虎的图片或物体

  教学时间:

  第一课:1、首先阅读课文,从学生的话中,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每个自然段落的意思。

  2、选择一篇你最感兴趣的文章。第二课读课文,画图画,思考,表演,交流。

  部分B

  1、回顾旧知识,输入课文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上周,您跟随老师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领略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感受了被誉为鸟类天堂的榕树带给我们的欢乐。昨天我们对一种植物——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自学了新单词,理解了课文中每一个自然段落的意思。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山虎?(树叶,脚,怎么爬和脚的变化。)同时板书写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山脚下的老虎”板书题目。

  让我们先复习课文。

  2、自学交流收获

  上节课,我们安排了课后自习的题目,并把题目打在大屏幕上。

  1、如果你对山虎的任何方面都很感兴趣,请选择一个自然的段落仔细阅读,画一幅画,思考并表演它。

  2、你有什么见解和收获?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的“串通”形式,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充分让学生阅读和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首先小组报告和交流。然后每个组可以报告和显示到前面。

  好了,老师看到刚才每组学生交流都很努力,有的同学阅读很好,有的同学还用手做动作。现在请过来给他们看看。

  老师,我们组最喜欢山虎的叶子。哦,其他的组也喜欢树叶吗?喜欢写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交换话题1:你从写山虎的叶子中得到了什么?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山虎的叶子。我认为它很漂亮。我还画了一张图。请看图片。你认为树叶在哪里是美丽的?(一阵风吹来,树叶在墙上荡漾。非常漂亮。)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风吹来时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做一个刷树叶的手势。你能体会到风轻轻拂过树叶,树叶像波浪一样轻轻荡漾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美。还有什么句子能写出树叶的静态之美?(“这些叶子看起来是那么的新鲜和舒适,它们的尖端向下,它们均匀地贴在墙上,它们没有重叠,没有留下任何空间。”)你认为为什么这样的叶子能给人们带来美丽的'享受?(鲜绿色,铺砌均匀,排列整齐,无重叠。)谁能读懂树叶的绿色、浓密和对称之美?在观察叶子的时候,叶圣陶爷爷也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树叶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新长出来的叶子是鲜红的,过几天就会变成嫩绿的。正在生长的叶子很绿很新鲜。树叶的颜色也变化得很漂亮。谁能读懂它的美?有了音乐和山虎的图片,你能读得更好吗?)到处都注意读书。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唤起了对美与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为什么作者把树叶写得这么漂亮?仔细观察,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山虎的叶子之所以枝繁叶茂,美丽而有力地覆盖在墙上,与它的脚是密切相关的。山虎有什么样的脚?我们继续沟通。哪一组喜欢山虎的脚?

  老师,我们小组喜欢读关于山老虎脚的第三段。我们画它。

  老师,我们组的韩雪坤喜欢模仿老虎爬上fou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设计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学方法设计提问法 画图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自学: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1.有爬山虎的地方,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师课前搜集爬山虎的资料,准备爬山虎实物或标本或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有关爬山虎脚生长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初读课文,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检查学生对每个自然段大意的了解情况。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要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学完课文,还可以“向你介绍我”为题,让学生以爬山虎的身份介绍自己。

  3.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作者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很美,语言更美。教学中可以朗读体会为主,先个人自主朗读,并想想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知道的;再在小组里说一说,还要把课文读给其他同学听,大家评一评,是不是让人感觉到叶子的美,表达出作者喜爱之情。通过自读和讨论,要让学生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课文讲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仍然要以朗读体会为主,以直观手段的运用为辅。可先让学生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认真地读几遍,分别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和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语句,再对照图,找一找爬山虎的脚,想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师: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

  (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出示挂图(或实物或多媒体演示),再让学生认一认:①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是什么形状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再让学生画一画,画两幅图,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一幅图表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爬的。画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讲一讲,评一评。

  生:猜谜语为什么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而不是一步步往上爬?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板书设计

  板书: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爬山虎的脚 嫩红

  触着墙 触 巴 拉 贴 (牢固)

  爬

  没触着墙 (萎了)

  课后反思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3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

  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

  9、多媒体再显示:

  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⑶,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四、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

  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

  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4、实物对照,朗读。

  交流话题:怎么爬的

  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课后评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

  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1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09-1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14

《爬山虎的脚》教案07-27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06-09

教学设计:《能干的脚》10-26

脚内侧传球教学设计09-04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9-27

中班体育公开课《脚内侧踢球》教学设计04-23